1.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品社教案《怎樣才是美》
《怎樣才是美》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知道外在美與心靈美的統一對任何人都非常重要。
2
、能力目標:建立與青少年年齡相適合的健康審美觀,用以指導未來的生活。
3
、情感目標:懂得良好的行為舉止要在生活的細微處養成的道理。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建立正確的、客觀的審美觀。
難點:從外在美升華到心靈美,把兩者融為一體。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即將小學畢業,成為一名中學生了,在這個年齡會比過去更注意自己的
形象,更追求美。老師就發現咱們班同學有這方面的變化,男孩更注意整潔了,女孩更
講究服飾顏色搭配,頭型的變化了。還有的脖子上手上戴裝飾品。你們覺得這很美嗎?
(二)新課:
1.
閱讀。師:請一小組同學讀一讀書上第
28
頁的內容。
2.
歸納、概括。師:書上所列的這些情況,在我們身邊也存在。
觀點:為了好看,讓人家喜歡,引人注目。
因為我家裡有錢,就想穿得好些。
打扮一下很時尚,很「酷」。
我喜歡的明星怎麼打扮,我就怎麼打扮自己。
3.
除了這些觀點,你可以結合實際想想,談談自己的看法:作為小學生每天應該怎
樣打扮?怎樣打扮才是美?
生:真正的美就是讓人看了很舒服。
生:真正的美就是打扮得很漂亮。
生:小學生應該每天都穿校服,這樣看起來整齊。
生:不對,我覺得我們小學生應該每天都穿運動服,這樣看起來既整齊活動起來又
方便。
生:我打扮就是想讓自己感覺舒服。
生:我覺得現代社會就應該打扮得很時尚,很
"
酷
"
,這樣才能顯出時代的氣息。
4
、討論。
師:看到這些觀點後,大家思考一下,你贊同哪個觀點、不贊同哪個觀點?說說你
的理由。課前布置大家預習了,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
生
1
:我贊同第一個觀點,因為我覺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贊同後三個觀點。因
為第二個觀點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就算是家裡有錢也沒有必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炫耀。
第三個觀點,所謂的「時尚」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言,不太適合,可以在長大後考慮。第
四個觀點更不對了,一味地追星不僅佔用我們太多的精力,而且佔用太多的時間,會影
響我們的學習。
生
2
:我認為這四個觀點都不對。我不同意第一個觀點,是因為我們小學生要以學
習為主。你天天考慮著怎樣好看,怎樣讓人家喜歡,怎樣引人注目,必定會影響學習。
我不同意第二個觀點,
是因為誰再有錢能超過李嘉誠?人家李嘉誠穿著都很樸素,
咱們
就更沒必要了。我不同意第三個觀點,是因為那些時尚的衣服穿在明星身上,可能很
2
「酷」;穿在小學生身上就不一定好看了。我不同意第四個觀點,是因為就算我們喜歡
某一個明星,也沒有必要模仿人家的穿著。
生
3
:
老師我想說的是我媽媽說了,
我們這個年紀就是最美的,
不需要過多地打扮,
更沒有必要去買很貴的衣服了。
生
4
:
我非常喜歡周傑倫。
但我從來不模仿他的穿著,
我要像他那樣彈一手好鋼琴。
5
、討論分析:
師:
是呀,
從大家的回答中,
老師就感覺你們的思想成熟了,
都是有頭腦的少年了,
對待問題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其實,愛打扮是很正常的現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問
題是應該怎樣打扮才好。
請同學們看看書上這三位同學,有什麼共同點?
生:她們可能是同班同學。
師:有什麼不同點嗎?
生:她們的裝束不同。
師:哪一個裝束漂亮一些?為什麼?
生:穿校服的同學更漂亮一些,因為這樣的裝束符合她的年齡。我認為小學生如果
不是在演出時化妝,
日常生活中這樣並不好看。
衣服太奇怪了不符合對在校學生的要求,
也不好看。
師:你說得真好,我們小學生的穿戴就要符合自己的年齡特點。
通過交流討論,
大家知道了我們作為小學生平日里只要打扮的樸素大方,
方便運動
就行,過度的打扮只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不利於我們的學習。是的,每個人都愛美,
但相貌和衣著的美只是美的一部分,
這種美叫做外在美。
但美的表現不是單純表面上的,
它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誰知道?
生
1
:內在美。
生
2
:心靈美。
師:說得非常好。老師就認識這樣兩個小姑娘,她們長的都很漂亮,但是她們真的是很
美嗎?
(結合書上插圖進行討論)
生(齊):不美。
師:她們打扮得不美嗎?找找她們不美的地方。
生:雖然小美和小麗都很美,但是他們的行為太不美了。
生
1
:她們不按照順序上車。看見老人不讓座。
生
2
:她們對售票員阿姨不禮貌。大聲喧嘩影響其它乘客。
生
3
:她們不講公德,把吃過的口香糖到處亂扔。
生
4
:她們隨意在車廂內跑動,影響其他乘客。
生:不能說不美,應該說是醜陋的。
生:是呀,她倆不但上車不排隊,而且上車後還大聲吵鬧。
生:她倆對售票員阿姨還很沒有禮貌,直接叫:
"
喂
"
。
生:她們還把吃過的口香糖粘到椅子下面,踩了叔叔一腳也不說對不起就跑了。
„„
師:同學們分析的真好,小美和小麗的行為看了真讓人感覺不舒服,想一想我們自
己是不是也曾有過或者看過類似的行為呢?
生:小組討論,並把班級或社會中存在的現象羅列出來。
師:提醒學生只說事例,不說姓名。
3
交流。
生:我發現我們班級就有同學不愛護桌椅,用修正液在桌子上亂塗亂畫的。
生:我還發現有的小學生上車不排隊,而且還大吵大鬧,車上的人都非常反感。
生:我看到有的高年級的學生欺負低年級的學生。
生:有時我乘車時好不容易挨到一個座位,這時候上來一個老奶奶,我就裝作看不
見。這是不對的。
師:這位同學能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真不錯。
生:我看到有的旅遊景點的樹上或牆上到處都是亂塗亂畫的。
„„
師:同學們說了一些我們身邊的不良現象,有的同學還大膽地剖析了自己,那麼我
們想一想,到底怎樣做才是真正的美呢?
生:我覺得我們就應該按照《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來嚴格地要求自己。
生:最起碼不應該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吵鬧。
生:還應該愛護公共財物,不亂塗亂畫。
生:應該保護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們。
„„
師: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在我們周圍還有更多的這樣美的行為,著名美術家羅丹
曾經說過: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在我
們身邊有哪些美的事情。
讓我們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師:巡視。
生
1
:我們班有不少同學騎自行車上學。有一天,風特別大,把車都吹倒了,我看
到車都纏在一起,不好弄,我就走了。等我下課時,學校的保安叔叔已經把車一輛輛地
都扶起來了,那時我覺他特別美。
生
2
:有一次我的羊城通乘車卡丟了,因為我在乘車卡上寫了我的學校和班級、姓
名。
後來一位不知名的叔叔把卡送到了我們學校。
我還沒來得及跟他說謝謝,
他就走了。
我覺得那位叔叔很美。
生
3
:我是班裡的科代表。每次我送作業的時候,老師都是雙手接過我送去的作業
本並說謝謝。我覺得她很美。
師:聽完你們說的,老師也想說:你們一大早來到學校,齊心協力搞好學校的環境
衛生,老師也覺得你們很美啊!謝謝你們!
(三)總結導行:
師:在生活中,我們既要注意外表的美,更要注意與心靈美的統一。從我做起,從
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真正的美的化身。
(四)布置作業:
在課的最後,老師准備了一些「美麗箴言」要送給大家,同學們可以把它們寫在書
本的空白處,並成為你的座右銘,讓它成為你的美麗指南,使自己時時刻刻都美麗!
(出示《美麗指南》)
1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羅丹
2
、美必須乾乾凈凈,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內心中更是如此。
——孟德斯鳩
4
3
、儀表、衣著、裝飾的美好固然可以給人以美感,而心靈的美,智慧的美,行為
的美所能夠激發起的人們的美感,總是要比前者強烈得多。
——秦牧
4
、人應當一切都美,外貌、衣裳、靈魂、思想。
——契訶夫
5
、你可以從外表的美來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你不能這樣來評論一個人。
——泰戈爾
6
、外表美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
——歌德
7
、充實之為美。——
孟子
附:板書設計
怎樣才是美
外表美
+
內在美
=
真正的美
(
3
)
找一找:我身邊的美麗
師:
像這樣美麗的人和美麗的事,
在你們的身邊一定也有許多許多,
你都發現了嗎?
誰願意來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們班有兩位同學平時特別熱愛勞動,每次都是她們主動打掃教室,為我們帶
來整潔的學習環境。
師:是哪兩位同學?起立,讓大家認識認識你們!
生(起立,很害羞。)
師:
你們知道嗎?當你們彎下腰去勞動的那一刻,
你們的美已經悄悄地印在了大家
的心裡!誰再來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媽媽每天都會在我累的時候,給我遞來一杯熱茶,我覺得她很美。
師:那你平時會不會也為媽媽做點什麼?
生:我會幫她分擔家務,比如拖地什麼的。
師:互相關愛這一種美正在你們家傳遞著,讓你們的家庭更加溫馨了!
生:有一次我過馬路的時候,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在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而他們絕
對不是什麼親屬還是朋友的關系。
師:你真的見過這樣的舉動?你看,雖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卻讓你印象這
么深!
生:我去游樂園玩,有一次就看到有棵小樹倒在了路邊,是一位陌生人把它扶起來
的。
師:你特別善於感悟生活中的美!你真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生:我的爺爺雖然年紀很大了,但是對我卻還是那麼關心,每天早晨
5
點多鍾起床
為我煮飯。
師:爺爺心中裝著你,你的心中也一定裝著爺爺吧!
生:公交車上,通常都會有很多人給老人家或者孕婦讓座,我覺得這樣就很美。
師:你平時也是這樣做的吧?
生:我平時很少坐公交車,但是如果有坐,我也一定會這么做的!
師:這樣就很好了!
生:我從書本上了解到,有個孩子聽說白鰭豚快要滅絕的消息後,捐出了自己的所
有的積蓄還建立了「愛淇」基金會,號召大家都一起來幫助白鰭豚。
師:我相信,不僅僅是「愛淇」基金會,生活中,如果任何一個地方遇到了災難,
你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的,對嗎?你們也很美!
生:我們的老張老師每天都很早來學校為我們改作業。還有以前的小張老師,懷孕
的時候,挺著大肚子還堅持來給我們上課,為我們批改作業。我們的班主任侯老師,每
天都工作到很晚。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們的學習能夠更好,所以,我覺得他們很美!
5
師:你說的這么多老師都來了沒有?那你有什麼想對老師說的嗎?
生:老師,謝謝你!
師:老師用自己的愛和責任感動了大家,大家也一定會永遠都記住侯老師的,對不
對?
生:對!
生:我覺得,在座的每一位老師都很美!
師:哦?說說看!
生:
因為各位老師都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培育著自己的學生,
讓自己的學生茁壯成長。
所以,我覺得在座的老師都很美!
師:你一口氣把所有老師都誇了!我想,今天所有的聽課老師也都會記住你——一
個善於發現美、感悟美的女生!
生:我覺得清潔工很美。他們每天都默默無聞地為我們清掃那麼大面積的衛生,不
管刮風下雨。
師:哦,清潔工帶走了一身的塵土,卻帶給了我們一個整潔的環境。
生:
我覺得我的鄰居很美!
有的時候,
他們會主動把我們放在門口的垃圾拿去丟掉。
師:有這樣互相關愛的鄰居,你們生活的環境一定特別美好吧?真幸福!真令人羨
慕!
„„
師:看到大家高高舉起右手,我知道,在你們的心中一定還有著許許多多的「美」
沒來得及說。不過,沒關系。老師相信,你們會在今後的生活中,繼續去發現美,繼續
去展現自己的美的,對嗎?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2. 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我為母校添光彩
教學目標:
1、學習愛國實業家陳嘉庚先生的事跡,激發熱愛母校,報效母校之志。
2、通過問卷調查,主題隊會等活動形式,加深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增強以校為榮的集體榮譽感。
3、通過為母校發展獻計獻策、設計母校宣傳冊等活動,增強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爭做學校小主人、和學校共榮辱的責任心與自豪感。
重點難點:
重點:1、學習愛國實業家陳嘉庚先生的事跡,激發熱愛母校,報效母校之志。
2、通過問卷調查、主題隊會等活動形式,增強以校為榮的集體榮譽感。
難點:培養學生以校為榮,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的責任心和自豪感。
教學准備:
學生准備:1、按照教科書學習要製作母校名片。
2、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合作收集以下資料,母校的校史、校訓、校歌和校徽,母校的名人錄,名人的母校等
3、從「辦學特色、輝煌過去、母校名師、喜看今朝」等幾方面製作母校宣傳冊。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1、教師談話導入:母校給了我們知識和力量,母校給了我們榮譽和歡樂,我們能為母校做些什麼?
2、教師出示課題――「我為母校添光彩」
二、展示交流「母校名片」
學生展示自製的母校名片,講述在製作過程中的學習體會,分析母校名片上的數據給自己的啟示,教師對學習交流活動做出評價。
三、閱讀「名人和母校」
學生自學「陳嘉庚的故事」,討論「嘉庚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
四、實踐活動
學生根據教科書學習要求選擇一題進行調查、研究,數據整理,然後用小報、日記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五、解讀校園文化,組織主題隊會
1、全班根據教科書所示活動流程組織活動
2、學生交流參加活動的感想。
六、製作母校宣傳冊。
3.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下冊品德與社會怎樣看電視教學設計
一、教材基本特點
(一)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二)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四年級下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裡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四)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繫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五)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社會研究能力。如,第一單元「家鄉的老街和老屋」教材展示了一組不同地方的老房子,北京的四合院、安徽民居、西南苗家吊腳樓、江南水鄉、陝西窯洞、客家土樓等,教材通過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從不同的家居中,可以發現什麼奧秘?為什麼不同地區老房子風格會不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老房子與家鄉地形、氣候、歷史之間的密切關系。由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二、教材簡析及活動建議
四下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 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主要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這一教育內容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中已出現過,本單元的內容加深和拓展,增加了對家鄉風景名勝、風俗文化、自然環境、地域特色、歷史變遷了解方面的內容,並注意了在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同時,引導學生去探究其中的一些關系,如地域與民居的關系,氣候與飲食的關系,歷史與古跡的關系等等。
本單元編寫時注意了將相關的地理常識的學習與熱愛家鄉的教育相結合,將地理常識和歷史知識的學習融合在熱愛家鄉的教育內容之中,努力讓這些知識為學生的品德教育服務。使知識成為學生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的拐杖和載體。同時也讓學生在認識家鄉的同時,能夠掌握相關的地圖知識,正確辨認地圖上簡單的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在中國地形圖上了解到家鄉的地形地貌。本單元構思時還注意了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也就是說在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同時,也注意了培養學生考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如教材中呈現的部分內容直接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和考察方式的指導。
本單元確定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本單元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並願意向他們學習;了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二)單元結構和教學建議
本單元由三個主題構成,主題一: 我的家鄉在哪裡。主題二: 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主題三: 濃濃鄉土情。
1.主題一我的家鄉在哪裡
本主題強調了四個重點: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知道「方向、圖例、比例尺」是地圖特有的語言,藉助它才能讀懂地圖,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和老家的位置。知道家鄉的面積、人口及相鄰的省份。通過認識家鄉的地形,了解五種地形的基本概況。
教師在教學時可組織如下這樣幾個活動。
(1)活動一:「看地圖找家鄉」。
讓學生說一說地圖上方向的辨別方法,引導學生說出圖例的含義以及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在中國地圖上找家鄉的位置,通過找家鄉的位置可感受到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與家鄉相鄰的省份;請學生介紹家鄉的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並可作一些相關的比較。
(2)活動二:「畫家鄉」。
可出示家鄉的地圖讓學生認識和熟悉家鄉地圖的輪廓,知道家鄉的行政區劃和省會所在地。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家鄉地圖的輪廓,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一說家鄉的地圖像什麼。
(3)活動三:「認識家鄉的地形」。
讓學生說一說中國地形圖上有些什麼顏色,這些不同的顏色表示的意思是什麼。通過教材讓學生認識我國的五種地形,即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的地形特徵,並可展示一些表示家鄉地形的圖片。
(4)活動四:「找老家」。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說一說為什麼稱那裡為老家。請學生介紹自己老家的情況,如老家的親人,風土人情,城市或鄉村的面貌等,老家的過去。說說回老家的路線,乘坐什麼交通工具等,如果回老家應當准備些什麼禮物,回老家時應注意些什麼禮儀。
2.主題二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
該課的教學重點有三點:通過觀察、參觀、查閱資料等形式,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及家鄉名人,進一步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認識,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對家鄉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及家鄉人物了解的過程,體會、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社會的發展變化; 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一些考察的基本方法。
該課教學可組織開展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尋找家鄉的美景」。
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點以及它的傳說故事;搜集這些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圖片及相關資料,找到它們在家鄉地圖上的位置。搜集家鄉名人、偉人的圖片及相關資料,了解對家鄉建設做出貢獻的人及身邊的讓你感動的人的事跡。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訪問。還可讓學生組成「愛護家鄉環境行動小組」,了解家鄉環境的現狀,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行動計劃;調查了解家鄉的新鮮事。
(2)活動二:「我愛家鄉山和水」。
讓學生將個人搜集的資料在小組里進行交流。可將學生分成三組,按家鄉的山水、名勝古跡與傳說故事將資料整理成導游詞,進行匯報交流。小組討論用什麼方法進行匯報交流(可採用主持人串講、表演、講故事、當小導游、采訪等多種方法),分工合作,做好匯報准備。各組派代表在全班匯報交流(可將風景名勝的圖例或名字貼在家鄉的地圖上);「愛護家鄉環境行動小組」匯報交流。開展「我是家鄉小導游」的模擬活動,學生以小導游的角色向其他同學介紹家鄉的名勝古跡。
(3)活動三:「家鄉的驕傲」。
全班分三個小組分別進行考察和搜集資料和圖片:家鄉歷史上的名人、偉人;家鄉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事跡;我身邊的、讓我感動的家鄉人的故事,有條件的可現場攝影。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小組進行匯報:介紹家鄉名人、偉人的故事;介紹家鄉建設者的優秀事跡;說一說我看到的,身邊的、讓我感動的家鄉人的故事。出示「光榮冊」並討論:哪些人物可以進入「光榮冊」。「我為家鄉做點啥」演講。
3.主題三濃濃鄉土情
此主題在教學中強調兩個重點:一是考察和了解家鄉的文化生活,過去的老房子、飲食習俗等,認識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感受家鄉的可愛,激發熱愛家鄉之情;二是了解和發現家鄉的老房子、飲食習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與氣候、地形、歷史的關系。
教學時可組織如下幾個活動。
(1)活動一:「家鄉文化采風」。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到什麼地方去考察和了解家鄉的老房子、飲食習俗和文化生活?搜集家鄉老房子的照片,考察和了解家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老房子。考察和了解具有家鄉特色的藝術品、歌謠、民間藝術、文物古跡等,了解自己所在地區老街的來歷。准備好文字和圖片資料,想想自己發現了什麼。了解家鄉特色菜的品名、用料和味道,這些食品與家鄉地形、氣候有什麼關系。走出家門去尋找一下,在家鄉還能吃到哪些地區的特色菜。
(2)活動二:「家鄉文化展示會」。
讓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家鄉的民歌、民謠唱給大家聽,把老房子的照片和文字資料介紹給大家,說說你用什麼方法搜集到這些資料的。講講你的發現、感受及想提出的問題。可以選擇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可以給其他同學的發言提出補充意見。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出示自己搜集的不同地區的有代表性的實物、圖片、照片和民歌磁帶,讓學生辨認各屬於哪些地區,感受到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及它們與地域和歷史的關系。
(3)活動三:「家鄉的美食佳餚」。
請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介紹家鄉的特色菜品、用料和味道;其他地區的特色菜品、用料和味道;自己的發現和問題。可分小組將自己發現的不同地區的風味食品的品名標在地圖上,然後討論:家鄉特色菜與氣候、地形有什麼關系?為什麼各地的飲食習慣會不一樣?將自己帶的材料,做一樣家鄉特色菜,讓大家參觀、品嘗。分組准備表演:有幾位遠方客人來了,你會怎樣向他們介紹你的家鄉?帶他們到什麼地方去玩?請他們到什麼地方吃家鄉美食?送什麼家鄉禮品?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一) 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主要反映了工農業生產方面的內容。工農業生產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他們缺乏直接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如何使課程內容益於學生接受,使學生能從生活的角度,並用自己的眼光來認識和了解工農業生產,這正是本單元的追求。因此,教材設計時盡量選擇了兒童能感受到的事和物,以兒童生活中熟悉的事和物入手來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並懂得:社會就像一台大機器,每個行業就像機器上的一個部件,各有各的任務和用處,各個部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機器才能正常運行,社會才能正常發展。
本單元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的關系;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二)單元結構和教學建議
本單元由三個主題──《吃穿用哪裡來》《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生活中的各行各業》構成。
1.主題一吃穿用哪裡來
本主題的教學重點: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通過研究本地區某一具體的工農業產品的來歷,了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初步感知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體驗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
本課的教學可組織以下活動。
(1)活動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學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實物、圖片、也可以記下物品的名稱,說說這些物品是來自農村還是工廠。以小組為單位,將這些物品進行分類,來自農村的放在農產品中,來自工廠的放在工業品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農產品、工業品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共同特徵,(農產品的特徵:是農民種植、飼養、捕獲得來的;工業產品的特徵:是經過工人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製作出來的;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都是通過生產勞動而得來的;工業農業都是生產行業)讓學生感知我們的生活與工業農業生產密不可分。
(2)活動二:「到農村去看看」。
問問爸爸媽媽,家中餐桌上的農產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然後選一種家鄉的農作物,去調查研究他的生長過程及農民需要付出的勞動。到田間去訪問農民伯伯、或到農產品市場去問問銷售農產品的人,家鄉的這一農作物在什麼季節播種?什麼季節收獲?農民進行了哪些管理過程。參觀學校附近的農村或農業科技園區,有條件的可以參加一下農業生產勞動。
(3)活動三:「我所認識的農業生產」。
請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一種農產品來說說它的生產過程。教師展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與學生共同討論兩種生產方式的不同點,體驗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現代農業的氣息。
(4)活動四:「到工廠去看看」。
問問爸爸媽媽家鄉有那些工廠?生產什麼產品?家鄉的工業特色產品是什麼?到附近的工廠參觀,問問工人叔叔,他們廠的產品是什麼?有哪些生產工序?為什麼一個人只負責一道生產工序?他們根據什麼來研發新產品?
(5)活動五:「我所認識的工業生產」。
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工業生產的情況,說一說工人採取流水作業方式進行生產的具體情況。教師、學生共同討論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工人們為什麼要分工,工人們是怎樣進行分工和合作的。工廠生產的產品在市場要受到大家歡迎,最重要的得的是一定要保證質量,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工廠要採取些什麼措施。為什麼工廠要不斷開發新產品,研究人員根據什麼來研究新產品?體驗工業生產與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連。
2.主題二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
此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通過認識生活中某一物品的發展變化,認識生產要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革新和發展;從各種產品的不斷更新中,知道生產的發展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勞動工具發展變化的認識,體驗人們在勞動中的不同感受,知道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的原因。
本課教學可設計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產品的變化」。
讓學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自己熟悉的產品在不斷地變化更新?問問父母或產品銷售人員,這些產品為什麼會不斷變化更新?結合教材的範例,讓學生討論知道產品是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的。可以讓學生討論幾個問題:電視機為什麼不斷在更新?從電視機的變化和發展中,你發現了什麼?他與人們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什麼關系呢?小組討論產品為什麼會不斷變化?
(2)活動二:「小小設計師」。
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列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還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提出修改的方案,設計出自己理想中的產品。向所有的同學展示自己的改進產品(新產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A.你們的產品是根據什麼設計出來的?(自己的使用經驗,自己的想法)。
B.如果大家有了共同的改進想法,你說廠家會想辦法改進嗎?為什麼?(因為大家的有了共同改進想法,就形成了一種需求)。
讓學生體會到,產品的不斷變化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又會刺激人們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因此產品永遠都會不斷變化發展。鼓勵學生把自己設計改進後的意見和方案,寄給相應的廠家,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投身工業生產的激情。
(3)活動三:「勞動工具的改進」。
教師可演示傳統的勞動工具與現在的勞動工具的不同,讓學生進行比較,討論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勞動工具?請學生設計一種勞動工具,把自己設計的勞動工具向全班同學展示,說明為什麼這樣設計,它有哪些先進性。
3.主題三生活中的各行各業
本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知道我們的生活需要許許多多的行業;知道各行業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了解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行業也在不斷變遷。
本課教學可組織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我們給行業分分類」。
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以及生活周邊的人們,他們都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教師指導學生到職業介紹機構,看看我們的社會還有些什麼行業?哪些是才興起不久的行業?並記錄下來。學生根據教材的分類方式把所了解到的行業進行分類。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哪些行業是生產行業?請學生說說自己家裡人和周圍的人從事的行業屬於哪一類?這些行業為我們社會提供了哪些服務?
(2)活動二:「找找行業間的關系」。
把全班同學分成10個小組,分別安排在食品加工廠、機械製造廠、煉鋼廠、采礦場、發電廠、印刷廠、化工廠、石油開采公司、麵粉廠、農村等具體的行業中,每個小組的同學分成采購和銷售兩個部門。先讓學生討論自己所在的行業生產單位可以生產些什麼產品?每組負責采購的同學討論本生產單位要生產需要哪些原材料和其他資源;銷售部門的同學討論,可以把自己單位生產的產品銷售到哪些單位?學生討論後,自己分工,把自己單位的采購合同(用黃色的紙,寫上采購合同和自己單位的名稱)和銷售合同(用白色的紙,寫上銷售合同和自己單位的名稱)拿到你需要的地方去交易。各小組匯報:自己單位到哪些單位去采購了產品?收到了哪些單位的銷售合同?自己的銷售合同又送到了那些地方?除此之外,你覺得把產品還可以銷售到什麼地方?還可以到哪些地方采購原料?引導學生討論:各行業各生產單位之間有什麼關系?(不是孤立的,他們相互聯系,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要求學生與家裡的人和自己熟悉的在生產單位上班的人一起,討論他們所在行業單位與哪些單位有聯系?是怎麼樣聯系的?
(3)活動三:「找一找,議一議」。
問問家長,並到博物館、職業介紹機構、互聯網等地方去調查,我們當今社會有哪些新興的行業?哪些些行業在發生著變化?哪些行業已經消失了?並且議一議,為什麼會這樣?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裡人或周邊的人有沒有變換工作的?讓學生對此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要讓學生明白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們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應該得到尊重。也可以讓學生對此問題進行一場辯論賽,題目由教師出,目的就是要說明,由於社會的發展,行業的不斷變遷以及各行各業需求量的不斷變化,人們從事的工作也會不斷變化。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一)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重點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交通包括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工具、交通線路、交通的客貨流方式、交通運輸的集散地等方面。本單元重點選擇了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內容,即認識交通運輸的方式、交通運輸集散地等。
本單元在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了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因此讓他們知道出行在車站、碼頭、機場有哪些為旅客服務的機構,乘車、乘機時要履行的基本程序等對他們的生活有許多實用意義。
交通在人類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古代的原始交通,到近代人們飛上藍天夢想的實現,21世紀現代立體交通網的形成,高科技為交通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對交通發展史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隨著交通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汽車噪音、尾氣帶來的污染,發展交通帶來的對耕地的佔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讓學生從小認識這些問題,樹立起環境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本課的主題思想是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了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4. 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期末測試題
人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單元測試題
1、 我的家鄉在---------省,簡稱----,省級行政中心是-----,面積有------萬平方千米,家鄉相鄰省市有---------------,與我們邢台市西部相鄰的省是--------。家鄉位於--------------------。
2、 看地圖時,要先看地圖上的-------、------和--------。確定--------,才能確定地圖上某一點的方位;知道-------,才能計算出地圖上兩個地點之間的實地距離;了解------,才能讀懂地圖上的內容。
3、 我國五種地形是------、------、--------、--------、---------。河北主要自然環境是--------、----------。
4、 老家就是我們祖輩長期-------、---------的地方。
5、 --------的白帝城位於三峽的起點,有「-------」和「------」的稱呼。李白的詩《-----------》就是寫這里的。白帝廟里有三國人物-------、--------、-------、-------等的塑像。
6、 四川名人你知道唐代詩人-------、宋代文學家-------、現代國畫家--------、現代作家--------、現代史學家---------、革命烈士---------。
7、 在長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家鄉人形成了自己--------,我們就是在這濃濃的----、-----、----中成長起來。
8、 雖然社會的進步已使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家鄉的----------和-------,仍在靜靜地訴說著家鄉人過去的生活,它們是家鄉寶貴的-------------。
9、 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古代園林是-------------,天下第一關是----------,河北省趙縣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被譽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10、長期生活的過程中,家鄉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我國各民族生活中,我們應該-------民族風情,----民族團結。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加強-------。我國實行了--------------,使聚居或雜居的少數民族都享有-----------的權利。
11、1961年4月,周總理到雲南--------和---族人一起過盛大的節日————------------。
12、我們河北的藝術皮影、------、--------和-----等流傳久遠。吳橋被稱為---------。
13、民居特點:陝西-----------、安徽--------、福建西部------、西南苗家-------、北京的---------。
14、地方特色小吃:北京--------、四川--------、南京-------、雲南--------、沿海地區--------、東北----------。
15、河北的名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樂亭---------,河北獻縣「回民支隊首領」---------,捨身炸碉堡的--------。
16、河北省內的歷史遺跡很多,比如秦皇島境內的------------,遵化縣境內的----------,易縣境內的----------,滿縣境內的----------。
17、家鄉的美好是那些名人的事,與那些平凡的人無關。」你認為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18、尊重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什麼重要意義?
19、你知道我國偶哪些少數民族嗎?你能說出其中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嗎?
20、你都知道哪些地方的風味美食?為什麼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它和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系呢?
21、你的家鄉有哪些風景名勝?有哪些著名的土特產?
人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二單元測試題
5. 四年級品社書從哪裡來教案和課件
活動情況記載
李桂芹:。在活動中設計一個情節,來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幼兒操作完給他們一個講述的空間。
吳麗娟:為幼兒提供多樣的活動材料。
周潔:在第二次活動時,讓幼兒學會相互講述。在操作時,注意培養幼兒的操作習慣。
李英: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帶上自己製作的頭飾跳舞,體驗成功的快樂!
第一次討論
第一稿:
數學:頭飾 (中班)
活動目標:
1、 通過操作活動,發現並應用按顏色或形狀等某一特徵進行排序的規律。
2、 在操作活動時能主動、專心地進行操作活動,並講述操作活動過程和結果。
3、 通過活動,激發幼兒按一定規律排序活動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准備:
4、 頭飾、各種形狀、顏色的片片。
活動過程:
1、 教師戴著一條自製的頭飾 出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這一飾物,從而激發他們自製項鏈的興趣。
出示教師製作的頭飾,你覺得怎麼樣?為什麼漂亮?是怎樣排序的?請一個幼兒示範。
小結:原來老師的頭飾是用片片有規律的排隊的,所以很漂亮,你們想不想也來裝飾自己的頭飾,老師也為你們准備各種片片,出示各種片片,討論:你想怎樣打扮你的頭飾?(幼兒講述並製作)
2、幼兒第一次操作
教師巡迴觀察
(1) 展示幼兒幾位幼兒的頭飾
(2) 討論:哪個頭飾最漂亮?為什麼?請製作頭飾的幼兒講一講你是怎麼打扮的。哪個頭飾不漂亮,為什麼?
(3) 小結:這些漂亮的頭飾是把這些圖形寶寶有規律的排隊的,有的按顏色規律、有的按形狀、大小規律。
a) 幼兒第二次操作
你還想怎麼打扮呢?請你把頭飾翻過來打扮一下。
小結:請你把打扮好的頭飾跟好朋友講一講。
小結:「我們的小手真能幹,小腦袋真聰明,做出了這么漂亮的頭飾。
活動延伸:把操作材料放入活動區,讓幼兒操作。
6. 小學四年級品社 去哪兒買東西 的教案設計及反思
課前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學生經常在節假日隨父母逛街、購物,他們對商業場所的情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本地區一些著名的超市,由於經常光顧,學生對它們的大致情況,比如所售商品、服務態度等有一些認識。但由於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於超市的認識還非常表面化,多數學生單純的認為超市僅僅是購物的場所,比如他們只能說出在超市裡曾經買過和見過的商品,沒有注意到超市內各樓層商品的類別以及各個超市的不同特色,更意識不到超市是城市發展的縮影、時代進步的標志。同時,學生對於商業的繁榮、商品種類的增加所反映出來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認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