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小學音樂<故鄉的小路>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以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九冊第五單元《故鄉的小路》一課為內容為大家說課。
一、說說教學思路設計:
《故鄉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九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首兩段體的優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宮調式,曲調流暢而又抒情。歌曲表達了人們回憶美好童年的內心激動的心情。歌曲的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此段音區低而深沉,樂句都以弱拍起音開始,平穩的曲調,表達了人們帶著思緒萬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在第二樂句中還出現了一個臨時變化音。音調上使人感到對小路是多麼親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樂句中一個八度跳進,使人彷彿追憶到兒時歡樂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使情緒漸漸地得以抒發,在音區上升高,由衷地抒發了熱愛家鄉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鳴中結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往事歷歷在目,彷彿「童年多美好」的話語還要向你傾訴。在教學本課時,我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盡可能選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獨立獲取知識。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使之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我的教法中體現:(1) 審美體驗價值(2) 音樂中加強群體意識(3) 變難為易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孩子們全身的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分組合作、質疑探究來突破難點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的內容。因為「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因此我的教學目標是:
1、能用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2、通過創編動作,了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樂曲的特點,加強對變拍子的認識。
3、唱好二聲部合唱,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能力。
三、說關鍵處的處理: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我認為本課是以唱歌為主的音樂課,重點是用柔美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變拍子節奏,表現出歌曲優美、抒情的思鄉情。在這個環節,我採取教師語言描述創設情境,學生想像美麗景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用柔美的聲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戲的形式,將3/4與4/4變拍子節奏這一難點解決並消化,讓它變成一個輕松的可以一筆帶過的東西。
四、說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聽三拍子和四拍子音樂進教室(《蘋果豐收》、《我怎樣長大》)
邊做律動邊進教室,通過聆聽感受三拍四拍子樂曲的節奏特點,並運用形體的動作增強學生對兩種拍子的韻律印象。學生說出兩種拍子的不同,你是用什麼方式區分的?
2、導課:
剛才我們大家一起聽的這兩首歌曲是本學期剛學過的,你們誰還記得它是哪個國家的作品?
那麼,你們還記得這兩首作品的拍號嗎?
利用孩子們對競爭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並加以及時的表揚、鼓勵。
3、節奏游戲,興趣引路:
在教唱《故鄉的小路》一課時,在一開始先用游戲抓住他們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其中,將這節課的重點提出來用玩游戲的方式來消化它。例如:聽歌曲《故鄉的小路》的伴奏音樂,教師帶領大家做變拍子的拍手游戲,讓學生通過拍手這一簡單的動作,領會變拍子歌曲的特點。首先,教師規定一套表現三拍子和四拍子強弱規律的動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四拍子——拍手掌、點手心、點手心、點手心。老師舉起拍號卡,(3/4拍和4/4拍的)帶領學生一邊做動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讓學生開動腦筋,各自編創一套獨具風格的動作,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最後,老師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重新收攏,集體進行變拍子的音樂游戲:
根據老師彈奏的音樂節拍特點,做出不同的規定動作。
而所有的這些只是為了《故鄉的小路》這首歌曲的教唱和歌曲中變拍子節奏的把握做鋪墊。通過以上的練習,解決了曲譜教學中的難點,為新課的教學掃除了障礙。這種教學中創造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調動學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和條件。並且讓學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音樂的源泉。
4、測試聽力,區別變音記號:
剛才大家的練習做的非常好,老師現在想測試一下你們的聽力。請聽老師彈奏的這兩個樂句,有什麼不同?
彈奏歌曲第二樂句,並將變化音改動一次,讓學生聽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練唱,解決關鍵音的演唱。
5、熟悉旋律,合作學唱:
通過老師范唱和教唱,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詞內容,並利用節奏拍手傳遞游戲的形式,一邊拍手一邊讀歌詞。另外,採取讓他們分組接唱、分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從易到難,逐步將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使學習效果更具有實效。
演唱的過程中注意情感的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徵,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最後按處理將歌曲完整的帶有情感的演唱。
6、歌聲中結束:
本課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著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為課堂帶來了活力,注入了生機,彌補了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法,給了學生以直觀的美感享受。
五、說課件設計:
第一頁:優美的圖片做背景,插入三拍子、四拍子音樂,聽音樂做動作,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求知慾。
第二頁:三拍子、四拍子的強弱規律圖示。做游戲時的節奏圖譜
第三頁: 變化音符的演奏樂譜。
第四頁:歌曲《故鄉的小路》的歌詞,配合讀詞做游戲
第五頁: 歌曲《故鄉的小路》的圖譜
第六頁:優美圖片做背景,插入歌曲《故鄉的小路》的范唱音樂以及伴奏音樂,進行接唱、領唱、齊唱的練習。
這就是我對本課的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和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貳』 誰不說俺家鄉好小學音樂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版求.(2)分析權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叄』 《故鄉》教案
《故鄉》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課時
四課時
三.教學重點
同上一
四.教學方法
1.傳統講讀法。
2.網路資源輔助法。
3.計算機媒體實用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之一
(一)導課問題設計
1.筆名叫魯迅的人,原名是什麼?名叫周樹人的人,他的筆名是什麼?
2.請給魯迅先生的身份一個合理的定位?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
3.《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將近八十年,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為語文課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麼,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小說寫的是什麼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具體講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等候回答問題。
(三)回答問題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
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裡我們都能讀出什麼信息來?
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好,故鄉的人也不賴。
第二課時整體感知之二
今天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鄉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應當變得更好,然而卻不然。是什麼原因?請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閱讀
(一) 網路信息的獲取與學習。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集
1. 打開網上語文課堂
2. 查找《故鄉》專題
3. 進行閱讀
4. 進行思考:小說的技巧何在?價值何在?
對比。加深印象。
(另見區域網:網上鄰居。)
5. 練習解答。
(二) 小結
小說寫得好的原因是什麼?
開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2. 高超的藝術技巧———對比方法的運用。
第四課時媒體操作
(一) 問題設計
上一節課已經把《故鄉》的有關藝術技巧進行了分析。這節課請用Word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篇普通的敘事文章。
(二) 操作過程指導
1.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語言訓練專用表(表1、表2)。
2. 選中,復制。
3. 粘貼到一個新的Word里。
4. 存檔到D區。
5.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原文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題》)
6. 選中,復制。
7. 粘貼到表格的後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適當的段落中間補上適當的連接詞,使它們成為一篇新的《故鄉》。
10. 把兩篇《故鄉》進行對比。
11. 同學誦讀。
12. 得出結論:
適當地運用對比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 練習處理略。
故鄉》教案2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 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 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浙江紹興。
2、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3、對魯迅的故鄉你了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信息,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發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系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紹興老家接母親回北京,在那裡耳聞目睹了離別多年的家鄉破敗的景象,農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際關系冷漠、隔閡,於是以回鄉見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
註: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生字詞(略)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結構
1、回故鄉(1--5) 少年閏土
2、在故鄉(6--77) 楊二嫂
3、離故鄉(78--結尾) 中年閏土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1.看提示,請問本文線索?「我」的見聞和感受。
2.那麼貫穿全文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趕到二十年不見的故鄉,不是激動、興奮,而是悲哀,為什麼?故鄉發生了變化。
4.那麼故鄉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驚呼「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下面我們就通過「我」的見聞來具體分析故鄉的變化,從而體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悲哀情緒。
二.變化
(一)景
1. 當「我」踏上故土時,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2. 這幅「蕭索的荒村」圖讓我感到悲哀,因為「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那麼「我」記憶中的故鄉又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
神異的圖畫(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對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結:曾經美好如「神異圖畫」的故鄉如今卻變成了「蕭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讓我感到悲哀?
「橫著」進一步體現蕭索和沒有活氣,反映了故鄉的荒涼和冷落。
第二節寫「我」初回故鄉所見到的蕭索、衰敗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慘的氛圍,揭示了 「我」的悲涼心情,為主人公閏土展示了一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的典型環境。
(二)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
描寫:健康可愛:外貌描寫
淳樸:初見,離別時的表現 小英雄
聰明勇敢:捕鳥、刺猹
和我的關系:好朋友
中年閏土:——木偶人
描寫:蒼老貧困、遲鈍、麻木、愚昧
和我的關系: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本義為阻隔的牆,這里指人與人之間嚴重的隔膜)
閏土四次稱我為「老爺」,並認為先前的哥弟稱呼不成規矩,這表明善良的農民不僅為飢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產生了震驚、同情、悲哀。
語言描寫中的省略號,表明中年閏土反映遲鈍、麻木,無法盡情表達內心的痛苦,這與少年閏土有聲有色的描繪、滔滔不絕的談吐形成鮮明的對比。
小結:
通過肖像、語言、行動的描寫,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兩者對比非常鮮明,請問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小英雄變為了一個木偶人,使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夥伴變為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明確:是「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是封建等級觀念,是社會的折磨
(三) 楊二嫂
1.分角色朗讀有關楊二嫂的文字:「『哈,這模樣了……出去了」
2.根據作者的描寫語句說出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放肆、潑辣
外貌:精瘦、放肆(「圓規」: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徵)
語言:尖酸刻薄、虛偽
行為:明討暗偷、順手牽羊
3.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有什麼意義?
楊二嫂虛偽奉承、尖酸刻薄的話,順手牽羊、明討暗偷的行為,說明她已經從20多年前招攬顧客的「豆腐西施」變成了潦倒無聊的可鄙女人。
著重語言及動作描寫,前後對比,襯托主要人物閏土,也反映社會現實,說明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的衰敗已經波及到各個方面的下層人民。
(四)小結
從這兩個人物、三個形象中可以體會到辛亥革命後十年間農村經濟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
作者在《故鄉》中運用對比手法,著力刻畫了景與人的變化。
景:神異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人:閏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楊二嫂 豆腐西施 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與閏土 好朋友 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當我離開故鄉時,我不留戀故鄉的山水,是因為故鄉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氣,曾經美好如一幅神異圖畫的故鄉卻變成了蕭索破敗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與童年好友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高牆,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見了。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自私的圓規;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友卻成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讓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離別故鄉時還想到了什麼?
——希望
關於「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闢的話,你找到了嗎?
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釋原文。
「無所謂」——「說不上」。
2. 你認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與否,作者還有沒有其他的意思隱藏在這句話里?請你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來證明你的觀點。
前後桌可以互相討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充實、有力。
3.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輔導。
4. 小結:羅列觀點,其實在這句話中,重要的並不是希望的存在與否,而是後面關於「路」的論述。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闡明了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
引導學生回答:路是人走出來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沒有路。
2. 只有走了,才會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如果不去做,那隻會一事無成,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三.擴展閱讀
這樣類似的句子,這樣的思想,在魯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
如:關於「希望」——《祝福》《《吶喊》自序》《葯》
關於「走」——《過客》
建議同學們在課後,或放假時把這些文章讀一讀,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組成一個研究小組,把這個作為一個課題,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探究一下這種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