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將「經典誦讀」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教語文,目的是為了不教。同樣,學生積累了知識就是為了運用。《語文課程標准》在實施專中建屬議: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種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十分有利於學生對成語、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積累,對精美詞語句段的積累熟讀成誦後,才能化為自己的語言。所以要能在語言中信手拈來,旁徵博引,就要在語文教學訓練中引導學生在說中運用。例如在上《秋思》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後時,我要求學生以「我思念的 」為主題的語言訓練,讓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用幾句話描述出來,並且用上積累的成語、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許多學生踴躍發言;有的引用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有的引用了「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還有的引用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名句,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
B. 淺析如何利用經典誦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標准》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能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可見,背誦古詩文對學生何其重要。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經典更是燦若星河,這些優秀的文化經典,凝聚了前賢的大智大慧,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可以說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利用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孩子們在讀經誦典中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文化素養是我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初衷。身為語文教師又承擔著教科研組長的我,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將課內與課外的古詩文誦讀結合起來,讓孩子們通過誦讀經典去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增強文化底蘊,提升語文素養。
一、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被經典古詩文所吸引,真正做到「樂讀」「美讀」呢?我精心設計了許多活潑有趣的活動形式,引領孩子們在玩中、在樂中誦讀經典,如安排好誦讀的時間,每天利用課前2分鍾的學習時間,開始是集體讀,讀的形式很多,有輕讀,朗讀,領讀,引讀,接龍讀,師生配讀,男女生對讀,方法靈活多變。實踐證明,「多樣誦讀」可以大大激發誦讀興趣,從而親近並熱愛母語,景仰祖國悠久文化。後來因為學生記憶的快慢拉開了距離,我又用獎勵的辦法,凡是背誦下來一首詩的,我就獎他一面小紅旗,最後看誰的小紅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誦讀經典小博士。在這種積極的鼓勵之下,學生們的背誦熱情一天天增長。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級涌現出大批的經典誦讀小博士。
二、利用古詩特點,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從古詩文誦讀中發現自然美
很多寫景古詩都是作者游覽於此而詩興大發,當即一揮而就。一首詩即為一幅畫,讀這樣的詩,不亞於游覽於湖光山色之中,自然會有心曠神怡之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自然留於心中。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教學這首詩,藉助多媒體課件,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使學生與畫面融為一體,不僅能充分理解詩的內容,還能得到美的享受。
如根據陶淵明詩《歸園田居》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創意,設計一個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畫面中,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將詩人所追求的「真實」寄寓於其中。學生通過分析和欣賞畫面,不僅可以深刻理解作品內容,而且還能使學生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
(二)從古詩文誦讀中感受韻律美
誦讀,是古詩教學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創造力,最為精彩紛呈的因素。古詩字數整齊劃一,節律分明,誦讀時要充分注意。
如《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兒童本是樂於吟誦樂反復的,尤其是團體的朗誦,抑揚頓挫,琅琅書聲,與唱兒歌無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而反復多次,即能背誦,會背誦時,更是「樂此不疲」。若常加復習,至於終身不忘,將成為一生的文化資產。
古詩有很強的音樂美和節奏美,並且一般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手段上採取相應的音樂和畫面,力求達到入情入境的教學效果。背誦立意歡快的詩文時,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音樂;背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時,配以景色優美的大自然的畫面(自製幻燈片)等。學生在學習古詩的同時,還提升了音樂審美能力。
(三)從古詩文誦讀中鑒賞美
我們所吟誦的千古美文是我國古代最優秀最傑出的文化,在
吟誦鑒賞之中,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優秀的品質時時激盪著學生、滋養著學生的心靈,陶冶著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精神得以凈化,道德得以規范,品質得以高尚。
如《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看起來是一首寫得很美的詩,詩中景色可謂人間仙境,可是它卻是一首諷刺意義極強的詩篇。當時南宋王朝始終沒有收復故都汴京,卻不思恢復,一味過著那醉生夢死的生活,表達了詩人的強烈不滿。讀罷此詩,學生們心中只會像詩人一樣,憎惡南宋朝廷的昏庸腐朽,為這一段歷史感到恥辱,而發奮努力學習,分辨出什麼是美,什麼是丑。
美與丑是相輔相成的,作家的審美理想往往通過對丑的暴露與鞭撻曲折地反映出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自然也包含了通過審「丑」達到審美的這種形式。深入分析古詩詞的「丑」,剖析丑類們骯臟的靈魂, 可以培養學生批判與憎惡的情感,引導他們在對丑的否定中認識美。
《蠶婦》中「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勞動者與剝削者的不同命運定會讓學生心中有一桿秤,去鑒別美醜。還有李紳的「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等
學生們通過讀古詩,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會增強,就會在正確的審美觀念的指導下審視社會,對待人生,這對於開放繁榮的社會,特別是對於商業文化泛濫、世風澆漓的功利社會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學生如果缺乏這種能力,就會美醜不分、榮辱不明。
(四)從古詩文誦讀中創造美
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不論是憂國憂民還是寄情山水,古詩詞往往是作者藉以表達強烈感情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這種感情化為學生的強烈情緒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美的享受,激發他們進一步創造美的熱情。學生是一群鮮活的個體,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我們不能低估,
如:①給詩配畫: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田園風光圖。誦讀故事時,引導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充分發揮想像,畫出詩意圖,並圍繞學生的作品展開討論,「怎樣畫?」「畫什麼?」「這樣畫合不合理?」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古詩文意境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創造能力,還陶冶了情操。使文學與美術有機地結合,提高了學生審美能力。
②仿編古詩:有時我們生活中的場景會和古詩聯系起來,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也是讓學生表達美的好方法。例如,在《贈汪倫》一詩教學中,我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裡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裡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紛紛模仿古詩書寫出自己的詩篇.我不強求學生的詩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正是他們一個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嗎?
在實際生活中,學生這種創新熱情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面對四季的更替,孩子們能通過自己的認真觀察,聯系曾經學過的詩句,或引用,或創作,以此來表達他們自己或喜悅、或傷感的內心感受,提高了學識修養,提升了審美能力」。
③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有些古詩文本身就是一幅圖,圖中描寫著一個動聽、美妙的故事。如《游園不值》,詩曰「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就是一幅很美的圖畫,我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他們從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入手,大膽想像圖畫上面以及背後的故事,在這個引導的基礎上,再將這個題目以小作文的形式進行布置,學生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從作業情況來看,同學們寫得各有特色,效果非常不錯。
三、巧妙布置特色作業,培養孩子運用知識的能力
通過大量誦讀古詩文,孩子們的大腦中存儲了很多經典佳句,但是要做到知識的活學活用還需要合適的練習方法。為了避免孩子們像個書獃子似的只會機械背誦,我採取以特色作業的形式訓練孩子們的學以致用的能力。我會在周末讓孩子們在積累本上做這樣的練習。
(一)不知不覺,夏季悄悄來臨,你誦讀過的古詩中,有幾首是描寫夏天景物的呢?你能把它們分別寫出來嗎?你還可以配上美麗的圖案呀!
(二) 學了本單元課文,我們認識了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小英雄雨來,你能從會背的古詩中選出表現愛國情感的詩句嗎?請你寫一寫吧!還可以寫出你的感受呀!
我會根據班裡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業,並且進行評比,讓孩子們經歷這樣一個「樂讀」、「美讀」、「活用」的過程。
就是經過這樣的訓練,那些千古傳唱的佳句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有時它在校園,有時它在家庭,有時它在社會生活中。
古典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古詩文誦讀,以其獨特的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與古人的距離,與之氣息相通,與之心靈相融,從而為課堂教學注入更為濃烈的人文色彩,對於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意義。
C. 如何讓自己的語文教學與經典誦讀結合起來
積累是語文學習的生命線,我國是詩歌的國度,從古至今曾誕生了數以萬計的傑出詩人,創作出數以百萬計的優秀詩篇,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魂。古詩文誦讀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的系統工程,也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為學生成長奠基的文化之旅。讓學生與經典為師,以聖賢為友,在與上下古今大師的對話中變得高雅而高尚,為學生的生命底色撐起一片詩意的天地。為當下的語文教學開辟了一片沃土;為語文教育的未來指引了路徑。因此,我在指導學生運用經典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在日記中靈活運用
「多讀胸中藏匯,勤寫筆下生花」,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每位學生准備一本日記本,及時記載下自己課外誦讀的古詩文,並記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啟發。同時,學生也可將日記本美化,對古詩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圖畫,也可以改寫成現代詩文,配上現代詩畫。如讀了《三字經》中的「如囊瑩,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通過講述晉朝的車胤沒有燈就去捉螢火蟲來照明讀書,和孫康沒有燈借著大雪的反光來讀書的故事,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畫出詩句中的場景。並可以引用學過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來概括這些場景等。 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然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二)在說話中靈活運用。
教語文,目的是為了不教。同樣,學生積累了知識就是為了運用。《語文課程標准》在實施中建議: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種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十分有利於學生對成語、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積累,對精美詞語句段的積累熟讀成誦後,才能化為自己的語言。所以要能在語言中信手拈來,旁徵博引,就要在語文教學訓練中引導學生在說中運用。例如在上《秋思》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後時,我要求學生以「我思念的 」為主題的語言訓練,讓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用幾句話描述出來,並且用上積累的成語、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許多學生踴躍發言;有的引用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有的引用了「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還有的引用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名句,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
(三)在習作中靈活運用
學生的習作是最好播種經典之花的園地。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靈活運用。誦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積累學生的人文素養。讀與寫是相互結合的,在習作中只有恰當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詞句,能使他們的語言表達得更生動雋永。例如五年級上冊在習作中要求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有一個學生寫的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寫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時,就引用白居易所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如在寫《雪》這篇習作時,學生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寫同學時,對常犯小毛病的同學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相勸,「不患人之不已之,患不知人也。」等句子。寫某個學生熱愛學習,勤奮學習時,用了「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磨成綉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用上了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語句。使文章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可見,學生已學會在習作中引經據典了,逐漸做到學以致用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經典流芳千古,讓我們誦讀經典,運用經典,做龍的傳人。
D. 如何更好地把經典誦讀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
經典名著是中華民族的語言精品,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們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底蘊。因此,經典誦讀對於學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將起到無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廣大中學生,其意義更是非凡。如何有效地開展好學生誦讀經典活動,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的意義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帶給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空前的繁榮,但也帶來了種種負面影響,尤其是文化領域受到了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趨之若鶩,卻對本土文化一臉茫然,對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如數家珍,卻不了解清明、端午是什麼時候與何等內容,所有這些不能不令我們反思和警醒。而以國學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科書中也得到了應有的體現,不論是經典名著,人物故事,亦或是建築、繪畫、諺語民俗,都是學生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們的學生可以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而通過了解傳統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被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典送誦讀」的做法
(一)課前誦讀,營造氣氛。課前三分鍾是每節課開始的「序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靈活地處理好這「三分鍾」,往往能夠為整節語文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我經常要求學生進行三分鍾的古詩詞誦讀。除了誦讀書本上要求背誦的古詩詞外,我還時常根據上課的內容讓學生准備一些與單元主題相適應的古詩詞來進行誦讀。 在我的語文課前,我都會讓學生利用一分鍾教他們背誦一段《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朗朗上口的文字,讀起來容易記憶,比一般的說教更易深入學生心理。可能在學生心裡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觸動,但最起碼也是個觸動。潛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後的生活實踐中會慢慢顯現。「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經典的教誨,不也正是我們家長和教師需要教給孩子們的嗎?即使再過多少年,也不會過時!再如,我在上《土地的誓言》、《春酒》等以思鄉為主題的課文時,就讓學生課前准備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詞進行誦讀;我在上《春》《濟南的冬天》《秋天》等課文時,就讓學生准備一些與四季有關的古詩詞進行誦讀。這樣,教師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進行誦讀,不僅有利於學生積累古詩詞,提升語文素養,還在書聲琅琅中營造一種課堂上應有的活躍氣氛,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以更好地狀態投入到語文課堂中去。同時,每天三分鍾的經典誦讀,會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從而更好地培養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課堂延伸,品讀經典。在語文教學中,利用經典詩文與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將它們適當的引入到教學環節中去,可以作為課文學習的補充和延伸。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經典誦讀引入了課堂。如在教學琦君的《春酒》時,我在教學環節中設置了一個「名作賞析」的環節,讓學生誦讀餘光中的《鄉愁》,讓他們在誦讀中去感受另一種思鄉之情。這樣,既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到兩種不同情境下的「思鄉」之情,又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了對經典名作的誦讀和賞析。
(三)主題活動,分享經典。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中,最讓學生感興趣的就是圍繞單元主題,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圍繞活動的主題,去搜集經典名著,在這基礎上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來分享經典。如在進行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教學時,我們可以開展一個以「春天的贊歌」為主題的朗誦會,讓學生一起分享關於「春」的詩歌、散文;在進行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教學時,我們可以開展一次「我愛黃河」的古詩文的知識競賽,讓學生掌握一些關於「黃河」的詩文。因此,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既積累了語文知識,又分享了經典詩文。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在這段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傳統經典,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在今天,這些經典之作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我們的社會進步貢獻著它們的生命活力。在浩瀚的語文知識中,各方面的內容都因其內在的聯系而互相影響、相輔相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深入鑽研教材,科學安排教學環節,適時、恰當地引用經典,有機地同課文、寫作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就可以讓「經典誦讀」融入語文課堂,大放異彩!
當前,新的課程,新的教材,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話題和新思維方式,提供給老師和孩子們一個新的平台。國學的研究和實踐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但在語文課教學中加強國學教育,讓學生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一定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豐富我們素質教育的內涵是不容置疑的。
E. 經典誦讀如何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舉例
語文教學本來就抄不能太按規矩來,因為文科的東西自由發揮的部分比較多。你可以安排經典誦讀課,推薦一些經典讀物給學生,讓他們寫讀後感,或者可以要求學生准備一個摘抄本,定期或不定期收上來看,將讀書的習慣滲透到學生的課後學習中。我以前上學時老師會這么要求,個人感覺效果很不錯!
F. 兒童經典誦讀對語文教學到底有何意義
經典誦讀的意義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人類文化的瑰寶,千古傳承記錄著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所承載的是聖賢偉大的思想光輝。我們日日誦讀浸潤,人生的啟迪,博大寬厚的思想人格逐漸養成,生命才能掏溶出 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載物的大基礎。所有的聰明智慧唯有建立在這個平台上才 能盡其用。 語文是進行人文教育的主戰場。人類幾千年璀燦的文化在語文書中有了充分 的體現。學生通過學習(當然是自由的閱讀,自覺的學習,主動的體驗),了解 並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經過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文化的塑造者。 我們以誦讀經典為主滲透常規語文朗讀,來促進現代文的學習。這二者的相 輔相成對孩子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及個人的文化的塑造有著深遠的意義。實現了不一樣的課堂與教學效果,對此,淺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誦讀課文,記憶力明顯增強 經典誦讀具有激發潛能與智慧的作用,水結晶試驗表明,誦經典正是利用上 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調用能量之法,運用自己的聲波音能,承載豐富美善智能量 的經典語言,文字信息,反饋給自己的體內之水,從而改善整個身心氣質,達到和 諧身心、開智益慧的目的。 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 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心、腦等多種感官並用。 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語言正是在 反復的實踐中形成一種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書讀百遍,其 義自見」 誦讀對學習力的強力影響正是建立在對記憶力的拓展和優化基礎上的, 具有開發右腦的作用。具有開智的意義。 我們一年級的孩子讀經典能達到倒背如流。他們每次背誦常規語文的時候也 用背經典的方法熟讀成誦,背得很快,這正是誦讀經典帶來的極強記憶的神力。 美國醫學博士楊定一醫師在台灣進行兒童讀經典所經歷的身心變化的科學 試驗再次證明讀經典的兒童其記憶力更強。
二、有助發展孩子的語言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 甚至熟讀成誦, 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 積累語言材料, 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 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抒發自己的感情, 從而發展語言。 葉老說, 「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重視並加強經典與現代文的閱讀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誦讀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 字字清楚輕松愉悅。經典,乃悠揚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們每天堅持不懈,讀 聖哲之言,體聖哲之心,發聖哲之語,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現代文閱讀更需聲 情並貌,在讀經典的影響下恭敬認真地讀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讀而後能悟,悟 而後能用,用而後能生巧,巧而後出新,誦讀就是把書上的變成自己的,放在自家 智慧庫里,隨用隨取。用多了,自然心靈手巧,會有神來之筆、天造之功。 魯迅,茅盾等老一輩文學大師他們青少年學習的也是文言文,為他們深厚的 文學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我們的孩子每天讀經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韻味而感染,陶冶情操,豐富語 匯,在作文中可以引經據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學底蘊。
三、誦讀有助於審美教育與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 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來觀照教材,我們的教育便會指向人的終極關懷: 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讓學生通過體驗、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實 現自我。 經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常規語文的核心也是將語文聯系生活對人進行思想 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蘊含著一個人文的思想,讓我們理解課文思想更有廣 度與深度。 讓學生接受經典誦讀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的意義是深遠的,請讓我們一起 與經典同行。
G. 小課題《如何通過開展經典誦讀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
班主任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一、加強班級管理,注重素質培養。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是班級,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礎環節,是培養學生的重要陣地。學生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級管理的重心放在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全員參與班級管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班級管理中,充分運用校紀班規這一手段,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於良好班風的形成,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做好鋪墊。二、創造良好環境,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尤其是後進生的心理成長處在新世紀的當代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樹立競爭意識,學會生存是社會和未來對他們的基本要求。為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教師的職責。 1、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情況等,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無類。 2、發揚閃光點,及時鼓勵表揚學生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作為科學任課老師,在平時生活中我細心地觀察,捕捉其身上的閃光點,及時地肯定表揚,即使是小小的進步,也要及時鼓勵,以此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3、耐心,檢查反復抓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一步步來,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如果對他提出過高的要求,反而會讓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擊,到時候老師再想進行幫助就真的是難上加難了。所以作為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根據他自身的特點,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們「跳一跳,摸得著」,經過努力能逐步達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慢慢恢復他們的自信心。 有關雲朵課堂的問題,可以使用以下服務:向TA提問
H.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經典誦讀的研究 zhangyanling123的博客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經典誦讀的研究
一、課題設計論證
1、選題:本項目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2、內容:本項目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設計。3、價值:本項目創新程度、應用價值。4、研究基礎:項目組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已有相關成果,主要參考文獻(請分4部分逐項填寫,不超過3000字)。
1、選題:本項目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
研究現狀述評:語文教學頭緒繁多,眾說紛紜,每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都有它的優點和不足,但有一點是所有語文教師都在努力落實的,那就是朗讀。「教學千法讀為本」,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朗讀。實際教學中對課文的朗讀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對此,結合我本人的教學實際梳理如下:教師重視對文本的解析輕視對課文朗讀;以默讀、速讀代替朗讀;讀的缺少感情,缺乏朗讀指導和自身的范讀;讀的范圍狹小,局限於班上個別朗讀優秀的學生,等等。語文教學沒有讀書就沒有一切,讀書的關鍵在於如何激趣激情,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拿起課本走入書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靈,實現心靈的碰撞,達到「書我一體」的境界。讀不出這種味道,一切勞動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課堂是沉悶的課堂,沒有教好學生朗讀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課。基於此,提出了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式教學的研究這一課題。
選題意義:經典詩文是古代聖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以能它所包蘊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誦讀它,可以修養身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開展經典誦讀,有利於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價格素養,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熏習」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經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讓學生熟誦於口,濡染於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這對於培養「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經典教材都是文言,經典誦讀就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像我們的古人一樣接受文言的滋養,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礎。經典誦讀還能開發學生右腦(即祖先腦),使人增強智慧,學習效率倍增。在誦讀過程中,孩子完全無心而放鬆,反復念唱的音韻律動與眼看經文的視覺作用,皆能刺激右腦。在左右腦同步運作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開發三至五倍,並可以同步開發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理解力與創造力。心理學研究表明,0-13歲是人的機械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東西,不光記得快,而且記得牢。阿拉伯諺語曰:「少小時學習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時學習如沙土上的記錄」。因此,抓住孩子記憶的黃金時代,讓他們誦讀些經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東西,既涵養身心,又開發智力,還增強能力,真會使他們牢記終生,也受益終生。
2、內容:本項目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設計。
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嘗試著尋求合適的途徑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2)、研究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3)、研究經典誦讀課的教學方法,創建出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4)、將經典誦讀課的教學與一、二年級課外識字有機結合,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5)、精選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經典古文,並嘗試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法將古文與現代文融合起來進行教學。
(6)、嘗試在半學期內將課本內容學完,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誦讀經典古文。
框架設計: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採用課堂教學研究法、輔以問訪談調查法、觀察法。本課題的研究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設校本課程,編寫經典誦讀教材,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再指導於課堂教學實踐,以達到傳統語文教學與現代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1.採用多樣宣傳,營造書香校園。
①利用校園里的宣傳陣地營造出濃郁的書香校園文化氛圍。
②每周五,開設「校園經典小廣播」,由學生主持、播音,其內容有詩文朗讀、賞析以及有關古詩文的趣聞軼事、寓言故事等。
③通過開辟「古詩角」、「經典壁」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詩文佳作佳句,在「隨風潛入底,潤物細無聲」中記住景點。
④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建立家校聯系冊,發動家長與孩子共讀經典,共同創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
2. 開展豐富活動,體驗「誦讀」樂趣。
①每天早晨,讓學生誦讀;另外每周利用一兩個中午時間引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專題教學課」,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誦讀經典,每月舉行一次「經典誦讀」為主題內容的讀書活動課。
②開展豐富多彩的「經典誦讀」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充分體驗讀經的愉悅。我們設想每學期組織開展一次「讀經典、傳文化」等系列活動,如開展「誦讀比賽」、「書畫比賽」、「我與經典」的徵文比賽等。通過各種活動,盡可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另外,還在全體教師中開展「我讀經典」、「我讀古詩文」的活動,既讓全體師生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的滋養,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 以「誦讀」為載體,培養學生習慣。
①讓學生每天堅持讀背一句一段或一篇。三年級學生起都要准備一本經典誦讀摘記本,隨時記錄,隨時記誦。
②每周要對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一次抽查,及時了解學生的誦讀情況。
③在學生熟讀及能背誦的基礎上,能理解大意或所描繪的形象。交流誦讀的感受,體會和心得。
④教師要整合語文教學與經典誦讀。把語文教學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情節,用豐富的內容充實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教師教得帶勁,學生學得樂意。
3、價值:本項目創新程度、應用價值。
創新程度、應用價值:語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讀寫;最要進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是培養其閱讀興趣的最佳時期;三、四年級是奠定寫作基礎的關鍵時期;整個小學階段是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可塑時期。錯過了這些機會,學生進入了小學高段或中學,老師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學生最重要的閱讀就是讀經典,讀那些讀了一輩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閱讀境界。
通過研究,幫助學生疏通文字,體會感情,理解內容,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訓練讀書技巧、增強語言的感受力和記憶力提高語文素養。
4、研究基礎:課題研究成員為教學一線教師,責任心強,敢於創新,每周保證上兩節研究課,保證課題研究有序進行。學校有圖書室,圖書資料齊備,能利用寬頻網和遠程教育網進行學習、研究,課題組有能力做好本課題的研究。
I.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經典誦讀教學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經典誦讀教學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積累了豐富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准則、心理特徵,都有著深刻又廣泛的影響。然而我們優秀的文化正在消失,我們的學生很少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如何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承繼下來並有所創造和發展,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始終保持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文化品格,是當代中小學教育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更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光是知識輔導,更是成長的營養。一本書,只要對我們的成長有助益,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在閱讀中與它融合、與它交流,使我們獲得成長,獲得對生命和對生活的最深切的認知與感悟。反之,如果缺乏人類優秀文化的滋養,缺乏健康思想的導引,人生勢必在混沌與精神貧乏中度過。我們不能漠視學生精神生活匱乏的現狀,應該努力創造條件改變這種局面。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健康的閱讀。從誦讀中我們可以學習前人精心構思,謀篇布局,恰當的表達,優美的語言,獨到的見解,可以積累寫作的素材。
基於以上認識,我嘗試以語文閱讀內容的選擇與方法的指導為出發點,開發學生閱讀潛能,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美文,欣賞有價值的作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真正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提出「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融合的實踐探究」這一課題進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所謂「經典誦讀」,即指2—13歲這一人生中記憶的黃金時代,心靈最清澈時的年齡階段誦讀、熟背經典美文、唐宋詩詞,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也就是從蒙養書的俗文化開始過渡到經典、詩詞雅文化的誦讀,並引導他們進行淺顯的文學鑒賞。因為鑒賞的審美功能同道德教範、右腦的開發,形象思維、想像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的。在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中播撒詩書的種子,墾荒植綠,在他們心中會產生四大效應:第一,了解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思;第二,心中會產生一種寬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養形象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第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實踐探究」是指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一段時間內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組織和實施學生課內外閱讀、寫作教學,切實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的實踐方法及其效果。
三、課題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課題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始,以經典誦讀為結合點,將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彌補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最終實現以感悟、積累經典文化為特點的誦讀式語文教學模式。
四、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一年的指導,讓大部分學生對經典閱讀產生興趣,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經典作品甚至古文的能力。為今後更高層次閱讀打下基礎。
1、把經典誦讀引進語文課堂教學,真正使經典誦讀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構建讀書型班級、學校。
2、從經典誦讀引導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探索一套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融合的教學方法,並嘗試推廣。形成經驗。
五、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嘗試著尋求合適的途徑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2、研究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3、以經典文章、優秀詩文、格言警句、成語等為教材,研究經典誦讀課的教學方法,創建出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4、將經典誦讀課的教學學生課外識字有機結合,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5、精選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經典古文,並嘗試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法將古文與現代文融合起來進行教學。
六、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採用課堂教學研究法、輔以訪談調查法、觀察法。
1、本課題的研究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設校本課程,編寫經典誦讀教材,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再指導於課堂教學實踐,以達到傳統語文教學與現代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2、利用校園里的宣傳窗建立「誦讀專欄」,設固定欄目版塊,每月一期,以年級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教學樓牆面上分別懸掛歷代名人畫像、警句,舉辦特色活動圖片展,師生作品展等,營造出濃郁的書香校園文化氛圍。
3、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根據《新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和學生的實際,確定學生必須熟背《唐詩宋詞》及優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