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實踐

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實踐

發布時間:2021-01-26 02:06:38

❶ 幼兒園上課前律動有什麼用 律動教學的重要意義

利用學生殘百來存的聽覺鍛煉他們自的觸覺、振動覺,發展動作機能,培養學生對韻律的初步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即興的音樂活動可以始自兒童音樂學習的第一天。活動中,教師要善於啟發、誘導,使兒童進入狀態、引發興趣,最終使他們能夠出於自發、自然的情緒創造出自己的想像、表現,這是即興音樂活動的目的。從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即興的音樂活動在兒童音樂潛能開發訓練中具有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

搜狗問問

(1)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實踐擴展閱讀
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度特色就是體態律動教學,體態律動的教學活動現在更趨向於綜合化。在教學內容和版理論上通常分別闡述的視唱練耳、體態律動和即興創作等,在教學實踐中則往往是綜合的、緊密聯系的、互為影響和作用的。
柯達伊音樂教育的特色就是歌唱教學,但並不拘泥於歌唱這一種單一的形式。而是將歌唱、動作、游戲、表演、即興創作等形式相結合,給兒童的創造獲權得全面、豐富、綜合的審美體驗和表現表達的機會。

❷ 體態律動教學的過程與原理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

一、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的教學原理及其過程
當人們在接受音樂熏陶的時候,往往會藉助體態的運動充分地體驗音樂,這種狀態就是體態的律動,繼而人們將這種體驗轉化為內在的感知直至認可的狀態。它不同於體育運動中的音樂陪伴,不同於在音樂下展開舞蹈動作。這一律動學重視的不是動作重現,抑或外在的形式狀態。它注重重現音樂的重要要素,並將其融入身心,最終使身體節奏與音樂節奏契合,產生情感的交融。
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最先需要傾聽音樂的律動,繼而才會跟隨音樂發生肢體動作,並陶醉在音樂中,如痴如醉。這種活動過程是基於聽覺與肢體的刺激,從而促進大腦與肢體的協調與溝通。這一教學過程能夠實現機體與樂感的碰撞,實現音樂、肢體、大腦、情感的內在融合。路易斯以及喬治對其教學過程與原理進行了細致分析,概括出了四個階段,內容如下。
1.課題暗示與音響刺激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藉助游戲活動為學生滲透音樂內容,或者藉助表演將節奏表現出來,從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刺激。這一舉措旨在向學生暗示節奏內容,刺激學生的神經系統以及大腦,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繼而會積極投入學習之中,為知識的學習做好充足的准備。
2.相互作用以及初步反應
初步反應發生在學生接觸音樂節奏之後,屬於學生的主觀意識。此時的反應較為單一,沒有規則性和系統性,雖然動作較為粗略,但是它能夠為進一步的動作發展做鋪墊。期間,教師向學生強調動作發生的大致時間,肢體的擺放或是尺度以及平衡等問題。教師的語言提示主要出現在連續性較強的活動中。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靈活性均會出現提升。
學生在第二階段的動作雖然單一,但是連續性有所提升。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在於學生自主的聽覺判斷與情感的融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時期會出現明顯的提升,由於學生不斷地轉化自己的情感與思維,使其為自己的動作服務。與此同時,教師應積極尊重學生的需求,分析學生對內容的吸收程度,確保訓練項目適合學生。
3.改進反應以及表現
在改進反應的階段,學生要進一步提升肢體動作,藉助肢體展示音樂要素,並且要求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要有所完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動作的改進,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因此這一階段對於學生來講,教師的觀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關鍵。為了增強學生的能力,教師需要對其不斷地激勵,更新學生的動作技能。學生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教師的激勵以及技術支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豐富動作內涵。
4.綜合反應以及視譜
綜合反應指的是學生的眼睛、聽覺、肢體以及大腦的整體融合,體態律動學尊崇「經驗先於抽象」,意思是動作體驗是理論的前提。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的四個階段是依次發展的,必須循序漸進。因此,讀譜內容的教授需在改進反應之後。若是提前將其引入課堂,會導致學生過度重視樂譜的知識學習,阻礙了學生的創造力發展以及創新思維的塑造。
綜合反應以及視譜旨在藉助學生的視覺訓練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強調音樂在動覺以及聽覺方面的情感體驗,兩者相互融合、相互影響。視覺符號藉助肢體律動展現,細致的肢體變化需藉助視覺的指向功能輔以完成。
二、藉助律動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
節奏本能蘊藏在每個社會個體的身體里,或深或淺,而且是與生俱來的。但是,節奏本能的發揮需要經過外力的激發與培養。同樣,在音樂合唱指揮領域,學生的音樂潛能也需要教師的誘發,最終使其服務於音樂事業。聽覺訓練需要積極依附於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律動感。引導學生在音樂中實施肢體運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在具體的合唱教學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教授學生用手指揮,還需使其融入音樂的神聖領域中,激情飽滿地感受音樂的魅力。學生要將音樂的激情直觀地展示在指揮的表情、節奏以及動作之中。響度、音色以及節奏都屬於音樂的重要特性,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以及能量大小都屬於運動的重要特徵,要實現音樂與運動的融合,就必須教授學生創建其間聯系,感受音樂的情緒所在,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潛能。
基於「經驗先於抽象」,教學方法如下:第一步,訓練學生充分發掘自己的興趣,展示自己的特點,將自己的能力儲備在運動中全然釋放,幫助學生發揮其功能;第二步,激勵學生表達自我觀點,收獲相關見解,繼而在外力的誘發下將見解實施推斷。實踐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實踐更是學生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激發學生潛能的時候,必須謹記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若學生對音樂不感興趣,對音樂律動的把握還不夠積極,教師應該停止一切行動,尊重學生的心理體驗。待學生的音樂激情迸發之時,繼而進行潛能的挖掘,否則會事倍功半。教師可藉助游戲活動,輔以自然節奏或學生肢體運動,為學生創設有趣的課堂情景,幫助學生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將學生的音樂積極性充分挖掘出來。
三、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在合唱指揮教學中的實施
1.基本技能的訓練
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基於人的本能節奏展開的訓練,旨在確保個體在合唱指揮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律動感與音樂節奏協調進行。在對學生合唱指揮基本技能進行訓練時,要求學生立足於自己的真實感受,將親身體驗設置為基礎目標。開展音樂律動的訓練中,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身體器官,跟隨節拍。
2.身體與頭腦的調控能力
在合唱指揮教學中,教師需要訓練學生對動作的協調和控制。針對合唱中的各種動作,學生要協調頭腦與身體,並能夠在各種動作的轉換中正常進行。協調能力方面的教學,首先需要培養學生放鬆的心態,為多變的動作變換做好鋪墊,同時也是為學生理解和感受音樂奠定心理基礎。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尊崇的理念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樂感,通過傾聽音樂感受其魅力,繼而使這種體驗進入自己身體的方方面面,充分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實現全方位的觀感體驗,最終將感情的熱血融入頭腦之中,陶冶情操。由此可見,系統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能為學生提供專業技能的培訓的理念,幫助學生實現本能意識與後天學習的融合,使學生能夠在肢體的變化中展示自己的音樂情感。
如今,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在音樂領域以外的諸多領域都得到應用,如繪畫領域、舞蹈領域等。實踐證明,在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結合體態律動理念與課堂教學,使課堂內容更全面、更科學。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積極融合體態律動,才會更有助於推動教學內容高效、全面地發展。

❸ 如何在一年級音樂課中進行游戲教學法

傳統的音樂課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大都採用一般文化課的靜態形式,學生正襟危坐,教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所教內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般都是學習歌曲,教師唱一句,學生學一句。音樂本身是非語義性的,體態律動學的誕生,使人們對音樂心理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動態更能喚起人的本能,更能觸發人的自由聯想,有助於人的創造意識和行為。靜態與動態的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是音樂課較為理想的一種策略。而音樂游戲就是動態化的音樂教學,它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強調對音樂的體驗、感受,進而完成教學任務,它是從音樂本身入手,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引導他們通過一些音樂游戲去接觸音樂的各種要素。
如何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游戲化呢?就是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音樂游戲去感受音樂的節奏、情節、感受音樂的魅力。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經過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的反思和探索,總結出音樂游戲不同於一般的音樂游戲,它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強調對音樂的體驗、感受,在根本上服從音樂的指導。它從音樂本身入手,讓學習者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引導他們通過一些音樂游戲去接觸音樂的各種要素。讓他們成為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創造者。
游戲是兒童的本能性活動,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戲中我們所獲得的輕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游戲卻是小學生的天性。小學生出於自己的興趣和願望,自發自願主動進行游戲活動。高爾基說過:「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快樂的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哪裡有兒童,哪裡就有游戲。而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游戲化,就是在游戲中,使兒童的運動器官,感知記憶力都能更快更好地發展。
我們這里所說的游戲不是純粹的游戲,而是融入了具有音樂性特點的游戲。在音樂教學中,我們稱之為「音樂游戲」。音樂是音樂游戲的靈魂所在,音樂游戲只是課堂教學的手段,是在保證完成課堂教學的前提下進行的,音樂游戲必須伴隨音樂,才能實現音樂教學的目的。在我讀小學時,音樂課還沒有讓老師完全重視,就是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對課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沒有認真研究過。我是一名有二十年教齡的農村音樂教師,教學條件相對薄弱。學校以前也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學生對於音樂課的理解就是唱歌,他們甚至把音樂課改名叫唱歌課。我開始嘗試用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進行教學,我在講台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講,一堂課亂哄哄的。課後經過反思,反復實踐,發現在音樂課堂中適當採用游戲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效率非常高。通過了解,我發現他們非常愛上音樂課,只是他們不知道音樂課除了唱歌外還會學到節奏、節拍、速度等音樂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在音樂教學中,把每個音樂要素的教授,都設計成游戲,通過游戲的形式,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就能樂於接受,並且印象深刻,學得深,記得牢。所以,音樂游戲在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首先我們要清楚音樂游戲具有哪些意義:
一、相對於其他學科,音樂課具有獨特的學科性
活潑、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非常喜歡。它變枯燥的知識傳授和抽象的音樂符號為富有生動形象的游戲教學。比如學生在認識do,re,mi,這三個音符時,我讓學生課前准備了do,re,mi,三個卡片,我唱do,他們就舉起卡片do,我唱re,他們就舉起卡片re,我唱mi他們就舉起mi,,並且分組進行搶答,優勝者獎勵一朵小紅花,這樣反復練習,他們既認識了這三個音符,還掌握了他們的音高和先後順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音樂游戲的課堂教學可以真正的實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比如教學時可以設計《小青蛙找家》的游戲。在黑板上貼上三隻小青蛙。把學生分成三組,當哪一組的同學表現最好,老師就讓哪一組的小青蛙前進一步,在課堂中學生主動參與或者回答問題正確就前進一步,最後看哪組同學的青蛙先到家,優勝者獎勵一面小紅旗。這樣一來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在音樂游戲活動中培養學生交流合作,主動探究的精神
老師做的事就是要創設良好的音樂游戲情景,讓學生感受音樂;設計好音樂游戲,讓學生扮演游戲角色學習音樂。如在《大鹿》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單獨或合作扮演大鹿、小兔子、獵人等角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體現自己的價值,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識都能得到提高。
新課改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教學,讓學生獲得知識與方法的同時,他們的人文素養也得到提高,並從生命教育的高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游戲化,使兒童充滿認知情趣,這樣的課堂才能放飛學生的個性,煥發生命的活力。

❹ 在音樂歌唱教學中,運用哪些有效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能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及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使兒童的聽覺和發聲器官得到良好的發展,並使兒童的記憶、想像、思維、情感、意志、個性有所發展,教學方法的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長期的小學音樂教學中,筆者摸索了幾種教學方法,並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音樂教學方法之現場錄放法
按一般心理,每個兒童都想了解自己唱得如何,都想聽一聽自己的聲音,現場錄放法是讓一位學生上講台演唱,老師把這一過程錄下來,接著放給同學們聽,然後大家一起指出他的演唱還存在哪些問題和應該注意的地方。好在什麼地方錯在什麼地方,教師幫助學生一起找出解決的辦法加以糾正。採用現場錄放法多用於唱歌課之後的鞏固練習。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這種手段能夠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增強音樂趣味性,從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音樂教學方法之課件激趣法
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可以豐富並優化課堂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音樂課件具有形象性、真實性、主動性、感染性等特點,形、聲、色並茂,表現手法豐富多彩,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誘導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識,使教與學變得容易。如在歌曲《愉快的春遊多麼好》的教學中,屏幕上出現藍天白雲、春暖花開的畫面,隨著畫面的推進,同時響起了歌曲的優美旋律,「花兒開了,鳥兒叫了,多麼好;山變青了,水變綠了,多麼好;迎著春光,來到田野,多麼美;唱起歌來,跳起舞來,多麼好。」在音樂和畫面的配合下,詩意自現,學生不僅學會了歌曲,同時也理解了歌曲所蘊含的意義。
音樂教學方法之啟發提問法
任何一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提問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傳遞思想、進行師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恰當的提問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使課堂結構緊湊、氣氛活躍。音樂教學中的提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如:「這首歌曲中是幾拍子?以前聽過嗎?」;另一種是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去唱,逐漸體會,尋找答案。譬如:在教唱歌曲以前教師范唱的時候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聽:「這首歌曲表達了什麼內容?」「你認為應該用什麼情緒來演唱?」在欣賞歌(樂)曲時思考「本曲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情緒?」這類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投入到欣賞中,並針對老師提的問題去聽,聽賞後要能談出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評論,然後讓學生根據大家評論的問題再完整地欣賞樂曲,教師則做補充歸納。
音樂教學方法之體態律動法
「體態律動法」是本世紀初由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斯(1865--1950)首創的,其目的在於通過身體動作體驗和培養節奏感,以加強對音樂的注意和記憶,達到促進學習者自我表現的願望,從而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達到音、舞不分家。當學生唱完或欣賞完一首歌曲後,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體會、想像,編配簡單的律動,並通過積極主動的表演展示學生對歌曲、樂曲情感、內涵的理解和表現。例如通過歌曲《娃哈哈》(維吾爾族)的音樂,表演新疆舞蹈的形象;通過歌曲《洗手絹》(汪玲曲)的音樂,表演洗手絹時的愉快勞動情景;樂曲《游戲》(李重光曲)表演兒童游戲時歡樂的情緒;樂曲《騎木馬》(劉詩崑曲)表演騎木馬時的動作等。

❺ 小學音樂的片段教學要注意什麼 貴人指點我下

你說的應該是音樂欣賞的片段吧?小學的音樂欣賞課必須要抓住學生的亢奮點,用多種形式來激發他們潛在的音樂激情。舉例說:如果在語文課上老師放一段音樂聽,他們會十分有興趣,為什麼?因為是語文課啊,他們覺得很新鮮。但相反音樂課上聽音樂,學生們大多表現很木訥,沒什麼熱情,其原因就是因為是音樂課,聽音樂就是在完成學習任務。
我說這些,其實就是想告訴你,要運用各種手段抓住學生眼球,讓他們感到新奇有趣,發自內心地去聽去學,適當使用一下學科整合,這其中的方法可就多了,具體要看你是教學哪個片段。
最後關鍵一點:老師給學生一杯水,你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不斷更新的水。
我想你應該明白其中的意思,吃透教材,擴展教材,把這段音樂的背景、故事、傳說====自己都要知曉,讓學生充分得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單純地欣賞。
我說的可能太多了,個人拙見,僅供參考。

❻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兒童對音樂有天生的好奇感,當前教學中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啟迪、誘導,盡量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獲得知識,發展他們眼、耳、腦、口、手、腳並用能力,從多種感官同時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正如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我們都有同樣的感覺:樂隊隊員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對樂曲的記憶能力,比一般的同學要強;而舞蹈隊員的節奏感,韻律感及體態語文超過一般學生水平,這就是參與了音樂能力培養的結果。

目前,我們使用的沿海版教材中有較強的實踐性內容,如果我們注意了就能較快地將知識形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在我多年來的教學中,為了提高所有學生的音樂素質,我從如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情趣。

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體系中,器樂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樂器作為教學設備配備給學校,而且在音樂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樂曲,並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加這部分的內容,可見器樂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起著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完《海鷗》這首歌後,除了讓學生用口頭演唱、用錄音機聽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還讓學生用固定音高的樂器--豎笛進行演奏,這樣一種實踐練習,不但避免了學生在演唱兩聲部、副旋律時出現音準不穩現象,還培養了學生的演奏能力及音準能力。通過自己的實踐,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學生既有興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識變為形象、生動的東西。

低年級的律動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達他們的歡快心情的實踐活動,是聽覺和動覺訓練的結合,從而達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諧。達爾洛茲體態律動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也就是強調「音樂是動的藝術。」音樂進行有線條,有起伏,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必須反映其斷、連等典型特徵,動作應有樂感。達爾克羅斯曾說過:「單教兒童用手指彈奏樂器是不夠的,必須啟發他們進入產生樂趣的激情中去,把樂曲感情化為具體動作、節奏和聲音。」也就是說,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美的韻律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律動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質,發展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個性。但是律動教學也不能只重視動作技巧訓練,也不能只局限於教師示範,學生模仿,更不能為了使動作整齊讓學生機械地反復操練,而應該從素質能力培養著眼設計教學,使學生從實踐中找到真知。在聽音樂時學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孩子們的天性是玩耍。低年級學生有蹦跳的慾望,「律支」則是滿足這種慾望的最好體現。例如「飛」的律動,從文字上非常理解,且容易做,簡單來說就是這么起伏連綿的上下擺臂的動作,但從培養素質能力著眼,應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去飛,一般情況下,一般孩子都會飛,由於個人能力有差異,個性有不同,他們飛的形態肯定各不相同。那麼,我先啟發學生對「飛」的想像,想像自己是一隻快樂的小鳥,飛進了音樂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比。只要求學生跟上音樂節奏互相之間不碰撞,別的不作任何限制。由於沒有固定「飛」的模式,孩子們有的像小鳥飛;有的像蝴蝶飛;有的像老鷹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鴿上下舞動。當音樂一停,要求每個孩子擺一個造型,讓老師猜猜「鳥兒們」在干什麼?表演結果,孩子們為了互不碰撞能自覺注意保持空間距離,由於動作不受限制,每個人發揮了主動創造性,有個男孩勾起一隻腳「金雞獨立」,我一問他,原來他想像自己站在電線上。興趣盎然的。律動使孩子積極參與,在實踐中不只是學會了飛的技能,更重要是是發揮了創造性,培養了個性和能力。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簡單形象的動作,有集體的、個人的表演。現行的音樂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賞曲都適合於表演。教師一方面可教給學生一些規定的表演動作,另一方面還應鼓勵學生自己大膽創編動作。例如:學習《開火車》這首歌,教學時引導學生從歌詞入手,通過對歌詞的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動作特徵,特別是形態動詞,自己創編動作,邊唱邊表演加以實踐,使他們對音樂形象加深理解。同時又在感受著音樂的諸多要素,發展了大腦與身體間的協調合作,實實在在地得到一種總體協調的感覺及時間和空間距離的實體概念。它有利於孩子們體會音樂的節奏、節拍、速度及某些曲調的結構協調感。

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處於直覺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常常只局限於看到事物的具體特點和外部聯系,對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內部聯系的能力還比較缺乏,有總分教材內容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如果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創設行動有趣、色彩鮮艷、動靜恰當的畫面,把靜態知識作動態處理就能激發學生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器官參與教學全過程。)

例如:我們在進行一些節奏訓練、聽音訓練時,學生使用磁性線譜板,磁性線譜板上已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節奏型或聽音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聽辨練習,老師拍出一條節奏題,讓學生在磁性線譜板上擺出教師拍出的節奏;或找到老師彈奏的哪個音高,這樣使抽象的節奏訓練、聽音訓練變成可見的高\低\長\短,教師還可及時反饋信息,控制教學節奏。

在音樂教學中,我覺得對音樂的感知莫過於全身心投入到中,教學中,加強了唱遊的體態律動,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加強了教學工具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且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音樂素質。

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學生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提高音樂素質。

要想使學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樂素養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斷得到鞏固提高,光靠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去,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以解決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來領悟音樂的神韻和真諦、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編。絢麗多姿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樂素質素養。

以集體組織形式進行,具有教育對象廣泛性,教育內容多向性,活動形式有時代性的特點。如:「少先隊隊列歌曲演唱會」、「愛我中華」歌會,用詩和歌舞串聯一起,以表演唱、齊唱、合唱來表達少年兒童熱愛祖國熱愛黨的真摯感情。在少先隊員隊列操練的音樂聲中,不感受音樂美、隊形美,也表現了少先隊員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融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的「音樂智力競賽」,包括音樂知識測驗和音樂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學生獲得音樂的信息量,鞏固了音樂知識,又顯示了自己的音樂特長,在學唱學習演奏的全過程中,磨煉意志和毅力,增強參與競爭的意識,自己的能力,為追求崇高的藝術目標而不懈努力。如「音樂牆報」展評。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布置,介紹國際、國內音樂信息,中外藝術家對社會對藝術的貢獻,音樂動態、音樂游藝,最新音樂作品等,通過辦報讓學生長知識,增強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還有通過舉辦卡拉OK獨唱比賽,引導學生學好歌,唱好歌,同時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音樂人才。

音樂活動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活動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藝術實踐中聽、唱、奏、跳,興趣得到滿足,才智得到發揮,以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精神。「音樂猜謎」、「音樂游戲」、聽音樂旋律猜歌名、辨別樂器的音色、即興編舞等都是很好的形式。這樣通過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使同學們在課內所獲得的音樂知識技能,技巧得到藝術實踐的鍛練機會,以發展他們音樂的興趣和才能。

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實踐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樂,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❼ 為什麼小學歌唱教學中要有體態律動

研究目的和意義 研究的目的在於更好地理解「體態律動」這種音樂教學方法。更好地鍛煉兒童的運動覺、內心聽覺、即興創造的能力,以及鍛煉相關的節奏運動和視唱練耳。 研究的意義在於向人們介紹「體態律動」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更好更深刻的了解、掌握和運用。對「體態律動」的研究將有助於兒童的節奏能力發展,通過節奏運動使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喚醒兒童的音樂本能,抓住了兒童的好奇心,培養兒童全身心地集中注意,鍛煉兒童的靈敏反應,發展兒童的大腦與身體運動的協調性,遵循了兒童的自然發展原則,適應了兒童的實際能力。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及綜述 研究現狀:國內外對「體態律動」進行研究的學者眾多,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1986年由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委員會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輯的《音樂教育參考資料》中,介紹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學,同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英國德賴維爾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入門》。

❽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的體態律動

體態律動,要求學生把身體作為樂器,把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體態律動不同專於舞蹈,它屬是以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體驗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時值變化,以培養學生利用聽覺獲得輕松、協調自如得節奏感為目的。
體態律動的動作一般分為原地動作和空間動作兩類。原地動作包括;拍手、指揮、搖擺、彎腰、說話、歌唱等;空間動作包括;走、跑、爬、蹦、跳、滑等。這些動作可以和身體的高、中、低位置結合,也可以用身體的頭、身、臂、手、腳等各個部位,與歌聲的動作、體感、表演等相互配合,以表示不同的節奏、旋律、和聲、復調、曲式等。總之,身體的各個部分有如樂隊中的各個樂器聲部一般。但必須注意動作的整體性,並要按照預備、起奏、延續、恢復四個步驟進行練習。

❾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的教學思想有哪些基本特點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主要特點
(1)立足於聽(音樂),而且是以教師的即興伴奏為主。
(2)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
(3)教學方式主要是游戲,發現個別學生鬆懈、渙散時,立即變換,永遠處於新鮮狀態。
(4)教師的音樂造詣,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誘導等各方面的"即興能力",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效果。
(5)學生不論音樂基礎高低,年齡大小,小之三歲兒童,大之音樂學院的學生及專業演員,舞蹈家,都適合上這種課。
達爾克羅茲(1865—1950)瑞士音樂家、教育家。1892年他任日內瓦音樂學院的音樂理論教授,大約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說。他認為;以往的音樂教育是非常音樂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樂的本性。音樂本身離不開律動,而律動和人體本身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單純地教音樂、學音樂而不結合身體的運動,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針對這一點,達爾克羅茲提出了"體態律動學"的教學法。他前後花了約幾十年的時間從事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在他的艱苦努力和有關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終於取得了成功。今天他的方法不僅遠遠超出了音樂的范疇,廣泛地用於舞蹈、戲劇、繪畫、運動等方面的訓練,而且還推廣於音樂治療、殘疾與弱智兒童以及康復醫療等領域中,在五大洲都有專門的學校,培養該教學法的教師。

閱讀全文

與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實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