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國學詩經無衣教學設計

小學國學詩經無衣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26 01:34:34

『壹』 《詩經——無衣》的 吟唱版

是在找男聲合唱的版本么?電視劇《貞觀長歌》的一首插曲可能會符合您的需求...
可以網路視頻----「貞觀長歌 無衣」。或傳送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yxVCZqEK9c/

『貳』 詩經的無衣的全文

無 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叄』 《詩經——無衣》的 吟唱版

是在找男聲合唱的版本么?電視劇《貞觀長歌》的一首插曲可能會符合您的回需求...
可以網路視頻----「貞觀答長歌
無衣」。或傳送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yxVCZqEK9c/

『肆』 《詩經•秦風•無衣》

秦風·無衣
作者:佚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伍』 詩經無衣是如何從不同角度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的

《國風·秦風·無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激昂慷慨、版同仇敵愾的權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全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章疊唱的形式,敘說著將士們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磨刀擦槍、舞戈揮戟,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

『陸』 詩經《無衣》 視頻

呵呵
這個我們學過
是<秦風.無衣>
你搜這個就可以了!
不用謝!

『柒』 閱讀《詩經》中的《無衣》完成①一②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


①C②C

『捌』 《無衣》這首詩的鑒賞

1、《詩經·秦風·無衣》
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生於秦地(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全詩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設為問答的句式、豪邁的語氣,表現出那種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謂「無衣」,是說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難以齊備。但是,這點兒困難算得了什麼,即使是一件戰袍、一件內衣、一件戰裙,也可以與戰友共享。「同袍」、「同澤」、「同裳」,正生動地表現出大敵當前,戰友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後人以「袍澤」「袍澤之誼」作為異姓兄弟、結義兄弟的代名詞,典出於此。每章的三、四句,則寫他們一聽到君王要發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勵兵刃,整裝待發。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們那種摩拳擦掌、積極奮戰的高昂的戰斗熱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語,則由共同對敵的仇恨,寫到共同奮起、同赴戰場,正表現出一種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誓死保衛疆土的義憤。全詩感情激盪,氣勢非凡,極像一首戰士進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現出一種慷慨雄壯的愛國主義激情,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詩章。
2、《詩經·唐風·無衣》
此詩與《秦風》中的《無衣》題目及首句皆相同,然而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卻完全兩樣。從字面上看並無深意,但前人往往曲為之說,如《毛詩序》雲:「《無衣》,美晉武公也。武公始並晉國,其大夫為之請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雲:「曲沃桓叔之孫武公伐晉,滅之,盡以其寶器賂周釐王。王以武公為晉君,列於諸侯。此詩蓋述其請命之意」,「釐王果貪其寶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廢,是以誅討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這一說法今人多表示懷疑,如程俊英《詩經譯注》就認為「恐皆附會」。
從詩意來看,本篇似為覽衣感舊或傷逝之作。詩人可能是一個民間歌手,他本來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滿溫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從中來。詩句朴實無華,皆從肺腑中流出:「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揀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制的衣裳,那樣舒坦,那樣美觀。」「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制的衣裳,那樣合身,那樣溫暖。」語言自然流暢,酷肖人物聲口。感情真摯,讀之令人凄然傷懷。

『玖』 急求一篇 詩經——無衣的賞析!!!

詩經的兩篇《無衣》都在下面了。

《詩經·唐風·無衣》賞析

這是一篇覽衣感舊或傷逝之作。

豈曰無衣?
七兮。①
不如子之衣,②
安且吉兮?③

豈曰無衣?
六兮。④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⑤

譯文:
難道說我沒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親手做的,
既舒適又美觀。

難道說我沒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親手做的,
既舒適又溫暖。

注釋:
①七:虛數,言衣之多;一說七章之衣,諸侯的服飾。
②子:第二人稱的尊稱、敬稱,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適。吉:美,善。

④六:一說音路,六節衣。

⑤燠(yù 玉):暖熱。

【賞析】
此詩與下面《秦風》中的《無衣》題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卻完全兩樣。從字面上看,似覺並無深意,但前人往往曲為之說,《毛詩序》雲:「《無衣》,美晉武公也。武公始並晉國,其大夫為之請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雲:「曲沃桓叔之孫武公伐晉,滅之,盡以其寶器賂周釐王。王以武公為晉君,列於諸侯。此詩蓋述其請命之意」,「釐王果貪其寶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廢,是以誅討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這一說法今人多表示懷疑,如程俊英《詩經譯注》就認為「恐皆附會」。

從詩意來看,本篇似為覽衣感舊或傷逝之作。詩人可能是一個民間歌手,他本來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滿溫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從中來。詩句朴實無華,皆從肺腑中流出:「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揀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制的衣裳,那樣舒坦,那樣美觀。」「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制的衣裳,那樣合身,那樣溫暖。」語言自然流暢,酷肖人物聲口。感情真摯,讀之令人凄然傷懷。

對於詩中的句讀,筆者的理解與舊說不同。舊說兩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覺得應標點為:「豈曰無衣?七兮。」前四字為一句,用以自問,後二字為一句,用以自答,詩人正是在這種自問自答中,抒寫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詞的解釋上也頗多歧見。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詩集傳》以為「侯伯七命,其車旗衣服,皆以七為節。子,天子也」。又雲:「天子之卿六命,變『七』言『六』者,謙也,不敢以當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於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釋,完全服從於他對於這首詩主題的理解。這首詩既然是述晉武公向周釐王請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釋為「諸侯七命」,把「六」解釋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釋為「天子」。前二者與晉武公的諸侯身份相當,後者則與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稱。其說固然言之成理,不失為一家之見,然與詩的本意可能相去甚遠。

從對此詩主題的理解出發,我們認為「七」和「六」俱為數詞,也可以看作虛數,極言衣裳之多。而「子」則為第二人稱的「你」,也即縫制衣裳的妻子。這樣的理解,應該是符合詩的本意的。

全詩分為兩章,字句大體相同,唯兩起變動一個字:「七」易為「六」;兩結也變動一字:「吉」易為「燠」。這主要為的是適應押韻的需要。從全篇來說,相同的句式重復一遍,有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回腸盪氣之妙,我們在吟誦中自然能體會其中的情韻。

《詩經·秦風·無衣》賞析

這篇是寫士兵們慷慨激昂,團結抗敵。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①。
王於興師②,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③!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④。
王於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⑤!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⑥。
王於興師,
修我甲兵⑦,
與子偕行⑧!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
與你同穿那長袍。
君王發兵去交戰,
修整我那戈與矛,
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
與你同穿那內衣。
君王發兵去交戰,
修整我那矛與戟,
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
與你同穿那戰裙。
君王發兵去交戰,
修整甲胄與刀兵,
殺敵與你共前進。

注釋:
①袍:長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國出兵以周天子之命為號召。一說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對敵。

④澤:通"襗",內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戰裙。

⑦甲兵:鎧甲與兵器。
⑧行:往。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讀之不禁受到強烈的感染。可是《毛詩序》卻說:「《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陳奐《詩毛氏傳疏》也認為:「此亦刺康公詩也。」《詩經》固然講究美刺,但這里明明是美,卻被說成刺。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愛國主義的戰歌。據今人考證,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於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無怪乎吳闓生《詩義會通》評為「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採用了問答式的句法。陳繼揆《讀詩臆補》說:「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凌厲,亦正如岳將軍直搗黃龍。」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彷彿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我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回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

『拾』 求《詩經·無衣》一文及解釋

豈曰無衣?與子同復袍。王於制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的大意是: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披一件戰袍。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戈與矛。我們面對的是共同的敵人!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矛與戟。我願與你一同戰斗!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盔甲兵器。我願與你一同前進!
詩的背景,是西周的幽王(為了美女褒姒烽火戲諸侯的那位先生)為犬戎所殺,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並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謙先生解釋本詩時說:「西戎殺幽王,於是周室諸侯以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敵王所愾,故曰同仇也。」
這首詩一共三段,以復沓的形式,表現了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他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同仇敵愾。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

與小學國學詩經無衣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
© Arrange www.csyxedu.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