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皮亞傑的理論對現代教育教學的啟示有哪些
皮亞傑的理論和教育是密切相關的,他不但對現代西方教育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而且對於我們當今的教育教學都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一 )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皮亞傑的「圖式」理論或其建構主義,從本質上闡釋了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及其思維發展過程。作為主體的學生,在與外部環境(或者說是教育環境)不斷地相互作用過程中,增進了知識和思維的發展。在這種相互作用中,學生構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活動的主體。「圖式」理論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中學生是主體的思想。今天,我們要進行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教學的優化、科學化來對學生施加影響,全面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必須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性。
(二)教學應強調活動的重要性
皮亞傑關於「活動」的理論對我們當前教育,特別是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優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聯結主客體的橋梁和中介,認識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活動的內化作用。也就是說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地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認知。只是觀察別人的活動,包括教師的活動在內,並不能形成新的認識結構[4]。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活動放在第一位。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鼓勵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腦。特別是在兒童的教育中,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學習。教師應布置情景,提供材料、工具和設備,讓孩子自由操作、擺弄、試驗、觀察和思考,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答案。教育教學必須重視活動、研究活動、開展活動,為學生構建廣闊的活動空間。同時,社會交往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通過社會交往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狀態,促進智力與道德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採用活動教學法、合作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建構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等方法,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5]。
(三)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採用因材施教法
皮亞傑認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和經驗、社會經驗、平衡化。兒童的成熟、經驗和社會交往不同,兒童會按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興趣來學習,這就會使有的兒童認知快些,有些兒童慢些。因此,教學內容和方法要考慮到這種差異性。教學要重視個別兒童的興趣,了解他的認知發展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在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接受教育,按照各自的發展步調發展,加強個別化教育。
(四)教育要重視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皮亞傑強調平衡是兒童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動力,證明了認知是主體在不斷尋求平衡模式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能動性的結果。他發現了自我調節在平衡中的作用,指出兒童的認識活動始終離不開主體能動的調節作用。主體在自我調節的平衡化過程中實現認識結構的連續更新和螺旋上升。皮亞傑的平衡化目標在教學中的精神實質就是促進兒童逐步建構起具有創新功能的自我調節系統,促進其主動有效的學習。因而,在現代教育改革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不斷完善學生認知結構的自我調節系統;必須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變化,創設各種問題空間,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加強對自身認知結構的監控和調節,提高學生自我調控能力,從而不斷的更新和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策略,並培養學生對自己知識獲取過程的監控、調節能力,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② 皮亞傑的學習理論和對教育的指導意義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讓兒童自主地進行學習
兒童應通過動作進行學習
重視社會交往
讓兒童按各自的步調向前發展
③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和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對教學設計有何指導意義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
④ 根據皮亞傑的發展階段理論教師如何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學
不同階段的學生思維特點是不一樣的,比如小學生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導,這個時候應該藉助一些實物進行教學,高中生就是以抽象思維為主,那麼就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識。
⑤ 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論對小學教育有何啟示
皮亞傑和抄維果茨基在襲認知發展理論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維果茨基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給西方教育思想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此外後人據其理論還提出了「支架式教學「等寶貴的教學模式。當然皮亞傑在從事智力測驗等研究過程中發現兒童對於世界的了解遵循的發展順序等。兩者理論有諸多異同之處,但同樣都引出了一些新的教學觀念,這些均對當代的教育和實踐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⑥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對教育教學啟示
皮亞傑把認識的發生和發展歸結為兩個主要方面,即認識形成的心理結構和認識結構與知識發展過程中新知識形成的機制。他認為每一個智慧活動都含有一定的認知結構, 即圖式。圖式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模式。同化是主體把客體納入自己的圖式中, 引起圖式的量的變化。順應是主體改造已有的圖式以適應新的情境, 引起圖式的質的變化。平衡, 指由同化和順應過程均衡所導致的主體結構同客體結構之間的某種相對穩定的適應狀態。同化與順應是適應環境的兩種機能。兒童遇到新事物, 在認識過程中總是試圖用原有圖式去同化, 如果成功, 就得到暫時的認識上的平衡。反之, 兒童就做出順應, 調整原有圖式或創立新圖式去接受新事物, 直至達到認識上新的平衡。兒童心理的發展, 實際上就是從低一級水平的圖式不斷完善達到高一級水平的圖式, 從而使心理結構不斷變化、創新, 形成不同水平的發展階段。皮亞傑還把兒童認識的建構過程劃分為感知運動階段( 0~2 歲) 、前運算階段( 2~6、7 歲) 、具體運算階段( 6、7~11、12 歲) 、形式運算階段( 11、12~14、15 歲) 四個階段。認為兒童智力發展的四個階段是連續發生、緊密銜接在一起的。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 是在新的水平上把前一階段進行改組, 並以不斷增長的程度超越前一階段。各個階段之間存在著質的差異。雖然各階段因各人的智慧程度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可能提前或推遲, 但階段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 而且人人都要經歷這樣的幾個階段。皮亞傑是「 活動教學法」 的積極倡導者。他指出,兒童學習的真正基礎是活動。活動在兒童的智力發展 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兒童的早期尤其如此。不僅如此, 智力的發展也隨著動作內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得以進行。活動是兒童學習的真正基礎, 是教學的真正起點, 活動應該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皮亞傑的理論和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他對現代西方教育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對於我國當前和以後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 一) 教育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皮亞傑認為, 新的知識只有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才能被吸收。因此, 教育的目標並不在於增加知識量, 而在於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吸收和同化所學的知識, 要讓他們去理解。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應付考試, 填鴨式地向學生灌輸知識, 這將迫使學生主要依據記憶來學習。記憶而缺乏理解, 其結果只能是既不能學到知識, 也沒有促進智力的發展。 ( 二) 教學內容應適應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 皮亞傑提出了智力發展的四個階段, 認為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他認為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 需要在前一階段發展的基礎上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發展。因此, 智力的塑造是有條件的, 它必須遵循智力發展的階段來設計課程。教學不能超越兒童的發展階段搞拔苗助長, 教學設計只有在符合思維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加速思維的發展。兒童的學習得有準備, 教材的結構和順序要適應認知發展的先後次序, 學校課程教材的難度一定要配合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 在確定課程的難度時要經過設計和實驗並充分論證。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態, 才能恰當地控制教材、選擇介紹新知識的最佳時間、決定最可能成功的呈現方式、確定合適的教學速度。簡言之, 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應依據這些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活動。 ( 三) 教學活動要不斷打破學生已有的平衡狀態,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平衡狀態 皮亞傑強調認知發展是平衡不斷建構的過程, 智力正是在有機體作用於環境( 同化作用) 和環境作用於有機體( 順應作用) 兩種機能作用下, 經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不斷循環往復, 才從低到高不斷得以發展和豐富。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必須不斷打破學生已有的知識平衡狀態, 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平衡, 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的不斷發展。教師的教學, 一方面要提供與學生已有經驗相關的內容,另一方面, 又要提供與已有經驗相矛盾的內容。這樣, 既可以讓學生鞏固原有知識、經驗, 又可以打破學生原有知識平衡狀態, 讓學生產生知與不知的矛盾,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矛盾的興趣, 最終獲得新的平衡狀態。只有這樣, 學生的認知才能得到發展, 教學活動才更加有效。 ( 四) 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皮亞傑的「 圖式」 理論或其建構主義, 從本質上闡釋了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及其思維發展過程。作為主體的學生, 在與外部環境( 或者說是教育環境) 不斷地相互作用過程中, 增進了知識和思維的發展。在這種相互作用, 學生構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是活動的主體。「 圖式」 理論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中學生是主體的思想。今天, 我們要進行素質教育, 就是要通過教育教學的優化、科學化來對學生施加影響, 全面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必須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性。 ( 五) 教學應強調活動的重要性 皮亞傑關於「 活動」 的理論對我們當前教育, 特別是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優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皮亞傑認為, 活動是聯結主客體的橋梁和中介, 認識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活動的內化作用。也就是說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地和自發地參與各種活動, 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認知。只是觀察別人的活動, 包括教師的活動在內, 並不能形成新的認識結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活動放在第一位。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 鼓勵學生多動口、多動、多動腦。特別是在兒童的教育中, 要讓學生在活動中, 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學習。教師應布置情景, 提供材料、工具和設備,讓孩子自由操作、擺弄、試驗、觀察和思考, 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答案。教育教學必須重視活動、研究活動、開展活動, 為學生構建廣闊的活動空間。同時, 社會交往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不可低 估, 通過社會交往可以幫助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狀態,促進智力與道德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採用活動教學法、合作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建構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等方法, 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 六) 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採用因材施教法 皮亞傑認為,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和經驗、社會經驗、平衡化。兒童的成熟、經驗和社會交往不同, 兒童會按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興趣來學習, 這就會使有的兒童認知快些, 有些兒童慢些。因此, 教學內容和方法要考慮到這種差異性。教學要重視個別兒童的興趣, 了解他的認知發展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讓每個學生都在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接受教育, 按照各自的發展步調發展, 加強個別化教育。 ( 七) 教育要重視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皮亞傑強調平衡是兒童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動力, 證明了認知是主體在不斷尋求平衡模式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能動性的結果。他發現了自我調節在平衡中的作用, 指出兒童的認識活動始終離不開主體能動的調節作用。主體在自我調節的平衡化過程中實現認識結構的連續更新和螺旋上升。皮亞傑的平衡化目標在教學中的精神實質就是促進兒童逐步建構起具有創新功能的自我調節系統, 促進其主動有效的學習。因而, 在現代教育改革中, 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 不斷完善學生認知結構的自我調節系統;必須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變化, 創設各種問題空間,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解決問題來加強對自身認知結構的監控和調節, 提高學生自我調控能力, 從而不斷的更新和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策略, 並培養學生對自己知識獲取過程的監控、調節能力, 即「 授之以漁」而不是「 授之以魚」。【記得採納】
⑦ 簡述皮亞傑和布魯納的相關理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認為7-12歲的兒童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概念,守恆概念的出現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徵。
⑧ 皮亞傑的"同化"和"順應"的學習原理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哪些較強的指導作用
同化原本是一個生物的概念,指有機體在攝取食物後,經過消化和吸收把食物變為自己本身的回一部分的過程。皮答亞傑把這一名詞借鑒到心理學中,用於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結構中」(皮亞傑,B.英海爾德,1980)。在皮亞傑看來,心理同生理一樣,也有吸收外界刺激並使之成為自身的一部分的過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變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機能性的。隨著個體認識的發展,同化經歷以下三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