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包括哪幾個階段
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教學的縱向聯系與橫向聯系。
閱讀教學法為語文教學法的組成部分,研究閱讀教學的目的、任務、原理和方法。閱讀教學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識字的重要途徑,作文的基礎,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關系,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要統一在閱讀教學過程之中。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系,知識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礎,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的縱向聯系與橫向聯系,如低年級、中年級與高年級之間的聯系,讀、聽、說、寫之間的聯系,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聯系。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第二課時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的相關要求規定:
1、使學生認識三千五百個常用漢字;學會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輔助工具;掌握常用的詞彙;流利地誦讀課文,並且能夠背誦教師指定的一部分課文。
2、為了適應閱讀和寫作的需要,三千五百個常用漢字,應該在一二年級教學生掌握半數左右,其餘半數的教學在以後四年中陸續完成。一二年級識字教學可以採用集中識字的方法,也可以採用隨課文分散識字的方法。
3、要教學生學寫記敘文,逐步學會把耳聞目見的事物記下來。有關記敘文的寫作方法,如觀察事物,確定中心,選取材料,組織材料等等,要通過課文的講讀和作文的指導講評,分別年級,陸續教給學生。
❷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特點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
: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它能使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獲得發展,應該成為所有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本文試就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問題作一些探討,可以從研讀文本、精心設計、品味語言、讀寫結合等方面入手。
: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實效
在新課程改革實驗進行的今天,我們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也隨之不斷的發生改變。因此,當今的課堂學生動手操作的多了,發揮交流的多了,表現展示的多了,課堂上時常是一幅忙碌熱鬧的景象。可是在我們教學後卻經常、也應當反思一個問題:在這40分鍾里,學生究竟收獲了多少?用另一句話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實效性究竟如何?
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提出研究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怎樣更好地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如何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擺在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一線教師不僅關注理論上如何澄清,而且關心在操作層面怎樣落實。要構築有效的語文課堂,實施有效的語文教學,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讀文本 ,把握主題
深入研讀文本,准確地解讀文本,這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所在。崔巒指出對文本的解讀,忌淺——淺嘗輒止;搬——急於看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用別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讀;偏——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漫天找相關資料,上課時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了「泛語文」的偏向。
蘇教版第八冊語文教材《「番茄太陽」》 敘述了「我」與盲童明明之間的一段交往,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文章中的「我」顯然就是作者的藝術化身,現實生活的艱難讓「我的心情灰暗無比」,是盲童明明的笑聲感染了「我」,給「我」帶來了快樂,讓我的心「溫暖」起來。對於文本的解讀、「番茄太陽」的內涵、「明明的笑聲」的理解是多元的,網路上爭議也是較多的:絕大部分老師都把小女孩的「笑」解讀為「堅強」,把結尾的「許諾捐腿」升華為「高尚的奉獻精神」。但經過反復研讀課文,我認為盲童快樂歡笑與「堅強」的性格無關,而是因為她的父母努力給了明明和正常孩子一樣甚至更多的愛和關注。親情關懷使得身殘的小女孩同樣享受到正常兒童應有的快樂,這才是課文的教學價值所在。「我」的情緒由灰暗逐漸好起來的原因,實際就是融融親情關懷下的小女孩「咯咯笑聲」的感染。我還認為結尾的「許諾捐腿」 本是小女孩無心的天真之語,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小女孩懂得了去愛,而不是注重「捐腿」結果的犧牲性「奉獻」!
很多時候,對課文主題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麼簡單的。有的課文主題思想明顯,有的蘊含在字里行間,要認真鑽研,多讀些參考書,從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上,從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內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所以研讀文本是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是語文老師一生都必須修煉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確目標,精心設計
要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明確語文教學的目標。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習慣;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及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小學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維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全面發展。
蘇教版第六冊《剪枝的學問》,揭示了「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一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是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綠線內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並在積累的基礎上會靈活運用;三是弄懂剪枝的學問,並掌握用人物對話來揭示事物所蘊含的道理的表達方法。教學步驟的安排,第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學會9個生字,認識綠線內2個生字;理解和運用詞語;讀熟課文、感知內容。第二課時完成三項任務:讀好課文,揭示道理,學習並掌握表達方法。這樣的設計,沒有繁復的框架,清水芙蓉般的質朴,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識類型和能力模型完全顯現出來,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最儉省也是最有效的家常做法。
三、推敲字詞,品味語言
教材中的選文,大多是文學作品,語言規范,而且鮮明、生動,讀起來琅琅上口,便於背誦、記憶、吸收、積累。因此,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吸收規范的語言,要將語言的規范性、生動性體現出來,使學生讀懂詞句,好的片段、課文要朗讀、背誦。
特級教師王崧舟一直倡導語文教師要有語文意識,要用語文的眼睛去看問題,用語文的耳朵聽聲音,用語文的嘴巴去交談,甚至用語文的心靈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總之,要用語文的方法解決語文的問題。他認為語文課要在「關注語言文字所表達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語言文字表達形式所傳遞出來的那種節奏,那種韻味」。王崧舟老師在教學《荷花》一課時,是這樣處理「冒」這個字的:
教師: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指名讀說)
學生: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朗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我覺得這個「冒」字寫得特別美。到底美在哪兒,我也說不清楚。
教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說得清楚卻是不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冒」字特別美,就已經非常了不起。請大家想一想,「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長、鑽、伸、露、探、沖)
教師:自己用心讀讀前後幾句話,體會一下,你覺得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使勁地、不停地、急切地、筆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爭先恐後地、生機勃勃地、興高采烈地、精神抖擻地、喜氣洋洋地……要求學生分別把這些詞填到原句中去,再來讀讀悟悟。)
教師:大家看,這就是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喜氣洋洋、生機勃勃地冒出來的白荷花。(課件播放荷花)
要實現閱讀教學的目的任務,關鍵在於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發揮語言的魅力。王崧舟老師僅憑對一個「冒」字的解讀就引導學生品出了荷花的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有靈魂的。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是不可分的統一體。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過語言才能表達出來的。葉聖陶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講得非常清楚了。他說:「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別之處,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獨立固定的材料來的。」 所以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就是要發揮語言的魅力。
四、讀寫結合,堅持練筆
閱讀文本,特別是閱讀名家名篇,既要學讀,又要學寫。所選的閱讀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學生吸取和積累下大量的規范而優美的語言,為作文打基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作者如何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構思,遣詞造句等方面學習文章的寫法,在閱讀課上體現讀寫結合,加強課堂小練筆。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要始終貫徹讀寫結合的原則,尤其要強調說和寫的訓練。大作文以外,要重視平時結合閱讀的小練筆。我一直主張在每一篇課文講讀過程中,除了讀書之外,要有10-15分鍾的時間進行聽、說、寫練習,就是由讀遷移到聽、說和寫,可以是內容的遷移,也可以是語言形式的遷移。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設計仿寫、改寫、擴寫、續寫等練筆實踐。
蘇教版第八冊《三顧茅廬》一文中「隆中景色」這一片斷景色美、方法妙,很有典型性。我要求學生用上「來到……只見……」寫一處景色,要求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適當創新。這是寫作方法和語言形式上的遷移。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在閱讀課文第3、4段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地震中的李博士和台灣青年的無私付出,在朗讀之後,安排這樣的寫話練習:「從台灣青年身軀里涓涓流出的骨髓,此時此刻正涓涓地流入小錢的體內,小錢終於得救了,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此時此刻他的內心又怎能平靜呢?讓我們的心緊緊地貼著小錢的心,將他內心的感受也涓涓地流入你的筆端。」這是內容上的遷移。這個小練筆的設計,非常有意義,不但練習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更說明只有學生真正有了感受,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閱讀一篇文章,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動,心靈上有所凈化,這是閱讀課的實效之一;如果在語言上有所積累,這是閱讀課的實效之二;如果學到一點寫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須「情動而辭發」,這就是閱讀課的實效之三。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遠非上述的幾點,它涉及到各個方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還有各種教學環境的制約。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吳小蓉;《情感語文——對比中尋真諦》;《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7年第7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建議匯總報告
我可以幫助你,你先設置我最佳答案後,我網路Hii教你。
❹ 閱讀教學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否有區別
區別是有的,首先應當給自己要教的內容進行新的組織,然後按照具體專情況劃分屬課時,一般為三課時。
第一課時:【預習課】主要以掃清課文閱讀障礙為主,學生通過自學、小組學等多種形式,並藉助工具書來預習課文,將課文讀通順,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想研究的問題。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以賞析理解為主,將一單元的課文進行統一學習,重學生自學,小組互學,師生共賞,抓每單元的主線來進行語文閱讀學習。
第三課時:【拓展延伸課】主要是相關文章的引入,師生共同找相關文章,進行集體或個體的閱讀賞析。另外,本課也可作為練筆課、故事課、辯論課、演講課等不同形式的語文活動課。
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哪些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想情感價值觀,因此,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有效地完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在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明確這一點,並在閱讀教學時充分引導小學生的閱讀。語文教師要轉變閱讀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創造新穎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以小學生為主導,充分發揮小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表現能力。例如,語文教師在講《雪孩子》時,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讀示範,其次,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讀,最後齊讀,語文教師也可以在講解每個自然段的時候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
二、提升小學生的思想情感
在小學語文閱讀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難點則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想情感。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領學生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還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例如,語文教師在講《林海雪原》時,可以帶領學生逐段地理解其描述的風景,然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通過學習後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
三、語文教師應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教師要對閱讀教學方式有所創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一些優秀的作品,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與學生交流溝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在課後也能夠積極地學習。
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語文教師要能夠明確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情感發展的重要性。只有從多方面考慮,全面地進行閱讀教學,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學質量。
❻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總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芻議 一、引子在福建省小學新課程改革聚焦課堂教學研討會上,來自不同學校的三位青年教師執教同一篇教材《九色鹿》的同一個課時(第二課時)。三位教師素質都很好,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很強,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教學設計獨具匠心、各顯特色,但看他們的設計說明,卻發現同一篇教材同一個課時,三者制訂的教學目標卻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師確立的教學目標是:「精讀重點片段,認清調達背信棄義的丑惡嘴臉,憤怒譴責調達、國王的卑鄙行徑,明白做人要善良守信。」這里將國王的形象混同於卑鄙無恥的調達,顯然是不恰當的。第二位老師制訂的教學目標有三:「一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二是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三是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這顯然是兩個課時的總目標,不是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目標。而第三位老師的教學目標:「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二是自讀感悟,採取對話形式交流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這又成了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了。二、現狀分析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怎麼可能在同一篇教材同一個課時中出現大相徑庭的教學目標呢?而且,對於提示教學目標的課後練習「用『只好』、『竟然』造句」三位老師都沒有提及,這三節課都是經過精心准備的、甚至後面有高人指導的課,尚且如此。那麼放眼我們的常態語文教學又當如何呢?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如何確立和陳述教學目標」進行認真的思考。事實上,教學目標過於籠統一直是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不少教師確立教學目標,往往是憑經驗或照抄參考書,所定目標不是年復一年的重復,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時至今日,《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已經明確制訂出語文教學總目標和各學段階段目標,它有助於教師明確學生「學什麼」和檢驗學生「學」得怎麼樣,明確學生「怎麼學」和教師「怎麼教」的問題。但是問題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們常常一隻眼睛看過程與方法精彩紛呈,一隻眼睛看分數高低論英雄,卻把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給丟了。我們知道,教學目標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導向功能,指引著教學活動的方向;評價功能,是評價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調節功能,影響並制約著教學程序的設定和教學策略的選擇等一切具體的課堂教學環節;激勵功能,教學目標的實現對師生雙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因此,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應該首先確立教學目標,然後才是為了達成目標而選擇的教學策略、擬定的教學程序,以及為實施目標所進行的教學活動過程。三、應對策略那麼應該如何確立和陳述教學目標呢?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理念上,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需要的科學分析上,建立在對教材的准確把握上,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教學目標陳述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因為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全體學生通過學習後所達成的結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目標應該是學生在學習中的變化或結果,而不是教師的行為。例如,《九色鹿》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這樣陳述:「會用『只好』和『竟然』造句。」「能復述課文內容。」至於「指導」、「培養」、「啟發」之類描述教師教學行為的動詞不應該出現在教學目標中。2、教學目標的陳述必須明確具體,可觀察,可檢測。陳述教學目標是為了使教師把握教什麼和怎麼教,學生明確學什麼和怎麼學。如果是公開課,還應該使聽課教師能根據教學目標來評價教學過程。因此,教學目標的表述應該是明確具體,可觀察,可檢測的。比如說《九色鹿》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說「通過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不如說「通過初讀,能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主要內容」,說「掌握本課生字新詞」不如說「會讀會寫生字新詞,能聯繫上下文或通過查詞典說出詞語的意思。」後者所用詞語是可觀察可檢測的,如「敘述」、「會讀」、「會寫」、「說出」等。而前者所用的詞語「感知」、「掌握」則是模糊、不易操作和檢測的。3、教學目標要體現「三維」融合,層次清楚。新課程語文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技能領域,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也必須體現這三個維度,但是這三者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不能單獨分列出「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哪些」、「情感態度目標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內涵也是十分豐富的。課文不同,特點不同,學生學習的重點也不同。一般地說,一篇課文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有一個主目標或基本目標。例如,《九色鹿》一課的主目標就是「抓住調達前後行為態度變化的句子,通過反復有感情地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4、教學目標必須立足學情,體現學段目標。例如:閱讀教學中「聯繫上下文解詞」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定位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提出的學習目標是「了解」;在第二學段則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提出了「理解詞意」、「體會關鍵詞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學段「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詞意」、「體會表達效果」的目標要求,這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最終實現「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總目標。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就要既著眼於學段目標的達成,又考慮原有目標的基礎,兼顧與下一個學段目標的接軌,提倡「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相結合,對課程目標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對學段目標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有助於我們了解編者意圖,明確所教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當然,准確制訂教學目標並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實現目標才是教學活動的最後歸宿。因此,還要正確處理好教學目標與課堂實施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的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課堂教學中要落實教學目標,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另一方面,要從教學目標的角度制訂真正促進師生發展的評價體系。
❼ 小學語文第三學段閱讀教學和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有什麼區別
閱讀字數更多,內容涉及更廣,題目難度更大,需要學生具備的基礎知識更多,需要學生具備概括的能力。
❽ 如何界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
我的答案是:
根據小學語文課標要求,語文教學不外乎「讀」的教學,第一課時一內般為初讀容,第二課時為精讀或品讀.
其實,沒有嚴格的界限,但是現在大部分的課堂都是一課時完成課本教學任務,第二課時鞏固一下,寫寫字,解決課後題,甚至是語文基礎訓練等。
❾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般包括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
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教案,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研讀教材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四上四單元的「單元導讀」教學設計:
這樣的導讀設計,是在明確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單元和學生認知中去研讀,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背景,既體現了單元主題和單元訓練重點,又降低了教學難度,體現了知識間的鏈接。導讀課導出了單元主題和學法,指出了精讀課要緊緊圍繞主題,從品詞析句入手,突出學法指導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而整體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讀課則要從同一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引出課文內容,要體現出「放手」,運用在精讀課中習得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這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研讀觀,也體現了教材研讀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恰當地運用單元主題和課前閱讀提示,能夠促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1.依託課後習題,引導自主感悟
課後練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又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藉助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例如,《葡萄溝》的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讀讀想想」:為什麼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展開閱讀感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口,邊默讀邊思考。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廣泛交流和教師點撥,充分體會到葡萄溝不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葡萄和葡萄乾享譽盛名,而且當地老鄉熱情好客。這樣圍繞課後問題展開教學,既能使教學主線明晰、層層深入,又能在閱讀交流中提綱挈領、凸顯主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藉助課後習題,落實語言訓練
許多課後習題的設計體現了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結合文本閱讀進行語言訓練,並細化指導,落實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內涵,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例如,《畫家與牧童》課後的「讀讀寫寫」中有: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出了戴嵩是個著名的大畫家。當學生交流到「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時,趁機點撥文本中的「一……就……」寫出了戴嵩的畫很吸引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畫家。然後,讓學生聯系生活模仿說句子,嘗試運用文本特有的「語言點」寫句子。藉助課後習題,切合文本進行實時語言練習,不僅能扎實指導好習題,更能使課文的閱讀感悟和語言訓練有機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細致的文本細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情誼」的思想。對課文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太一致。教學中有學生談到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也有學生會提出要「愛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感受和見解,那麼,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來支撐,而不是相機拓展和展示有關破壞環境的資料,給學生滲透「保護環境」這的人文精神。教學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就會沖淡了童話的主題——「諾言和情誼」,脫離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學也就會避重就輕,失之偏頗。
二是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它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本。教材中的文本,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文章,本身就具有閱讀價值——文章寫了什麼,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這些文章被選用到語文教材中,它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閱讀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教學價值——文章是怎樣寫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話,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教師在解讀這段話時,就要想想,作者為什麼將「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後面,為什麼要重復寫三次?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反復研讀課文,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倒裝」和「反復」的寫法,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的變化,這樣的描寫就像特寫鏡頭,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突出的是母親的動作,對母親為全家操勞的艱辛就有了更深的體驗。文中還有類似的寫法,「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過理解「立刻」的連用,加深了對慈母情深的體悟。教師只有在研讀教材時發掘「倒裝」和「反復」這一表達方法的教學價值,教學中學生才有可能習得這種特殊的表達方法,也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時,又能領悟到文本表達的形式美,進而才能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體現了由學到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
(二)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課文。
我們來看三個老師處理「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車夫」這件事中的一句話。抓「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進行教學,一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容易誤解,二是這個成語能形象地反映出車夫的身份,進而幫助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就不同。
評:這兩個教學細節,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學價值——「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既體現了文本由言到意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又體現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飽經風霜」這個詞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意象。兩個案例分別通過語言描述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和讀寫結合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讓學生通過品析言語表象,體悟「飽經風霜」這四個字背後的種種不能直白,但是必須去意會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飽受煎熬的生活狀況;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為誰俯首,為誰孺子牛呢?就是這些勞苦大眾。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老百性的同情和關心,在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如細雨滋潤般的熏陶和感染著學生,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也發自內心地領悟著和感動著,心靈也因為感動而變得豐盈了。這就是作者、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同生共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
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第一個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
第二個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
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4個環節:
(1)梳理初讀及整體感知情況。
(2)圍繞疑難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3)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4)小結理解課文的情況。
第一個環節要緊扣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總結讀書及感知課文的情況,以表揚激勵為主。
第二個環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環節,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課文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個環節: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該階段要和第三階段中的第(4)環節相吻合,要體現出順接關系,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鞏固梳理,遷移應用——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本階段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學習內容,提升價值觀念。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第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個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個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
3、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這是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
以上闡述的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一般流程。這些教學步驟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各教學步驟常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情的差異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四個步驟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機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文而異,量體裁衣,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最佳的流程,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
(四)板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