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村小學怎樣發展特色教育
學校特色建設是學校提高辦學質量和提升辦學品位的必由之路。學校特色本身具有一種感召力,它能夠凝聚起師生的上進心和創造力,有利於圍繞辦學目標,優化學校內部辦學資源的配置,形成強大的辦學活力;能夠有效地促進學校工作的整體優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學校的綜合「校力」;有利於學校樹立良好而獨特的公眾形象,將直接關繫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因為只有贏得社會支持才能獲得自身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當學校校園擁有了特色的氛圍和文化,教師擁有了特色的精神和素質,學生擁有了特色的快樂和成長,則特色學校也就形成。創建一個令我們自豪的特色學校,必定會使學校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精品化之路。
農村中小學處於經濟底子薄,信息相對閉塞的農村地區,無論是師資水平、辦學條件,還是教育的外部環境與城市學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色學校的建設也相對困難些。那麼農村小學該如何建設特色學校、走特色教育之路呢?
一、找准特色辦學的突破口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家庭的基本特點是:父母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較大;父母有的長時間在城區上班,早出晚歸,有的遠離家鄉到外地務工,與孩子接觸的時間很少;管孩子的大多是爺爺奶奶,對孩子較寵愛,往往忽視孩子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教育。
同時由於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的影響,學校的對外聯系、對內反思日益加強。因此,學校的未來發展面臨更多更大的機會和其他不確定因素。在這一背景下,學校決定以特色項目為突破口,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工作的重點,以文明班級創建和課外興趣小組訓練為切入點,全力推進學校的特色建設,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化,加快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二、創建特色教育的載體
1.加強班級特色的創建工作。依據班主任的特長,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確定恰當的班級特色,如:演講與口才、文藝表演、手工製作等,圍繞特色,布置班級文化,營造氛圍,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人人都得到發展。使學校特色與班級特色共存,努力做到班班有特點,生生有特長。
2.組建課外興趣小組。根據學校教師專業特長,組建聲樂、舞蹈、美術、書法、體育等多個興趣小組,通過課外興趣小組訓練陶冶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品行質量,為少年兒童打下終身受益的基礎,同時提高教師的素質,讓專業教師發揮其特長,更好的為學校服務,提升學校的品位。
為加強常規督促管理,避免興趣小組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我們堅持「六定」。一定活動課程,在全面了解教師和學生興趣、特長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實際,開設興趣小組課程;二定活動目標,重點針對校隊興趣組的活動成果進行考核,納入期末評定的重要依據;三定活動時間,興趣小組活動列入教學計劃,每天一課時的固定活動時間;四定活動內容,輔導教師要注重校本教材的開發,研究選擇教學內容,開學初制定教學計劃,認真備課;五定輔導老師;六定活動地點,確保各興趣小組固定的活動地點。
3.深化校本課程建設。校本課程要提供給學生和教師多種選擇,使師生能選課教、選課上,並且形式多樣:教授、講座、活動體驗等同時開展;同時,加強校本課程的科研工作,使課程的開發真正做到師生共同開發,並加強同社區的課程開發聯合力度。另外,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校本課程的課程內容體現地域文化特徵,即充分體現我校農村小學的文化特質。(比如:校內開展的特色繩操、滾鐵環、剪紙等活動,野外活動開展的植物認識、農作物的認識以及各類作物的生長和生產過程的認識等校本教育活動。)
三、特色辦學的具體措施
1.做好保障工作,如開辟活動場所及配備各類教具、學具。
2.充分組織開展好各類活動,在活動中促進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
3.積極參加上級開展的各類活動比賽,爭取高層面創出佳績。
4.初步構建起科研先導的管理機制。在特色創建過程中,我們將加強科學研究,成立特色建設課題研究小組,對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將實踐與理論所取得的成果進一步鞏固與推廣,呈現良性循環、螺旋發展的好勢頭。
5.培養、造就一支會研究、有作為、有貢獻、有特色、有聲譽的骨幹教師隊伍。定期進行技能培訓及教師競賽活動。
6.建立完善實施方案與計劃,逐步調整教學策略,編寫校本教材,優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構建適合各階段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創造適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的教學過程。
7.創建好特色學校的校園環境氛圍。利用多媒體,建立「特色建設」專題欄目,擴大信息化建設陣營,唱響特色教育主旋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進程。我們將以網路為傳媒,在信息輸出的同時,我們更要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互動與交流中吸收、融合有效信息,促進特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總之,依據自身特點,立足本校,因地制宜,一定會讓我們的特色教育可持續發展,真正把我們的學校打造成有特色的農村小學。
② 農村小學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
談農村小學學校管理方法
莒縣夏庄鎮後石屯小學 石田密
學校管理是校長管理能力的體現,也是校長管理藝術和管理水平的體現。就目前來說,黨的惠民政策和對「三農」重視,給農村帶來了勃勃的生機,也給農村小學帶來了長足發展的機遇,同時農村小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結合農村小學的現狀,如何管理好一所農村小學,是農村小學校長必須研究的課題。
一、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學校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學校必須遵循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國家關於教育有關的方針、政策,也包括主管部門及學校內部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
1、堅持依法治校
學校如果有不夠穩定、不夠和諧的現象,主要是沒有認真地依法辦事,按規行事。學校必須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做好各項法制宣傳和普法教育,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法律觀念,增強依法行事的意識。在實際工作中自覺遵守法律和制度,充分發揮法律及制度的重要作用。
2、完善管理制度
學校的管理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用各項工作制度規范人、管理人。依據國家法律和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制定符合本校實際、適合當地情況的詳細的工作制度。使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作到有章可循,獎優罰劣。使學校的教學工作和教學活動能夠順利的開展,體現各項法律和管理制度的嚴肅性。
二、提高教學質量,使學校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目前,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優越,農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外出務工人員不斷的增加,農村學校條件的因素等等。使農村小學的生源在迅速的減少,甚至威脅到學校的生存。在這種嚴峻的現實面前,竭力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是實現農村學校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工作。
1、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農村學校任教的大部分教師,多年在本地工作,缺乏交流與學習的機會,習慣於原有的工作方式,始終遵循原始的教學方法。所以,多給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到市內學校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掌握新的教學理念,是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2、對教師進行發展性評價,形成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評價機制。改變傳統的以考試成績評價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和機制,形成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符合新課改要求的管理和評價機制,可以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意識,使教師重新煥發對教育和教學的激情。
3、加強對教師的師德培養,提高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提高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提高教師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視。對教師的師德表現、教學工作、工作績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考評,考評成績優異者予以表彰獎勵,實現獎罰分明。增強教師教好書、育好人的信心,增強責任感和事業心,是提高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又一重要工作。
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構建和諧校園
「眾人劃漿開大船」,學校工作也是一樣。農村小學校教師相對較少,但工作任務卻與大學校不相上下,教師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沒有一隻和諧、團結、務實的教師隊伍,學校的整體工作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打造一支即有實干精神,又有集體主義觀念的教師團隊,是農村小學能夠穩步前進的重要保證。
要提倡「和諧式」管理。作為學校校長要團結全校教師,給教師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工作空間,靈活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倡導全體教師為學校獻計獻策,為學校的發展齊心合力的工作。另外,在學校管理工作中應多些「理解」而少些「束縛」。「理解」是和諧的管理,追求的是共同目標,嚮往的是同心同德。堅持以人為本,信任、關心每一名教職工,給予教師主動發展、自由發展的空間,還給教師一片藍天,他們會給學校帶來明媚的陽光。
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和地位,使教師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光榮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有助於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盡量改善教師的待遇和辦公條件,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教學幫助和教學用品,是教師從事現代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師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需要。
關心所有教師的疾苦,理解他們的處境和生活環境,多為教師排憂解難。這就是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在重大決策時要徵求廣大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傾聽教師的理由,盡量達到全體教師的支持和滿意。使教師能帶著一個良好的心情投入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總之,農村學校的校長工作需要許多方法和技巧,這就要求校長在工作中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總結,做工作的有心人,做教師的知心人。科學、有效、因地制宜的管理好學校,把我們農村的教育事業推向嶄新的輝煌。
③ 如何因地制宜打造農村小學美術特色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與深化,作為農村學校的美術教師,我一直努力著: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怎樣使我們的美術課不失特色?在農村,沒有城市中的美術館、畫廊、歷史博物館等一些高雅藝術展覽,又可以利用些什麼?怎樣去開發和利用農村的美術教學資源?怎樣延伸美術課堂和我們的生活相結合?……將鄉土文化融合到美術課堂教學中,因地制宜,讓學生以鄉土藝術為起點,走進世界多元文化的領域。
1、以本鄉本土的媒材為載體,開發農村自然資源,使美術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美術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自然環境資源,開發教學內容,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課程,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手工課上,我讓學生就地取材,帶來家裡最土、最普通的木棍、蛋殼、玉米、紅豆、綠豆、瓜子……將這些材料拿到美術課上來,不僅使他們覺得好玩、有趣,而且重新去發現土產品原來是非常美的,它們的顏色、形狀、質地各不相同,利用這些特殊材料來製作出來的拼貼畫、手工製品等是那麼精緻、漂亮。學生們都興奮不已,又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農村雖然沒有豐富的公共文化設施,如美術館、圖書館、畫廊等,但它有著純朴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鄉村的稻草、石塊、樹根、樹葉……,這些是非常特殊的美術媒材,越是貼近生活又香又土的材料,越具有開發與創造的價值。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生活材料來創造,鼓勵他們去大膽探索更多的材料,大膽嘗試更新的表現方法。
2、以豐富的地域民間藝術為背景,開發文化資源,使教學中突出美術文化的學習。
「美術不僅是技能技巧的訓練,而且是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學習,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等相關知識,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這是新世紀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卻在教學中丟棄了自己傳統的手工製作藝術,在現代經濟發展的同時,優秀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手工藝又面臨著損毀、滅絕,如何使這些具有藝術魅力、個性特色的地方美術得以流傳和發揚,還須藉助我們的美術課程去引導學生參與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教師根據現有的教學內容,進一步發掘教材中的內涵,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對原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挖掘和加工,使之更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教師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有利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教學。
3、根據農村地方資源設立主題,開展主題性的美術課外活動
所謂主題性的美術課外活動,就是指老師為學生提供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通過運用各種手法或形式展開創造性的活動。在目前的實踐中,主要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由發展的創造性的活動。這是發展和提高農村城鎮的本土特色文化與美術教育相結合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發展學生動手、動腦及創新能力,在這樣的活動中,他們的自覺性、協作能力會得到鍛煉,興趣會提高,為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有效的途徑。
主題的選擇很重要,既要突現學校特色,又要兼顧學生的「熱點」,這樣才能讓學生去探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和表現。地處北部山區的我們,在信息、物質、材料等方面都沒有城區那麼多選擇,但我們還是有自己的鄉土特色,如:我們的學校在遠近聞名的祖山(老嶺)腳下,山上有世界稀有的天女木蘭花;有中外聞名的古跡——長城;有獨特的滿漢融合的生活習俗……
在美術主題性課外活動的教程中,我們努力挖掘本土資源,弘揚地方特色,我們根據本鄉土特有的資源,精心組織學生開展以本土資源特色文化為內容的主題性美術課外活動:如讓學生動手設計儺舞面具;以家鄉的風土人情為版畫創作內容;設計情景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亦樂乎。
「各級各類學校藝術課的教師要積極探索、勇於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藝術教師應充分利用和開發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教育資源,拓展藝術教育的空間,提高藝術教學的質量。」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年—2010年)》中,明確提出了對藝術教師的要求。開發新的教學內容是一種創造,是美術教師形成特色課關鍵的一步。在新課程標准深化中,教師們紛紛探索著怎樣使美術課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的美術課怎樣使它更優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鄉土美術要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並發揮特色,教師要熟悉當地傳統民間美術,形式及相關知識背景等,對教學條件有相當的了解和調查,教師在教學前得做好充分的資料收集。只要教師周密地計劃和充分地准備,美術課堂就會有意外的教學效果。「理解、保護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並滲透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引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理解。」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課程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的靈活處理和深入研究。
教師將是一個開拓者和創造者,多樣化和選擇性的課程更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學風格,才能與新課程同行!
④ 農村小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方面
在這里我作為一個小老師親身實踐和體驗關於我國農村小學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小學的硬體設施及它的軟體設施及其他的教學質量等等。
農村小學的教學硬體設施確實是欠佳,場地確實是不太好。雖然現在小學教室都是在水泥樓房裡,但是這教室設計的確實不是很正規,很合理。狹小的教室,50多人的班級課桌都排到教室的後門了,教室後面都沒有留一點給學生活動的空間;窗戶太過狹小,光線進不來,採光條件不好,整個教室即使是在白天看起來也是昏暗不已的, 電風扇的分布也不合理,四個在到處轉動的電風扇並不能覆蓋住整間教室,有的學生整整一個學期都沒有享受到吹電風扇的奢侈待遇。同時,狹小的校園裡面都沒有幾個像樣體育教學教材。一方面是學校方面經費的不足,小學教育屬於九年義務教育的范籌,學校是沒有收入的,學生的學費、學雜費等費用都是免收的;另一方面是來自社會或者是上級教育部門普遍教育意識認識上發生的偏差,認為小學教育相比中學教育或者高中教育來說不是那麼重要和急切。對小學的投資是一個漫長過程,它所取得的效果既是長期的,又是不夠明顯的。甚至有人還會懷疑對小學教育的投資究竟在最後會不會取得回報,該不該對小學教育進行投資。因為它不像投資初中或者是高中一樣,能夠看得到一年有多少個學生能上重點高中或者是能有多少個學生能夠上大學,我們能夠為社會培養多少個大學生等等。
⑤ 農村小學教師教學有哪些特點
教學有哪些特點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⑥ 農村小學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農村小學的話,首先第一個人數較少,第二個它的設施條件可能稍微更差一點。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需要老師更耐心的付出。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⑦ 農村小學辦學特色有哪些
農村小學辦學特抄色如下:
1、堅持辦學理念,打造德育特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
2、實行「三分」模式,構建教學特色。如採用活動教學法及目標為本學習,著重啟發學生心智及學習興趣。
3、以校為本,構建校本課程特色。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
(7)農村小學教學特色擴展閱讀: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系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的大事。
此外,還突出地提出來,動員全黨、全社會和全國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積極地、有步驟地予以實施鄉村小學的教育。
⑧ 小學辦學特色有哪些
農村復小學辦學特色如下:
1、堅持制辦學理念,打造德育特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
2、實行「三分」模式,構建教學特色。如採用活動教學法及目標為本學習,著重啟發學生心智及學習興趣。
3、以校為本,構建校本課程特色。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
(8)農村小學教學特色擴展閱讀: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系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的大事。
此外,還突出地提出來,動員全黨、全社會和全國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積極地、有步驟地予以實施鄉村小學的教育。
⑨ 農村小學教學質量怎樣提高呀!
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大幅度大面積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是鞏固「普九」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更是鎮中心學校的核心任務。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努力做到「聚焦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探索大幅度大面積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回顧過去,我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做法
1、抓住一個中心:
長期以來,我們始終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環節不放鬆,堅持做到「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上好課程」。盡管教師學科不配套,教學設施不健全,但始終本著「因地制宜、盡力而為」的原則以兼職代替專職,以演示實驗代替分組實驗,以校內活動代替社會實踐,確保低層次的課程標准不落空。堅持強化常規教學的過程管理。加強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檢查與督導,加強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的全程管理,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真正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2、促進兩個轉變:
一是促進教學思想的轉變。絕大多數教師通過自身長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做到:由過去的圍繞考試打轉轉轉變到今天的圍繞素質搞教學,由過去的一門心思講知識轉變到今天的千方百計促發展。
二是促進教學行為的轉變。通過課改,教師有了學生意識和服務意識,由過去的只重視少數轉變到今天的面向全體,由過去的拚命灌輸轉變到今天的啟發誘導,由過去的冷麵訓斥轉變到今天的民主平等和合作探究。
3、建設三支隊伍:
首先是管理隊伍的建設。通過上級主管部門的選拔和培養,年輕的校長和主任正在不斷成長,較高的管理水平有力地促進了我校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
其次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多年以來,我們一直不遺餘力、堅持不懈地通過加強校本培訓、組織繼續教育、鼓勵在職進修和選派外出觀摩等多種形式,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學教師的業務素養,從而為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第三是教研隊伍的建設。以選拔和培養教研組長為切入點,以打造骨幹教師群體為著重點,以課題研究為落腳點,全力編織鎮、校兩級教研網,為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提供組織保障。
4、推進四項改革: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變粗放為集約,重在一個「實」字。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注重課堂教學常規管理的規范化要求與教學實情、實效的統一;變壓力為動力,堅持一個「恆」字。課堂教學改革最忌時冷時熱、虎頭蛇尾。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靠的不是別的,靠的是目標專一,靠的是目標專一後的持之以恆。有了這個「恆」,所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都將變為教師在自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強大動力;變僵化為優化,追求一個「新」字。盡管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提出一套嚴格、統一的具體要求,但在管理和執行的具體過程當中還是盡可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情有別。變高耗為高效,落實一個「質」字。實實在在地向每一節課要質量。
○推進課程資源改革。積極主動地開發各種本土課程資源,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地方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例如利用自然條件,開發小種植、小養殖等校本課程。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學科實踐結合起來。把校本課程作為學科教學的一個拓展與延伸,緊密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和要求,不斷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學生的特長發展結合起來。如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手工等興趣類課程的開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卓有成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推進師生評價改革。細化教師評價條款,變復雜為簡單,客觀、公正、簡單明了地對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期的所有工作進行定量描述,減少人為因素,提高評價的公正性、科學性、准確性和權威性。積極推行學生評價的等級制度,淡化分數壁壘,強化等級進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推進教師配備改革。從2005年開始,鎮中心學校每年從鎮初中本部和分部選派了3名青年教師到邊遠的村小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同時將新分配的教師一律安排到邊遠小學工作,這樣不僅有力地加強了邊遠小學的教學力量,更重要的是給邊遠小學帶去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無窮的青春活力,有力地推動了邊遠小學課堂教學的全方位改革。
二、思考當前,我校教學工作的主要症結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並不顯著的成績,但絲毫掩蓋不了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確實存在的諸多不足和問題。其主要表現為:宏觀上的「牌子不亮,質量不高,旗子(特色)不艷」。微觀上的「路子不明,法子不靈,點子不新」。究其原因不外乎:課改經費短缺、管理套路落伍、師資隊伍老化、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後、三級課程滯後、大眾傳媒渲染和不良風氣影響等。
盡管影響教學工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症結還是在於我們的教師隊伍以及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1、職業倦怠,漠視問題的存在。在農村絕大多數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工作、生活在一所偏遠的學校,幾乎從來沒有走出去觀摩過、學習過,外面的精彩世界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早已不復存在。長期偏安一隅,使得他們的思維逐漸遲鈍,激情逐漸冷卻,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變得熟視無睹。
2、功利之心,泯滅創新的激情。要檢查,就突擊備課、改作業。要統考,就加班加點、滿堂灌。要職評,就拼湊材料,忙突擊。甚至有人戲言:「堂堂課我都到,提到考績我不要,大事小事要知曉,吃吃喝喝不能少」。
3、自我封閉,扼殺碰撞的智慧。許多農村教師早已習慣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就教學問題與同行展開交流。總覺得與比自己小的討論「沒面子」,與比自己老的討論「沒興趣」,與自己差不多大的討論「沒底氣」。
4、體制滯後,制約質量的提升。由於農村小學七八個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朝夕相處抹不開情面,誰也不願去和別人爭那30%的浮工資,校長也因為學校拿不出富裕的經費補充進去,而將浮動放在一邊,久而久之教師的進取心和積極性難以得到充分的調動,質量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三、著眼未來,我校教學工作的初步設想
沒有教學就沒有教育,沒有教學就沒有學校。切實做好教學工作是各級各類學校永恆的主題。在未來永無止境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心,始終如一地突出一個核心,千方百計地降低一個重心,努力探索出一條既符合實際又持續穩定且能大幅度大面積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素質地有效途徑。
1、堅持「一個中心」——教學
不管教育怎樣發展,如何改革,教學始終都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今後,我們將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全面推行「321開放性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現3個允許:允許學生插嘴、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標新立異;2個鼓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1個寬容:寬容學生的過錯。抓緊、抓細、抓實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努力做到「計劃制訂嚴實,領導示範落實,骨幹培養扎實,執行方案求實,督查指導務實」。徹底杜絕在督查指導過程中「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的虛假現象。堅信成功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真正做到「嚴格督導、真誠指導、熱情引導、耐心輔導」。使絕大多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都能做到「六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方法為中介,以能力為目標。實現「六突六不」——突出重難點,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講精練,不以講代練;突出思維訓練,不滿堂灌、滿堂問;突出學法指導,不加重課業負擔;突出教學效益,不搞全面補課;突出因材施教,不搞千人一法。使課堂教學少一點「預設」的剛性,多一點「生成」的彈性。
2、突出「一個核心」——質量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工作滿意與否的「晴雨表」,事關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們將嘗試建立「生死存亡的風險機制」——加大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逐步推行以崗定人,競爭上崗,以崗定責,以績定薪。適當拉大分配距離,以激勵教師竟崗敬業,自覺提高教學質量,以不負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託,不負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逼師成材的投資機制」——明確規定學校每年5%的預算經費必須足額用於安排教師繼續教育。45歲以下的中小學教師到2010年必須全部達到本、專科學歷,拿到畢業證後學校給予每人一定的的獎勵。所有在職教師每年必須自費訂閱1份教學刊物,每學期必須撰寫不少於1萬字的讀書筆記,向鎮中心校遞交1篇不少於3000字的教學行動研究報告。「客觀公正的激勵機制」——我們將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設立「金牛鎮中心學校教育教學獎勵基金」,分設「課程改革成果獎、教學評比新星獎、教學質量進步獎、關愛學困園丁獎、自學成才鼓勵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獎」,以表揚先進,激勵後進,激發教師的專業激情,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3、降低「一個重心」——教研
教學研究重在教學反思,重在教師群體,重在問題解決。過去我們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過於追求標新立異、只圖花哨好看,很少考慮問題的解決。往往勞命傷財,最終卻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償失。今後我們將切實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為抓手,本著「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求真務實精神,在教研課題的選項上就著手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課題選項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把問題當課題。把校本教研與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賦予教學研究強大的生命力。二是階段性研究與成果及時轉化相結合,以細節決定成敗。踏踏實實地做好教學研究成果與教學工作嫁接、教學研究成果向教學實際移植的問題,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課題選項與學校資源相結合,逐漸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努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的完整體系。在課例研究方面,本著「以課例展示理念,讓理念回歸課堂」的思想,推行「兩段六環」的教研活動方式,即第一階段:備課——說課——議課,第二階段:上課——聽課——評課。使校本教研既植根於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又服務於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從而引領教師專業水平得的提高。
⑩ 農村學校語文教學特點
語文教學的特點
中學語文教學的四個主要方面是聽說讀寫。就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來說,這四點之間是有很嚴格的區別的,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不能互相替代的,但是又有著密切的聯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處理好四者之間的關系,對中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全面發展是很有益的。
人們習慣地把上學叫讀書,讀過書的、有文化的叫讀書人。這一方面可以看出」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知識從讀中來(這里說的讀包括下面要說的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藉助讀來傳授知識,學生通過讀來獲得知識,接受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通過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和創造能力。讀給寫提供內容,提供範例。一個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對讀這一環是狠抓不放的。如果一堂語文課沒有一點讀,課前也未布置學生預習,教者對教材又不熟悉,那他很難完成這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再說教師不讀熟課文,就無法制定教學計劃,也就無法上課。即使上課,也只能是無的放矢,亂說一通,學生會聽得莫名其妙,教者應傳授的知識傳授不出來,學生應學的知識學不到,更談不上對寫作有多大的幫助、語言表達能力有多大提高了。當然,並不是說只有讀過書的人才會說話,一般的人都會說話。一個人生下來後,只要不是天生的聾子啞巴,只要不是什麼豬孩、狼孩,他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說話。不過,一個未讀過書,也未受過別的什麼有關訓練的人,能把話說得很好、很准確、沒有語病、語效也高,這恐怕就很難了。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法中,主張」讀讀議議,講講練練」,首先提到的就是」讀」。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過:」作者思有路,尋路識斯真。」就是說,作者寫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讀者只要順著這條」路」,就能讀懂文章的內容,明白文章的要旨。不讀,怎麼找到」路」?找不到」路」,怎麼」識斯真」?讀一篇課文的目的就是要」識斯真」,不讀是不行的。
聽,其實也是讀,是讀的另一種形式。讀接觸的是無聲的語言,聽接觸的是有聲的語言。讀的對象是直觀的書面語,聽的對象是抽象的口頭語。讀是通過視覺接收文字元號,送入大腦儲存;聽是藉助聽覺接收聲音,送入大腦儲存。兩者形式不同,實際上是殊途同歸,最後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聽和讀結合得好,可以擴大知識面,增加信息量。一個中學生,完全靠書面的讀來獲得知識,是不夠的,因為視覺讀的速度畢竟比較慢,同時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要有讀物,要有適當的光線和場所。而聽覺的」讀」則不然。聽的聲音不分來處,可以是廣播的,可以是說話的;聽的聲音不分形式,可以是悅耳的,可以是刺耳的,可以是文雅的,可以是粗野的;聽的聲音不受場所和光線的限制,坐能聽,走能聽,明處能聽,暗處也能聽。這些聽大多是興趣性的、欣賞性的,無教學意識。對中學生來說,除了這些聽,更重要的是在老師指導下的有教學意識的聽,那就是課堂里的聽、學校里的聽、聽報告、聽老師講課、聽別人發言、聽集體討論等。聽可以減輕目讀的負擔,可以和目讀互相調節、互相補充,有利於知識的積累,有利於增加知識的廣度,為寫提供更多的範例。以前有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是有道理的。讀得多了,知識積累就多了,智力也就發展了,即所謂」見多識廣」,這無疑是對寫作有促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