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小學生美育的培養
請參考下文:
淺談農村小學生美育的培養
永順縣砂壩鎮中心完小 楊世國
隨著教育教改的不斷深化,隨著素質教育的步伐在農村的邁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美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它具有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美感和愉悅身心的作用。也可以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的觀念,培養學生獨立的審美能力,挖掘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潛能。美育的基本特徵是具有赤之以形的形象性,動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審教於樂的愉悅性,它的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雖說美育的不可取代性十分重要,但長期以來有很多地方難以落實,因我們地處在湘西的窮鄉僻壤的少數民族聚集區,美術教育就像一株「發育不良」的小草,受到各種環境,各種條件的制約。同時又由於我們地區的教育觀念的落後,文化的落後,加上農村小學美術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較差,缺乏必要的美學修養,因此,導致了美育在我地區的嚴重缺乏。即使部分學校開設了美育課,但美術教師也只是基於傳統的灌輸試教學,過分強調學科成績,注重表面形式的教學而缺少創造性。作為一個小學美術教師要深知美育的重要性,要有改變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改變目前農村小學生美術教育的現狀呢?應該採取哪些措施?通過幾年的小學美術教育教學與實踐,針對這些現狀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簡單的看法。
一.進行師資培訓,完善教師隊伍。
美術教育同其他的教育一樣,也需要完善的教師隊伍,健全的教育模式。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具備如下四個方面的素質。
1.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要注重道德修養。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教育學生怎樣做人。在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還要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獨立的審美能力。
2.熱情與責任心。教學是師生之間積極的雙邊活動,是愛的共鳴、心的呼應。同樣一份教師工作,不同的人為它而付出的可能完全不同。有些認為照本宣科就完成工作,有些則傾注大量心血上好一堂課。為了對學生、學校和自己負責,只要我們還當教師,就應該以極大的熱忱和責任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教學與教研互補。長期以來,我國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美術教師只注重實際的教學活動,缺少對教育教法的研究。小學美育教師要學會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多開展美育教育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
4. 與時俱進,不斷為自己充電。21世紀是一個人才技能競爭的社會,教育技術的發展,教育觀念的轉變,藝術觀念的變化都對教師的教育技能有一個更高的要求。因此,美術教師更要注重學習充電,加強自身的素質的培養。
二.走出美育狹隘化的誤區。
雖然在很早以前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就已經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口號,呼籲素質教育,並對美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於農村現狀的諸多原因,美育課程依然沒有走出狹隘化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的陳舊性。主要表現在傳統藝術課程的陳舊性中的課程門類和學科內容上的不完整。美育即藝術課程,主要體現在兩大類:藝術類指音樂、美術等;學科類指美學、藝術批評等。從內容上看,舊的藝術教育多局限於某一方面,掌握一些技能技法,而沒有注意培養欣賞藝術的趣味和評價藝術的洞察力,其內容幾乎沒有,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2.課程目標的單一性。在舊的課程理念下,藝術的知識技能高於一切,藝術能力的發展脫離了其生成的環境,學生學習枯燥,興趣低落。長期以來,對藝術課程缺乏正確理解。藝術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目標與專業有很大不同。在這樣單一的指導下,最終使藝術教育失去了「藝術」的味道。
3. 課程實施形式的單一性。傳統藝術課程主要以單科音樂、美術課堂分科教學為主。以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缺乏靈活多樣,使很多學生興趣索然。其還表現在家庭美育和社會美育,只強調學校美育途徑。嚴重地阻礙了美育多途徑的發展,使學生陷入孤立的地步。
4.課程評價的形式性。其形式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從目標上是追求結果的一致,忽略學習過程和情景。其二、就依據是注重甄別與選拔的量化評價,徹底忽略最重要的情感、意義層的內容。其三、單一的終結性,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學生完全沒有主動選擇的餘地,常此以往,愛好藝術的天性也慢慢泯滅。
5.課程功能的失效性。藝術課程的發揮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傳統藝術教育只注重傳授藝術知識和技能,忽略了藝術教學中對學生高尚情操、人生態度、正確價值觀念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單一的課堂教學也殘酷的把學生與自然美的欣賞割裂開來,使人們忽略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教育活動。
1.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美育培養,除了正規的課堂教學之外,其它任何科目都能滲透美的元素,把美育融入其中。如品讀古詩,語文老師就可以以歷史背景、文學角度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體會其語言的精闢之美。美術教師則可以從詩人的意境去教育學生感受美,體會詩歌的意蘊之美。教師還要把美育和其它的教育相互滲透,相互結合。
2.開展各種課外活動,讓第二課堂活躍起來。學校要多開展一些如看電影、觀看文藝演出、書畫展覽、智力游戲、野炊春秋遊等活動來陶冶孩子們的情操,以此來提高孩子們的美術興趣,培養其審美、感受美的能力。
3.走進生活圈,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利用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民間音樂、工藝美術、手工製作等進行教學。從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民族歌舞、服飾可體現出一種原始的粗曠、豪放的野性之美;土家的擺手舞、苗族的鼓舞以其原始古樸而遠近聞名,一些民族根雕、盆景以其巧奪天工之精妙而遠銷世界各國。把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之精華引入到我們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使學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並且教育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總之,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一切可實施的方案,為我們農村地區培育出更多的新世紀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加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認真落實美術教育在農村小學的廣泛實行,鞏固素質教育在農村小學的成果。強烈呼籲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力度,投入資金,把農貧困地區的素質教育推上一個新的台階。讓美育之花在農村的每一個角落綻放,讓世間的每一個地方不缺乏美。
⑵ 為什麼小學教師能夠發揮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以抄及小學中的美育1.美育的含義單從字面來看,美育就是「審美教育、藝術教育、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美學教育、美的教育」。然而隨著近幾年來美育地位的不斷提高,美育研究開始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對美育的概念也有了深一步的認識,較為權威的解釋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從而促使學生愛美以及創造美。
2.小學教育中的美育
小學教育主要是為學生學習打下基礎,為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的態度和信心。然而美育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忽視,小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力不強,還處在朦朧階段,如果強硬地讓他們接受枯燥無味的課程是很難的。因此,任課教師可以利用美育來引導學生對美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學習王國的樂趣。
二、美育對小學教育的意義美育是一種形象性的教育,它始終把「形象」作為教育的起點。所以將美育運用到小學課程教學中,就是為「抽象」的內容安上了一對「形象」的翅膀。
⑶ 當美育已成剛需,老師該如何培養孩子對美的感知
兩個引導方向:課程的整體框架從藝術形式的思考切入,涵蓋有獨立而完整的藝術脈絡,由淺入版深的課程設權置以循序漸進為首要原則。更加註重於將藝術從孩子身邊的事件引入,展開藝術實踐後再回到孩子身邊中去。
三個能力的培養:美術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美育培養孩子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孩子全面發展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
⑷ 中小學體育美育教師不得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嗎
11月7日消息,教育部7日公布了《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對普通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體育美育兼職教師選聘條件、聘任程序和組織管理等作出規定。管理辦法明確,中小學體育美育兼職教師不得由本校內的其他學科教師或人員「兼任」。
管理辦法還要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堅持以專任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補充的原則,統籌加強體育美育教師隊伍建設,將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納入教師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將學校聘請兼職教師工作納入人事管理監督檢查范圍,建立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資源庫,統籌區域內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的調配與管理。
專職教師更好啊,各學校有自己的專職教師會更有利。
⑸ 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美育
一、 設計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對美的期盼進入課堂版
二、在朗讀中滲透美育
三、權在理解文章結構中滲透美育
四、在理解語言文字中滲透美育
五、感受文章塑造形象的美
⑹ 小課題 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研究方案怎麼寫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准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就永遠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
二、創設情景感受語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為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藉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的更高層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製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學《荷花》一課時,可創設情景,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荷花池」邊。通過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躍然紙上。學生邊聽邊想,彷彿自己已「飛」到美麗的田野,來到荷花池,眼前出現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們千姿百態,清香怡人。進而讓學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葉、荷花,去感受一下葉子的油滑,花瓣的細膩。隨著語言文字的描繪,運用移情想像,學生把自己也想像成一朵潔白的荷花。音樂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
這樣教學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美麗」,得到了美的感染與熏陶,獲得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相統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圖感受形象美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因此,美感的獲得,首先在於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語言文字,經由想像,直接浮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於小學生的審美想像力尚不發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很難使學生呈現形象,喚起美感。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容訴諸於視覺的畫面,(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中寫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一秒鍾,兩秒鍾……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單靠這樣的描述,學生很難形成清晰的意象,喚起美感。教材以圖輔文,在凝凍的瞬間,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鋼鑄般的臉,堅毅的目光,整體透出這偉大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教學時,通過對插圖的欣賞,能使學生獲得主人公的整體的形象感知,理解他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捨身為國的品質,體會包含其中的壯美和崇高,受到心靈的震撼,學會「真正用人性的態度對待世界」(鮑列夫《美學》第562頁)。這樣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審美理解力將同時受到良好的訓練而發展起來。
四、利用板書展示結構美
人們都說當老師的是每天與粉筆打交道。不錯,課堂上教師離不開板書。寫得一手好字,自然給每天都望著黑板的學生一種美的享受。
板書美,不僅強調老師要寫得一手好字。
⑺ 如何改進農村小學美育教育,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1、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不少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較差,而農村教育的基本內容又以知識、以發展智力為主,所以美育教育是一項重要空缺。
2、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美育教育勢在必行。
(1)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讓孩子注意身邊的自然美,在其中感受清風明月,培養審美情趣。(2)利用美術課,語文課,讓學生發揮想像,把眼前的美景轉化為心境的一部分,陶冶自我,從而得到審美能力的提升。(3)合作探究,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說出心中的美,在互相的心靈碰撞中,相互砥礪,彼此都得到心靈的提升。
⑻ 如何提高美育的教學技能
所謂大美育觀就是強調美育、智育、體育的高度統一。作為一種新的美育理念和教育觀念,大美育觀強調認知與審美高度結合,對於促進學生的情感和創造性,對培養和諧發展的人意義重大。
教師是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實施者。因此,教師實施美育的能力,直接關繫到學校美育教育的成功與否,關繫到學生學習的成效。任何研究離開了廣泛的實踐和參與,再好的理論也只是一句空話。美育理論研究的空前繁盛理應為美育實踐帶來豐富多彩,然而理論工作者對於教師的美育實踐缺乏一定的指導。教師自身美育能力有限,又缺乏對美育理論的重視,這就造成了美育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美育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養教師的美育能力成為美育教育實施的當務之急。
首先,更新美育理念,以新的理念來提高教師美育能力。轟轟烈烈的大美育理論研究成果和大美育實踐熱潮中,相當重要的就是教師的美育教育能力問題。教師的美育觀念直接制約著學校美育教育的實踐。因此,教師必須要更新美育觀念,深化對美育的認識和理解。
大美育觀把美育實施的主體從狹小的群體擴大到了包括德、智、體、藝術美育教師對等在內的所有學科教師。教師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美育不僅僅只是藝術的教育,更是教育的藝術。它滲透於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要想全面貫徹實施大美育教育的思想,必須把審美教育、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對美育理論和觀念有了深層次理解後,才能更好的指導美育實踐。
其次,提升自身審美素質以增強美育能力。良好的審美素質,是教師實施美育實踐的基本要求。教師的審美素質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審美意識的體現,是在教學過程中逐步顯現出來的。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豐富的知識,美的語言,美的教學情境,美的事物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要想做到這些,就必須先提升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以美育人。教師應該多創造條件進行審美實踐活動,經常性的參加博物館、美術館,閱讀經典的藝術是教程;利用節假日游覽名山大川,欣賞自然美;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來提高審美情趣。多讀書,讀好書,無論是文學,美術還是音樂體育等,只有提高了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們進行美的實踐,增強美育成效。
再次,根據學科特點,挖掘教材美點。羅丹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大美育觀涵蓋了學校教育學科的各個方面。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都有自己的美點。教師要進行美育教育,就要擅長挖掘本學科教材的美點,引起學生興趣,很好地融入教學情境之中。例如,語文課就蘊藏著語言美、意境美、韻律美,它涵蓋了古今中外經典的文學作品,還可以培養學生領略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等。思想品德就蘊藏著政治美、道德美和思想美。模範的故事,英雄的事跡,幸福的生活是社會美;山青水秀、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是自然之美;感人的詩歌,絢麗的圖畫,動聽的音符是藝術之美。不同的學科中孕育著不同的美,要想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這些,就依賴於教師的美育能力。善於挖掘,善於發現,讓學生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在愉悅中獲得知識,在美育中成長。
最後,不斷美化自己的人格,提高美育能力。一個有著較高的美育能力的教師,必然具有美的師德。他會在教書育人的每個環節都展現著美的風范,以身作則來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目的。或許他能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能畫漂亮的簡筆畫,能用最精妙的語言表達最真切的含義。他能讓學生輕松的學習並能迸發出靈感的火花。他不會用分數來責罰學生,不會在學生面前隨意叼起煙卷,不會濃妝艷抹的出現在學生面前,更不會因為學生頑劣的惡作劇而私下刻意刁難。他會耐心的為學生指點迷津,娓娓講述。他的課堂生動活潑,高潮迭起。他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一個教師具有了如此高尚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種美,感染熏陶著學生。所以,教師只有不斷美化自己的人格,才是提高美育能力的基石。
美育最根本的是培育學生豐滿的人格和純凈的心靈,要使學生在教育的情境中感受美所帶來的心靈的愉悅與舒展,培養學生高雅的趣味,幫助學生樹立美的理想,發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師的美育能力尤為重要。以大美育觀為指導核心,如何提高教師的美育能力這一課題還需不斷的思考與實踐。
⑼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修訂後的新大綱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愛美的情趣。」改版後的低年級語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圖畫,生動直觀,與舊教材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可讀性,更貼近生活,更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必須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遵循美學的有關原理來進行。下面談談幾點粗淺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調動情感美。
人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同樣地感受到客觀事物的美的,事實上,在某種狀態下,主體甚至感覺不到客體的美。馬克思說過:「焦慮不堪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珠寶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業的價值,而不是珠寶的美的特性。」這說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響著審美活動。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時,必須設法調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兒童天性愛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畫面,或是播放動聽的樂曲,或是生動形象的表演,或是繪聲繪色的描述,將學生一下子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確定基調。例如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課一開始,我是這樣引入課題的:「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好嗎?」學生齊聲回答「好!」「去哪裡呢?到動物園去吧!」同學們高興雀躍,鼓起掌來。接著,我播放了各種動物的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的動物;按動滑鼠,閃動著各種動物的尾巴,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引出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課文的描述,師生齊齊來做「給動物添尾巴」的游戲,增加了學生的趣味性,同學們學習起來,興致很高,效果更好。
2、以教師的情感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著名小學語文教師特級教師李吉林指出:「在讓學生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
的確,美感的產生不是靠「傳授」得來的,而是要靠學生自己親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熏陶和感染無疑起到激勵和喚醒作用。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富有感情的范讀,或激昂,或深沉,或輕快,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一些感情豐富的語段,讓學生出於口,入於耳,瞭然於心,使作者與教者、讀者感情融於一體;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疑問,以問促讀,激發學生智慧的潛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再現畫面,領略自然美。
語文教學由於受到時空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主要通過有關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來認識客觀世界。如台灣的日月潭,黃山的奇石,東北的小興安嶺,黃果樹的瀑布等,我們不可能一一帶領學生去領略、感受這些自然美,於是,就要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幻燈片和聲像資料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幫助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時,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課件,播放一段錄像:北國的樹林里,雪花飛舞,白雪皚皚。雪地上,走來了一群小動物,它們身後,留下了幾行不同形狀的腳印……學生邊看錄像邊讀書,感受了自然美,領悟了詩中情。於此同時,我們要教會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如先看整體,再看部分,最後回到整體,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等;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如形狀、顏色、聲音等;還要注意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對比、誇張的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等等。
三、訓練語言,感受意境美。
文學,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藝術品,其旨在以情動人。文章的意境美,都包蘊於語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是使學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徑。
1、加強朗讀,領悟情感。
「讀與感受」是學生的一種主題活動。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讀與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讀與」的過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所無法替代的,沒有充分的讀書,就談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談不上深刻的感受。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去:「讀與感受」呢?我覺得應該注意三點:(1)讀有目的。多讀不是隨便讀,每讀一遍,要解決什麼問題,讀前要提出明確要求,要加強引導。(2)讀有層次。注意由淺入深,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由讀得准確到讀得有感情。(3)讀要選擇。注意精讀於泛讀相結合,既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泛讀全文,又要指導學生精讀重點語段,做到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課內精讀,又要引導學生課外泛讀,拓寬視野,增長知識。
2、訓練想像,豐富情感。
愛因斯坦曾經斷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知道,形象思維是人類主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它的整個思維過程都離不開具體形象,而想像則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的和諧統一是在想像中實現的。在教學中,如果能選擇那些反映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事物,讓學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礎上展開想像,有利於學生從中受到美育。如觀察一幅圖畫,可引導學生去想像當時的季節、天氣、環境和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學習課文,可引導學生補充想像一些課文中沒有直接敘述出來的情節;活動課時,可通過聽音辨響,將人類社會活動、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發出的一些聲響有機糅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去想像一些情景片段等。
四、豐富實踐,創造生活美
人類的美感不是餘生句來的本能,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並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多寡直接關繫到審美認識的程度。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應該把目光盯在課本上,而應該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讓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才能培養出有實踐能力的、社會適應性強的人才。
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可以從下面幾方面進行:(1)根據課文內容,補充必要的知識。如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動物冬眠的知識,說說哪些動物需要冬眠。(2)根據教學的要求,組織適當的活動。如參觀訪問、興趣小組活動、辦手抄報、開故事會、演課本劇等。例如教學《秋天到了》後,我在班中組織了「找秋天活動」,並舉辦以「秋天到了」為主題的展覽,讓學生把自己在「找秋天」活動中拾到的樹葉、採摘到的果子或拍攝到的秋景照片等展覽出來,既豐富了孩子們對秋天的認識,又陶冶了孩子們的情操。(3)運用對比方法,學會鑒賞美。如學習《水鄉歌》一文後,教師可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農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使他們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幼小的心靈播上勤勞致富的種子,還可以讓學生用畫筆畫一畫,畫出現代農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