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學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有專家深刻指出:「高技術本質上是數學技術。」「數學是核心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呼喚著數學教育的改革。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最緊迫的任務應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數學教學更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重視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首先最主要的問題是搞清傳統的「應試教育」與現代的素質教育的區別:前者是選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後者注重全面發展,強調學生主動學習。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的,我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加強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想真正做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覺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給學生創造合適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的具體問題與數學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為了給學生創設真實的感興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我們要積極開動腦筋,例如:在講十幾減九這節課時,給學生營造的是賣氣球、風車、猜謎、套圈的場景,使學生沉浸在一種「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極大地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爭相發現和提出問題,取得了比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重視實踐操作,增強創新思維意識
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識規律,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操作、演示、實驗等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能夠增長才幹,發揮創造性。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讓學生拿出准備好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組為單位,拼出不同的長方形,並觀察小正方形的總個數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每行擺的個數、擺的行數、分別與長方形的長、寬有什麼關系。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就能初步體會到長方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在學生操作、觀察的基礎上,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展開爭論,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一計算公式。整個推導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當了一次「小 發明家」,品嘗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參與創造的能力。
三、面向全體 ,分類要求
課堂教學目標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在課堂練習當中,要加大訓練的份量。大體講,練習題一般分為基礎練習題,如教材後的「做一做」,可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去講和做;
變式練習題,如教材中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去講和做;綜合練習題,如教材中帶星號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去講和做。這樣,全體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四、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處於絕對的知識權威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所有的知識。這種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對學生回答過程的不完整,不應指責,而是加以指導補充;對學生思維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給予啟發和誘導;對學生的「創造性」答案,應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給以熱情的贊賞和鼓勵等.從而把教學過程變成探求真理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數學交流過程 五、滲透方法,促進學生的主體性
數學思想方法,隱含在知識里,體現在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中。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數學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掌握了這種能力的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從而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
⑵ 淺談小學數學課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現代教育培養的人應該是有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的參與社會生活,並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要創設情境,激發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要注意促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為學生創造自信自強、朝氣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主體教育的過程必須把受教育者當作主體,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向,激發受教育者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教育成為主體的內在需要,成為主體自主建構的實踐活動。實驗小學的辦學理念強調學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於為孩子們一生的幸福提供「支點」,「給孩子們一個堅實的人生支點」讓我們的學生形成主動發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動的方式實現人生的發展。根據學校發展的已有基礎和新的任務,在秉承辦學理念的前提下,我們將現階段的發展主題確立為「真實和美、主動發展」;其核心內涵就是「通過交流合作實現主動發展」。那麼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下面來談一談自己點滴經驗: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加強師生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參與主動性。
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實現主體性教育的重要條件,因為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實現主體性教育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保障。課堂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所以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和師生情感的投入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外部條件,是學生學習和個性發展的良好土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教師盡可能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流,如:「誰還有不同意見……」、「誰還想說說……」、「你的想法跟老師想的一樣」。教師要走下講台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由此看來師生之間應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一種積極、輕松、活潑、高效的教學心理環境。
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
學生的自住性是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於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現在學生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獨立地學習教材,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踐;其次,學生有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去主動學習並接受教育。
同時教育必須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規律,開展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各種教育活動,並加以有效的規范、科學的組織正確的引導,從而為學生主體性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在時間上要有寬度、在活動上要有廣度、在內容上有深度。
新課程對於21世紀數學內涵的闡述。明確指出數學是探索生活的多種關系,這個過程是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教師重視的是過程,策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僅僅是結論,傳統的數學教學,注重了讓學生大段背誦公式、定義、法則,一遍遍地復述解題步驟,用這種機械的訓練強化學生的解題速度。而新課程倡導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就是「做數學」比「說數學」更重要,課堂始終以「做數學」為主旋律。在我校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探究環節中,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探索知識或結論的形成過程,而不僅僅是接受現成的結果。此時,學生更多地表現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認知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僅主動感悟知識背後的認知過程、理清其中的認知線索,還透過具體的學習場景中感悟認知主體的生命體驗,包括主動探索時遭遇的困惑、搜尋信息時的嘗試、尋找到線索時的喜悅、解決問題時的快樂。通過探究發現、質疑問難、體驗欣賞、合作交流等活動,啟發誘導學生嘗試探索,靠他們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讓學生通過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這一問題展開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激勵學生去做數學,從而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有趣又有用。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封閉,其典型表現就是以教案為本位實行計劃教學,每節課無一例外的必須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這種以教案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而新課程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種封閉系統,也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並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品質,「圓的周長」這節課的處理上,我沒有過分強調課的完整性,而把整個重心都放在這節課的核心問題上,那就是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時間去操作、討論、交流,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從而提示圓周率的含義。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特別注重面向全體,並且在數學活動中採取了「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擬定了數學活動清單
a)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b)動手實驗:量出實物圓形的周長與直徑,並計算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引導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相加、相減、相乘和相除,)
填寫實驗研究報告表。
c) 觀察討論:比較各個數據的特點,尋找規律。
d)得出結論並表達陳述——(周長總是研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都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實驗、驗證、推理、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經歷了研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課程觀念下的有效教學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往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提倡自主、探索、合作與實踐的學習方式。並且學習的核心是「學習的參與」,不是教師給學生什麼,更重要的是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教學本身是一種探究過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探究知識發生過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探究是發現的前提。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注重思維的過程勝於結果,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尋求答案,發現規律。
3、聯系學生實際、有效創設生活情境、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表現為學生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活動,自覺地意識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積極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動。並且,學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去主動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響,使新舊經驗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實現主體素質結構的建構與改造。
同時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積極有意義的行動,需要激勵、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於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願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願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因此,只有聯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才能變苦學為樂學,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這一節內容時,我苦於不能讓學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積的意義,上課之前我發現教室書櫃下角落裡有很多學生喝過的各種飲料罐,靈機一動就把這些「健力寶」、「娃哈哈」、「百事可樂」……都變成了我學習容積的材料,課堂上學生很活躍,平時從來都不舉手發言的學生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動,在交流反饋的環節中我讓學生估計飲料罐的容積,並且通過商標上的數據進行驗證,這一活動讓課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節內容時,我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數」,猜猜每個「分數」表示的含義。學生積極性很高,收集了很多當時新聞媒體很熱門的話題,從這些學生熟悉的事例數據入手,學生興趣盎然,並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分數的意義」。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不是憑空編造的,它是人們從實際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是對客觀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學生每接觸一個數學知識必須知道這些知識是從那裡來的,在生活實際中有那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時,要創設一個開放的、可以讓學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讓學生有興致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種情境要用學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為平台,讓學生的個人經驗世界得以拓展,讓人類的精神文化滋養學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形成一定的問題意識和學習慾望。
例如在五年級下學期《長方體正方體認識》這單元教學完後,為了避免復習中枯燥的重復,我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整理復習》做了創造性的設計。
案例片斷:師: 王老師想送小外孫一份生日禮物:金魚。要給小金魚什麼樣的形狀呢?生:長方體或正方體。師:形狀我們選定了,可以做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除了要考慮它的形狀還要考慮什麼呢?生1:要考慮需要多少材料?如需要多少玻璃?生2:魚缸的大小,也就是它的容積;生3、魚缸的佔地面積。師:同學們提得很好,老師也提出了幾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1、做這個金魚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表面積)
2、如果給這個金魚缸四周貼上防霧透明玻璃紙、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紙?(四周的面積)
3、如果在這個金魚缸的四周玻璃與玻璃的粘合處鑲上鋁合金制
品的邊條起加固作用,你認為一共需要多長這樣的邊條呢?(棱長總和)
4、把金魚缸拿回家放在客廳的桌面上,佔取桌面的面積是多大?(佔地面積)
5、這個魚缸最多可以裝多少升的水?(玻璃缸厚度不計)(容積)
6、給這個今魚缸加入深5dm的水、再往魚缸內放入幾條金魚和幾塊珊瑚石、現在測得水深5.2dm,請你根據測得的結果、算出所有金魚和珊瑚石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7、如圖想將2個同樣的金魚缸用硬紙包裝,不計損耗,至少需要多少硬包裝紙?(包裝問題)
學生在這節給「給小金魚安一個合適的家、做一個金魚缸」的數學活動中把數學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棱長總和、佔地面積、容積、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包裝問題等有關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並且給學生提供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使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因此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超越教材,創設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讓他們課外收集、查詢教材中沒有的,而自己又感興趣的信息,那麼,他們將會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不但他們的「智慧、心靈和雙手」將會得到滿足和發展,而且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時也有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等方面的價值。
因此在數學教學各個環節中,都應精心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學習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4、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積極創造性
數學思想方法,隱含在知識里,體現在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中。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數學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掌握了這種能力的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從而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能使數學更易於理解和更利於記憶,是學會學習、發展創新的前提。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除了要設計一些情境外,還要把科學的思維方法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使學生產生更廣泛的遷移,多方位、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學生一旦具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不斷獲得學習成功,增強自信和動力,更好地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起來、「動」起來。下面這個案例就是教師很好的悟透教材的生長點,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積極創造性的成功案例。
教研室老師給我布置了一個任務,在全區上一節公開課。活動主題是:「課堂教學體現新理念」,課題是《圓錐的體積》。在這之前我聽了好幾節《圓錐的體積》的公開課,教學設計都很常規化。我在研讀教材時,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般在教學這節課時,都能順利地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什麼突然要去比較圓柱、圓錐體積的大小?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不得而知,做這個實驗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一個數學活動,根本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曾先前無意中在《中小學數學教師》雜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給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對教材的編排做了適當的改編,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圓錐的體積》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知。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回顧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由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立體圖形。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長方形的短邊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師問:那麼長方形的面積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學生回答說: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的二分之一,接著課件動畫演示,分別以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為軸旋轉得到了一個圓柱和圓錐,請學生觀察圓柱和圓錐,進行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學生觀察後說出兩者是等底等高,教師接著設疑:請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
由於前面的比較面積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是1/2的關系,也有的學生通過空間的想像猜想是1/3的關系,還有的學生猜想是1/4的關系,到底是1/2的關系,1/3的關系呢?關系,還是1/4的關系呢?
師:要想知道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體積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我們該怎麼去做呢?(老師拿出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觀察交流)有學生說:可以用圓錐盛水往圓柱里倒水試一下;學生這樣說,我簡直樂開了花,順勢引導學生明確需要做實驗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接著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給的材料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做實驗來驗證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趣味性設置懸念,創設矛盾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生疑,就會產生求知慾。
剛才我說的《圓錐體的體積》這節課的教學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這一過程。猜想——驗證——歸納這樣的一種思維方法學生並不缺乏,但要運用起來就很困難,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抓住典型課例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能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並且能從中感悟,逐漸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本節課創設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教師遵循了「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由此看來是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挖掘教材蘊含的因素,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改編,創造性地駕馭,及時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啟發學生思維,把握數學教學的本質,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並且學生的情感在認知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合作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溝通,品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問題深入開展研究分析,使學生不拘泥於一種模式,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老師力求做學生獲取知識的催化劑和興奮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地千方百計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在學習中就有動力,其主體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同時增長智力和提高能力。
上面我從四個方面談了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些做法,觀點還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從教近二十年,參與學校主體教育實驗,感悟頗多,最大的收獲應該是樹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風格。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教育教學上得一條思路。讓我真正明白在課堂實踐中實施主體性教育,首先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創境激趣-----自主探究----交流反饋-----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都應落實學生主體性的指導思想,都應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讓他們主動參與,積極動手、動口、動腦,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感受、猜測、驗證、觀察、思考、發現、交流、歸納等過程中建立數學模型,從而獲取數學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取得教學的成功。
教育的真正意義是在於發現人的價值,挖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個性。而每一個學生既是活生生的主體,又是素質教育的承擔者和體現者。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釋放學生的潛能和才華,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准確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教學目標,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一點一滴做起,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培養出「會學習、會生存、會創造、會開拓」高素質人才。
⑶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作為教師,只有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數學教學應以學生愛學數學、樂學數學為根本追求,所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如何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認為,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獨立思考的一個好方法,它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教學「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時,利用課件創設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後提問,現在盤子里一共有幾個桃子?從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這樣生動有趣的引入,學生頓時興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學習當中。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創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學習情境,也會引起學生的極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如在教學「元、角、分的筆算乘法」時,如果只是講解怎樣列出豎式計算,再做練習,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分組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進行售貨、付款的游戲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元、角、分的筆算乘法。
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的確,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啟發學生不斷提問,不斷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善問、會問,在疑問中去探索、去發現。如教學「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先讓學生說出一些0除以一個數的例子,有的說0÷2=0、有的說0÷5=0……這時,有個學生說0÷0=0,馬上又有學生站起來質疑「你說得不對,0÷0也可以等於1,因為,根據商×除數=被除數,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我趁機讓學生圍繞0÷0=?這道題展開討論,最後,同學們發現,當0作除數時,0除以0找不到一個確定的答案。因此,最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樹立了學生想獲得更多知識的決心,使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巧於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培養他們主動去探索新的知識。要做到「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主動探索解決的問題,決不能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提示;凡是需要學生合作學習的,就大膽放給學生。」因此,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沒有按例題提供的解題方法講解,而是利用學生手中的數學課本,讓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知道課本封面的周長?經過討論,結果學生得出了多種解法,在肯定學生的每一種解法的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比較哪一種方法最好。這樣,就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空間,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關注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課堂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⑷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可採用靈活多變的方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1、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責任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化被動為主動,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有興趣的學習常常是事半功倍。反之,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我認為,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情況下,才會對學習有興趣。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學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關心他們,激起學生對教師的愛,對數學的興趣。
2、讓學生動手操作
新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包括了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構建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動手、動腦、動口等一切操作活動,這種活動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並使學習過程中有具體的形象,且作為抽象思維的支柱,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功。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其教學目標中注重的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生學習的願望和終生學習的能力。「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可享一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要充分營造學生的思維空間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維,自主創新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協作能力。知識經濟呼喚人的相容於合作。合作是時代的需要,在合作中學會互相幫助,實現學習互補,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提高交流能力。在交流時前面同學匯報,下面同學有不同意見的加以補充提高。
4、質疑問難
問題是科學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數學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問題。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盡管學生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層和形式上。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目的的課堂教學,就應該:
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著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
另一方面通過學習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師要根據教材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現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是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集中,積極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應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嘗試,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⑸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主體逐漸由教師轉變為學生,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等方式完成學習要求,進而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本文闡述了學生主體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並提出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就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教學質量,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要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就需要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激發其學習興趣,不斷開發其潛能,使其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一、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意義
無論做什麼事主動和被動總是有一定區別的,學生學習也是如此。傳統教學過程中都是教師占據主體地位,「上講下聽」是主要教學模式,教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教師讓怎麼做學生就怎麼做,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發展。就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教師佔主導地位,很多教師認為數學是一門科學性學科,教師可發揮的空間很小,只能依照教材進行教學,學生只要學會各種數學技能就可以。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教師只是一味地進行講解,完全不理會學生的學習狀態,即使學生不想聽不願學也是強行灌輸,不但教學質量低下而且學生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其參與積極性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認識到學生主體性,教學的開展就會圍繞學生展開,以學生為中心和重心,從而選取恰當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實施策略
1.轉變觀念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才能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掌控,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進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要堅持「兩個凡是」:凡是學生可以獨立進行思考探究的教師絕不大包大攬;凡是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取得成果的教師絕不提示。例如在學習「千克與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生活經驗入手,以問題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明白兩者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平時都有去超市買東西吧,在你買水果時,你怎麼知道它具體多重呢?」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回答:「上面標簽有寫。」教師接著問:「那上面寫的是什麼呢?是多少克還是多少千克呢?」學生回答「都是寫的多少千克。」教師可以繼續提問:「那大家想一想千克和克有什麼區別呢?」學生就會開始想並積極回答:「千克比克大」,「大家都喜歡千克不喜歡克」……教師要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作出肯定,並引導學生想一下千元和元有什麼區別,這樣學生就可以明白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知識,而是通過設問的形式逐步引領學生自己得出答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
2.營造氛圍
學生在學校學習是一個集體行為,不是憑借個體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學生周圍生活的環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完全自由獨立的學習氛圍,以此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營造自由獨立的學習氛圍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想說、敢說,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增強自身能力。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要做到一視同仁,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並且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看法表示肯定,以此不斷增強其自信心,促使更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例如在學習「平行和相交」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平行線與相交線的特點,然後說:「老師發現我們黑板上下兩個邊就是兩條平行線啊,你們沒有發現吧,老師觀察得仔細吧!」看似是一個簡單問題,但是教師以小學生也有的「炫耀」口氣來說,學生就會「不服」進而就會被「激將」,主動尋找和思考身邊存在的平行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激將」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3.創設情境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小學生邏輯思維還不成熟,很多時候比較抽象的知識學生想像不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去」,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習,而且教師只是引導者,學生才是主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教學「負數」這一概念時,教師可以設置情境:我們都有五個蘋果,老師吃了一個,老師與你們相比蘋果數可以怎麼說呢?學生就會回答我們比您多一個或者是您比我們少一個。教師接著問:大家都知道夏天溫度高冬天溫度低,那冬天溫度都是怎麼表示的呢?學生會回答零下多少度。師:那如果將蘋果換成溫度的話應該怎麼說呢?這時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師此時向學生解釋負數這一概念。情境的設置可以將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識更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學習。
三、結語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教師真正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並根據學生特點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⑹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現代教育培養的人應該是有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的參與社會生活,並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要創設情境,激發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要注意促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為學生創造自信自強、朝氣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主體教育的過程必須把受教育者當作主體,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向,激發受教育者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教育成為主體的內在需要,成為主體自主建構的實踐活動。實驗小學的辦學理念強調學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於為孩子們一生的幸福提供「支點」,「給孩子們一個堅實的人生支點」讓我們的學生形成主動發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動的方式實現人生的發展。根據學校發展的已有基礎和新的任務,在秉承辦學理念的前提下,我們將現階段的發展主題確立為「真實和美、主動發展」;其核心內涵就是「通過交流合作實現主動發展」。那麼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下面來談一談自己點滴經驗: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加強師生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激發學生參與主動性。
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實現主體性教育的重要條件,因為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實現主體性教育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保障。課堂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所以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和師生情感的投入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外部條件,是學生學習和個性發展的良好土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教師盡可能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流,如:「誰還有不同意見……」、「誰還想說說……」、「你的想法跟老師想的一樣」。教師要走下講台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由此看來師生之間應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一種積極、輕松、活潑、高效的教學心理環境。
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
學生的自住性是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於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現在學生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獨立地學習教材,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踐;其次,學生有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去主動學習並接受教育。
同時教育必須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規律,開展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各種教育活動,並加以有效的規范、科學的組織正確的引導,從而為學生主體性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在時間上要有寬度、在活動上要有廣度、在內容上有深度。
新課程對於21世紀數學內涵的闡述。明確指出數學是探索生活的多種關系,這個過程是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教師重視的是過程,策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僅僅是結論,傳統的數學教學,注重了讓學生大段背誦公式、定義、法則,一遍遍地復述解題步驟,用這種機械的訓練強化學生的解題速度。而新課程倡導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就是「做數學」比「說數學」更重要,課堂始終以「做數學」為主旋律。在我校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探究環節中,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探索知識或結論的形成過程,而不僅僅是接受現成的結果。此時,學生更多地表現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認知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僅主動感悟知識背後的認知過程、理清其中的認知線索,還透過具體的學習場景中感悟認知主體的生命體驗,包括主動探索時遭遇的困惑、搜尋信息時的嘗試、尋找到線索時的喜悅、解決問題時的快樂。通過探究發現、質疑問難、體驗欣賞、合作交流等活動,啟發誘導學生嘗試探索,靠他們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讓學生通過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這一問題展開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激勵學生去做數學,從而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有趣又有用。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封閉,其典型表現就是以教案為本位實行計劃教學,每節課無一例外的必須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這種以教案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而新課程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種封閉系統,也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並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品質,「圓的周長」這節課的處理上,我沒有過分強調課的完整性,而把整個重心都放在這節課的核心問題上,那就是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時間去操作、討論、交流,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從而提示圓周率的含義。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特別注重面向全體,並且在數學活動中採取了「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擬定了數學活動清單
a)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b)動手實驗:量出實物圓形的周長與直徑,並計算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引導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相加、相減、相乘和相除,)
填寫實驗研究報告表。
c) 觀察討論:比較各個數據的特點,尋找規律。
d)得出結論並表達陳述——(周長總是研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都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實驗、驗證、推理、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經歷了研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課程觀念下的有效教學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往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提倡自主、探索、合作與實踐的學習方式。並且學習的核心是「學習的參與」,不是教師給學生什麼,更重要的是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教學本身是一種探究過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探究知識發生過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探究是發現的前提。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注重思維的過程勝於結果,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尋求答案,發現規律。
3、聯系學生實際、有效創設生活情境、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表現為學生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活動,自覺地意識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積極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動。並且,學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去主動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響,使新舊經驗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實現主體素質結構的建構與改造。
同時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積極有意義的行動,需要激勵、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於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願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願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因此,只有聯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才能變苦學為樂學,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這一節內容時,我苦於不能讓學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積的意義,上課之前我發現教室書櫃下角落裡有很多學生喝過的各種飲料罐,靈機一動就把這些「健力寶」、「娃哈哈」、「百事可樂」……都變成了我學習容積的材料,課堂上學生很活躍,平時從來都不舉手發言的學生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動,在交流反饋的環節中我讓學生估計飲料罐的容積,並且通過商標上的數據進行驗證,這一活動讓課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節內容時,我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數」,猜猜每個「分數」表示的含義。學生積極性很高,收集了很多當時新聞媒體很熱門的話題,從這些學生熟悉的事例數據入手,學生興趣盎然,並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分數的意義」。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不是憑空編造的,它是人們從實際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是對客觀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學生每接觸一個數學知識必須知道這些知識是從那裡來的,在生活實際中有那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時,要創設一個開放的、可以讓學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讓學生有興致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種情境要用學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為平台,讓學生的個人經驗世界得以拓展,讓人類的精神文化滋養學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形成一定的問題意識和學習慾望。
⑺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21世紀的今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一種教學原則和現代思想早就被廣大教師所認識。但是目前課堂教學存在著一個比較突出而又普遍的問題,就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不強,獨立思考能力差,因而如何優化教學過程,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並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使其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引導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每人自製一個圓柱體容器,上課時教師指導學生操作,拿自製的圓柱體容器裝滿沙子往圓柱體容器里倒,當三次裝滿時,老師提一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分析:圓錐的體積應當怎樣計算?公式是什麼?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推得出:高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那麼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體積的1/3.從而學生自己推算出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V錐=1/3Sh。
二、創設情境,激發動機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存在著「數學難理解」的畏難情緒,對數學不感興趣。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師沒有注意到激勵學生的參與動機,而把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上。沒有根據小學生既好奇、又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徵,創設一個讓學生參與的情景,爭做學習的主人。怎樣才能引發學生的參與動機,發揮學的主體作用。教師就應該恰當地運用教材,結合學生的心理,創設數學情景,激勵學生的參與動機。
三、創造條件,參與機會
讓學生自己實踐。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手腦並用的操作活動,有利於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擺、弄弄,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並能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例如在測量線段的長度時,我不直接告訴學生測量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學生邊操作邊探索測量的方法,結果學生自己找到了多種不同的測量方法,既可以用「0刻度線」對准起點,也可以用「1」、「2」等其他刻度線對准起點。
四、分層教學,體驗成功
由於學生智力發展水平有差異,優等生智力發展快,後進生智力發展較遲緩。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式,設計的問題和提問注意上、中、下兼顧。難度較大的題,讓優秀生回答,以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並用他們的思維去啟迪其他學生;較容易的問題,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回答,讓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使全體學生在各自「臨近思維發展區」都得到相應的發展,人人體驗成功,從而產生強烈的主動參與的慾望。在知識的掌握上,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12×4」一題,要求學生掌握其中最基本的一種計算方法即可,而對優秀生則鼓勵其不斷探索,發現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使其不斷體驗成功。
五、改變評價,學生參與
發揮長處,積極評價。教學中小學生的閃光點主要在課堂回答中表現,在學生積極主動發言時,無論回答得正確與否,教師都應該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誠的表揚,告訴他們能站起來發言就是好的開端,是勇敢的表現,千萬不能諷刺、嘲笑,而要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保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8+3」一題時,大部分學生想到了用加法,可有一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說:「老師,我還可以這樣算:把3分成1和2,8+1=9,9+2=11。」我首先肯定他的想法,表揚他肯動腦筋,使其心理上產生成功感,然後引導其發現這並不是最佳方法。
六、堅持啟發,發揮主體
教學應充分體現以學為主體,實施素質教育。預提到數學課堂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勤於動腦,積極思維,自覺努力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智力,以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運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研究問題,發現規律,提出見解,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七、優化教學,體現主體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接著老師指導地設問:我們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來計算?然後讓學生操作進行割補,把平行四邊形轉變成了一個長方形,老師引導提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學生討論、推理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學生討論、推理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一過程既讓學生掌握了轉化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課間,如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習規律的展示過程,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體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數學教學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活動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嘗試成功的愉快。真正讓學生手、口、腦並用,自始至終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得到同步發展,使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⑻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主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內容摘要】:主體教育的過程必須把受教育者當作主體,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加強師生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參與主動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聯系學生實際、有效創設生活情境、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積極創造性。
【關鍵詞】:主體作用 主動性 自主性 能動性 創造性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現代教育培養的人應該是有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的參與社會生活,並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要創設情境,激發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要注意促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為學生創造自信自強、朝氣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主體教育的過程必須把受教育者當作主體,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向,激發受教育者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教育成為主體的內在需要,成為主體自主建構的實踐活動。實驗小學的辦學理念強調學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於為孩子們一生的幸福提供「支點」,「給孩子們一個堅實的人生支點」讓我們的學生形成主動發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動的方式實現人生的發展。根據學校發展的已有基礎和新的任務,在秉承辦學理念的前提下,我們將現階段的發展主題確立為「真實和美、主動發展」;其核心內涵就是「通過交流合作實現主動發展」。那麼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下面來談一談自己點滴經驗: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加強師生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激發學生參與主動性。
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實現主體性教育的重要條件,因為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實現主體性教育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保障。課堂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所以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和師生情感的投入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外部條件,是學生學習和個性發展的良好土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教師盡可能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流,如:「誰還有不同意見……」、「誰還想說說……」、「你的想法跟老師想的一樣」。教師要走下講台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由此看來師生之間應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一種積極、輕松、活潑、高效的教學心理環境。
2、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性
學生的自住性是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於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現在學生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獨立地學習教材,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踐;其次,學生有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去主動學習並接受教育。
同時教育必須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規律,開展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各種教育活動,並加以有效的規范、科學的組織正確的引導,從而為學生主體性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在時間上要有寬度、在活動上要有廣度、在內容上有深度。
新課程對於21世紀數學內涵的闡述。明確指出數學是探索生活的多種關系,這個過程是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教師重視的是過程,策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僅僅是結論,傳統的數學教學,注重了讓學生大段背誦公式、定義、法則,一遍遍地復述解題步驟,用這種機械的訓練強化學生的解題速度。而新課程倡導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就是「做數學」比「說數學」更重要,課堂始終以「做數學」為主旋律。在我校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探究環節中,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探索知識或結論的形成過程,而不僅僅是接受現成的結果。此時,學生更多地表現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認知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僅主動感悟知識背後的認知過程、理清其中的認知線索,還透過具體的學習場景中感悟認知主體的生命體驗,包括主動探索時遭遇的困惑、搜尋信息時的嘗試、尋找到線索時的喜悅、解決問題時的快樂。通過探究發現、質疑問難、體驗欣賞、合作交流等活動,啟發誘導學生嘗試探索,靠他們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讓學生通過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這一問題展開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激勵學生去做數學,從而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有趣又有用。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封閉,其典型表現就是以教案為本位實行計劃教學,每節課無一例外的必須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這種以教案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而新課程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種封閉系統,也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並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品質,「圓的周長」這節課的處理上,我沒有過分強調課的完整性,而把整個重心都放在這節課的核心問題上,那就是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時間去操作、討論、交流,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從而提示圓周率的含義。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特別注重面向全體,並且在數學活動中採取了「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擬定了數學活動清單
a)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b)動手實驗:量出實物圓形的周長與直徑,並計算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引導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相加、相減、相乘和相除,)
填寫實驗研究報告表。
c) 觀察討論:比較各個數據的特點,尋找規律。
d)得出結論並表達陳述——(周長總是研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都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實驗、驗證、推理、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經歷了研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課程觀念下的有效教學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往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提倡自主、探索、合作與實踐的學習方式。並且學習的核心是「學習的參與」,不是教師給學生什麼,更重要的是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教學本身是一種探究過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探究知識發生過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探究是發現的前提。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注重思維的過程勝於結果,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尋求答案,發現規律。
3、聯系學生實際、有效創設生活情境、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表現為學生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活動,自覺地意識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積極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動。並且,學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去主動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響,使新舊經驗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實現主體素質結構的建構與改造。
同時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積極有意義的行動,需要激勵、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於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願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願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因此,只有聯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才能變苦學為樂學,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這一節內容時,我苦於不能讓學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積的意義,上課之前我發現教室書櫃下角落裡有很多學生喝過的各種飲料罐,靈機一動就把這些「健力寶」、「娃哈哈」、「百事可樂」……都變成了我學習容積的材料,課堂上學生很活躍,平時從來都不舉手發言的學生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動,在交流反饋的環節中我讓學生估計飲料罐的容積,並且通過商標上的數據進行驗證,這一活動讓課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節內容時,我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數」,猜猜每個「分數」表示的含義。學生積極性很高,收集了很多當時新聞媒體很熱門的話題,從這些學生熟悉的事例數據入手,學生興趣盎然,並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分數的意義」。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不是憑空編造的,它是人們從實際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是對客觀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學生每接觸一個數學知識必須知道這些知識是從那裡來的,在生活實際中有那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時,要創設一個開放的、可以讓學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讓學生有興致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種情境要用學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為平台,讓學生的個人經驗世界得以拓展,讓人類的精神文化滋養學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形成一定的問題意識和學習慾望。
例如在五年級下學期《長方體正方體認識》這單元教學完後,為了避免復習中枯燥的重復,我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整理復習》做了創造性的設計。
案例片斷:師: 王老師想送小外孫一份生日禮物:金魚。要給小金魚什麼樣的形狀呢?生:長方體或正方體。師:形狀我們選定了,可以做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除了要考慮它的形狀還要考慮什麼呢?生1:要考慮需要多少材料?如需要多少玻璃?生2:魚缸的大小,也就是它的容積;生3、魚缸的佔地面積。師:同學們提得很好,老師也提出了幾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6dm
教師出示:
8dm 4dm
1、做這個金魚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表面積)
2、如果給這個金魚缸四周貼上防霧透明玻璃紙、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紙?(四周的面積)
3、如果在這個金魚缸的四周玻璃與玻璃的粘合處鑲上鋁合金制
品的邊條起加固作用,你認為一共需要多長這樣的邊條呢?(棱長總和)
4、把金魚缸拿回家放在客廳的桌面上,佔取桌面的面積是多大?(佔地面積)
5、這個魚缸最多可以裝多少升的水?(玻璃缸厚度不計)(容積)
6、給這個今魚缸加入深5dm的水、再往魚缸內放入幾條金魚和幾塊珊瑚石、現在測得水深5.2dm,請你根據測得的結果、算出所有金魚和珊瑚石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7、如圖想將2個同樣的金魚缸用硬紙包裝,不計損耗,至少需要多少硬包裝紙?(包裝問題)
學生在這節給「給小金魚安一個合適的家、做一個金魚缸」的數學活動中把數學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棱長總和、佔地面積、容積、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包裝問題等有關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並且給學生提供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使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因此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超越教材,創設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讓他們課外收集、查詢教材中沒有的,而自己又感興趣的信息,那麼,他們將會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不但他們的「智慧、心靈和雙手」將會得到滿足和發展,而且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時也有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等方面的價值。
因此在數學教學各個環節中,都應精心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學習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4、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積極創造性
數學思想方法,隱含在知識里,體現在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中。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數學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掌握了這種能力的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從而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能使數學更易於理解和更利於記憶,是學會學習、發展創新的前提。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除了要設計一些情境外,還要把科學的思維方法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使學生產生更廣泛的遷移,多方位、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學生一旦具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不斷獲得學習成功,增強自信和動力,更好地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起來、「動」起來。下面這個案例就是教師很好的悟透教材的生長點,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積極創造性的成功案例。
教研室老師給我布置了一個任務,在全區上一節公開課。活動主題是:「課堂教學體現新理念」,課題是《圓錐的體積》。在這之前我聽了好幾節《圓錐的體積》的公開課,教學設計都很常規化。我在研讀教材時,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般在教學這節課時,都能順利地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什麼突然要去比較圓柱、圓錐體積的大小?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不得而知,做這個實驗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一個數學活動,根本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曾先前無意中在《中小學數學教師》雜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給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對教材的編排做了適當的改編,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圓錐的體積》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知。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回顧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由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立體圖形。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長方形的短邊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師問:那麼長方形的面積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學生回答說: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的二分之一,接著課件動畫演示,分別以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為軸旋轉得到了一個圓柱和圓錐,請學生觀察圓柱和圓錐,進行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學生觀察後說出兩者是等底等高,教師接著設疑:請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
由於前面的比較面積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是1/2的關系,也有的學生通過空間的想像猜想是1/3的關系,還有的學生猜想是1/4的關系,到底是1/2的關系,1/3的關系呢?關系,還是1/4的關系呢?
師:要想知道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體積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我們該怎麼去做呢?(老師拿出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觀察交流)有學生說:可以用圓錐盛水往圓柱里倒水試一下;學生這樣說,我簡直樂開了花,順勢引導學生明確需要做實驗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接著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給的材料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做實驗來驗證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趣味性設置懸念,創設矛盾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生疑,就會產生求知慾。
剛才我說的《圓錐體的體積》這節課的教學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這一過程。猜想——驗證——歸納這樣的一種思維方法學生並不缺乏,但要運用起來就很困難,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抓住典型課例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能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並且能從中感悟,逐漸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本節課創設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教師遵循了「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由此看來是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挖掘教材蘊含的因素,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改編,創造性地駕馭,及時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啟發學生思維,把握數學教學的本質,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並且學生的情感在認知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合作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溝通,品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問題深入開展研究分析,使學生不拘泥於一種模式,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老師力求做學生獲取知識的催化劑和興奮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地千方百計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在學習中就有動力,其主體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同時增長智力和提高能力。
上面我從四個方面談了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些做法,觀點還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從教近二十年,參與學校主體教育實驗,感悟頗多,最大的收獲應該是樹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風格。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教育教學上得一條思路。讓我真正明白在課堂實踐中實施主體性教育,首先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創境激趣-----自主探究----交流反饋-----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都應落實學生主體性的指導思想,都應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讓他們主動參與,積極動手、動口、動腦,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感受、猜測、驗證、觀察、思考、發現、交流、歸納等過程中建立數學模型,從而獲取數學知識、增長才幹、提高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取得教學的成功。
教育的真正意義是在於發現人的價值,挖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個性。而每一個學生既是活生生的主體,又是素質教育的承擔者和體現者。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釋放學生的潛能和才華,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准確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教學目標,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一點一滴做起,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培養出「會學習、會生存、會創造、會開拓」高素質人才。
⑼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研究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動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環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主動參與的積極最高,實踐能力最強。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主體,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基本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要從高高的講台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關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熱愛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在教學中,老師要經常使用如「誰願意說……」,「誰想補充……」,「請你講一講……」等商量的口吻與學生交流,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形成師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的碰撞,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
(二)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既是引導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創建民主、寬松、友好、平等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心理放鬆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馳騁想像。教學中,針對疑惑或關鍵性的問題展開討論,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開展自評、互評等活動羅傑斯指出:「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才能導致學生的創造性。」師生間只有建立起融洽的關系,才能使師生親密合作,營造出愉悅的氛圍,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驅動力。
二、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要求最強烈。」因此,教師就要深入學生,合理選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使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
(一)「興趣」——激發自主學習。
(二)「質疑」——誘發自主學習
三、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