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在觀察中比較教案小學科學

在觀察中比較教案小學科學

發布時間:2021-01-22 18:14:00

❶ 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科學教案小班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幼兒(特別是剛入園不久)對數概念還不清晰,不會運用數數的方式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本班幼兒已初步學會運用重疊法對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聯的兩組數量一樣的物體進行比較,會初步了解一樣多的含義,但對不一樣數量的兩組物體進行重疊比較時,並不能理解數量的多與少,只是隨意地判斷。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慣用重疊對應的比較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積累有關一一對應的感性經驗。
2,學習應用「多些」、「少些」、「一樣多」等詞。
3,提高觀察判斷、對應比較、動手操作能力及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學習運用並放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多少、一樣多;
2,難點是能正確判斷並說出兩組物體誰多誰少。比較物體數量的多少。
活動准備
1、知識經驗准備:幼兒已學過運用重疊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數量的一樣多。 2、材料准備: 紅皮球4個,綠皮球3個;飯碗3個,小勺3把,盆子4個,小弟弟圖像4個,帽子4頂,紅花3朵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皮球。
小朋友,老師這里有好玩的東西,(出示4個紅皮球)這是什麼?(紅皮球)對,(教師貼好紅皮球,出示綠皮球)這是什麼?(綠皮球)我們把紅皮球和綠皮球來比一比,(教師邊講邊將綠皮球一一對應地貼在紅皮球的下面)紅皮球和綠皮球哪個多?哪個少?(紅皮球多,綠皮球少)小朋友回答得真好,現在老師看哪一個小朋友本領最大,能一個人回答紅皮球和綠皮球哪個多?哪個少?(請個別幼兒回答)

❷ 大班科學比較觀察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動物怎樣過冬》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能清楚地講述幾種小動物過冬的方式,懂得關心愛護小動物。
2、掌握動物常見的過冬的方式。
【活動准備】
1、教師製作「動物過冬」的課件、各種小動物的圖片。
2、請家長協助幼兒搜集有關小動物過冬的資料。
【活動建議】
1、幼兒根據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向同伴介紹小動物的過冬方式。
採用自由談話的形式,幼兒可以利用搜集的圖片、圖書、磁帶等資料向大家來展示,活動過程中盡量讓孩子多說。
2、欣賞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1)教師生動地講述《動物過冬》的故事。
(2)聽完故事,請小朋友們說一說故事中的幾種小動物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的。提問:青蛙怎樣過冬?還有誰也採用這種冬眠的方法過冬?小燕子怎樣過冬?兔子呢?松鼠呢?螳螂呢?蚊子蒼蠅呢?還有哪些動物的過冬方式和它們一樣?
3、了解多種動物的過冬方式,萌發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教師演示不同動物過冬方式的課件:
(1)冬眠:蛇、青蛙、烏龜等。
(2)遷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等。
(3)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麻雀、烏鴉等。
(4)儲存食物:松鼠、蜜蜂、螞蟻等。
(5)讓卵過冬:螳螂、蝗蟲等。
(6)躲在安全的地方過冬:蚊子和蒼蠅等。
4、講述自己喜歡的動物過冬的方式。
幼兒兩人一組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圖片,互相說一說它是怎樣過冬的。教師巡迴聆聽幼兒的講述,並適當給與鼓勵。
5、開闊視野,豐富幼兒有關動物過冬的趣聞。
教師講述,拓展幼兒的知識面,如:海豹冰上鑽孔、蛇凍成冰棍、兔子撞肚皮等。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將自己喜歡的1-2種動物過冬的方式畫下來,教師將全班幼兒的作品幫助製作成連環畫,放在區域角中供幼兒欣賞講述,繼續豐富有關知識經驗。(更多教案:屈老師教案網)

❸ 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觀察學科教育論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觀察的活動。在觀察和實驗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實驗的基礎,因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動中,首先要在認真觀察周圍常見事物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又伴隨著實驗的每個細節,才能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所以,觀察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其他能力的培養,值得所有科學教師重視。
小學低年段學生,他們的思維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他們對事物外部的形象、具體的特徵特別敏感。所以,在低年段科學課的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正確理解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教科版三年級教材的內容中,其中重點培養觀察能力的課時占總課時數的50%。這說明在低年段教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內容是占首位的。如:觀察植物(葉、花、根、莖)的外部形態;觀察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蠶)的外部形態和生活方式;觀察水和空氣的物理性質等等,都是以培養觀察能力為重點的教材內容。因此,通過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正確的觀察方法的訓練,觀察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激發動手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水平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讓他們親自去接觸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觀察到的都讓他們親自去看、去聽、去摸、去感受,積極為他們創造觀察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觀察的材料以外,還可以找些當地常見的、學生熟悉的物體進行觀察,以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同時,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在興致勃勃的情緒中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如《植物的葉》一課,課前,師生可共同採集各種植物的葉子;課堂上,通過做「給葉子找媽媽」的游戲,讓學生認識這些葉子都是什麼植物的葉,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後觀察這些葉的形狀像什麼,比較這些葉有什麼不同。學生學習興致盎然,不但認識了教材中的幾種葉形,還可以認識當地其他常見植物的葉子。再如《觀察螞蟻》一課,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住在什麼地方,了解螞蟻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上課時,讓學生充分講述自己了解的螞蟻趣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可抓住機會提出問題:「螞蟻長得什麼樣?它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各個部分又是什麼樣的?請用放大鏡按從前往後的順序仔細觀察。」學生會立刻對螞蟻的身體產生濃厚的興趣,仔細地觀察起來。所以,根據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觀察自然事物的興趣,是使學生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的極好機會,從而培養其觀察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
三、加強觀察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要想讓學生能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同樣非常重要,在科學教學中應該教給低年段學生明確的觀察方法,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
怎樣才能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呢?「觀有法」就是指對方法而言,是指學生用感官去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樣去觀察?觀察重點是什麼?運用哪種具體方法?「察有序」是指觀察的先後順序,即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觀察中比較什麼,觀察後討論什麼,總結什麼。
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大致可分為兩種觀察方法:一是從整體到部分的有序觀察;二是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如《金魚》一課中,培養學生「把整體分成部分按順序地觀察」的方法。學生看到金魚後,對它美麗的顏色很感興趣,教師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提問:「金魚漂亮嗎?你喜歡嗎?它為什麼會在水裡游?」然後,及時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確的觀察軌道上來:「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細看看,魚的身體像什麼形狀?」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觀察的重點上來。接著引導學生按順序地觀察:「魚的身體分幾部分?每部分上都長有什麼?你能按從前往後的順序進行觀察嗎?」這樣,觀察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步驟具體,方法適宜,學生就能慢慢習慣進行有順序地觀察,從而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來認識事物,是學生認識的又一方法。對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觀察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其特徵。
四、適時進行引導,提高學生觀察的實效
觀察不是隨意的看,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到觀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確,才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觀察對象上來。低年段學生年齡小,情緒性明顯,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與觀察不相關的方面去,因此,觀察前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要求,使學生明確觀察范圍和觀察重點。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感知訓練,教師要明確地向學生提出運用感官觀察事物的正確方法,就能避免學生在觀察中偏離觀察內容,提高觀察效率。
科學課上,那教師的作用是什麼呢?教師的作用不是告訴,不是灌輸,而是幫助和引導,引導學生把問題朝研討方向靠。教師應當處在中立的立場上,為孩子們服務,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要引導學生擺事實、講道理,鼓勵質疑,讓孩子們真正進行思考。要學會用事實說話,促使學生認清事實和概念,澄清錯誤,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如《莖越長越高了》一課,在證明莖的作用時引導學生根據前面學習的根和葉的作用,思考莖的作用的問題。②引領學生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③引領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植物的莖有什麼作用?);對問題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設(運輸水分和養料);設計實驗(運輸水分的實驗);實驗驗證(通過實驗驗證收集信息);這樣,學生就能在日後的觀察活動中,自然地會用事實說話。
五、備足觀察材料,提供充分的觀察機會
充足的材料有利於分組觀察,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觀察的機會,讓他們能更好地認識自然事物。而典型的觀察材料可以激發學生樂於觀察、主動探究的情緒,有利於學生順利進行觀察,全面認識自然事物的特徵。為學生准備充足、典型的觀察材料,是保證學生有意觀察、主動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礎條件。例如,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葉時,課前要求學生自備一些植物的葉,教師則要有目的地准備一些具有大小、形狀、顏色等不同的典型特徵的植物的葉的材料,以利於學生觀察。再例如,在上《螞蟻》這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准備螞蟻,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放大鏡、昆蟲盒以及一些輔助材料,放手讓學生分組觀察,自由地研究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們面對昆蟲盒裡放的螞蟻和放大鏡,忍不住地用手去撥弄,用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了。教師也應關注每個學生的一舉一動,要多注意到哪個學生在做什麼、想什麼、說什麼、爭論什麼,及時進行提問,如問些「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么想?」幫助學生開展有實效的科學探究活動。
六、課內外相結合,使觀察活動成為經常性活動
積極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力求把這種活動化為學生們樂於從事的經常性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拓展知識,發展興趣,鍛煉能力,促進其觀察能力的培養。如通過課堂教學學習後,可讓學生們在課後注意觀察校內、馬路邊和公園里的花,對花的顏色、形狀、氣味和名稱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還有一些種植、飼養活動,如種花、養金魚、養蠶寶寶等,必須進行課外的時間進行觀察活動。學生通過課外觀察活動,將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如種子是怎樣發芽的,金魚怎樣吃食,蠶寶寶的一生是怎樣變化的等。這不但使學生擴展了自然知識,使他們的觀察內容有了新意,而且增強了他們對自然事物的極大興趣,養成了良好的、認真細致的、堅持不懈的觀察習慣,促使了其觀察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通過教學實踐,我也認識到對低年段學生掌握對科學探究中最基本的觀察技能是為今後中高年級學習科學課打下堅實的基礎,是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培養小學低年段學生的觀察能力,既是科學教學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低年段學生的認識規律。但同時,我也認識到,一種基本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反復進行訓練、運用才能形成的,小學低年段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的任務是艱巨的。

❹ 論文: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觀察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觀察的活動。在觀察和實驗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實驗的基礎,因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動中,首先要在認真觀察周圍常見事物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又伴隨著實驗的每個細節,才能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所以,觀察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其他能力的培養,值得所有科學教師重視。
小學低年段學生,他們的思維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他們對事物外部的形象、具體的特徵特別敏感。所以,在低年段科學課的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正確理解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教科版三年級教材的內容中,其中重點培養觀察能力的課時占總課時數的50%。這說明在低年段教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內容是占首位的。如:觀察植物(葉、花、根、莖)的外部形態;觀察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蠶)的外部形態和生活方式;觀察水和空氣的物理性質等等,都是以培養觀察能力為重點的教材內容。因此,通過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正確的觀察方法的訓練,觀察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激發動手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水平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讓他們親自去接觸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觀察到的都讓他們親自去看、去聽、去摸、去感受,積極為他們創造觀察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觀察的材料以外,還可以找些當地常見的、學生熟悉的物體進行觀察,以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同時,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在興致勃勃的情緒中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如《植物的葉》一課,課前,師生可共同採集各種植物的葉子;課堂上,通過做「給葉子找媽媽」的游戲,讓學生認識這些葉子都是什麼植物的葉,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後觀察這些葉的形狀像什麼,比較這些葉有什麼不同。學生學習興致盎然,不但認識了教材中的幾種葉形,還可以認識當地其他常見植物的葉子。再如《觀察螞蟻》一課,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住在什麼地方,了解螞蟻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上課時,讓學生充分講述自己了解的螞蟻趣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可抓住機會提出問題:「螞蟻長得什麼樣?它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各個部分又是什麼樣的?請用放大鏡按從前往後的順序仔細觀察。」學生會立刻對螞蟻的身體產生濃厚的興趣,仔細地觀察起來。所以,根據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觀察自然事物的興趣,是使學生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的極好機會,從而培養其觀察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
三、加強觀察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要想讓學生能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同樣非常重要,在科學教學中應該教給低年段學生明確的觀察方法,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
怎樣才能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呢?「觀有法」就是指對方法而言,是指學生用感官去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樣去觀察?觀察重點是什麼?運用哪種具體方法?「察有序」是指觀察的先後順序,即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觀察中比較什麼,觀察後討論什麼,總結什麼。
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大致可分為兩種觀察方法:一是從整體到部分的有序觀察;二是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如《金魚》一課中,培養學生「把整體分成部分按順序地觀察」的方法。學生看到金魚後,對它美麗的顏色很感興趣,教師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提問:「金魚漂亮嗎?你喜歡嗎?它為什麼會在水裡游?」然後,及時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確的觀察軌道上來:「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細看看,魚的身體像什麼形狀?」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觀察的重點上來。接著引導學生按順序地觀察:「魚的身體分幾部分?每部分上都長有什麼?你能按從前往後的順序進行觀察嗎?」這樣,觀察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步驟具體,方法適宜,學生就能慢慢習慣進行有順序地觀察,從而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來認識事物,是學生認識的又一方法。對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觀察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其特徵。
四、適時進行引導,提高學生觀察的實效
觀察不是隨意的看,而是有計劃、有目

人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誰和實驗的比較教學設計

誰流得更快一些
一、教材分析
《誰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版《水和空氣》中的第三課權,學生通過前兩課的觀察,已經認識到液體是會流動的.本課中學生通過對水、洗潔精、油三種液體的流動速度進行比較,加深「液體能流動」這個基本屬性的認識的同時,意識到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液體黏度的影響.另外,學生在經歷了第三單元一系列的對比實驗之後,對對比實驗有了初步感知.本課是學生上科學課以來第一次嘗試自己進行較為簡單的實驗的方案設計.在設計實驗時,不需要學生寫出完整的方案,只要讓他們對如何做實驗、保證實驗公平交流他們的看法,進行初步的實驗設計.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液體黏度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進行預測並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數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於辨識實驗的准確性;小組內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設計簡單對比實驗,描述並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小學三年級科學:《比較水的多少》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命脈,在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水.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討論和動手實驗,進一步認識水,從而體會到水與每種生物都息息相關,增強節水意識,自覺保護水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比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上冊「水」單元的,本課是結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較液體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覺有時會出現錯覺,所以為了精確地測量就需要藉助一些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教材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從形狀不同而且裝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裝的水少」,用比較的方法入手,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假設(猜想)、制定實驗方案、運用各種材料進行驗證比較、搜集整理事實、思考加工得出結論,最後交流研究成果的過程;其次是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多少的玻璃儀器之一,在以後的科學課上要經常用到.教材用圖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水的多少.進一步學會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學會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學知識:知道比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較簡單的,認識毫升.
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及樂於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關鍵:利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對什麼事都十分好奇,學生愛問好動,求知慾強,對實際操作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對直觀事物感知較強,還是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在科學探究上,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科學的樂趣.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達到科學思維的培養.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多媒體課件、實驗材料、實驗記錄表等;並積極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生活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比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組合作法: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的意識,共同完成科學探究的任務.
3、師生交流法:通過師生的互動,加深對比較水的多少的認識,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4、對比觀察法:對事物變化的前後進行對比觀察,並描述、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從而形成新的科學問題.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老師給大家准備了三瓶水.三個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個瓶子里的水多?哪個瓶子里的水少?還是一樣多?你知道嗎?並簡單說說理由.
自評:這種猜測實際上就是科學思維的培養,猜測的正確與否,需要用科學實驗來證實.以此來引出這節課實驗的重要性.通過創設各種探究情景,引導學生產生問題而形成具體的探究任務來進行科學形象思維的訓練.
2、進行科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1)討論比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問:要比較這兩個瓶子中哪個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觀察行不行呢?你認為可以用什麼辦法呢?小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不要只局限於一種方法.並進行學生討論交流.再匯報:你們決定用什麼方法來比較?需要用到什麼工具呢?比較的時候要注意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板書方法:倒入同樣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數;用秤比重量……)
自評:在科學思維的培養中,討論是一種很直接、很有效的啟迪方式.
(2)學生比較水的多少.
剛才我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這些辦法都可以來比較水的多少,下面就請大家自主選擇一種辦法來比較兩個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時,老師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過程中不要將水倒出來,保證比較的准確度,把你們的比較結果記錄下來.
自評: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中,記錄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事,很多靈感或習慣都是在點滴的記錄中逐步培養的.
3、引導學生使用量筒比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們已經比較出來兩個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麼其中一個瓶子里的水比另一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可以怎樣來描述呢?學生匯報.為了精確地測量水的多少,需要藉助專用測量水的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
(2)認識和使用量筒.
現在我們來觀察量筒,比一比誰的發現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們在觀察使用時要注意什麼?(輕拿輕放)
小結:量筒壁上有刻度,這刻的單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來表示液體的單位.在我們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測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問:你們認為在讀數據時,視線應怎樣?出示:(讀數示意圖)視線應與量筒上的刻度與液面相平.
講述:很多同學一定想馬上使用量筒來測量水的多少了,現在就請各小組用量筒分別測出三個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測量的結果寫在探究記錄紙上.各組匯報測量結果.
自評:科學思維的培養離不開科學儀器,儀器的介入增加了驗證的准確性,正確使用儀器有利於思維空間的拓展.
4、練習測量50毫升的水.
5、小結延伸.
今天我們就怎樣比較水的多少進行了研究,大家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新的問題嗎?在生活中,大多數液體的包裝材料上都標有具體多少毫升的數據,請大家注意觀察.

❼ 觀察類的教案

一.知識背景
本活動運用的知識是有關與飽和溶液和改變液體密度等有關知識。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增加溶劑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質。本活動的科學原理在於將糖溶解在水裡製成飽和溶液,使該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1.方法背景
本次活動採用了觀察、實驗、探究等方法。
試一試:
這是本活動開始的部分。為了讓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採用了先觀察的方法。請幼兒觀察教師手中的兩種液體――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想一想:「把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裡會有什麼現象?」教師在到紅水的時候應在杯子後面放一張白紙以便幼兒觀察。在幼兒看到水分成兩層後,請幼兒用自己面前的兩種水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分成兩層。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下自己親手實驗,引起幼兒實驗和探索的慾望。
說一說:
本環節大大激發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慾望。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親手的實驗和教師倒的水進行比較,教師應該盡可能的讓幼兒把自己想說的事說出來,並提出一些讓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回答的問題以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師到的水一樣嗎?那你們知道是為什麼嗎?」教師可以在幼兒急切的期盼下說出答案「把許多白糖放到紅色的水裡,使勁的攪,一直到化不開為止。」讓幼兒明白,紅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為裡面有許多的糖,水就變重了,重的東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環節是採取了幼兒自己動手實驗的方法。在幼兒實驗時知道什麼樣的液體可以沉到水底,用什麼方法製作這樣的液體。讓幼兒和第一杯水比較,知道兩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動完成的《綱要》和國家《科學》課程的目標有:
1.通過幼兒的觀察和實驗等方法,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事物的探究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鼓勵幼兒運用恰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一.示範性方案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
(一)活動目標:
1.通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的的興趣並萌發初步的探索慾望。
2.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並願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動准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三)活動過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裡有什麼?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裡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裡,會有什麼現象呢?」(教師把事先調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裡,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麼現象?為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後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
導語:「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說一說:
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導語:「小朋友知道為什麼你們的水不能象老師的一樣好看嗎?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紅水和小朋友的紅色的水有什麼不一樣的。」請幼兒仔細觀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師的水很濃,象是蜂蜜一樣,粘粘的。告訴幼兒:「因為老師在水裡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么多的糖在水裡化了,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紅色的水會在下面,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紅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製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裡不能化了為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裡,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五)活動建議:
本活動可以放在大班上學期進行,活動應採取分組教學的形式進行,以方便教師進行指導。
(六)活動評價: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製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觀察記錄
參加本活動的幼兒共49名,每位幼兒在實驗中都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在第一次將普通的紅色的水放透明的水裡時,幼兒沒有看到分層的現象都感到很失望,有幾個幼兒用羨慕的眼光看著教師分了層的水。
在第二次製作糖水的過程中,幼兒都知道放很多的白糖,有7名幼兒用小勺攪的很好,粘度也很好。但是有十幾名幼兒不敢大膽的放糖,只是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了一點點糖,後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又放了一些糖。
大部分幼兒將製作好的糖水倒進了透明的水裡,有二十三名幼兒成功了,他們高興地叫著:「老師快看,我的水可好看了。」有九名幼兒本來也成功了。可是他們用小勺在水裡攪了幾下,結果本來已經分層的水又變成了一杯紅色的不分層的水。十七名幼兒沒有成功,原因是糖放的少了,糖水沒有飽和,水的密度沒有太大的增加,所以兩種水又混合在一起了,沒有發生分層的現象。

閱讀全文

與在觀察中比較教案小學科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