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有哪些
「整體教學」的五大策略
21世紀以來,我國小學數學教科書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一般採用「大螺旋式」編排結構,即在六個年級教學內容的整體編排上採用螺旋式,其中每個單元上採用直線式。這種「小步子」「高密度」的單元知識編排方式,雖然強調了數學內容內部每一領域的連續性與系統性,但是由於時間跨度大,學生容易遺忘,而且不利於知識整體結構的系統性。
數學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每個知識點都處於彼此關聯的知識體系之中,都存在著自身的歷史和邏輯結構。那麼,根據知識的結構體系,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以整體方式展開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落實,顯得尤為重要了。
這里主要介紹小學數學整體教學的本質內涵、理論基礎和實踐策略。
一、小學數學整體教學的本質內涵
整體教學是指基於關聯性和整體性原則,遵循學科知識的內在結構,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現狀,尋求學科知識之間以及學科知識與學習者心理結構之間關聯的教學方式。整體教學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學科素養為目標,追求學生習得知識的整體性和生長性,為學生的有意義學習提供基礎。
小學數學整體教學是指根據數學知識的系統結構,結合小學生心理特徵和已有認知基礎,整合相關教學內容,以凸顯關聯性和整體性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整體教學活動,不僅有利於小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知識本質,形成完善的數學認知結構,而且有助於學生獲得數學思想,提升數學能力,發展數學素養。
二、小學數學整體教學的理論基礎
1.結構課程論。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傑羅姆·S·布魯納在其著作《教育過程》中指出「一門學科的課程應該決定於對能達到的給那門學科以結構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教專門的課題或技能而沒有把他們在知識領域更廣博的基本結構中的脈絡弄清楚,這在幾個深遠的意義上,是不經濟的。」布魯納認為學生掌握學科課程的基本結構,不僅有利於對新舊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有利於後續學習的開展。
根據結構課程論,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選擇和編排上,要理清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中的核心知識,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縱橫聯系。教學中要體現數學知識自身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之間的應然聯系。
2.意義學習論。美國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中指出有意義學習的條件為「(1)學習者表現出有意義的學習心向;(2)所要學習的材料對學習者來說是有潛在意義的。」條件(1)是指有把新的學習材料
2. 完成一個教學設計,要求有前期分析、目標編制、策略設計、評價方案4部分內容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概念:(教案)程序設計的基礎上,課堂教學教學大綱,教學大綱的具體實施。
教案:教案必須有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准備,教學安排,教案身體,教的感受。包括進口,每一部分的教導中介語,摘要,摘要的文字。
教學過程中由五個部分組成:教學組織形式,回顧新授,練習鞏固的分配一直在使用的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模式。 。 。 。 。 。 (教學設計)是利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的戰略計劃,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試點方案,試點評估的結果和程序的過程。
以優化教學過程為目的的傳播理論,系統理論,學習理論和教育理論為基礎的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用系統的方法來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的發展戰略和試點解決方案的試驗結果,評估,程序的過程。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包括如何編寫目標和任務分析,如何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以及如何准備一個標準的基準測試。教學設計方案是:1)預分析,背景分析,包括學習和學習需求分析,學習者和學習任務; 2)制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實施教學的基礎,是教學評價;)制定教學策略,教學策略,以解決如何實現教學的整個程序,包括順序的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4)教學媒體的選擇,組織和設計; 5)制定具體的教學設計方案; 6)開展教學設計,以及項目評估的程序存在,完善。
理念:(教案)傳統的教學理念:知識是客觀的,可以傳遞給學生的??,學生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 (教學設計)現代教學理念:知識不是純客觀的,構造的學生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學生的生命意識,社區意識,潛在的和獨立的個性,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積極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3教學目標和要求:(教案)由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課程大綱提供了最大的教學任務,不超綱的部分大綱教學,教師沒有發揮的餘地;更一般的教學目的制定,可操作性不強,老師是比較難把握,闡述了主要老師的教學目的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也就是所謂的「雙基」。 (教學設計)制定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准,課程標准設置的下限的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創造迴旋餘地,教學目標更具體的表達的可操作性(例如:「理解」目標的行為動詞分類,描述,解釋,識別,選擇和轉換不同,它是估計,推而廣之,總結,理解,說明,投機摘要重寫);向學生闡述的主要教學目標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體驗,和值?(即三維目標)統一。
4個教學分析:(教案)分析的重點教材的難度,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傳授知識。教師主要關心的是「怎麼教」的問題。教育材料。 (教學設計)
今天的教師應首先關注的是「教」的問題,那就是明確的教學任務,然後提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發展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學習背景和學習需要的學生,學習任務分析。教學材料。
5種策略:(教案)專注於傳授的戰略和策略,幫助學生記憶,媒體選擇傳統媒體,強調技能訓練和知識的掌握程度。 (教學設計)主要的研究方法,場景製作,問題導向,媒體的使用,反饋調節策略,更豐富的媒體,包括多媒體電腦,互聯網,除了傳統媒體,但也強調知識,技能,方法,態度,值的和諧統一。
教學過程(教學計劃)傳統的教學講台,教材,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包括五個方面:組織教學,審查新的授予,行使,以鞏固分配,教學過程是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
80年代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雙中心(學生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
(教學設計)倡導的「交際教學過程中」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
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生活和生命之間,強調經驗和共鳴,側重於理解和共識,並了解這是一個個人的看法。在教學過程教學交流的主要內容體現在五個統一:統一的教學和學習;教學統一的撫養和教育教學,教學是一個過程的了解和認識統一的過程中,演繹和歸納統一;直接知識統一和間接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鼓勵學生去體驗,探索,發現,思考,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自己的改善和發展。
7個教學成效評估:(教案),並通過考試來衡量學生的程度,掌握的內容在符合教學大綱的。知識
考試側重於測量的掌握情況,強調掌握的知識體系,它是很難體現的價值取向。評價的內容
(教學設計)的目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和價值觀,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態度,能力發展,強調元認知,為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也反映了評價值。
3. 如何有效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重視課堂組織,讓課堂充滿激情
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嘗試自主探索學習
4.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有哪些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解決問題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經歷觀察、分析、操作等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樣進行解決問題教學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提供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藉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是為學生思維提供線索的。當學生匯報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具體如下:
1、教師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
師問:「圖上畫得是什麼,寫得是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讓學生認真獨立地觀看,分組討論和交流,並匯報和交流獲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級下冊第4頁「解決問題」。可將課本上的主題圖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有了前面解決一步計算問題的經驗,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們分小組討論和交流,很快會說出自己發現的信息: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學生在看圖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這樣有利於理清思路,並為將來找中間問題打下基礎。
二、 引導學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題策略
新課程不斷擴充著傳統數學的學科價值,它通過情景的展開,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基本的解題策略,而這一切都必須立足於課堂教學。翻開教科書,「解決問題」教學部分,在情景圖中經常跳出一個可愛的小精靈,它有時會帶來一條信息;有時會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會講解解題思路;有時對不同的解題思路進行評價……小精靈所帶來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現形式的變化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認真研讀教材,從字里行間讀懂教材的編排如何與新課程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更需要讀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隱含的數學思想,展開有效教學,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教師既要主動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中學習數學,在開放的課堂中經歷合作、探究實踐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數學教學所應具有的「數學味」,要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讓學生在比較、反思、梳理中學會數學思考,形成解題策略。
三、培養學生合作交流,關注學生評價反思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解題策略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恰當地評價學生的想法,注意激勵學生外,還要組織小組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評價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自己對問題的明確見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所經歷的解題活動有正確的分析。在遇到困難時,能正視困難,不輕易放棄;在順利的情況下,能保持謹慎的態度,善於發現被自己忽略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束之後,還應完整地回顧分析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反思自己的結果是否合理,還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漸內化為成熟的解題策略
四、注重聯系生活,培養應用意識
教師除努力為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之外,還應積極鼓勵學生投身現實生活,讓學生在與生活親密接觸中,學會閱讀生活,學會數學應用。而投身現實生活,教師可以隨時結合教材進行。
1、抓住生活契機學會數學關注。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作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藉助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機引導學生學會數學關注。「解決問題」教學不能僅限於教材、限於課堂,應跳出教材、走出課堂,敞開生活空間,引領學生投身現實世界,自覺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去解決,讓學生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2、開展實踐活動培養應用意識。
隨著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一下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學生如魚得水。但活動的開展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依託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依託合作的力量(同學、父母)。如結合加減法問題引導學生開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購物活動。學生經歷了購物、付款、找零等活動,有了一定的活動體驗,再在父母的協助下,整理有關信息,此時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自覺應用求和求差的綜合解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就水到渠成了。而這種實踐活動應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不斷拓展空間, 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
「解決問題」教學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它不僅僅是科研人員的話題,更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讓我們攜起手來,以新的觀念,積極的心態,去繼承傳統應用題教學的寶貴經驗,創造性地開展教學,讓「解決問題」教學成為新課程改革中一個亮點。
5. 小學數學二年級解決問題教學策略是什麼
「問題解決」在小學二年級一直是令教師們感到困苦的教學內容,如何在小學二年級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讓學生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經歷有機地結合與聯系起來,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正確的解釋和解決。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能正確把握「問題解決」的教學目標,合理利用多種實踐策略,引領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本文闡述了「問題解決」教學目標的合理把握與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目標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是近年來國際上(尤其是美國)提出的數學教育的行動口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2011版《標准》的學段目標中將舊版的「解決問題」修改為「問題解決」,把「解決」置於「問題」之後是因為關鍵點是「解決」,我們的教學關注點也應該放在「解決」二字上。小學低段的學生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觀形象的感性知識,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問題解決」在小學二年級一直是令教師們感到困苦的教學內容,那麼如何在小學二年級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讓學生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經歷有機地結合與聯系起來,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正確的解釋和解決。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能正確把握「問題解決」的教學目標,合理利用多種實踐策略,引領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一、「問題解決」教學目標存在的問題
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小學數學的問題解決是以數學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它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操作性的思維方式和智力活動,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存在許多對「問題解決」教學目標的錯誤認識。
1、教學目標概念不清
我們的教師往往將「問題解決」教學目標和曾經的「應用題」教學目標混為一談。傳統的「應用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生活,重在題目的分類,數量關系的背誦和套用。而「問題解決」從學會解題轉向培養應用意識,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數學思考與交流的能力為目標。「問題解決」不僅僅是四大目標領域之一,同時,解決問題的要求貫穿在知識與技能的四個學習內容中(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2、目標設計缺乏重視
教師對「問題解決」的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許多數學教師並未對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引起足夠的重視,投入應有的精力,照搬教學參考而沒有真正的理解,出現一類題,就教學一類題,於是僅僅教會學生做題的方法,並沒有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導致學生只會做教學過的題型,卻不會分析題目。表面上是達到了目標,實際卻完全違背了教學目標。
二、合理把握「問題解決」教學目標
1、前後聯系,規劃教學目標
「問題解決」的目標要達到什麼層次,第一學段的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教學容易將目標定的過高,教學是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題型的歸納總結,做題的方法教學以及多種方法的展現,最後卻發現學生掌握的不盡人意。所以教師需要對學段目標和前後教學內容有正確理解。
下面是2011版《課標》中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問題解決」的學段目標。
6.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申報表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計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技能,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內容。而良好的計算能力更是學生今後生活、學習和參加社會活動所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所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將為學生今後更好地學習數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從我班的數學方面來看,尤其是計算教學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口算能力比較薄弱、計算基礎不夠扎實、計演算法則混淆不清、計算能力參差不齊。而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的不斷加深,學生計算越發暴露出問題。這有悖於素質教育的精神,而且勢必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失去以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帶來了不利因素。為了改變現狀,更好地貫徹課標精神,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迅速有效地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實現知識、技能向能力的轉化,我提出《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學習過程要增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完善對事物的理解。
2、現代教學論
現代教學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
3、陶行知教育理論
課堂教學應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只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三、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1、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任務在於設法發展和鞏固兒童對克服困難,特別是智力性質的困難的樂觀主義信念,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在集體中創造一種能夠進行創造性思維競賽的環境。」因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喜歡的環境或氛圍來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再造」。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在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中逐步得到發展的。讓學生參與探索計算原理和方法過程就是一種「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在計算教學中,必須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導學生循」理」入法(即依據算理,理解演算法),以」理」馭法(即依據算理,掌握演算法)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並促進運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張曉霞對計算教學進行了長達多年的研究。他認為:培養小學生具有良好的計算能力,歷來是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目的。教學中既要重視筆算教學,也要重視口算教學。口算和筆算各有特點,互有區別,但它們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筆算加減法計算的熟練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練程度制約的,而筆算又能促進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數加多位數的筆算加法實際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強筆算的速度就快,正確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與筆算有著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可達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筆算的計演算法則並能靈活運用,也有助於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應以口算為基礎,以筆算為重點,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高。
四、研究目標:
1、探索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方法、技巧以及學生計算訓練的方式方法。
2、激發學生在計算上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校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3、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我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自己的專業發展。
五、研究原則:
1、導向性原則: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探索一種比較有效的計算教學方法,研究者應以集體目標為導向,不斷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時要發揮導向的多種功能。
2、參與性原則: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在充分調動研究者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始終參與研究活動,使其成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則:研究者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都有潛質有待開發,都是值得尊重和關懷的,能負起責任的,這些都應該平等地對待。
4、堅持多元性體現開放,建立科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僅評價計算教學的一般特徵,而且要為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餘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
六、研究內容與操作:
(一)研究內容:
1.對我班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計算狀況進行調查,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如何提高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具體有效的教學方法。
2.計算教學的策略研究:
(1)培養良好數感的有效策略。
(2)提高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3)增強實際應用的有效策略。
(4)培養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5)培養學生穩定的心理和良好習慣的有效策略。
3.加強學生計算訓練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計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創設計算情境,拓寬計算平台,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筆算、估算能力,並達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體的操作措施
1、對數學課堂計算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確立本年級的計算教學的訓練重點。
2、創設計算情景,激發計算情趣。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幫助學生克服枯燥、被動的心態。
(2)樹立「數學生活化」的觀念。
(3)增強計算的趣味,培養計算興趣。
3、運用策略,培養計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4、拓寬訓練平台,豐富訓練形式。
七、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個案研究和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分析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和經驗總結法。
八、我認為小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有:
(一 ) 心理方面的原因
導致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有許多,這就是我們家長經常所說的:「明明是會做的計算題,可就是因為『粗心』給算錯了。」這個「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維、記憶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心理不夠重視,感知比較粗略。
大多數學生對計算題都是十分輕視的,在他們看來,計算只不過是算數,是最不用動腦筋的數學題。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視,從而導致了他們在計算方面的不認真,又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感知比較粗略,就更容易出錯,我在平日的測試中發現,題目中明明是寫著12.8,學生在下一步計算中居然抄寫成1.28,明明是加法,學生就列成了減法。與此類似的憂郁感知的粗略而導致的錯誤並不在少數。
2、思維定勢的干擾。
定勢是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准備狀態,這種准備狀態可以決定同類後繼活動的某種趨勢。積極的思維定勢可以促進知識的遷移,消極的定勢則可以阻礙知識的遷移。
在數學計算中,尤其是四則混合運算題目,學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例如,1.28+3.5÷7,由於前面所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一般是從左往右算,在這種思維定勢的干擾之下,學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7(先算除法再算加法這一運算順序)。
3、短時記憶比較弱。
人們所記憶的目的不僅僅是在於儲存,在必要的時候也需要及時的提取。短時記憶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時間在1分鍾左右,這1分鍾的保存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在計算的過程中還是十分重要的。小學生的短時記憶還是比較弱,因此他們常會因為記憶時提取失誤而出錯。例如,學生在計算125×4時,就很容易忘記每一位滿幾該向前一位進幾,從而導致算錯了數。
(二) 知識方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知識方面的欠缺也是導致計算失誤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計算不準
筆算出錯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是由於口算不熟練,乘法口訣對於學生而言是比較簡單,而且錯誤率也是比較小的,但是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卻是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的一個方面,在筆算出現進位或者是退位減的時候,這些薄弱的地方就會體現得尤為明顯。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沒學會」,學生根本就沒有弄明白這樣計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確,從而導致計算錯誤。例如,學生學習使用簡便方法計算時,有這樣一種類型的題:8.5×99+8.5=8.5×(99+1),如果學生沒有弄明白是「99個8.5加上1個8.5所以等於100個8.5」這樣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義,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誤。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樣的道理,101個3.2相加也就是100個3.2再加上1個3.2,如果算理不清楚,形成錯誤,是在所難免的。
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備課後的反思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一個人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會長遠地發揮作用,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做為小學數學教師,學習改頭換面培養應該滲透在我們的每一堂課中。作為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所佔比重很大的計算數學,計算準確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往往老師和家長把計算錯誤歸結為孩子的粗心。我認為要提高計算課教學的實效,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創造干凈、整潔的書寫環境
有的孩子桌子上的東西一大堆,放的亂七八糟,寫作業時,作業本放不整齊,一會書本掉下去,一會兒筆套掉下去,思路總是不停地被打斷。因此,要求學生寫作業時,桌面一定要收拾干凈,除相關的書、本、筆外,其餘的東西一律不放在桌面上,保證一個寬敞的書寫環境。
二、審題的習慣
1、篩選信息,確立關系。每節課在情境創設中,應為學習提供的情景信息不局限於兩條,引導演生認真審題,選擇有用的信息,旨在培養學生會用信息的習慣。根據問題,選擇相關信息,根據要求解答。
2、選擇計算方法。計算方法有三種,即:口算、估算、筆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比重最多的是口算,在教學中根據例題引導學生在掌握口算的基礎上,運用估算,引出筆算,使學生明白在計算過程中要根據自己所學知識,靈活的選用計算方法。
三、檢驗的習慣
檢驗是計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一是通過觀察要看數學、符號有沒有抄錯。二是要看計算的方法是否正確。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有耐心、有恆心,要嚴格要求自己,堅持不懈,一抓到底。不能時緊時松,甚至放任自流。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培養計算能力的重要保證,而且是學生一生學習的重要保證,學生將終生受益。
7. 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
(1)課堂教學不切實際,形式單一
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就是培養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並解決所遇到數學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學還是以播放幻燈片和牢記書上的公式為主。一般老師在進行解決問題教學時,由於通常是利用幻燈片將問題展現出來並進行解決,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變得單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然後學生課後在進行強化訓練,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學習數學越來越不積極,思考越來越緩慢,使得教學不能有效進行。
三、結語
通過對教育理念的改進和傳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問題轉化為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老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且鼓勵學生勇敢的解答問題。同時,還應多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有針對性的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和思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