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中小學寫作教學研究

中小學寫作教學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21 08:48:12

Ⅰ 如何寫小學作文主題教研活動問題分析

一、校本教研活動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1.雖然各教研組都有教研計劃,有方案,也開展了不少教研活動,但缺少明確的研究主題,導致學校教研隨意性、盲目性,缺少針對性、實效性,難以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教師研討七嘴八舌的淺層議論,零敲碎打,火力分散。通常又是優點多說,不足少說或不說。
2.教研方式單一化,大多以課代研,目的是完成教研數量,湊齊各資料,對付檢查,很少考慮如何提高教研質量問題,尤其是頻繁的此類聽課評課之後,造成了教師認為「收獲不大」甚至是「沒有收獲」的感覺,認為這樣的教研活動可參加可不參加。因而教研活動形式主義傾向嚴重。
3.教研組有時會圍繞幾次「磨課」展開一系列教研活動,仔細反省這些活動活動的內容,我們常常會感到困惑,後一次教研活動比前一次有何提高和改進?由於教研活動中只談經驗,缺乏對研討內容的反思、提煉及歸納,以至於我們很難在頭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更別說每次有什麼研討收獲了。
4.另外還有:理論學習離課堂實 際太遠,;以應付考試為中心;任務布置多、深入研討少等問題。
二、什麼是主題教研活動
主題教研活動,就是教研組(教師)把平常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經過整理、歸納、提煉,篩選出具有典型意義和普遍意義的問題,轉化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研究的課題;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來統領每個教師的教研活動,把課題鑲嵌到教研活動每個環節之中,從而形成教師之間合作、交流、共探、共思、共享的教研活動機制和模式。
通俗地說,主題教研活動就是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圍繞一個確定的主題進行。這個研究主題的提出來自於教學實踐,源於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又是急於解決的問題,大家感到困惑的問題。
三、主題教研活動的過程
(一)發現問題,確立主題
研究始於問題,問題是校本主題教研的出發點和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的起點。確定教研主題有以下標准:
1.問題的設計要與教學實踐直接聯系,是教師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是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
2.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問題,是相對多數人(教師或學生)的問題;
3.問題要有潛在的價值,解決後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行為;
4.問題的設計還要有解決的可能性,所選問題通過校本主題教研活動能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難易程度適中,切忌過空過大。
案例1
某校政治備課組在聽課中發現一些政治老師過分追求學生的課堂活動,整堂課顯得「熱鬧有餘」,存在教學目標的偏移,教學效果適得其反。於是該校政治老師開始反思,並通過集體研討確定「如何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作為該校政治學科校本教研的一個主題。
案例2
某校發現許多老師嚴重依賴現代教育技術,把教學基本功給丟了,如板書設計、書寫、朗讀、簡筆畫等。一些老師在停電以後或電腦出故障以後甚至就不會上課了。多媒體課件過度使用,造成教學資源堆砌,淡化了教學主題,弱化了教學目標,不少老師備課沒有深入鑽研教材,研究學生,而把大量時間花在課件的製作上。因此,該校各學科針對這個實際問題開展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效性」的主題校本教研活動。
例:某校校本教研主題賞析
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評價語的運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激發興趣,培養習慣。
數學:如何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性、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
英語:英語分層教學的目標定位、初中英語教師的反思性教學研究、英語新課標詞彙教學策略。
(二)深入思考,形成方案
教研組在確定主題後,共同研討實施方案,方案應包括:學科活動主題、問題提出的目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思路、研究的主要內容、活動的步驟、預想要達到的效果、中間要採取的措施、活動小組一學期活動的次數、地點等。
(三)專題學習,交流心得
方案確定後,為確保主題校本教研順利開展所需的理論支撐,在開展活動前或活動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應組織小組成員針對方案進行學習和積累,收集有關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策略的文章,同時要求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對照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老師對這個主題的認識,促進教師理論水平的提高。
在此基礎上,召開集體學習研討會,鼓勵教師圍繞「你學習的這些文章哪一點值得推廣,這一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你是怎樣理解這一觀點的?在教學中你是如何運用這一觀點的?你在教學中運用這一觀點的最大收獲,體會及經驗教訓是什麼?」等方面來學習、交流。由教師們對此談出自己的理解,實現主題教研活動中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對話,互相交流學習心得,提出改進意見。
案例 3
某校政治組在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這個主題時,給老師們印發了《關於初中政治課活動教學開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課型設計》等學習資料,通過學習、研討,大家認識到上好一堂成功的思想政治活動課,必須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1)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主題明確突出。
(2)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具有趣味性,但形式必須要為內容服務,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要突出活動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要培養每位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嘗試,切磋探討
確立了研究的主題和實施方案後,就要著手開始課例的設計。課堂教學是主題校本教研活動的主陣地,教學研究必須聚焦課堂,引導老師關注課堂,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能力。因此備課組需要確定幾位老師開研討課,通過以課例為載體落實研究主題。
為了提供原汁原味的課堂展現,暴露真實問題,第一次開課往往採取老師個人備課,上課,備課組老師集體聽課,聽課時要根據主題研究內容對每個聽課老師進行分工,然後通過課堂觀察,填寫量化評價表等手段,對研究主題設計的問題進行逐個記錄,接著開展評課,集體研討,找出問題症結,提出改正策略。
通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後,備課組再圍繞這個研究主題集體備課,這幾位老師再第二次開課,這次開課要有意識地將集體研究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教研組老師再通過量化評價表觀察課堂教學前後發生的變化,驗證、鞏固和深化主題教研活動取得的成果。
案例4
針對新改革後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老師在評價語運用方面的誤區,尋找恰當的、科學的評價語,某校八年級語文組確定了《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評價語的運用》為校本教研的主題。他們首先選定兩位有代表性的老師開課,這次開課並不特別強調教師的評價語,以常態課方式呈現,聽課老師通過課堂觀察,填寫《教師評價語運用評價表》、《教師理答行為類別頻次統計表》,然後進行統計反饋。
通過課堂觀察和量表分析,備課組老師指出,這兩位老師在課堂評價方面還存在評價語單一、評價泛化、重復學生語言、評價不當、評價時機不對等問題。於是備課組老師經過了相關的理論學習、集體研討和實踐反思後,再針對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集體備課,然後仍然由原來執教的兩位老師開課。
這次聽課要求聽課老師善於捕捉課堂上關於教師評價語的一些教學片斷,並對前後兩次開課做出比較分析,特別要注意結合教師自己在研究過程中對於評價語的理解和感悟,然後全組教師集中討論,就兩次活動進行評議與交流。
小結:
以課例為載體的主題教研活動的基本模式為: 確定研究主題——第一次開課——評課研討,自我反思——理論學習,提出解決策略——第二次開課——驗證策略,深化主題。
(五)主題研討,反思教學
主題研討會是主題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利用研討會對活動進行反思,反思的形式有執教者反思,同伴反思。反思的問題有「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做到了嗎?」「我能不能做得更好?」 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討論。這一環節要求教研組的每個教師既是學習的參與者,又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歸納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要求在研討完後上課的老師寫反思,聽課的老師寫反思,備課組也要有集體反思。教師之間通過評價、交流和反思,可以發現一些自己不能發現的細節問題,也可以通過觀察和反思,借鑒別人教學的成功之處。
案例5
1.某校一位語文老師在參加《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評價語運用》的主題教研活動後感悟頗多,她在反思中寫到:「准確性是評價語的靈魂。沒有『靈魂』,評價語就失去了它存在之初的應有意義。而有些老師卻在評價語的精彩、花哨上下工夫,課堂成了老師個人評價才藝的展示場。當然,在正確基礎上的精彩評價應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終極目標!」
另一位語文老師在自己上課後的教學反思中說:「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是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如果只讓學生使用『好』、『對』或『錯了』等簡單詞彙進行評價,就不利於促進學生的思考,更不利於引導評價的深入。所以我要求學生學會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評價語式」。
2.某校物理組老師在「探究教學的有效性」主題校本教研後,全組老師都圍繞這個主題撰寫了評課反思材料——如選題的有效性、問題引導的有效性、探究的時機、有效探究的評價、開放探究的有效性等。
(六)總結經驗,實現提升
主題教研收到了好的效果以後,及時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的過程進行總結,對自己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有效行為、改進策略進行歸納,通過案例、實錄、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個過程是教師進行自我總結和提升的過程。教師的「寫」其實是再思考,是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整理,實現認識的提升。
主題教研活動過程小結 主題教研活動的流程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主題,第二步實踐,第三步反思。這項活動是否有效,第一步主題的確定至關重要,主題的確定貫徹「源於實際需求,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則」,是整項活動的紐帶。 第二步實踐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是結合主題進行理論學習,第二環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課堂實踐,第三環是圍繞主題對課堂實踐進行點評。第二步是整項活動的靈魂,集中體現著這項活動的價值所在。 第三步就是對主題確定和實踐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認真的反思,從中發現問題,為下一個主題的確定打下基礎。
四、其他形式的主題教研活動簡介
(一)常規模式
1、教研組根據期初制定的計劃和前段教學中出現的共性問題,討論確定本次教研活動的研究主題並落實教學內容;
2、全組教師圍繞主題,備好該教學內容的課;
3、交流備課,每人特別說明在教學中如何關注並落實研究的主題;
4、完成體現集體智慧(在落實研究主題下的)的新教案,推薦上課教師;
5、上課。組內聽課教師分工關注教學過程中關於研究主題的體現;
6、上課教師圍繞主題談教學體會及反思,組內其他教師圍繞主題談課堂。
7、 形成關於本主題的共識及非共識的意見(組長形成書面材料);
8、教師將研究主題與自己日常教學結合,反思得失,以敘事的方式寫出反思或隨筆。
9、交流學習,取長補短。
(二)含有分主題的模式
1、發現問題,確定主題
2、將一個教研主題分解為若干個小題
以語文學科為例,假如設立的教研主題為:「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效結合」,分解為以下幾個分題:
(1)在講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借鑒能力的研究;
(2)在課外閱讀中增強學生提高作文能力意識的探索;
(3)作文指導、講評與閱讀有機結合;
(4)作文批改與閱讀有機結合的途徑探索;
(5)在閱讀中加強積累,改變學生作文詞語貧乏現象;
(6)「讀文——寫文——再讀文——修文——創造」學習方式探索;
(7)「讀文——想像——聯想——作文」學習方式探索。
在這7個分題中,有教學方法的研究,有學習方法的探索,有成熟經驗的移植,內容比較廣泛;提出的這些分題,切合教學實際,又都是語文教師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每個分題雖然題目不同,但都圍繞「讀寫結合」這個大主題;並且每個分題都有具體的切入點,教師容易進入課題的研究之中。
3、明確任務,確定研究分題
這個教研主題作為學校語文教研組教師共同研究的主題。每一個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能力,承擔一個分題研究(也可以兩個教師承擔一項分題)。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不同切入點,共同探索這個問題。
4、專題學習,提高認識
5.課堂實踐,印證預設
6.主題研討,反思教學
7.及時總結,生成問題,繼續研究
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環。要有有書面總結,對前面的嘗試進行剖析,總結成功的做法,也要總結失誤之處。這樣,既能使前面取得的經驗在理論上升華,也為下一步嘗試及時發現問題,預設解決措施。「預設——嘗試——總結——再設想——再嘗試——再總結」這個行為要體現在整個嘗試過程中。
五、主題教研的特點、優勢
校本主題教研是以教師感興趣的,有研究探討價值的實踐性主題為主線,在專題理論的指導下,一組成員通過看書學習、觀察討論、模仿操作、實踐反思、行為跟進等形式,帶動更多的教師關注課堂,提升教學能力,它有以下突出的特點。
1.以問題為驅動的教研方式
是從現實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師教學行為中的困惑為目標,最終又回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上來。尤其是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教師中有很多現實的困惑需要得到解釋,所以,教師們一定要重視現實經歷與情感體驗,在問題解決中獲得能力,收獲發展。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
因為這些問題具有共性,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現實問題自己身上多半也有,交流起來大家顧慮就少了,對話也變得暢所欲言,大家可以毫無保留地敘述著自己的喜悅與困惑,每一位教師都可以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每一種意見都有存在的價值,這種教研方式氣氛是民主的,和諧的,它必將使教師對於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進一步深化。
2.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方式
新課程改革下的校本教研強調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以課堂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方式來促進教師的發展。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主題教研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內容是真實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的形式是開放的,通過主題研究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智慧。因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師能深度參與,整個教研活動氣氛熱烈,教師們「看別人的課堂,想自己的課堂」,積極地亮出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它強調問題的研究在實踐中進行,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融為一體,達到了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
把課堂作為問題研究的源頭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3.有著鮮明主題的教研方式
當前學校教研活動中有許多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1)活動計劃性、針對性差;(2)聽課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3)理論學習離課堂實際太遠;(4)以應付考試為中心;(5)任務布置多、深入研討少。這顯然偏離了教研活動的核心「教學研究」。主題教研活動避免了以上這些問題,突出了活動的目的性、真實性與針對性,大家圍繞主題開展的討論,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談,更多的是需要教師的深入思考,追求問題的本質,這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4.人人參與互動的教研方式
因為親自參與了、實踐了,所以人人都有切身體會,人人都有發言權,這樣的主題教研就不再是個別骨幹教師或教研組長的「專利」,使得廣大教師不再游離於校本教研之外,游離於具體教學實踐之外,而是更容易形成群體性的合作研究的局面,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圍就能逐步形成。 總之,主題教研活動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們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個教師在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收獲,它的樂趣在於每個人都經歷了幫助別人和得到別人幫助的過程,獲得共同提高。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們的關注點從形式走向本質,從課堂全面走向局部的細節,有可能實現「反思與實踐之間的全面結合」,使現實的教學活動更加有效。

Ⅱ 如何寫課題《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的研究》中期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評改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從作文教學過程來看,這是學生由對文題的理解、籌備、起草、成文等過程的信息反饋的過程。文章只有在不斷的修改中才能得以完善,學生作文水平也應在不斷的修改中得以提高。
傳統的作文評改是以老師為主,老師批改能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思想狀態,便於教師選擇恰當的作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因此,學生的參與應是必然的。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置於事外,單憑教師的批改去代替學生的自批自改,錯失了學生自我修正的大好機會,嚴重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每次寫完作文,老師對於每本作文要精批細改,要有眉批、夾批、總批,寫評語更是絞盡腦汁,既要指出學生文章不足,又要照顧學生面子不傷害學生自尊心,寫出鼓勵性話語。而高年級學生對於老師的勞動總是表現出不在乎,要麼匆匆看一眼了事,要麼置之不理,甚至有逆反不服氣心理。這樣,教師作文批改的效用就很難顯示出來。這樣看來,學生參與批改作文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也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和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學實際的需要。

Ⅲ 小學作文教學課題研究需要調查問卷嗎

可以用表單大師做呀

Ⅳ 小學作文教學研究

[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國內小學作文教學研究現狀淺析
目前我們使用的小學語文部編教材,可以說是解放後最好的一套教材,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它的特點是以閱讀訓練作為主線,將教材分為四類課文(講讀課文、半獨立閱讀課文、獨立閱讀課文、習作例文),它把閱讀分成若干個重點訓練項目,使教學既有重點,又適當反復,呈現\"螺旋式\"遞進。這樣的編排能充分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培養他們的獨立閱讀能力,但是這套教材訓練的要求比較籠統,伸縮性較大,序列不夠清楚,練習次數又比較少。因此,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小學作文教學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大家都把作文教學的規律和作文訓練的序列作為研究的課題,紛紛編出各自的作文教材來彌補部編教材的不足。這種研究已經出現百花齊放,爭奇斗妍的局面。通過研究和實驗已經自成體系。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的作文教學流派主要有下述四個:
一、作文分步訓練
過去有不少同志認為小學作文應該分三步訓練,即一年級進行口語訓練(基本形式是看圖說話),二年級進行寫話訓練(基本形式是看圖寫話),三-六年級進行命題作文。可是山東省煙台市的馬昌斌、馬兆銘等同志認為,這\"第三步\"訓練橫跨三、四、五、六-四個年級,階段性不明確,也體現不出三年級訓練的特殊性。三年級是由一、二年級說話、寫話訓練向高年級作文訓練過渡的年級,以段的訓練為主,應單獨作為一個訓練階段,可以叫做\"片斷訓練\"(或叫\"過渡訓練\")這樣,\"三步走\"就成為\"四步走\"了。
煙台市的同志認為發展思維和發展語言相結合,既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小學作文訓練的中心環節。按其過程來說,可分為四步走,即說話訓練、寫話訓練、片斷訓練、篇章訓練,這就是作文訓練的階段。各個階段有各個不相同的發展思維和發展語言的具體任務。例如一、二年級,學生思維的發展還處於感性認識階段,通過看圖和觀察,培養學生捕捉事物現象的能力。這個階段的語言發展,重點是說一句完整的話或幾句連貫的話,切不可提出過高的要求。到了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就進入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聯想能力;而語言方面則以段的訓練為重點。四、五、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進入理性認識階段,著重培養發現事物本質和特點的能力;而語言訓練則以篇章結構為重點,發展思維和發展語言相結合,按其渠道來說,主要有三條:觀察、閱讀、寫作。觀察側重於發展思維,做到\"言之有物\",閱讀側重於發展語言,做到\"言之有序\",作文是兩者的綜合運用,即\"有物\"和\"有序\"的有機結合。這樣,他們對於小學作文訓練序列的設想可概括成\"一個中心兩條線\"。一個中心是:發展思維與發展語言相結合。兩條線是:一條縱線--四步走(前邊所講的四步走),一條橫線--觀察、閱讀、作文三結合。這兩條線圍繞一個中心穿插結合,交識成網,形成一個作文訓練\"流程圖\"。根據上述設想,從一九七九年起,煙台市的同志用六年時間在全市范圍進行大面積的實驗,既訂出了各年級作文訓練計劃,編寫了教材,又進行了理論的總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作文素描訓練
上海市的吳立崗、賈志敏等同志認為,小學作文\"四步訓練\"相對\"三步訓練\"來說是個進步。可是經過三年級的片斷訓練,立即讓四年級學生獨立地寫命題作文,值得商榷。因為四年級開始進行簡短記敘文的篇章訓練,而要學生掌握簡短記敘文的基本結構,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還必須由老師\"扶著\"走一段路。也就是說,四年級(至少是上學期)也應該單獨作為一個訓練階段,可取名為\"半獨立的篇章訓練\"。因此,比較科學的說,小學作文應該分成五步走,即一年級,口語訓練、二年級寫話訓練,三年級片斷訓練,四年級半獨立的篇章訓練,五、六年級獨立的命題作文訓練。其中三年級和四年級是兩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可等閑視之。
經過調查,上海的同志發現三、四年級學生作文的主要毛病是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原因何在呢?一是學生不會觀察,不會想像,即形象思維能力十分薄弱;二是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常用詞彙十分貧乏。據此,他們借鑒美術教學的經驗而創造了一種適合於三、四年級的作文教學形式--素描。所謂素描,乃是以觀察實物、實景作為途徑,以片斷和簡單的篇章作為形式,將描寫和敘述結合起來(即運用\"白描\"的手法)反映周圍生活的記敘文訓練。什麼叫素描訓練呢?請看一個以觀察實景為途徑的素描課例。
\"叮鈴鈴--\"上課了。這是一堂三年級的作文課。只見一位女教師走上講台,親切地對同學說:\"今天,我們繼續進行\'動作素描\'。我當\'演員\',\'演出\'的內容是尋找鋼筆准備點名。請你們仔細地觀察我的每一個動作和神態,然後把這個動作片斷寫下來\"。接著,教師兩次逼真地表演了自己設計的動作。
\"我的\'表演\'都看清楚了嗎?\"
\"都看清楚了\"。
一問一答之後,教室里立即響起了一片沙沙的寫字聲。不到二十分鍾,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表示自己已經寫完。教師指定幾位同學朗讀了各自的作文。對同一過程,有的善於觀察,有的富於想像。寫法各異,琳琅滿目。試舉兩例說明:
1、一陣清脆的鈴聲響過以後,語文教師緩步走上講台。她打開點名冊,一張一張地翻閱著,終於找到了她所需要的那一頁。現在可以點名了,可是一摸胸前的口袋。鋼筆不翼而飛。咦,怎麼搞的?老師把上衣和褲袋裡的東西全部掏出來,仍然不見鋼筆的影蹤。她莫名其妙地搔搔後腦勺,凝神思索起來……\"對了,一定在講義夾里!\"她提著講義夾,輕輕地抖動一下。\"拍\"的一聲,一支\"英雄\"金筆滑到講台上。老師的雙眉舒展開了,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她捏住鋼筆,先看看點名冊,又看看全班學生,然後開始點名。
2、語文課開始了,老師不緊不慢地走到講台前,用親切的目光環視了全班同學,然後打開點名冊,仔細地翻閱著,找到了寫著\"十一月二十二日\"的那一頁。她習慣地用手到胸前去掏鋼筆,可是真糟糕:鋼筆不見了。看著講台上,沒有;掏遍了所有的口袋,仍然沒有。老師用手輕輕地拍打著腦袋。\"辦事一向很仔細的語文老師今天怎麼做出丟三拉四的事情?\"我注視她的一舉一動,焦急著心好象要從嘴裡跳出來……忽然老師的眼睛一亮,她把講義夾輕輕地一抖,一支綠色的鋼筆\"拍\"的一下掉在講台上,作文指導《小學作文教學研究》。老師拿起鋼筆,微微地笑了一笑,彷彿對我們說:\"真對不起,由於我的粗心,浪費了你們兩分鍾\"
素描訓練,具有下述優點:
第一,素描的內容可以由簡到繁地進行設計。三年級搞片斷素描,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片斷的各種基本結構以及相應的寫作技能。四年級搞敘事素描,又可以使學生掌握簡短記敘文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和基本結構(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學會正確的確定和表現中心思想。因此,素描可以為高年級進行獨立的命題作文訓練打下扎實的基矗
第二,素描以靜物、動物、自然景物、房間陳設以及師生日常生活片斷的演示作為內容,可以幫助兒童逐步積累生活知識和常用詞語。這些內容又反映兒童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把它們引進課堂,可以創設誘人的情境,使兒童有話想說,有情想抒,並且受到思想教育。因此,素描不僅幫助兒童解決文字表達的問題,同時也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和提高思想覺悟。
第三,觀察作文的形式很多(如參觀訪問記、觀察日記等),而素描可以在教室里或校園里進行,簡單易行,便於教學。而且它的內容比較單一,易於逐步發展兒童的觀察、想像、抽象思維和語言表達等能力。
第四,素描可以當堂作文,當堂評講。既使學生受到獨立寫作、獨立修改的訓練,又可以減輕師生的負擔。因此,它有助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的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從一九七九年起素描教學先在上海部分學校試驗,後來很快推廣到浙江、江蘇、廣東,現在全國各地有不少學校採用素描方法進行作文訓練。
三、作文分格訓練
小學作文分格訓練是從常青同志的中學作文分格教學中移植過來的一種作文訓練的方法。分格訓練所謂的\"格\"則是單一的基本訓練單位,具體地說是把說話、寫話、片斷訓練到篇章訓練,從寫人記事到寫景狀物,從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到開頭結尾,從培養觀察能力到發展語言、思維能力,把眾多的作文難點分解成一個一個具體訓練的基本單位——\"格\"。
例如,把一年級的說話訓練分成兩大格若干小格。兩大格:第一大格,說一句完整的話;第二大格,說幾句連貫的話。把\"說一句完整的話\"又分成五個小格:即第一格:敢說;第二格:說順;第三格:說實;第四格:說活;第五格:說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級的作文教學要求分解成若干個具體小要求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為命題作文綜合訓練准備好\"預製件\"。對每一格訓練都提出了要求,說明了道理。例如一年級說話訓練,第一格敢說,這是說話訓練開始時的要求。旨在鼓勵小學生大膽地、輕松地、無所顧慮地說話,消除學生在大眾面前說話的畏懼心理,以逐步培養他們的說話習慣;第二格說順,等到學生喜歡講話以後,就要逐步引導他們把話講通順了,講通順一般有兩個要求,第一個要求是要把話講得流利連貫,要符合一定的口語規則,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第二個要求是每一句話都要講得完整,不要講沒頭沒腦的話。教師要針對這個階段的要求給予指導;把話說\"實\"就是要把話說得具體,要言之有物,不要說得太空洞,太抽象;把話說\"活\"就是把話說得娓娓動聽,引人入勝;把話說\"准\",就是在講得通順、具體的基礎上,還努力要求把話講得貼切准確,沒有差錯,正確表達出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
丁有寬同志曾根據小學一百三十多篇課文,歸納出構成一般記敘文的三十個\"格\",他稱為\"三十法\",這三十法分別是:敘事四法(按時間順序敘事、按地點轉換敘事、按事件經過敘事、按事件經過結合時間順序、地點轉換交錯敘事);狀物三法,寫人八法,開頭五法、結尾四法、篇章結構六法。他以\"三十法\"為線索,訂出一個讀寫結合的規則。這個讀寫規則,按照先練敘事、狀物、後寫人;先從記敘一件簡單的事表現人到記敘較復雜的一件事表現人;從記敘一件事表現人到記敘幾件事表現人;從明意扣題開篇、結尾點題結篇,到其他較復雜的開篇、結篇,這樣的順序來編排,在教學時,逐個教,逐個練,循環反復,螺旋上升。
東北農墾總局的同志曾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原大綱)對作文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編寫了各年級的作文分格訓練教材,其中《語言表達分格訓練》上冊。供一年級使用,下冊供二年級使用,《記敘文基本技能分格訓練》供三年級使用,《觀察描寫分格訓練》供四年級使用,《記敘文綜合訓練》供五年級使用,五冊教材共包括三百二十五個格。
四、讀寫結合,先放後收的作文訓練
北京景山學校劉曼華等同志認為集中識字促進小學生作文提早起步。近幾年來,該校的同志著重研究了集中識字教學中對所學漢字的靈活認讀,靈活運用問題,加強了閱讀訓練,使二年級學生識二千二百至二千四百個漢字,掌握六千個常用詞語,讀完一、二年級共一百八十篇課文和大量課外讀物,此外,還通過抄書、造句、聽寫句子與段落,看圖寫話、寫片斷、寫日記等練習,使絕大多數二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能在教師輔導下寫出三四百字的短文。這樣,就為三年級學生的作文打下比較好的基矗
那麼從三年級起作文訓練該如何進行?景山學校的同志並不主張從局部到整體的分步訓練或者分格訓練,而是主張\"先放後收\",從整體到局部進行訓練。他們認為三年級是作文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一是要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解決一個\"作文難\"的問題,二是要充分發展學生連貫語言的能力,讓他們把文章寫\"開\",把筆頭寫\"順\",三是引導學生寫真情實感,不抄襲,不假編,不瞎套、不硬擠,一開步就把路子走正。因此,應該運用\"放膽文\"的形式進行訓練,即讓學生放開膽子去寫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三年級是鼓勵學生把文章寫開,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到四、五年級就要教會他們對文章\"剪裁\"解決\"怎麼寫\"的問題。具體地說,四年級是掌握規律、嚴格作文訓練的階段,應教會學生如何寫人、敘事、狀物。五年級是運用規律,提高作文水平階段,應該使學生寫出夾敘、夾議、夾抒情的富有兒童情趣的作文。
此外,北京的王有聲、江蘇南通的李吉林、湖北的張開勤、遼寧的夏廷林、廣西的馬作文、天津的陳文彰、南京的袁浩、陝西的查振坤等同志,他們的研究成果,對各地也有不小的影響。
從縱向看,大家繼續對作文訓練的序列進行研究。一方面研究作文能力結構各個組成部分自身的系統;另一方面,又研究這些組成部分相互之間所構成的系統,以便將各個訓練體系綜合成一個總的訓練體系,科學地研究小學各年級作文訓練要求、重點和方式方法。從橫向看,科學地確定小學各年級與各科教學之間的科際聯系,努力使小學生的作文成為加深理解各學科教學內容,發展兒童創造能力的手段,可以預料,在今後的二、三年裡,我國的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將會出現一個更加令人振奮的新局面。〔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Ⅳ 如何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研究

在小學階段,作文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著重研究小學作文課程的教學方法,以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與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學習作文寫作的興趣,促進他們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的養成,從而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能力,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學習中,能熟練地進行閱讀、分析、語言表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學習中的一個基礎科目,也是很重要的必修科目。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又處於最重要的地位,所以說小學語文作文是重中之重,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從現代化教學中看語文教學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艱難,最終雙方都得不到想要的好成績。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往往是,教師講了很多,學生掌握的很少。為了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就必須改變作文教學策略,實現教師有所獲,學有所得。
二、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策略
1、作文命題生活化、科學化
作文命題的生活化是指作文命題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命題的內容要體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接觸到。命題的科學化是指教師在擬題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心裡結構、認知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合該年齡段的題目,不能太過抽象。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沒有專門設置小學作文教學的課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也往往沒有專門的輔導。教師在教學時會直接布置題目給學生寫作,學生也會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應付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樣的傳統應試教育應該進行改革。針對上述應試教育出現的問題,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貼近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素材,易於動筆,樂於表達,逐步讓學生養成關注現實的習慣,讓他們熱愛生活,樂於通過文字將真實情感表達出來。
2、鼓勵學生閱讀,擴大閱讀量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於一體。語文的綜合性體現在多個方面,無論從其主題、時代的多樣性,還是語文選材的內容、結構、題材的豐富性都能體現其綜合性學科的一面。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時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閱讀是進行作文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目的,二者相得益彰。古有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破萬里路」,充分體現了閱讀在作文寫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作文學習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意識和閱讀習慣,不斷擴大寫作素材知識庫。但是在鼓勵學生閱讀的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推薦的閱讀書籍既要貼近現實生活,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特點,不能超越界限,否則將事倍功半。

Ⅵ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研究,論文7千字

碼7千字回答你一個問題,你有報酬呢

Ⅶ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研究》課題結題怎樣做

做好作文教研對提高農村作文教學質量是項很重要的課題.
農村學生的作文缺乏個性,缺乏語言,缺乏作文的氛圍.但是並不缺乏題材和材料,可用於作文的平台很多,如何發掘農村學生寫作文的潛力,運用有用環境是值得教研的.
農村學校圖書室不那麼健全,要研究充分運用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素材,寫生活化的習作,寫出農村特色,使學生作文的過程成為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過程,促使農村小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全面提高學生作文素養.
要研究學生熱愛農村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走出課堂,步入五彩生活,擴大活動天地,積累生活素材,樂於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作文具有農村特色.
要研究熱愛生活,體驗生活,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豐富的農村生活習作素材,寫下自己對農村生活的獨特感受,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

研究農村學生作文的題材,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入手,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讓他們真正從「作文難」的陰影中走出,徹底解決
作文「無米之炊」的困苦.通過對農村生活的觀察、寫生活日記、調查、訪問、游覽等形式,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會、生活
之美,寫出文理兼美的好習作.
同時也要研究現代農村的新特點和新氣象,來為學生寫作文服務.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當今農村在改革開放的熱浪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本校所處的閩南農村,到處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包括產業結構、耕作方式、人文景觀、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精神面貌.

導孩子感受現代農村生活、愛護家鄉環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輩、熱愛和欣賞家鄉人的產業,描繪自己眼中的家鄉以及家鄉人的才情,讓孩子真正置身於現實生活
環境中,消除「紙上談兵」的作文病灶.通過訪農戶、讀農諺、問農時、干農活、學農藝等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帶著濃濃的「農」字氛圍中,感受和表達實實在在
的農村生活.
研究方法.理論學習,可從資料上學,可從網路上學,也可去外地學,可請專家教導.進行作文教學課實踐.
研究作文的步驟,可先指導閱讀,短文訓練,積累技巧,每日記事.研究如何運用農村題材的特點,比如:看農村新貌,問村史家史,豐富情感,學農藝農技,交流思想,尋農家之樂,陶冶個性等等.
另外還要研究作文的評價,比如自評,互評,家長評,師生共評.同時也可以建立學生作文檔案 .
具體:
一、每學期可提出一個或者兩個作文研究課題.
二、實踐,讓作文老師准備課件上課.
三、總結,課後,任課老師、教研組對課題的實踐進行總結,反思.寫出階段性總結.
四、理論.寫出研究課題實踐的得與失.

中小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對策的論文怎樣寫提綱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簡單提綱舉例
以《關於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思考》為例,簡單提綱可以寫成下面這樣:
一、序論
二、本論
(一)培育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前提條件
(二)目前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現狀
(三)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對策
三、結論
詳細提綱舉例
詳細提綱,是把論文的主要論點和展開部分較為詳細地列出來.如果在寫作之前准備了詳細提綱,那麼,執筆時就能更順利.下面仍以《關於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思考》為例,介紹詳細提綱的寫法:
一、序論
1.提出中心論題;
2,說明寫作意圖.
二、本論
(一)培育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前提條件
1.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建築勞動力市場的產生創造了宏觀環境;
2.建築產品市場的形成,對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培育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3.城鄉體制改革的深化,為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4.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建立,是建築行業用工特殊性的內在要求.
(二)目前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現狀
1.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
2,有市無場的隱形市場;
3.易進難出的畸形市場;
4,交易無序的自發市場.
(三)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對策
1.統一思想認識,變自發交易為自覺調控;
2.加快建章立制,變無序交易為規范交易;
3.健全市場網路,變隱形交易為有形交易;
4.調整經營結構,變個別流動為隊伍流動;
5,深化用工改革,變單向流動為雙向流動.

Ⅸ 中小學寫作教學研究 3.文中的色彩描寫對於主題的表達起什麼作用

回答者:曇花一現22 - 助理 二級 2-28 11:37一、關於初中語文新教材的認識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從總體來說,體現了新形勢下的教育思想,貫徹了"三個面向"的精神,以體現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高語文素質和大力提高教學效率為目標,把握了學習語文的規律,以科學化的基本原則,緊緊圍繞"語文素養",抓住"素質"二字做足了文章;充分體現了全新概念的語文教育特點,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教學出發點和歸宿。新大綱鮮明地體現了"輕語文知識,重語文能力";將閱讀與積累提到了應有的地位,突出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了創新精神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等特點。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就是根據2000年新大綱的精神,在原《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試用本)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去年叫"試用修訂本",今秋使用的課本又作了修訂,如第一冊作了一些變動:調整了兩篇文章,練習題及作文作了一些改動。不再稱為"試用修訂本"。教材的修訂指導思想明確,就是:聯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興趣,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有利於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為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修訂在指導思想上具體歸納起來是如下幾個方面:①轉變觀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看待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呢?工具性應放在首位。首先要教會學生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會他們閱讀、寫作,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人文興趣和文字修養。②溝通課本內外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科書受條條框框的約束,選文不少是出於無奈的,如魯迅的文章和領袖的文章,比如魯迅作品,原來突出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以致很多學生認為魯迅並不好,只會處處罵人,其實他也有很抒情的作品,如這次三冊課本選的《阿長與山海經》。前不久廣西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新語文讀本》,這套書的主編之一,一位大學教授(曾經當過18年中專語文教師)講他教學時學生對魯迅作品既怕又難,學生認為魯迅可畏,因為教師告訴學生的魯迅形象是幾十年不變的。現在要消除誤解,告訴學生魯迅不是那麼可怕,實際上是可親可敬的。而這個任務更要從課外來實現,人教社的《語文讀本》就是以時文為主,沒有選文的框框,盡選學生喜歡的作品,作為課內課外的補充和延伸。因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改革教法,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文學生不理解的是很少一部分,老師點撥一下就可以了。要善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③加強文學教育,注重情感熏陶。新教材增加了課文的可讀性,大大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比例。學習語文不唯字詞、語法,還包括閱讀方法指導、寫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學素養則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④重視誦讀,改進古詩文教學。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古代課文不少於30%,要求6個單元占兩個單元,按語言的難易程度編排。對古詩文,要求熟讀背誦,能藉助工具書理解。⑤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在教學參考書的變化上體現出來,過去教參強調結論性的東西,對教學形成限制,與編寫的初衷相悖,新教參淡化了對課文的解說,給教師留有餘地,改變把教參當教案的狀況。 修訂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為前提的。因為時代在發展,全球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要有創新精神、合作精神,所以語文課程改革有以下幾個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語文教學必須使全體學生具有適合終身發展需要的能力。具體目標是:a. 識字寫字教學是閱讀、寫作的基礎,只有識字量大了,才可能提早閱讀;b.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尊重學生閱讀中的不同體驗;c. 寫作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途徑,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強調寫接近學生生活的文章,使學生樂於動筆,易於動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d. 口語交際體現時代特點,是現代公民必備的一種能力。宜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應對能力。②正確把握祖國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原來教材每冊30篇左右,太少,學生閱讀面很窄,應吸收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多讀多寫(現在高中有《課外讀本》,初中有《自讀課本》),加強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在語文積累和實踐中逐步認識語文的、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注重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生內涵,注重對學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③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大力倡導學生主動研究、探討問題,打破"三個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設置適當的情景,增加活動性題目。提倡綜合性學習,在感興趣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努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④努力建設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努力拓展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越學科的學習,密切關注信息化進行,如怎樣進行網上閱讀等等。 從上述角度出發,新教材(包含今秋開始使用的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編教科書》(實驗本),也就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也是教師進修的"學材",新教材應看作是將科學的素質教育變成課程的血肉,作為教師,要全面認識新教材的完整框架,使新教材中洋溢的新的教學理念成為施教的行為准則;使課堂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交流平台,成為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示範者。建議參考實驗本,據了解,7-9年級語文採用綜合編排方式,強調人文性內容和工具性內容的統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一,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進步文化的統一,文學性內容與應用性內容統一,並力圖把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整合到一起,能力培養和知識教學整合到一起。這套《九年義務教育七一九年級語文教科書·實驗本》很有特色;一是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它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兩部分,綜合編排方式,減少頭緒,突出重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整合在一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二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這套教科書各個環節的設計,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三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論是體系設計還是內容選擇,都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引導學生質凝問題,切磋學習,砥勵思想、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閱讀部分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寫作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展示獨特個性。四是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力圖使學生在積累中和實踐中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力圖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有閱讀提示和練習,都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激活思維,激發情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並積極由課內學習外向課外實踐延伸。 從以上教材的變革中,我們看到中學教育的發展變化之大之快,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不斷學習,努力使自己跟上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同時語文教材還打破了過去以不變應萬變的傳統,除了一綱多本外,在使用過程中不斷修訂,如2001年版與2000年版就有不少變化。01年與00年版換課文兩篇;練習明顯改動12處;背誦部分減少,難度降低,寫作訓練也有變化。 二、關於新教材教學中的一些看法 1、詩歌教學問題。 三冊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是詩海倘徉,有四篇課文是中國現當代詩歌,選了8首詩;有一篇是外國詩歌,選了兩首詩,共有中外九位現代詩人的十首詩歌。這些詩篇幅不長,抒情色彩較強,易於成誦。學習這個單元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和意境美,感受詩歌豐富的想像和濃郁的情感,並在此基礎上朗讀背誦。 單獨設立一個"新詩單元"這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上還是第一次,這大概反映了編者對詩歌,尤其是對新詩在觀念上的一些變化。詩歌是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小孩學習語文(不單純指學說話),恐怕也是從學詩歌開始的,如兒歌、童瑤之類,又如在基本不懂意思的情況下大背唐詩等。但在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尚有一席之地一一盡管少得可憐,而新詩卻難登"大雅之堂",閱讀如此,寫作更如此,學生的詩歌創作一般是不受鼓勵的,起碼是不提倡的,所有考試都把詩歌拒之門外(當然有閱卷的考慮)。因此,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與新詩(現代詩歌)其實是很隔膜的,甚至還有誤解,以為新詩太"淺白",不像古詩那樣有味道,覺得沒什麼教頭,也沒什麼學頭。2001年8月9日《光明日報》第二版上有一篇文章叫《中學語文:詩歌遭遇尷尬》,講的是記者在江蘇一所中學采訪時,看到一位語文老師在講一篇詩歌前提問:喜歡詩歌的同學請舉手,只有兩個女同學;喜歡散文的同學請舉手,有十幾個人;喜歡小說的同學請舉手,全班同學都舉起了手。在北京街頭對幾位中學生進行隨機采訪,在被調查的5人中,特別喜歡詩歌的沒有,根本不感興趣的兩人,同時他們反映一個班50多人,喜歡詩歌的最多不超過4-5人。所以,面對新詩單元的教學,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轉變一下觀念,調整好心態,否則,很難在新詩的海洋里徜徉起來。 本單元的十首詩可以說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代表性,都是新入選的,教學起來會有一定難度,參考資料可能不會像古詩那樣多,那樣好找,但更難的是教法。既不能照搬古詩的教法,也不能像教散文那樣走程式化的老路,倘如此,真要把新詩教得"淡"如水了。前文中,作者提出教學方法需要探討。他認為有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重點與一般學校之間的區別,條件好的學生視野較開闊,老師講得會透一些,差的講得粗一些,前者如果應試,也有很大差別,北師大中文學李道英教授認為詩歌是一種高雅藝術,是一種文化素養。在中學的教育不在於應試不應試,而在於引導,學詩、寫詩、鑒賞詩是一種"慢功夫",要慢慢培養。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的溫立三從編撰者的角度出發,認為文學教育離不開詩歌,詩歌是最純粹的藝術,從內容上、形式上、結構上、格律上,詩歌在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優越、更適合。 新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淺顯,明白如話,形象鮮明,意境深。由於文字上沒有什麼障礙,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對詩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過來埋怨新詩"沒勁"。這可能是新詩教學中的一個通病。如果因此我們教得不到位,指導得不得法,而給學生留下"新詩不如古詩"的印象,那隻能歸納為教學的失敗。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較,詩歌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和含蓄性。從語言技巧和表現手法上看,詩歌更要求語言精練和生動,更借重於想像和聯想。教學詩歌,也要以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從精練的詩句中解讀出詩歌的豐富內涵來。如郭沫若的兩首詩,從教法上突出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同時運用啟發比較法;現代詩三首創作背景不同,風格和情景不同,但都屬抒情詩。因此,教學中要准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是學習的關鍵。這些學習都應採取誦讀開路琢磨品味,引導學生走進詩歌的情境,去感悟、去體驗。在此基礎上,通過想像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出、猜測出詩歌形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為"自己所理解的",還可以進行再"創作",給詩歌形象賦予新的含義(張秦俊不足之處)。張老師執教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是一首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詩歌,同時又是一首思想鮮明、時代感強烈的詩歌,要深入領會詩歌的主題,就必須了解它產生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思想狀況。因此教學這首詩第一步應是:背景介紹,否則無法了解詩人為什麼而歌唱,"快樂"和"希望"從何而來;然後要反復誦讀,指導學生在誦讀中認識詩人的想像和聯想,體驗詩人的愉悅和興奮。為達到這一點,課堂教學的情景設置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這一節課的特點之一,它適應初中生年齡和心理特徵,背景介紹引入較為自然,畫畫輔以聲情並茂的講解,畫面展現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內容變為可感的視覺形象,如舊中國的背景,抗戰期間延安的情景,結尾配樂的畫面,可看作體現新大綱關於"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的要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引導學生進入詩境,也激活了學生思維。之二是真情誦讀,聲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詩歌的情感表達得淋離盡致,也使聽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教師充分利用了范讀范背的形式來運用聲音,使其感染學生,並訓練學生誦讀,示範背誦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三是強化形象描述。要讓學生深切感受詩的形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誘發美感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老舍先生說:"教師的語言要既有意思,又有響聲,還要有光彩"。教師在導學時,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換不同的情緒、語言和語調,把握描述的節奏,繪聲繪色的展示詩的情境。美國心理學家艾怕爾·梅拉別思有一個結論: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的面部表情。可見教師的態勢語的教育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一情景設置作用無可替代。在現代詩教學中如此,在古詩教學中也應如此,以上幾點是張老師的一些嘗試,效果如何,要待實踐檢驗。 2、說明文教學問題 按新大綱精神要淡化文體,在一、二冊閱讀教學中,對文章的體裁知識幾乎沒有涉及。始終體現大綱中關於"整體感知課文,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閱讀要求。第二冊第三單元選文體現學習重點。如:"理解內容,概括要點"。體現的是"科學世界",5篇課文均為科學文藝、科學小品,均體現對科學知識的解說,編者的目的很明確,藉此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通過這幾篇科學文藝、科學小品的學習,強化學生的科學精神,增進他們的思維品質,使之終生受益。用傳統的教法,雖是在一年級,老師也必會涉及有關說明文知識,而現在按單元要求就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或藉助文中的關鍵詞語,或用自己的話,練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學會快速閱讀文章。據此在教學中,老師完全可以跳出傳統的觀念,緊緊圍繞教材要求,指導學生多練、多讀,理解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進行復述,此法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為復述法就是要求把讀到或聽到的語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礎上講述出來的說話訓練方式。合理有效地運用復述法對說明文進行教授,既呆以直接培養學生語感和提高表達水平,也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直接訓練學生藉助文中關鍵詞語,或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要點。具體做法很多,如分組相互復述,全班復述,或個人自行復述等等。同時,要教給學生復述的方法:1. 詳細復述,品味語言准確性。2. 簡要復述,把握說明的條理性。3. 摘要復述,抓住對象的特徵性。如二冊11課《大自然的語言》,課後四題要求用8個詞語復述關於四季的描述。就要求學生抓住四季的特徵。4. 創造性復述,理解知識的科學性。例如二冊15課《月亮上的足跡》課後三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寫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就可讓學生先復述,然後再寫。同時,教師在訓練中要把握住方向,不要設定標準的復述答案,因為新大納新教材就是要求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文章內容,不要求學生對每篇文章的每句話都理解透闢,要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經歷、自我學習中自行領悟。一年級復述訓練要圍繞這些要求進行。 3、文言文教學問題。 新大綱在閱讀要求中規定"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藉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舊大綱則是"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新大綱除將比例從20%增到30%,還提高了要求。因此,二冊五單元文言文教學除了按課文與生活的關系,認識了解古代生活。理解各篇文章的內容,注意其寫法,體會其中抒發的思想感情,背誦指定的課文外,在教學中,傳統的教法有些還得沿用。因為初一、二的學生,文言知識太少,能力和知識積累太少,必要的串講,重點字詞的落實必不可少。但無必要面面俱到,也不要生怕漏掉什麼。在文章的理解上,要去克服以往盲目、繁瑣的分析法,注意教材練習中一再明確提出"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誦讀全文,背誦某段"等要求,這體現了整體感知的觀點,而整體感知就是指閱讀完一篇文章後所產生的心理感觸,這是個性化的,不必強求一致。在文言文教學中,為避免枯燥,不應重視多角度,全方位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創設課堂環境氣氛,又如教師作示範背誦,這一點可以從心理角度來看待,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般應遵循直觀性、參與性、新穎性的三原則,范背則直觀地將教學的要求由學生的單向參與變成師生雙向參與,無形中將師生的關系置於平等的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將會減少背誦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才會完成大綱規定的文言文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的要求。歸納起來,應緊緊抓住強化誦讀這個環節,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理解力,通過誦讀領悟,訓練學生理解記憶,同時,加強誦讀指導,提高誦讀能力。 三、新教材要實踐個性化教學 既然可以一綱多本,既然教參也改變了教案式的設計,給老師留下不小餘地,給老師發揮創造性的機會,那麼,實行個性教學,乃是語文教育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新教材需要新教法,除了教學思想的更新,體現教師鮮明的個人風格,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更為必要。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12年光景,幾千個課時,數以億人次的青少年伴隨它成長,可以說,語文對一個人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但由於長期的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師的激性和個性受到遏制,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興趣遭到扼殺,乃至這門最能激發想像,陶冶情操、張揚個性的課程,被人斥之為"誤盡蒼生"。新大綱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標。而這一目標就需要對教材實行個性化教學來實現,這也是確保語文新教材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教師要拓寬視野,放開手腳,不拘泥教材和教參教案,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的語文教育體系,形成大課堂、大課本、大語文、大教育的格局,同時要從小處著手,把握學生脈膊,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做到重感知,會思考,少做題,多讀書,勤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的整體素養。今天,執教研究課的5位教師應該說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在教學中既實踐著先進的教育方法又實踐著個性化教學,努力在形成自己風格:張秦峻結合"9·18"70周年,利用音像資料手段。調動學生情緒,飽含激情為學生示範背誦,生動、具體的指導背誦。李征教師:線索清楚地讓學生充分感受桃源之美,激發美好理想。繆凝: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讓學生自由地講出自己的理解。陳珍瓊:抓住一年級學生特點,注意了分組競賽形式的選用等等。他們共同在運用主體教育中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小組中,開展合作,共同探究學習的問題,盡管顯得不夠規范和自然,但方向是應肯定的,因為主體教育已經在初中推廣,當然如何針初中生特點來進行有待探索。如怎樣力爭在一節課中讓更多學生開口說話,不要只是少數優生在講。這幾節課學生發言面不算少,但遠遠不夠,老師講的還嫌多了些。同時,個性化教學在以下兩方面也應表現出來: 1、課堂提問已上升為課堂教學藝術,已總結出諸如"正問與反問、逆問與曲問、追問與連環問"等等,但這一傳統存在著缺陷,即學生處在一種"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只是一種機械的"應答性行為",不論老師設計得多巧妙多高明。人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而發現問題在是思維的起點、開端,回答問題才是思維的第二步。鄭板橋說:"學問二字,需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人是一條鈍漢耳。"因此,把提問權還給學生,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張老師作了一點探索,讓學生提問,但從整體看還遠遠不夠。每個教師應有自己啟發學生提問的特點。 2、朗讀,應該作為一種突出重視的教學手段來看待,因為朗誦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再現,已也是一種再創造。無論是從生理角度,傳統讀書方法,語文教學本身,還是從審美陶冶的角度來看,加強朗讀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幾節課都有體現,但突出不夠,不是朗讀時間長短,而是教師朗讀的示範、技巧指導體現不夠,一個好的老師在示範朗讀,指導朗讀上也

Ⅹ 關與小學生寫作教學研究的文獻有什麼

小桔燈 教學目的: 1.理解「小桔燈」對烘托小姑娘的精神作用。 2.認識小姑娘生活在反動統治下的黑暗的社會,學習她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3.揣摩修飾詞語對增強語言表達力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小桔燈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2.恰當的使用修飾詞語。 3.復述。 教學方法:第一課時精講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提示中心,使學生有個整體認識,第二課時以練為主,討論寫作特點,復述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都同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著,社會生活是個更廣闊的領域,這個單元的五篇課文描繪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刻畫了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小桔燈》故事發生在解放前的重慶,讀了這個故事,你會喜愛和敬佩那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姑娘。 默讀課文,正音解詞: 仄(zè)挪(nuó)掀(xiān) 唇(chún) 聊(liáo) 髻(jì)揉(róu) 捏(niē)叩(kòu) 愣(lèng) 瓤(ráng) 瓣(bàn) 盞(zhǎn) ①仄仄:形容狹窄。②無聊:此處是由於清閑而煩悶之意。 ③越發:更加。④朦朧:月光不明,這里指小桔燈不亮。 ⑤光景:表示對數量(時間)的估計。⑥靈巧:靈活而巧妙。 ⑦鎮定:遇到緊急情況不慌不亂⑧樂觀: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跟「悲觀」相對) ⑨迷茫:廣闊而看不清的樣子。 再讀課文理出文章結構層次 (一)1—4段,點明時間,寫初遇小姑娘。 (二)5—10段,寫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經過,側重表現小姑娘的樂觀精神。 (三)11—13段,小姑娘的樂觀和信心,十二年後得以證實。 預習提示,作者介紹。 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這一句獨立成段(倒敘) 提問:「這」指代什麼?這句話有何作用?(有關小桔燈的事,點明故事的時間) 1.第二段寫了什麼內容?(故事發生的時期「黎明前的黑暗」時期) (交待了具體時間、地點,朋友住處的環境、格局布置等) 2.找出描寫朋友住處環境格局布置的句子,說說其描寫方法和作用。 (第2段第三句話,這里用像電影鏡頭移動一樣的方法「走上……進到……再進去……」鏡頭隨著「我」的視線的變化而改變。這樣寫具體形象,如臨其境。「樓梯」「竹凳」「電話機」「布簾」等物,為下文寫小姑娘登場做了准備,埋下伏筆。) 3.作者是如何描寫小姑娘的?作用如何? (板書) 作用:飢寒交迫,加上母親病重,這樣的境遇即使是對一個成年人來說,也是要有很大勇氣才能應付的,可見小姑娘不尋常的,也是下文「我」去探訪小姑娘的原因。 4.「我」幫小姑娘查電話,用了「趕緊」;電話打通後,她謝了我就走,「我」拉住她,表現了「我」怎樣的感情? 趕緊:出於憐愛,也有欽佩。 拉住:喜愛之情。 第二部分 政治環境 1.作者描寫「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是一片迷茫的濃霧」有何用意? (把這陰沉的景色與小姑娘的不幸聯系起來,表現一種壓抑感,也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氣候的黑暗陰沉。) 2.5段「忽然想去」,是「我」因為無聊之極才產生的想法嗎? (不是,並不突然,雖只見過一面,小姑娘的形象已印在心中) 讀第6、7、8節,9、10節 3.作者怎樣描寫小姑娘的家境及言行的?表現出她怎樣性格? (板書) 4.第8段,小姑娘制小桔燈送「我」,帶有兒童情趣,用「我」送的大桔子製成小桔燈送「我」,這是在困苦歲月中一個懂事的小姑娘表示一種心意的特殊方式,也正是這盞小桔燈賦予這個故事一種特殊的象徵意義。 這一段有兩個詞用得好①「極其敏捷地」既說明小姑娘怕耽誤我趕路,又表現了她的靈巧②「相對地」把怎麼穿說明白了。 5.第9段,送別時「我不知說什麼好」,把「我」的話一概省去,把筆墨集中於小姑娘一人身上,使她形象更鮮明突出。 6段用了「安慰我似的說」,第9段又寫「又像安慰我似的」表現了小姑娘心理上怎樣的特點?(稚氣,早熟) 6.第10段△這一段寫了什麼?(「我」提著小桔燈走在山路上的感受) △作者在這里把什麼和什麼作對比描寫? (黑暗和朦朧的桔紅的光) 燈光呈朦朧,但能照亮黑暗的山路,也正是在黑暗的映襯下,這一點朦朧的桔紅的光,越發顯得鮮艷突出。 △作者在文章中以小桔燈象徵什麼?(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精神正是黑暗中的一線光明,美好的心靈的象徵揭示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必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主題得以深刻的開拓。) 第三部分「驚異」:瘋狂鎮壓,白色恐怖,反襯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精神。 1.文章結尾補充交待了小姑娘的爸爸,目的是什麼? (敵人瘋狂鎮壓,白色恐怖,反襯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精神的可敬) 2.「再也沒聽見」在文中有何作用?(想念為下文「每逢……就想起……」做鋪墊) 3.結尾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思念之情)—抒情 (關於結尾的含義和作用,作者指出:「說明這小姑娘的樂觀和信心,在12年之後早已得到證實) 〔作業〕①書後習題一二三五②背誦第10段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課內容,檢查字詞復習情況 寫作特點: 1.以「小桔燈」為中心組織全文,以小見大。 本文重點在寫人們在黑暗中渴望光明的精神,這種精神形象地體現在小桔燈上。(板書見後) 2.抒情與敘事交融。 敘事展開的過程,也正是作者感情深化的過程。 3.語言簡潔精當。 檢查第10段背誦。 做書後練習。 (放在第二部分最後)小姑娘製作小桔燈的過程。也正是「我」越深入了解她美好心靈的過程,送行是情節發展的高潮,小桔燈是作者激情的凝聚點,用它象徵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供它抒發自己受到的教導。 (第二課時板書) 語法·形容詞 1.定義:形容詞是表示事物形狀、性質或狀態的詞。 2.分類: A.表示形狀 大、小;扁、矮;長、短;粗、細;曲、直;方、圓;高大、矮小。 B.表示性質(抽象) 優秀、偉大、鎮定、勇敢、樂觀、漂亮。 C.表示狀態 愉快、慌張、急躁、迅速、緩慢。 3.如何判定形容詞。

求採納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寫作教學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