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用典型的事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慾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版老師提權出「2+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
Ⅱ 如何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教案
建議家長。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家長們明白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教學過程:一、導入。尊敬的各位家長,你們好。首先歡迎你們參加家長學校培訓活動。感謝你們在百忙之中來到學校,共同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關心學生的發展情況。今天我們共同探討的問題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二、幫助家長們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英國人文學者羅素說:「人類從來沒有今天如此多的憂慮,也從來沒有因如此多的原因而憂慮。」因此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重在調整好孩子的心態,正確認識困難,敢於迎接挑戰,抗擊挫折。這種教育要從小學甚至幼兒園抓起。孩子抗挫能力的大小,決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大小。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從小在爺爺、奶奶、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生活在太陽底下,吸取著雨露陽光。唯我獨尊,嬌橫跋扈,事事占上風。試想,這樣的孩子如果從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導,能走正確的人生道路嗎?他們只會遇到困難退卻,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經受不了打擊,他們只會順水推舟,不會逆水行舟。難怪我國每年都會出現小學生因不能正確面對父母的教育而服毒身亡的,因同學的嘲笑而跳樓自殺的,因學習的壓力而棄學逃亡流浪街頭的,因羨慕而產生妒忌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極為重要的。作為學校、家庭應責無旁貸加強培養孩子們從小面對挫折的能力,讓他們在風雨中健康成長。三、家長交流自己孩子出現的一些現象,談談平時是怎樣教育的。四、建議家長培養受挫能力的具體做法(一)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壓力莫過於來自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理,莫過於學習分數的高低、成績的好壞,莫過於與同學之間的爭吵、意見的分歧,莫過於老師嚴厲的批評、同學的嘲笑……然而,一個在家被父母嬌慣了的「小皇帝」「小公主」們怎能一下子承受得了這些壓力呢?要麼與父母調皮,要麼與同學打架,要麼變得孤僻,要麼變得古怪,要麼與老師對立等。由此可見,從小養成孩子自我教育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1、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愛好、性格、習慣等,學會自我調控、自我反思、自覺學習,找出與別人的差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只有他們在了解自我,認識自我的基礎之上,才能不斷地完善自我:正確地對待自己,與他人友好相處,更好地學習,勇敢地面對失敗。特別是班級里的後進生,他們本身缺乏自信心,導致他們形成自卑感,嚴重影響著他們身心活動和學習能力,使原有的聰明才智不能正常地發揮。面對這樣的孩子,更加要幫助他們認識自我,了解自我,面對現實,找找原因之所在,在認清自己之後,以清醒的頭腦、良好的心態,調節自我,戰勝自我,樹立信心。要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動力,迎接新的挑戰。2、用典型的事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慾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慾因此進一步被激發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明的發明家。可見成功源於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於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愛迪生的母親不賞識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今天的發明家愛迪生,對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餘地。如:孩子問某字怎麼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麼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查看,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3、親近孩子,教其反思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言語難免有可能會傷害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沒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能力,就不能正確面對,就會導致不良後果。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型孩子,他們不善言表,更容易造成不良後果。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多開導他、啟發他,鼓勵他們自我檢查、反思,使他了解自己的不足,認識自我的不對,找出與別人的差距和誤區以及自己存在的問題。從小進行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教育,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生存習慣,他們就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二)理解好挫折之「的」現在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被長輩呵護著,父母溺愛著,遇到挫折和不順心的時候,不是耍脾氣就是大哭小鬧,往往讓家長束手無策。因此,幫助孩子對挫折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是抗挫折教育的關鍵,是我們進行抗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形象的。我們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時,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經歷挫折而後成功的影視作品,或者是家長的親身經歷,甚至包括身邊的小朋友經過失敗而成功的小故事。例如:在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面對強大而兇狠的大灰狼,喜羊羊帶領一群小羊團結一致、善用智慧,屢次逃脫狼口。雖然經歷了那麼多的艱險、挫折,但他們始終瀟灑樂觀,頑強地守護自己的家園。孩子通過這些喜聞樂見,可以感同身受的事例,直觀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真實感知挫折,認識到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從而對挫折有初步認識。只有讓孩子在克服困難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確理解挫折,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主動接受新事物,承認並敢於面對挫折的信心。(二)受到打擊,學會面對人生的致命點就是經受不了挫折的打擊,有的人一旦遇到一點小麻煩,遇到一點小挫折,就不能接受,不能正確地對待。有的人是想不通,情緒低落,悶悶不樂,沉默寡言,十分無助的樣子;有的人是發泄,性格暴躁,把所有的氣都往別人身上發…….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麻煩事,煩心事,總會受到一些大小不同的打擊,小學生也不例外。然而多數孩子嬌生慣養,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哭哭啼啼,依賴家長和老師。如何培養孩子面對家庭、學校、社會諸方面帶來的打擊?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1、學會面對自己當自己受到打擊以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多想想造成自己受到打擊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勇敢地面對自己,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告訴孩子: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知錯就改,才是好孩子。2、學會面對父母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家長看到孩子學習成績考差時,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就會生氣地批評孩子,有的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與家長產生抵觸,不服從家長,甚至於向家長示威。這樣的孩子思想、行為處於危險的邊沿,教師應加以正確的引導:一是採取開展活動的方式,使孩子在活動中明理,查找自己的不對;二是採取交流的方式與孩子們溝通,理解父母用心的良苦;三是舉生活的實例和現象,明辨對錯,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其實,挫折和打擊並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擊不知道想辦法應付。我們要學會迎接挫折和打擊,也要學會對付挫折和打擊,只有那些敢於面對同學,面對教師,面對父母,面對社會,面對困難,面對人生坎坷的人
Ⅲ 受挫能力有什麼作用,父母要怎麼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中國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事事包辦,最終養成嬌溺的弱點。以至於遇到一點挫折就不知所措。自己無能力解決。挫折教育的意義重大性,只有孩子長大才知道啊。 當今有許許多多家長總怕自己孩子委屈。哪怕是一點點也心疼。總希望自己孩子一帆風順,受不得半點委屈,並努力為此創造各種條件,這只能保一時,卻不能保一世。當孩子踏入社會後,才感覺處處有挫折,時時有艱辛。他不懂得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到那時心理受不住挫折打擊,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乃至心理崩潰。相反,如果孩子有受挫折的准備,遇到挫折才能容忍,變挫折為動力。
記的愛默生曾說過:"挫折是人生前進的動力和重要啟示,在逆境中人才能真正展示自身的實力",孩子只有具備一顆百折不撓的心,才能在失敗中勇敢地站起來,才能屹立於人生之巔。總之,每個人的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相信:美好的未來屬於時刻有準備的人。
Ⅳ 家長應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從父母的角度出發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認識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2、把握挫折教育的時機,幫助孩子正確理解挫折
3、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敗
4、對孩子的期望應合理,讓孩子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5、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
6、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
7、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
8、放開手腳,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為孩子學會獨立處理問題充分創造條件
9、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培養他們抵抗挫折的勇氣。
10、多肯定、鼓勵孩子,忌表揚過度:表揚要講究策略,鼓勵要找鼓勵點
11、懂得關懷,及時疏導,正確理解挫折
12、因材施教,給每個孩子制定抗挫實施方案
13、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
14、培養孩子樂觀的態度和堅強的毅力。
15、注意引導,及時勉勵,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16、利用身邊的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孩子去應對。
17、家長觀念要變,爭「第一」與爭「唯一」。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但是應該根據個性爭「唯一」。我就是我,我與眾不同! 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切實的目標,讓孩子的能力充分發展。
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1、肯定法:要讓孩子建立自信。孩子只有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
2、分步法:將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化整為零,一步步接進目標——最終獲得成功。
3、故事法:講一些小動物小朋友不怕困難的故事鼓舞孩子。
4、榜樣法:利用孩子心中的偶像,以奧特曼、黑貓警長、嘟嘟熊等做榜樣。
5、提醒法:「摔了不哭」、「打針勇敢不哭」等等。
6、辯證法:「虎氣與猴氣」。首先是對困難和挫折不怕,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這就是虎氣
;另外還要有猴氣,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7、個性法:針對孩子的氣質、性格、能力,採取不同的個性化方案。例如對膽汁質的孩子用
激將法等等。
8、設障法: 根據孩子的問題,家長或者與老師共同制定方案,讓孩子適度經受必要的挫折與磨煉。
Ⅳ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受挫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文:陳義萍一個健康、成熟的人,必然具備一種能力,能夠承受痛苦和挫敗的能力。作為父母,我們也期待我們的孩子具備這種能力。那麼,這種能力是怎麼形成的呢?精神分析學家比昂認為:孩子們承受痛苦和挫敗的能力來自於父母的「涵育」能力。那麼,什麼又是父母的「涵育」能力呢?還是讓我們從一個生活情境中開始。我們可以來想像:一個四歲的小孩正在客廳地板上玩拼圖。他順利地拼起了第一塊、第二塊圖,可是,接下來,當他拿起第三塊拼圖後,他不知道這塊拼圖該放在整個拼圖的哪個位置,於是,孩子就開始著急了,他又拿起了第四塊拼圖,左看看右看看,但還是不知道該往哪裡擺,看著散亂在地板上的一堆拼圖塊,孩子變得越來越焦慮和煩躁,甚至會開始哭泣,也可能會抓起一把拼圖亂扔一氣,於是,父母們看到:孩子因為玩不好拼圖而發脾氣了。這種情境下,不同的養育者就可能會有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孩子。即使同一個養育者,在不同的狀態下,也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孩子。養育者們會有哪幾種可能的回應方式呢?第一種,當某個養育者看到孩子沒有能力去完成如此簡單的拼圖,居然還哭鬧發脾氣,她自己也可能會變得焦慮,「哎!這孩子怎麼這樣呢?玩都不會玩,卻只會亂發脾氣,這樣長大了可怎麼呀?」當養育者的心裡轉起了這些念頭,她可能會變得更加急躁,甚至會直接批評起孩子來,「你就這點出息啊!你不會動腦筋想想啊?」這樣的回應方式,會給到孩子什麼呢?孩子必然會感覺到養育者的焦慮和不滿,這將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焦慮,也就更不可能完成這個拼圖游戲了,孩子的脾氣可能會更大,哭得更傷心。並且也可能會認同養育者對自己的評判,認為自己是無能和沒有出息的。如此一來,孩子在這樣一個經歷中,什麼也沒有學到,而且也失去了玩拼圖的樂趣和成就感,他可能會再也不願意玩拼圖了,或者每當拿起拼圖,都會聯想到這個不愉快的經歷。即使孩子最終在意識層面忘記這個經歷,但是潛意識中的經驗是無法抹滅的。第二種回應方式,養育者感受不到孩子的焦慮和挫敗,可能只是很輕松地拿起拼圖,快速地幫助孩子拼好拼圖,認為這樣就把問題解決了。這樣的回應方式,又會帶給孩子什麼呢?孩子在拼圖中遇到了困難,感到焦慮,但他並未想要就此放棄,他的焦慮和發脾氣正說明,他想把事情做好,他只是缺少一些方法和能力。然而,養育者用這種方式介入孩子的游戲,那就等於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可能會更加生氣和憤怒,也可能會悶悶不樂地接受了養育者的安排。與上一種方式類似,孩子在這個經歷中,依然什麼也沒學到,留下的只是無力感和挫敗感。第三種養育者,可能是從專注的觀察開始,看清楚孩子正在經歷的事情,也看到了孩子的焦慮和急躁的心情,感同身受地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想拼好拼圖而又拼不好的無奈和難過。然後,養育者可能會鼓勵孩子再多嘗試幾次,並且繼續關注孩子的處境,衡量孩子面臨的困難的程度。當孩子陷入情緒漩渦的時候,如果他身邊的大人能夠保持這種穩定的狀態,並能全身心的關注到孩子,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安全可靠的人文環境,是孩子的心靈之葯。這對孩子的情緒就具有平復和鎮定作用,孩子也就有可能自己繼續拼圖。但如果這個困難對孩子來說太大了,孩子在養育者的共情陪伴下依然無法自己思考並找到努力方向,那麼,這個養育者或許會不動聲色地挪動幾塊拼圖的方向和位置,這樣,拼圖的形狀和位置就更容易被發現,或者養育者給孩子一些指引和提醒,於是,當孩子最終自己拿起拼圖放入了一個合適的位置,他可能會破涕為笑,甚至是放聲大笑,成就感和自豪感涌進了孩子的心房。在這個過程中,養育者陪伴在孩子身邊,協助孩子把持情緒狀態,並且既不會過早介入,也沒有過度的延長挫敗,而是用巧妙的指引,幫助孩子「看到」並「做到」了他在一會兒之前還做不到的事情。養育者給了孩子一種體驗,「我能行」、「我能做到」。從這個經驗中,孩子可以得到成就感和自尊感。我們現在可以來回味一下第三種回應方式。在這個過程里,孩子面臨著一個實際的困難,完不成拼圖游戲,這個眼前的困難引發了孩子內在的痛苦和焦慮的情緒,從而也讓孩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然而,身邊的大人,以冷靜、鎮定的狀態出現在孩子身邊,他看清楚了孩子的處境,願意且有能力面對孩子的痛苦和情緒,並且能夠運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最終,孩子也從痛苦和挫敗的焦慮中倖存下來,孩子完成了一次承受痛苦和挫敗的經歷,並儲存在自己的記憶里,那麼下一次,在面對同樣情境的時候,孩子就有了可以調用的人生經驗了。如果這樣的親子互動經常性地發生在孩子的生活里,那將是孩子最寶貴的資源了。但是,如果第一種和第二種回應方式經常性地發生在孩子的生活里,那對孩子將意味著什麼呢?這個拼圖游戲發生在一個較大孩子的家庭里。事實上,這樣的親子互動方式早在小嬰兒出生之初就開始了。比如,一個初生的小嬰兒,母親把他放到自己的乳房前。小嬰兒平靜地喝著奶水,急促地呼吸著。他看起來很餓,但突然咳嗽了一聲,又持續地吮吸了一會兒,然後又開始哭起來,並停止了吃奶。母親把嬰兒放到自己的膝蓋上,以讓他打嗝,但嬰兒沒有打嗝,只是繼續哭號,小臉通紅地並且皺著眉頭、緊閉雙眼。母親又托著嬰兒的胳膊把他舉起來,他卻哭的更厲害了。母親又讓嬰兒平躺在自己的懷里,輕柔地拍著他的背。母親不斷嘗試變化姿勢,同時,一直溫柔地對著嬰兒說話,詢問他,「這樣舒服嗎?」母親又查看了孩子的尿布。最後,母親又把孩子放回到乳房前,嬰兒再一次飢渴地吮吸起來,他的雙頰快速地鼓起又落下,他的身體在母親的懷里慢慢放鬆下來,剛才因哭喊而漲紅的小臉也慢慢恢復了平靜的神色,嬰兒一邊喝奶,一邊睜開眼注視著母親的臉,母親則微笑著對著嬰兒喃喃低語,最後,嬰兒在母親的懷里安靜地睡著了。在這個情境里,嬰兒也同樣面臨著一些痛苦和焦慮。但是嬰兒還沒有能力理解這些感受,他只能通過他的嘴巴,他的肺部肌肉,他的哭聲,他胡亂揮舞的手臂來表達他的痛苦,而他的母親,也並不能確定嬰兒究竟是怎麼了,但母親卻感受到了嬰兒的痛苦,於是,母親通過安慰的話語、細心的擁抱,嘗試變化體位姿勢等努力來回應嬰兒,使嬰兒感受到了一種被當作世界中心,被關注,被聽到,被看見,被安慰的感覺。在嬰兒的內心世界裡,他的身體和他的感受被連接起來,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逐漸地被整合起來,嬰兒開始構建自己的人生經驗。這個構建並整合人生經驗的過程,發生在母親對嬰兒的回應里。精神分析學家比昂將這種回應稱為「涵育」,它具有注意、關愛、回應性、體貼的品質,母親和其他養育者帶著這些品質試圖理解自己的孩子,或是在實際中滿足孩子的需要。通過這樣的回應,養育者給孩子提供了一種一致性的被照顧的體驗。養育者的回應修正了孩子的體驗。在這個過程里,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開始擁有心智能力,一種能夠處理各種感受和情緒的能力。這個過程,也將延續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里。我再為大家分享一位母親的育兒記錄,她是我們父母視界的家長學員,她的孩子已經15歲了,今年剛上高一。她在記錄中寫到:周六去接高一住校的女兒回家。路上我問女兒:「想吃點什麼?」女兒卻哭著回了我一句:「你們別對我這么好,不然我會更覺得對不起你們了。」剛剛見到她時,我就看到女兒的情緒低落且煩躁,不像以往回家時那麼高興,沒想到會這樣激烈。回到家,我問女兒:「有什麼想和我說說的嗎?」女兒邊說,邊忍不住流淚,她先是從語文老師說她的一句話「你這個老實孩子」開始和我聊了起來,又說到同學們說她高冷,自己其實不是這樣的,自己感到與同學們沒有共同語言,感到孤單,最後女兒又說起了自己的學習成績,最近第一次月考,成績不理想。可能是我的安慰使女兒的情緒得到了宣洩與緩解,在我們接下來出門打水時,女兒像安慰我一樣的說:「媽媽,其實事情沒有我說的那麼嚴重」,看著她情緒上也愉快了起來。這位母親的記錄讀完了。那麼,我們該怎麼來理解這一次的母女互動呢?一個剛剛上高一的新生,在一個新的環境里,忽然面對一些從未經歷過的事情,老師這樣評價我,同學那樣評價我,第一次月考的成績也不能讓自己滿意,這個15歲女孩的內心會被激起哪些感受和情緒呢?會有焦慮不安吧?會有不確定吧?高一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女孩帶著興奮和期待投身其中,沒想到遭遇的是誤解、孤單和挫敗,那感覺一定糟透了。女孩帶著這些糟糕的感覺回到媽媽身邊,忍不住落淚哭訴,這個情景像不像前面那個在媽媽懷里哭泣的小嬰兒。唯一不同的是,15歲的孩子可以用語言來向媽媽講述自己的經歷了。而媽媽,只是耐心地聽著孩子訴說,感受著孩子的感受,理解著孩子的情緒,陪著孩子聊天,在這個過程里,媽媽也可能會溫柔的撫摸著女兒,就像撫摸那個在懷里吃奶的孩子。在這個過程里,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緩解,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校園經歷,最後反過來安慰媽媽說:「其實,事情沒有我說的那麼嚴重。」媽媽的「涵育」能力,幫助女兒修正自己的經驗,整合自己的感受,發展出了處理新情況的心智能力。
Ⅵ 如何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
同時,孩子的受挫能力又是否經得起考驗呢?如何才能掀開孩子的保護膜,讓孩子在受挫中成長呢? 愈來愈多的幼教工作者發現:在幼兒園中,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十分在意輸贏或得失。比賽、甚至游戲都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願玩,有些孩子更是經不起一點挫折,如果他認為這項活動或任務有些困難,自己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么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專家認為,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 另一方面,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較多地強調或者暗示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准則。如果家長在孩子表現出色時,就人前人後誇耀不已,或因孩子的平淡無奇,就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加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以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家長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幫助孩子提高抗挫能力。 步驟一: 尊重孩子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是現代孩子的通病。如果您家寶貝,屬於「不能贏就不玩」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千萬別再煽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更不能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他們更需要有一些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是怎麼回事。 若您家寶貝屬於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怕輸型,父母則應多鼓勵,最好的辦法是先把標准降低一些,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地堅持,鼓勵孩子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了成功的經驗,他們會更願意做出努力,並漸漸體會不輕言放棄的美好感受。 步驟二: 給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讓年幼的寶寶經歷挫折太早,因此,當寶貝遭遇挫敗時,父母先心疼不已了,他們要麼為寶寶的挫敗找理由,要麼盡力幫寶寶彌補或過分地哄騙,並小心呵護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這樣做,不能讓孩子了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也不能幫助孩子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課。 對於輸不起的寶寶,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特別是看到你專心致志的樣子,我更是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的。你是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和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步驟三: 反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成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 父母要將成功的含義,以淺顯的語言告訴孩子: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地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對自己的獎賞,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 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失敗可能僅僅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是,失敗有時會讓我們獲得更多。 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小,和孩子討論自己處理失敗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Ⅶ 孩子受挫能力差怎麼辦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慢慢通過一些事情讓孩子知道失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Ⅷ 孩子受挫能力差怎麼辦
孩子受挫,家長應當 一、認識自我,了解自我 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愛好、性格、習慣等,學會自我調控、自我反思、自覺學習,找出與別人的差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只有他們在了解自我,認識自我的基礎之上,才能不斷的完善自我:正確的對待自己,與他人友好相處,更好的學習,勇敢的面對失敗。特別是班級里的後進生,他們本身缺乏自信心,導致他們形成自卑感,嚴重的影響著他們身心活動和學習能力,使原有的聰明才智不能正常的發揮。面對這樣的孩子,更加要幫助他們認識自我,了解自我,面對現實,找找原因之所在,在認清自己之後,以清醒的頭腦,良好的心態,調節自我,戰勝自我,樹立信心。要以失敗是成功之母為動力,迎接新的挑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言語難免有可能會傷害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沒有健康的思想和承受能力,就不能正確面對,就會導致不良後果。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型孩子,他們不善言表,更容易造成不良後果。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多開導他、啟發他,鼓勵他們自我檢查、反思,使他了解自己的不足,認識自我的不對,找出與別人的差距和誤區以及自己存在的問題。從小進行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教育,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生存習慣,他們就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二、遇到困難,學會解決 在調查中,我發現相當一部分小學生上學、放學都是父母或爺爺、奶奶接送,連自己的小書包都是父母或爺爺、奶奶背,這些接送孩子上學的人成了孩子們的書童;有的孩子穿衣、吃飯、洗漱都是父母包辦這樣的孩子事事依賴於父母,他們嬌氣得很,獨立生活能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差,更談不上解決困難、處理問題的能力了。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們身邊,遇到困難他們措手不及?藉此,家長就應該進行一些簡單的解決困難,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 家庭是孩子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言談舉止,道德行為,對孩子成長具有決定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從小健康成長,家長就得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受挫能力的培養,不能遷就孩子、慣養孩子、溺愛孩子。要轉變教育觀念,不要認為孩子只有一個,事事都要順從;他們人小做不來事,事事都包辦。要重視養成教育和習慣教育以及各種能力的培養要從小抓起,從身邊的小事抓起。希望家長隨時與教師保持溝通,教育孩子遇到困難不要害怕,要有隨時迎接困難的思想准備,學會動腦、用腦,解決身邊的小事、小問題,用智慧去戰勝困難。我班的某些學生學習畏難情緒嚴重,遇到難題家長幫她做,在批改作業時我發現好幾次這樣的現象。我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意識到這樣下去的害處以及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措施,要從小抓起,從身邊的小事抓起,教育孩子克服困難,要有頑強的意志。要迎難而上,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缺。事後我發現這樣的情況有所好轉了。看來家校堅持配合培養,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我相信從小具備健康心理和經受過挫折教育的孩子將來他們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三、受到打擊,學會面對 人生的致命點就是經受不了挫折的打擊,有的人一旦遇到一點小麻煩,遇到一點小挫折,就不能接受,不能正確地對待。有的人是想不通,情緒低落,悶悶不樂,沉默寡言,十分無助的樣子;有的人是發泄,性格暴躁,把所有的氣都往別人身上發.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麻煩事,煩心事,總會受到一些大小不同的打擊,小學生也不例外。然而多數孩子嬌生慣養,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哭哭啼啼,依賴家長和老師。如何培養孩子面對家庭、學校、社會諸方面帶來的打擊?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當自己受到打擊以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多想想造成自己受到打擊的原因。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勇敢的面對自己,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告訴孩子: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知錯就改,才是好孩子。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家長看到孩子學習成績考差時,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就會生氣地批評孩子,有的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與家長產生抵觸,不服從家長,甚至於向家長示威。這樣的孩子思想、行為處於危險的邊沿,教師應加以正確的引導:一是採取開展活動的方式,使孩子在活動中明理,查找自己的不對;二是採取交流的方式與孩子們溝通,理解父母用心的良苦;三是舉生活的實例和現象,明辨是非,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其實,挫折和打擊並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擊不知道想辦法應付。我們要學會迎接挫折和打擊,也要學會對付挫折和打擊,只有那些敢於面對同學,面對教師,面對父母,面對社會,面對困難,面對人生坎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是人們最敬佩的人。 四、心中不快,學會溝通 交流和溝通使矛盾化解;交流和溝通使人愉悅;交流和溝通使人進步;交流和溝通使人健康。只有善於交流和溝通的人,才能做一個真正健康的人。而有的小學生內向,不善於表達和溝通,受點打擊,悶在心裡,關在屋裡,不願見人。長期下去,思想壓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長。面對這樣的孩子,告訴他,要做一個性格開朗的人,心中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找夥伴和信賴的人說一說、擺一擺,在交流中對方會幫助你解決疑難、排除困惑。要學會自我排解,學會交流、溝通,爭取別人對你的支持、幫助、理解。切忌有事悶在心中。本班有個孩子,年齡最小,性格十分內向。父母經商,高齡得子,十分慣養這孩子。父母不敢說他的不是,一旦說他不是,他就跟父母大吵大鬧,或者當的一聲把門關上,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我知道此事以後,專門找他談心,開導他,經過開導,他明白;這樣下去不但對自己身心健康沒有好處,而且不利於自己健康成長;有什麼不愉快的事要主動學會與別人交流、溝通,求得別人的寬恕、原諒、理解、幫助。漸漸的孩子懂事了,學會與父母交談了,父母一見到我就是一席感激的話。事實證明經過挫折教育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意志堅強的人。
Ⅸ 如何提升孩子的受挫能力
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的技巧:
一、從父母的角度出發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認識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2、把握挫折教育的時機,幫助孩子正確理解挫折
3、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敗
4、對孩子的期望應合理,讓孩子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5、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
6、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
7、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
8、放開手腳,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為孩子學會獨立處理問題充分創造條件
9、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培養他們抵抗挫折的勇氣。
10、多肯定、鼓勵孩子,忌表揚過度:表揚要講究策略,鼓勵要找鼓勵點
11、懂得關懷,及時疏導,正確理解挫折
12、因材施教,給每個孩子制定抗挫實施方案
13、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
14、培養孩子樂觀的態度和堅強的毅力。
15、注意引導,及時勉勵,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16、利用身邊的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孩子去應對。
17、家長觀念要變,爭「第一」與爭「唯一」。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但是應該根據個性爭「唯一」。我就是我,我與眾不同! 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切實的目標,讓孩子的能力充分發展。
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1、肯定法:要讓孩子建立自信。孩子只有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
2、分步法:將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化整為零,一步步接進目標——最終獲得成功。
3、故事法:講一些小動物小朋友不怕困難的故事鼓舞孩子。
4、榜樣法:利用孩子心中的偶像,以奧特曼、黑貓警長、嘟嘟熊等做榜樣。
5、提醒法:「摔了不哭」、「打針勇敢不哭」等等。
6、辯證法:「虎氣與猴氣」。首先是對困難和挫折不怕,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這就是虎氣;另外還要有猴氣,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7、個性法:針對孩子的氣質、性格、能力,採取不同的個性化方案。例如對膽汁質的孩子用激將法等等。
8、設障法: 根據孩子的問題,家長或者與老師共同制定方案,讓孩子適度經受必要的挫折與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