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
[《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
朱熹的一首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這首詩富於啟發而又歷久彌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意境深遠,以源頭活水比喻為讀書學習,告誡我們: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人要進步就得看書,我有幸看了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接下來我淺淺地談談我看書後的體會。
書中的第一章節,引用了蘇格拉底的一句教育名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明確了有效課堂的教學的基本理念。本書分六個單元、28個章節來闡明了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若干問題。共闡述了四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理念,第二個知識點是本書的重點部分:新課程有效課堂行動策略,分別從課前、課堂和課後三方面20個行動步驟進行的闡述。第三個知識點是有效課堂的教學評價行動策略。第四個知識點介紹了保障行動效果的策略。
通讀一遍後,對於有效課堂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新課堂有效課堂教學就是一種新的教學行為,也就是一種「行動」。我們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愛、全、活、新」四大行動原則。本書中,引起自己感興趣的是關於多維度備課的環節,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自己寫教案,一般就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准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去撰寫,備課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對新課程理念認識還不夠深入,面對新教材、新課堂、新學生感到彷徨;教學信息資源有限,備課視野狹窄;課時多,備課時間有限,備課不夠深入,讀後感《《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而細讀了《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後,卻發現這樣的備課,這樣的設計只是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中的多維度備課的一個方面。多維度備課包括備學生、備課程、備情景、備自己、備設計。其中「備自己」這個片語引起了我的關注。那什麼是備自己呢?說白了就是備課時自我反思、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一個過程,說具體點就是備自己的教學策略,升華教學,追求美的境界。備自己的教學風格:弘揚個性,培養機智,塑造特色。備弱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備自己就是認識自我,長善救失。還要備期望:關注差異,全面發展。備自己的形象:有效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轉變觀念,認真對待,在教學意識上高度重視三個問題:穿什麼衣服貼近新課程的意義?理什麼發型更能體現教師的個性?課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師行為規范?當然行動上更要精心准備。更重要的一點是還要備自己的課堂話語,包括語言風格、話語技巧等。
最後,我想用我們新時代的教育家魏書生先生的話語來結束:一個教師,要緊的不是忙著用這種教法去否定那種教法,不是證明多種教學沒有道理,更不是糊塗地照搬某種教法到自己的課堂上,不加任何改變就用,我們應當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教學有效性究竟指什麼》讀後感
「教學有效性」這一話題已經討論了好幾年了 ,曾記得薛法根在一次講座中說到:一節有效的語文課,應該讓學生「有提高」、有「愉悅感」。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就用這個標准來檢測我的語文教學是否有效。而今天讀了余文森寫的《教學有效性究竟指什麼》一文後,對「教學有效性」有了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巧妙地「先從關於有效性的一個隱喻談起」,引出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時間、結果和體驗。「結果」和「體驗」與薛法根所提的「有提高」、有「愉悅感」意思相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此,余文森強調了「學習時間」。
文中說到:「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顯然,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然而我覺得這個「學習時間」不能單從課堂上的40分鍾來衡量,我們要衡量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應該考慮學生學習所學知識的全過程。如:一年級學習拼音,有生甲,老師出示學習內容,就馬上讀出聲母、韻母,拼出音節,已經掌握了。生乙,老師教,前學習後忘記,到第三天才掌握,初一看,生甲的學習效率高,生乙的學習效率低下,但生甲在幼兒園學過拼音,在暑假期間學習第二遍,而生乙才剛開始學習,那你說誰的學習效率高呢?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透過現象,去分析、去研究,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做到「有效性」。
「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我想,一節課上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或正如薛法根說的「提高」,生乙比生甲多一點吧。了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對學困生和優等生會有新的認識。
我覺得「學習體驗」尤為重要,「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學習活動所伴隨或生發的心理體驗。」有些老師只看學習時間和學習結果,而忽略了學習體驗,特別是到高年級,有些同學厭學,這樣的體驗還談什麼「有效性」呢?我們還是牢記孔子說過的: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
接著,余文森又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說,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發展。他強調發展包括六個方面: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發展就其層次而言,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而言,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而言,有眼前發展和終身發展;。發展就其主體而言,有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要做到教學有效性,首先,要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為每一節課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並准確地加以描述,使每一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其次,要依據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和感悟。
再次,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既要關注眼前發展,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但更要關注終身發展,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等,讓學生受益一生。我想,這樣的教學是最為有效的。
第四,要在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第五,要把生成和預設和諧統一起來,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預設又要注重動態的生成,從而既提升知識教學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養的效果。
最後,「為了順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一個教師應當掌握深刻的知識」(贊科夫)。作為教師,要多學習,多積累,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要認真研讀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在課堂上擁有可供發揮能動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餘、指點有方、循循善誘,從而實現教學有效性。
⑶ 有效教學方法讀後感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甚至有時還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總結其最大問題就在於授課不夠清晰與直接,有時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有時則跑題,有時講話超出了學生的理解水平,有時則削弱了教材內容呈現的清晰度,往往講得滿頭大汗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閱讀《有效教學方法》一書後,我受到了很大啟發,我覺得老師若想把認真准備的課付諸實施,把教學原則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還必須達到上好課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清晰授課、組織嚴密,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
一、目標明確。
目標明確是指上課時老師明白這堂課要掌握些什麼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些什麼行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麼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在一節課上,師生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進行,教師上課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插入課外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時把內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以外的某些知識,甚至有相當廣度,只要是有利於目標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無目的地講故事、東拉西扯,做那些與實現目標無關的事,應予以否定,對學生也同樣,教師要及時發覺並糾正學生努力完成任務。
二、內容正確、重點突出。
在一節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細枝末節的知識可以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對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氣教學,對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
教師講授的知識還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范,並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往往是崇高的、萬能的,他們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待學生的疑問應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輕易作出沒有把握的回答。當教師沒有把握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資料弄明白之後再回答你們」「對這個問題恐怕要看看有關材料,我和你們共同學習」,教師的虛心、嚴謹的治學態度能感染學生,使他們潛移默化、逐漸形成科學的態度。
三、方法得當。
教師應該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於選擇方法,創造性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無所謂好壞,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圍,教師上課運用的方法要與教學情境相適合。譬如,對尚未定論的爭議問題,可以用小組討論法;為了讓學生認識一個他們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狀,採用講述來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觀,等等。
四、清晰授課
一直以來,我以為清晰授課只是講在上課時要口齒清楚,聲音洪亮,有激情,能做到抑揚頓挫。原來這只是清晰授課的前提,是基礎,是一小部分。只有標準的普通話距離清晰授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更為重要的是內容組織,教師對課文的熟悉以及授課策略的選擇等要做到清晰授課,更多的功夫是在課上。
對於教師,要做到清晰授課,就要求在課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鑽研教學大綱,通過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了解教學內容的整體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掌握各部分內容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仔細閱讀領會教學參考書,明確教材的地位和體系,掌握其中心內容和中心思想,確定教學目的,考慮教材的組織和處理。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前要對所講授內容有清晰的理解思路,教師自身對知識有宏觀和微觀上的把握,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礎上,有要求教師在平時要苦練基本功,要有較好的表達能力,能夠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准確的轉變為學生能夠理解領會的語言並表達出來。語言是教師將自己的知識轉換為學生知識的主要媒介。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總要有一個反應時間段,而教師清晰的表達,可以大大縮減轉化的時間。通過教師清晰的講授引導,形成學生較清晰的科學的知識脈絡。通過第一次講授,學生很難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這又需要教師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不同的闡述方法,從知識的其他角度入手,進行再次論述。這樣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才會在學生腦海里生根發芽。有了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語言的清晰表達,要達到清晰授課的教學效果,還要利用舉例、圖解和示範等方法,來解釋和澄清。
五、組織嚴密。
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節奏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速度自然,課堂秩序好。教師要有一定的組織才幹,取得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做到組織嚴密。
六、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
一節課應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是否得到發揮取決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在課上要邊教邊觀察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應調節自己的教學。一旦發現學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發揮教學機智,通過調整內容、方法、管理三個方面去激起學生的積極狀態,如果內容太深了,就該盡量的淺顯的方式來揭示的本質;如果進程太慢了,就該立刻加快來完成;如果學生太疲勞了,就該改個方法,如改講授為議論或談話,甚至講個與為課題有關的故事。教學是藝術,是無止境的,教師要把課上得如同藝術創造的精品,實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識地長期追求和探索。
⑷ 讀《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讀後感
《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讀後感
自從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直都在思考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什麼才是最有效的教學,如何運用最有效的教學方式等問題。在寒假裡,我有機會閱讀了《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最有效的反思性教學需要教師掌握問課和品課藝術。其實問課和品課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評課,只是我們做的還不是很深入而已。
我最關注的就是問課藝術。所謂的問課,就是教師主動徵求學生、同行、家長以及自我對課堂的感受與意見,自己對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其實,我們每次教學過後也「問課」,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問自己上課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處理的比較滿意,問同事對自己上課的意見,想要通過這樣的問課,來改進自己的教學。我想沒有一個老師在教學之後,低下頭來問一問學生上課的感受。讀了這本書,我認識到有時我們不妨來問問學生的看法,從學生口中了解自己上課的成功與失敗,並且我們可以在與學生口頭交流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好的處理和把握教學。我們只有學會從多層次多方面的去問課,才能做到真正的提高教學實效。
一、問自己—自我反思。以前我的理解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課後反思」。閱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還有「課前問」和「課中問」。
1、「課前問」就是教師在課前反復琢磨自己對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確,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充分發展,教學內容是否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具有層次性,仔細思量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否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隨機調整,充分預設學生在課堂上會有什麼反應等等。教師要通過課前問,明確教學目標,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上這堂課,知道如何研究並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2、課中問。指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課堂中發生的出乎意料的問題捫心自問,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也就是考驗教師的「教學機智」。我們要不斷的問自己:我實現教學目標了嗎?我控制教學節奏了嗎?我處理好突發事件了嗎?並且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要進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特別要關注後進生的學習狀況,要多給他們「開口說」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學會了「捫心自問」,「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才能適時適地地調整教學難度和節奏,游刃有餘的調節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隨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充滿生機和活力。
3、課後問。我們最常用的反思方法,就是在課堂結束後,教師及時反省、反思本節課的效果,著重反思課堂中出乎意料的創造性收獲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等兩方面的問題,便於今後教學揚長避短。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學事件或教學問題,也就是為了不斷詢問自己: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那麼從哪些方面反思呢?首先要反思這節課的效果如何。語言精彩生動嗎?讓知識走近課堂了嗎?教學效果達成如何?整體把握教材,突破重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了嗎?照顧到學困生了嗎?還要反思: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這節課的成功之舉和敗筆之處在哪裡。對於成功之舉,我們要及時捕捉瞬間的靈感,抓住智慧的火花,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對於敗筆之處,我們要認真思考,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尋找補救和改進措施,引以為戒。
二、問學生—掌握學情。這一點是我們所欠缺的,一直以來,我們都不敢放下老師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同等的位置,詢問學生從課堂中學到了什麼,老師准備的是否充分,課堂的感覺如何,還有什麼樣的問題以及希望老師以後怎麼上課。因此,我們適當的要學會和學生交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徵求學生的建議,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最好的信息反饋。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才能真正的促進教學工作。
三、問同行—虛心求教。一個人的想法是單一的,大家集體的智慧才是強大的,要善於並樂於傾聽同行和領導對自己課堂教學情況的意見,多向別人求教:詢問別人自己在教學重點把握上是否存在問題,課堂的調控是否有效,情境的處理是否合理,課堂的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每時每刻注意積累,這更有利於我們很好地改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讀了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大膽的嘗試運用「問課」藝術:多聽,多問,多學,多思,不斷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⑸ 《教師領導力》理論學習讀後感
[《教師領導力》理論學習讀後感]
東莞市石碣鎮中心小學
鄒冰凌
教師領導是當前學校領導的新興課題,《教師領導力》理論學習讀後感。我們工作室的主持人阮美好主任選取了《基於教師教學領導力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探索研究》作為工作室的研究課題,研究角度新穎,它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立足一線,操作性強。根據工作室的工作部署,我學習了《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析》等論述。理論學習為我們工作室成員明確了自己的子課題研究方向,頗有點茅塞頓開的感覺。
《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析》一文的作者是逢甲大學賴志峰助理教授,他選擇了台灣地區一所體制外的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針對教師作為領導者、教師領導的情境、技巧、作為和效果等五種重要成分來進行探究教師作為領導者的定位、教師領導所處的情境、教師領導應具備的技巧、教師領導的具體作為、教師領導所產生的效果。
賴志峰助理教授將「教師領導」的概念界定為:「教師是領導者,不論是否具有正式行政職位,透過參與學習社群、提升領導能量、合作與對話,對於教室與學校整體產生影響,引導同儕改進教學實踐,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成效。」
阮主任在她的《基於教師教學領導力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探索研究》開題報告中,將「教師教學領導力」定義得更准確明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專業權威以及所具有的非權利性要素(如教師本身的知識、能力、情感、人格魅力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對『被領導者』(活動中的其他成員)的一種綜合性影響力,讀後感《《教師領導力》理論學習讀後感》。它實際上是教師在解決相關教學問題時所發揮的影響力與引領作用。」
通讀了教師領導力的相關論述之後,我體會最深的是對於教師領導力的概念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是這樣理解教師教學領導力的:從宏觀層面上看,教師作為領導者,作為學校中的一員,作為教師加強研修,不斷提高專業素質的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他的領導力會直接影響到其它教師改進教育實踐的行為和學校的發展方向。從微觀角度來看,一個教師的領導力,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比如方向是否准確,環節設計是否恰當,訓練點是否落實,最終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是說,它對於學校的發展,教師隊伍的建設乃至班級的教學效率都是很重要的。
至於「有效教學」,其實就是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我國小語界幾十年的教學改革,無不圍繞「有效教學」而開展,從每次的教學大綱的修訂到課程標準的推行,都是在與時俱進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新課改伊始,全國上下處在亢奮期,出現了很多南轅北轍的現象乃至本末倒置的行為,不可避免走進了種種誤區,課程改革推行八年多之後,我們逐步恢復了理性,到了課程改革的調整期,怎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再次成為人們議論和探索的焦點。在國際社會期待通過提高學校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浪潮下,學校希望教師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來提高教學水平,使他們能夠將所掌握的教育教學知識有效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學的效率。就如阮主任在她的開題報告中提到:雖然教師領導力和有效教學兩者的相關性研究缺乏實證支持的情況下,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結伴同行的兩個概念。
將「教師教學領導力」和「有效教學」緊密結合,開展相關研究,目光遠大,其意義更是非常深遠。這一次的理論學習,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我的研究課題《人教社課標版小學語文導學系統的實踐研究》是以語文教材的導學系統作為研究立足點的,「導學」涉及到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學會讀書等等七個方面,歸根到底,也是老師的領導力影響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問題。今後,根據工作室部署,我將繼續加強理論學習,以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努力完成自身的教學研究工作。
「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有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誰相伴。」有了理論的指引,有阮主任這樣對事業執著追求的同伴帶領,今後,我前進的腳步應該會邁得更快、更大一點。
〔《教師領導力》理論學習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⑹ 《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後感(謝憲光)
[《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後感(謝憲光)]《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後感謝憲光近讀葉宇琨老師的文章《解讀文本有效教學》,對解讀文本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後感(謝憲光)。葉老師告訴我們,可從三個角度去解讀文本:一是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去讀,二是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去讀,三是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解讀。如何"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去讀"文本?葉老師說一要讀懂文本的主旨,二要讀懂文本的結構,三要讀懂文本的語言,四要讀懂作者的意圖。文中提到:"在閱讀時,文本的主題思想是靈魂,在教學時,文本的主題思想是航標。教學上何輕何重,何取何舍,從哪個角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最後落腳點在哪裡,教學是深厚還是淺薄,完全取決於這一步解讀。"這應該就是葉老師所說的"讀懂文本的主旨"最重要的原因吧。一篇文章,無論形式或內容,都服務於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依託於內容。文章的內容看似較為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簡單。一篇文章中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每一段都交代了什麼內容,這在多元理解下會繁衍出不同的結果。抓住主要內容來設計教學、來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才會使學生形成整體的概念。若拋開文本主要內容這條主線來實施教學,從方式上帶來的只有肢解教材,在教學策略上只能是"師生問答",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丟掉閱讀教學的本。每一篇文章都通過主要內容敘述展現其獨特的主旨,文章的主旨均反映某一時段、某一時代、某一特定時刻或者是某一特定事件的思想情感,列入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其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在學生心靈洗滌、陶冶、人格建立以致世界觀、價值觀形成上都有其特殊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較好的把握文本的思想和價值觀取向,不能偏離正確的軌道。葉老師接下去說解讀文本要"讀懂文本的結構""讀懂文本的語言",我想,這就是關注服務於文章主旨的"文本的形式"了。文本的結構就是一篇文章敘述的先後順序、脈絡,這是每一篇文本呈現給我們的外在形式,因為題材、體裁的差異而有著各自的特點。記人、記事、寫活動的文章一般較時間順序、事件發生發展順序為多;科普、說明的文章一般以性質、特點等為抓手,各部分之間的順序多為並列出現;童話、寓言等故事性較強的文章一般是按故事發展順序來記述。每篇文本又因文而存在差異。教學時,在抓住文本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按照文本特有的文脈實施教學,學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寫法上的熏陶,實現讀寫隱形結合。文本的語言各有特點,每篇文章因受體裁、題材的限制,語言風格是迥然不同的。在教學中要注意區分並結合語言特點而滲透運用語言文字的准確與巧妙,這樣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語言文字特有的表情達意的功效,明白不同的語言風格可以表達同一個意思等。如教學《橋》這一課,就要體會文章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氣氛的語言特點。如,課文開篇就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不僅描寫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暴發作了鋪墊。再如,課文最後寫"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這里每句話都單獨成段,語言極為洗練,卻加強了故事的悲壯色彩,讓人不禁為之動容。以下是我們本學期對《魚游到了紙上》一文的文本解讀:四下27課《魚游到了紙上》文本解讀(一)文本分析:段落層次↓主要內容↓表達方法↓結構關系↓第1-4自然段獃獃地觀魚靜靜地比喻、鋪墊外貌描寫按事情發展順序第5-8自然段工筆細描畫魚揮筆速寫比喻、細節描寫第9-14自然段與青年交談魚先游到"我"心裡敘述(二)特點概括:1、文本特點:本文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以青年人"特別"的舉止為線索,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讀後感《《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後感(謝憲光)》。2、結構特點:本文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按"觀魚--畫魚--談畫魚"的順序記敘。2、語言運用:敘述與描寫相結合。3、表達特點:一是人物描寫細致入微,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神態、動作刻畫傳神;二是語言平實而含義深刻,很有啟發性,令人回味無窮4、文本中心:本文以青年人"特別"的舉止為線索,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年輕的殘疾人由衷的贊美與敬佩之情。由此可見,我們本學期的文本分析是基本上符合葉老師所說的"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去讀"的要求的。如何"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去讀"文本?葉老師說一要明確教學目標,二要理清知識體系,三要把握文本線索,四重在咬文嚼字,五要兼顧各種因素。什麼叫做"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去讀"文本呢?文中說:"老師必須深入鑽研文本,進行二度開發,發現在語言表達上具有某種規律性,以及可遷移,可過概括內化的語言現象,以學段目標為導引,對文本信息進行合理取捨,挖掘出可供學生開展閱讀實踐的內容。"我覺得這是解讀文本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特別是"以學段目標為導引,對文本信息進行合理取捨,挖掘出可供學生開展閱讀實踐的內容"這一點尤為重要。這關繫到學生語文課上"學什麼"的本質問題。現今課堂上,我們看到的許多現象就像文中溫儒敏教授所說的"一切瞄準考試,都很功利,很焦躁,都是搞提前量,隨意提高教學難度,一級一級都是超負荷和提前量,太不正常了!"我們現在所需花大力氣的就是要"理清知識體系""明確學段目標",使學生不至於在知識體系的鏈條上脫"鏈子",以至於學習語文無所適從,夢里來霧里去,越學越不知所雲,越學越味如嚼蠟。"咬文嚼字"也非常重要,也關繫到學生語文課上"學什麼"的本質問題,這直接關繫到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只有"咬文嚼字",多讀深思,才能感悟語言美,才能激發學習語文的樂趣。遠一點上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和審美情趣。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里寫道:"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葉聖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里有這么幾句話:"甚解豈難至,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朱光潛先生的"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和葉聖陶先生的"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話,說的不正是"咬文嚼字"對文本解讀和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嗎?解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也曾咬文嚼字。文中最後一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曾經看到多麼美麗的東西",會是什麼東西呢?聯系前文,知道這些東西是指小女孩幻想到的事物。"她曾經多麼幸福"這個"幸福"啊,原來是她幻想到美麗的東西才得到的幸福,是靠幻想得來的幸福。而"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的"幸福"又是怎樣的幸福呢?聯系前文,知道新年時小女孩凍死了。既然凍死了怎麼會有幸福呢?再讀第11自然段,原來"小女孩跟著奶奶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沒有飢餓,沒有寒冷,沒有痛苦,不是很幸福嗎?可是,對小女孩來說,這種"幸福"生活中沒有,只有死了才有。這就是小女孩的"幸福",現實不存在的"幸福"!兩個"幸福"多麼深刻地訴說著窮人的悲苦,人世間的慘淡。這么"咬文嚼字"地一讀,不禁替小女孩難過啊!如何"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文本?葉老師說一要選准重難點,二要確定好語言訓練點,三要教給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我想,應該是在"理清知識體系","明確學段目標"的基礎上,聯系學生實際,聯系學生發展。解讀文本時要充分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狀況,對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上處於何種狀態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把學生的現有水平和要學習知識的體系、學段目標的結合起來,重視知識、能力、智力的提升線路,促進學生得到切實的發展。
〔《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後感(謝憲光)〕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⑺ 《有效教學最需要什麼》讀後感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心理素質
1、以鼓勵為主,讓學生自信、自主地學習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學生成績差的學生通常自我評價過低,對成績的提高缺乏自信,這是造成他們成績不好的普遍原因,了解到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潛力,提高對學習的信心。還有的學生做過的題過陣子也會錯,過於自信,輕撫自己對知識的復習及鞏固。我們要鼓勵他做過的題及時去復習。如果說他不謙虛,華而不實,反而會他的逆反心理。
2、打破「教師說的是對的」的神話,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新大綱也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習中創造力、創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來,教師都讓學生務必自信:教師說的都是對的。學生的異議不置可否。其實,這是「作繭自縛」。「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消除膽卻的心理因素,針對教材內容大膽地懷疑,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和獨創的見解,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成效的。事實上,敢於承認不足、敢於鼓勵學生創新的教師才是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
3、運用肢體語言,然新股而生輕松地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為了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師氣氛,往往在教學形式、教具運用等方面絞盡腦汁,卻忘了教師本身教態語言的作用。其實,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肯定的微笑對創設良好、輕松地教學氛圍都起著輕重的作用。學生能強烈地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教師在有意無意中就解除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學生的學習會更加投入。教學時雙邊活動,如果學生缺乏熱情,教師講到聲嘶力竭,效果也必然不好,
活潑、民主的教學氛圍必然為學生的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
二、優化課堂教學手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意義都是一樣的,要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必須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1、巧妙運用討論法,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討論法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的區別在於,傳統的教學方法時單向的,注重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獨立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法恰恰消除了這種弊端。通過群體參與的方式,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在數學教學中,有些題需要難點突破,在突破的過程中,有許多學生,遇難而退,急於詢問老師的解答,不去進一步靜下心來去思考,去探究。久而久之,對於這道題如果不及時鞏固復習,該同學會出現再次做不上的可能。為了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就要深入培養學生,遇難而群論的思想,這樣印象深刻,又培養了學生參與精神、合作意識、表達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學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自學的基礎,也可以說是自學能力的必備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對於數學教學,我認為應該養成坐住板凳,勤握筆的習慣,動筆做題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其次,培養學生不斷積累數學題型歸類的能力。善於思考,歸類反思的好習慣。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究的能力,持之以恆,長期堅持,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三、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不斷的勞動實踐中形成的,那麼學生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也應該是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創新實踐中形成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展現自己能力的舞台。舉行數學題型歸類比賽,數學難點突破典型編冊,速做計算能力等等,靈活的教學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更能從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是的,在我們的有效教學課堂中,也在積極的開展這方面的探索,只是還沒有上升到這樣的理論高度,是摸著石頭過河,讀了這一章節後,我便茅塞頓開了,我相信我只要把這些理論知識和我的導學活動相結合,一定可以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快樂高效課堂,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大課堂學習中來,是孩子們得到更大的發展,我們的有效教學課堂必定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⑻ 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讀後感
什麼是有效的教學?是分數提高了?是學生比賽有名次了……書中解釋: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可分解為三個子概念。課堂指教室在用來進行教學活動時叫課堂;教學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我們所要探討的「有效性」也就該針對「班級授課」而言,它是教學的組織形式的一種,通俗地說就是在比較固定的教學環境中,老師對比較固定的學生群體,並在比較固定的有效時間內所完成的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將以上這些概念綜合成最後的「課堂有效教學」,即指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根據課堂教學有「班」「課」「時」三個特徵,那麼課堂有效教學也就可以概括為「班有效」「課有效」「時有效」。什麼是課堂有效教學?我手頭上資料有限,翻江倒海,也沒能找出直接的具體的答案。大多是有效教學的實踐案例或行動指南,基本上是對課堂有效教學的內涵與外沿做了一些探究,這對教學一線的教師的確極為實用,往往蜻蜓點水的一撥,就能掀起另一層潛浪。當代課堂教學觀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課堂有效教學的最終檢驗當以學生來完成,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主體學生是否能准確理解老師所傳授的內容,是否能較為靈活的運用老師所傳授的技能等。我認為,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教學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學生上了這堂課後,有無進步和終生受用的東西。
本書的脈絡非常清晰,分為怎樣問課和怎樣品課兩個篇章,對我幫助很大的是第一篇章。所謂問課,就是教師主動征詢學生、同行、家長以及自我對課堂教學的感受與意見,並對自我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和和深度加工,以期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
從此定義中可以知道我們的「問課」其實范圍可以很廣,可問成敗;可以是課堂的精彩一瞬,緣何精彩?也可以是遺憾一筆,遺憾何在?「問課」,可問大小,大到問教學方式的轉變,小到問一個單詞、一個句子的導入處理;「問課」,可深可淺,深到對教學方法的再思考,淺到對一個教學細節的再設計。由此可見,問課是備課、上課、說課的深加工。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做得真是非常不夠。從問課的態度上來說,我做得還算自覺,備課本中都有「教學後記」這一欄,我會及時寫上,但從問課的質量上來說,我做得很馬虎,我經常比較籠統地概括,我現在認識到這是對「教後問」的敷衍,如不整改,此態度決定我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停滯不前,因此我會在今後的課堂教學的反思方面下功夫,既要在理論上進行探討,又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實驗,真正做到反思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思考、琢磨的結晶。只有認真、端正、執著地對待教學反思,才能早日撥開遮在課堂上的迷霧,踏上一個新的台階。
自從看了《什麼是最有效的教學》後,我發現原來最有效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掌握問課和品課藝術。所謂的問課,就是教師主動征詢學生、同行、家長以及自我對課堂的感受與意見,並對自己我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所謂品課就是教師以品的角度去聽別人的課,去觀別人的課,去評別人的課,去議別人的課。現在我在課前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更多的問題,尋找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會更加關注孩子上課時的表現,發言時的情況,他們的學習態度,他們的語言、表情。而課堂結束後,針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剖析,對自己課堂所反映出的各種問題,引起更多的思考,總結課堂的優缺點。如果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能天天問一問,問自己,問學生,問同行,那又何愁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呢?
⑼ 讀書筆記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我覺得只是一邊抄,沒有效果的付出
以讀書筆記為平台,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摘要:語文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體現為語文是一門具有很強關聯性的學科,學好語文,學生的邏輯思維轉換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審美能力都會得到鍛煉與提高.這對學好其他科目,對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文性主要是通過文學教育,文化熏陶來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文化素養和精神成長.而要切實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統一,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只有學生有了自主學習能力,才能變被動學習與主動探索.本文擬從語文讀書筆記入手,結合實際教學效果,談談讀書筆記對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及學習自主性的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讀書筆記 興趣 語文學習
新課程標准強調:"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學習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要重聽說讀寫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新課標還在語文學習方式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切不可單純的不要以教代學.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這是語文教學的起點,也是歸宿.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自主性,讀書筆記的作用不容低估.因為:"任何一種定型的語文教材,跟學生總是有距離的,而教師天天跟學生在一起,最了解學生,所以,教師因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現實的需要,選擇一些新鮮有趣,有價值的閱讀材料供給學生,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1]傳統的語文讀書筆記無非是老師布置給學生一篇閱讀文章,讓學生下去寫一點讀後感.教師下任務,學生拿著自己並不感興趣甚至看不懂的閱讀文章機械的完成任務,這樣所起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這樣一來.更為不利的是:學生以一種被動的心態去學習,無形中會使得學生對學習語文課的興趣大打折扣.但是,假使我們換一種方式來教學生做新型讀書筆記,那又會起到什麼效果呢 下面我將從語文讀書筆記的作法,讀書筆記的評點,讀書筆記例舉以及讀書筆記所起到的實效做具體陳述.
一,求另闢蹊徑,善推陳出新
我們知道,記憶,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手段.但它也不是唯一手段.所以,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於自己的記憶來存儲知識.列寧有著驚人的記憶力,但他卻勤動筆,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俗話有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及時是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所以,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要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中國亦有語曰:"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可見讀書筆記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實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寧鴻彬先生直言:"語文知識教學,不能只採取教師講,學生聽或教師抄學生記的辦法,而應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洞口,動手,通過切身體驗獲得知識,這樣學生才會真正的理解."[3]
那何謂讀書筆記呢 讀書筆記指讀書時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及體會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或者把文中的精彩部分經過篩選整理而作的筆記.古人讀書講究心到,口到,眼到,手到.手到其實就是做筆記.而豐富實用的語文讀書筆記在此范圍上有所擴大,它不局限於單純的心得體會和摘抄,在內容上以語文綜合知識為主並涉及多門學科相關知識,它亦可涵蓋學習方式方法及個人興趣愛好等相關內容.
讀書筆記作法很多,我所選取的教給學生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簡單摘抄法:即將書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觀點,精彩警辟語句,有用數據和材料摘抄下來,目的是積累各種資料,為學習和工作作好准備.可按原書或原文系統摘錄;也可摘錄重要論點和段落.
(2)有感而發法:有感而發法筆記不單摘錄,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和評價.常用方法有書頭批註.也可用提綱方法把書和文章論點或主要論據扼要記敘下來,方便自己對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部作品的了解.還可以寫讀後感.即讀書或讀文章後寫出的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啟發.將讀書體會,感想,收獲寫出來;綜合觀點,見解,提出自己看法並記錄下來,也是很好的讀書方法.
(3)靈活剪貼法.即把報紙和有用資料剪下來,長文章可貼在筆記本或活頁本上,短小材料可貼在筆記角落.剪報材料可加評注,也可分類張貼,要註明出處,以便使用.亦可通過復印然後把復印件粘貼在筆記上.
(4)裝點筆記法.這個方法對提高學生做筆記興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方法是引導學生給筆記做一些美化,比如:給筆記添加幾副精美圖片,也可以自己給筆記畫幾副圖畫,陶樂情趣;也可以以版面形式設計筆記頁面.
以上這幾種方法,是組成語文讀書筆記的基礎,但語文作為一門具有很強包容性的學科,它的教法與學法是不可能拘泥於某一種模塊或者陳規的.所以在學生作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教師須時刻注意吸收優秀讀書筆記的作法,並在學習方法交流課上做交流推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吸取優秀的語文讀書筆記作法,獲取更為有價值的語文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這樣一來,無形中使得學生做讀書筆記的興趣得到空前高漲,學會自主學習,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教是為了不教".
二,妙語評筆記鼓勵造動力
語文讀書筆記,是學生用自己的切身的讀書感知而作的屬於自己的作品.很多同學在讀書筆記上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心思.他們創新,有些地方讓人耳目一新,有的創新又稍顯幼稚.一部分同學以前一直喜歡抄歌本,但是自從作語文讀書筆記之後,他們扔掉了歌本,轉而盡心盡力設計自己的筆記,在他們的筆記上,有精美的貼畫和別具一格的重點標記,有同學交流的評語與留言,亦溫情的糾正點,這讓他們對語文讀書筆記有了新的認識與體驗,並喜歡上作這種筆記.當然,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老師的肯定,而一旦他們的成果得到老師的贊賞與指正,他們作筆記的進度和用心度往往會超出我們的想像.有學者認為:以新引起興趣,以美激發興趣,以情陶冶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愉快的學習,不把學習當做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所以,在對待讀書筆記上,教師也要有所創新.
語文讀書筆記定期收上來檢查,但在給學生的評語及修改中如果僅僅給學生打個"優,良,中,差"這些文字元號,無形中會給學生留下一種接受性疲勞,因為這些字眼是他們從進學校讀書開始就常接觸的字眼,這些文字在他們眼中早已失去了最先的魅力.如果在語文讀書筆記評語中還用這些評價方式,不僅會挫傷學生的作筆記的積極性,還會使得語文失去應有的語言魅力.換過來說:如果教師能在評語上也博採眾長,大膽創新,那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針對學生語文讀書筆記的優缺點下的評語:
1,對書寫認真, 文筆流暢的筆記我批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小子努力,語文可成".
2,對大膽記下自己真實的讀書體驗,並認真設計筆記格式的學生,我評道:" 妙筆寫下真性情,努力造就好筆記.我筆寫我心,不走尋常路".
3,對設計風格獨特,不拘一格的的筆記,我批下:"因為有自己的風格,所以顯得獨特,因為我懂得美的真諦,所以我選擇不懈追求".
4,當看到一段段立意高遠,構思巧妙,字字珠璣,句句錦綉的摘抄佳作時,我會興奮地來寫上:"春色滿園關不住!"或者:"語不驚人死不休".
5,我常以贊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讀書筆記中的點滴進步.我要求學生在積累了一定優秀語段或者寫作構思及生活感悟的時候,那麼在筆記上寫出一篇有自己的感悟的文章,而且文章中還須有經典引用.當看到學生運用積累知識於文章寫作中時,我總會欣賞贊道:"'不知細葉誰裁出',用心寫作似春風!"或乾脆來一句:"'荷花才露尖尖角',竟有'蜻蜓'立上頭."這些贊美,欣賞和激勵性的批語,使學生耳目一新,很多學生都帶著欣喜,帶著驕傲去閱讀,去感受,去欣賞批語,結果學生不僅對語文感興趣了,而且對作讀書筆記及寫作也感興趣了.
6,當我在讀書筆記上看到一篇篇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文章,使我欣然批上:"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清如許"讓學生明白自己文章新穎,"活水來"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文章之所以新穎是因為他們不斷積累的緣故.
7,對心得體會深刻的學生,我會感概寫下:"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其實這也是小學教師給後來成為偉大文學家的茅盾的作文評語.
8,隨著作讀書筆記時間的推移,那些過去對作文一籌莫展的學生也能寫出洋洋灑灑的四五百字的文章了,這時我會驚喜地批上:"熟作筆記三百頁,不會寫詩也會吟".或者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9,積累豐富了,受老師批語的激勵,很多學生在作文時也躍躍欲試,套用,借用,引用名人名言和詩詞名句.名句恰當的引用不僅使文章語言有了神韻,有了文采,而且也增加了文章的內涵.讀到這樣的美文佳句,我會情不自禁地寫上"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書讀多了,學生作文已不再滿足於淺層次的模仿與套用.創新的火花開始閃現了.這時,我也會不失時機地贊賞:"領異標於二月花","語不驚人死不休".
10,有的學生積累本子太薄,積累太少,但是積累內容較好的,我會以一種激將的口吻說道:"普通筆頭記下好筆記,單薄本子難顯豁達心."學生畢竟是學生,在做筆記過程中正像我先前所說,難免會有幼稚的一面,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批語有針對性,且含蓄地指出學生的不足,以督促其改正.此時不妨尋章摘句來點幽默的批評,高雅的調侃,讓學生在開心一笑中有所感悟,有所觸動.如內容太過於散亂,主次不分,我會寫道:"煮粥當選好料,筆記應摘精華."或者說:"文人用筆當如劍,斬盡萬千雜亂絲.不是俠客莫逞強,筆記也有基本功."
這些評語,有些是名言警句,有些是古詩詞名句,有些是委婉批評.選擇這些句子作評語,一方面點破學生筆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給了學生無形的激勵,讓他們以一種愉悅輕松地心態去繼續改進自己的筆記內容及風格.並在這個過程中感知語文學習的樂趣.
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語文知識瀚如煙海,如果放不開視野,則得不到真知.文貴自由奔放,在讀書筆記的選材上也應該不拘一格,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鼓勵學生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語段,格言,詩詞名句,諺語,歌詞,笑話,趣味故事,生活常識等等.學生只有大膽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豐富自己的筆記,獲取不菲的知識.我僅將部分學生讀書筆記內容分列出來,供參考:
例一:
"我們太喜歡把對手列為敵人,太喜歡嫉妒甚至誹謗,一個人的真正成長卻是從真誠欣賞對手開始的."——張愛玲《那個蠢女孩是我》
例二:
"你和每個地球人一樣,從降臨到人世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搭乘一輛飛速行駛的生命列車.列車的終點站上,懸掛著一塊畫有骷髏的站牌……有些人靠著父輩的福蔭,一生下來就躺在溫暖舒適的卧鋪車廂里,不為衣食所擾,而你卻像一位手持站票的旅人,在嘈雜擁擠的車廂里,你還在費力的尋找那張可以讓你稍息的坐席……"——選自《一生的讀書計劃》
例三: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例四:
"寧可失敗在你喜歡的事情上,也不要成功在你所憎恨的事情上.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運氣好當然最好,但是我寧可做最好的准備,那麼當運氣來臨時,我已經做好准備迎接他."——海明威《老人與海》
例五:
新穎而有啟發的作文題目:《眼淚的重量》,《我的心中有尊金佛》,《愛是一種支撐》,《愛是最大的出息》,《鼻子底下就是路》,《心田的百合花開》,《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第八宗罪是錯失》,《落葉是秋天的名片》,《消失的原色》,《做一顆蒼涼的白菜》,《童話是怎樣開始的》,《悲傷的馬》,《愛,澄澈如水》,《孝順是一種儲蓄》,《除了聽,我什麼都能做到》.
例六:我最喜歡的文章:《平分生命》:男孩願意用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守護親人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世間有種愛叫無心的愛,世間有種情叫難舍之情.生命無價,愛海無邊.希望生活中永遠都有愛.
以上筆記內容不拘門類,形式多樣,帶動了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還有一些學生積累范圍更為廣闊,涉及到相當多的語文常識,如"三蘇三曹","唐宋八大家"等等,還有一部分同學在積累書法作品的時候自己也仿寫了一些作品.他們都想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推薦給老師,而老師肯定性的點評無形中對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提高自身語文素養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水到渠自成修成語文心
讀書筆記作到一定厚度的時候,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會上升一個台階.有人說:"讀書的厚度決定作文的深度".這是很有道理的.在作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我一直鼓勵學生大膽借鑒,博採眾長,抒寫自我.文筆自由,不拘一格,可以採用雜文,隨筆,散文,詩歌等多種形式來表述自己的思想.讀書筆記的固定程式被打破以後,學生的創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大發揮.在欣賞這些文章時,我常常被孩子們獨特的視角所震撼.也為自己的做法感到欣慰.先選取個別精彩的讀書筆記以供賞析:
例文一:
不要閉著眼睛走路
一個人如果總是閉著眼睛走路,那他就永遠不知道在他面前有一扇敞開的門.
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的禁錮自己,把自己關在一個自以為是的空間,以為:理由很簡單!其實,有的時候,做人並不是簡單就好,簡單做不好人.
赫柏特說:"對於盲目的船隻來說,所有的風都是逆風."對於許多人來說,設定一個目標是一件痛苦而為難的事,所以很多人一直選擇隨波逐流的生活.我隨波逐流累了,所以選擇了風向.王小波說:"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而我以為,庸俗是一個沼澤,走過這個沼澤,你的前面一定有個綠洲.
生活要走彎路,沒有彎路的生活太過於平坦.睜大眼睛去發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活會因此而變得精彩.正如老師教導的:"'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這個走路的過程中,最先走出那條路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這樣的文章,讀來賞心悅目,引用名言恰到好處,抒寫內心文筆獨特.而文中部分語言就是他們讀書筆記中的.
例文二:
遠方的旅客
時間就像,那一列飛速行駛的客車
過了一個站,又一個站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車上的一個乘客,
打著疲勞的瞌睡,錯過一道又一道
遠途的風景
渴望到達終點站,卻又害怕結束
朋友說:她還在原地踏步,而我,卻沒有停留
不是我想走,離開
是為了不再回頭,去窺視那早已斑駁的歲月
和一縷哀愁
這樣的小詩,我看到的時候幾乎懷疑:是不是他們自己的作品 但是在談到這首詩的時候,他們搬出了讀書筆記,翻到相關積累內容及平時隨手寫下的句子,並有理有據的給我講解寫作構思,坦言:因為積累太多,有了靈感.這讓我倍感欣慰.
上面所選文章是學生在原文基礎上進行第二度創作所成,形式不拘一格,而且聯系現實,寫出了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他們用自己獨特的筆伐寫出了我們的生活,並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還有一部分同學積累了大量與教材聯系緊密的語文答題技巧及趣味語文知識,如:
考試小技巧
記敘文和文學作品閱讀題的解答: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成語之"最"(趣味語文)
1.膽子最大——(膽大包天) 2,看得最遠——( 一目千里)
3,力氣最大——(九牛二虎之力) 4,行走最快——(風馳電掣)
5,才學最高——(才高八斗) 6,本事最大——(開天闢地)
7,胸懷最寬——(虛懷若谷) 8,學識最廣——(博學多才)
9,揮霍最多——(揮金如土) 10,最長瀑布——(一落千丈)
語文讀書筆記讓學生沉浸在文學美妙而又多彩的世界裡,樂此不疲;漂浮於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徜徉.因為是他們自己喜歡作的筆記,所以很大一部分同學都能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大膽創新,書寫也格外認真,部分同學積累了多幅書法作品,因為喜歡,所以常常摹寫,無形中使得學生書寫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可見,語文讀書筆記的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能力等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語文讀書筆記促成了學生自主性的生成.正如誇美紐斯認為的:"在自然的一切作為里,發展都是內發的","以為凡是自然的事物就無須強迫……我們用不著勸說一隻鳥去飛行,樊籠打開後他立刻會飛的". [4]
參考文獻
[1]邵子華李山林秦建文.現代語文教育學[M] 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0頁
[2]荀子勸學
[3]寧鴻彬.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M].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18頁
[4]誇美紐斯.大教學論[A]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48頁
(陳小玲載自http://blog.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