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全冊教案
現在老師也太懶了.抄教案都嫌煩了............
『貳』 北師大舨小學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可以打入小學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叄』 求小學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33、4、5年級完整版教學設計,最好過程可以很清晰的那種,要有詳細的過程
jiay
『肆』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下冊品德與社會怎樣看電視教學設計
一、教材基本特點
(一)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二)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四年級下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裡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四)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繫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五)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社會研究能力。如,第一單元「家鄉的老街和老屋」教材展示了一組不同地方的老房子,北京的四合院、安徽民居、西南苗家吊腳樓、江南水鄉、陝西窯洞、客家土樓等,教材通過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從不同的家居中,可以發現什麼奧秘?為什麼不同地區老房子風格會不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老房子與家鄉地形、氣候、歷史之間的密切關系。由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二、教材簡析及活動建議
四下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 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主要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這一教育內容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中已出現過,本單元的內容加深和拓展,增加了對家鄉風景名勝、風俗文化、自然環境、地域特色、歷史變遷了解方面的內容,並注意了在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同時,引導學生去探究其中的一些關系,如地域與民居的關系,氣候與飲食的關系,歷史與古跡的關系等等。
本單元編寫時注意了將相關的地理常識的學習與熱愛家鄉的教育相結合,將地理常識和歷史知識的學習融合在熱愛家鄉的教育內容之中,努力讓這些知識為學生的品德教育服務。使知識成為學生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的拐杖和載體。同時也讓學生在認識家鄉的同時,能夠掌握相關的地圖知識,正確辨認地圖上簡單的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在中國地形圖上了解到家鄉的地形地貌。本單元構思時還注意了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也就是說在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同時,也注意了培養學生考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如教材中呈現的部分內容直接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和考察方式的指導。
本單元確定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本單元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並願意向他們學習;了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二)單元結構和教學建議
本單元由三個主題構成,主題一: 我的家鄉在哪裡。主題二: 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主題三: 濃濃鄉土情。
1.主題一我的家鄉在哪裡
本主題強調了四個重點: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知道「方向、圖例、比例尺」是地圖特有的語言,藉助它才能讀懂地圖,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和老家的位置。知道家鄉的面積、人口及相鄰的省份。通過認識家鄉的地形,了解五種地形的基本概況。
教師在教學時可組織如下這樣幾個活動。
(1)活動一:「看地圖找家鄉」。
讓學生說一說地圖上方向的辨別方法,引導學生說出圖例的含義以及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在中國地圖上找家鄉的位置,通過找家鄉的位置可感受到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與家鄉相鄰的省份;請學生介紹家鄉的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並可作一些相關的比較。
(2)活動二:「畫家鄉」。
可出示家鄉的地圖讓學生認識和熟悉家鄉地圖的輪廓,知道家鄉的行政區劃和省會所在地。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家鄉地圖的輪廓,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一說家鄉的地圖像什麼。
(3)活動三:「認識家鄉的地形」。
讓學生說一說中國地形圖上有些什麼顏色,這些不同的顏色表示的意思是什麼。通過教材讓學生認識我國的五種地形,即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的地形特徵,並可展示一些表示家鄉地形的圖片。
(4)活動四:「找老家」。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說一說為什麼稱那裡為老家。請學生介紹自己老家的情況,如老家的親人,風土人情,城市或鄉村的面貌等,老家的過去。說說回老家的路線,乘坐什麼交通工具等,如果回老家應當准備些什麼禮物,回老家時應注意些什麼禮儀。
2.主題二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
該課的教學重點有三點:通過觀察、參觀、查閱資料等形式,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及家鄉名人,進一步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認識,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對家鄉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及家鄉人物了解的過程,體會、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社會的發展變化; 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一些考察的基本方法。
該課教學可組織開展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尋找家鄉的美景」。
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點以及它的傳說故事;搜集這些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圖片及相關資料,找到它們在家鄉地圖上的位置。搜集家鄉名人、偉人的圖片及相關資料,了解對家鄉建設做出貢獻的人及身邊的讓你感動的人的事跡。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訪問。還可讓學生組成「愛護家鄉環境行動小組」,了解家鄉環境的現狀,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行動計劃;調查了解家鄉的新鮮事。
(2)活動二:「我愛家鄉山和水」。
讓學生將個人搜集的資料在小組里進行交流。可將學生分成三組,按家鄉的山水、名勝古跡與傳說故事將資料整理成導游詞,進行匯報交流。小組討論用什麼方法進行匯報交流(可採用主持人串講、表演、講故事、當小導游、采訪等多種方法),分工合作,做好匯報准備。各組派代表在全班匯報交流(可將風景名勝的圖例或名字貼在家鄉的地圖上);「愛護家鄉環境行動小組」匯報交流。開展「我是家鄉小導游」的模擬活動,學生以小導游的角色向其他同學介紹家鄉的名勝古跡。
(3)活動三:「家鄉的驕傲」。
全班分三個小組分別進行考察和搜集資料和圖片:家鄉歷史上的名人、偉人;家鄉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事跡;我身邊的、讓我感動的家鄉人的故事,有條件的可現場攝影。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小組進行匯報:介紹家鄉名人、偉人的故事;介紹家鄉建設者的優秀事跡;說一說我看到的,身邊的、讓我感動的家鄉人的故事。出示「光榮冊」並討論:哪些人物可以進入「光榮冊」。「我為家鄉做點啥」演講。
3.主題三濃濃鄉土情
此主題在教學中強調兩個重點:一是考察和了解家鄉的文化生活,過去的老房子、飲食習俗等,認識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感受家鄉的可愛,激發熱愛家鄉之情;二是了解和發現家鄉的老房子、飲食習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與氣候、地形、歷史的關系。
教學時可組織如下幾個活動。
(1)活動一:「家鄉文化采風」。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到什麼地方去考察和了解家鄉的老房子、飲食習俗和文化生活?搜集家鄉老房子的照片,考察和了解家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老房子。考察和了解具有家鄉特色的藝術品、歌謠、民間藝術、文物古跡等,了解自己所在地區老街的來歷。准備好文字和圖片資料,想想自己發現了什麼。了解家鄉特色菜的品名、用料和味道,這些食品與家鄉地形、氣候有什麼關系。走出家門去尋找一下,在家鄉還能吃到哪些地區的特色菜。
(2)活動二:「家鄉文化展示會」。
讓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家鄉的民歌、民謠唱給大家聽,把老房子的照片和文字資料介紹給大家,說說你用什麼方法搜集到這些資料的。講講你的發現、感受及想提出的問題。可以選擇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可以給其他同學的發言提出補充意見。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出示自己搜集的不同地區的有代表性的實物、圖片、照片和民歌磁帶,讓學生辨認各屬於哪些地區,感受到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及它們與地域和歷史的關系。
(3)活動三:「家鄉的美食佳餚」。
請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介紹家鄉的特色菜品、用料和味道;其他地區的特色菜品、用料和味道;自己的發現和問題。可分小組將自己發現的不同地區的風味食品的品名標在地圖上,然後討論:家鄉特色菜與氣候、地形有什麼關系?為什麼各地的飲食習慣會不一樣?將自己帶的材料,做一樣家鄉特色菜,讓大家參觀、品嘗。分組准備表演:有幾位遠方客人來了,你會怎樣向他們介紹你的家鄉?帶他們到什麼地方去玩?請他們到什麼地方吃家鄉美食?送什麼家鄉禮品?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一) 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主要反映了工農業生產方面的內容。工農業生產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他們缺乏直接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如何使課程內容益於學生接受,使學生能從生活的角度,並用自己的眼光來認識和了解工農業生產,這正是本單元的追求。因此,教材設計時盡量選擇了兒童能感受到的事和物,以兒童生活中熟悉的事和物入手來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並懂得:社會就像一台大機器,每個行業就像機器上的一個部件,各有各的任務和用處,各個部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機器才能正常運行,社會才能正常發展。
本單元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的關系;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二)單元結構和教學建議
本單元由三個主題──《吃穿用哪裡來》《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生活中的各行各業》構成。
1.主題一吃穿用哪裡來
本主題的教學重點: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通過研究本地區某一具體的工農業產品的來歷,了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初步感知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體驗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
本課的教學可組織以下活動。
(1)活動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學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實物、圖片、也可以記下物品的名稱,說說這些物品是來自農村還是工廠。以小組為單位,將這些物品進行分類,來自農村的放在農產品中,來自工廠的放在工業品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農產品、工業品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共同特徵,(農產品的特徵:是農民種植、飼養、捕獲得來的;工業產品的特徵:是經過工人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製作出來的;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都是通過生產勞動而得來的;工業農業都是生產行業)讓學生感知我們的生活與工業農業生產密不可分。
(2)活動二:「到農村去看看」。
問問爸爸媽媽,家中餐桌上的農產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然後選一種家鄉的農作物,去調查研究他的生長過程及農民需要付出的勞動。到田間去訪問農民伯伯、或到農產品市場去問問銷售農產品的人,家鄉的這一農作物在什麼季節播種?什麼季節收獲?農民進行了哪些管理過程。參觀學校附近的農村或農業科技園區,有條件的可以參加一下農業生產勞動。
(3)活動三:「我所認識的農業生產」。
請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一種農產品來說說它的生產過程。教師展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與學生共同討論兩種生產方式的不同點,體驗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現代農業的氣息。
(4)活動四:「到工廠去看看」。
問問爸爸媽媽家鄉有那些工廠?生產什麼產品?家鄉的工業特色產品是什麼?到附近的工廠參觀,問問工人叔叔,他們廠的產品是什麼?有哪些生產工序?為什麼一個人只負責一道生產工序?他們根據什麼來研發新產品?
(5)活動五:「我所認識的工業生產」。
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工業生產的情況,說一說工人採取流水作業方式進行生產的具體情況。教師、學生共同討論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工人們為什麼要分工,工人們是怎樣進行分工和合作的。工廠生產的產品在市場要受到大家歡迎,最重要的得的是一定要保證質量,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工廠要採取些什麼措施。為什麼工廠要不斷開發新產品,研究人員根據什麼來研究新產品?體驗工業生產與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連。
2.主題二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
此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通過認識生活中某一物品的發展變化,認識生產要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革新和發展;從各種產品的不斷更新中,知道生產的發展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勞動工具發展變化的認識,體驗人們在勞動中的不同感受,知道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的原因。
本課教學可設計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產品的變化」。
讓學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自己熟悉的產品在不斷地變化更新?問問父母或產品銷售人員,這些產品為什麼會不斷變化更新?結合教材的範例,讓學生討論知道產品是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的。可以讓學生討論幾個問題:電視機為什麼不斷在更新?從電視機的變化和發展中,你發現了什麼?他與人們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什麼關系呢?小組討論產品為什麼會不斷變化?
(2)活動二:「小小設計師」。
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列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還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提出修改的方案,設計出自己理想中的產品。向所有的同學展示自己的改進產品(新產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A.你們的產品是根據什麼設計出來的?(自己的使用經驗,自己的想法)。
B.如果大家有了共同的改進想法,你說廠家會想辦法改進嗎?為什麼?(因為大家的有了共同改進想法,就形成了一種需求)。
讓學生體會到,產品的不斷變化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又會刺激人們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因此產品永遠都會不斷變化發展。鼓勵學生把自己設計改進後的意見和方案,寄給相應的廠家,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投身工業生產的激情。
(3)活動三:「勞動工具的改進」。
教師可演示傳統的勞動工具與現在的勞動工具的不同,讓學生進行比較,討論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勞動工具?請學生設計一種勞動工具,把自己設計的勞動工具向全班同學展示,說明為什麼這樣設計,它有哪些先進性。
3.主題三生活中的各行各業
本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知道我們的生活需要許許多多的行業;知道各行業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了解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行業也在不斷變遷。
本課教學可組織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我們給行業分分類」。
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以及生活周邊的人們,他們都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教師指導學生到職業介紹機構,看看我們的社會還有些什麼行業?哪些是才興起不久的行業?並記錄下來。學生根據教材的分類方式把所了解到的行業進行分類。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哪些行業是生產行業?請學生說說自己家裡人和周圍的人從事的行業屬於哪一類?這些行業為我們社會提供了哪些服務?
(2)活動二:「找找行業間的關系」。
把全班同學分成10個小組,分別安排在食品加工廠、機械製造廠、煉鋼廠、采礦場、發電廠、印刷廠、化工廠、石油開采公司、麵粉廠、農村等具體的行業中,每個小組的同學分成采購和銷售兩個部門。先讓學生討論自己所在的行業生產單位可以生產些什麼產品?每組負責采購的同學討論本生產單位要生產需要哪些原材料和其他資源;銷售部門的同學討論,可以把自己單位生產的產品銷售到哪些單位?學生討論後,自己分工,把自己單位的采購合同(用黃色的紙,寫上采購合同和自己單位的名稱)和銷售合同(用白色的紙,寫上銷售合同和自己單位的名稱)拿到你需要的地方去交易。各小組匯報:自己單位到哪些單位去采購了產品?收到了哪些單位的銷售合同?自己的銷售合同又送到了那些地方?除此之外,你覺得把產品還可以銷售到什麼地方?還可以到哪些地方采購原料?引導學生討論:各行業各生產單位之間有什麼關系?(不是孤立的,他們相互聯系,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要求學生與家裡的人和自己熟悉的在生產單位上班的人一起,討論他們所在行業單位與哪些單位有聯系?是怎麼樣聯系的?
(3)活動三:「找一找,議一議」。
問問家長,並到博物館、職業介紹機構、互聯網等地方去調查,我們當今社會有哪些新興的行業?哪些些行業在發生著變化?哪些行業已經消失了?並且議一議,為什麼會這樣?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裡人或周邊的人有沒有變換工作的?讓學生對此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要讓學生明白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們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應該得到尊重。也可以讓學生對此問題進行一場辯論賽,題目由教師出,目的就是要說明,由於社會的發展,行業的不斷變遷以及各行各業需求量的不斷變化,人們從事的工作也會不斷變化。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一)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重點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交通包括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工具、交通線路、交通的客貨流方式、交通運輸的集散地等方面。本單元重點選擇了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內容,即認識交通運輸的方式、交通運輸集散地等。
本單元在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了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因此讓他們知道出行在車站、碼頭、機場有哪些為旅客服務的機構,乘車、乘機時要履行的基本程序等對他們的生活有許多實用意義。
交通在人類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古代的原始交通,到近代人們飛上藍天夢想的實現,21世紀現代立體交通網的形成,高科技為交通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對交通發展史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隨著交通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汽車噪音、尾氣帶來的污染,發展交通帶來的對耕地的佔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讓學生從小認識這些問題,樹立起環境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本課的主題思想是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了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伍』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我以一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去同學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認識到,沒有情感作為人行動的動力機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為系統中的調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過程中的本源性基礎,個體的道德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其本質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其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這一活動主題,它強調了小學生在家裡要行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下,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很多不好的習慣,如驕橫,霸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讓他們真正學會與人交往.這樣,我根據新課標提出 「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觀察、去探索、去得出結論.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是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教學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明白和夥伴玩要有禮貌,講文明,注意安全,並通過活動體驗和夥伴玩的愉快. 2、能力目標: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文明的解決玩中出現的矛盾,學會與人交往.教學方法: 「興趣是步入創造大門的台階.」對於剛踏進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他們對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為了使他們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學會與人交往.本節課中,主要運用交談、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建構,使學生掌握初步的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尚小,天真活潑、喜歡好動是他們的特點.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盡量營造一個趣味盎然、輕松和諧而又積極主動的情境,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學過程: 根據一年級兒童特點和本教材特色,圍繞「在生活中進行情感體驗」的主旨我設計了和同學聯系、高興地玩、安全地玩、有創意地玩四個教學環節.(一)活動一 和同學聯系 上課的開始我就用樂樂小朋友與媽媽的談話錄音引入課題.然後出示小朋友和同學通電話的情景,(播放課件)愛恩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而生動有趣的聲音和圖片滿足了兒童精神需要,深受學生的喜愛.我藉助富有表現力的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從知、情兩方面為教學的展開作好了鋪墊.緊接著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猜一猜,他們會怎麼說呢?然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情境表演,這樣自然地將學生帶進生活中來,讓學生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二)活動二 高興地玩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活動中我們必須讓孩子進入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因此我設計了兩個讓孩子進入生活的活動情景:①說一說、評一評,②我們去做客.在整個活動中注重學生、教師的共同參與.在說一說中,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一個問題:「你和同學最喜歡玩什麼游戲?」然後組織學生同桌互相說.在評一評的時候,我先要學生讓學生看錄像,找出錄像中到同學家玩的學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應改正,從而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討論分析,從中得出結論:到同學家做客應講禮貌,再設計「我們去做客」這一課堂活動,再讓每個小組的同學互相到別的小組那裡做客,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會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當一名受歡迎的客人. 低年級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僅處在萌芽狀態.他們活動的每一環節都需要具體形象相輔助才能順利進行.據此,我在小結時屏棄了老套的言語式表達方式,而是採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電教設備,這樣學生在樂意接受中觸發情感的升華.(三)活動三 安全地玩 明白事理並不等於掌握,「臨岸羨魚,不如歸而織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教學中只有密切聯系兒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將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再現,從而使學生在心靈深處明白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中的一些危險的游戲,並說出一些生活中學生玩過的危險游戲,讓學生感觀,然後讓學生判斷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四)活動四 有創意地玩 學生在明白了玩的時候要講禮貌,注意安全這個道理後,我要學生說說圖片列舉的一些游戲,並說說還有什麼好玩的,然後安排了學生玩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鞏固今天學生的內容.教學效果預測: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活動」為主線,貫穿於兒童生活中,讓兒童在活動中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然而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他必須持之以恆.
『陸』 小學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版目的(或稱教學要權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柒』 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我為母校添光彩
教學目標:
1、學習愛國實業家陳嘉庚先生的事跡,激發熱愛母校,報效母校之志。
2、通過問卷調查,主題隊會等活動形式,加深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增強以校為榮的集體榮譽感。
3、通過為母校發展獻計獻策、設計母校宣傳冊等活動,增強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爭做學校小主人、和學校共榮辱的責任心與自豪感。
重點難點:
重點:1、學習愛國實業家陳嘉庚先生的事跡,激發熱愛母校,報效母校之志。
2、通過問卷調查、主題隊會等活動形式,增強以校為榮的集體榮譽感。
難點:培養學生以校為榮,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的責任心和自豪感。
教學准備:
學生准備:1、按照教科書學習要製作母校名片。
2、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合作收集以下資料,母校的校史、校訓、校歌和校徽,母校的名人錄,名人的母校等
3、從「辦學特色、輝煌過去、母校名師、喜看今朝」等幾方面製作母校宣傳冊。
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1、教師談話導入:母校給了我們知識和力量,母校給了我們榮譽和歡樂,我們能為母校做些什麼?
2、教師出示課題――「我為母校添光彩」
二、展示交流「母校名片」
學生展示自製的母校名片,講述在製作過程中的學習體會,分析母校名片上的數據給自己的啟示,教師對學習交流活動做出評價。
三、閱讀「名人和母校」
學生自學「陳嘉庚的故事」,討論「嘉庚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
四、實踐活動
學生根據教科書學習要求選擇一題進行調查、研究,數據整理,然後用小報、日記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五、解讀校園文化,組織主題隊會
1、全班根據教科書所示活動流程組織活動
2、學生交流參加活動的感想。
六、製作母校宣傳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