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學好道德與法治沒有考好的原因是什麼
很多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沒有教《道德與法治》和《科學》的專職教師,都是主科老師兼職。
目前農村學校小學1-6年級,大多每個班只有2-3個老師,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一二年級沒有英語,就只有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兩個人一個班。
上課的時候,上午語文老師上課,下午數學老師上課,其它各科,包括《道德與法治》《科學》《美術》《音樂》《書法》《體育》等各科均由這兩位老師兼職。這樣一來,可想而知,其他科目的地位和教學的效果。
拿小徐老師所在地的農村小學來說,《道德與法治》和《科學》因列為考試科目,老師會在臨考前,拿出幾節課來,給孩子們串講一下,而美術、音樂、體育、書法等科目因沒有列入統一的考試科目,而幾乎沒人正經上。
不僅是農村的小學,縣城和小城市的小學,也存在不按課表上的現象。
二、《道德與法治》和《科學》雖然列入考試科目,但因沒有專職教師,因此不參與老師的評優評模考核項。
老師的考評,一年一次,而學生成績是考評的參考條件之一,但考評時對於兼職小科的老師,只考評主科成績,這樣一來,老師也就不在乎學生小科考多考少了。
三、非主科教學之所以進行得不扎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主科要教內容太多,非主科教學時間被主科教學所擠占。
拿小學二年級來說,僅生字一項,會寫的就有250個字,會認的字高達450個字,還要學生會熟練組詞,了解字義,詞義,能熟練區分形近字,同音字等,再加上25篇以上的課文教學,要想讓孩子們考出90分以上的好成績,就需要大量的時間練習,於是各學校為了突出學生主科成績,必然就忽略小科成績。
我們自上世紀90年代就一直落實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然而十幾年過去了,對一些教育比較落後的地區來說,很難實現。
其實很難實現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專職教師的缺失,你讓語文老師兼職教音樂,你讓數學老師兼職教體育,如果兩位老師擅長並愛好此類教學還好,還能像模像樣的上上兩節課,然而如果不擅長的呢,何況這類課又不考,考了也不考評成績,這樣一來,兼職上小科的老師就把小科全部上成了主科,也正因為如此,開家長會時,家長們從來沒見過道德與法治和科學老師。
總之,如果不給各學校配備專業的專職教小科的老師,那麼開全科目,實現素質教育,就只能是口號,什麼時候,各個學校語文、數學老師不再兼職教學生其他所有科目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貳』 高中學校組織教學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沒有研究該操作由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繼任教育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成為了小學和中學教育和科學「存在於學校教育科研八個問題」最常用的詞,幾乎每一位教師,進行每一所學校的設計研究,研究一個將被提到了他們使用的是行動研究的研究方法之一。事實上,行動研究破除了一定程度的教師在小學和中學的研究和神秘的心靈,讓大家注意到,專利研究,而不是一個專家,但可以「嫁」的中小學教師成為一個專業的開發工具。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在一些學校,一些老師那裡,只要動作做行動研究成為一個借口,行動研究被替換,也沒有研究行動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
最近,我有機會見到了一些教育和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仔細檢查表的設計問題,也發現有類似的問題。一些執行問題,只有工作的組織協調,人員調配和管理,制度建設和實施,努力學習的作用;;設計工作僅背景資料,工作流程分析,工作覆蓋面,努力學習,以追查某些主題有科成績,只有效益分析,工作經驗的積累,改善勞動條件,很難找到研究價值。所有這些通過實證研究仍然主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缺乏科研意識。
研究應滿足三個要求:目標,過程和方法。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如果我們的所謂的研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研究目標點,還沒有研究實施過程中不使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將不會成為學習。這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不幸的是,一些研究從設計成果已經忽略了這個常識。
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研究和行動起來。是小學和中學教育科研的基本立場應該堅持。持續不斷地進行,以反映在行動上,而這些過程的反思,提出的方法,反射,提高行為的有效性體現動作擺脫經營自己的老習慣,自覺地在研究行動的基礎和前提,而的研究和行動緊密結合起來,研究擺脫其原始狀態無效的執行情況;!這樣的研究是中小學教育的研究機構應該是沒有結果的研究
如果從上世紀80年代初算起,那麼,小學和中學教育,科研,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0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學校教育科研,提高實踐承擔學校,解決學校的問題,增強責任學校的水平,不少研究項目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的是,有大量的學校和科研解決質量的實際問題,是不相稱的。項目成立以來,該基金已投資,但結果並沒有真正反映出來。教育科研的一些學校仍處於「塑膠花」的狀態。
在這里談論學校教育科研,並不是指是否出版科學著作,無論是編寫的結果集。事實上,很多學校一段時間的調研後,總是能想出一個像模像樣的,由細正規出版社的作品。但也僅限於本研究?科研理念的物化----書反映的內容並沒有真正體現在學校日常生活,但在符號的語言反映了它的結局。這樣的學校的研究,當研究項目是直接寫這樣或那樣的著作,而不一定是真的想改變學校的做法。
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對科學概念,研究和組織方面的原因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都是有原因的方面的研究方式呈現,現有的科學評價機制的原因。現在來看,如何評價科研課題的成果,已經成為一個需要很高的關注度。如果現有狀態繼續,雖然學校申請科研計劃將持續一段時間,但隨著逐漸發現研究學校不直接與學校生活的改善相關,那麼,不僅是研究計劃將減少,而且還用於研究的態度會產生變化,即,從接納拒絕。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春華秋實,如果在過去20年所有的學校沒有轉化匯集的研究將是一個天文數字,真正稱得上是汗牛充棟。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缺乏我們現有的研究,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缺乏的改造。有些學校是一個大問題,一個教育思想的校長。一旦總統的變化,會改弦更張,選擇一個新的話題,因為他們的「成就」的研究項目在他任職期間,原研只會是文本的結果。
面對現在很多學校學校科研和難點問題。重點研究,有收獲,但不能轉化為實際的教學,科研也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科研成果轉化不僅應該考慮之前什麼科學研究科研項目開頭的未來,你需要有一個全面的設計和安排形成的。在學校層面要考慮的科研成果轉化或沒有幫助的研究項目成員的組成,研究是否將有助於塑造後期實施過程的研究和更多的教師的轉型涉及理解等話題的相關情況。什麼是區域組織層面考慮的研究項目在他們的學校,可在該前提下廣泛的推廣,普及和應用程序中使用的結果,與在達到目的的推廣應用形式。在轉換機制,以考慮是否需要設立或支持有關機構,以促進區域教學和科研人員成果的轉化,教育研究人員需要建立什麼樣的學校接觸,使所獲得的結果的主題煉油與銷售,等等。
學校教育科研,研究的目的是,所有的應用程序。一個簡單的事實今天重申,有必要以適用為前提去研究,去點,採取避難。可在項目依賴於它的應用價值所在的主題。待評估標准,看是否改進實際工作。不能只是遠離學校與所謂的「創新」為項目基礎上的實際狀態。只有幾本書被接受出版作為一門學科的基礎。
有中國的定性和定量審查不上學二十多年的研究和開發過程中一般遵循的軌跡可以看出:在20世紀80年代強調定量研究,各種教育研究冠「實驗「之名,一時間,似乎沒有實驗,沒有統計的措施,它不能稱之為教育研究,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行動研究的旗幟,研究的身份不再是高貴的,研究成為一個共享的行為,但研究也是在這個時期是單身,縮小;突出敘事研究進入21世紀,關注教育事件的敘述,定性研究方法的具體情況來頂替量化成為「學習的學校」,一個優秀的性能是目前它是很難找到找到一個定量研究。
通過該課程的西方教育研究似乎是我們的小學和中學教育科研在上演,但時機是在我們的後台,他們有不小的差異。周五,20世紀六十年代初,西方偏重於定量研究,教育統計測量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是非常大的,在定量方法廣泛用於研究和教育教學再一個突出的地方,20世紀50-60 80年代,強調的是質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都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遠遠超出了自然科學研究範式扣除定量解釋和說明的意義是很難工作到教育,定性依次進入研究的主要方向;自20世紀80年代,西方逐步走向教育研究定性和兩個完全不同的現象定量一體化正在逐漸淘汰。
我們的教育研究似乎在不經意間重復西方教育研究的演進在某些方面,但不完全是這樣。例如,本研究的目的是不同的,研究的一個不同的對象,研究的不同方面,將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但這一基本事實,但大家忽略了!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認真探究的問題。
和西方研究者不同,因為在文化傳統差異的教育場景,成長經歷,我們缺乏一個明確的重點在意識和激情方法的研究方法,因此並沒有形成一個壁壘森嚴的定性研究團體,如他們和定量的研究小組,辯論,兩者之間也出了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融合這兩個方面。沒有明確自己的立場,它缺乏深入的分析獨樹一幟,融合分析的基礎上,也變得困難。話雖這么說,在整合的定性和定量的時代迎來,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煉油近年沒有敘事的敘事教育一直是我們廣泛的研究方法和關注的表達文體形式,它是行動研究的旗幟更緊密地研究教育與學校教師之間的關系下。許多依靠敘事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育敘事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幾年後,我們越來越多地面臨著尷尬的新局面:敘事達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但是沒有按照教學跳躍的智慧,各種教育敘事並沒有帶來理性思考教育的升華,敘事是唯一敘事。
耙教師寫關於教育敘事,不難發現,內容日益趨同,越來越多的單一主題,越來越多的相似甚至主題。敘事並沒有帶來預期的變化,不論教師理論家專業成長,它未能產生預期的作用。
敘述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希望老師能夠幫助自己的敘事實踐行為進行梳理,敘述自己的教學經驗,改進自己的教育智慧,是不斷變化的角色和學生發展的新時代的要求,目前發生;專業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敘述認識到,教育和教學實踐,不斷從營養學的實踐學習,使理論不再是一堆空洞的道德說教和行話,達到改變教學形態。現在看來,這些目標尚未實現。我們心太急,不是嗎?真正的智慧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檢驗長期實踐。不排除這樣的理由,但也有一個原因不能忽視,那就是敘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沒有指導理論,敘事,但敘事,是唯一的教育活動圍繞忠實地反映它,就會改變自己的寫作技巧,敘事形式會有所調整,但仍走不出事件本身的局限性,不走個人經驗的狹小空間。合作沒有其他方式,敘事只能反映教育現象的某一方面,我們不能完全理解的現象本身,而不能真正「看透現象的本質」的研究目的。
走出敘事研究的困難簡單的重復,同時提高了敘事模式需要加強參與理論,無論是理論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和依據的敘述。關閉敘事理論升華,提取智慧重要的一點。教育「的敘述後時代」,它應該是多種研究方法和敘事「蘋果和桔子」來添加其他成分文體的合成,使教育研究不再是白開水沒有味道相同的行為,沒有行為在學校的做法是「雞肋」,但真正成為一名助理教師成長,保障學校的發展!
有沒有相關的主題
問題和困難的問題,應該說是比較簡單的。第一個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事實」,「應該」,「可能」,「可能」的思想形成的研究。這是思維的所有主題形成的基本路線。事實----學校發展或教學中如何實踐的現象,事實上,國家是;應----從整個國家的角度應該以實際的學校,它是從這個角度看就會發現,學校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能----改進學校選擇哪條路徑實際上學校已制定或優先考慮教育的具體問題,並教導如何做一個分類,這將是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時序;可行----從實際資源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可能是研究,研究它已經支持還有什麼需要找的基礎上學校,這樣的支持才能真正得到,等等。這種分析往往產生的受試者開始的一個結果。
不幸的是,許多小學和中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包括研究的專業人士,並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立項評審過程中,論文建議書評估,我們常常是由一些簡單的問題困惑:什麼是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文獻雄辯,可行性報告結構完整,到底要說明什麼,問題是什麼受主要問題的解決?該研究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解決之後。
研究或論文寫作,研究人員總是需要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本研究是解決該問題展開。什麼樣的研究應重點方向。研究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幫助,以解決這個問題。沒問題,或者說,問題不集中,研究的價值和作用也將大大減少,不僅會導致研究實施過程中不同的方向,線索不明,但研究結果不能令人信服。
實施素質教育,促進,給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挑戰,但也催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克服。在整個小學和中學教育科研在這些問題上應該開始注意理清問題,分析問題,然後從自己的現實,將其轉化為研究。研究形成後,它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忽略眼前,突然的問題,研究人員仍然可以關注這些問題,想想他們是否可以包含在問題的范圍之內一直是未來的研究方向的課題在相同時間思考和解決可能形成。
有沒有劃分的學校
「學校」是在中國使用的詞,或者90年代初的事情。我是在一篇題為「世紀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提出,學校是對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大趨勢,這將是21世紀一個顯著的變化將是值得關注的。十年後,確實是廣大中小學校本教師的身份,教育管理也認為中國的改革和校本小學和中學事件的發展。不過。如果你仔細分析各中小學為主,並以學校為基礎,有些一致,一些不那麼當前的行為。教育科研存在類似的現象。基礎的研究,以研究為基礎,以學校為基礎的校本培訓研究,雖然這些概念是指不同的含義。但他們強調蘊涵的學校。
學校,三件事情應該是緊密相連的理解:去學校。在學校里,學校為基礎的。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可以被稱為校本活動應側重於學校的做法,解決了學校的實際問題的改善,學校的教育水平,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夠調用校本活動,解決問題應該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主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主要體現在學校的場景是,能夠調用校本活動時,應注意充分認識並挖掘存在於學校各方面資源,這些資源將被改造從顯著潛在的狀態,真正從學校實際的狀態。如果我們同意這種觀點,並以評估是否當前學校教育科研活動,它可能會發現,教育研究的一些學校也只限於處級,並沒有達到校本水平。
這是老師的一個部門,老師是每個人的研究,每位老師也是合適的研究課題,他們可以從自己的教學情況發現問題,搞自己的研究,同時也沒有一定是正確的,以自己的研究在學校發展,學校的擴建,分享智慧和經驗。在這些學校不提倡基於研究或教師的大部分性能,在這項研究中老師進行的研究為基礎,自學。即使是在倡導和推行校本研究或研究為基礎的學校,雖然有些有形態為主,但研究仍是個別教師的真實,有教師之間沒有合作。沒有老師和學校通過推動形成智力水平教育研究的改革和發展。仍然不能稱之為學校。
這是校本老師的基礎。在一所學校,教師在本研究涉及面廣,參與人數在研究和更多的教師,從事校本研會方便很多。學校行政人員或教育科研的組織者,學校應充分認識的情況下研究的分工,要考慮如何在過去這些資源融入學校為基礎的研究,而在同一時間推動學校基礎,也是為了保護教師的積極性在這項研究中,留下的劃分,學校也難以為繼之後。有沒有分析
元素分析元素分析,元研究,元評價等,根據現有的分析,研究,評價研究,這是超越了具體的分析,研究,評價水平,俯瞰監測和分析,如適當性,合理性,使研究更加堅實的基礎。小學和中學教育和科研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分析。大量的研究成果的出現。但是,元素分析或薈萃缺乏系統的研究,由此帶來的後果仍有許多問題做重復的研究,在研究活動進行了研究,大的所謂的簡單循環的水平,效果低。
元分析的角度來看,首先在每個研究落實。它應該有。喜歡思考教育需要滲透到教學相同的全過程。元素分析也需要反映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准備。在選題,分析方法,產生的問題是主體的合理的表示是適當的,符合關鍵詞的通用邏輯規范的定義;在方案設計,分析程序的結構是否齊全,是否接觸的部件緊密地如何方案實施等的可能性;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來分析所獲取的信息是否完整,是否有執行不力或錯誤的,參與執行學習的影響等研究人員,當結果出現在主題為分析對象的結果,其實就是從主體,是怎麼形成的過程的結果符合的研究和分析工具的一般要求,如選擇的恰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結果。在這種分析中,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學校教育的研究和發展至今,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數據結果,這些數據較為系統的薈萃分析被認為是必要的。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元分析工具,甚至意識甚至很少元分析,這是學校研究的原因之一,教育質量不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既需要工作從業者和理論家需要帶領,因為元素分析技術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一套技術,沒有專門的學習和研究,是很難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我們期待著引進教育理論家,因為它是行動研究,敘事研究,充滿激情地介紹了元素分析技術,實用的教育和科研中去,讓元素分析作為學校教育科研的新工具,以提高學校教育科研的安全級別。
『叄』 舉例說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k、課堂提問現狀反1思 小a學數學課堂中7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5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4法之p一y。經過教師精心5設計3、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4和想像力g,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7而極大v地提升0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8常教學中5,教師的課堂提問仍1然存在著一d些問題。 6. 提問「只顧數量,不l求質量」。課堂中4過多的一j問一h答,常常使學生缺少1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q很熱鬧,但是實際上s學生處於v較低的認7知和思維水5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r知不g覺中2,即使給了l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8然會很不d放心0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f個o人s的評價,左右學生個j人j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x法進入d真正的思考狀態。 1. 不p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h僅8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x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w它應有的意義h。 上p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u效。 二q、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k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3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d學習l,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q層面的含義r:一f是有效的問題;二p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2了t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4」,充分3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o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5應注意以8下c幾n點。 5。 備教材要「懂、透、化6」 這一j點是絕大t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q」,卻是我們每個y老師需要反5思的。筆者認8為3,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0」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n教材,我們才w能分6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0用「是什4么w」「怎麼g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4用「你是怎麼g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8」,就是要使自己h不k僅8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b能游刃f有餘地提出問題引5導學生思考,才u能更大x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y僅2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j實際,了s解自己m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r、思維習u慣,以4及w學習n中0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h解了h學生,才x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7如,筆者在執教三g年級數學第五x冊「可能性」一e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o有小x這一c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3加入n一n些生活中8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n小i。第一n次試講,本以0為1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0容了d。下z課後,我及n時反5思自己z,找來一r部分7學生,和他們聊天d,了x解他們對成語的認3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d要提問的成語內4容。再上n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v成語的內5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w課上a所學的內8容。課下m,不o少7學生都對這一f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8。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h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b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m提出疑問,自己b發掘問題,是一i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x再生疑,然後鼓勵、引4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0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4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e。 在實際教學中8,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m問學生:「還有什5么t問題嗎?」學生也u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s現象就極不m正常了u,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p。對任何一k個z數學問題的認3識,都永遠不h可能所有的人i始終保持在同一m個p水4平上a,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k有學得困難的。也v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6映了c教師的一w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z節課才m是好課。其實不z然,課上t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8唯上s的人r,不z利於r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b的這種「順利」也d會使學生缺少4一w種精神,一z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b,如何解決這一t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7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r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x提問題、善於y提問題的習t慣和能力n,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z一i,也k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w一o。 (2)為6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q僅0要在每節課堂上e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x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e不x懂的問題。把這一h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c是走走過場而已w。為8了v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4有意識地進行一m些訓練,可以4站在學生的立場上b,以1學生的身份去示4范提問題。比6如,二u年級教材學習q了u「角的認7識」,對於w什4么l叫角,角各部分1名稱,「角的大r小l與v邊的長0短無e關」這些內7容,學生已e經知道了i。「還有什7么r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p嗎?「那我來問個z問題」我提出了r一p個c問題:「角的大h小t為7什2么i與c邊的長6短無z關呢?」經過討論,大r家明白了z,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0短的,所以7,角的大z小b與x邊的長5短無k關。角的大z小w決定於y兩條邊張開q的程度。教師從8學生的角度示3范提問題,久m而久m之v,也e就讓學生有了a提問題的意識,在引3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m培養了e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k。 (7)「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m論學生提什4么t樣的問題,無x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p敢於d提問題給予4充分6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0法予4以1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c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8解,不j僅5表揚他勇於u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k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7導大w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r能從5提問題中0感受到更大f的收獲,才n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d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m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l是,不o對」等習h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s強化5對與f錯,天o長2日8久f,學生的注意力d會集中4於x教師想要的東西上k。我們可以4適當地多使用一m些中1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4如:「噢,這是一w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q想法不v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7么w?」「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a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z。 總之g,在實踐中3,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1提問內6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r斷提高自己y提問的能力j,同時也j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t,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mテq亍┏г╗Сq亍┏г╗Сmテpq亍┏г╗Сt~♀oq亍┏г╗Сt~♀
『肆』 淺談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
進入新世紀,國家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國家缺乏高素質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而作為一名帶科學課的老師,擔負著培養兒童愛科學、鑽研科學、探究科學興趣的任務。但目前,廣大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受到了制約,下面談談在教學實踐進行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觀念問題
雖然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多年,但在升學考試這根指揮棒下,教師們在實際教學中,仍按應試教育工作著,成績、名次、黃岡、海淀AB卷、隨堂訓練、一課一練等各種補課浩如煙海,師生拼了個焦頭爛額,雙休日、節假日,再加開夜車;公式、定義、古詩、英語單詞等朗讀課背,飯前飯後背,這真是見縫插針。至於科學課已無暇顧及,更談不上科學課上的實驗與探究發現,且不少教師的觀念中認為科學課仍然是「副課」,那就靠邊站吧!
2.懶於動手問題
懶惰情緒始終困擾著實驗活動,稍有難度或費時或缺乏實驗材料(可找替代品)的實驗或實踐活動都是以講代動手實驗來處理的,教學中只做了大約四分之一的實驗,久而久之,形成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俗語說「眼眼巧,手手拙」師生都簡單化處理,不願做刨根究底知其所以然的探究,嚴重影響了教學目標的落實。
克服懶惰情緒,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更新觀念,以對學生極端負責的精神,變應試教育的方式為素質教育,著眼未來,創造環境,千方百計保證每個實驗活動的落實,才能真正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使他們勇於探索,想出新辦法,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興趣才會更加旺盛,逐步養成良好的動手能力。
3.實驗器材短缺問題
這是廣大農村小學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杯子可找飲料桶代替,動、植物標本、岩石標本、礦物標本是沒法找替代品的,口頭講實驗怎樣怎樣進行,壓抑了學生主動參與、協調合作、自主發展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性能力。這樣引不起學生學科學的熱情與興趣,從而影響了學生獲取信息,搜索、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潛能的開發。
小學科學課事關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大問題,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進入新世紀,跨入新時代,小學科學課教學應有新理念,新舉措,使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究科學的興趣與熱情永葆活力。
『伍』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教育困惑
嬌生慣養帶來很大的後遺症。
如不盡快加以科學的家庭教育理論
的指導,後果是嚴重的。
二、期望值偏高是家庭教育過程中帶有傾向性的偏差
(一)期望值偏高與家庭教育內容不當
期望值偏高,
主要是指有些家長不能從孩子的天資、
學習基
礎、年齡特點、有無特長等實際情況出發,為了實現其望子成龍
的願望,
脫離實際地只憑主觀願望對孩子提出不能實現或難以實
現的要求。
孩子的學習基礎不好或較差,
硬是要求其一定要達到
多少多少分數,
達不到就要受到懲罰;
孩子本來沒有某一方面的
天資或特長,卻硬要孩子往某一目標努力,如學繪畫、學鋼琴,
否則就要受到非正常的對待,
等等。
這些都是期望值偏高而教育
內容又不
當的表現。
有的家長對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容不得犯一點錯
誤,一旦犯一點錯誤或不如家長心意就動家法,就嚴懲不貸,等
等,也是期望值偏高的表現。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有時犯點錯
誤,甚至出現嚴重過失,都是難免的。作為家長,如果容不得孩
子犯一點錯誤,把孩子當成「聖賢」來要求,就不配當家長,其家
庭教育必然會出問題。期望值偏高,脫離孩子的實際,就往往事
與願違。就容易把好事辦成壞事。期望值偏高,是家庭教育中存
在的唯心主義,對搞好家庭教育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對孩子期望值偏高,
而教育內容又不恰當,
危害就會更
大。如有些家長不注意啟發、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去幫助孩
子立志,
並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奮斗精神,
而硬性地規定孩子必
須學會什麼,或達到什麼指標,或考上什麼學校,否則就要受到
懲罰。這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如同懸在孩子頭上的一把「尚方寶
劍」
,
往往會給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
甚至會使孩子
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這樣下去,
會使孩子對學習感到不是好事
而是壞事,不是奮斗目標而是精神壓力。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
的精神崩潰,完全失去學習的樂趣,走上「破罐子破摔」的道路,
或出現其他問題。
(二)期望值偏高與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在我國當代,
有相當數量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
望值,
而在家庭教育中又不講究或很不講究教育方法,
只憑著愛
子疼女的一顆赤誠之心來對子女進行養育。嬌寵、溺愛與「恨鐵
不成鋼」
,
喪失理智後的嚴懲,往往是其教育方法的兩個極端。在
平時,不能從嚴要求,又不進行正面引導,一味嬌寵、溺愛,任
其所為,一旦發現問題,又恨得咬牙切齒,認為不嚴懲不足以解
心頭之恨,不能實現心理平衡,便喪失理智,以致造成悲劇。這
樣的教育方法,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了孩子。有些家長對孩子抱
有很高的期望值而十分疼愛孩子,
平時盡一切努力滿足孩子物質
等方面的要求,要啥給啥。結果,慣壞了孩子,使其聽不進批評
意見,吃不得苦,只追求吃、穿、玩,不願學習,不思進取;有
些家長,不讓孩子干一點家務,甚至十多歲了,連孩子的衣服也
不讓其自己洗,
使孩子長期過著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養尊處優
的日子,長大後嬌氣十足,不但實際工作能力低,甚至連生活自
理的能力也沒有或很缺乏。
期望值偏高,已脫離孩子的實際及青少年的正常成長規律;
教育方法不當,
又會把孩子引向邪路或推向絕路。
二者結合在一
起,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簡直是錯上加錯,雪上加霜。這種教育
方法是極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
聰明的家長,
懂得教子藝術
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應該做到恰如其分或比較符合客觀實
際,
應按照兒童及少年、
青年的成長規律及實際情況不斷地為孩
子指點發展目標,
並提出合理要求。
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更應講究
藝術、方法和效果,既應嚴格要求,又應耐心說服,既應允許孩
子犯錯誤,
更應允許孩子改正錯誤,
有時還應給孩子創造改正錯
誤的機會、條件和時間;教育孩子應有耐心,絕不能只憑感情沖
動,更不能喪失理智,對孩子應以鼓勵為主,批評、懲戒為輔;
鼓勵時,既應看到自己孩子的長處和進步,又要指點奮斗目標,
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調動其內因,讓孩子自己去奮進、去努力,
而不能當保姆,事事管著;批評、懲戒時,亦應講究方式方法,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最好用談心的方法,講明是非利害,給孩
子以發言權,並允許孩子申辯,也可用暗示的方法,讓孩子從其
他壞典型中提高分辨是非正誤的能力,
絕不可喪失理智地用拳腳
相加的辦法來懲戒孩子。
教育孩子應以攻心為上,
為此應掌握孩
子的心理狀態和動向。
教育孩子,
既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獨立性,
當孩子的知心朋友,
又應維護父母的尊嚴,
否則就不能教育好孩
子。
『陸』 小學科學老師和學生在上網課期間存在的問題及採取的措施
小學科學老師在和學生在上網課期間存在的問題主要就是,互動的時候缺乏一定的交流,那麼應該有針對性的去解決。
『柒』 快樂教育存在嗎快樂教育會不會把孩子養廢
一說起來「快樂教育」,很多家長就表示反對,甚至一些名人也出來發言說「學習哪有不苦的」,還有人出來辟謠美國也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英國也不是快樂教育。
於是,很多人都把快樂教育當成一個「偽命題」。
那世界上存在真正的快樂教育嗎?
快樂教育會不會把一個孩子養廢呢?
今天,讓我們走進「教育最強國」-芬蘭,以及它周邊那些崇尚「快樂教育」的北歐國家。
「快樂教育」會把孩子養廢?在展開講北歐的快樂教育之前,我們先來回答,快樂教育會不會把一個孩子養廢?
北歐是世界上公認的高福利、高幸福感的地區,以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冰島五國為主。這些國家的教育呈現一個特點-那就是「快樂」。
但我相信,從北歐這扇窗口,依然可以引發一些深遠的思考。比如說,父母究竟應該怎麼與孩子相處?成功難道只有一條路徑嗎?書本知識如何與自然知識相結合?如何培養出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人際關系的人?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啟發和幫助,請點贊、評論和轉發。當然,如果您能夠點擊關注,這對我將是最大的鼓勵。
我是心理咨詢師豆媽,用前沿、專業、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帶著爸爸媽媽們高效、科學、快樂地逗娃!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
『捌』 結合實際,談談目前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當前我國科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科學教育已開展了二十多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首先,從最能直接判定科學教育的水平及其有效性的學生科學素養上看,2000年北京市中學生科學素養狀況調查顯示,北京市中學生科學態度正確的佔60.5%,不正確的佔39.5%;科學文化知識方面正確選擇的佔68.9%,31.1%的中學生沒有正確選擇;生活舉止良好的佔54.2%,45.8%的中學生缺乏良好的生活舉止。其次從國民的科學素養看,我國在1992年採用國際通用的抽樣調查方法,調查了我國國民的科學索養情況,並與14個發達國家進行比較,發現國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我國排在倒數第一。學生的科學素質是學校教育的產物,國民素質反映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可見,我國科學教育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科學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課程設置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1科學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校精英教育體制下,中小學的教育功能主要是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培養優秀學生的,在教育內容上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只學必考的內容,其他內容可以少學或不學。在這種體制的影響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在內容上完全脫離日常生活,「封閉的實驗室研究與抽象的問題為主,導致學生對科學理論的來源和科學理論對實際生活作用的認識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訪美學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美兩國學校里的重要問題。然而,焦點不同,中國的學校更強調學習理論,而美國的學校則更強調學習實踐。」其實,實踐與理論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技術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2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帶有權威性和機械性
我國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學生從上學之日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考試轉,聽課、記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完全違背了科學的含義和價值。「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會使科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錯過了學習科學的本質即科學精神的機會。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忽視了前科學概念。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知道某些事情並不涉及我們的概念圖式和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之間的一致性,我們不能直接地接近那個真實的世界。
3科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趨向單一性和專門化
從課程開發的模式看,有兩種基本形態: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採用的是分科教學法,體現在如小學的自然和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中。而在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起,其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從幼兒園到8年級的科學教育早已是綜合性的了。當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分科課程教學只注重學科本身內在的邏輯性、完整性,而忽視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在今天這個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素質型人才的社會里,單一的學科教育束縛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直接有礙於公眾科學素養的整體提高,是不符合個人和社會的需要的。
另外,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還體現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上。20 世紀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相互整合的時代,「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對現代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我國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教育具有濃厚的「科學主義」色彩,把科學教育的目標局限在單純地培養科學專家和技術專家上。忽視了對其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解決對策
我國的科學教育應該將重點放在科學教育的情景化上,即教會學生把在學校學習的科學知識用於理解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上。按照當代科學社會學和科學教育學及科學哲學的觀念,科學非純科學,科學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它受社會價值的影響,同時又影響著社會價值。並且,科學知識是依賴於杜會背景而決定的研究成果。因而很多構成科學方法、判斷和激情等方面的東西只有在讓學生親自與科學接觸時才可以獲得。基於上述觀點.本文試以情景化這思想為核心提出解決的對策。
1開設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重視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
隨著當代科學的發展,科學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還是一個由單獨學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它是作為科學系統的子系統而存在著的,這就呈現出科學教育具有綜合性或整合性趨勢。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的優勢在於:第一,各學科之間本來就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能利用各學科的特點和優點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復雜的實際問題;第二,多學科研究協同發展能產生新知識突變,出現新的科學局面;第三,使知識科學具有豐富的生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上,首先應重視技術教育。理科課程應設置相應的「動手動腦」課,如讓學生設計一個方法來固定物體或移動物體,設計一個天平用於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設計警報裝置的電路等。學校應定期開展技術設計活動,展現學生設計製作的作品。這種課的教學可以參考STS課程,即科學—技術—社會教學模式。它將科學、技術、社會的知識融入科學教育之中,擴大了科學教育的內容,使科學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並十分關注科學的熱點問題。如最早開展STS課程的英國,其課程包括讀物、教師指導書、錄音、決策游戲、幻燈片和統計材料等。教材按不同年齡段設計為成套的模塊組合。每套包括100~120個模塊不等。在取材時不但考慮到自然科學學科,而且特別留意使用這樣三種題材:(1)與日常生括及現實社會有關聯的同題;(2)科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發明、發現;(3)贊成與反對的觀點並存和答案不限於一個的日常生活中有爭議的科學、技術問題。
科學教育需要人文科學的融合。人文科學以其「隱性」的特點有助於科學教育的發展和完善。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校園的建築、文化、學習氣氛等對科學教育產生影響。在台灣的科學課程改革中就增加了「潛在課程」。目前台灣的一些小學已修建了植物園、動物園及科學信息櫥窗等。根據整合的思想,隱性教育還需要與顯性教育整合才能使科學教育更有效。現代建構主義明確提出,要在科學課程中進行顯性的科學本質教學,以達到教育的人文化。因此,可以通過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課程內容中融入對科學本質的討論。通過對一些著名的科學產品和科學實驗的背景及發明創造者的介紹,了解這些對我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科學事物的由來和科學家高尚的科學品質和生活逸事,使學生融入科學文化中,通過榜樣示範效應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2分析、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使教學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一般來說.學生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解答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簡單地復習學過的內容,而是用新的觀點去改造原有的想法。因為每個學生學習知識都有一種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學生要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正如皮亞傑所說:「學生通過吸收並與原來知識相融合的過程來建立理論的層次結構。」而哈什維總結了實證研究的結果,指出學生一般傾向於觀察那些符合自己「概念」的實驗,而忽視那些與自己「概念」相左的結果。這說明學生力求發現的僅僅是他們目前「概念」所允許他們發現的內容。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科學教育中應該遵從以下原則:(1)了解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講授。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思維品質,然後再介紹常規知識、概念等。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原則,提問題應注意:要求學生作出一個可檢驗的預測;利用不很昂貴的設施或器材;有一定的復雜性,可以使學生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適合於小組活動。(2)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取代錯誤的觀念。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難免存在一些錯誤,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看似錯誤或迷惑的觀點恰恰表明他們目前的理解程度,因此,需要教師去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並據此備課,正是因為了解學生的「錯誤觀念.所以才能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使觀念轉變,形成科學的思考方法,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正如許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所說「備課一方面是備教材,另一方面是備學生。
3創設情景教學環境,以探究的教學方法將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
美國的《科學教育標准(草案)》明確指出了「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中「基本的、起支配作用的原則」,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活動和探究獲得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形成對自然的科學態度。情景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方法在科學教育中的有效性在於;第一,大量研究揭示、科學知識是依賴於社會情景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它是在實驗室的控制下、在大自然的情景中、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而且科學觀點或理論在被科學團體確認前i幣要經一些主要的科學社會機構進行交流和檢查,因此它具有情景性和社會性,如果忽視它的這種特性,那麼必然會使科學概念和理論過於抽象。加拿大的科學教育就強調科學課程需要通過積極的實驗方法去學習,要求所有的學生參加實驗活動,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在真實的問題與事件的情境中教授科學概念;第二,就思維活動的功能而言,既需要主體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認識成果,又需要大膽創新。在認識過程中,批判是創造的前提,而創造又是科學批判精神的內在要求。建構主義認為,任何優秀的「教」和「學」的實質是一種批判性的關系。
根據情景教學的優點和思維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第一,教師應注重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現實性,即科學知識應與時俱進。發達國家就很重視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如英國的電腦教育,在整個歐洲都是出色的,不僅抓得早還抓得緊。另外,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與社會牛活日常生活相結合,不但使學生容易掌握,而且使學生能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以及處理好偶發事件。第一,科學教育課程應重視實驗課和討論課,將學生放入一個真實的情景中進行學習。第三,善於利用認知沖突,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中,使學習的重點從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復制轉移到學生成功地組織他們自己的經驗。第四,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獲得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科學性問題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對科學問題作出回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已的解釋;引導學生交流和論證他們所提出的解釋。
現代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客觀有效的,教授過程和課程設置應該是靈活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富有時代感、擁有理性思維和具有靈活應變能力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