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滬山會議有那些人參加
滬山小學,滬山周邊的鄉紳。
B. 山南繆家知多少
山南繆家祖宗來自平陽鄭樓,遷入此地約多年的歷史。現有人口約1000多人大都居住在山南,滬山,西宅,靈溪等地為主,繆家宗族祠堂建於山南繆家,其祠堂門牌為《繆廖顏宗祠》由於繆廖顏本一脈同源、家族乃一家親。其香火興旺,人丁興盛,家族和睦,事業有成。其祖宗墳墓建於平陽錢倉(第一代).蒼南風池(第二代),其風水慷稱一絕。
於2011年成立繆家理事會由繆益星任族長、繆招廣任副族長、繆益科、繆益和、繆益超、繆招財.繆招鑠.繆招永、繆招鎖、繆招產、繆招相任理事為主的第一代領導人,他們為繆家的大小事情出力辦事。在他們的帶領下!繆家變的更加團結!欲在5年之內把繆家祠堂建成方圓一百平方米左右,總投資1500萬左右的繆氏祠堂。欲把本村每戶通公路,建設新農村的新家園新思路!相信不久我們就能實現這個目標和理想。現繆家按輩分取名字,現在人員排輩分為:沛、益、招、增、雲為主。其中益、招、增是至今最多的輩分。繆氏家族一本同源,一脈相承。
山南繆家歷史和名人事跡
山南村明清時屬浙溫平邑歸仁鄉三十二都,地名小江,位於蒼南縣城東北方向五公里左右的滬山伏牛山之南麓,故後稱山南,由繆家、小江大浹、小江匯底、蘇宅、山南殿邊、林家等六個自然村組成。
1949年解放時稱平陽縣靈溪區山南鄉小江村。1954年山南撤鄉並入滬山鄉。1956年合作化運動時稱滬山鄉星星高級合作社山南分社。1958年大躍進時稱滬山公社山南大隊。1981年8月平陽、蒼南分縣後又改名滬山鎮山南村。2000年滬山撤鎮並入靈溪鎮至今全稱蒼南縣靈溪鎮滬山辦事處山南村。
山南村繆姓村民明清和民國時期全靠農業收入維持生活,當時栽種簡作稻,好年成畝產可收300—500斤,如果遇到災年就顆粒無收,部分村民租種富人水田還要借債交租,江西垟(橫陽支江以西)十年九災,村民生活非常困難。解放後土地歸集體所有,簡作稻改為連作稻,改良種子(雜交 稻),使用農葯、化肥,重視科學種田,畝產超過千斤。近幾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勞動效益,增加了副業收入,村民溫飽問題已解決,有少數能人巧匠辦廠搞經銷逐步向小康水平邁進。
解放初期,部分村民以養母豬或到溫州、瑞安等地賣豬仔、雞仔、鴨仔做些小生意,有幾戶村民建油坊加工油菜籽和桐油,部分村民還從事米粉干加工,年青力壯的村民到礬山挑明礬,到前岐賺肩頭運輸工錢。60年代以搞竹器副業為主,男女老少學會編竹席或到全國各地做經銷竹席生意,加工冰棒梗。有的搞黃麻脫膠紡麻線,織麻袋。有的外出經銷江南土紡土織的衣褲。改革開放(1979年開始)以來,部分村民到溫州市場販賣海鮮、蔬菜、水果等。有的能人在本地和縣城及外地紛紛自主創業創辦企業,如;塑料編織廠.食品加工廠等為主。
教 育 與 人 才
解放前山南村沒有學校,大部分村民不識字。學齡兒童只好跑到鄰近的姜家宗祠去讀私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山南殿請滬山周姓人當老師辦私塾,以三字經、瓊林幼學、唐詩論語等為課本。除小數富裕的農家子弟能繼續到鰲江、金鄉等讀完小學或初中,大部分兒童只讀二、三年私塾就輟學,幫大人放牛、揀豬糞、學種田了。祖公為了鼓勵族內子孫讀書上進,特抽眾田數畝,以獎勵那個青年在本族內考上最高一級學堂的學生,名曰:畢業田。歸那個家長耕種或放租,時間不限,只等後來追上的學生比前者的學歷高,就由誰去輪流頂替耕種。解放前初中畢業生有繆益和.繆益多。故由他倆種了十幾年的畢業田。土改時該田被政府統一收回,劃分給貧下中農。解放後滬山鄉辦起了滬山中心小學,便利了四鄰兒童到滬山中心小學讀書。當時有了新的教材,如國語、算術、常識等,但大部分的少年兒童還是因為家庭貧困,只讀了初小或高小就無錢再升學,只好跟家長學種田或其他手藝。
女孩子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影響下,基本上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1958年大躍進時期族內曾有幾名青少年考上初中或中專也因生活困難無法繼續深造,只好響應毛主席「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回鄉大有作為」的號召而回鄉支農了。文革時期(1966—1976年)在山南殿辦起村級小學,設一、二年級兩個班,兩位老師,一個公辦,一個民辦,民辦教師工資由大隊負責,分九個生產隊攤派。適齡兒童一律免費上學。這樣才使大部分的男女兒童有機會上學校讀書。
名人事跡
聲明:由於本人未經全面考察和資歷有限,唯有口述一兩位我所知曉的名人,望請海涵。
繆錫范(約1760-1852)左右 有五兄弟排名老二 其中老二老三在溫州靈溪山南 老一老四老五定居杭州其後代至今在杭州和湖州等地。
繆錫范 男 (大約1760-1852左右)據上一輩老人和我爺爺回憶和講述,我的太公:繆錫范(即我爺爺的爺爺)高壽93歲逝世,他起初是個名震一方的武功高手,曾在蒼南龍港繆家橋祠堂(曾經是一個學堂)教受武功,當時繆家和黃家由於個人(是田地糾紛)恩怨導致整個家族的恩怨,沖突導致兩家派人看守本姓宗祠祠堂准備武力解決問題,(當時有個觀念哪家把另外一家的祠堂大門拆了就贏了,不管死多少人都無所謂,這就是家族團結觀念)那是全村青壯人士輪夜把守村莊和祠堂同時把恰尾繆也叫過來助陣,准備出動出擊。由於我們繆家人數與黃家比有很多的劣勢,當時本村共出動18個身手敏捷的人(當時每個人拿一把竹棒我們叫18鈀杖)我的太公教了幾個黃家的徒弟,那是自然他們不敢攻我們繆家的,他們深知我太公的功夫了得,以一抵十綽綽有餘,當時我太公帶頭把守祠堂,黃家人拿扁擔欲沖進來,我太公空手一人抵擋他們八人打過來的扁擔,絲毫不動聲色,把他們打趴在地上,那是在場的繆家連聲叫好,由於這次武鬥黃家失敗,即使他們人數比我們多再也不敢來和繆家武鬥了。紛紛退去。當時我爺爺那時由於家境貧窮,唯有以生計為策,我太公的武功就在也沒有傳到我爺爺這一輩了。但是我爺爺的一個堂兄弟到我太公那裡學到了一點練身的武藝,他叫(繆益梯)現九十一歲,身體安康,至今為止還能一人挑一百多斤的水,拳頭很粗硬大人很有力氣的!有意思的是,每當他坐在那裡睡覺的時候那酣聲全村都能聽到,別人說他打個噴嚏鄰村都能聽到呢!他對我太公的事跡和教授他的東西到目前為止都記憶深刻,我太公的武藝可見一斑啊!遺憾的是他的第一代大徒弟是外姓已故下面的人很少有他們的武功了!另外當時識字不多,沒有留下書籍至今無法拿到第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他的偉大事跡!但是我們的後人還是不斷提起他的寶貴事跡而贊嘆不已。
願繆氏家族星火燎亮,香火興旺,家族和睦,萬事百昌。
C. 上海市楊浦昆明學校
1.昆明學校 簡介:昆明學校是上海市楊浦區一所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初名回念華女子學校.學校歷任校答領導以「團結 協作 高效」的工作作風,帶領廣大教工積極工作,努力探索,使學校..打虎山路7號
我是六十年代昆明中學的校友,想找尋原昆明中學退休教師 竹培德...
2.昆明學校小學部 簡介:昆明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初名念華女子學校.學校歷任校領導以「團結 協作 高效」的工作作風,帶領廣大教工積極工作,努力探索,使學校始終保持著一..大連路854弄20號
021-65035302
D. 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滬山小學的學籍號的識別碼是多少
全國聯網的電子學籍號就是學生的個人標識碼(19位)為教育系統人回員基礎信息統一編碼,答由類型碼(1位)及公民身份號碼(18位)或個人標識自編碼(18位)構成。個人標識自編碼(18位)是在教育個人暫無公民身份號碼(第二代)或原公民身份號碼不可用時,由教育部依據本規則賦予教育個人的教育身份號碼,個人標識自編碼(18位)是特徵組合碼,由十七位數字本體碼和一位校驗碼組成。排列順序從左至右依次為:六位數字地址碼,八位數字出生日期碼,三位數字順序碼和一位數字校驗碼。
臨時學籍號:全國臨時學籍號的編碼規則是L+按身份證號編碼規則生成的數字(6位學校所在地區劃碼+8位出生日期+4位隨機碼)
正式學籍號:有身份證號:G+身份證號。無身份證號:J+身份證號生成規則。
具體學籍信息請咨詢學校的學籍管理人員
E. 山南村繆家的歷史來源和名人事跡
歷史來源
山南村明清時屬浙溫平邑歸仁鄉三十二都,地名小江,位於蒼南縣城東北方向五公里左右的滬山伏牛山之南麓,故後稱山南,由繆家、小江大浹、小江匯底、蘇宅、山南殿邊、林家等六個自然村組成。
1949年解放時稱平陽縣靈溪區山南鄉小江村。1954年山南撤鄉並入滬山鄉。1956年合作化運動時稱滬山鄉星星高級合作社山南分社。1958年大躍進時稱滬山公社山南大隊。1981年8月平陽、蒼南分縣後又改名滬山鎮山南村。2000年滬山撤鎮並入靈溪鎮至今全稱蒼南縣靈溪鎮滬山辦事處山南村。
山南村繆姓村民明清和民國時期全靠農業收入維持生活,當時栽種簡作稻,好年成畝產可收300—500斤,如果遇到災年就顆粒無收,部分村民租種富人水田還要借債交租,江西垟(橫陽支江以西)十年九災,村民生活非常困難。解放後土地歸集體所有,簡作稻改為連作稻,改良種子(雜交 稻),使用農葯、化肥,重視科學種田,畝產超過千斤。近幾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勞動效益,增加了副業收入,村民溫飽問題已解決,有少數能人巧匠辦廠搞經銷逐步向小康水平邁進。
解放初期,部分村民以養母豬或到溫州、瑞安等地賣豬仔、雞仔、鴨仔做些小生意,有幾戶村民建油坊加工油菜籽和桐油,部分村民還從事米粉干加工,年青力壯的村民到礬山挑明礬,到前岐賺肩頭運輸工錢。60年代以搞竹器副業為主,男女老少學會編竹席或到全國各地做經銷竹席生意,加工冰棒梗。有的搞黃麻脫膠紡麻線,織麻袋。有的外出經銷江南土紡土織的衣褲。改革開放(1979年開始)以來,部分村民到溫州市場販賣海鮮、蔬菜、水果等。有的能人在本地和縣城及外地紛紛自主創業創辦企業,如;塑料編織廠.食品加工廠等為主。
教 育 與 人 才
解放前山南村沒有學校,大部分村民不識字。學齡兒童只好跑到鄰近的姜家宗祠去讀私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山南殿請滬山周姓人當老師辦私塾,以三字經、瓊林幼學、唐詩論語等為課本。除小數富裕的農家子弟能繼續到鰲江、金鄉等讀完小學或初中,大部分兒童只讀二、三年私塾就輟學,幫大人放牛、揀豬糞、學種田了。祖公為了鼓勵族內子孫讀書上進,特抽眾田數畝,以獎勵那個青年在本族內考上最高一級學堂的學生,名曰:畢業田。歸那個家長耕種或放租,時間不限,只等後來追上的學生比前者的學歷高,就由誰去輪流頂替耕種。解放前初中畢業生有孝忠、秉鑾。故由他倆種了十幾年的畢業田。土改時該田被政府統一收回,劃分給貧下中農。解放後滬山鄉辦起了滬山中心小學,便利了四鄰兒童到滬山中心小學讀書。當時有了新的教材,如國語、算術、常識等,但大部分的少年兒童還是因為家庭貧困,只讀了初小或高小就無錢再升學,只好跟家長學種田或其他手藝。
女孩子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影響下,基本上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1958年大躍進時期族內曾有幾名青少年考上初中或中專也因生活困難無法繼續深造,只好響應毛主席「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回鄉大有作為」的號召而回鄉支農了。文革時期(1966—1976年)在山南殿辦起村級小學,設一、二年級兩個班,兩位老師,一個公辦,一個民辦,民辦教師工資由大隊負責,分九個生產隊攤派。適齡兒童一律免費上學。這樣才使大部分的男女兒童有機會上學校讀書。
名人事跡
聲明:由於本人未經全面考察和資歷有限,唯有口述一兩位我所知曉的名人,望請海涵。
繆錫范 男 (大約1760-1841左右)據上一輩老人和我爺爺回憶和講述,我的太公:繆錫范(即我爺爺的爺爺)他起初是個名震一方的武功高手,當時繆家和黃家由於個人恩怨導致整個家族的恩怨,沖突導致兩家看守本姓宗祠祠堂,(當時有個觀念哪家把另外一家的祠堂大門拆了就贏了,不管死多少人都無所謂,這就是家族團結觀念)那是全村青壯人士輪夜把守村莊和祠堂,准備出動出擊。當時我的太公教了幾個黃家的徒弟,那是自然他們不敢攻我們繆家的,他們深知我太公的功夫了得,以一抵五綽綽有餘,當時我太公帶頭把守祠堂,黃家人拿扁擔欲沖進來,我太公空手赤拳一人抵擋他們四人打過來的扁擔,絲毫不動聲色,把他們打趴在地上,那是在場的繆家連聲叫好,由於這次武鬥黃家失敗,即使他們人數比我們多再也不敢來和繆家武鬥了。紛紛退去。當時我爺爺那時由於家境貧窮,唯有以生計為策,我太公的武功就在也沒有傳到我爺爺這一輩了。但是我爺爺的一個堂兄弟到我太公那裡學到了一點練身的武藝,他叫(繆益梯)現九十一歲,身體安康,至今為止還能一人挑一百多斤的水,拳頭很粗硬大人很有力氣的!有意思的是,每當他坐在那裡睡覺的時候那酣聲全村都能聽到,別人說他打個噴嚏鄰村都能聽到呢!他對我太公的事跡和教授他的東西到目前為止都記憶深刻,我太公的武藝可見一斑啊!遺憾的是他的第一代大徒弟是外姓已故下面的人很少有他們的武功了!另外當時識字不多,沒有留下書籍至今無法拿到第一手資料介紹他的偉大事跡!
F. 靈溪滬山小學和靈溪靈江小學哪個好點
答: 靈溪滬山小學比較好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G. 滬山小學,4年3班。謝惠民,曹隆燕,謝雯,溫雯雯,林禛臻,黃文怡。6個只中那個最漂亮 請4年3班回答
曹隆燕
H. 靈溪三小和滬山哪個教學好
你說的靈溪三小和滬山小學
如指蒼南縣靈溪鎮第三小學和蒼南縣靈溪鎮滬山小學,
是蒼南縣靈溪鎮第三小學相對好。
蒼南縣靈溪鎮第三小學,
簡稱靈溪三小,創辦於1995年9月。
是浙江省示範小學、
浙江省標准化學校、
溫州市中小學教學評價改革實驗先進學校、
溫州市教科研先進單位、
溫州市小學生行為規范達標學校。
I. 上海市楊浦區打虎山路第一小學的師資情況
本部有3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人數1000多名,教師106人。教師中95%以上具有本科學歷專,90%教師已修完研究屬生課程,是上海市小學教師平均學歷最高的學校。教師中60%獲得過市、區和全國的各種獎項,50%以上參與國家、市、區級等教育課題的研究。學校具有副高職稱的教師16名,上海市名校長、名教師成員6名,學科導師3名,特級教師2名。
10多年來,學校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逐步形成了學生素質教育的三個100%和一個50%,素質教育350已經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即:100%的學生參加探究課拓展課的學習;100%的學生參加課外興趣課的學習;100%的學生參加搖籃校本課程的學習;50%的學生參加搖籃社團的活動。
學校師生獲得全國、上海市、楊浦區教育教學比賽或評比的各種集體獎項平均每年有近百項;教師個人平均每年有六七十人次;學生個人獲得全國、上海市、楊浦區教育教學比賽或評比的各種獎項每年平均超過一千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