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教師招聘一道案例分析題求答案!!
張老師的做法主要是沒有把數學生活化。純粹是傳授知識,但是學生並不理解,因回為太抽象。李老師的做答法,結合生活實際,從生活中來,由具體到抽象,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況的能力,教師設計的巧妙,學生學的容易,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融入到具體的生活實例,加深了學生的認識,也就達到了「知其然,也應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㈡ 小學教師資格證材料分析題怎麼找答題點
材料分析題是教師資格考試的重要題型。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會考查兩道材料分析題,每題20分。通過材料分析題,考官不僅可以了解考生教育理論水平如何,還可以了解考生是否能夠把教育理論應用與教育實踐,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一、材料分析題可能涉及到的教育理論
1.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中常用的理論包括三大類。一類是課堂教學類,運用到新課改的一些理念,如學生觀、教師觀、教師教學行為等以及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這些理論可以用於分析一些教師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習的案例,著重分析這些案例中教師的做法遵循了哪些教育理念和教學原則,運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有哪些可取之處等。還可以用於分析一些教師不尊重學生的觀點、給學生灌輸知識的案例,著重分析這些案例中教師的做法違背了哪些教育理念。
第二類是學生德育類,運用德育原則和德育方法分析一些教師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案例。這類案例同樣分為教師遵循德育原則的情況和教師違背遵循德育原則的情況,要根據情況進行分析。
第三類是教師職業道德,運用教師職業道德分析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符合還是不符合職業道德的要求。
2.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中常用的有兩個,一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常常用於分析一些學習困難學生產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他們可能由於低級層次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沒有產生學習這一高級層次的需求,所以教師、家長、同學等應該相互配合幫助這名學生滿足低級的需求,從而使他產生學習需求。
另外一個常用的心理學理論是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這一理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努力程度不夠,而不應該歸結為運氣不好或者能力不高。這一理論還啟示教師應該將學生的努力程度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標准和指標。
二、材料分析題的答題思路
既然材料分析題考查的是應用教育理論解決教學實踐中問題的能力,所以在解答材料分析題的時候切忌只大而空地說理論或沒有理論高度地就材料說材料。答題時,既要應用教育理論,把運用到的教育理論解釋清楚,又要聯系材料,論述清楚教師的哪些做法遵循了教育理念,哪些做法違背了教育理念。
另外,最好採用總——分——總的答題思路。先總述教師的行為是符合還是不符合,是妥當還是不妥當。接著分條進行陳述,應注意先羅列相應知識點,再結合材料進行分析。最後總述教師應有的做法或者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會怎麼做。
㈢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㈣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帶分數乘法》教學片斷:
⒈學生根據應用題「草坪長5米,寬2米,求草坪的面積。」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演算法。
其中一個組,在小組交流時,由於三位同學還沒有想出方法,整個合作過程只好由一位同學講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學拍手叫好而告終。
請你根據上述教學片斷進行反思(主要從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層面分析)。
答:以上現象是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應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多數學習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組織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應遠遠超過獨立學習的結果。當然,宜獨宜合,應和教學情景、學生實際結合,擇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們在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時,能否認真的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讓學生經歷過獨立思考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他們有充分的時空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有否進行明確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記得那是一節順利而精彩的課,上課內容是「分數的意義」。在課的結尾,教者沒有安排學生圍繞知識點去小結,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班裡用分數表述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情緒。令人難忘的是有一位學生在小組里的表述:「我把整節課的學習情緒看成單位『1』,高興的佔了3份,即3/4高興,遺憾的佔了一份,即1/4遺憾。因為面對這么多的老師聽課,我們班的同學一個個都正確地回答了老師的提問,展示了我們班的風采,為班級爭了光,我為我們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興。我之所以遺憾,是因為整堂課我一直認真思考,積極舉手,許多問題又不難,但老師沒有給我一次機會,我感到很遺憾……」
下課後我找到這位同學了解情況:
問:小朋友,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沒讓你發言嗎?
答:老師有可能沒有看到我舉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準確吧,因為數學這門課我學得不太好。
問:平時課堂上,老師都叫哪些同學發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
[案例反思](可以從面向全體的角度分析):
答:這是我們數學課堂中存在的普遍想像,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來面向全體學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個體,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體,這樣的道理已經很難在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得以落實。我們想,我們可以採用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的個人想法在小組內得到展示,在小組內得到表現。…
3、案例描述
師:今天,在學習小數的加減法之前,請你們獨立解決一個問題:笑笑在書店買一套《中國兒童網路全書》花了148元,還剩下53元,笑笑帶了多少錢?
師:淘氣跟笑笑一起到書店買書,也有一個問題,看誰有辦法幫他解決?
淘氣在書店買一本《童話故事》,花了3. 2元,他又買了一本數學世界,花了11. 5元。淘氣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勵學生迎接挑戰,認真審題,先列出算式,教師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師:(指著算式)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學所列的算式,有沒有列式和這個不同的?(學生還可能列出11.5+3.2=?教師也把它寫到黑板上,給予肯定)
師:為了幫淘氣解決付錢的問題,大家都列出了正確的算式。可我們都沒有嘗試過兩個小數怎麼相加。現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現小數加法的演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麼計算的。其中哪種演算法和你的一樣,哪種你沒想到?你還有不同的演算法嗎?
(4)小組討論:教材中的三種演算法各有什麼特點和相同之處?小數相加時,為什麼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點一定要對齊?」
(5)全班圍繞「為什麼小數點一定要對齊」交流,教師歸納小結,明晰小數加法的算理。
師:多位數相加時,個位數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相同數位(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小數相加時,小數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點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演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點,把小數相加變成整數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小數點對齊了,小數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加法的計算就沒有什麼不同了。
問題討論
(1). 「小數加法」這一課,教材是讓學生直接進行嘗試的,本案例中教師引入時先安排了整數加法的內容,你對此有什麼看法?直接安排學生嘗試,對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是否有幫助?
(2)、教師在學生討論完之後,安排了看書的環節,你認為有必要嗎?為什麼?
(3)、書中三種演算法的共性是什麼?為什麼要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
案例分析(圍繞上述問題分析)
4、案例《9加幾》前半節課的教學過程:
⒈創設9+5的情境,列出數學算式。
⒉學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較演算法多樣化,得出「湊十法」。
⒋教師布置學生以四人小組的為單位,通過擺小棒計算9+6=
9+7= 9+4= 9+3=
筆者仔細觀察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大多數小組同學先寫出得數,再擺小
棒,有一個組的同學純粹在玩小棒。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了弄清原因,於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幾的算式讓學生口答,每人5題,抽測了十位同學,只有一人算錯了1題。問他們怎樣算的,多數同學回答,想出來的,在幼兒園里就會算了。位數不少的同學能把「湊十法」的過程說得頭頭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題:1、擺小棒計算時學生為什麼先寫得數再擺小棒?
2、我們應如何對待書中所安排的動手操作?
案例分析:
5、設計一個你認為較理想的問題情境,並加以分析。
6、、案例描述:這樣的合作有效果嗎?
場景1
一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一課時,在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6-7這樣一個算式之後,馬上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應該怎樣計算16-7。
場景2
某校四年級六班有56名同學,老師在教學實踐活動課「秋遊計劃」一課時,在讓學生合作制訂購買秋遊所需物品及所需錢數之後,又設計了一個活動——乘車與買門票。「一輛大客車可坐50人,每輛300元;一輛中型客車可坐30人,每輛200元。個人票每人10元,團體票每人8元(10人為一組)。」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這些數據,討論交流應該怎樣租車、怎樣購買門票比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在繼續計算買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計算器)。
場景3 .
一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數學課「克和千克」一課時,讓小組合作稱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小組匯報時,有一個學生說:「我稱的是豎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師問道: 「是8克嗎?」坐在旁邊的學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這名學生終於說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題:場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麼?場景2在第二次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在繼續計算買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計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場景3中為什麼會出現第一次說是8克而第二次說是85克的情況呢?
「5的加法」新授課。教材是這樣編寫的:
教材編寫的意圖是:滲透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那麼老師又是怎樣理解使用教材的呢?
師:算出一共5隻,是用什麼方法算?
生1:4+1=5。
生2:4和1組成5。
師:為什麼用加法?
生:(無人舉手)
師:昨天學習加法,把兩個數合起來,用加法。現在,要把4隻和1隻合起來,所以該用——加法。
師: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麼?
生:(略)
師:5隻鳥,可能用什麼方法算出來?
生:(脫口而出)用加法。
(教師想要的方法沒出來,於是教師要求學生討論)
師:請四人小組討論。
生:(學生討論)
師:誰來匯報「5隻鳥,可能用什麼方法算出來?」
生1:用加法。
生2:想組成分解。
(這時教材上列舉的三種方法,學生只想到「組成」這一種。於是,教師繼續引導)
師:有不同的想法嗎?你是怎麼想的?
生3:心裡想的。
生4:5-0=5(這時,學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師:請你說一說怎樣想出等於5?
生5:4和1組成5。
生6:跟他一樣是心裡想的。
(學生仍然想不出「數數」的方法,這時教師乾脆直截了當地「導」)
師:在心裡怎樣算?先數幾?
生7:先數4。
師:再數幾?
生7:再數5。
(至此,「用數數的方法來計算4+1=?」終於出來了)
【評析】為了啟發學生說出數數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用了十幾分鍾。在這當中學生有什麼收獲呢?學生為什麼不會想到數數的方法?實際上城市的一年級新生幾乎100%接受幼兒園教育。目前,許多幼兒園都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而且為了更好地與小學「接軌」,他們教孩子用想組成分解的方法來計算加減法,還讓學生天天練習。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期間對10以內的加減法已達到了提取事實的階段(即脫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數數得到計算結果的階段。也就是說學生經驗中早就淡忘了數數的方法,所以學生想不到數數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
教師用這么長的時間想達到什麼目的呢?為什麼千方百計地非要學生說出用數數的方法計算「4+1=?」呢?因為這種方法教材上出現了。有些教師以為教材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就必須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種方法。這說明教師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為本」、「以教案為本」。
學生在這十幾分鍾里知識無增,認知水平降低,只有失敗的體驗。這樣的教學,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哪個維度來衡量,都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反而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課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而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麼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據《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個字」(調、改、增、組、挖)上下功夫。調:調整認知目標,調整教學內容,調整練習題;改:改變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活動情境……)、改變例題、習題;增:增加讓學生探索創造的活動;組:重組教學內容;挖: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
像前面舉的這個例子,當學生列式計算之後,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4+1=5,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能想出幾種就幾種,勿強求。接著教師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笑笑也在學習5以內的加法,可2+3=?他給忘了,你能幫他想辦法算出這題的得數嗎?然後可設計游戲和一些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練習。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來表示?……如果班級學生的基礎較好,可以把5以內的加減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學這部分內容。這樣的設計,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7.[案例描述]《帶分數乘法》教學片斷:
⒈學生根據應用題「草坪長5米,寬2米,求草坪的面積。」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演算法。
其中一個組,在小組交流時,由於三位同學還沒有想出方法,整個合作過程只好由一位同學講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學拍手叫好而告終。
請你根據上述教學片斷進行反思(主要從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層面分析)。
答:以上現象是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應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多數學習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組織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應遠遠超過獨立學習的結果。當然,宜獨宜合,應和教學情景、學生實際結合,擇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們在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時,能否認真的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讓學生經歷過獨立思考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他們有充分的時空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有否進行明確的角色分工呢?
8.[案例描述]記得那是一節順利而精彩的課,上課內容是「分數的意義」。
在課的結尾,教者沒有安排學生圍繞知識點去小結,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班裡用分數表述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情緒。令人難忘的是有一位學生在小組里的表述:「我把整節課的學習情緒看成單位『1』,高興的佔了3份,即3/4高興,遺憾的佔了一份,即1/4遺憾。因為面對這么多的老師聽課,我們班的同學一個個都正確地回答了老師的提問,展示了我們班的風采,為班級爭了光,我為我們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興。我之所以遺憾,是因為整堂課我一直認真思考,積極舉手,許多問題又不難,但老師沒有給我一次機會,我感到很遺憾……」
下課後我找到這位同學了解情況:
問:小朋友,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沒讓你發言嗎?
答:老師有可能沒有看到我舉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準確吧,因為數學這門課我學得不太好。
問:平時課堂上,老師都叫哪些同學發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
[案例反思](可以從面向全體的角度分析):
答:這是我們數學課堂中存在的普遍想像,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來面向全體學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個體,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體,這樣的道理已經很難在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得以落實。我們想,我們可以採用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的個人想法在小組內得到展示,在小組內得到表現。……
㈤ 教師禮儀案例分析題
【案例描述】 馮老師是一位高中的政治老師,在學校工作努力,為人勤儉節約,學校領導對他抱有很 大期望。可是,據筆者高中三年所知,該老師在學生中很不得人心,很多學生都不喜歡他, 甚至常有學生到校長處要求更換教師。他存在哪些問題呢? 馮老師平時穿衣隨便,不修邊幅, 頭發常常油膩膩,衣服經常一個學期一套穿出頭,臉上也是常常油光滿面。以致如果有一天, 馮老師穿戴整齊,學生的注意力都聚集在當天將有什麼大事發生上而不能靜心讀書。他還喜 歡吃大蒜之類有味兒的食物,和學生講話經常「帶味兒」。上課時,馮老師習慣性懶散地靠 在講台上,等等。 一篇教育新聞曾報道,一位小學英語女教師人靠衣裝,出名靠報道,儼然一個時尚潮人 的派頭。
【分析處理】
一、遭遇問題:合適的教師禮儀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上述兩個案例表現了兩個既然相反的教師形象,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現代教師 在自我定位上、教師正確的禮儀上認識不清,不知道到底何為合適的教師禮儀。 禮儀是「禮」和儀的統稱。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為了表示尊重與友好而共同遵守的 行為規范和交往程序。教師禮儀,是禮儀在教育行業履行職能工作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教師 在教書育人崗位上向受教育對象開展教學、育人工作時的有形象化、規范化的正確做法。但 在上面兩個案例中,兩位教師顯然沒有做到遵守合適的教師禮儀,成為學生的表率。
二、直面問題:
教師為何不能遵循正確的教師禮儀?
在接觸《師德與教師禮儀》課程之前,筆者一直都不知道教師需要遵循多種教師禮儀規 范,只是覺得有一些老師的行為不好。學習了《師德與教師禮儀》之後才明白,這些都是不 符合師德與教師禮儀的行為表現。教師不能遵循正確的教師禮儀,我認為很大一方面是教師 禮儀的教育工作未能做到位。 再者,一些教師在觀念上認為教師禮儀無關緊要,教學效果與外在的教師形象無關,外 在形象邋遢或者時髦不影響學生的學習。 這些原因造成了例如上述兩位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注意遵循正確、合適的教師禮儀。
【反思和領悟】
歌德說過「一個人的禮儀『就是一面找出他肖像的鏡子」。英國教育家培根說「相貌的 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這就是美的詮釋。教師禮儀作為 教師職業行為規范,為教師在履行教育職能過程中使自身的行為符合教育對象的培養要求提 供了依據,教師不僅要「知書」,而且要「達禮」,知行合一,才是人民教師應有的道德。 在我看來,首先,學校要提高准教師學習的教師禮儀的重視程度,對師范生進行專業的 教育。在教師方面,教師要遵循真誠與自律原則和適度從俗原則,不可與案例中的馮老師一 樣隨隨便便,邋邋遢遢,要求進行自我要求、自我約束、自我對照、自我反省,尊重學生的 同時尊重自己,強化職業道德。也不適宜同那名女教師一樣趕潮流,要明確角色定位,注意 形象效應,在著裝上要求能體現教師特色。 當然,教師禮儀不僅包括著裝方面,而且包括言談舉止等方方面面。學高為師,身正為 范,教師的言行舉止應成為學生的表率。合格的教師禮儀要做到以下六點:
一、平等相處、 尊重學生;
二、謙和有禮、尊重家長;
三、關心同志、禮貌待人;
四、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五、舉止大方、儀表端莊;
六、說話和氣、語言文明。
作為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師范生,必 須遵守這些規范,這既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也是對自己和他人尊重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