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品德與生活論文哪兒有
小學品德教學論文
當前位置:悠揚教案 — 教育論文 - 小學教研論文 - 小學品德教學論文 如何引領一年級小學生走進《品德與生活》的大課堂 2006/4/26
小學品德與生活論文-紙上得來終覺淺,小學品德與生活論文心中悟出始知深
2008年12月31日 小學品德與生活論文-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那麼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怎樣才能既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又不會事與願違呢?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
2008年7、8月份「暑假備課」主題徵稿內容:①教學論文;②教學設計;③課件;④同步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前參與的策略研究 ·, 引領生活課堂教學盡顯活力師生互
品德與生活論文-小學教師之家分享你的教育資源!
京山縣2007年小學品德優秀教學論文評選結果一等獎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現象的幾點反思石龍鎮王集小學何永昌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的家園雁門口鎮小學張春清源於生活,小學品德與生活論文融
小學品德與生活論文
http://google.com/bookmarks/url?url=//rkdy.i%0dmai360.c%0dom/m/kw/5150/1749907.html
⑵ 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效率論文
說到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品德與社會中,就是使學生在知識與情感上、品行上都有所提高,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也就是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在課堂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學生的知識與情感、品行得到了提高,教學效果也就達到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趣味導入,提高課堂教學
托爾斯泰曾說過這樣的話:「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品德與社會》課的新課導入,猶如一台戲、一部電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開頭,如果能引人入勝、富有情趣,就能主動地進入教師所設計的特定環境之中,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就能很快地調動起來。可見,良好的新課導入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的前提。常見的趣味性導課形式有:
1、講述故事。 愛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之一。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積極為課堂教學服務,通過繪聲繪色地講述,吸引學生,導入新課。
2、音樂渲染。 針對小學生無意注意佔絕對優勢,容易被新異的刺激吸引這一特點,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導入新課,能很快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快樂的「六一」》一課時,教師一開始就播放《快樂的節日》的歌曲讓學生欣賞,讓學生跟唱,在學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後,情緒高漲,教師再順勢揭示課題。
二、回顧生活,提高課堂教學
品德與社會,強調的是學生的學習與社會的聯系,在社會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們在處理教材的時候,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反復問一下:這時候學生需要的是什麼?我給他們的是不是他們所需要的?站在學生的角度深入鑽研教材,努力挖掘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以增加教學內容的親切感。對於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學習內容,我們教師可想方設法地為學生鋪路,搭建好教學的,這樣學生學起來就簡單多了。如教學《在郵局工作的人們》一課時,考慮到讓學生去郵局采訪郵局工作的人的工作都有哪些,學生可能性不會去做,於是,在學這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你打算向郵局的工作人員問些什麼?把所問的問題寫下來,然後,讓學生給老師寫一封信,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到郵局去寄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去調查。因學生親自去寄信,那麼學生就會有所收獲,這樣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這樣學生懂得了郵局工作人員的重要性,自然地理解了要尊重他人,起到了教育的目的。
還比如在教學《你們,我的父母》一課中,我讓學生在這一星期內,每天都要幫助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並且要選擇一天到爸爸媽媽的工作單位去了解爸爸媽媽的工作。然後讓學生來談談自己勞動的感受,再讓學生來談談父母的工作,學生很自然地會感受到父母工作很辛苦,我們應該關心父母、孝敬父母。學生在說的時候,就有話可說,活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合理運用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教學。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合理地運用電教媒體,可使抽象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具體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感知,使教育內容內化成自己的自覺行為,給《品德與社會》課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我在《我們的大地媽媽》一課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運用電教媒體是優化思品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總之,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是個長遠的課題,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探索、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在新課程改革大潮的推動下,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大膽實踐,就一定能把《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⑶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效率論文
1.尊重教材與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結合。新課程觀主張,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蘊涵豐富的學科文化並具有一定的「精典性」和「示範性」的特徵;但教材並不是課程資源的全部,教材容易受時空和學情等條件的制約,而具有某種局限性。教師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使用教材,才能使之價值提升並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涉獵內容廣泛,具有很強的生活性、活動性與開放性,圖文並茂和板塊靈活的設計,既承載了一定的教育要求,又為教師彈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空間。在教學中要做到尊重教材與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結合,依據教材但不依賴教材,超越教材但不脫離教材。尊重教材就要做到認真研讀教材,教師備課時要認真研讀教材上的每幅圖、每句話、每個活動提示,理清教材所提示的知識點和教學思路,從中了解、明確教學目標,從中了解編者意圖,從中受到活動設計方面的啟示。尊重教材還要做到教材中適合本班、本地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可以採納,教材中所提供的現有資料可以作為學生直接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使教材中現有的資源發揮作用。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是教學目標的創新。在不影響整體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上的教學目標進行適當改進。其次是活動內容的創新。在不偏離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上的活動內容進行刪減、重組、替換或改進,也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地方實際或社會生活實際,增加一些活動內容,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學實效性。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7355845.htm
2.創設生活情境。情境教學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讓課堂教學生活化。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徹底將傳統嚴肅、壓抑的課堂教學氛圍轉變成融洽、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學習的樂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關愛殘疾人的課文時,如果教師僅僅乾巴巴地給學生講解我們應當怎樣關愛殘疾人、幫助殘疾人,這樣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是因為小學生對殘疾人還沒有明確概念,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教師搜集有關殘疾人的視頻,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播放,讓學生充分了解殘疾人的困難、遭遇和不幸,通過視覺沖擊,則勢必會讓學生更加印象深刻,讓他們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主動幫助和關愛殘疾人。情境化的教學,有利於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3.藉助多媒體攻克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社會實踐經驗較少,受到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的制約,往往在品德與社會課教育教學當中出現學生學不懂、教師不好教的困境。為了顯著提升學生的直觀認知,跨越社會經驗障礙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將視頻、動畫形象化具體化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做到由抽象到具體,理論聯系實踐。事實證明,這種現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顯著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例如,在《和睦相處》教學中,雖然學生通過以往的社會認知教育已經對其含義略懂一二,但教師僅靠課本的內容很難說清什麼是「和睦相處」,怎麼做才有利於「和睦相處」,此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展示幾組視頻短片,展示幾種不同人的不同做法,讓學生辨別哪些人的哪些做法有利於和睦相處,哪些的人哪些做法不利於和睦相處,然後說說自己是怎麼理解的,看了幾組視頻短片後有什麼體會,通過多媒體視頻短片的展示,將「和睦相處」的深層內涵用視頻短片展示出來,很好地解決了《和睦相處》這一節的教學難點,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刻理解和睦相處的內涵,體會社區鄰里和睦相處帶來的快樂,知道鄰里和睦對每一個社區成員都非常重要,並學會正確處理社區鄰里之間的矛盾,深化「如何和睦相處」這節課的主題。
4.教師依據實際定準學習目標。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2011年版)》「教學建議」的第一條就是「整體把握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關系」。為此,教師要在把握整個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好每一單元和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處理好長期的形成性目標與短期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突出每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目標是導向,要把准,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必面面俱到,應簡潔、清晰、具體,注意把握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盡可能根據本校和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設計,避免大而空。教師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教科書內容靈活處理,學生需要什麼,教師就要依據課標設定什麼樣的目標,目標的設定要貼近學生生活。如:「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誠實守信,友愛寬容」也是要在實踐中通過不斷踐行逐步達到的目標,因此,它們不宜作為某一節課的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將目標具體化,確定每一節課可達到的目標。
5.重視導入,引發求「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習品德與社會。如教學《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時,筆者一開課就播放宋祖英唱的《愛我中華》的MTV,那氣勢磅礴的長城黃河,那高亢激情的旋律音韻,那「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家喻戶曉的歌詞,看著,唱著,學生的情緒從一開始的新奇漸漸變得激動: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是由這些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穿著各異的五十六個民族匯聚成的大家庭。這首歌的呈現,不僅牢牢抓住了孩子們的心,而且為進一步了解各民族的特點和培養尊重熱愛少數民族的思想,打下了認知和情感的基礎。當然,我們要根據不同課型,設計不同導入方式。比如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講述更能激發學生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⑷ 如何通過小學思想品德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論文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是對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那麼在思品課教學中怎樣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呢?這是我們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就現行思品教材來看,都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教育教學方法來說,則存在極大欠缺。如果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肯定會對小學生的道德能力和心理健康發展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探討和實施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於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注重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
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以他們的道德認識為基礎的,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學生的心靈猶如一塊白布,是無比純潔的,教師在思品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通過課程的教學來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培養健康的心理。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孩子的中心任務。
如在品德課中,有位老師從《中華成語故事》的課件中挑選了《曾子殺豬》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而後讓學生討論有關「誠信」方面的話題。這樣,學生對《講信用》一課中的「一諾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正」等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人與人、單位與單位、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不講誠信會有怎樣嚴重的後果。可見,在小學思品課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道德認識的教學,對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有較大幫助的。
二、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陶冶學生情操
好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如建設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創設優良的校風、設置典型成功教育的各種情境等等,使學生的身心於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為了使學生的性情得到培養,使他們的情操受到熏陶,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該盡力陶冶學生的心靈。一位思品教師在上課時,先組織學生看了一個教學小品片斷,其內容是同學因為一點小事而生氣了,然後組織學生討論:生氣好不好?為什麼?使大家認識到生氣對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沒有好處,並且經常生氣不但容易得病,而且還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家都不喜歡常生氣和脾氣不好的人。在課堂教學之餘,老師積極進行良好班集體的建設,經常組織「班級之星」的評選,凡是在寬容、大度、樂觀等方面有較大進步的同學,就能得到一個這樣的稱號,並且他的名字還要被寫上學習園地的光榮榜。
這樣,就在班級中營造了一種和睦相處、團結互愛、積極向上的氛圍。久而久之,這個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學習勁頭更足了,班上因一點小事而相互吵鬧的現象也就基本沒有了。小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而且師生之間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質往往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這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對小學生情感的一種積極的陶冶。
三、教師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學生
人的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積極促進學生間的交往,使美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斷增強。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不能只局限於書本和課堂教學,想讓教學效果明顯,關鍵在於教學內容能在學生中間引起共鳴。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不能僅僅把他們看成教學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對某些社會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對其心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努力著眼於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運用情境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的。
一位教師在教學《敬禮,五星紅旗》時,由於該課的內容是講述80年代一批身處異國他鄉的少先隊員愛護、尊敬國旗維護國家榮譽的事,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讓同學們預習了該課,然後讓他們運用網路、書籍和搜集家中音像製品等材料,學生的收獲遠比老師想像的要多。他們在課堂上播放了家裡錄制的奧運健兒領獎時國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訴說了奧運會中國金牌總數第一時全場紅旗翻滾,並且全場觀眾齊聲合唱《歌唱祖國》這首歌曲的感人場面,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了國旗和國家的關系以及五星紅旗對我們中國的意義。整堂課中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與學生一同表述,有些內容和錄像場面使教師們激動不已。
總之,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我們不僅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兒童心理,這樣才能使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從而培養出品學兼優、心理健康的學生。
⑸ 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論文
網路文庫,sina愛問 裡面可能有,你自己找找看。
你沒有懸賞分我都懶的回答了,何況別人?
⑹ 關於小學品德論文
小學《品德來與生活》《品自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為主要目標的教育,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學會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的一門課程
⑺ 論文:談談怎樣教好小學思想品德課
在小學階段開展思想品德課,是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著奠基作用。然而,由於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論教育,對於小學生來講,內容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一、提高認識,學校與家庭共同參與
每個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帶來的,這種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會的實踐中培養與鍛煉出來的,是在社會的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過父母對子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必要補充,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個小學生最先接觸的是自己的家庭,作為小學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德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學校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學校德育的必要補充和助手。學校德育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在培養人才方面起主導作用。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家庭理性的呵護與教育。
二、教師要充分把握,設定相應教學要求
小學生年齡小,沒有相應的學習目標。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觀點,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識,對教材不僅懂得,而且要熟悉,運用自如一認識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溶化為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學時必須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拓寬延伸,選用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證,使小學生的認識結構和教學結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處於最佳狀態。要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對於難點教材採取前有孕伏,減緩坡度,螺旋上升的辦法,既重視直接感知,又注意從已知推出未知,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
三、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小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課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1、發揮民主,讓學生自己討論。這種方法是講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討論,從而完成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設計、引導討論時,要掌握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層次性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則事理不明;要注重貫穿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觀;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民主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2、創設教學情景。教師根據課本,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運用這一方法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師生的特點選擇情景類型,如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等不同類型的情景。設計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3、樹立榜樣法。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模仿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根據教學目標,以領袖人物和英雄模範或者周邊的朋友同學為典型,分析他們所具有的高貴品質和產生高貴品質的原因。通過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觀念具體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可學。運用典型分析法必須注意選擇典型,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選擇什麼樣的典型,也就是說要注意典型選擇的針對性和突出性。學習典型的目的在於見行動,引導學生的踐行。如學習邱少雲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上完課之後要經常讓學生檢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覺遵守紀律,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四、強化社會實踐。培養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所以,教師應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可以組織學生掃烈士墓,聽英雄事跡,以此來培養同學們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他們的鬥志,使他們從小就樹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遠大的理想。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後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⑻ 小學品德教學論文
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畢業前最後一個重要學習環節,是學習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它既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又是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而且還是對學生的畢業資格及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為了保證我校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特製定「同濟大學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規范」。
一、畢業設計(論文)資料的組成A.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B.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書;C.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說明書(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設計總說明(包括關鍵詞)、目錄、正文、謝辭、參考文獻、附錄);D.譯文及原文復印件;E.圖紙、軟盤等。
二、畢業設計(論文)資料的填寫及有關資料的裝訂畢業設計(論文)統一使用學校印製的畢業設計(論文)資料袋、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書、畢業設計(論文)封面、稿紙(在教務處網上下載用,學校統一紙面格式,使用A4列印紙)。
畢業設計(論文)資料按要求認真填寫,字體要工整,卷面要整潔,手寫一律用黑或藍黑墨水;任務書由指導教師填寫並簽字,經院長(系主任)簽字後發出。畢業論文或設計說明書要按順序裝訂: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設計總說明(包括關鍵詞)、目錄、正文、謝辭、參考文獻、附錄裝訂在一起,然後與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書、譯文及原文復印件(訂在一起)、工程圖紙(按國家標准折疊裝訂)、軟盤等一起放入填寫好的資料袋內交指導教師查收,經審閱評定後歸檔。
三、畢業設計說明書(論文)撰寫的內容與要求一份完整的畢業設計(論文)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標題
標題應該簡短、明確、有概括性。標題字數要適當,不宜超過20個字,如果有些細節必須放進標題,可以分成主標題和副標題。
2.論文摘要或設計總說明論文摘要以濃縮的形式概括研究課題的內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個左右實詞為宜,關鍵詞一般以3~5個為妥。
設計總說明主要介紹設計任務來源、設計標准、設計原則及主要技術資料,中文字數要在1500~2000字以內,外文字數以1000個左右實詞為宜,關鍵詞一般以5個左右為妥。
3.目錄
目錄按三級標題編寫(即:1……、1.1……、1.1.1……),要求標題層次清晰。目錄中的標題應與正文中的標題一致,附錄也應依次列入目錄。
4.正文
畢業設計說明書(論文)正文包括緒論、正文主體與結論,其內容分別如下:緒論應說明本課題的意義、目的、研究范圍及要達到的技術要求;簡述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說明本課題的指導思想;闡述本課題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
正文主體是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其內容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設和條件;模型的建立,實驗方案的擬定;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設計計算的主要方法和內容;實驗方法、內容及其分析;理論論證,理論在課題中的應用,課題得出的結果,以及對結果的討論等。學生根據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性質,一般僅涉及上述一部分內容。
結論是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歸納和綜合而得出的總結,對所得結果與已有結果的比較和課題尚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開展研究的見解與建議。結論要寫得概括、簡短。
5.謝辭
謝辭應以簡短的文字對在課題研究和設計說明書(論文)撰寫過程中曾直接給予幫助的人員(例如指導教師、答疑教師及其他人員)表示自己的謝意,這不僅是一種禮貌,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是治學者應有的思想作風。
6.參考文獻與附錄
參考文獻是畢業設計(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畢業設計(論文)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參考文獻可向讀者提供一份有價值的信息資料。一般做畢業設計(論文)的參考文獻不宜過多,但應列入主要的文獻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獻在2篇以上。
附錄是對於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畢業設計(論文)的附錄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編寫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
⑼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優秀教學論文論文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1.角色扮演 引發共鳴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台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後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2.組織辯論 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台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3.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