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教師資源
如何開發利用課堂教學資源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有大綱意識、教材意識、教參意識,而課程資源的意識十分淡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課程意識提到了重要位置,強調課程是由教科書、其他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如何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資源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為了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首先通過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編寫意圖。
1、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所謂教學內容的廣度。是指知識的范圍或知識的量,從資訊理論的角度說就是一節課傳輸給學生的信息量。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大,知識點過多,學生難以接受,而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小,知識點過少,則浪費時間,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往往需要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所謂難點,就是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這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學難點要根據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特徵來確定。難點有時和重點是一致的。
❷ 新課改下如何對教材進行開發和利用我在北京市中小學課程教材資源網上看到不少新課標教材資源.
1、對於已有教材,用新課改理念整合使用。包括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模式和策略、選用教學方法、進行發展性評價等等,教材本身無所謂新舊,教學理念和處理教材的方法才更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因為新課程視教材為「跳板」而非「聖經」。新的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為教學活動預留了充分的空間,視教材為案例,開放教材,鼓勵教師充實並超越教材,教師也應該將教材視為教學活動的」跳板「,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有力憑借。
2、具體開發利用的途徑和方法:(1)進行社會調查;(2)審查學生活動,總結和反思教學經驗;(3)開發實施條件;(4)研究學生情況;(5)鑒別利用校外資源;(6)建立資源資料庫;(7)發揮網路資源的作用。
❸ 新課程改革教師如何開發課程資源
一、建設目標
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高中課程資源建設的基本目標是:
1、學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動態課程資源基本滿足普通高中課程實施的需求。
2、學校人力資源配置更為完善和優化,形成數量適當、結構合理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教師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和運用能力切實增強,並實現教師這一重要課程資源對其它課程資源建設的有效帶動。
3、學校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等各類教學場地、設施設備等的配置更為完備,使用更為充分,潛在的各類物力資源得到更為積極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輔等教學素材得到科學、靈活地開發、加工和利用,以學科為單位的教學素材的建設與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課堂教學。
5、全省城鄉間、區域內、校內外各種有利於課程實施的人力、物力資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內外有機結合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機制。
6、各級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門對課程資源開發建設的規劃、統籌、管理和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建設、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設要求
1、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培養優秀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建設一支適應課程改革發展需要,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要根據課程要求,認真規劃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抓好薄弱學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師隊伍建設,保證所有學科必修模塊有專任教師。對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選修模塊的任課教師可採用校際共享的辦法,提高選修模塊的開設率和開設質量。通用技術課程選修模塊教師可採取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高職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關機構選聘共享的辦法予以解決。各級師訓部門要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對課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對新增內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門要加強教研培訓和指導工作,不斷提高教師課程實施的能力。高中學校要強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師隊伍素質提高為突破口,促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切實服務課程實施。
2、教學場所和教學設備。要根據課程實施需求,做好現有教學場所功能的調整和改造工作,保證各教學場所滿足課程需要。要做好區域內高中學校教學場所的統籌規劃,尤其要加強短缺教學場所如新增科目教學場所的建設完善工作。要建立通用技術等課程的專用基地,並促進通用技術等專業性較強的教學場所的共享。要健全教學場所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等在促進師生教與學方式轉變上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要。
學校要根據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准要求,不斷補充短缺教學設備,保證有較為完備的設備資源支持課程實施。特別要根據學校規模和選修模塊開設的需要,完善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音體美等課程所需的教學儀器、設備、器材,充分發揮使用效益。要建立實驗室開放制度,向學生開放。要因校制宜地開發學具、教具、教學課件等,建立電子備課庫,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更豐富的課程資源。
3、教學素材。要高度重視教學素材的開發與建設。要建立教材使用反饋制度,根據使用情況,定期向相關出版社反饋修訂意見;要科學、靈活地處理教材,鼓勵教師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提倡教師對同一學科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研究,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調整、篩選與補充;要注重對各種教學輔助材料進行比較、分析、加工和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教學,鼓勵教師開發與新課程教材相配套的教學輔助材料。要發揮教學素材在教學服務與學習支持中的功能,既要重視知識資源特別是學科知識資源的開發,又要重視學科知識的新進展和各學科知識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尤其要關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要本著引進與開發並重的原則,以學科為單位,加強教學素材的建設與利用,建立共同分享的優質教學素材資源庫、案例庫及備課平台,逐步形成教師協作、共享、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資源建設工作機制。要善於從教學過程中捕捉課程資源,關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教學素材,使課堂得到更為豐厚的素材資源的支持和保障。
4、教育實踐基地。要依據地域產業結構布局和產業特點,因地制宜,構建與科技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前沿結合密切的獨具特色的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科技含量更高的實踐場所。農村普通高中要結合新農村建設要求,在原有農業基地基礎上,建設新型的與課程實施密切結合的教育實踐基地,並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要充分挖掘利用農戶的資源價值,通過與專業戶、示範戶、科技戶建立緊密聯系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直接的實習實驗和技術示範基地,使基地從校內延伸到家庭。要充分發揮職業高中、職教中心等在師資、設施等方面的優勢,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校外科技活動機構或場所的作用,為學校選修課程開設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提供更有效的資源。要規劃並協調教育系統內部的其他可用資源,形成普通高中與大中專院校、教科研等部門的交流與溝通,實現在師資、設備、場所、信息等方面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共享。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協調社會各界為學校的課程實施提供支持,免費開放博物館、科技館、德育基地等。還要建立起與科研院所、公共圖書館、科技館以及工廠、農場、養殖場等企業資源和社區資源的互惠共享機制,為學校教學服務。教研部門要加強對校外資源使用的研究和指導工作,促進校外資源的使用。
5、網路資源。要切實加強網路資源建設。各級教研部門要積極探索網上教研方式,促進網路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學校要充分利用全省統一的「校校通」應用平台及資源庫等網路資源,加強學習化學校建設,優化課程開發和實施。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有效培養學生收集、傳遞、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能力,提高信息技術素養。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速農村學校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學的組織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優化,使課堂教學向著現代化、科學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三、建設途徑
1、課程資源開發途徑包括普查、分析、規劃、具體開發等環節。各地各校要根據課程實施需求,對本地和本校已有和待開發的課程資源進行全面普查。通過普查,掌握本地、本校已擁有的課程資源項目;在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對本地、本校的各種資源進行綜合評估,確定有利於學校未來發展的課程資源開發策略;在資源普查、分析的基礎上,制定資源建設的整體方案,包括建設目標、步驟、方式、措施、保障條件和具體負責人,確保課程資源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發。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根據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本著先校內後校外,先必修後選修的原則進行開發。
2、課程資源利用途徑包括以下幾種:充分發揮名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優化學校師資資源;整合學校硬體資源,提高使用效率;從學生的經驗、興趣、差異、問題、學習活動過程中捕捉課程資源,關注課堂教學活動的動態資源;根據學校課程發展需求,加強區域內、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與利用;建設案例素材庫,建立電子圖書館和虛擬學校以及開設網路課程等,用好網路資源。
3、課程資源共享途徑包括校際間課程資源共享、教育系統內部資源共享、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和區域間課程資源共享等方面。學校之間應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開放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要結合本校實際,選編或改編外校的選修Ⅱ課程,通過「聯校開發」的形式,形成選修Ⅱ課程資源的共享;要爭取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機構對普通高中學校的支持,做到教育系統內部課程資源的有效共享。要爭取社會對教育的支持,實現與企業、社區等方面在資源上的共享,使社會的文化設施、場館等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要建立優秀教師人才庫,為學校及本地區高中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專業支持,以縮小不同區域、不同學校間師資資源的差距;要建立課程資源管理資料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共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不同地區之間應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研究解決新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探索積累典型經驗,主動為本地區高中課程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的案例。
❹ 信息化教學資源,如何陪伴新課程走得更遠
為什麼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是必然趨勢? 「在當前的教育領域,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工具確實能夠在一定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上起到很好的功效。但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方式總是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或決定相應的教育方式。信息社會中增加了計算機、網路和遠程通訊技術等新的技術手段,用到教育領域,它們成為教育工具的一種選擇。」劉美鳳指出,如果教育工作者總希望駕輕就熟,使用最習慣的、最容易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工具,而不站在一定的高度根據社會未來發展的狀態積極地、主動地調整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那麼教育將永遠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 清華同方教育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戴曉東認為,信息化教學資源有助於新課程的實施。戴曉東指出,教育信息化包括教學手段與課程資源。「從教學手段的角度來看,信息化教學資源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不能比擬的優勢。有些物理老師上課時,把物理當成了數學講,這是缺乏一定的演示實驗和課件支持導致的。擁有一定的合適的課件可以幫助老師們還原立體或連續運動等抽象知識的本來面目,解決傳統單一教學手段難以使學生全面理解、掌握知識的缺陷。同時,它還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促進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率。從課程資源的角度來看,信息化教學資源也有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再造,能夠促進課程的動態生長。」 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要避免盲目 在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舉辦的這次教學觀摩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鄧虹的一節名為「利用網路平台引導學生進行經典閱讀」的作文研討課令聽課者眼前一亮。全課採用了類似網路發帖的形式,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對話。鄧虹在課後的反思中總結,她實行的是一種「將寫作還原為過程,在互動中尋求突破,藉助互聯網實現提升」的方法。電腦不可能代替人腦進行創造性思維,不可能進行人類所特有的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只有抓住寫作過程的各個環節,藉助互聯網,師生創造性地把握文本、超越文本,才能在互動中都有所提升。 怎樣幫助教師們應對新課程提出的全面要求?北京市日壇中學圖書館以自身經驗提供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早在2002年,他們就在清華同方教育技術研究院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小學多媒體數字圖書館」,為全校師生開設了「文獻檢索」校本課程,並進行多次培訓。他們發揮自身優勢,充分整合資源,向學校管理者傳遞學校管理的前沿動態,為教師的教學、科研提供有針對性的「資源包」,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 然而,先進的經驗不能替代更廣泛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使用者的困惑。面對當前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戴曉東提醒教師們信息化教學資源與課程整合要避免盲目,要解決好「什麼學科用、什麼時機用、什麼教學策略用」的問題。
❺ 如何利用好新課程多媒體教學資源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神聖感,打破「師道尊嚴」的聖內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容體作用於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
❻ 對跨學科的教學資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怎樣做好新課程教育改革
跨學科指的是超越一個單一的學科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知識創回造與傳播活動;是指答通過整合兩個及更多學科或專業知識體系的信息、數據、技術、根據、視角、概念以及理論,以促進基礎理解或解決單一學科或領域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一流大學本科教學建設高峰論壇」上,王焰新提出創建一流大學必須高度重視跨學科教育,引起了廣泛關注。會後王焰新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所談論的話題,還是沒有離開他的環境科學專業。
❼ 哪裡有質量高且免費的新課標教學資源站點
參考答案: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❽ 如何考慮教學資源和教學設計的關系
教學設計與案例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所謂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就是在《數學課程標准》的指導下,依據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師的經驗,基於對學生需求的理解、對課程性質的分析,而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等進行規劃和安排的一種可操作的過程。
合作學習的實質是學生間建立起積極的相互依存關系,每個組員不僅要自己主動學習,還有責任幫助其他同學學習,以全組每個同學都學好為目標,教師根據小組的總體表現進行小組獎勵。
3、數學課程目標分為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四個維度。
4、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 )、(評價 )的功能。
5、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有 席地式、雙翼式:半圓式、秧田式、小組合作式 等。
6、教學案例的一般結構是主題與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
7、教學模式指的是 .是廣大教學工作者經過長期教學實踐逐漸認識並總結出來的規范的實踐方式 。
8、「最近發展區」是指 兒童的智力第二發展水平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潛在發展水平 。
9、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涉及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求知慾、自信心、自我負責精神、意志力、對數學的價值意識、實事求是的態度等諸多方面。
10、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的概念。它倡導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 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引導學生 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 自主的發展 。
11、教學設計的書寫格式有多種,概括起來分為 文字式 、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類。
教學方法是 指教學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的結合是完成教學 任務的方法的總稱學 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方法的總稱。
13、練習法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知識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教學方法 。
14、 「以問題探究為特徵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是指: 不呈現學習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材料的實驗、嘗試、推測、思考,去發現和探索某些事物間的關系、規律。
15、學習者對從事特定的學科內容或任務的學習,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的認識水平、態度等,就稱為起點行為或起點能力。
18、談話法是指 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教材內容組織成若干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展討論、得出結論,從而獲得知識、發展智力的一種方法 。
21、編寫教學設計要體現哪些特性?P15
(1)科學性;
(2)針對性;
(3)實用性;
(4)主體性;
(5)體現課程資源整合的理念。
22、舉例說明「嘗試教學法」的步驟。P24
第一步:出示嘗試題,進一步是提出問題。出示的嘗試題一般要同課本中的例題相仿,這樣便於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去解決嘗試題。
例如,課本例題:一個商店運進 4 箱熱水瓶,每箱是 12 個。每個熱水器 6 元,一共可以賣給多少元?
嘗試題:文具店有 20 盒乒乓球,每盒 6 個。每個乒乓球賣 2 角,一共可以賣多少元?
新課伊始,教師宣布課題時,一定要明確指出:這堂課學什麼內容,要求是什麼,然後再出示嘗試題。嘗試題出示後,必須提出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老師還沒有教,誰會做這道題目?」「看誰能動腦筋,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當大部分學生搖頭時,轉入第二步。
第二步:自學課本。閱讀課本前,教師可提一些引導性的思考題。
例如,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可提: ① 分母不同怎麼辦? ② 為什麼要通分?
當大部分學生自學了課本找到了解決嘗試題的辦法時,轉入第三步。
第三步:嘗試練習。
第四步:學生討論。即討論解題策略。
第五步:教師講解歸納 。
23、簡述教學案例形成的幾個步驟。P49
(1)確定教學任務的思考力水平與要求;
(2)課堂觀察並實錄教學過程;
(3)教師、學生的課後調查;
(4)分析教學的基本特點及與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較;
(5)撰寫教學案例。
24、難點的形成一般有幾種情況?在教學中教師應採取怎樣的策略?P29
25、舉一個例子說明嘗試教學法的步驟。(同第22題)
26、強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原因有哪些?P49(新課程教學設計)紅色封面
27、與新課程的要求相適應的數學教學模式,需要體現哪些特徵?P27(同上)
一是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和有效互動。
二是學習主體的情感體驗與活動構建。
三是學習主體的合作探究與個性發展。
四是加強學習者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和激勵他們大膽創新。
28、簡述自主活動教學模式的結構要素。P28—29
自主發展,構建動場
角色確認,自主探究
活動構建,自主評價
自主反思,活動延伸
29、簡述練習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P29
① 基本訓練 。以訓練學生的口算技能、公式記憶、數量關系的理解等為主。
② 宣布練習的內容和要求 。明確地宣布本課練習的內容和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要求。
③ 檢查復習新授課的知識。一般採用板演練習,能及時發現問題,信息得到反饋,有利於教學的開展和調控。
④ 課堂練習。這是練習課的主要部分,一般設計專項練習、針對練習、綜合練習、發展練習等幾個層次的練習。
⑤ 作業評價。 包括練習評價,貫穿在每個層次的練習中。
30、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相比,它更強調的方面有哪些?
探究學習的基本思想是讓學生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它是一種強調學生自主、積極投身其中的學習方式。與接受學習相比,它更強調的是:①參與和過程;②平等與合作;③鼓勵創新 。
31、目前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哪些?P41
1 、組織形式不到位
2 、合作程度不到位
3 、評價機制不到位
32、復習課設計的注意事項有哪些?P31
① 同一材料合理地用不同形式呈現,用不同例子講解,以使學生產生新異感,並有利於學生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去仔細研究某一現象,便於全面理解。
② 復習不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練習應練在重難點之處,練在學生掌握薄弱、疑惑之處。
③ 復習不是原地踏步,作同一水平的循環,而應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識形成網路,使學生產生新的認識與理解。
④ 練習要體現「廣度」、「坡度」、「深度」,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思維訓練中;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逐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練習應引申,深化綜合貫通,重點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與遷移能力。
33、簡述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要素。P35(紅色)
問題生成
主動探究
成果交流、反饋延伸
34、簡述活動建構教學策略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 1 )師生角色的再定位
( 2 )要注意開放、民主、實效的體現
( 3 )問題要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生活性
35、情境體驗具有哪些特徵?P92(紅)
一是強調以「情境」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情境功能最突出的一點即引導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生命體驗。
二是強調以「情感」作為起點。情感因素是情境體驗的首要因素。
三是強調對師生生命性的關照。「在體驗世界中,一切客體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滿著生命的意蘊和情調」,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強調師生生命性的關照。
四是強調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與構建。
五是強調教與學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
四、論述題
1、學生自主學習要不要教師?如果要請說明理由以及指出教師應做些什麼?
學生自主學習當然要教師引導和參與了。
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學習的概念,它提倡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自主學習最大的特徵就是主動性。這種主動性體現在學生主體上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一是在參與意向方面,學習者能夠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二是在學習策略方面,學習者擁有積極的心態和符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的思考策略,樂於在解決問題中學習;三是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學習者的學習驅動力來源於自身,並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四是在自我調節方面,學習者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在認知活動中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新的變化。
目前 ,有些教師有個錯誤的認識,即只要把學習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就是以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應該認識到,讓學生能夠探索、學會探索,才是自主學習的本意。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自主活動的核心因素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則應從四個方面來實施,即:一是興趣的引領;二是目標的導向;三是評價的激勵;四是競爭的促動。
其次,要注意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權。
2、教師為什麼要寫教學反思?P50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意義是什麼?
3、如何做到小組合作追求實效,防止流於形式?P42
什麼是小組合作.
現流行小組合作的現狀
策略
4、論述「探究」與「講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對探究的定義是:「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以及交流結果。探究要求確定假設,進行批判的和邏輯的思考,並且考慮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釋。」
什麼是講授?學生在學習中有了困惑,想要明白而弄不明白,想說又說不清楚的時候,教師以自己的見解、體驗、積累去開導、啟發、點撥,這就是講授。
我們的課堂既需要學生的探究活動,也需要教師的講授,我們要針對教學的對象(學生的水平、學習材料的情況)來決定是設計探究活動,還是講授活動。當然,很多時候探究和講授的相互滲透的,在探究活動中需要教師的講授,要有效探究活動也需要教師的講授;同樣,教師的講授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能獨立探究的能力。
5、教師應如何看待教材?P9
教材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是師生對話的「話題」,是一個引子,或者是一個案例,而不是課程的全部。
教師應把教材作為樣板
教師應把數學思想作為主線
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中選取內容重組教材
教師應立足於學生的已有經驗重組教材
6、新課改要不要教學模式?為什麼?P25—28(紅)
從本質上來講,教學模式應看做是實施教學的一整套方法論體系。而作為一整套「方法論體系」,在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中,就應當包含著理念基礎、教學目標和原則、教學程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技能、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等若干內容。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才構成為一定的教學模式。它既是相對穩定的,但同時又呈現著動態開放的特徵。
與新課程的要求相適應的數學教學模式,需要體現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一是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和有效互動。
二是學習主體的情感體驗與活動構建。
三是學習主體的合作探究與個性發展。
四是加強學習者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和激勵他們大膽創新。
變革中的幾種新的教學模式
(一)以自主活動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二)以問題探究為基本特徵的教學模式
7、新課程為什麼要提倡合作學習?P38—39
(1)合作學習是指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並以小組總體表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2)開展合作學習的優勢:
有利於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有利於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有利魚形成正確的評價,培養良好的品質;
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
8、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好問題?P81(紅)
一是應當明確、具體可感;
二是應當具有思考價值;
三是要關注多維教學目標的達成;
四是問題要具有情境功能。
9、你認為寫教學反思時可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1)P50所謂教學反思就是對教學過程的再認識、再思考、再探索、再創造。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他人)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他人)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2)反思什麼P51
(3)如何反思P53
10、你認為問題設計要注意哪些問題?P88—89(紅)
要為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
向學生提供成功體驗,正確對待學生的每一個問題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兩位教師上《圓的認識》一課。
教師A在教學「半徑和直徑關系」時,組織學生動手測量、製表,然後引導學生發現「在同一圓中,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教師B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是這樣設計的:
師:通過自學,你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嗎?
生1:在同一圓里,所有的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圓里,所有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則是d=2r。r=d/2。
師:這是同學們通過自學獲得的,你們能用什麼方法證明這一結論是正確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測量一下直徑和半徑的長度,然後考查它們之間的關系。
師:那我們一起用這一方法檢測一下。
……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通過折紙,我能看出它們的關系。
……
思考題:
(1)兩案例的主要共同點是什麼?
(2)是否真正了解學生的起點?
(3)從線性與非線性的觀點分析兩教法。預測兩教法的教學效果。
案例分析:P25
兩個案例都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特徵及聯系
B教師設計,是學生不斷激活「內存」的過程。建構主義是非常強調個體的經驗的,個體的一切學習活動都是以經驗為基礎展開的,讓學生充分調集和展示經驗,是師生高效對話的前提。我們不僅要充分承認學生不是一張白紙,還要盡可能了解學生已經有了哪些顏色。
很明顯,第二位老師已經為學生創設了一次成功的數學活動,我們可以預測這樣的活動一定能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無窮魅力。這種魅力,一方面是因為它承接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學生感受到數學很簡單、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興趣去學習。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多感官的活動,探究這些親切有趣的現象背後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數學模型,培養一定的數學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持續動力。
2、案例描述:
教學「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時,原題的內容是一個糧店三月份售出麵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麵粉多少千克?這樣一道例題讓學生感覺與自己生活太遠,和白己的關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照著原例題講,學生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於是,我們聯系學生的生活來進行延伸。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猜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學生們一聽是生活中經常能遇到的事情,興趣盎然,有的猜測5千克,有的猜測10千克,還有的猜測20千克,有個別學生看到了課後的內容說出來是12千克。教師接著問,照這樣計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學生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閏年是4392千克。隨著計算結果的出現,學生覺得非常吃驚:「哇!這么多呀!」看著學生吃驚的樣子,教師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樓房一共有多少戶?如果按一家一個水龍頭計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思考題:原題與改動後的題目比較有什麼異同(包括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目標的維度、教學效果)?
案例分析P51
「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是一個比較抽象化的數學知識練習,但是它同樣包含了豐富的過程性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時應提供具體有趣的素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學生獲得「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的學習體驗,並掌握「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算理。
從上面的兩個情景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情景,由於學生缺乏真實的體驗,缺少吸引學生的素材,學生很難對這教材產生學習積極性,也不可能很好的參與學習的過程了。
不少專家指出,「教科書,只是教與學的工具,決不是唯一的資源」。「大膽而創造性處理教材,甚至重組或改編教材,那時教師的業務權利」。因此,在第二個教學情景中,老師進行了大膽的替換改造,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取代。在上面的片段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學生已初步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周圍世界,並且在這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真正體會到了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
3、案例描述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派車」的教學片斷:
(1)出示問題:假期里,我們班將組織25名優秀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夏令營,學校安排麵包車、小轎車兩種車接送。其中麵包車每輛限乘8人,小轎車每輛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師,你將如何派車?
(2)學生獨立思考後並在小組內交流。
(3)學生匯報:
生1:派2輛麵包車和3輛小轎車,算式:2×8=16(人) 3×3=9(人)。
師:掌聲鼓勵!
生2:派4輛麵包車,留7個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
生3:派5輛麵包車。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3:每輛麵包車坐5人,留3個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師:也可以!
生4:派6輛麵包車,其中5輛麵包車每輛坐4人,一輛坐5人,空位放行李。
……
學生海闊天空的答,而教師不管學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學的民主,體現「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待過了20分鍾,學生說出了11種派車方案(其中有8種方案空位超過一輛車的坐位)時,教師小結並布置了練習:同學們真能幹,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案,每種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增加4位教師,共有29人,你又會怎樣派車呢?
……
案例分析(從解題策略多樣化要注意的有關問題的角度分析):
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對幾十個人去解決同一個問題而言的,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同一個數學問題。因此,對於學生個體來說,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學習能力低的學生只要求能用一種方法解決問題,學習能力高的學生要求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過於追求演算法多樣化,往往會造成學生對每種演算法的理解不夠深入,思維僅僅停留在橫向的比較層面上。而現在一般強調的演算法要優化,實質是為了使學生的思維能夠縱向地、深入地發展,同時演算法的優化也有利於更好完成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如本課「尋求租車的多種方案」的目標。因為優化的方法往往是已經公認的、適合大多數學生掌握的、有推廣和使用價值的方法,學生只有在掌握優化方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完成熟練的技能。
4、案例描述 :
師:(呈現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這兩個圖形分別是什麼?
生:左邊的是長方形,右邊的是正方形。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
師:(邊比劃邊說)通過折一折量一量,你能發現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四個角,你能發現什麼?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與指定的方法探索)
生1:我們組發現了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通過什麼方法發現的?
生1(邊比劃邊說):用尺子量、用折紙的方法發現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發現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還有不同的嗎?
生2:我們組是用繩子量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相等的。
案例分析(從問題的品質的角度分析):參考:論述題中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
一是應當明確、具體可感;
二是應當具有思考價值;
三是要關注多維教學目標的達成;
四是問題要具有情境功能。
5、[案例描述]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教學片斷:
⒈教師布置學生獨立思考的內容:我們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經知道面積公式的平面圖形來研究它的面積公式呢?
[案例分析](主要從問題的目的性與開放性的角度分析):
我們廣大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考慮到的是問題的開放性,在數學探究過程中,設計出了大量的開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維空間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同樣存在了目的性不強,答案不著邊際的弊端,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答案,老師對他們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評價,但是,學生的回答,和老師的評價使得我們的數學課堂離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的數學課堂卻越來越遠。所以我們老師在設計問題題不僅要充分考試問題的開放性,更要考慮設計問題的目的性,你設計的問題應當明確,具體可測,大部分學生能尋求到比較正確的答案。(可參考案場景2
某校四年級六班有56名同學,老師在教學實踐活動課「秋遊計劃」一課時,在讓學生合作制訂購買秋遊所需物品及所需錢數之後,又設計了一個活動——乘車與買門票。「一輛大客車可坐50人,每輛300元;一輛中型客車可坐30人,每輛200元。個人票每人10元,團體票每人8元(10人為一組)。」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這些數據,討論交流應該怎樣租車、怎樣購買門票比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在繼續計算買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計算器)。
場景3 .
一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數學課「克和千克」一課時,讓小組合作稱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小組匯報時,有一個學生說:「我稱的是豎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師問道: 「是8克嗎?」坐在旁邊的學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這名學生終於說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題:場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麼?場景2在第二次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在繼續計算買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計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場景3中為什麼會出現第一次說是8克而第二次說是85克的情況呢?案例分析 :P63(紅)
案例分析: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
奧蘇伯爾有句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這位老師的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水平,使的課堂得探究活動顯得乏味。我們必須認真體會新課程提倡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條理念。
❾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發揮小學數學教學的育人價值
課程改革正在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很多教師都自覺地將數學課程標准提倡的教學理念落實在自己的教學行為中,把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這對於培養和造就一代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然而,無論是資深專家的課程標准解讀,還是一線教師的課改經驗推廣,或者是此起彼伏的觀摩課、展示課、研究課等等,或多或少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忽視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德育功能。
鏡頭之一:數學成了「缺德」課
一堂內容為低年級「統計」的觀摩課,教師預設的教學重點是以一代二。上課伊始,教師安排了一個四人小組的夾彈子比賽。不知是學生過於緊張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到了規定時間,每個小組夾的彈子個數還是很少,在已畫好格子的學習紙上不能體現出以一代二的優勢。可能是這種情況在試教中從未出現,執教教師「靈機一動」:「大家表現很好,老師給每組加上×個……」。全體聽課者嘩然……
眾所周知,統計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必須尊重事實,強調用數據說話。如果按自己的意願任意篡改原始素材,那麼統計結果就含有「水分」。在當今社會輿論大喊「打假」聲中,教師如此應變,筆者認為已失去了統計教學的價值,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統計觀念也非常不利。
鏡頭之二:德育成了數學教學的花瓶
一堂「解決問題」的公開課,教師用課件投放出生機勃勃的春天,一群小朋友在植樹,顯示「種柳樹24棵」,畫外音「是楊樹的4倍」,要求學生編題並列式計算。由於情境創設得好,學生學得非常主動,連還未學過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也分析得頭頭是道,真正實現了不同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這一目標。小結時教師問:「從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學生回答說要選擇有用的信息,編的題條件和問題要有聯系,解答時要仔細審題,正確計算等,該說的都說完了,教師還在追問,學生面面相覷,聽課者也不知教師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教師見問不出什麼,只好自己說:「我們還要像畫中的小朋友一樣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為綠化家鄉、綠化祖國出一份力。」原來上課前兩天剛好是3月12日植樹節……
應該說這位教師具有良好的育人意願,然而把德育當做數學教學的點綴,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把數學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倒了學生的胃口,導致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的下降。
小學生的道德是在與人交往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數學課堂作為學生在校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對其進行德育責無旁貸。那麼,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呢?
一、利用教材中的顯性資源
W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課前讓學生查一查有關圓周率的資料,使學生知道了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的是中國人,比西方國家要早幾百年。課堂上教師再補充祖沖之父子刻苦學習的故事,介紹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樹立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妙的理想和信念。
中國數學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本中多處出現介紹中國數學發展的歷史,涉及數學家、數學名著成就、方法等內容,並以習題、旁註、注釋等多種形式出現。教師應結合教材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和數學成果。每一項數學成果都是一部動人的史話,學生在聽「故事」中不但能學知識、長思想,還能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二、挖掘教材的隱性資源
盡管數學知識是抽象和概括的,但其中也蘊含了許多德育因素與機會。對於教師來說,關鍵不是數學教學中缺少德育內容,而是缺少發現、挖掘和把握的能力。只要用心為之,不難找到讓學生進行道德修養的途徑。
小學教材里,自然數的認識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二十以內、百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認識,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數的范圍從小到大,由近及遠,但是都跟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的很多數據,本身就來自道德行為,用不著教師過多解釋,學生就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像這樣的隱性資源,教師應充分挖掘,使之成為學生道德修養的途徑。認的數較小時,可以讓學生調查一星期中父母為自己盛飯幾次,自己又為父母盛了幾次等。認的數大了,可以收集一些家庭、家鄉或者整個國家現在和過去經濟建設方面的數據,在對比中體驗今天生活的美好。
充分利用教材的隱性資源,定能使數學教學發揮出更大的育人價值。
三、開發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
數學來源於實踐,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活教材,也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尋找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內容,創設情境,觸動學生的心靈。
由於近期凸顯的能源危機,使節約用電成為經常性的話題。然而,不管教師三令五申,教室「長明燈」現象總是不能杜絕。為此,S老師設計了「浪費知多少」的數學綜合活動課,要求計算全校每年浪費的電有多少。該教師首先讓學生討論要求出這個結果應知道哪些條件。學生提出:要知道哪些時間亮燈(開吊扇)算浪費,一盞電燈(一個吊扇)亮(開)一小時要用多少電,一個教室有幾盞燈(幾個吊扇),全校有幾個教室等。學生自願組合,分別調查不同年級的教室每天不該亮燈(開吊扇)的時間是多少,再取平均值,一部分同學去查詢怎樣計算一盞日光燈(一個吊扇)一小時要用幾千瓦電,另一部分收集其他相關的數據。課堂上,當計算結果出來後,學生都大聲驚叫。這時,不需教師說什麼,學生早已意識到人離燈熄(扇停)的重要性,紛紛表示要向全校同學倡議,有的學生還指出老師也要做到,因為有時候辦公室也有「長明燈」現象……
傳統的數學課程不大注意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的聯系,對數學應用的處理總留有人為編造的痕跡。本堂課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了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且通過數學知識的運用這一載體,對學生有效地進行了節約能源的思想道德教育,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利用學生學習中的錯誤資源
數學具有精確性和嚴密性的特點,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言必有據、一絲不苟、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科學態度。然而,學習中發生各種各樣的錯誤總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教師要改變以往對待錯誤像對待「敵人」一樣的態度,應把學生犯錯的過程看成嘗試和創新的過程,要把錯誤視為一種生成性的資源,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視角對其價值進行重新定位,因「題」制宜地處理好來自學生的錯誤,並讓其折射出德育的光芒。
針對學生解答應用題時計算錯誤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教師甲採取的措施是:批評—訂正—加大練習量—再錯誤—再批評……不但學生厭煩,教師也筋疲力盡,而且搞得師生關系非常緊張。教師乙認為這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雖然急在心裡,但沒表露出來,而是尋找教學的契機。教師乙編了這樣一道題:校衛生室為給每個教室消毒,特意購買了2400克「消毒原液」。按照說明,這種原液必須配置成0.4%的稀釋液才能噴灑,否則影響人體健康。經過計算,全校各室噴灑一次需20千克葯水,購買的原液能噴灑幾次?有些學生在第一步乘法計算時移錯了小數點,結果為2400÷(20000×0.4%)=2400÷800=3(次);有的不注意把單位名稱轉化為相同的,結果為2400÷(20×0.4%)=2400÷0.08=30000(次)。結果相差如此遙遠,引起了學生的思索,最後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但教師並未因此罷手,讓學生想像:如果校醫按這些同學的計算結果去噴灑,會出現什麼後果?學生紛紛回答要麼把人毒死,要麼毫無消毒效果。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學生明白了:認真細致的工作,不但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的表現,粗心馬虎會無意中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是很不道德的行為。
對待犯錯的學生要寬容,但對待錯誤本身決不能放過。不合格的作業,哪怕只是一個錯字、一個小數點也要強調訂正,因為實際工作中點滴差錯都有可能給國家、人民造成很大損失。從而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實事求是、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敢於正視錯誤、勇於改正錯誤的優良品德。
五、利用教師自身的獨特資源
教師作為最易被學生模仿的對象,言談行為所表露的道德性格和價值觀對學生影響是深遠的。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教師首先要有嚴謹、負責的態度。如進行概念教學時,運用數學語言要完整、精練、確切;板演要有條有理,書寫規范,如避免「圓」和「園」等的混用。教師以自己的言行時時事事給學生做出嚴謹求實的表率,讓學生體驗嚴謹務實的作風和深鑽細研的科學態度。
好的數學教師,一定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因為他們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教會了學生做人。教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做了大量的准備,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愉快,而且在心裡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並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❿ 課程資源的價值與新課程倡導的資源觀是什麼
一、物理課程資源的內涵與分類 課程資源是相對於課程而言的,而任何課程又都是以一定的課程資源為基礎和前提的,沒有課程資源也就沒有課程。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課程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由於課程設計受設計者對材料依據的選擇或設計者選擇作為重點材料的影響,課程資源便成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同時,選擇哪些資源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依據本身,也反映了設計者一定的價值傾向,而這直接影響著課程的實施和評價。因此,我們認為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於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課程資源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媒介。 物理課程資源按呈現方式可分為文字類物理課程資源、多媒體類物理課程資源與實物類物理課程資源[2]。文字類物理課程資源指那些以紙為介質來向學生提供物理課程學習所需的信息,如物理教科書、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用書、科技圖書、各種報刊等;多媒體類物理課程資源指的是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有利於物理學習的課程資源,它除了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外,還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如各種教學錄像帶、視聽光碟、計算機教學軟體、電子書籍、電子期刊、資料庫、數字圖書館、教育網站和電子論壇等網上物理教育信息資源以及廣播和電視等;實物類物理課程資源指的是能用於為物理課程教學服務的各種自然資源、實驗室資源以及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如各種建築、機械、筆墨紙硯等)。 二、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 開發和利用教科書和科技圖書、科技期刊、報紙等文字的課程資源 1.教科書是物理課程的非常重要文字課程資源。但是,教科書並非惟一的文字課程資源。學校和教師應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吸收和利用各種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改變教教科書為用教科書。 2.各種科技圖書是物理課程的重要文字課程資源。物理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課外科技圖書,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科學的熱情,拓寬知識面。學校的圖書館要向全體學生開放,為學生獲取信息創造條件。 3.報紙和各種科技期刊也是物理課程的重要文字課程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報紙和期刊上發表的各種科技信息,了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以及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對科技發展提出的挑戰,使學生將來有應付這種挑戰的勇氣和本領。 4.電視、廣播、網路中也有各種豐富課程資源。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師和學生開闊眼界,拓寬思路。充分利用諸如電子書籍、電子期刊、電子閱覽室、數字圖書館、教育網站和電子論壇等網上物理教育信息資源,可以極大地拓寬教學空間,提高教學效率。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從網上獲取信息,支持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網上溝通。教師要及時捕捉、及時更新物理課程資源,拓展視野;讓教師和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法獲取課程資源,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5.各種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學資料也可作為物理課程的重要文字課程資源。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與課程改革的理念相悖,學校和教師應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對各種教學資料進行篩選。 二 開發和利用實驗室的課程資源[3] 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和重要的課程資源。任何時候都應該十分重視實驗室課程資源的作用。 1.開放實驗室,為科學探究創設條件 物理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最多的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的探究活動。實驗室的各種儀器、設備、模型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因此,各校實驗室應向學生開放,讓學生隨時熟悉並接觸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以便選擇適當的儀器和器材進行科學實驗。 2.讓每個學生都動手,發揮實驗室課程資源的效益 科學探究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的教學活動,有條件的學校,爭取單人單桌,人人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因此,要充實儀器設備,按照課程標准關於科學探究的要求,設計並組織實驗活動。例如,各活動小組的探究課題不一樣,可以根據不同的探究課題做不同的實驗;又如,可將實驗活動延伸到課外,甚至家庭,以便充分發揮實驗室課程資源的作用。 3.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實驗,豐富實驗室的課程資源 實驗室的課程資源不僅限於實驗室的現有設備,學生身邊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實驗室資源。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實驗,是豐富實驗室課程資源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需要,因此,「壇壇罐罐當儀器」的經驗在實施課程標准時,仍然是開發實驗室課程資源的基本原則。 4.促進現代技術進入物理實驗室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手段和器材的不斷更新,教師要重視將現代技術應用到物理實驗室,如將感測技術引入實驗室,通過計算機實時測量、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等。要加快物理實驗手段的更新和開發,讓學生在實驗室中接觸現代科技。 (三)、加快信息化多媒體課程資源的開發: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物理課程提供了大量、極為豐富的課程資源,也為物理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物理教學,將改變學校課程資源的結構,為課程資源的優化提供了動力。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積極利用並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物理課程標准對開發和利用信息化、多媒體課程資源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說明。將信息技術整合於物理課程之中,既有利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和技能,又有利於發展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物理課程標准所要求的。 1.媒體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幻燈投影片、掛圖、錄像帶、視聽光碟、多媒體軟體等都是常用的課程資源素材,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創設物理課程的情境,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科學的熱情,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和熏陶。對於多媒體課程資源,過去一般只是將其作為物理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沒有將其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來認識。新課程的理念則認為,以上這些多媒體素材,不僅是物理教學的手段,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目前,這類課程資源仍然較為缺乏,且缺乏規劃,而且大多是零散的,有關部門、學校和物理教師要積極參與多媒體課程資源的開發,發揮現有的多媒體資源的效益。努力實現跨學校多媒體資源的共享,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快建立多媒體課程資源的資料庫,拓寬校與校之間課程資源成果分享的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2.電視和廣播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尤其是我國已基本普及了電視,學生每天從電視上獲取的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觀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教師捕捉生動的課程信息,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如某校的物理教師在電視上播放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的新聞後,組織學生探究核潛艇沉沒可能造成的環境危害,要學生設計打澇核潛艇的方法,以及人員救助方法等。學生親自參加討論和探究活動,盡管他們提出的方法很不完善,有的是不可行的,但學生經歷的探究過程將使他們永生難忘。 3.積極開發和利用網路課程資源。網路技術整合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中,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英特網已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已啟動了「校校通」工程,不少學校已開始建立或籌建區域網,這為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利用,應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如學校的資料庫、區域網、英特網來獲取和交換課程信息,以學生自主收集到的課程信息為基礎,進行科學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和教師要根據探究的課題,向學生提供網站和資料庫的索引。以促進物理教學環境和教學活動,從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從課程信息的單向傳遞向雙向交換轉變;從單個的學習活動向合作學習活動轉變;從被動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轉變;從孤立的人工背景向模擬的、現實生活中的背景轉變。 (四)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社會課程資源主要來源於報刊、電視、科技館、博物館、公共圖書館,以及工廠、社區、農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為了讓所有學生受到良好的科學教育,除了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開發社會教育資源,逐步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實現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科技館、博物館等場館集中了許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學教育的器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科技教育資源,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這種感受和體驗是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 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般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社會資源的教育價值。應選擇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效的資源和素材。 (2)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徵,以及現有發展基礎和差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要注意要注意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理、心理特徵相適應,如有些生產危險品和污染嚴重的工廠就不適合讓學生去參觀和實踐。 (3)了解學生已經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在制定計劃時,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鑒別各種自然和人文環境、各種機構、生產和服務單位和專門人才資源的利用方案,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 (4)要根據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是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 (5)要建立學校、家長和社區的聯合開發課程資源的機制。鼓勵學生的家長、社區、學校附近的科研和生產單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作出貢獻。 三、充分利用物理課程資源的原則 所謂物理課程資源的利用,實質上是指充分挖掘物理課程資源的教育教學價值,並使其在物理教學中體現出來。有效利用物理課程資源需要一定的原則來規范,根據物理課程資源的特點,筆者認為有效利用物理課程資源應堅持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新課程的目標是為了更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利用物理課程資源的科學性原則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基本保證之一。科學性原則包括使用科學的物理課程資源和科學使用好物理課程資源兩個部分。首先所使用的物理課程資源本身必須符合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建立在科學事實基礎上的資源,堅決將偽科學的知識排除在物理課程資源之外,當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偽科學的問題,不能採取迴避的態度,而要加以正確的引導,提高其對科學與偽科學、偽科學與錯誤理論間的分辨力,如在初中樂音與噪音一節的教學中介紹新浪網上一篇關於「自行車致空氣污染」的報道[4],讓學生分析和討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對偽科學的鑒別力;其次,物理教師還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來組織各種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物理課程,利用的資源必須落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內,過於簡單或過於深奧的資源都不利於物理課程學習。 (2)教育性原則 由於物理課程資源的多樣性,不同的資源會體現出不同的教育價值,同一種課程資源在不同的物理內容或教育對象面前也會體現出不同的教育價值。因此,利用物理課程資源既要抓住有利時機,又必須能最大限度地體現物理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如學生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故在物理緒論課中就可以介紹愛因斯坦的生平事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進入運動學的學習後,學生往往會對時間、位移、速度及加速度間的大量公式的應用產生困惑,這時通過介紹愛因斯坦的典型論述:「在建立一個物理學理論時,基本觀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物理書上充滿了復雜的數學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學理論都是起源於思維與觀念,而不是公式[5]」,以此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不能把物理學習當成物理公式得推導游戲,一定要弄清公式中每一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透過公式認清物理現象的本質。 (3)時效性原則 物理課程資源的利用還要堅持時代性和實效性的原則。一方面在新課程背景下,對資源的開發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各種物理課程資源層出不窮,但只有那些能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緊跟物理科學和人類社會最新發展脈搏的課程資源學生最感興趣。一些重大的科學發現的誕生,往往會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樣就給資源的利用營造了一個極佳的教育環境,同時這些課程資源本身也會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例如納米技術應用於實際生活後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各種媒體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報道,那麼在長度測量的教學中就可以從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使用中提出納米的數量級是多少、如何測量1納米的大小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關注每一種物理課程資源的實際使用效果,要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及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那些能給學生帶來最大效果的資源幫助學生物理課程的學習,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確保高效而有意義的學習。 (4)針對性原則[6] 一般說來,每一種物理課程資源對於特定的物理課程目標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物理課程目標就需要利用不同的物理課程資源;但是,由於物理課程資源本身的多質性,同一物理課程資源又可以服務於不同的課程目標,所以,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必須在明確物理課程目標的前提下,認真分析與物理課程目標相關的各類物理課程資源,認識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質和特點,這樣才能保證利用的針對性及其有效性。如網路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理課程資源甚至一些精品課程網站還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教學課件案例。然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採用簡單地「拿來主義」,一定要選擇那些符合物理課程標准要求與自己學生學習特點和水平的資源為我所用。如在講解勻速直線運動時有兩個典型課件,一個是以手扶拖拉機在平直公路上拖運稻穀為例另一個是以小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為例,前者適合於農村學校的教學,後者則對城市學生的物理教學更具針對性。 (5)簡約性原則 物理課程資源利用的簡約性原則是指在利用物理課程資源過程中不要進行資源的簡單堆砌,要精選精用,力爭用最簡單的課程資源來揭示盡可能多的復雜而深奧的物理本質,使學生的物理學習過程變得簡單而有效。如在通電直導線在磁場中運動的專題教學中,學生普遍對導線、磁場方向及斜面的空間位置關系模糊不清,從而導致無法准確的描述出導線所受各力的方向和導線的運動規律。對此我們可以讓學生用書本代替斜面(即在桌面上把書本的一端墊高即可),用紅色的筆代替導線(筆尖的方向代替電流的方向),用黑色的筆代替磁場的方向(讓筆尖的方向與磁場的方向一致),然後按問題的要求把問題所描述的空間模型搭建起來,學生在此基礎上分析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安培力的方向,最後對照實際搭建的空間模型按不同的視角做出力在空間的截面圖,藉助力學、運動學及牛頓運動定律的有關知識進行分析,就能使一類復雜問題迎刃而解。這里所選取的一些資源是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擁有的,通過我本人的實踐檢驗發現這一方法是解決學生空間想像力不夠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