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西柏坡精神教案

小學西柏坡精神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16 23:20:16

⑴ 當代大學生應該怎樣正確看待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不僅是對七屆二中全會精髓的提煉,更是新世紀新階段為黨領導人民群眾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們黨對堅持「兩個務必」高度重視,並不斷賦予其新時代的內涵,在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而奮斗的今天,弘揚西柏坡精神,堅持「兩個務必」就是要把著眼點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正確面對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革命熱情和拼搏精神。
在這次參觀西柏坡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龐大的參觀者人群中,包含了不同年齡段的人物,有老人,現役軍官,青年大學生,也有參加夏令營的小學生。每一個人在參觀過程中無不認真嚴肅,細心傾聽導游的講解,生怕漏掉一句話一個字。我們團隊一行人在認真聽取導游的講解和參觀後,都有感而發,我們發現,正是因為西柏坡精神對當時和當代的中國發展有著指導性的作用,所以直到如今人們依然積極傳承和弘揚西柏坡精神。同樣的,在面對市場經濟全新挑戰的今天,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仍需要我們不斷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
2.大學生黨員要傳承和弘揚西柏坡精神
2.1大學生黨員要傳承西柏坡精神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作為國家新一代的人才,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西柏坡精神繼承和發展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基本內涵和優良傳統,同時又有中國革命轉折時期的歷史特色,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汲取西柏坡精神中有益於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容,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中的先鋒戰士,要肩負起這些責任,努力把西柏坡精神傳承下去。
西柏坡精神是新階段黨領導人民群眾推進社會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於實現「中國夢」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大學生黨員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掌握好學習方面的知識的同時,積極傳承和弘揚西柏坡精神。
2.2 大學生黨員應怎樣傳承西柏坡精神
大學生黨員要傳承和弘揚西柏坡精神,首先自己要具備西柏坡精神的優秀信念,並把這些信念和優良傳統和自身的道德修養融合到一起,發揮在生活和學習當中,同時要用西柏坡精神的優良作風感染更多的人,讓西柏坡精神永遠的傳承下去。
在大學期間,大學生黨員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實踐,組織展開參觀考察、調查采訪的活動,學習西柏坡精神。通過親身感受,體會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培養大學生黨員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樹立艱苦奮斗的作風。
毛澤東在召開七屆二中全會上告誡全黨:「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所以,大學生黨員在與同學、朋友、老師等溝通交流時,應以謙虛的態度對待,時時保持著學習的心態,做到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時,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實力相差懸殊。敢不敢與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這是中國革命能否取得勝利的惟一選擇。在這重要關頭,中共中央果斷提出了與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攻打敵人堅固防守的大城市,進行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會戰。正是這種精神,使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及時抓住時機,打贏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所以,大學生黨員要培養自己不懼艱難的優良品質,即使在學習和創業中遇到了困難,也要敢於勝利。
西柏坡時期,全國革命形勢發展迅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中共中央根據中國國情和革命發展的實際,堅持實事求是,大膽創新,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入城市,由革命轉向建設的發展戰略,開拓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就教育大學生黨員在學習和工作中不僅要腳踏實地把基礎打好,把本職工作做好,還要勇於創新,善於創新。
3.結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作為當代大學生黨員,必須要牢記「兩個務必」的內涵,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敢於創新的優良傳統,才能為我國的建設提供更大的貢獻,才能保證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得以實現。

⑵ 三年級作文美麗的家鄉,寫西柏坡

說到西柏坡,我想到了我看過的電影:《西柏坡》,這個電影里的角色有:棗花、大金瓜等,還有核桃。他勇敢、堅強、聰明,他有那種為革命而犧牲的偉大精神。還有很多的小動物:順毛驢、小雞一鳳、狗獾阿歡。一鳳能把敵人撓個鼻青臉腫。順毛驢大嘴一張,能吹人一個跟頭。而會打地洞的阿歡更是本領大。這個電影講的是:在西柏坡,兒童團里的小夥伴們的家人都在前線打仗。有一次,他們去看望自己的家人,卻碰到敵人們。他們盡力逃離敵人的追捕,最後,核桃已經做好了自己的決定,他讓小夥伴們都回家。後來,核桃吸引了敵人的注意,成了敵人的目標。核桃為了吸引敵軍的火力,而被炸到了,我的真的好難過,我以為核桃會死。但他在片尾,卻奇跡般的出現了,後來才知道,是阿歡的地洞就幫了大忙!
看完電影,我真的很佩服他們,他們雖然和我們年齡相同,卻能做出這么驚人的壯舉,能有為了革命而犧牲的精神!
在我眼裡,西柏坡是一個可愛、可敬的地方,雖然它既偏僻又貧困,但是在這里,發生了許多不平凡的事。西柏坡在新中國歷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西柏坡這個家喻戶曉的革命聖地,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卻是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它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新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中國共產黨曾在這里領導了土地改革運動,指揮了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這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起點!西柏坡除了偉大的歷史還有偉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指兩個「敢於」和兩個「務必」。兩個「敢於」體現了革命精神,兩個「務必」體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應該把西柏坡精神發揚下去。我們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能吃苦耐勞。我們要學習西柏坡精神,堅韌不拔、堅強不息、奮發向上、百折不撓、謙虛敬慎。除了這些,我們也要用心去愛這個世界,用心去溫暖這個世界,去溫暖那些需要我們需要幫助的人。西柏坡精神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幾十年來,西柏坡精神始終在中國革命事業和建設新中國的事業上有著巨大的作用。我們要學習不畏艱難、百折不撓、任勞任怨的堅強意志,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思想品格。要有腳踏實地、鍥而不舍的毅力。
西柏坡的景色也很美。走進西柏坡,你會看見一片晴朗的天空,會看見一片蔥郁的松柏包圍著一座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講話時的石像,激昂的神態,揚起的手臂,使人想到了革命勝利的愉悅。
在參觀景色的同時,還可以做一些運動。西柏坡的北邊是青山,另外三面都有柏坡湖環繞,大家可以爬山、游泳、釣魚、劃船,痛痛快快玩個夠。

⑶ 哪位能提供方永剛教學的材料啊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軍隊政治理論人才建設》\《論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亞大戰略格局與中國海軍》,這是他的一些著作....你可以去淘寶,當當,卓越等搜搜...
以下是一些摘要....
內容提要:70年歲月流逝未能磨損長征精神的光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征程更凸現出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時代價值。長征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取向,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
本色,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啟示;長征精神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光榮革命傳統的豐富時代內涵,為新世紀新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長征精神激勵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滿懷信心、精神百倍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7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一部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這次舉世無雙的軍事遠征,不僅為挽救黨和紅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更錘煉熔鑄出偉大的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創造了不朽的精神財富。歲月流逝未能磨損長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現出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時代價值。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弘揚長征精神,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滿懷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一、長征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取向,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取向,主要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的精神、愛好和平的理念、勤勞勇敢的作風和自強不息的鬥志。長征精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內容。

長征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和一往無前、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她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精神的升華。理想是維系和激勵人們前進的精神支柱。紅軍長征是在極為險惡的戰爭環境和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天上有敵機狂轟濫炸,地上有幾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紅軍指戰員在缺吃少穿的情況下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經歷和承受了人世間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紅軍將士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後勝利,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即堅信北上抗日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堅信中國革命一定能夠勝利。正如張聞天所說:「中國共產黨人曾經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件事震動了全世界。為什麼二萬五千里長征能夠有這樣偉大的影響呢?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在這次長征中充分地表現出了她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犧牲奮斗與堅持到底的精神。」

長征精神就是萬眾一心、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顧全大局光榮傳統的集中體現。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密切配合,這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決定性因素。長征途中,為了集體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為了整體利益而犧牲局部利益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同強大的敵人和惡劣自然條件的殊死搏鬥中,紅軍各部隊之間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協同作戰;紅軍幹部戰士政治上同心同德,戰斗中同仇敵愾,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團結戰斗的光輝篇章。紅軍十分重視軍民團結和民族團結,所到之處,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堅持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贏得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正是這種講團結、顧大局和團結協作、步調一致的精神,使全黨全軍團結統一,既戰勝了窮凶極惡的強敵,也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圖謀。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團結起來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這是長征精神留給我們的最寶貴啟示。

長征精神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天斗地、百折不回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的生動表現。長征是一部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英雄詩篇,寫下了「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展示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情壯志。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人民軍隊的政治本色。在長征途中,無論敵人多麼兇殘,無論黨內斗爭多麼嚴峻,也無論自然條件多麼惡劣,紅軍指戰員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正如埃德加·斯諾所說:「冒險、探索、發現、勇氣……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不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在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歷史中了。」皚皚雪山、茫茫草地留下了紅軍的歌聲、笑聲。紅軍指戰員正是以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始終如一地保持著高度的凝聚力和頑強的戰鬥力。

……

長征精神既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更屬於未來。長征勝利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階段,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開拓前進過程中所形成的抗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等,都是長征精神的繼承和拓展,都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升華,都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長征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本色,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啟示

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和鮮明政治本色,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一次集中體現。紅軍之所以能夠通過長征使中國革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就是因為我們黨在長征中始終注意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始終注意使全黨全軍尤其是高中級領導層保持堅定的黨性原則和大局觀念、保持建立在正確路線基礎上的鐵的紀律和堅強團結。總結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寶貴經驗,對於當前繼續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長征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精神,長征的勝利就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勝利。如果說,長征之前,紅軍遭受挫折;長征本身,紅軍出於無奈;長征之初,紅軍面臨毀滅之險,飽嘗了王明為代表的「左」傾中央領導違背實事求是原則的苦果;那麼,後來紅軍擺脫險境,爭得主動,贏得勝利,則是在品嘗遵義會議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確立和堅持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甘甜。遵義會議後,紅軍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套戰略戰術的實施,每一次戰斗勝利的取得,都是共產黨人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長征的經驗啟示我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必須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不斷與時俱進,保證黨的全部工作始終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和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持黨的先進性,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保證。實踐證明,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先進性,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有一套以民主集中制和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為核心的根本制度,同時有一套保證這些制度實施的政治紀律。長征時期,張國燾擁兵自重,無視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一個人推翻中央的集體決議,身為紅軍總政委卻不執行中央的命令。為此,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與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錯誤行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明確指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從而維護了黨的高度集中統一,捍衛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長征的經驗啟示我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一系列制度,形成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維護中央權威、嚴肅黨的紀律、保證政令暢通的制度保障。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圍繞實現黨的中心任務來進行。黨的先進性建設,只有與時代發展的方向和趨勢相吻合,同實現黨面臨的歷史任務相統一,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北上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民族獨立」這個中心任務抓自身建設,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要成為民主革命的先鋒、民族解放的先鋒、聯系群眾的先鋒,在頑強斗爭、浴血奮戰中體現黨的先進性,在推動歷史進步中實現和堅持黨的先進性,創造性地解決了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黨的先進性問題,從而使堅持黨的先進性真正落到了實處,最終領導紅軍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長征的經驗啟示我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只有始終圍繞實現黨的中心任務來進行,才能使之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相互促進。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要努力成為解放思想的模範、落實第一要務的模範、求真務實的模範、開拓創新的模範,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體現黨的先進性。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的先進性的根本要求。長征時期,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紅軍時時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每到一地都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各部隊都遵照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關於宣傳組織群眾應「首先從群眾的切身利益開始,然後逐步進入到蘇維埃的基本主張的宣傳」的指示,處處嚴守紀律,維護群眾利益。針對少數民族對紅軍存在懷疑、恐懼的心理,紅軍總政治部多次發出指示,要求部隊「嚴格政治紀律,絕對不準對少數民族群眾有任何的騷擾,嚴禁將少數民族中的富裕分子當土豪打」。由於黨堅持了正確的群眾政策和民族政策,始終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使紅軍贏得了各族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真誠援助。長征的經驗啟示我們:「民心向背是檢驗一個政黨是否具有先進性的試金石。一個政黨,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會失去生命力,更談不上先進性。」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個核心,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三、長征精神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光榮革命傳統的豐富時代內涵,為新世紀新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正在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長征」。不久前,在中央政治局對長征勝利進行回顧和思考時,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把學習中國革命史與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習中國革命史與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習中國革命史與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習中國革命史與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這深刻揭示了弘揚長征精神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其一,要把弘揚長征精神、發揚光大革命傳統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緊密結合起來。在黨和紅軍處於生死存亡的重大歷史關頭,是什麼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們黨在遵義會議後形成的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堅強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適時調整紅軍的戰略方針並最終確立和堅決貫徹北上抗日、會師陝北的戰略方針,將被動的戰略退卻轉變為開辟抗日前進陣地的偉大進軍;實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使紅軍從根本上擺脫了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克服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束縛,堅持不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長征勝利的歷史啟示我們:只有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路線,堅持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確保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從勝利走向勝利。弘揚長征精神,就要學習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剖析中國社會的特點,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揭示中國革命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們善於把黨和人民取得的實踐經驗不斷上升為理論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豐富、發展理論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善於運用民族語言和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回答和闡明中國革命理論和政策問題的理論方法。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也無止境。我們要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領會和深刻理解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新的形勢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其二,要把弘揚長征精神、發揚光大革命傳統與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明確、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的核心。共同的理想信念把紅軍戰士凝聚在一起,鼓舞他們戰勝千難萬險,把為革命理想而奮斗的精神推向前所未有的崇高境界。盡管紅軍將士開始時還不知道長征的落腳點在哪裡、戰略轉移何時才能結束,盡管他們時刻都面臨著流血犧牲,但他們深信「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正是在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支撐下,紅軍官兵經受住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經受住了超越人類生理極限的磨練。長征勝利的歷史啟示我們: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具有何等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創造出怎樣的人間奇跡!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我黨我軍奪取革命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我們黨所肩負的使命任務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廣大幹部群眾堅定理想信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弘揚長征精神,就要注重學習和弘揚革命先輩對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對革命事業鍥而不舍的堅定信念,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做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革命意志不渙散、奮斗精神不懈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其三,要把弘揚長征精神、發揚光大革命傳統與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70年前的紅軍長征,是集挑戰、搏鬥、考驗、洗禮於一體的革命大熔爐,熔鑄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這種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種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這種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與升華。長征勝利的歷史啟示我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只要有這樣的民族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是歷史的也是時代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70年後的今天,長征精神的每一個音符都蘊含著時代的因子,都具有撼人心魄、發人深思、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弘揚長征精神,就要既注重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堅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賦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引導廣大黨員和全體人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激發全民族的創新活力,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開拓奮進!

⑷ 歷史教案

高中歷史必修一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後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鬆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於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
2、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佔了香港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佔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鴉片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壯烈犧牲;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7、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幹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率先發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華民國紀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清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9、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1、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運動發生的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從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軍由學生轉移到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今後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還決定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中心任務是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1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大會還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15、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抗。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後不久,寧漢合流。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
1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領導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稱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其原因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18、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用)。
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19、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失敗。勝利的戰役有: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總體失敗
20、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製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21、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2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國內: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24、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內戰初期,人民解放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劉鄧率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並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統治覆滅。
2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②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③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俄國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結果是推翻了羅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後,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
4、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繫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一屆人大選舉國家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委員長
3、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製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後為劉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現行憲法。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19.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最早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9、台灣成立海基會。祖國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九二共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使中國改變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特權);「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
4、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5、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益於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闡述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 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台灣問題是中美間的最大難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 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日本早於美國正式同中國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樣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7、 新時期中國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美國的冷戰政策,目的:遏制共產主義;表現主要有:
美國方面: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美國「冷戰」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約 1949年 ,加劇冷戰程度;
蘇聯方面: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6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德國分裂 ( 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古巴導彈危機(冷戰);朝鮮半島的分裂;越南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為熱戰)
4、歐洲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並為一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5、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6、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
7、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兩德統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阿拉木圖宣言),這標志著蘇聯解體。
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冷戰」結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http://..com/question/75579847.html
蠻好的

⑸ 西柏坡精神對現代人有什麼啟發

艱苦奮斗,勤勞勇敢。

閱讀全文

與小學西柏坡精神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