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現狀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現狀

發布時間:2021-01-16 07:15:23

1.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小學生在小學這一學習階段,數學作為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學科之一,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為數學作為一門學科不僅讓學生增加了學術知識,還能讓學生開發思維,特別是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的啟蒙至關重要。這里小學數學輔導老師就不得不提到數學的教學方式,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學設計和課堂操作的關系,才能真正落實為學生發展而教的原則。

小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出現不專心,難以集中注意力的情況,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我們要注意讓學生充分地動手操作,積極地自主探索和大膽地合作交流,這也是改革數學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於小學數學輔導,我們要清楚,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一欄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著重於老師怎麼教導學生,而忽視了學生怎麼學習,這是不正確的。漠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漠視學生這一學習活動中主體的存在。

一、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數學
在小學數學輔導中,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它有利於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幫助學生使用數學的語言符號進行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小學生實驗教材中設計了大量便於學生進行操作的內容。例如圖形拼組這些。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這一過程中經歷觀察、實驗、歸納、類比和推理的過程。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基本的計算,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探究與合作的意識。

小學數學輔導老師認為,要主動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勤於思考,樂於探究。也要安排一些適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義和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思考空間。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探索還是需要多方思考,讓學生有機會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數學,發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 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導向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

(1)課堂教學不切實際,形式單一

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就是培養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並解決所遇到數學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教學還是以播放幻燈片和牢記書上的公式為主。一般老師在進行解決問題教學時,由於通常是利用幻燈片將問題展現出來並進行解決,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變得單一,更有甚者部分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然後學生課後在進行強化訓練,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學習數學越來越不積極,思考越來越緩慢,使得教學不能有效進行。


三、結語

通過對教育理念的改進和傳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創新將課本問題轉化為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老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且鼓勵學生勇敢的解答問題。同時,還應多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有針對性的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和思考的人才。

3.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選擇主要依據哪些方面

主要依據的就是:孩子們主要覺得的方法,一定不能枯燥。
1:學習方法要新穎,不能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2:根據學生的適應能力適當的照顧。
反正就是要根據學生的適應能力教學。

4. 現代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發展呈現有哪些新的特點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

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

(一)發現法

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

(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

(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

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

(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

(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

(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

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

(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

(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

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

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

(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

(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

9+9+9+3+3+3+3=39(塊)

↓↓↓↓↓↓↓

3+3+3+1+1+1+1=13(人)

(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

9+9+9+9+3=39(塊)

↓↓↓↓↓

3+3+3+3+1=13(人)

(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

30+3+3+3=39(塊)

↓ ↓↓↓

10+1+1+1=13(人)

(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

30+9=39(塊)

↓ ↓

10+3=13(人)

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2、嘗試教學法的教學程序和課堂教學結構

嘗試教學法基本的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個步驟。

(1)出示嘗試題

嘗試題一般是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是課本上問題的變形。

如書上例題:1/2+1/3

嘗試題:1/4+5/6

出示嘗試題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2)自學課本

在學生嘗試練習,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書上對這個題目是怎樣講的。教師提出一些與解題思路有關的問題:如上題,「分母不同怎麼辦?」「為什麼要通分?」

通過自學課本,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對個問題認識的情況,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3)嘗試練習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對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並且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這時,就再出嘗試題讓學生試一試。一般採取讓好、中、差三類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同時在練習本上做的辦法。

(4)學生討論

在嘗試練習時,可能有的同學做得不對,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做法。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

(5)教師講解

學生會做題,並不等於掌握了知識。教師這時可按照一定邏輯系統向學生講解所學的內容。這種講解是有針對性的,是在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學會了或部分學會了解題方法時進行的講解,更能夠突出重點。

以上五個步驟是嘗試教學法在進行新課時所用的,作為一節完整的課,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1)基本訓練(5分鍾);

(2)導入新課(2分鍾);

(3)進行新課(15分鍾);

(4)鞏固練習(6分鍾);

(5)課堂作業(10分鍾);

(6)課堂小結(2分鍾)。

這一教學結構的優點在於:突出了教學重點;增加了練習時間;改變了滿堂灌的做法。

3、嘗試教學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其優越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想自己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最佳時間,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新內容的學習,並以較多的時間進行嘗試性和鞏固性的練習。

(3)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師一般都可以掌握,並且更有利於差等生的學習。因此它可以適用於更廣泛的場合,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其局限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自學能力,對年齡較小的學生不適合用這種教學方法。

(2)適合於後繼課的教學,對於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學不宜使用。

(3)對於操作性較強的內容不適用於運用。

4、嘗試教學法應用舉例

嘗試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適用於許多內容的教學。下面是:「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的教學實例。(梗概)

(1)基本訓練(略)

口算:

板演:645÷3

(2)導入新課

把練習題中的645改成615,來繼續學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嘗試題:615÷3

②嘗試練習

試試看,這道題和以前的題有些不同,能做出這道題嗎?

③自學課本

④學生討論

針對學生的三種演算法進行討論(明確其中只有第二種演算法是正確的):

2 5

25

3
⑤教師講解

(4)鞏固練習

(5)課堂作業

(6)課堂小結

(三)自學輔導法

1、自學輔導法的基本含義

自學輔導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實驗」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對於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一定影響。有人也在小學進行相似的實驗研究。特別是運用自學輔導教學的基本原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

自學輔導的實驗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並且進行實驗的,開始是借鑒了西方的程序教學的原理,實行小步子、多反饋的教學原則,後來進行了改造,並命名為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自學輔導法一般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

2、自學輔導法的教學程序

自學輔導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採取適當步子、及時反饋的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實行三個本子綜合運用,即課本、練習本、答案本。運用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規定了一節課中學生用於自學的時間在30~35分鍾,這包括自學、自練、自檢。教師用於講解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

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的基本步驟分為五步。

(1)提出課題。教師可以直接導入新課,也可以復習有關知識後提出課題,後一種方法更加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高年級學生提出課題的同時,還應提供自學提綱,使其帶著問題自學,圍繞課題的中心問題邊讀邊想,求得問題的解決。

(2)學生自學。這一步主要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本,與此同時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水平和教材難易選用相應的方式指導自學,考題指導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3)答疑解難。針對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也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討論互相解答。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答疑之後,還要以再讓學生閱讀課本以鞏固所學的內容。

(4)整理和小結。由教師出題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如發現有理解方面的問題要及時補救,還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小結時盡量讓學生運用准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得出結論,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5)鞏固和應用。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堂獨立作業,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初步形成技能。

3、對自學輔導法的評價

此法的主要優點在於: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獨立思考,通過自學掌握知識,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這種教法,能在課堂上基本解決問題,大大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由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及時改正作業中的錯誤,使得教師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備課和研究學生問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學生可以在課外多看其他參考書,擴大知識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自學輔導法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綜合。特別是它是基於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種綜合的教學方法。

4、自學輔導法教學實例(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具體教學過程:

(1)教師談話

(2)准備練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例題和自學思考題

例題: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從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它們有什麼關系?

思考:什麼是比例?組成比例需要什麼條件?由這幾個條件可以得到比例嗎?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是怎樣的?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②引導自學,總結法則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比例,說出比例的意義。

引導學生集體討論:組成比例的條件。

讓學生將比例轉化為分數的形式。

引導學生練習,思考:比和比例的區別。

讓學生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引導學生通過運用加、減、乘、除不同的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

③質疑問難、精講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解釋疑惑的基礎上,指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外項之積等於兩內項之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課堂練習

(四)「探究—研討」法

「探究—研討」法是美國的一位教學法專家蘭·本達(Lan Benda)教授提出來的。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在理科教學和數學教學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1、「探究—研討」法的基本內容

「探究—研討」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分為兩個大的環節,即「探究」和「研討」。

第一個環節「探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擺弄,研究問題中各種因素或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在探究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選擇充分的學習和研究的材料。如,彩色木條、幾何拼板等。

第二環節「研討」是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學生在前一個階段,對所研究的問題都有一定的認識。在這個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發表意見,充分利用語言的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並且在研討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啟發,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最後由師生共同找出所學習問題的規律或結論。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受這兩個環節的限制,靈活地組織和運用。

2、「探究—研討」法的主要特點

「探究—研討」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選擇恰當的材料和設計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中。

三是形成一種多向交流的課堂教學氣氛。

3、「探究—研討」法的應用舉例(求平均數問題)

先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四個人。

量出每個學生的身高,並根據測量的身高剪下一張紙條。教師提出,「怎樣知道四個人連起來一共有多高?」「四個人平均有多高?」

然後教師說明什麼是平均數。並提出「如何求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樣表示出這個平均身高?」學生說出可以把全班的身高加起來,然後再用總人數去除。接著學生把表示每一個人身高的紙條貼在牆上釘的一張紙上,在平均數的地方畫一條線。發現有些在線的下方,有些在線的上方。並分別用「-」和「+」來表示。學生把高出來的部分剪下來,恰好可以補上低下去的那一部分。學生感到非常興奮。

接下來又有同學提出了計算平均數的簡便方法。找出最矮的同學的身高。把全班同學高出這個數字的值加起來,再除以全班總人數,再加上最矮的同學的身高,就是全班的平均身高。

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隨便找一個標准線,與這個標准線進行比較計算平均身高的簡便方法。

二、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特點分析

過去,多數人認為學生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主要是指數學事實(如概念、公式、法則、算理等等),但隨著主體性教育理論的發展,隨著數學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隨著人們對學校數學教育本質的深入反思,數學理論與實踐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學樣數學主要是「活動的、操作的」數學,而不是形式化的數學。「學生應經歷數學化,而非數學;抽象化,而非抽象;步驟化,而非步驟;形式化,而非形式;演算法化,而非演算法;語言表述,而非語言」的數學學習過程。因此,課堂里學習的數學認識不僅包括數學事實,而且包括數學活動經驗。新授課的教學不應再是以往以教師系統傳授教材內容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伴隨著新的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哲學、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特點。

第一,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為基本特徵,力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赫爾巴特(J.F.Herbert)為代表的傳統的「三中心」,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和嚴格的紀律,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而以杜威(J.Dewey)為代表的「新三中心」,將學生比作太陽,把教師視為行星,把兒童獨立學習的可能絕對化,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的教學方法避免了這兩種極端,將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把這一教學的主要矛盾視為具有動態性、轉換性、發展性和層次性的對立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對於情景問題,教師和學生有不同的認知准備,他們的想法也會彼此不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教師能夠將全班上課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小組內提出並解釋他們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學會數學地交流和交流地學習數學,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語言對思維的表達能力和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

第二,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設計生動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的美妙,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第三,注重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習方法和解題策略多樣化。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如計算教學,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筆演算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思維。教師通過先出示帶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先估算,然後獨立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

第四,著重研究學生,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讓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逐步達到會學。學習方法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過程中所採取的、基本活動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學法的研究和指導,是保證現代教法實施的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第五,在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外,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態度、情感、價值觀作為學習的內驅力,在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強調師生雙方的感情交流,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去開啟學生認知結構的大門。

第六,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重視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採用固定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模式。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發展、教學方法的增多以及對教學方法本質的深入研究,廣大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因數學課題、所教的兒童以及教師的風格而有所不同;教學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另外,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把形、聲、光結合起來,生動、形象、鮮明,感染力強,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通過結合形象的畫面來講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在我國開展的CAI、微格教學。都是應用現代技術手段的直接產物,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必須考慮到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地位。考慮到現代技術設備的引入對常規教學方法的沖擊和變革,找到其中的組合點和發展方向,使其為教學方法服務。

以上是現代教學方法呈現的新特點。但縱觀各種小學教學方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教學方法的命名欠推敲,主觀隨意性很大,不夠科學;一些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外延」不清;一些教學方法存在著將某種教學方法凝固化、模式化的傾向;有些教學方法缺乏教學理論依據;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很好地加以解決。否則不僅有礙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礙於教學方法研究的深入開展。

5. 現代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反思的開題報告

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解決」初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解決」初探 內容提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圍繞「數學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解題策略,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問題。從問題提出——解決及應用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解決正 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課程具體目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基於這一基本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初步探索,獲得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一、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呢?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問。生活蘊涵著大量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多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產生。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採用現實再現、猜迷、講故事、游戲、競賽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自主產生問題,激發探究的慾望。如:在教學《連乘應用題》時,教師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星期天,你媽媽讓你去買兩箱牛奶,那時你會思考那些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紛紛發言:每箱牛奶多少錢,至少該帶多少錢?;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錢?每箱牛奶有幾瓶?至少帶多少錢?······這樣,學生提出了許多切題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及時提問,「你准備怎樣解決以上問題?」通過討論得出兩個方法:看標價說明;問售貨員。這時可呈現兩種情境: ①通過調查知,每箱牛奶48元,買2箱。 ②通過調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買2箱。並提問:「你能根據以上兩條信息,解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馬上提出:根據調查①可解決買兩箱牛奶共需多少錢?;根據調查②可解決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買一箱需多少錢、買兩箱需多少錢?等數學問題。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決了以上問題•……這樣,教師通過創設學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購物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2、發揚民主意識,培養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能力。「好學多問」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學生提出問題標志著其思維的萌發,小學生數學問題的提出直接體現他們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能力。但是,由於小學生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課堂表現為「怕提問」。要學生提問,就要培養學生敢於提問的勇氣和膽量。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行、態度,給學生一個個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自主提出問題的學習行為。曾有這樣一個課例: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位學生對「四萬萬同胞」的「四萬萬」提出了疑問,許多學生發出鬨笑。這位教師不但沒有責怪學生愚昧無知,反而鼓勵了他,同時在解決「四萬萬」就是「四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為什麼用四萬萬而不用四億「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提問學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培養了學生敢於提問的決心。可見,只有當學生能積極思考,大膽表述時,教師才知道學生「疑」在哪裡,「惑」於何處。才能對所教知識進行有效的指導、點撥和調整。反之,如果教師把學生的一些發自內心卻又異想天開的問題,看作是旁門左道,是「有意搗亂」採取壓制的方法,那麼,久而久之,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將會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殺,成為真正接受知識的「容器」。所以,發揚民主意識是學生敢於提問的前提,是開啟思維之門器官的鑰匙。 3、引導學生積極反思,進一步掌握提出數學問題的針對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反思是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活動過程作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引導學生對本堂課所涉及的數學問題進行自覺反思,逐漸明確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哪些問題是無關緊要的,使以後提問更貼近所學數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善於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二、引導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僅僅是教學的開始,「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靈活地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其活動的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的結論,更多的是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體驗知識產生的原始狀態,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每一個人都應當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這樣,在鼓勵個性發揮的意義之下,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才成為可能。怎樣豐富學生「問題解決」的實踐過程,在靈活多樣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盡量使每位學生發揮其思維的最大潛能,使他們感到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已成為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中思考的重要課題。 首先,要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尋求方法。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生進入角色以後,教師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師在叫「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講解式」(擺小棒)的呈現方式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發現式」,這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爸爸讓明明計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會兒,向同學們求助,誰有妙法幫我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頓時情緒高漲,積極思考,此刻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同桌互說等形式,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體現團結合作的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加強了學生間多向交流。最後,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數手指的;也有用豎式計算的,等等。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後,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正是學生自主創新的一種體現。 問題一旦經過一番努力後被解決,學生就會有緊張愉快的體驗,有成就感、自豪感、價值感,這些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源動力。 其次,可建立學習小組。學生的發展存在者不平衡性,無論哪個班的學生,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生活、對數學問題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在課堂上,面臨著要解決的一個個數學問題,學生的解決方法是各不相同的。為了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解決問題,我們可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建立學習小組,小組中學習水平上、中、下的學生進行合理搭配,推薦一個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組長,讓不同水平的層次的學生的信息聯系和反饋信息在多層次、多方位上展開。這樣,小組成員對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進行適時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與方法,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的。在經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要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探索中解決數學問題。皮亞傑認為:「認識一個客體,必須動之與手」、「一切真知都應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變傳遞結論為鼓勵發現新知。事實證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很多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探究而獲得。如針對學生所提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教師可以不直接告訴學生,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對自己的圓柱模型進行自主操作,討論「有什麼方法驗證圓柱兩個底面是否相等?」這樣學生通過剪、量、疊等多種方法,進行積極地討論、探索,得出「把上下兩個底面剪下疊起來,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兩個底面的直徑、半徑、周長,是否相等」;「上下兩個底面的對稱軸是否相等」等多種檢驗方法,並從中得出「圓柱上下兩個底面面積相等」這一結論。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動眼,解決了問題,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一內容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題:「請在下面平行四邊形上畫一直線,使分成的兩部分面積相等。」於是學生紛紛投入「如何分」的學習活動中,熱烈地討論、大膽地嘗試、獨立地操作、積極地思考……結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題方法。(如圖) ……得出,這樣的線可畫無數條。 但教師並不到此為止,而是接著提問:這些平分線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再次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只要是通過平行四邊形中心點的直線,都能平分這個平行四邊形,同時孕伏了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這樣的處理使學生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培養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了。三、引導學生合理地應用知識,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學生的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現實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數學課程標准) 學生學習數學不但要弄清課堂所提的問題,掌握現成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運用課堂上所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覺地、有意識地認識周圍的事物,理解並處理有關問題,使所學知識成為與生活和社會有密切聯系的內容,真正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用之於生活」。在這方面,教師要自覺做到學生「用數學」的引導者。例如,學了「統計知識、價格與購物計算、長度、面積、體積、容積等測定」後,我們要盡可能提供給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把數學用之於生活,我們可以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長、寬;量一量黑板、課桌、書本的長和寬;量一量家中傢具的長和寬、爸爸媽媽的身高;測一測爸爸媽媽的體重;算一算逛街所購貨物的價格等,在「用數學」中,體驗所學知識的作用,更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又使學生從中品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又如,在學習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後,一位教師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溝通數學與現實的聯系,他編制了這樣的題目:「今天,爸爸把這月領到的工資1850元存入銀行,所存定期三年,那麼三年後的今天,爸爸取錢時,可取回多少元?」 這樣的問題,與生活非常貼近,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通過調查,了解銀行利率,並應用自己剛學的百分數知識,通過實際計算,學生不僅鞏固學習知識,了解了金融知識,從而增長了見識,培養了實際應用數學的能力。 學生的數學知識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探究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不斷地應用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和諧地發展。

6. 當前我國中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有哪些特點

「瓜傻式」教學法----將數學那種嚴密的邏輯演繹過程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感知知識的的產生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過程,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欲。使枯燥干澀的數學概念演繹變得生動起來。

方法/步驟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親自體驗學習過程 , 其價值與其說是學生發現 結論 , 不如說更看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 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 「 再創造 」 有關數學問題口在這個過程中 , 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 還對數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效益高的較少 , 有的只是流於形式。有的研究者認為 , 小組學習有獨立型、競爭型、依賴型、依存 型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們用得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後相互交流 , 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知識。……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特徵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正所謂「教無定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一)發現法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9+9+9+3+3+3+3=39(塊)↓↓↓↓↓↓↓3+3+3+1+1+1+1=13(人)(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9+9+9+9+3=39(塊)↓↓↓↓↓3+3+3+3+1=13(人)(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30+3+3+3=39(塊)↓ ↓↓↓10+1+1+1=13(人)(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30+9=39(塊)↓ ↓10+3=13(人)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二)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7. 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國內外研究的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

在新授課中,應用「參與探究型」課堂教學結構能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以發展思維為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參與探究型」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模式是:問題——探究——概括——答疑—總結

8.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的研究

1、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是學生自身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因此,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3、是改變當前數學教學現狀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已引起普遍重視。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但遺憾的是,當前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行為現狀」與「理念境界」的差距頗大。如教師教學情境的設置過於華麗,「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課堂缺少數學思維含量;情境的設置過於牽強,有的數學教師為尋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而絞盡腦汁,從而出現了一些情境設計牽強附會甚至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情境圖的運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情境圖,圖中所出示的數學信息往往是比較零亂的,缺少連貫性,怎樣讓學生組織這些較為零亂的數學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情境圖,老師不知所措。可見,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亟需探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措施:

1、^領`導重視,舉措得力。該課題組^領`導高度重視,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羅善彪老師親自指導該課題研究活動,並多次聽取課題研究情況匯報;西陵區數學教研員梅紅英老師負責牽頭,親自主持該課題研究;學校校長、教學副校長也親自參加該課題研究活動。學校保證了該課題的研究經費,研究時間和實驗教師的到位,還積極承辦區域性該課題研究活動,在校內還建立了一些激勵機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獎實驗取得成績的實驗教師;採用了一系列傾斜實驗教師的得力措施,如減輕一些實驗教師的工作量,在外出學習、參加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科研活動和在職務晉升、評先、加級等方面優先考慮等等。

2、加強學習,提升水平。課題成員靜心學習,品味書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內涵。注重擴大視野,博採眾長,延展知識,積「小流」以成「江海」,不斷的厚積拓展課題成員的教育文化視野,增加了底蘊。我們採取了靈活讀書形式,自學、集中輔導學、區教研員指導學相結合。學習中,課題成員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撰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圍繞研究主題網上學習。學校還定期聘請學者、專家來校講座,介紹教改動態,以開闊教師視野,拓展知識面,為課題研究獲得了良好的理論支撐。建立了互動式反思沙龍^對`話。每一個課題成員帶著感悟、困惑和疑問,作為研究者來參加沙龍。在這里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與思維碰撞,在交流碰撞中發現更深刻更精彩的見解,從而建立更高層次的共識,推動課題研究。課堂實踐注重:①課前集體備課————挖掘教材的內涵。備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備學生--思考如何從學生的學出發,教給學習方法;備教師自己,思考對相關知識的擁有量。②課中和諧教學————展示天地課堂。課堂實踐中,課題成員充分認識到:只有課堂實踐注重「把整個世界當作課程」,即關注兒童,關注兒童的經驗、興趣愛好,把課程內容和生活結合起來,就能體驗課堂的豐富多彩,體現葉瀾提出來的「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 ③課後反思教學————直面課堂中的不足。每一次教學實踐後,我們總是組織課題成員進行反思評價,先組員交流反思評價,再請有經驗的專家和^領`導做總結評價。有「同課異構」案例反思、課題重點問題研究反思。反思評價時,課題成員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指出不足。許多中肯的意見在反思評價中不斷傳出,促進了課題實踐的良性循環。

3、課題活動,豐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課題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5次作為市、區課題研究的現場會向全市、全區教育局^領`導和老師們觀摩。組織開展實驗教師有關課題論文、教案比賽活動;組織開展了實驗教師情境運用和創設情境案例搜集活動。組織學生開展了數學日記比賽、數學小報展示等學科活動。

三、研究成果分析: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對教材中教學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應用主題圖和練習中的情境圖方面提供有實際操作價值的成功經驗和具體做法。通過三年多的扎實研究,課題組在小學數學情境運用和創設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獲:

(一)正確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題情景圖

新教材呈現的內容,形式新穎,與原來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設計了大量生動活潑的主題圖。這些主題圖色彩鮮艷,富有情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觀察,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那麼,怎樣才能合理的利用主題圖情境呢?有以下幾點策略:

1、深入領會內涵,理解主題圖情境的意義,把握教學目標

主題圖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鑽研主題圖,切實把握主題圖的含義是使用好主題圖的前提。「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充分挖掘「主題圖」中有利於三維目標實現的教學資源。只有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才能創設生動的主題情境,組織有效的主題活動,課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乍一看,主題圖展示的是手工書上做風車的步驟,但結合單元教學,從數學的角度仔細推敲,不難發現,主題圖所展示的各個環節就是一個圖形變換的過程,即「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變換過程。理解了這個深意,我們的教學就這樣組織:課前讓學生在家裡做風車,並提出要求,即注意觀察自己在做風車過程中圖形有什麼變化;課堂上,學生邊描述,教師邊演示。描述時要引導學生從圖形變換的角度講解,例如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把一個角的兩條邊對折成兩個三角形,並把多餘的長方形部分剪去,展開就變成了一個正方形。由於圓形的變化比較隱蔽,所以我們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所做的風車玩耍,引導學生觀察風車轉動的運動軌跡,進而總結各種圖形是可以互相變換的,這樣的教學才是符合主題深意的,在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掌握知識,才是真正達成了教學目標。我們只有深刻地理解並正確把握了「主題圖」的意圖,才能有效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充分挖掘主題圖情境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以主題圖的方式設計了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富有兒童情趣的主題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這些情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然而,剛入學的小學生,他們的想法還很天真,他們關注的往往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而忽略場景中的數學信息。因此,教師在運用主題圖時一定注意把握好圖中的數學價值。

9.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提高小學畢業班數學教學質量,方法如下:
一、多措並舉,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魏書生曾說過:「采百花,釀自己的蜜」。如果說上課是我們「釀蜜」的過程,那麼備課就是我們「采百花」的過程。
二、精心設計,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而設計、供學生課外進行的練習。它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傾注愛心,轉化學困生,最大限度提高平均分和優良率。眾所周知,優良率在我們教學成績的評價體系中越來越重要,而學困生就是影響優良率的最大桎梏因素。「讓不聰明的學生變聰明,讓聰明的學生更聰明」。這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師的追求。面對學困生,必須先弄清「差」的原因和差距所在。
四、思想教育,心理輔導,引導學生愛學、樂學。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從情感方面拉近和學生的心理距離,通過舉事例、講事理等教育方法,使學生從思想上增強學好文化科學知識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明白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同時,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由於各種原因,思想上會出現各種不穩定情緒,一定要掌握每位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厭學的學生要進一步了解原因,對症下葯;對成績較差、自卑的學生,降低作業難度,及時肯定表揚;對違紀學生,用紀律、制度來加以約束,同時也要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堅持實行個別談話、家訪等制度,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