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進行小學英語不同課型教學的基本特徵,結構的研究
當前,課堂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模式化、單一化、呆板化的傾向,課堂效率不高,氣氛不活。那麼,應怎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並全面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呢?五年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和探索中,各種不同的教學課型在我頭腦中漸漸地清晰起來。在這幾年的英語教學工作中,我一直都在摸索著每節課該怎麼上才算是一堂好課。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選擇學生喜歡的課型,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英語,讓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體現自身的價值,體現英語學習的價值。
不管是聽同事的課、在本地區聽兄弟學校教師的課、還是聽全國小學英語教學大賽的課,幾乎每堂課都很精彩,而且每位英語教師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特色。但不論是沉穩嚴謹的課,還是生動活潑的課,大家幾乎都是一種課型:即學習新的詞彙和句型,最後擴展到在教師所創設的語言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詞彙和句型。然而,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課型並非如此單一。我們不是每堂課都在使用著同一種課型。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新的詞彙和句型,還要處理教學中的很多實際問題。比如:朗讀的問題、書寫的問題、課文的理解問題、故事的教學、練習的處理和學生語言知識的擴展和應用等。以一堂精彩的課來調動學生暫時的英語學習興趣可能比較容易,但若是在長期的英語教學中既能夠維持學生長久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兼顧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技能的教學實效,恐怕不是單一的一種課型所能解決的。英語的學習是一個艱苦而又耗時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在艱苦的學習的同時,又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是每一個英語教師都面臨的問題。這里,我想以課型為切入點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以期同行們的指點。
在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的課型;詞彙和句型的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作文教學和練習教學。
一、詞彙和句型的教學
詞彙和句型的教學是其他幾種課型的基礎,也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因此,這一課型的設計至關重要。一般地,是在舊句型中引出新詞彙並練習;而在新句型的呈現階段,多用舊的詞彙來引出新的句型並練習。這樣,可以分解和降低學習的難度,減少學生學習的挫敗感。當然,還有創設真實情境來引出詞彙和句型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語言的含義,並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句型。低年級或初次接觸英語的學生,多以游戲的方式來學習和練習詞彙和句型。為了讓學生扎實地掌握句子的結構,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造句練習,或者是玩句子接龍的游戲,將所學的句子進行反復操練。有時是單句,有時是簡單地對話造句練習。如:A: Do you like burgers? B: No, I don』t. 學生可以自己發揮,兩人一組,造出新的對話,如A: Do you like juice? B: Yes, I do. 還有更復雜一些的對話,我讓學生模仿課文自編一段對話,然後來表演。他們很高興,而且躍躍欲試,都想展示自己創作的對話。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已經告訴我,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具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活動。學生編的對話比我想像的好多了。他們不僅僅囿於新學的句型和詞彙,而且還把前面學過的句子都編進了自己的對話中,編出的對話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學得很快,讓他們表演時,一組比一組編的好!他們很會在別人的成果之上,改進自己的創作。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和模仿,這將大大地促進他們的語言能力的發展。學生喜歡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喜歡看他人的表演。因此,我們應該為學生創造機會和平台,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總之,詞彙和句型的教學方法非常多,而且,英語教師們在這方面的教學已經非常成熟,在此,我不必贅述。
二、閱讀教學
(一)閱讀教學的教學模式
目前小學階段「讀」的要求一般相當於基礎教學階段英語課程標准一、二級的要求。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一級中的語言技能對讀的要求是:(1)能看圖識字;(2)能在指認物體的前提下認讀所學的詞語;(3)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小故事。二級中的語言技能對讀的要求是:(1)能認讀所學詞語;(2)能根據拼讀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3)能讀懂教材中簡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讀懂問候卡等中的簡單信息;(5)能藉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和小短文,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6)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據課標和日常教學我認為: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應分階段實施。(1)小學低段的閱讀應以聽、說為主線,在圖片、簡筆畫和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從總體上理解閱讀內容,從聽到說,循序漸進。(2)小學中段的閱讀應首先聽錄音看範文,大體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內容,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講解文章,對文章內容有更詳細的認識,再分組或分角色誦讀文章。在進一步理解文章後,完成課後練習並能復述或表演所學內容。(3)小學高段的閱讀應首先通讀短文,對短文有一個初步總的印象。在通讀文章之後,能根據圖片或上下文解決短文中新的單詞,短語,為語言的輸出作準備。在解決課文中的單詞、短語、句子之後,回到課文對整篇文章作進一步的理解。再讓學生提筆續寫或改寫短文,作為語言的輸出。聽、說、讀、寫是一個有機的互相聯系的整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地結合聽、說、寫,來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閱讀教學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我們還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1)針對中低段學生所採取的師生互動型策略。這種策略有助於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積極參與,關系融洽。教師首先可以通過自己繪生繪色地講述故事、運用實物、播放錄音、多媒體展示等多種手段引出閱讀材料,使學生初步感知,並產生要閱讀的興趣。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學生的交流、老師的講解下理解一些單詞、片語的含義與用法。還可以設計一些Yes / No的問題或簡單的選擇題,讓學生反復閱讀,仔細體會。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閱讀材料的特點進行表演、復述等,憑借互動共振的效應,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2)針對中高段學生採取主動參與型策略。這種策略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理解,因為現今的閱讀教材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極有利於將知識化難為易。但在學生開始閱讀之前,教師應提出一兩個指導性問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其目的是給學生的第一次閱讀確定一個目標或任務,實現對閱讀過程的監控。接著再拋出一些細化的問題,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後,生生間或師生間展開交流、討論,來梳理全文信息。然後要求學生跟讀錄音,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培養語感,加深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最後閱讀的最終目的是開闊學生的眼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學生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和能力。為達到這個目的,在學生對篇章的結構、內容及融合的知識點有了較好的掌握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整體吸收和運用,引導學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進行交際活動。如改寫、續寫,角色扮演,或運用所學重點詞、重點句型設置場景進行說話、寫話,或結合短文話題及提供的圖片開展說寫等活動,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語言,實現知識的正遷移作用。
(三)閱讀教學的教學渠道
英語閱讀教學發生在課內與課外兩個場所。通過實際教學我認為,英語閱讀教學的主渠道應該是在課堂,因為課堂中的課文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能引導學生如何從文字信息中獲取事實、觀點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如何欣賞;如何評價等等。同時,教師還能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書等。這些閱讀技能的訓練對中低段孩子的閱讀學習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但緊緊依靠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是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獲得較強的閱讀能力的。於是,課外閱讀就成了課內閱讀的有效補充。因此我們要鼓勵高段學生定期地閱讀課外英語報刊和英語書籍,同時他們可以利用網路進行網上閱讀。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取的閱讀技巧才會在課外閱讀中得到鞏固,他們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漸進的復雜過程,切忌操之過急。興趣是動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前提,必要的閱讀技巧指導是關鍵。我們教師應訓練學生從讀字母、讀單詞、讀句子入手,過渡到讀故事、讀短文;從拼讀、認讀到朗讀、閱讀,循序漸進,並要與聽、說有機結合,才會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
三、口語交際教學
情景教學法強調語言學習的真實情景。通過創設語言學習的情景,以情景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由於其強調語言和環境的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小學生理解能力不高但擅長對感性認識的記憶,因此情景教學法非常適合教授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進行口語交際時使用。主要從文本情境、生活情境、活動情境三個方面入手為學生創設生動逼真的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走進「情景」學英語,才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口語交際興趣,萌動想說的慾望,產生敢說的膽量,達到會說的目的。
(一)在文本情境中口語交際
我們認為可以從模擬文本情境、拓展文本情境和渲染文本情境三個緯度有效利用文本情境,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1.在模擬文本情境中開展口語交際
教師要根據文本提供的豐富形象的語言描繪,將它創設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並對一些情境優化、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並將他們引入情境,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到樂趣,從而保持思維的敏捷,使他們對文本的探究能不斷進行。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通過對話表演、為動畫配音等形式,讓學生在情境中熟悉文本,學習文本;在輕松的表演和會話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2.在拓展文本情境中開展口語交際
教材只不過是一個文本例子,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把握課本的精髓,重組教材,採用活動課模式進行教學。因此我們就應該具備把文本情境轉化為課堂活動的能力。拓展文本情境就是其中的一個途徑,它可提供豐富的、與課文聯系緊密的材料,在擴大閱讀范圍的同時實際上也是輸入更多的口語交際的「原材料」。在擴展中學生不斷地進行相似的口語交際,文本的時內涵也在交際中更加為學生所接受並且內化。
3.在渲染文本情境中開展口語交際
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語言、動作、圖片、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甚至是人工智慧創設生動、直觀、形象的聲音情境、圖像情境、影視情境、信息資源情境等,營造出適合文本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文本的情感基調保持一致。經過渲染後的文本情境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起興趣,激發聯想,喚醒長時記憶中的有關知識、表象或經驗,完成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更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地參與到口語交際中來。
(二)在生活情境中口語交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有引領學生走進生活的大殿堂,為學生設定現實的生活情境,汲取學生的切身的生活體驗,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生活,教學才能成為活水之源。學生才能在真正領會文本實際意義的前提下主動地進行口語交際。從創設生活情境和模擬生活情境兩個方面談創設生活情景在口語交際方面的重要性。
1.模擬生活情境中開展口語交際
對一門語言來說,說話人說話的時間、地點、場合及身份等因素都制約著他說話的內容、語氣等,要想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創造和活用語言的能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在自覺和不自覺的狀態中去看、去聽、去說、去感受,達到掌握和運用語言,進行口語交際的目的。教師應該截取生活中的某一個片段為學生設置生動形象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們身臨其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慾望,在輕松愉快的「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口語交際。
2.創設生活情境中開展口語交際
語言產生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英語作為一門人與人交際的工具,只有在真實的場景中運用才能發揮其價值。對於學生來說,英語離開了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活體驗,失去了情感,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口語交際也就會變的枯燥和乏味。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創設語言產生、學習的背景,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感知、理解、運用語言。當學生習得一定量的詞彙和句型以後,他們已經具有一個英語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不同時期習得的知識靈活運用一個情境中來。
(三)在活動情境中進行口語交際
少年兒童好動,愛表現,對音樂及游戲有著天生的喜好。因而,把生活中的音樂、兒歌、游戲、競賽、簡單的任務帶進英語課堂,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輕松的游戲中、簡單的任務紅興趣盎然地學英語,進行口語交際,學生學習樂趣不言而喻。
1.設計游戲,開展口語交際
關注學習主體的情感和興趣,精心設計游戲和活動突破難點,鞏固重點,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地進行口語交際。其具體要求是:(1)要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新授環節後設計針對重、難點而進行的游戲和活動。(2)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從學生的角度設計他們感興趣的游戲和活動。(3)注意游戲和活動的實效性,不要一味迎合學生玩樂的要求而忽視了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
2.布置任務,進行口語交際
任務型教學途徑是一種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教學途徑。通俗地講就是用中學,學中用,學了就用的學習方法。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完成任務中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在與人交際中提高自己的英語。
四、作文教學
近幾年,我市的小學英語考試題型有了一個很大的改革,特別是高年級段附加了英語作文這一題。英語寫作馬上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重視,而如何教學生寫好一篇小段文也成為英語教師共同的話題。
大家都知道,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交際能力。而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外語學習技能中,「寫」對學習者的要求是最高的,而要在小學階段教學生這一技能難度也就更高,畢竟很多小學生自己的母語寫作還沒學好,要再學習另一種語言的寫作可謂是難上加難。作為一名高年級英語教師,這兩年來我也嘗試了英語寫作教學,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一)單詞積累。一篇作文,脫不了是由單詞——句子——段落等要素所組成的,單詞是一篇作文最基礎的部分,過分強調它是不妥,但卻也不能忽略。強大的單詞積累是寫好一篇作文的後盾。所以,不管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要強調學生掌握好單詞的拼寫和單詞的運用。
(二)抓好課本教學,夯實英語基礎。在小學,學生的主要學習時間是課堂學習時間。學生的主要知識來源於課本,課本是學生學習的根本。課本給學生提供基本的句型,語法知識,詞彙等。所以,對於課本中的內容,可適當要求學生背誦,小學生善於模仿,通過背誦課文,一些句子就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學生就會有意無意地模仿這樣的句子進行寫作。課文中的句子一般來說是很規范的,學生的寫作也會較規范。記憶中的課文也是學生寫作時句子處理的依據。憑語感和課文結構,利用個人的智慧和對作文題目及要求的理解,學生會寫出語法正確,句意通順,結構嚴謹規范的作文
(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大量的、廣泛的閱讀,才能加強學生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能力,有助於鞏固和擴大學生詞彙量,增強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實踐證明,學生平時課外閱讀面越寬,語言實踐量越大,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能力就越強。通過日積月累的積累,學生在自然的習得中學得大量了的英語單詞、句子,形成較好的語感。為學生更好地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時,還要注意:文章太易,不利於知識的提高,文章太難會挫傷學生閱讀英語的積極性。難易適中的文章指生詞率不超過10%的文章。
⑵ 如何研究小學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的方法
1.導入法:包括直接導入 ,游戲導入 ,情境導入 ,多媒體教學 ,故事導入 ,歌曲導入 ,懸念導入 ,對比導入
2.交際法:是根據意念項目和交際功能發展學生交際能力的系統教法。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運用言語進行交流,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考慮到進行相互交流的人們的作用和地位,考慮到所涉及的題目和情景,從而能恰如其分地運用語言。
3. 游戲教學法:用游戲形式復習單詞、句型,練習新語言點,使學生寓學於樂,在活潑、輕忪、愉快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獲得英語知識與技能。游戲要求簡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關。
4. 情景教學法:情景是教師創設或模擬的生活場景,應具有真實、生動、實用的特點,便於學生將所學語言材料進行綜合、創造性地進行表達交流。這種練習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際功能,而且能變單調、機械的句型操練為活潑、生動的交際性練習。
5. 動作教學法: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用具體形象的手勢、動作來輔助英語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6. 活動教學法:就是按照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來設計、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讓學生積極參與自由操作、觀察思考。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答案,發掘學生潛能。
7. 三位一體教學法:是根據字母、音素、音標三者的內在聯系業務和交叉關系將三者融為一體進行教學的方法。
8. 自然法:這種方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對已學知識的熟練程度來參加活動。
9. 全身反應法: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通過全身各個部位的不同動作達到記憶的目的。
10.合作學習法:讓學生通過參加Pair work和group work活動,給學生練習語言並互相學習的條件和機會。
11. 功能意念法:這種方法是教師集中提供給學生在某次會話時或某種情境中可能運用的有關語言,讓他們感知其功能,在交際中運用。
⑶ 如何增強小學英語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的研究
一、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深入研究教材
教學以教和學的關系為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與感情交流也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小學生的心理還未發育成熟,承受能力較差,教師的舉手投足以及不經意間的話可能就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小學生「親師性」比較強,如果對某個教師比較喜愛,就會對這位教師的課很感興趣,更願意聽這位教師的課。所以,教師要多多關心學生,對學生的優點加以肯定,增強其自信心。
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對學生的情緒變化加以捕捉,在這一基礎上認真鑽研教材,進行備課。小學生本身好動,好奇心很強,要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趣味性,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圖片、實物等教具,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顏色」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准備一些不同顏色的紙片,隨機抽出不同的圖片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作答,在學習水果和學慣用品時,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也能增強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講一些簡單的英語笑話,並仔細地講解其中的意義。恰當的幽默能讓學生對教學回味無窮的同時,產生對課堂的期待,是培養學生英語興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營造英語學習氛圍,對比中英文差異
課堂氛圍的創設對任何課程教學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通過對活動化、交際化英語學習環境的創設,給學生提供更多聽說讀寫的機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愉悅、快樂。在課前的放鬆時段,教師可以抽出幾分鍾時間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自由交談。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盡量用簡單的英語跟學生交談,如果學生聽不懂,也可以輔以各種手勢。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之間用英語交談,並提供給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這樣課堂才能充滿活力。
比如,在討論過生日的有關話題時,教師可以讓近期過生日或者生日已經過去的同學分別說說自己的生日想怎麼過、過得怎麼樣。或者假設某人過生日,引導學生說出祝福的話、要帶什麼禮物。這樣一來,課堂氛圍就會活躍起來,學生在這種英語氛圍中表達也會更有激情。
此外,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中英文差異,從而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比如,中國人打招呼都說「吃飯了沒?」「天氣真好啊」之類,西方人會說「你今天穿得很漂亮」等,通過對比,不僅提高了課堂趣味性,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三、合理運用歌曲、游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嚴肅死板的英語課堂,會讓學生產生壓力,會因為害怕學不會或被點名提問等導致學習效率降低。如果在課堂上教學生一首動聽英語歌曲,則會讓他們興趣濃厚,動力提升,在音樂旋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知識。小學生好動、活潑,喜歡唱歌、跳舞,針對他們的這一特徵,教師應盡量多編、多教英語歌曲,藉助音樂的旋律、節拍進行英語單詞和句型的教學。教師可以自編一首英文歌曲,讓學生先唱譜,然後邊唱邊表演;還可以先把全班分為男學生組和女學生組來唱,再讓單個學生來唱,反復唱這首歌曲,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起來邊唱邊表演。
比如,對於句型「Who』s he?」「Who』s she?」唱問句的同學用手指著任一位同學,唱答句的同學可以用真實的姓名來代替歌中的英語名字。這樣,歌會唱了,句型也掌握了。這種做法,不僅能使學生受到音樂的陶冶,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意義,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游戲教學是寓教於樂的具體表現。課堂教學中,精心預設的游戲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在開懷的笑聲中,吸取新知識,印象深刻。例如,在教學生認識人的身體各個部位時,可以讓他們聽口令做動作,如「Touch your nose.」「Close your eyes.」「Show me your foot.」若是做錯了,就讓學生表演節目,如唱一首英文歌或說一些學過的單詞等。這樣,他們就能在游戲中輕松地掌握新知識。教師還可以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記單詞,小詩、童謠簡明扼要,讀起來琅琅上口,且節拍感強,即能增強學生的語感,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學習動機中,學習興趣是一個重要因素。學生只有帶有強烈的求知慾才會更加踴躍地去學習和思考,所以,小學教師必須要注意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⑷ 研究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用什麼樣的理論作指導
一、研究背景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的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國成為WTO成員,無疑也對外語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英語課程標准》將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學習某種語言的最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該語言進行實際交際,學習英語也正是為了能運用它來完成交際的任務。《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指出:小學英語教學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上。因此,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小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是廣大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小學生形成最基本的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渠道。但目前,由於受應試教育和傳統的外語教學法的束縛,在現行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中存在千篇一律的弊端:「復習(問答)——呈現(教學單詞、句型)——操練(聽、讀)——表演(模仿)——作業(WORKBOOK)」,教師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講解上,我們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但一旦要求他們將這些知識技能運用到現實的語境中,他們則往往「啞口無言」,無法交流。為改變這一現狀,更好地貫徹教育部關於《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基本要求》的精神,培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使學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與別人交際,我們提出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這一課題。
二、概念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界定
1、「任務+情景+活動」即課堂教學中「以任務為導向、以情景為線索、以活動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培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向能力的轉化,培養學生在新的情景中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與別人交際信息的能力。
2、任務(Learning task)即「以任務為導向」,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語言完成某一交際任務。課堂教學前教師要吃透教材,制定出明確合理、操作性強的任務,並貫穿在課堂教學中。
3、情景(Situation)即以「情景為線索」。情景是指英語交流的社會情景,包括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社會語言情景和用實物、圖畫、手勢、動作及課件創設的社會語言情景等。以情景為線索是指每堂課設置情景,讓情景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課堂上身臨其境,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有感而發,學以致用。
4、活動(Activities)即「以活動為中心」,圍繞一定的主題和有關語言基礎知識,設計學生樂於主動參與的游戲和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去感受語言、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在語言活動過程中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興趣、成就感、自信心和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
(二)支撐性理論
我們認為新的《英語課程標准》以及外語教學法如:活動教學法、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全身動作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1、新的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Task-based Approach),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活動教學法就是將教材內容按其交流原貌活化於課堂,形成不同層次、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師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英語這個交流工具,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
3、功能法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倡導課堂教學交際化。
4、全身動作反應法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習充滿樂趣,特別適合小學生。
三、研究的目標與實驗假設
本課題的具體研究目標為:
1、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使學生在理解語言的意義和功能的基礎上,正確靈活地運用英語開展交際性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
2、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學會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以實現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四、實驗操作
1、談話熱身 Warm- up
在每節課前教師先設計好本課的學習任務(Learning task),並在Warm
-up這個環節中告訴給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英語歌曲,讓學生在歌聲中開始新課的學習;利用事先布置的學生表演,讓學生在娛樂中開始新課;利用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在笑聲中開始新課。
2、呈現活動Presentation Activities
把教材內容設計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藉助畫畫、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和錄音機、多媒體等電教設備,把教材中靜止的無聲的文字活化成有聲有色的對話,再放到教材設計的情境中,生動逼真地呈現給學生。採用全身動作反應法等,視聽結合,刺激並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對新語言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主體意識處於啟發狀態。
3、練習活動Practice Activities
這個環節以鞏固新知識為主要目的,教師逐步放手,向以學生為主體過渡。因為機械性的模仿和重復操練往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在模擬語音、語調時,可設計一些「鸚鵡學舌」「請你配音」等小節目,模仿中英美人士純正的英語。既訓練了口語,又加強了語感。在練習句型時,可設計一些「角色表演」和「音樂舞蹈」以加深印象,可讓學生戴上頭飾,配上道具,表演對話中的角色。
4、交流活動Proction Activities
這個階段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節,是諸多活動的目的和關鍵所在。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購物、問路、打電話、生日聚會等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真實或半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教師在布置任務,給出話題後,不再干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完成用英語交際的任務。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動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興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研究方法
採用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
1、文獻法:對近幾年來發表的關於優化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培養交際能力的文獻資料,特別是介紹課堂模式研究成功經驗的文章進行系統歸類,並作比較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篩選出有效經驗為本課題借鑒。
2、調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通過分析,找出共性問題,進行調研。了解實驗教師操作情況,學生交際能力的發展狀況,以便及時調整,使實驗計劃得以更好實施。
3、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歸納與分析、研討,撰寫總結或實驗報告,使實驗更趨系統化、理論化,以此提高實驗操作質量。
六、實施計劃
1、第一實施階段(2008年4月——2010年6月)
(1)按設計方案進行實施,實驗中對學生交際能力進行跟蹤調查,做好數據的統計、分析、整理工作。
(2)定期組織課題研究活動,研究課堂教學模式,並不斷調整操作方式。
(3)定期做好工作總結,對實驗效果作出評價,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並作出分析調整。
3、第二實施階段(2009年8月——2010年12月)
根據第一階段的經驗和已調整的實驗方案,繼續做好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實驗的操作體系。
4、總結階段(2010年1月——2011年2月)
(1)對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總結,分析各種數據。
(2)匯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3)邀請教育行政部分及有關專家對實驗結論進行科學鑒定。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
1、課題組長孫金剛教師負責課題管理,制定計劃,組織課題研究活動,撰寫階段報告和實驗報告。
2、組員孫業芝老師負責課題理論指導與平時的理論學習。
3、組員王志芹老師負責相關數據收集、材料整理。
4、所有課題組成員都要按實驗方案認真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每學期上好一節研究課,提供一份案例,撰寫一份課題論文和總結。
⑸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的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
英語教學中小組活動有效性策略的實踐與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 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合作學習是國際上最流行的教學策略之一,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美國,並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也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是當前在學校課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特別強調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課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
所謂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個體努力以及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完成指派的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強調積極的相互支持與配合,強調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之間有效的溝通與交往。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只有小組取得了成功,個人才能成功。合作學習特別強調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另外,有助於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一單一、刻板的教學方式,改變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著「重知識講授、輕能力培養」的傾向,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互動、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從而真正推動每個學生進步。因此,努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在英語教學中,嘗試著將小組合作學習引進課堂,改變以往的師生關系,更新講課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能力,實現課堂教學交際化,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同類課題的研究狀況
小組合作活動(又稱合作學習)於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教學實踐。它的產生除了美國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於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
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關於小組合作學習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一種適應各種學習風格,並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一種最流行也最有效的方法。早在1979年,美國的教育學家約瀚遜就論述了這種方法的種種好處。他這樣寫道:小組合作學習比起班級競爭學習或個體學習來,更能有效地掌握、保持和遷移概念、定律和原則??合作的集體成員可以逐漸形成更高超的概念學習策略,更有效的探尋和利用他人的信息,更能從自己的頭腦中復現或用自己的話闡述正在學習的材料,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材料??學生越是具有合作的態度和經驗,他們就越是能積極主動、持之以恆地追求明確的學習目標,越是相信學業成敗是靠自己的努力,越是希望成為優秀的學生和獲得優異的成績,越是認為學習新知識是有重要意義的??與只有班集體競爭學習或個體學習經驗的學生相比,有合作學習經驗的學生更信任自己的教師,更容易把教師當作激勵者而接納教師,無論從學習上還是私人感情上都是如此。
小組合作活動得到了許多國家教育工作者的認同。80年代以來,它也成為了我國教學理論和實踐領域所研究的對象。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課堂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的基本理念和課堂實施建議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標准》提出的小學英語課程的任務是這樣闡述的: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學校改革課堂教學,也對小組合作活動進行了應用與研究。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都驗證了小組合作活動作為課堂教學常規組織形式在提高學習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組合作活動已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新策略。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旨在能使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找到高效的操練模式,切實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小組合作活動,使每個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都能得到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以這樣的學習形式為載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參與意識,
發揮潛能;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為他們以後進入社會,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合作學習的時機
小組合作學習時機選擇的適當與否對合作學習的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較簡單的認知學習任務,只需要個人獨立自學或開展全班教學即可,而較復雜綜合的學習任務,則可採用不同的合作學習方式。採用合作學習的時一般為:
1.個人信息有限時
在英語學習中,搜集信息與資料是常有的事,雖然學生會使用相關工具,也知道通過什麼途經去獲得信息,但有時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這個時候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能提高收集、處理信息的效率,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
2.理解重點和難點時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精心安排,把學習重點和難點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學生在認知活動中理解新知識有困難的時候,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以討論的形式讓每個成員發揮各自的主體性,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攻克教與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左煥琪,2002)"比如,在學習一段電話對話之後,不要求學生機械地背誦對話,而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新編對話內容完成打電話的任務"教師在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時候,應相信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所能發揮出來的主動性,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3.挖掘教材進行拓展性活動時
新教材的編寫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適當地調整和拓展教材內容是再創造的生長點,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而具有針對性。此時進行合作學習,有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的熱情。
4.對開放性問題存在不同見解時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開放性問題進入課堂教學。對於開放性問題,如果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為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做到各盡所能!取長補短。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表述自己的觀點和解題策略,傾聽同伴的意見,並從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
開放性問題的解題策略不唯一,而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又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地去思考,需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種策略和結
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較大的意見分歧,此時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重要動力。如果此時採用合作學習,可以形成較濃厚的研究氛圍,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質疑,不同的觀點可以辯論。在這種思想的交鋒、智慧的碰撞中,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語言表達的准確性都將得到相應的提高,並且養成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
5.復習和整理知識體系時
當學生對某一階段所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理解,但又缺乏完整的認識時,如果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不可能解決每個學生的具體問題。在復習整理知識時,教師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形式,讓學生分組歸納總結某一語言結構的功能或用法,充分調動學生聯系新舊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加深和鞏固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
6.展示自我時
新課程要求所有的學生參與所有的學習活動過程,學生也有表現自我的強烈慾望。然而,由於課時和班級人數的限制,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表現自己。在這種情形下,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來,滿足他們表現自我的願望,同時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7.進行集體創作時
語言的學習不僅在於語言知識的記憶,更在於語言的運用,並通過語言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不斷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王仁才,1996)。由於學生個人認識問題的局限性,單靠一個人創作往往不全面,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組內成員充分發表意見,通過有意義的協商和共享,相互補充。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從同伴那裡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其他途徑,從別人的發言中受到啟發,既培養了學生全面考慮問題的習慣,也提高了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能力。
(二)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
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不同的合作學習模式。 1.復述——陳述式
要求小組每個成員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陳述個人觀點。每個學生在發言前,需先變化語言表達方式,復述前者的表達,然後完成相關表格。
2.個人成果綜合式
小組成員根據教師的要求事先准備一些材料,並在課堂上進行組內交流,經歸納整理後,以小組匯報的形式與全班共同分享。
3.小組討論式
各小組根據教師給出的話題或問題展開討論,每個組員自由發表意見,經記錄員記錄整理後,由報告員向全班匯報。 4.角色表演式
小組成員運用新、舊語言知識,就某一話題發揮想像,通過情境創設自編對話,進行角色扮演。
5.探索式
教師先提供給各小組一些詞彙、短語或圖片,讓學生據此做出反應,在交流反饋後,再組織學習新的語言材料。
6.概念圖表式
小組通過填圖表的形式,對所學材料進行復習歸納,以幫助記憶。
(三)合作學習的組織模式
1.合作學習的管理體制
(1)劃分合作學習小組: 將全班學生按照性別學習成績、能力、興趣愛好等各方面的差異, 且具有互補性, 並根據學習表現和能力給每個組員編上號即①、②、③、④。①號最好,依此類推。學習小組的座次一般是前後兩排為一組,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習小組起個名字,如Victory, Success,Smith等。合作學習小組個體是由不同水平學生組成的,而全班各小組之間的整體水平基本相同, 便於各小組公平競爭。
(2)建立管理體制
a設專家組。將4人學習小組的成員進行分工組成4個專家組,分別管理作業、應用、句型、詞彙四個專項。作業專家組:由每組的1號學生組成。分管各個學習小組的作業、自測題的批改及學習行為的監督和檢查。應用專家組:由每組的2號學生組成。主要負責各小組的對話、短劇表演及口頭作文、演講等方面交際應用的練習。句型專家組:由每組的3號學生組成。主要負責各小組成員的重點句型、句子及課文的掌握、記憶。詞彙專家組:由每組的4號學生組成。主要負責各小組成員的單詞、短語的掌握情況。
b設教師助理。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管理能力選出五名最好的學生擔任教師助理, 協助教師工作,直接管理學生的課外學習,有四人分管4個專家組, 一人負責記錄、計算、公布各小組的考核成績。
c設小組長。每組的1號學生擔任該組的組長,負責管理本組的全面學習情況。
⑹ 如何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論文文獻綜述
隨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小學高年級同學英語學習的重點也從單詞、句型轉化到句子和語篇。筆者從當今小學閱讀教學中的學生、教材和教師的現狀為出發點,以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意義為根本宗旨,進而提出閱讀教學的幾點策略。
⑺ 跪求小學英語教學調查研究報告或論文
小學生英語詞彙教學調查報告
一.調查的提出
英語詞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與語音、語法、句型、課文相結合;另一方面在聽、說、讀、寫之中體現。要記的詞彙很多。《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六年制的學習中必須掌握近1000個單詞和相關固定搭配,在口、筆頭練習中能夠運用。很多學生認為,節節新課有生詞,每節課都要記好幾個單詞或用語,當天記住了,可是過了幾天又忘了,而且有些單詞或用語很難記,甚至有些單詞的構成、讀音等看起來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確實不容易記,對小學生來說要記住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其中顯而易見的困難包括: 課時少,重復練習機會少,其他課業重,要掌握的詞彙中有許多為較難掌握的常用詞。在學生中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中,有64%的學生認為從英語課文中學到的詞很有限(黃小萍,2000)。相當數量的學生感到自己掌握的詞彙量小,讀一篇文章耗時長,讀起來難以產生興趣,因而閱讀量就小;閱讀量小,學到的詞彙就少;學到的少,讀起來就慢。許多學生就處在這樣的負循環之中。
二.調查過程
(一)調查內容
1.英語詞彙自主學習的實質性提高:五年級詞彙中的重點詞為目標詞,這些詞課文未曾涉及到,為較難掌握的生詞。將課文中出現了的單詞在詞彙表上一一標出,從而凸現課文中未出現過的單詞。選擇這些詞既可以實驗詞彙學習方法又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這些較難掌握的詞彙。
2.英語詞彙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能根據教師的引導,運用教師提供的方法,自我創設情景進行詞彙的自主學習。
3.檢測教師進行研究的方法的可操作性與實效性:認為有兩種措施是可行的:一是給學生挑出重點詞並設定明確的記憶目標;二是提供短而有趣且配上圖畫的短文和簡訊息。據此,設計了兩種詞彙學習方法:一是 短句法;二是短文加圖畫法。
(二)調查對象
全體五年級學生(五年一班為A 組,五年二班為B 組)
(三)調查標准
本次調查的因素為英語詞彙測試成績。實驗組(A班)使用的詞彙學習方法為短文加圖畫方法,具體的做法是從《21世紀報》等英文報上剪取含有目標詞的帶圖畫的小段文章,拼組成頁,在目標詞下劃線,復印發給A班學生去記每份材料中所含的15個目標詞 。對照組(B班)使用的詞彙學習方法為短句法,其做法是將A班所用材料中的目標詞列出,每一詞給一個含有該詞的句子發給B班去記憶。每次發材料時在兩班對目標詞作相同的少量講解。受試在學習階段結束時的成績為因變數。
(四)調查方法
1. 本次調查的主要運用問卷法、提問法和談話法。
問卷法:針對學生對詞彙的學習掌握進行測試和衡量,得出較為准確地調查結果。
提問法:通過與學生的實時交流,掌握調查過程中學生對所給學習方法的積極認同和掌握程度。
談話法:調查學生是否需要此類學習方法及學習之後對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幫助。
2. 具體調查步驟:
A.調查理論依據
Craik和Lockhart(1972)提出了「加工水平說」(levels of processing),認為感知事物包括在各個層次上對刺激的分析。初始階段為諸如線條、角度、亮度、聲調以及響度等物體的 、感官的特徵;後面的階段涉及到將輸入的信息與腦中儲存的抽象概念相配,即進行模式的識別和意義的判斷。當一個詞被識別時,會引發學習者過去對該詞的體驗、形象和聯想。這 一理論又稱「深度加工說」(depth of processing)。此處「深度」指更大程度的語義分析 ,亦稱深編碼法(elaboration coding)。這種深編碼法會產生更持久、更強的記憶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