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設計一個小學數學教學片斷說明教學的有效性

設計一個小學數學教學片斷說明教學的有效性

發布時間:2021-01-15 09:53:18

① 實例說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幾點做法

創設情景 合作學習 質疑問難 激勵評價 多媒體運用
一、情景創設要有實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改革後,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想通過創設特定的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但有的課堂,教師把一些數學內容強行地套上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系實際,過多地進行情景演示,其結果是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又使學生對數學知識不能夠真正理解。
情景教學就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教學方法。而不像傳統教學方式那樣用乾巴巴的抽象枯燥的大道理說教進行生硬的灌輸,而是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生動、真實、具體的人和物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愉悅中快樂地學習,寓教於樂。情景的創設要服務於教學,要有實效性。教師首先必須通過對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領會意圖,其次,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創設最佳的實效性情境進行教學。如:在教學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作為教學的開篇,提出相應的問題: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情形?猜一猜有幾種情況你能贏?這樣,學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戲與本節的搭配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游戲情境中,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從而完成教學目標。這種情景的創設就是有效的,在教學過程中有它的實效性。
二、合作學習要有實效性
肖川博士在《合作學習》中說:「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多地被我們的老師所應用。但有的課堂,合作只是有形式卻無實質,老師在沒有明確責任、沒有進行分工,甚至是沒有給學生問題的情況下,動不動就叫學生交流、合作,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慾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的進行「討論」,機械地按部就班地經歷合作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沒有好奇心的驅使,沒有思維的探險,沒有批判性的質疑,既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更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這樣的合作探究有作用嗎?有時教師雖然提出了問題,也往往是一個問題出示後,馬上就去問學生,誰已經有想法了?有想法的請舉手!你想到了嗎?等等。問題剛出來,就想讓學生有一個答案。學生哪有時間去合作去探究。所以,我認為合作學習要有實效性,合作學習應該是學生在知識形成過程中,有組織、有目的的一項探究性合作學習活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過程。因此,教師應創設必要的合作探究情境,採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獲取知識。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教學六年級《圓的周長》時,教師就要充分創設時間、空間環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實踐,探索出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悅,積累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課堂提問要有實效性
傳統教學中過於強調講的方式在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已經被大部分教師所摒棄,起而代之的是課堂提問這種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怎樣進行提問,怎樣提問才有實效,尤其是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進行啟發式提問就成為我們要去探究的問題。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門藝術。問題是思維的向導,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催化劑。合適的、有實效的課堂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興趣,啟發思維,主動去學習。設計較好的課堂提問,有時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但是課堂提問也要講究科學性和實效性。過多提問,學生容易被諸多問題牽著鼻子走,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學生只是在不假思索地忙著回答和應付;所提問題過於簡單,不易引起學生的重視。有的問題幾乎只有一個標准答案,這樣就很難見到學生主動發問;所提問題太難,又啟發不了學生思考。所有這些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聯系實際,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適時、有效地提問,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使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具有實效性。
四、激勵評價要有實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激勵評價語言作為教師評價學生的一種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所應用。「你真棒」「非常好」「你很有個性」「你很聰明」等等這些激勵語言的使用,使課堂氣氛變得很融洽,也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是激勵評價語言的使用也應具有實效性和原則性,真正起到激勵的作用,不能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教師不管學生回答問題是否存在問題,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正確,或者是在全班學生齊聲回答問題時,很可能有少數「南郭先生的存在,教師也只是一味地進行表揚、激勵,學生聽多了不僅覺得乏味,更可怕的是導致那些隨大流的學生養成不去思考問題,不去探究問題的壞的學習習慣。
教師的不當語言評價會干擾或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當時的語言評價對當事者或許具有一種激勵性,但同時對旁觀者又具有一種暗示性,得到激勵的同學無疑是得到了教師的最高「待遇」,其他學生則感到這個學生的答案就是回答老師提出問題的最佳答案,老師最滿意的答案,這樣就在無形中剝奪了其他學生再創造想像的餘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扼殺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所以,激勵評價要適時、適當,要有原則性,這樣才能使激勵評價具有實效性。
五、多媒體的運用要有實效性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屬性和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數學學科的教學與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課題。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經成為當前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多媒體以其具體的形感、動感、聲感、色感,將教學中抽象的素材形象地展現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容易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運用公式計算面積,學生感到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出示一道思考題:把一個正方形剪成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剪成的兩個長方形周長之和與正方形周長有何變化?把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它們的周長又有什麼變化?先讓學生根據題意想像,然後再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演示過程中,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周長的變化,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再讓學生互相討論,問題就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中解決了。
但是,多媒體的運用得不恰當,不但不能起到為教學服務的效果,反而會使其喧賓奪主,分散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抓不住中心,影響課堂教學,達不到教學目的。例如:有一個老師在教授兩步計算應用題時,因為例題中涉及到了奧運會的金牌數目,他就精心准備了課件,把很多運動員獲獎的圖片和很多的奧運知識放在課件中,並且花費了很多時間去解說,例題還沒有講,在出示課題上就花費了十多分鍾,這樣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效嗎?
多媒體對於教學只能是一個輔助工具,它的運用也要講究實效性,要為教學有效服務,使用要恰當、合理、適時,有實效才能使其真正發揮為課堂教學增效、增彩的作用。

總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一個新課題,它還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探究。具有實效性的課堂,一定是講求高質量的教與學的過程,否則,無論你課堂教學設計得怎樣精彩,課堂情景導入怎樣新穎,課堂教學中怎樣熱鬧,課堂中多媒體使用得怎樣精彩,但最終結果不能實現課堂質量,就等於課堂教學失敗。所以,課堂教學還是要講究有實效性。

②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參考文獻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民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09-05-03 | 添加評論
0

簡單愛愛愛愛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主要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它表現為:(1)最佳注意狀態: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定。

(2)最佳認知狀態: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於最佳興奮狀態。

(3)最佳情感狀態:態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製、有毅力。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臘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有合適的學習條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繼續學習的動機等方面將變得十分接近。造成學生個別差異的三個變數是:學生已有經驗和能力的程度,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師的教學適應於學生的程度。」它表現為:任何一個學生在所處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潛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幫助,達到同等的學習目標。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主要測評學生在學習活動里自學能力結構和合理遷移創造性思維水平。包括:獨立閱讀數學教材和用已有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自我組織學習活動和反饋發散與聚合思維統一體,直覺與分析的有機結合,創造性想像的參與。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評價學生掌握「雙基」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形成過程是否高效、省時、獨立構建知識體的能力。掌握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是什麼、哪裡找、怎麼學、有什麼用。不等同於記住或模仿做題。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主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數學,收集整理信息中發現、抽象數學規律,用數學眼光觀察、解答生活中實際問題。包括:課前收集生活信息,課內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獲知識再認識和想像創新實踐信息。真正體現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關鍵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上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規定行為,只要學生是圍繞學習的言行,教師都必須給予鼓勵;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加以引導和發展,避免學習過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並兒童化,克服單調枯燥。調查數據表明,小學生從喜歡某位教師到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最佳心理狀態。

「教學的最優化就是教師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的收獲。」教學設計應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例出發,用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形式,提供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材料,保證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時間。把學什麼?怎麼學?還給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材料而不是講解,是組織原始信息而不是處理加工;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學好不同水平的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對象,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新課程改革已經歷了五年多了,教師按照新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積極地投身到課堂教學的探索之中,使數學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讓數學教學更顯精彩。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當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頓時,滿教室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中的學困生則心不在焉地做自己的事;有的小組意見不一致,但在討論時不是以自己的理由去說服不同意見的同學,而是爭吵不休。討論幾分鍾之後,反饋交流自己的意見,學生紛紛舉起小手一個勁叫:「老師,我!我!我!」待老師叫了一個同學,另外同學則唉聲嘆氣,在一部分學生的唉聲嘆氣中,指名的同學開始發言了:「我是……」

「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沒等這同學說完,另一個學生在下面大聲叫嚷著。

「我也有不同意見,我是……」另外的學生也叫了起來。經這幾個同學一鬧,下面學生把各自的方法紛紛說開了。整個教室亂哄哄一片。像剛才的例子我還碰到過多次,因而我就想:這樣的教學有效嗎?

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鬧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交流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而缺少傾聽的過程,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我們的課堂現在普遍呈現出的現象就是:「熱熱鬧鬧」愛說話,愛表達的學生多。但在活躍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傾聽。傾聽是獲得知識的一種手段,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還能使我們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那麼,我們如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讓學生正確表現自己,學會傾聽呢?下面簡單談一談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

一、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使學生「會聽」。

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它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不斷提高與完善的。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四點來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⒈ 聽辨法。

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則等編成判斷題,由教師口述題意,全班學生用手勢表示「對」與「錯」。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鞏固練習中,我讓學生認真聽,仔細判斷,看誰的耳朵靈:「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的圖形是正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對邊相等的圖形是長方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四邊是平形四邊形。」通過這些判斷練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辨別、分析、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個學生必須認真聽才能正確的判斷。這在無形中,就加強了學生傾聽的能力。

⒉ 聽演算法。

計算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盡量做到每天堅持3分鍾的口算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口算練習中,我不但進行視算練習,還時常穿插聽算練習。這樣既改變了單調的練習模式,又有利於激發練習的興趣,同時也逐步提高了學生的聽力。通過聽算,使學生明白,我們不但要學會算,更要注意聽,只有聽清楚,才能算正確。

⒊ 聽說法。

低段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是在游戲中學習,在教學完有餘數的除法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斷:

師:我們接下來做一個對口令的游戲,比一比,哪個小朋友對得又對又快,但不能重復。老師報一個余數是1,你能說出一個等於它的算式嗎?

生1:15÷2=7……1 生2:10÷3=3……1 生3:25÷8=3……1 ……

師:說得真多。下面余數是3。

生1:15÷4=3……3 生2:27÷6=4……3 生3:33÷5=6……3 ……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只有認真地傾聽別人的答題之後,才不致於使自己的答案與別人雷同,這樣還促使學生不斷地思索還有別的答案嗎?

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還激發了全體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同時,能使學生靜下來耐心聽。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⒋ 轉述概括法。

「學會傾聽」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聽別人發言要用心,要細心。另一層意思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因而在平時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轉述概括別人的發言,在傾聽別人發言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如在小組合作交流時,要求每個學生發言時,先說出前面發言同學說的內容,並對聽來的內容進行評價,然後再講清自己的觀點。這樣讓學生轉述別人的發言,逐步學會抓住別人講話的精髓,達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從中得到啟發,達到觸類旁通,學會傾聽。

另外,老師每次布置作業時,只說一遍,要求學生認真聽。然後請聽得不夠專心的同學轉述一次。如還不清楚,再請一位同學轉述。

這樣要求學生轉述顯然很費時,但對於傾聽能力的培養卻很有幫助。只要我們從低段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對今後的課堂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舍的花時間。

二、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善聽」。

人的成長其實就是一些習慣的累積。要發展學生的傾聽能力,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培養學生傾聽的好習慣呢?

⒈ 講明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是一種有意識、主動的聽。由於學生年齡小、心理發育並不成熟,要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性,我們不能靠硬性灌輸,應在和諧的氣氛中滲透。在教學時,我總是抓住機會鄭重其事地強調:聽與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聽是尊重別人,聽懂別人的意思。說要大膽,聽要用心;我們不僅敢說,還要會聽,這樣才是一個好學生。當然,要讓學生理解傾聽的重要性,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明白,要靠我們教師耐心的引導,利用平時一切可利用的時機,讓學生從體驗中領悟傾聽的重要性。

⒉ 意識傾聽的長期性。

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認真聽,更是一種好品質,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它的養成非一日之功。由於學生年齡小,心理不穩定,理解能力相對較低,要讓學生真正學會傾聽這就顯得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逐步加以細心培養。在平時教學中,我主要要求學生把話聽完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來培養傾聽習慣。不管某個學生回答得「對」還是「錯」,我都教育學生,讓別人把話講完,才舉手發表自己不同的一見解,這才是對別人尊重的表現。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發言時,被別人打斷,你會怎麼想?讓學生設身處地為發言者著想,尊重發言者。要求學生能剋制自己的激動情緒,即使對他人的發言有意見,也得等別人把話講完以後再發表意見。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表達慾望,又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習慣的養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其間還有反復,但我們只要持久有序,長期堅持,是可以實現的。

⒊ 發揮教師的示範性。

要讓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不僅是學生的問題,也是教師的任務。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老師身上找到影子,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在課堂內外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

①聽懂學生的心聲。

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無論孩子們的發言是對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吞吐吐,都要專心地聽,偶爾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對待學生發言,首先要看到他的閃光點,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以激勵為主、批評為輔。

②適時恰當地評價學生。

小學生的情緒色彩很濃,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常常由於興奮,不聽同學發言而大聲說話。這時,我就馬上對那些能傾聽別人發言並積極舉手或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瞧,XXX今天聽得多認真呀!」「大家看,XXX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XXX真厲害,一下子就能聽出同學發言的主要意思。」這樣,既表揚了認真聽的學生,又給其他同學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通過以上的嘗試,現在我班學生已逐步養成了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且能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對數學也有了較濃厚的興趣,學習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這使我進一步明確課堂上自主不等於隨意。在提倡個性張揚的現代教育理念下,「尊重、民主、平等」是其中的核心,學會傾聽也正是建立在這理念之上的。只有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才能聽懂別人的意思,達到交流的目的。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愛講」,而且要引導學生「會聽」「善聽」、「多思」。

③ 小學數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報告

(一)核心概念
1.課標關於有效數學教學的相關界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關於課題研究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
課題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組織和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的發展,包括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的發展;學生智慧的發展;生成性的發展;面向未來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而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有差異,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重「結果」輕「過程」,練習欠精當,事倍功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過程簡短,全員參與性不夠);學力培養不夠,學生學習能力不強;課堂評價浮於表面,缺乏導向性和激勵性等。針對這些問題,結合《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指南》,我們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本研究著眼於以學生長遠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三)研究內容及假設
1. 研究內容
(1)學習相關理論和已有研究成果,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核心理念;
(2)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設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不僅可以將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中,實現已有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升值,還可以為其它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參考,帶動其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
(一)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有維果茨基的兒童最近發展區和最佳教學階段學說,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等等。從中,我們可以對教學有效性進行探尋。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還有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報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學價值觀》《重建教學過程觀》《重建教學評價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縱觀國內外研究,多是側重於宏觀理論研究,相對微觀的、可直接用於指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們進一步探究。基於此,我們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這一研究課題,著力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研究理論基礎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
崔允漷認為: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3、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當是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設置的問題應該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才是合適的,所謂「摘挑子,要讓學生跳一跳」。如果問題設在現有發展水平區域內,學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對學生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但如果問題設在超過最近發展區,學生即使使勁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對學生也同樣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4、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
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准來看,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觀點,最優化最重要的標準是效果和時間,所有的教學行動都要使師生耗費最少的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5、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的理論要點:
(1)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學習目標,區別僅是時間長短;
(2)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綜合總結性評價。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長安小學1-6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重點是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六年級的3個班)的課堂教學。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藉助網路和有關書籍,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2、調查法
對學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進行調查,並作理性分析。
3、實驗總結法
主要是採用班級教學實驗研究,通過一定時期的實驗,對階段實驗進行總結,從中找出優劣,更好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10年8—12月):准備和啟動階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實驗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組成員工作任務。
2010年9月1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並對課題研究組成員進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負責;組織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由柳昌雨、毛自環、王懷偉、黃天壽負責;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黃天壽負責;在實驗驗證、個案分析中不斷完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黃天壽、楊艷、駱燁、周吉飛負責;整理分析課題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范圍的推廣普及工作,形成結題報告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負責。
2.理論學習反思。
2010年9—11月,組織課題研究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重點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和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等。同時,還組織課題研究組教師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撰寫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向各級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參加各級教育教學論文評審活動。
3.籌備舉行開題報告活動。
2010年11月2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商量決定舉行課題開題報告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及活動議程,並確定由課題負責人作開題報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課題開題報告會在長安小學舉行。會上,鄉中心校校長李縉鈄作動員講話並宣讀立項通知;課題負責人王忠穩作開題報告;鄉中心學校陳遠強代表評議專家組作評議;課題組成員付兵老師代表課題組作表態發言。開題報告會為課題組指明了方向,使參加研究的教師明確了任務。課題研究組依據與會領導和評議專家指導意見進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11年1—7月):研究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確定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
2011年2月25日,為了使實驗研究順利進行,確保便於科學、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課題組對長安小學六年級的3個班分別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將這3個班的2010年春季學期統一抽測的數學平均成績分別進行對照,最後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中間水平的的班級確定為實驗對照班,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較高和較低的班級確定為實驗班。六丙班為實驗對照班,六甲班、六乙班為實驗班。
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數學平均成績對照表
年級 六年級
班級 丙班
(對照班) 甲班
(實驗班) 乙班
(實驗班)
2010年春
(實驗前) 76.5 78.5 75.5
與對照班差距
(實驗前) — +2 -1
由上表可見,實驗前實驗班六年級甲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高2分,實驗班乙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低1分。三個班的數學成績差距不大,基本處於平衡發展水平,便於今後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初步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課題研究組組織研究成員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並召開會議討論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的行為反思。

④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尊重學生,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二、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的一個新亮點
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四、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學的重點

⑤ 如何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組織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探究發現規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認識。數學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而應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富有個性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數學是做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發現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縱觀現在的數學教學,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重視,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操作也是教師們越來越認同的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這一可喜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主體地位更加明顯。然而,怎樣提高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

一、合理設計操作活動,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有效的動手實踐操作要求學生在活動中必須明確自己「為何而動」,懂得該「如何而動」,這些都有待於教師合理地設計操作活動。

(一)認真鑽研教材

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目標、學生活動方式等問題有全盤的考慮。「教什麼?何時教?怎麼教?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等等。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准確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後才能在忠於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關的學習策略,設計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有趣、有效。

(二)精心選擇實踐活動材料

數學是研究事物的數和形的,而不是物體的外部特徵和屬性。因此,選擇操作材料的標准,首先要是看操作活動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生認識活動,是否能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其次再去考慮它的生活化、趣味性和開放性。如果教師過多的考慮後者,學具可能就會變成「玩具」,事與願違,起了消極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實踐活動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到材料的大小顏色等因素,在研究材料特點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提供那些與揭示數學概念、數學道理有關的,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材料,讓學生放手實踐。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給每組提供兩套實驗材料。一套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另一套是空心的底高都不等的圓柱與圓錐。然後讓學生藉助水和沙子等材料,利用這些材料分組實驗,探究圓錐與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

(三)深挖操作材料的思維容量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不是動手操作而是數學思維。所有的動手操作都是實現發展數學思維的一個載體。在40分鍾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所能利用操作材料的種類和時間是有限的,在精選操作材料的前提下,必須深挖每一種操作材料的價值,讓它最大限度的為發展學生思維服務。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兩位教師都讓學生准備了正方形的紙,一位教師是這樣做的,師:「請你把正方形的紙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用彩筆塗出其中的一份,說一說塗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紙的幾分之幾?」學生就按照教師的要求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說出了塗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而學生塗色得到的四分之一是完全一致的。即:
另一位教師是這樣做的,師:「你能通過動手操作,把這張正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四份嗎?並把其中的一份塗色上顏色,說一說塗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也很快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但學生的答案卻是好幾種:

同一個環節,同一種教具,但課堂效果卻大不相同。在第一位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只是「操作工」,正方形紙只是「道具」,所有的活動都是在教師的提問下進行的,「教師的腦,學生的手」,學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時間與機會,數學思維的發展也僅限於對分數的機械理解與運用。在第二位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成了「探究者」,正方形紙也變成他們手中的「金箍棒」,用它變換出不同的花樣,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這不同的操作中得以綻放。教學中只有操作是不夠的,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指導、優化,充分發揮材料作用,使動手操作與數學思維緊密聯系,具有足夠的含金量,這才能達到動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二、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占優勢,並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要先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敘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特別是低年段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教具、學具在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可我們常常能聽到教師為了保證課堂秩序,完成教學任務,課始說類似這樣的話:「把……(學具)放在桌角,不讓動的時候就不許動,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聽話。」學具本應是孩子遇到問題時自覺用於解決問題的工具,而現在卻變成由老師掌控的道具,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孩子選擇的更多的是等待,他們不會主動利用手邊的工具去試一試(除非老師有特別的說明),有時教師帶領孩子動手實踐,基本都是先安排同一時間,教師先提出操作要求,接著便是學生嚴格按照教師的指令進行操作。表面上看起來有條不紊,學生操作得也蠻起勁的。但仔細一想,為什麼要進行操作,是不是學生提出的需要?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沒有任何的主動探索。整個過程是學生跟著教師的指令進行簡單的操作與計算。所謂的探究,學生只不過充當了操作工的角色。雖然在學生動手操作前安排一個定向指導環節,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也很必要,但一定要注意尺度,點到為止,給學生的探究留有適當的難度,增強學生的挑戰意願,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也十分重要。

三、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動手實踐操作,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隨意注意佔主導。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誘發學習動機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不隨意注意吸引到參與學習的興趣中來,引導他們對數學問題積極思考與探索,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時,教師創設了購物的情境,讓同桌二人分別扮售貨員和顧客,商店裡有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幾支?學生利用擺小棒探求計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開,拿出9根,還剩1根,1根與5根合起來是6根,還剩6根。有的把一捆拆開,拿出4根,與5根湊成9根拿走,最後也剩6根。還有的一根一根的數出9根拿走,最後得到結果。又如在教學認數7時,教師創設了動畫片《白雪公主》中7個小矮人摘果子的情境,他們摘了7個大果子,拿了兩個袋子,猜一猜他們是怎樣裝的?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學生們積極動腦想辦法,用7個小圓片、7個小三角、7個小棒代替7個果子,動手擺出了所有可能的結果,還有的用畫果子的方法也得出了結果。

心理學認為良好的情感會影響認知的選擇,可以提高認知的積極性,可以導致認知的優化,有利於認知的內化,增進認知的傳遞,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所以,我們通過創設輕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數學問題情境,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樂於活動,在活動中學習相關知識和道理,使動手實踐活動成為有效的活動。

四、選擇恰當的操作方法,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操作方法雖然沒有統一的模式、統一的要求,但隨心所欲、信手拈來、草率從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經過精心設計,合乎邏輯聯系的操作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面積》一節時,在演示長方體表面積的操作過程中,有的教師是把表面積整體展開,得到一個組合的平面圖形,然後分析推導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有的教師把三組相對的面逐次撕下來,貼在黑板上,然後分析推導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我認為以上這些操作方法不夠妥當,因為無論是認識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還是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都必須憑借三維空間才能實現。在分析探索長方體前後兩個面的面積和左右兩個面的面積的方法時,必須憑借「體」的形象或「體」的表象進行,讓學生直觀地看出,求這4個面的面積是用「長×寬× 2」和「寬×高×2」。但如果離開「體」的形象,把兩組對面放在一個平面上考察、研究,學生往往會產生心理眩感--求這兩組對面的面積似乎是「長×寬×2」。由此可見,用展開法的操作方法探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是不恰當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演示長方體表面積的操作活動前,應製作活動教具(可逐次展開相對的兩個面,且可馬上復原),操作時,憑借「體」的形象,用功態演示,突出感知對象,把一組對面先展開,展開時這組對面仍不離開「體」,學生看清楚後,馬上把這組對面復合「體」上。這樣通過操作,不僅可以讓學生從部分到整體綜合歸納出求長方體表面積的一般方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五、培養學生有序動手實踐操作的習慣,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處於無序思維向有序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度過這個階段,訓練思維的條理性。在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隨著操作的順序進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學生接受的思維過程,反映了一定的邏輯順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亂,學生的大腦中就無法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條理性可得到提高,如:在教學《9加2的進位加法》時,教學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個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個皮球放在盒子外面,問:現在把9個皮球和2個皮球合起來,怎樣計算呢?第二步問:盒子裡面已有9個,再添上幾個就剛好成一盒10個?(再添1個)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個分成1個和1個。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個放在盒內(學生說:9十1=10),老師再用手勢表示盒內10個與盒外1個合並(學生說10+1=11)這樣教學,體現了簡單的直觀綜合能力的培養,邊操作、邊思考,用操作促進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所以操作活動要培養學生有序動手實踐操作的習慣,精心設計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條有理。

六、正確引導,使學生獲得動手實踐操作經驗,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在對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並非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而應注重指導,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一)讓學生在課前實踐,參與知識的構建。

很多數學內容的學習,除了課前應了解學生在某一方面知識已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更應讓學生在課前去實踐,不斷積累感性經驗,做好課堂教學的鋪墊,使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教學《利息和利率》一課時,教師在課前一周就布置學生主動去銀行調查了解有關存款利率的知識。有了課前的實踐活動,這節課的學習將由枯燥變得生動,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的過程,也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的習慣與能力,感受到了課前實踐的樂趣,也提高了課堂實踐活動的效率。

(二)讓學生在課中實踐,主動探究,獲取知識。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成為真正的探索者。例如,教學在《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時,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課前准備的圓片、鐵絲圈、直尺、綵帶等材料,測量圓周長。當學生探討出不同的測量方法後,教師演示(拿著一個一端系有小球的繩子,手執另一端並不停地甩動形式成圓的軌跡),設疑;你們還能用剛才的方法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然後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可能與它的什麼有關?接著讓學生把圓的周長與直徑比一比,看看它們有什麼關系?並讓學生小組合作量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通過實踐探索,學生不難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由此可見,學生藉助學具自主操作親自去經歷、去實踐,獲得的圓的周長公式,比教師直接灌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三)讓學生在課後實踐,不斷創新知識。

創造源於實踐,實踐活動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僅僅滿足於課前和課中的實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用實踐作業的方式安排學生課後的實踐任務。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課後可布置這樣的實踐作業:超市想把12盒酸奶包成一包,進行促銷,請你設計幾種不同的包裝方式,你認為哪種方式最好?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通常情況下表面積越小越好,越省材料。這樣學生也從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四)引導學生從具體實踐中抽象出數學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實踐之後,教師在關注活動設計的外在表現方式的同時,應更多地注重活動的內在品質,並將活動不斷深化,即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逐步向思維的抽象化轉化,以達成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深化,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幫助學生成為問題的思考者。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於實際,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動手實踐階段,學生只能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也無從談動手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讓學生說說從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

七、提高操作後成果的利用率,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教師的講解少了,學生的活動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多了;課堂不再是教師個人的舞台,學生成為了主角。而操作活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課堂里生機勃勃起來。這些操作活動,有多少是內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
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們藉助語言把獲得的感覺、知覺、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進行推理;通過語言表達來調節、整理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完善。因此,為了促進操作和思維,必須充分地讓學生描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同時,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況,也需要讓學生用語言表達。我們可以把點名發言、小組交流和同桌兩人對講等不同方式結合起來,使學生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通過傾聽學生的表達,發現學生操作、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與存在問題,給予肯定或糾正。同時,注意組織學生認真聽取同學的敘述,參與評價其操作、思維過程正確、合理與否。在這一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鼓勵、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發言,促進和推動他們積極思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有餘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擺圖形,最多能擺幾個這樣的圖形,還剩幾根?然後根據自己所擺的圖形,列出算式,學生興趣很高。教師又讓學生上前面擺圖形,他用4根小棒擺了一把傘,在他沒有擺完時,教師讓其他學生猜想可能會剩下幾根小棒?學生猜想出可能剩下1、2、3根小棒?教師又問道:「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很快說出剩下的不可能是4根、5根,因為那樣就可以繼續擺一把小傘了,結果會是小棒正好用完或剩1根。學生很輕松地自己得出了余數比除數小的結論,並明白了道理。

八、評價激勵,關注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發展,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關注人的發展已成為新課標中的首要目標。《標准》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更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是一切課堂活動的落腳點,也是評價學生活動是否有效的標尺。為此我們應注意指導與評價的及時性,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與反思;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注意採用多元的評價方法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和他評。比如,有的教師用激勵的語言或用贊賞的眼神、手勢對學生活動加以肯定,有的教師在課內巧妙地引導學生對自己、對他人的活動表現加以評述……所有這些,都讓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成功的體驗,通過評價激勵,更多的學生從活動獲得自信,在活動中發展技能,在活動中習得知識和經驗,把「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的理念真正落實到實處。

愛迪生說過:「我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經過精思熟慮、嚴格實驗的結果。」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建立概念、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理解概念、在綜合運用練習中深化概念。倡導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已定的主題進行,並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老師可變示範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式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研究,努力為學生合理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選擇恰當的操作方法,培養學生有序地動手實踐操作的習慣,正確地引導使學生獲得動手實踐操作經驗,提高操作後成果的利用率,重視評價激勵,關注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發展,創設動手實踐的氛圍、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養成動手實踐的習慣、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從而保證動手實踐的有效性。因此,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才能夠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⑥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機,在新課程的熏陶下,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小學數學教學的背景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這一切確實令人欣慰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這一切確實令人欣慰。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一、創設良好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
在情境中創設懸念,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0表示沒有的意義」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啟發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投入新知的探求過程。上課開始,用課件播放五顏六色的氣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後拿來氣球和學生一起玩放飛氣球的游戲:每次放飛一個,每放一次問學生手裡還有幾個氣球,把手中的最後一個也放飛了,手中沒有氣球了,還能用前面所學的5以內數來表示嗎?怎麼辦?該用什麼數字來表示呢?這樣,通過安排兒童非常熟悉,非常喜愛的放飛氣球的游戲,並在游戲過程中提出問題,從有與無的對比中,突出「一個也沒有,用什麼表示呢?」自然地將0表示沒有的意義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實踐證明,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而學生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點撥。
例如教《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時,首先通過學生投票統計並提出問題:「喜歡籃球的有11人,喜歡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20人。「對嗎?」教師輕輕的一句追問,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思考。原來直接用加法求總數的簡單問題遭遇了新的情況,學生開始關注信息之間的關系,產生整理雜亂信息的必要。這時,放手讓學生整理學號,當學生調整學號時把既喜歡籃球又喜歡足球的放在中間,老師提問:「這里有16張學號卡,究竟是幾個人呢?」學生馬上想到可以把重復的學號疊在一起或乾脆拿掉一張,老師再次引導:「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人家一眼看出:喜歡籃球的有幾人,喜歡足球的有幾人,兩種都喜歡的有幾人?」通過討論學生覺得可以用筆圈一圈,於是韋恩圖自然生成了。教師又巧妙地再次組織如下活動:「如果讓你上來貼,你會把學號貼在圖上的哪一部分?為什麼?」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韋恩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李老師做到該讓學生研究時放手給學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決不浪費時間,從容不迫的巧妙引導大大提高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三、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技術也隨之現代化,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代替了傳統教育的小黑板、掛圖等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由「靜」變「動」,這是教育的進步。應該說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在公開教學的時候,有些教師為了追求一種時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其實並沒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真正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程度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恰到好處,這樣才能發揮其優勢和特長,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一年級小朋友在學生求「被減數」的「解決問題」時,應該說此類問題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屬於逆向思維的問題,學生總是定勢地習慣地運用順向思維來思考和解決,由於一年級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較簡單,學生總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來,然後把答案帶入算式中進行列式計算。例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體育室有一些籃球,被小朋友借走8個,還剩7個,學校體育室原來有多少個?一些後進生,遇到這樣的題目總是用列式為15-8=7(個)。這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對此類問題的結構以及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解,為幫助這部分學生扭轉思維上定勢,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運用多媒體課件中「動」的畫面來幫助思考「原來」、「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間的關系。多媒體課件首先出示一個體育室(沒有標明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情景,教師此時問:「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你們知道嗎?」「不知道。」此時課件動態演示借走8個,此時教師又問:「是從哪兒借走的?」「從原來裡面借走的。」當借走8個演示完後,課件演示出體育室還剩下7個,此時教師追問:「這時你們知道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嗎?」學生異口同聲:「15個。」「你們怎麼知道的?」一位學生在下面插話:「把借走的8個籃球再還給它就知道了。」這時課件演示借走的8個又回到原來的體育室里,教師問到:「那你們說說要求原來有多少個籃球,怎樣算呢?」學生看著課件的演示過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來。」在這樣的解決數學問題中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不僅幫助了學生理解了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使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發揮了現代教育手段的優勢和作用。
四、建立師生互動關系,提高課堂有效性
和諧的氣氛,是教育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意識得到激活,從而把教和學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而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氣氛是教師培養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說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學生的錯誤反應,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數學課堂上,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激勵性和幽默風趣性的語言來鼓舞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計算「119+59」這道題,教師可問:「這題要簡便計算,誰會?」當學生紛紛舉手時,說:「那就試試,還要看誰的方法多、妙。」當學生列舉了很多種方法時,立即肯定:「你們真能幹,找出這么多不同的方法。」對待經常回答問題出色卻一時沒說對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體態語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視他:「是這樣嗎?」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傷自尊心。對於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氣舉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時,教師還要大加贊賞。如此一來,課堂上用美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熏陶,是對學生的信任,對促進學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廳的功能,更能有效促進課堂氣氛圍的融洽。 課後,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針對他們的作業內容、完成方式等說一些支持的話,並認真傾聽和接受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不要只注意個別的學生。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起分享理解,體驗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應該說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只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習、進步、成長中的首席代表。我們強調這些,也真是新課程目標所十分期待的。
總之,我們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

⑦ 怎樣做好小學數學課前的教學准備,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1.教師准備:
許多有經驗的教師認為:數學課要實施有效教學,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准備。
(1)查閱資料。
現在各種教學參考書、備課手冊、板書設計以及報章雜志上刊登的各種教學參考資料,應有盡有。這些資料絕大多是由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專家和教師們所編寫或撰寫的,這些資料對我們的教材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進行了比較深入透徹的分析、綜合和概括,提出了多方面合理的教學建議,設計了科學的教學思路,這些現成的教學經驗對我們備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利用它們,就可以避免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也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更合適的教材教法。
我們平時聽公開課作的聽課記錄、自己上課的課後記錄,也是很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公開課凝結著講課老師的探索創新的心血,其中的成功與失敗也可以作為我們教學的借鑒。
因此,我們堅持多查閱資料,多聽課學習,對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廣采博納,取其精華,擇人之善而從之,對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大有益處。
(2)精心備課。
備課,是課前准備最重要的一環,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備好課,就必須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對教材進行梳理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備課的直接產物和表現形式是教案。編寫教案是教師備課的結晶,是進行教學的依據,使每一堂課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科學性、預見性和計劃性,並合理地分配課堂的時間。有的教師卻不以為然,他們或者是把別人的教學教案「移植」到自己的備課本上;或是乾脆拿著買來的備課手冊走上講台;或者是「一本通書讀到老」,一本教案年年用、次次用。這些應付式的偷工做法極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
編寫教案,既不是課文的抄錄,也不是參考資料的湊合,而是對教材和各種教學參考資料進行創造性地加工的成果。數學教學工作本身是創造性很強的一項工作,每一堂成功的課例都體現了教師新穎的設計創新的結果。即使是同一教學內容,由於教育對象不同、班級基礎不同、要求不同等等,這些都要求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走出現成教案的圈子。我們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生實際,確定講解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要講清知識性,還要有思想性,把教學與教育結合起來;注意智力因素教育與非智力因素教育相結合,還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意志與求知慾,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等。精心設計教法,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編寫出切合本班學生智能發展的教學方法。
我們必須適應教改的形勢要求,深鑽教材,了解學生,研究教法,精心備課,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如備課要求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我們只有緊密圍繞做好這三備工作,寫出來的教案才是算合格的教案,才是拿得上講台的教案。
(3)准備教具。
教具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措施,藉助教具能使抽象概括的知識具體化和形象化。既能達到直觀、形象、簡化、明了的目的,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也能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直觀教具種類繁多,比如實物、圖片、標本、模型、三機(錄像機、幻燈機、放音機)、多媒體電腦等。上課需要用到哪些教具,我們應做到心中有數,並於上課前准備好。如果是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必須在課前檢查一下電器是否正常,所要用到的軟硬體是否已安裝並可正常運行。最好自己先預做一次演示實驗,以保證上課演示的成功性和准確性。上課時,教具擺放的位置,演示的時間也要考慮好。這些工作做得充分和細致一點,可以避免因教具准備做得不足而產生不必要的干擾,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
(4)靜心想課。
寫好教案不等於就能上好課,想課是備課的補充、完善和深化,是上好一堂課的保證。如果我們寫好教案後在頭腦中回憶教案的整個過程,像看了電影後重現一樣,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方面進行通盤教慮,進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增補、刪減等工作。可以說這是對教案的再加工,它會使課堂教學目標更明確,重點更突出,結構更嚴密,條理更清楚。
想課,這一步工作對於初步走上講台的青年教師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對所講的教材內容並不是很熟悉,並且是初次編寫該課的教案。經過課前靜心想課,上課會變得主動、自如、連貫。上課時就容易把精心編寫好的教案得以在課堂中體現和實施,避免只限於紙上談兵的局面。
(5)課前侯課。
侯課,也是上好一堂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我們在上課預備鈴響之時准時到達課室門口侯課,可以達到以下三個目的:首先,暗示了學生該上課了,使還在課室外遊玩的學生趕快進入課室,使課室內的學生趕快回到自己的座位,逐漸穩定情緒,作好上課的准備;其次,起到調節我們自己的情緒的作用,以便在正式上課時以良好的情緒和精神來感染學生;再次,會增強學生的時間觀念,有利於學生嚴於律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逐漸養成惜時如金的良好行為習慣。試想,若一個教師在上課鈴響過之後才匆匆趕到課室,那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影響學生有意注意的轉移和惜時的良好習慣的培養。對於初步踏上講台的年青教年來說,課前侯課會起到穩定情緒、防止怯場的作用。
(6)及時總結。
課後總結,既是當堂課的課後經驗總結,是成敗的記錄,也是下一課的提前准備。我們把每一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及時歸納總結,為以後的課前准備帶來寶貴的參考經驗,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不斷上課,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幾年之後,十幾年之後,那時我們才會真正稱得上是一個經驗豐富的人民教師。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准備做得越充分、課堂教學效果就越好。這一點我們大部分教師在實踐中都有所體會。所以,我們上每一堂數學課,都不容忽視以上課前六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2.學生准備:
要實施有效教學,除做好教師准備工作外,學生的准備也必不可少,它是提高聽課效率的先決條件。
(1)用品准備
上課前,必須准備好課本、練習本、筆記本,要削好鉛筆,裝好圓珠筆,灌滿鋼筆水等,有時還要准備好圓規等工具。不要等到老師開始講課了才想到去找東西,這樣不僅會浪費課堂上的寶貴時間,而且還會打亂聽課的思路。
(2)知識准備
一般來說,每個新的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拓展的。實踐證明,人們可以從舊知識的復習中得到新知識。所以,要學好新知識,一方面要復習好前面所學內容,另一方面要預習好新知識。這樣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聽課,效率就會更高。
(3)體力准備
除了平時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外,還要合理安排好休息時間,保證每天有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並做到早睡早起。夏天要適當午睡,但時間不宜過長,半小時左右即可。應充分利用好課間時間,要到教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做些輕微的身體活動。這樣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去聽課,效果自然會好。
(4)心理准備
聽課不能帶著情緒,不能憑對老師印象的好壞,更不能憑對數學學科有沒有興趣。無論哪一老師上課,都必須認真去聽。不同的老師有著不同的教學方法,每位同學要在摸清老師的教學特點的基礎上去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可見,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而課前准備是教師上好一節課、學生學好一節課的基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養成做好課前准備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讓良好的習慣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必然會獲得良好的效果。
俗話說:有備無患。只有師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備,課堂才能是積極主動和科學有效的。在教師的合理正確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一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⑨ 如何設計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新一輪教育課程基礎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機。走進數學新課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 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提供主動探究的空間。許多教育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術的心理上寫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整的字一樣。這說明學習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例如我在教學統計一課時,我就設計了一個大象過生日的情境,大象是同學們都喜歡的動物,而過生日又是每個小朋友熟悉的事情,這樣就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採用問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慾望。所謂問題教學,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慾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提問題的人,往往是積極思考,富有創造力的人。因此教師要隨時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創設一種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知識,使教學過程圍繞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展開。對問題的好奇,促使學生引發內在的需要,自主地去嘗試、探究、感悟,從而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問題的本質。問題的發現,不僅使課堂上處處閃爍探究、創新的火花,更使學生進入到深層次的學習探索階段。學生在自讀、自問、自悟、自解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嘗試性探究學習的成功喜悅,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內驅力,完成「要我學」的過渡。例如在創設了大象過生日的情景後,從過生日的場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這樣一步步的去實現教學目標。
三、形式多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課改剛剛起步,現在的在校學生在多年的學習生涯中都是被「抱」大的,已經習慣了你講我聽的模式,習慣了「被動學習」和「他主學習」,他們不敢也不善於發現問題,不敢相信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不懂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做出相應的調適,更不懂自己去制定學習策略,獨創性明顯缺乏。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和自主學習的獨創精神。這是自主學習取得成功很關鍵的一步。鼓勵、啟發和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路。同時也促進學生養成善於求異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通過思考角度的變化,思考方法的改變,題型設計的變化等來提供形態多樣的知識信息,創造多樣化的思維環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題思路,用「教」的創新火種點燃「學」的創新火種,從而促進理解的深入,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廣闊性,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自我調控和相應的調適。
四、誘思導學,注重自主探究的嘗試性。自主學習是主動的、有主見的學習,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學習,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學習。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精心策劃,引導學生參與和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運用適當的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思路進行誘導,鼓勵學生大膽發現、探究。為此,教師沒必要急於先「發」,即把知識點直接「和盤托出」,而是誘導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自行思考,激活學生整個認識系統,把他們最初的興趣萌芽狀態引入到主動探索理解新知識階段。
五、建立合作小組,提供主動參與的合作夥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讓每個學生明確討論的內容、要求之後,可採取小組學習討論的形式,以4---6人一組為標准,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別、個別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再給組內成員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組討論之時,教師關心每一小組的討論情況,同時有重點地參與一、兩個小組的討論。學生通過小組內的相互幫助,共同商討,不僅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學習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在小組討論之後,學生熱情高漲,教師應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開展組間交流。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展示自我,肯定學生的獨到見解和鼓勵學生的相互爭辯。通過議論,爭辯,讓學生在攝取信息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增強了學生主動參加評價與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這種形式的交流,對於攝取信息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是一種鼓勵、肯定;對攝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學生來說,則是一種啟發、幫助。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必然更會學習,更喜歡學習,學習信心也就更足。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

⑩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落實三維目標提高教學有效性

目前,大多數老師對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設置,從備課薄上看都能夠較好地體現出來,但具體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卻不盡人意。大多數的課堂呈現出的仍只是僅僅關注知識目標的落實。尤其是過程目標的落實最為欠缺。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落實、體現新課程的目標要求呢?應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解三維目標的含義及其之間的關系,強化「三維目標和諧統一、不可分割」的意識
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層面上的目標要求。具體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首先應明確一節課的知識目標,然後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發展各方面的能力,並且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
三者的關系,決定了我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習的過程,也要看重學習的結果,既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與基本技能的養成,也要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二、在理解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制定適宜的三維目標
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做到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准,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既不能把教材看作是教學的目標,看作是教學中必須貫徹執行的文件,也不能走向創造使用的極端——唯有改變才是創意的錯誤傾向,更不能進行盲目地「創變」,應在正確理解教材編排意圖基礎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總之,靈活使用教材是教學的手段,促進學生的發展才是目的。衡量教材是否是用活了,唯一的標准即是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切實貫徹三維目標
現代課堂是倡導生成的課堂, 教師可以根據學情變化, 隨時添加或刪除預設的教學環節, 從而調控教學流程。但是課堂必須切實貫徹三維目標, 不能因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而盲目改變或放棄目標, 要使課堂教學向著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方向縱深推進。在課堂討論、提問環節中, 教師也應圍繞三維目標,切實考慮問題的針對性、有效性, 考慮檢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 考慮學生在思考、討論和回答過程中的方法滲透, 考慮如何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兒歌、故事、謎語、幽默的語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快樂的參與數學活動。另外還注重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尋找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進而嘗試解決問題。由於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慾與好奇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備。
教學中我們應根據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對於許多單憑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難以感悟到的知識,教師還必須予以講解。當然這里所說的講解、引導,教師要把握講解的時機,應在學生產生困惑的時候講,要在學生感悟不出或是感悟膚淺的時候講。具體地說,課堂教學中需要老師講解時,教師應及時予以講解與引導,需要學生合作、探索的,就讓學生合作、探索,需要動手操作實踐的,就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給每個孩子提供了思考、創新、展示和體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快樂學習數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及其認知特點出發,讓學生經歷知識與技能形成的過程,將知識的傳授過程變成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會知識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既重「知識」又重「結果」,「過程」和「結果」並重。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適時發揮教師的組織、指導作用,抓緊學習知識與技能的脈絡,使知識與技能目標在數學課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實。
只有將「三維目標」有機整合在一起,教學才能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喚起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數學課堂才會煥發出無窮的生命活力。
四、通過課後反饋、鞏固,有效落實三維目標
兼顧三維目標考察學生的課後練習設計, 教師教學成功之處、失敗的教訓以及教學中的應變的自我反思的撰寫,是對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形成正確全面的自我評價, 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 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舉措。
教師課堂組織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聽課反應,及時調節教學方法。學生課內練習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及時調節課外練習的數量和難度,避免機械重復。形成性測試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缺陷,及時調整教學要求,制訂補救方案和措施,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教與學兩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和提高。作業批改要做好批改記錄,仔細分析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問題。如是共性問題,就要集中講評;如是個別問題,就要個別當面輔導。
同時,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要及時地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和反思,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案,以便今後調整教學方法,及時查漏補缺,可使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發揚優點,改進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
總之,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切實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獲得進步與發展。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賦實效,才能使數學課堂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課程並沒有薄弱之分,只是有些在實施方面顯得力度不夠,效果較差。主要指的是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她認為全面落實課程方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時代的要求。將三級課程落實好是走素質教育的康莊大道,否則就是歪門邪路。尤其是被稱為薄弱課程的實施情況,對於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意義重大,傳統的教學方式,陷入講——背——練的封閉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沒有出路的。我們落實國家課程方案,是體現國家意志,是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具體表現,也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否則,就是破壞國家的培養目標,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罪人!
首先,在面臨諸多挑戰和壓力時,她不等不靠,沒有一味停留在師資老化,辦學條件簡陋、人力物力匱乏的困難面前,而是相信主動發展會贏得機遇,相信自助者天助,以超越贏得超越。這和很多人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不思進取有天壤之別。一個想做事的有心人,才會善待每一天,排除萬難,創新性地開展工作,慢慢接近自己的目標。
其次,能從宏觀上對學校發展進行謀劃,對教育發展的趨勢有清醒的認識,並科學制訂了學校的發展方向。他從對教育公平的呼喚,認識到教育必將走向均衡,作為農村聯小,硬體設施短期內不可能趕上城市學校。但是可以挖掘潛能,發揮優勢,主動縮減和城市學校的差距。把學校的發展定位為建立新型鄉村學校。並確立了學校發展的願景。這樣遠比簡單的追趕和復制先進學校顯得務實而又高明。像她提出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雙十雙百工程」就非常簡潔而實用——會做十種家務,會做十道飯菜,認識100中植物,認識100中動物,農村孩子的條件和資源絲毫不比城裡孩子差,反而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第三,在管理上的深入保證了課程實施不淺嘗輒止。從師資專職化入手,杜絕了薄弱課程的形式化。從制訂考核目標,包括課程的雙向選擇,到課程目標的制訂,到對課程實施質量的考評。無一不是對課程管理走向深入的必要保證。在一個多數人都認為是難題,無從下手的時候,這樣一位年輕的女校長,卻意氣風發地炫耀著自己的成功,非常讓人感慨!
其實,這得益於她對課程深刻的理解。她既然甘於將語文教學很棒的老師教地方課程,因為她相信,課程內容之間互通,並不是相互隔絕的。她能夠注意將國家課程內容校本化,讓老師從對國家課程的循規蹈矩,疲於應付中跳出來,努力實現校本化、師本化。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她對教師職業生活幸福的體驗比許多老教師更深刻,因為她認為教師的工作生活質量,會影響自己家庭生活的質量。不管是教師還是校長,自己的角色意識的清晰程度會影響自己的行走方向。當教師和校長都以工作業績作為教師的職責擔當的話,這個職業其實是很神聖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身上,也就多了很多崇高,少去許多小氣和低速。
一個農村聯小都能讓人贊嘆「課堂內外唱大戲,泥土地里有詩意」,那些各方面條件都比它好的學校,有什麼理由還存在薄弱課程呢?我想與其是老成,有顧慮,怕失敗,還不如說少一份勇氣和擔當。缺少對教育規律的尊重,小心翼翼的背後其實是底氣不足,行動不力,管理缺位和保守無為!

閱讀全文

與設計一個小學數學教學片斷說明教學的有效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