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里哪些困難可以找老師
小學里遇到自己的東西丟了或被同學欺負了,這種事情都可以告訴老師的。
B. 小學教師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哪些解決這些問題有何思路
第一,教學經驗不足
第二,不能很好融入學生,讓學生產生懼怕感
第三,有些教師看起來很簡單的方法,學生可能接受不了
第四,很能會覺得小學教學內容枯燥,簡單
C. 小學新教師面臨的困難
1.壓力大。來新老師承受的壓力是無法自想像的,如果第一個班帶不好,很可能其他老師就會瞧不起他。
2.班裡學生不聽話。新老師很少有教學經驗,不知道怎麼管學生,尤其是管5、6年級的學生。而且新老師年輕,這是大家都能看出來的,有些壞學生就欺負年輕老師,不聽老師管教,上課說話,總跟老師唱反調。
3.上課問題。新老師的學識誰也不能無視,但教學時卻總是出現問題。新老師講課時內容豐富,旁徵博引,適當的擴展是很好的,但不小心就會講得太深了,反而浪費時間。提出問題後還會出現「冷場」的狀態,讓老師尷尬。這時老師就可以一步步引導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往正確的思路思考,即可脫離冷場。
4.道德問題。小學經常有學生家長來「關照」老師,新老師沒遇到過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我雖然不是老師,但我遇到的新老師很多。)
D. 新小學教師會面臨哪些困難,該怎麼解決
從專業知識、課堂教學來看,新教師的視野開闊,知識面豐富,對外界的反應敏銳。
但教育的理論修養卻顯得根基淺薄,甚至是空白。從新教師隊伍來看,一部分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通過教師資格的考試而進入教師隊伍,由於是通過短期速成地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兩門入門課的知識,在知識結構的廣度和深度上,明顯有著缺陷。表現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上,教學設計上缺少一種自覺的教育理論思想的支撐,教學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體現或反映。
指導教師的任職資格、指導教師的選聘程序、指導教師的任務、指導教師的工作要求和指導教師的政策保障等幾個方面,作出明確的規定,從而保證了對新教師進行個別化、跟蹤式、診斷性的指導
E. 小學教師教學中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 博客
遇到的難題是我們要教什麼?即教何?我認真研讀教師用書,認真讀教材,讓做到不教學生錯的知識,我採用多聽課,多學習的方法,掌握每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學到該學的知識,我對不懂的知識做到要求證,如我對那個筆畫不清楚,我不許自己含糊上課,我要查實後,備注好我才去上課,對知識點的做到教正確,掌握好。對所教的知識上的難題,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研究,我可以解決。在工作中我的難題由教何?轉化為如何教?可以說這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的積累,我作為一個教師我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就要多聽課,多反思。同樣的知識,不同的教法,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不同的。我總是邊學習邊反思自己的不足,慢慢地我積累了好多教學方法,我的教學效率提高了,課堂上我感到很輕松,課後也覺得孩子們很愛學。這樣的難題,經過幾年的學習實踐,我不斷積累,不斷學習,我覺得也逐漸不是我的難題。
F. 小學教師工作會遇到哪些困難
怎樣更好的解決學生之間的矛盾
G. 當下教師面臨新教育,將遇到哪些新挑戰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今天的教育與過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當下教育具有新的特徵,教師面臨著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教師需要接受挑戰,適時調整好自己的角色,才能適應今天教育的發展。
當下教育發展的新特徵
變化快、壓力大、適應難、成熟慢。
(—)教師的成熟期拉長
以前,只要用心、投入,成長為成熟教師很快,但今天很難確定一個教師成熟的時間節點。
教育變革持續化,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層出不窮,教師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挑戰,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行為。
一勞永逸,以不變應萬變已經成為歷史陳跡。
現在看來,由於教育內外環境變化甚大,教師需要在適應這個階段上下更大功夫,花費更多時間,需要不斷自我更新。
適應能力的強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特徵,適應快則成長快,適應慢則成長慢。
真正成熟成為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二)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強
今天,教師面臨的壓力日趨加大,工作的不確定性大量增加,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層出不窮,工作的成就感逐漸呈遞減趨勢。這一切都會無形中增加教師職業的倦怠感。
倦怠期,教師難以對工作保持較高熱情,投入程度也會下降,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過長的話,可能會引發教師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問題。
在西方一些國家,教師感到工作過度焦慮時會主動聯繫心理輔導者,通過心理咨詢緩解和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
這一做法在我國還不多見,教師常常需要自我克服心理不適,通過內在動力的自我激發解決職業倦怠問題。
(三)個體發展差異大
教師個體間的差異從未像今天這么大。
從向上看,教師代際間差異在拉大,20世紀 1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出生的教師共處於一間學校的情況並不罕見。他們之間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看法。
一個自身價值多樣化的群體,如何引導學生形成相對統一的價值觀,讓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橫向上看,教師相互之間的差異更大。
教師走進學校的動機、需要、願望等都有不同對學科的理解、教材的駕馭能力、未來發展的期許以及學生觀、教學觀等都參差不齊這對教師間的合作來說,既是利好,因為可以差異互補,同時也是障礙,因為難以對話交流。
(四)自我更新的要求迫切
在教師群體中存在一個奇怪現象:教師不太樂於改變自身,反而傾向於自我封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對此情況進行專門分析,認為教師之所以傾向於保守,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傳遞的是過去的知識,表現為用過去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讓他面對明天的未來。不斷地傳遞過去的知識,價值觀念也就變得與過去的時代相應。
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使用的基本上是相對穩定的教材,第一次備課認認真真,第二次修修補補,第三次有可能直接拿著教案就進課堂了。
新教育教師面臨新挑戰
(—)文化反哺的常態化
伴隨多媒體科技的日益發達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文化反哺在家庭教育中也越來越常見。
一位同事要晉升教授,需要通過計算機考試,他向上初中的兒子請教。他說向兒子學電腦的時候痛苦極了,從前教訓兒子的那些話現在被兒子一一奉還:「沒看我正忙著嗎?你自己去想一想。」「你怎麼這么笨啊,這么簡單的問題也不會。」
當前的老師就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在信息途徑多元的環境中,學生掌握著大量的教師不了解的知識,你知道的可能學生已經知道了,你不知道的可能學生也早已經知道了。面對這種看上去教育者角色倒置的變化,教師必須承認並正確認識這一客觀事實。
(二)學生價值的多元化
我國過去的30多年發展速度飛快,但許多的問題也在這30多年中積累下來了,社會學稱之為「時空壓縮理論」:時空高度壓縮,大量的問題聚集,價值觀念在一個時間點上呈現出歷時、跨空間的各種形態。
擺在教師面前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教師該如何用自己的一元價值來面對多元價值?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學生文化的日益壯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教師在做學生的時候,幾乎不存在"學生文化"的說法。
家長的意見就是子女的想法,教師的判斷就是學生的看法,學生聽命於家長和教師,不存在學生這個特定群體所共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但在今天這種文化已經客觀存在,並且影響重大。教師要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首先就要了解學生文化,在參透學生文化層的基礎上影響學生,打動學生,推動學生發展。
(三)教師權力的分散化
以往,教師在課堂上幾乎可以支配一切,學生的一言一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課堂教學的進程等,完全由教師掌控。
但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形態中,教師需要從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出發,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出發,從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出發,把一部分權力讓渡給學生。
課堂上如何重構權力結構、實現課堂師生發展的雙贏?教師常常為此感到無所適從。這些問題擺在教師面前,需要教師正確對待、科學分析、切實把握。
(四)家庭結構的單一化
我國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了30多年,中國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四二一「型或者說寶塔型家庭結構,即6個成年人呵護、養育1個孩子。
這樣的家庭結構有可能導致的是對孩子的過度溺愛甚至是過度教育。
家庭成員的壓力傳輸到學校教師,就是對教師要求的日益提高,要求對自己的孩子更多地予以關注、關愛。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隨著中產階級家庭所佔比例的日益增加,也會導致對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視。
中產階級家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視子女教育,期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有著比其他家庭更迫切的渴望,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好的學校。
新教育教師有新角色
(一)創意設計者
教師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創意設計,備課就是創意設計的過程。
有了創意的設計,課堂才有可能轉變原有一言堂的狀態,師生結伴成長才可能實現,課堂才能真正煥發生命活力,教學質量的提升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二)信息整合者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社會,信息就像空氣一樣彌散在我們的周圍,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否則就有可能被信息淹沒,無法定韜略、辨方向。
「整合」就要有立足點,就要有基本立場。
這種立場就在於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在於自己對教學的基本認識。
我們經常講要打通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系,學生生活世界的信息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整合進教學的書本世界之中。
我們每天都接觸各種媒體,網路的信息洶涌而至,整合也意味著教師要及時吸收並轉化這些信息,讓這些信息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所用,為自己的認識與視野的拓展服務。
(三)知識批判性分析者
以往,教師常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主要是把自己「術業有專攻」「聞道在先」的知識傳遞給受教育者。
我們也常用園丁、蠟燭、春蠶等來形容教師的角色特徵,好像教師的勞動主要是給予、奉獻、單向的付出。
今天,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養成學生的創新思維,靠一味地給學生提供既定的結論,進行知識的大范圍復制,是無法做到的。
學生自身的成長、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要求的變化等,都需要教師越來越多地成為知識的批判性分析者。
在很大程度上,要和學生一道,分析知識從何處來,甄別知識是什麼,探討知識向何處去,對知識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評判。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也表明,對知識進行批判性分析,是形成獨立思維、提升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批判」不只是批評、評判,對知識進行的分析、探討、評論等都屬於批判的范疇。
(四)終身學習者
在農耕文明時期,一個教師只要學幾年就可以教一輩子,私塾先生就是典型代表;
工業文明時期,一個教師只要學十幾年就可以教一輩子,師范生畢業大概就可以了;
而在今天,一個教師只有學一輩子才能教一輩子。
一個優秀教師有著多個方面的特徵,但有一個特徵是必備的,那就是持續學習的能力,愛學習、善學習、會學習。
人類的進步、知識的更新、職業的挑戰、自身發展的需求、學生的深刻變化等,都需要教師終身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工作責任、精神需求。
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勝任自己的職責,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
H. 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在教師成長中最大的困惑或瓶頸是:專業發展如何尋求突破。
詳析:在教師成長中面臨的困惑卻愈來愈多。用一句行話說,就是越來越不會教了。很多人都會想:是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了,還是現在的學生太難教了,抑或是教材越來越深奧了。
一、缺乏與學生一起享受學習樂趣的熱情。
所謂學習的樂趣,對大多數教師來說,似乎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每當我們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活,我們也有自己的快樂。一節解剖青蛙的生物課、一節到大自然寫生的美術課、一節幽默風趣的數學課·····都讓我們津津樂道,都激發了我們的求知慾。而今,我們顯然已經離這些美好的回憶漸行漸遠了。
事實上,我們這些老師教育孩子的失敗往往就是因為缺乏童心,缺乏與學生一起享受學習樂趣的熱情。老師常用成人的標准來要求學生,其實學生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滿了幻想,好游戲,愛提問題。可是有些老師總想把他們變成「小大人」,這種脫離年齡特點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兩代人的隔閡,很多是失敗的。
二、 缺乏研究型教師的素養,教學效率低下。
從教多年,很多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教師手中除了教材和教參,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過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一個教師要想做到有效教學,除要努力實踐、總結經驗外,還要善於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素養,在研究中成長、進步。
三、 教學理念陳舊落後,缺乏創新教學
傳統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有答案都以老師為准,老師成為課堂的主宰,教學套路幾十年如一日的一成不變,這樣的教育只能讓學生成為「接收器」、「讀書的工具」。如何改變觀念,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和幸福服務,為此老師要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讓學生完成從「學答」到「學問」的轉變,在新思路下進行語文的創造性教學。
I. 教學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感覺出來大多數孩子都有通病。第一困內難容方面,孩子不能專注於題目的思考,與思維上的轉換。要說挑戰的話就是讓孩子多做一些關於專注力的訓練。在培養專力訓練的同時,孩子在思維上也有了明顯的開拓。
J. 小學教師工作會遇到哪些困難
教學工作,人際關系,教學效果,學生培養,管理班級,與家長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