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提高小學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設計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黃秀桂 2014-10-12 分類:教學反思
分享到:
解決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解決學生怕說、不敢說的問題。
2.創設語言訓練的情境,以語言實踐活動代替語言的繁瑣理解,讓學生有話說。
3.以讀帶悟,培養語感,解決學生語言干癟、詞彙量少、表達不完整的問題。
4.通過小組合作來增加學生開口的機會,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
5.選擇文質兼美的文章推薦給學生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積累一定數量的規范、准確的書面語來糾正口語表達上的缺陷。
預設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努力使學生始終在積極的狀態下准備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和用規范的語言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動口率達100%,個體回答問題率達60%以上。
設計說明:
《散步》是一篇表現家庭成員間的真摯感情的散文,和現實生活聯系很緊密,易於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本節課教學主要是通過創設語言訓練的情境,把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置於具體情景之中。在解讀文本時,以讀促悟,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想說、敢說,完整規范地表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字詞,理解重要語句的含義,明確課文主旨。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在朗讀、討論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感悟親情,理解對生活高度的責任感,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方法:朗讀教學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2.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美點尋蹤
4.配樂朗讀,感悟親情
5.聯系實際,談談收獲
6.小結課文,布置作業
語文備課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溫馨、美好的瞬間,人們總愛用相機把它們定格下來,讓它們成為永遠美好的回憶。
今天呢,老師帶來了幾幅這樣的圖片,請同學們一起來欣賞,在這些圖片上定格下來的是什麼情景呢?
請你們用自己的語言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幅描述一下。
(兩個學生回答)
從這四幅圖片中,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同學們,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景呢?
(兩個學生說說)
生活中這樣美好的瞬間很多,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的《散步》,去感受他們一家人之間的摯愛親情。
(投影:出現課題)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讓我們合上書,用你的耳朵,用你的心聆聽錄音朗讀,同時思考文章寫了什麼內容。
(聽錄音)
(2)聽完朗讀,老師想考考你們是否真的聽明白了,我們來個快速搶答。同學們,准備好了嗎?
學生快速地回答這四個問題。
看來大家聽得很認真
(3)下面請一個同學再用完整的一句話來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這篇文章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
(板書)
母親
「我」和妻子
兒子
三、合作探究,美點尋蹤
《散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們以前也讀過不少美文,你認為要把文章寫得很美,要用些什麼方法呢?
學生回答:
詞語
句式
修辭
人物
情感
是啊,一篇美文,包括許多美點,比如美的詞語、句式、景色、情感、構思
板書:美
那麼,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活動,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並且把你們認為文中寫得美、寫得好的地方找出來,互相交流閱讀心得,每個組派一個代表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
做一示範:文章的_______________很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有詩意的鏡頭,美在它連用了兩個「我的」,強調了「我與母親」「妻子和兒子」之間的摯愛情誼。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在討論的過程中完成板書)
小結:這篇文章確實寫得很美,美在…… (出現投影)
四、配樂朗讀,感悟親情
《散步》由生活中一次真實的散步寫起,一家四口三代之間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譜寫了一首親情的頌歌。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再來感受這人間至善至美的真情。
五、聯系實際,談談收獲
散步其實是一件小事,可是作者卻用一雙慧眼,從這個平凡的小事中寫出了濃濃的親情,寫出了那份責任。那麼,同學們,你們學習了本文有著怎樣的收獲呢?請大家來說一說。這個收獲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
六、小結課文,布置作業
同學們,《散步》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優美的田野風光,和睦的親人之情,讓我們感受到了美。我想大家如果也能認真觀察,用心感受,定會寫出這樣的好文章。
希望大家課後把學習本文的收獲整理在筆記本上。並且把文章講給你的父母聽,觀察他們的反應並記錄到周記本上。
美文推薦:表現親情的文章很多,這里老師向大家再推薦兩篇,希望大家課後認真讀一讀,並做好讀書卡片。
教學反思:
通過本堂課教學,我感到比較滿意的是學生能大膽地站起來說,談自己的感受,談自己的閱讀收獲,尤其是快速搶答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很高。許多學生與以前相比能較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圖。
但是,這節課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雖然注意了學生的說,卻忽視了對學生表達完整性的評價,弱化了對語言規范性的指點。在教學過程中,未能注意到全體學生的感受,和學生的交流還不夠深入,部分困難學生還未能參與到討論交流中來。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教師還放不開,丟不下包袱,因此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調控引導還不到位,評點方式略顯單一。
在校本教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困惑。1、學生兩極分化情況日趨明顯,如何真正做到「不落下一個」?2、書面語言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已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書面語言又反過來豐富和改進口頭語言,如何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相互促進?3、口頭語言訓練如何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評寧珊老師執教的《散步》一課
王風丹: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們跟寧老師學習了一節課,很有感想和收獲。這節課不僅體現了她較好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而且也體現了老師對新課程理念有了較為深入的領悟,反映了老師就如何實施新課程所做的有益的探索與思考。這節課既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又突出了對學生思想的引導、情感的熏陶、審美的教育,讓學生的心靈有了觸動,較好的把握了三維目標,在充分學生主體作用及小組合作學習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嘗試,應該說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幾點看法
一、 下面我想圍繞語文教學,從學生的層面來談談這堂課的課堂教學。
1.語文研究情況
《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從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學會傾聽和表達交流,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文明的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
剛才寧老師也講了我們這個課題的研究背景。我們語文組圍繞學校校本教研的總課題,將「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作為近階段語文備課組的子課題。在課前的集體備課中,我們商議採用以下幾個策略:一是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表達;二是創設語言訓練的情境,以語言實踐活動代替語言的煩瑣理解,讓學生有得表達;三是以讀帶悟,培養語感,解決學生語言干癟,詞彙量少,表達不完整的問題,讓學生規范表達;四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增加學生開口的機會,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讓學生個個有機會表達;五是選擇文質兼美的文章推薦給學生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積累一定數量的規范,准確的書面語從而糾正學生口語表達的缺陷,促進學生的表達。
2、教學策略實施和教學效果
今天這個課聽下來,我個人覺得這些教學策略都得到了實施,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全體同學情緒飽滿,注意力集中持久,學生無論是對課文的內容表達的感情,還是對知識、技能的學習,都表現出高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大多能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二是全體學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一方面對個體學生而言,盧老師在自己深入研究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理解、體味文章內容,創設情境,將語文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很好的結合了起來,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理解體味文本從而做出自己的評價,同時就語文基本技能而言,盧老師也表現出了相當的重視,學生在聽、說、讀寫幾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另一方面,本課恰當的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參與度廣,學生基本上是在積極的狀態下思考,參與討論,學生動口率基本達到了100%,舉手率、答題率都很高。
另外寧老師語調親切自然,注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這和我們學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構建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的校本教研總課題是一致的。學生發言積極,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盡管因為基礎、年齡、心理等因素制約,學生精彩的發言,靈動的智慧並不多,但老師畢竟實在做有益的嘗試,學生畢竟是在不斷進步著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一定會有收獲,學生一定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3.存在問題
最後我來談談這節課的不足。俗話說:旁觀者清,找別人的不足容易,真正叫我自己上不一定有這么好。但是為了我們備課組這個子課題,也為了我們語文老師的共同進步,所以我還是要談幾句:
① 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表達、交流,但少數同學不敢當眾發言,在小組內表現還可以。但始終沒舉手,相當一部分同學發言表達不規范。當然,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也反映三中學生的實際,顯示了我們課題的必要性。
② 進入狀態遲,學生表達質量還不高,雖然老師採取了很多方法激發學生,但是學生還是有些拘束,思維還未完全打開,學生主動提問、創造性的提問,有創意的回答都很少,不敢或者說還沒有質疑、發問、辯論的意識,整堂課幾乎沒有人敢站出來發表與老師與同學的不同意見,缺少思維的碰撞與火花。
③ 絕大多數同學能完全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普遍缺乏自信。這可以從學生舉手的動作、發言的神情、語氣看出來。另外,學生在表達交流過程中習慣於或過於注重自身的思考和表達,僅僅是一種單向、單一的表達,在別人發言時,大部分都在埋頭看書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或許在聽,但外表上都看不出來,這樣既不夠尊重別人,也不能激發發言者的信心,對自己把握別人發言的要點也沒有幫助。所以,應當教會我們的學生在別人發言時學會專注的傾聽,理解他人的發言內容,抓住要點,質疑發問,發表不同意見。
④ 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還不豐富(當然,這堂課側重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僅僅採用了朗讀、歸納主要內容等幾個方面。其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很多,諸如復述啊、背誦啊、辯論啊、評議啊、質疑啊、小演講啊,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如果這樣一搞,可能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生動,我們的學生就會更加自信而神采飛揚。
二、兩點建議
最後我想提兩點建議,供老師包括其他同志參考:
1.老師應該高度重視並讓學生明白培養良好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讓學生積極、主動、自信的表達。
語言表達能力是語言學習中一個最重要的能力,它對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其社會功能看,語言表達能力又是一個人表達觀點,抒發感情,進行溝通交流,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手段。
最近我正在閱讀一本關於張家港高級中學建設校園文化的書,其中關於培養學生演講能力的一段中有兩個例子很有意思:英國的牛津大學是一個出國家領導人的學校,建校以來共培養出了23為總統、首相或國家領導人,像撒切爾夫人、布萊爾、柯林頓等,都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之所以出了這么多國家領導人,這和牛津大學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很大關系。這個學校有一個很不起眼的房子,是這個學校的演講練習地,牛津大學經常舉行各種類型的演講、辯論會。他們的演講、辯論會,英國的各大電視台都要進行現場直播,而且,他們演講、辯論的內容往往會影響世界的格局和進程。
人們都說,美國人個個都是侃爺。這和他們注重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有關。「演講是自由之父」,「培養公民演說能力是國家的責任」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名言。美國各個中學、大學都有演講大廳。二戰期間,美國人把「口才、金錢、科學技術」看作在世界上生存競爭的三大手段。卡耐基也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另外85%是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能力。有關資料表明,在人的日常言語活動中,聽佔45%,說佔30%,讀佔16%,寫佔9%。可見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能力。
中國人不善言辭,更少有具備有演講才能的人。中國歷來崇尚的是「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人們往往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情做出來。大家對誇誇其談的人有種天生的反感。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視野、活動范圍的擴大,合作交流機會的增多,越來越顯示了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作為教師,我們應當高度重視並讓學生理解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要將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貫穿於我們全部教育教學活動當中。
2.讓學生清楚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教給方法。
許多學生不是表達能力差,而是不清楚語言表達的要求,只是憑感覺,不會表達。綜合語文課程標准7-9年級有關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我認為要做到兩條:
一是真、新、順。要做到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能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二是做到積極、主動、自信、專注、文明、得體。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做到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
我們要讓學生明確語言表達的具體要求,採取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辦法,以創設情境和語言實踐活動為載體,教給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學生升入高中或走上社會,在具備一定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如果人人都能積極主動自信而神采飛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文明得體順暢的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那麼,我們學生的發展空間將會大大的增加,我們三中的聲譽將會更上一個層次,我們鹽城的教育將會更加令人矚目。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觀點和思考,有許多不當、不全面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宇:
今天,我們初二年級語文組盧茂華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一堂校本教研的觀摩課。課前,盧老師圍繞研究課題,精心備課,幾易其稿,這種教研的認真勁,首先是值得我學習的。
剛才王主任對盧老師的課作了一個比較系統而又客觀的評價,下面我就略為補充談談自己的想法,不當之處請各位指出探討。
我們初二年級的校本教研課題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總體上說,盧老師在這堂課中運用的教學策略和設計的教學步驟都能圍繞著這一點來。在這堂課中既注重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又注重了語文課本的人文性;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文本中所蘊含的人類親情,中華民族優良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又引導學生學會了如何來賞析美文,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了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等等這些方面,我認為盧老師做得很好。
在這一堂課中,我們在課前商討的一些教學策略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生的發言面廣,發言的人次多,達到了42人次,學生活動的時間絕對是充足的,基本上解決了學生不敢說,不想說的問題。這些都得力於盧老師平時的工夫下得足。但我要提出並請大家一同思考的是,在這些發言中,有多少是接受式、再現式的低層次的發言,有多少是發現式、探索式的高層次的發言呢?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單是提高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去思考,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質量和表達的深度,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的表達,而不是淺層次的回答。
我想,讓學生敢說、想說,只是解決的學生語言表達心理上的問題,而讓學生會說、說好才是解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上的問題。我們更應該致力於後者,因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發現在初二學生語言表達調查表中顯示,喜歡邏輯嚴密和思考獨特的表達同學只佔極少數,僅有百分之十幾,可見這方面學生是多麼的薄弱。
況且,一堂好課,我個人認為不但要形式新穎,語言優美,還要有思想。沒有思想的課堂,就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同樣沒有思想的深度,也就沒有表達的深度,否則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流於形式,浮在表面。因此,在一堂課中,我們更應該看到學生有哪些新的見解和新的思索。
在這堂課中,有一個學生的發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回答假設你是文中的「我」在父親決定走大路時會有什麼想法時說「你們走大路,我走小路」。我認為這一回答,就是一個絕妙的答案,因為這非常符合一個小孩的心理,也是很多成年的教師沒有想到的回答,富有創造性。但這樣的答案在這堂課中並不多。另有很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下去,是在老師一步一步追問下,才回答出全部內容。在回答問題時,語言也缺乏感情,不夠生動,少用修辭。
我想,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否應該讓學生的表達注意一下用詞和句式結構,能運用一些修辭,感情更充沛一些,表達得更深刻一些。我們是不是要這些方面做些研討、下些功夫呢?
孔令娥:
今天聽了寧老師的一節課,感覺收獲是蠻大的,最主要的感受是這節課中的學生活動,下面就這一點談談我的看法。
寧老師在這一節課中,首先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們觀察幾幅圖,問圖中表現的內容。這個問題很簡單,所以很多學生舉手回答,而且答得較好,極大地培養了他們思考問題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回答問題的勇氣。
其次,新課標明確要求「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力的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盧老師播放了這篇課文的配樂朗讀,所配音樂輕柔悠揚,學生聽的很認真,我觀察了一下,很多同學都邊聽邊拿筆在畫文中的句子,這就是他們投入的一種表現,後來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我旁邊的小男生,他的語氣就在模仿那個錄音的朗讀,把文中那種濃濃的親情盡可能的讀出來。
還有新課程還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節課中,盧老師設計了一個環節「自由搶答題」,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些很簡單的內容,讓同學迅速作答,課堂氣氛熱烈。
在「議一議」這一環節中,盧老師先讓同學們談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好在什麼地方,同學們回答可以是詞語,可以是句子,可以是修辭等等,同學們總結歸納得較好,然後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去讀課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這一節課的優點是很多的。
但也有幾點值得反思的地方:
(1) 教師的問題可以更加明確,如有同學說道「熬」字用得好,盧老師追問好在什麼地方,學生回答說明母親在這個冬天過得不容易,盧老師又問「怎麼一個不容易呢?」學生就很難回答了。所以老師的語言也應該干凈、利落。
(2) 學生的參與度還有待提高,有好幾個學生從頭至尾都沒有參與到課堂來,我們的課堂是面向全體同學的,所以要吸引每一個學生都要參加到課堂中來,這雖然不容易做到,但我個人覺得這是每一個教師所必須做的事情。
李萍:今天聽了寧老師一節課,這節課符合「美文美教」的要求,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優美的田園牧歌式的散文。這堂課整體上得充滿感情,有行雲流水般的順暢,今天我就這堂課的師生互動方面來談談我的感受。
1 新課程理念下的新型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師生關系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的職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知識。教師是「以精神振奮精神,以氣質影響氣質,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職業。因此注重師生互動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響學生的重要基礎,教師的自身審美情趣、觀念與行為不自然地在課堂得到一定的展現,因此師生互動上的融合更易在與學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達到師生雙方身心愉悅的效果。在這堂課中盧老師特別關注了與學生的互動,不管是課堂一開頭四幅畫的導入,還是學生談學了這篇文章的收獲,都充分展示了這一點。
2.寧老師這堂課不僅讓師生互動起來,而且做得有聲有色,不是做表面的虛假文章。課堂要煥發出活力、有生氣,就需要教師注重學生回答的「個性化」,關注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比如有一個情節: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文中寫得美的地方,講講美在哪裡?這個環節中有生生合作探究,然後讓學生充分地發言討論,體現了師生互動的雙向性、流暢性,提高了師生互動的實效性,學生討論熱烈,在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中一起去領悟文中的各種美:修辭美、句式美、景色美、情感美等等,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美育」特質。
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也就是互動式教學,不僅師生互動,還要生生互動。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情趣,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軸,活動為主線,創新為主旨」的教學新理念,尤其課堂上出現了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為這堂課增添了生動、鮮活的畫面。
下面我就這這堂課提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1、這堂課沒有設置學生提問的環節,讓學生開啟心志,大膽發問,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互動方式,而這堂課忽略了。
2、在對「世界「一詞的挖掘有待更深層次一點,身邊的親情講得比較少,盧老師沒有給學生交流的機會,親情是點點滴滴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的。
今天學習了盧老師這節課,收獲很多。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馬冰:
今天我聽了寧老師的一節課,學到了很多東西。盧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圍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設計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學環節。師生互動有較為充分的體現,既有閱讀方法的點撥,又有閱讀材料的語言積累。剛才吳媛東老師就師生互動這一教學環節,講得比較詳細,在這里我作點補充,不當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本節課盧老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以學生尋求文中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美的構思為主問題進行教學,課堂上有多種形式的互動,如學生討論的生生互動,有老師相機點撥的師生互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問題討論、表達,老師點撥、評價有深度,語言也比較到位,但精彩處不多。就師生互動這一教學環節,我想談幾點看法。
1、師生互動閱讀中,對學生的充分讀書這個度究竟該如何去把握?
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讀文本是基礎。學生因讀而發現領悟;教師因讀而認識把握。課堂上如果不讓學生充分讀書,他們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只能是盲目和無的放失的。但對學生充分讀書的度的把握,作為教者又不能不重視。盧老師這節課對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把握得比較好的,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上可以看出。而我們平時課堂上處理總不盡如人意。關於這個「度」的把握,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首先,閱讀時間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次是讀通讀懂,能夠挖掘出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生活體驗,從書中讀進去又讀出來。第三,讀書要讀到讓學生在憤悱中求突破,特別期待老師的引導才好。
2、師生互動閱讀中,怎樣既尊重每一個舉手的學生的發言權又不影響教學進程?
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同學的發言的權力,以人為本。而課堂中往往是發言提問的優秀學生個性得到張揚,語言能力得到培養,而性格內向或基礎差的學生基本上被剝奪了發言權,甚至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了,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尊心必然受到損害。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無暇顧及這部分學生。例如本節課中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親情故事,有的學生剛舉手,老師又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3、師生互動閱讀中,除「問題教學」之外,教師究竟還要做些什麼?
「問題教學」之外,老師要師范自己創造性的閱讀體驗,盧老師在課堂上對「熬」、「世界」等詞語解讀很有深度。但課堂上沒有設計學生提問的環節,我認為這是師生互動教學的一大缺陷。其實像第6小節老師提出的「為什麼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一樣?」問題,只要留給學生一定思維空間,學生也會提出此問題,而且通過討論還會有更獨到的見解。
B.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中年段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研究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目前,朗讀教學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多數學生能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但能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的學生卻是極少數。那麼,如何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哲學家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范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范讀仍很必要。好的范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范讀時要范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范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託。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有的語文課上,教師一會兒讓學生聽錄音,一會兒又讓學生看影視,一會兒讓學生去表演,學生朗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對文本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不同?。說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敘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說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准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像,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四、 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並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像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像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著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斗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復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范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
C.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中年段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研究
朗讀能力是語文學科最為基礎的能力之一。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朗讀習慣十分重要。學生通過朗讀能夠准確地掌握課文內容,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意圖,也能夠通過有效的朗讀讓小學生不斷地提高自己。小學中段學生在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上是一個關鍵時期,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要採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小學中段學生在語文朗讀中茁壯成長。
一、激發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我們可以從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開始。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保證朗讀時間
「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呼喚。這就是說要想學生學會朗讀,首先要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在有的課堂中對朗讀教學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要真正讓學生會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必須要把更多的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因此,要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課堂上就要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去掉那些繁瑣的分析,努力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
三、加強朗讀指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朗讀應注重方法的指導,才能有目的地解題釋疑。如果讀而無法、讀而不得法,那麼就算讀了又讀,但那種味道還是難以深深地品味出來。因此,在朗讀訓練時,教師一定要靈活而有效地指導朗讀,提示朗讀的方法,及時進行點撥。
1.示範法:即通過教師的范讀,促使學生模仿朗讀,這是對中年級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一種有效方法。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感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有聲有色的朗讀,會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作品中優美、准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會使學生著迷,范讀傳達著朗讀者的態度、感情,這些都會強烈地影響學生,容易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教師在范讀時還要教給學生朗讀技巧。朗讀並不是對文章內容的簡單復述,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藝術。比如: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速度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音色的處理等等。 朗讀的技能技巧是練出來的。所以,對不同課文、不同段落、不同句子的停頓、語氣、語調、語速等的處理教師要反復推敲,悉心指導。讓學生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讀情感激越時節奏的加快、聲調的昂揚;情感悲戚時節奏的舒緩、聲調的壓抑,尤其是了解和把握適當的停頓在朗讀節奏中的重要意義,啟發學生去揣摩體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使學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心領神會,表達出深刻含義和豐富感情。實踐證明,學生需要經過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讀的技巧。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受教師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教師要把每堂新授課當作舞台,充滿激情地表演,特別是范讀時,聲情並茂,有時加上自創的動作,以豐富的表情,優美的聲音去感染學生,這樣自然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致,讓他們樂於模仿教師的言行了。
2.比較法:即藉助教師或學生不同的朗讀方式比較,讓學生從中領悟正確與否。通過朗讀比較,進行情感和語調的對比,以提高學生朗讀技巧。例如在老師范讀課文後,可以讓學生說說:你認為老師哪裡讀得好,哪裡讀得不好,為什麼?也可以在學生感覺困難的地方,適機指導朗讀,並讓學生說說:你認為我讀得怎樣?還可以恰到好處地抓住契機介紹自己的朗讀方法,說:「你們想知道我怎麼讀得這么好嗎?告訴你們吧,我是邊讀邊想像,我是把自己當做課文里的什麼等。」這樣便在平等、寬松的氣氛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讀書的方法。再如在幾個學生朗讀之後,可以讓其他學生發表意見:你認為他們中誰讀得好?哪裡讀得好?他讀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讀讀嗎?這樣,通過學生之間的對比和互相切磋來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例如在學習四年級課文《欲速則不達》時,文中有明顯的幾處表現齊景公的著急,可以請幾名同學來讀,讀後讓其他同學評選出讀得最好的。通過對比評議,其他同學會發現齊景公的「急」、「十分著急」和「心急如焚」著急的程度應該逐漸加深,這樣才能較准確地反映人物當時的心情。
3.情境法:即為朗讀創設情境,結合恰當的導語,渲染合適的氣氛,使學生耳語目染,自然入境。如用圖片、背景音樂、故事鋪墊、表演或多媒體等形式,對一些情節曲折生動,形象鮮明的課文可編製表演或製成課件,以藉助手勢、表情、動作、道具等,將靜態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畫面,以誘發學生讀出真情實感。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的古詩《早發白帝城》時,選擇古箏曲配樂吟誦,教師隨著明快的樂曲聲吟誦,學生從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雲、有猿聲、有小船的美的景象,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以美的氛圍,為學習這首詩作好情感鋪墊。接著,老師介紹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深入學習這首詩,有利於學生對詩的理解。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配樂讓學生練習吟誦這首詩,更能激發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樂與美文相得益彰,創設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審美享受。
4.欣賞法:即組織學生聆聽優秀的朗讀錄音,使他們感受朗讀中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以及語言的氣韻和美感,以此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巴金的《海上的日出》時,可以先播放本課的課文錄音,讓學生仔細傾聽,感受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後的美麗景象,同時也感受語言之美。當學生感受到來自課文之美時,學習積極性自然也會提高。
四.注重朗讀評價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朗讀能力是有區別的,有的學生能夠讀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卻讀得乾巴巴的。我便採用多種評價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貫穿於朗讀過程的始終,但不能作為主導。教師的評價具有導向作用,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要中肯,能啟發學生的思考,給學生以提醒、暗示,要保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評價有口頭評價、暗示評價和分層評價。口頭評價一般指教師上課時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激勵學生投入朗讀,敢於質疑、勤學好問。暗示評價指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等無聲的評價。它發自內心的,牽動著學生的心,這是一種被評價者最容易接受的評價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分層評價是指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朗讀水平上的高低,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分層次的評價。比如對朗讀基礎較差的學生,著重從口齒清楚,聲音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唱讀,不重復字詞,評價是從「感知體驗」方面著手。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可從重讀、輕讀、語速、語調等方面進行「情感共振」的評價。
2、學生評價
學生評價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突現學生思維火花的過程。教師要正確對待這些評價,既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他們的評價意見,又要注意使學生的評價不偏離課文,圍繞文本及和文本相關的內容進行評價,還要注意規范學生的評價語言。
五、朗讀與理解相結合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六、朗讀形式要多樣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應根據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樣」。教學說明文,採用默讀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童話,採用輪讀課文的方式講故事;教學散文,採用師生賽讀的方式比輸贏;教學對話多的文章,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鍛煉口才……此外,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
總之,激發朗讀興趣讓學生樂讀,保證朗讀時間讓學生多讀,加強朗讀的有效指導,注重朗讀評價藝術和讀悟結合,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促進學生語感形成,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 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D. 如何在情景閱讀中的語言學習 組織策略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像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有些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興致勃勃,有些課堂,學生沉默、無動於衷,兩兩比較,就會發現,原因在於在教學中,有沒有創設情境。缺乏情境,學生就完全成了旁觀者,成了老師引領下的分析者,學生沒能進入情境何來對話?學生還沒有被文本所感動,何來品味?學生與作者冷靜的對視怎能激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地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富有魅力的語言、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慾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情境教學,是指從教學需要出發,教師依據教材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引起學生情感體驗,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近幾年來,在課程改革中,情境教學頻繁運用於我們的課堂。但是,從教學有效性維度來看,不難發現,在這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那就是教師在有意創設情境時大量的非語文元素通過情境創設源源不斷地搬進課堂,而促進學生學習文本語言或發展學生語言的成分反而少了,這樣勢必導致「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背後「語文味」的淡化和語文本色的缺失。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非常有必要對當前語文課堂中的情境創設進行冷靜地再思考,並摸索出一條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情境創設之路。情境教學法是在現代教育培養全面型人才理論指導下創新的教學方法。新課程理念要求,在教學中強調要進行情境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的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滲於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之中。而閱讀課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因此,課文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進入課文中的情境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如何把課堂教學情境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施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起來?所以,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課文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對於語文教學而言,創設情境僅僅是學習文本的內容一種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最終目的。然而,一些教師卻本末倒置,撇開文本,為情境而情境。1、漠視學生差異,教學機智不靈活。
教師備課必須認真備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借班上課的教師,更應該作好充分的教學准備。否則,以教案為中心,一切按部就班地教學,勢必會導致教學的失敗。2、忽視文本,語言訓練不到位。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學思路和獨特個性,但個性的教學思路只能服務於學生怎樣更好的與文本對話,而不能脫離文本,隨意地創設閱讀情境。3、濫用表演,獨特體驗不深刻。有效表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是,如果表演得不恰當,或者是為了表演而進行表演,那效果會適得其反。
反思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如果因為情境創設的原因而導致學生語言感受能力與領悟能力的喪失,這可是違背了情境教學的初衷。作為新課程執行者的教師在情境「熱「的現象中,更需要對情境創設進行再思考。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情境創設的回歸
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對情境進行有效創設呢?怎樣的情境創設才能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才能讓語文教學走在回歸的路上呢?對此,筆者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1、有效情境,創設在詞語直觀理解中。漢語言的學習,往往是在一定的語境里,通過傾聽、模仿、實踐而逐漸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藉助情境,老師利用語言渲染,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凍僵、溫暖」,並在語境中掌握語言規律,形成語文能力,這樣的情境創設是有效的,符合語文教育規律的。
2、有效情境,創設在情感體驗中。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充滿情感的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創設情境引發情,加強朗讀感受情,以情帶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感染了學生,感染了課堂。3、有效情境,創設在語言表達中。根據文本的內容,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吸納」和「情動」之後,必然有「辭發」的沖動,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篇課文,這樣培養孩子的情感,這在整個內心世界中僅是一次積淀。如此反復,迭加,孩子高尚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感便可以逐漸培養起來。在比較中欣賞,以想像為契機,從語言的神韻中加深體驗,學生的情感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語文課堂中的情境創設要盡量減少非語文的環節,避免語文文字本體的失落或淡化。語文情境地創設必須扎扎實實地為學生理解語言、品位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服務,讓學生在有效情境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形成語言,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走向一條語文之路。
三、結合語言環境進行朗讀訓練
「讀」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只有在語言環境中,才能把握住每個詞、每句話的感情色彩,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的訓練時,一定要結合語言環境,進行一番體會與揣摩。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的句子:「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這句話初讀很平談,可放在課文具體的語境下,就不一樣了,此句描寫路長人多,不正是為表現人們悲痛欲絕、望眼欲穿的感覺嗎?因此,把這句話放在文中體會,學生意識到前半句應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速度來讀,後讀「望」字時要延長聲音,加深感情。結合語言環境進行「讀」的訓練是閱讀最常用的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對課文的把握能力一定會提高的。看到波瀾的大海,會心胸開闊;看到一望無際的綠色大草原,會心曠神怡。而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海的廣闊,草原的美麗呢?這就需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就是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媒體演示、實驗、欣賞自然、表演、游戲、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活動富有情趣,學生如身臨其境,得其熏陶感染。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本校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先讓學生一邊聽老師范讀課文,一邊想像小興安嶺的美麗,使小興安嶺在他們心目中有個朦朧的印象。再讓學生觀察畫面,體會小興安嶺的美。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看看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景物的,抓住「抽」、「嫩綠」、「融化」、「匯成」、「淙淙」、「散步」、「俯下」等詞語,想像樹木的長勢、顏色以及小溪悅耳的聲響,小鹿頑皮的動作、神態等,理解作者用詞的精當,體會人們的喜悅之情。最後,讓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品味小興安嶺的美麗、迷人,學生讀得有聲有色,宛如步入小興安嶺美麗的畫卷之中。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課文,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聽一位教師上《桂林山水》一課,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後,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桂林的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何為 「美美」?景色又美在何處?課後,我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誠然,我們的祖先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一次我上《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我請學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於是,我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文中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的「大」體會也更深了。
四、藉助多媒體的圖畫再現情境。
藉助多媒體的圖畫可以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多媒體的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多媒體的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多媒體的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再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同時配上有感情的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語文文本中有不少文章是蘊涵著深情厚意的。有的時候,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要報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跳出課堂,語文要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後又從課外再回到課內,這個時候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上了一個台階。以課文《胡同文化》為媒介,大量查找其中與民居、建築方面有關的圖片影像資料,對民居文化及其意義內涵作了介紹,以期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研究的慾望,並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城市所擁有的悠久歷史文化,從了解本地文化的角度入手,安排了以「某某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利用限有手段,實地調查搜集材料,從而展開研究。學生興致勃勃地選擇自己研究的問題,如有研究「桂林米粉文化」的,有研究「桂林民居文化」的,還有研究「桂林古鎮文化」的……從自己身邊真實可感的事件中去把握汪曾祺老先生所說的文化內涵,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和領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跳出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是在解決課文內容,為學生們創設了一種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師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豐富的想像之境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里,作者把自己豐富的情感通過筆端傾瀉在字里行間:或謳歌贊頌,或貶抑鞭撻,或欣賞愛慕,或諷刺嘲笑。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情感便是聯系教材與學生之間的紐帶,教師充沛的情感,生動的語言,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推進學生的智力活動,更重要的是把學生帶入豐富的想像之境,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就必須以自己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去扣擊小學生的心弦,使之產生情感共鳴。《愛寫詩的小螃蟹》這篇課文里,小螃蟹哭了兩次,第一次哭,是因為風、海龜、海浪都不看它寫的詩,第二次哭是因為白頭翁每天讀它的詩,還把它的詩告訴別人。兩次哭,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對於二年級小朋友來說,要讀好這塊內容,要讀出區別來,比較困難。於是創造出兩種不同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至關重要。我是這樣做的:師:小螃蟹是多麼愛寫詩啊,它辛辛苦苦寫了那麼多詩,而海龜它們非但沒有一句贊美,反而那樣對待它的詩。所以他——生:小螃蟹很傷心,他流下了傷心的淚。……師:哦!原來小螃蟹的詩並不是沒人欣賞,白頭翁每天讀它的詩,記它的詩,而且還把這些詩唱給了它的朋友聽。經歷了那麼多的挫折,小螃蟹終於遇到了一位懂得欣賞它的知心朋友!他是多麼高興,多麼激動啊!老師兩句簡單但富有感情的過渡語,不僅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而且把自己的感情渲染給學生,學生的注意力被緊緊吸引著,感情隨著老師語氣的起伏而起伏,自然而然的讀出了傷心或開心的語氣來。《歌聲》是二年級下冊中的課文,這是一篇深奧難懂的文章,由於缺乏這部分的生活經驗,學生們是很難理解歌聲救人的原因。於是,我多次用語言創設了情境,讓他們直接接觸閱讀教材,感受、體味,走進作品的生命。師:1920年的一個夜晚,海風嘯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上行駛著一艘大輪船。船上燈火通明,馬金納和其他乘客一樣在船艙里興奮地唱啊,跳啊,快樂極了!忽然,他們感覺到船身猛烈地晃動了一下,接著就聽見有人大聲地喊叫:「不好了,輪船觸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撲通,撲通……」人群一個一個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拚命掙扎,可是救生船還是沒有來。同學們,你覺得他們會碰到什麼困難?師:是啊!海水冰冷刺骨,人們的力氣也已經耗盡,大家都認為自己已經毫無生還的希望,此時的人們可以說是絕望了。通過老師的敘述,師生的交流,引領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故事中的絕望,看似花費了一些時間,實質是很有必要的,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上的基礎。此時,學生的朗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這就是語言的情感效應!這種語言情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心理上的振顫。用動情的語言創設具體形象的情境,傳達動情的故事,讓字字句句撞擊學生的心靈。六、聲色俱全的畫面,把學生帶入廣闊的探索空間在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利用媒體創設情境是最直觀,最形象,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利用媒體,可以再現語言文字描繪的場面,給學生以最直觀的感受,讓學生真正「身臨其境」,從而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掃除時空的障礙,引起情感的共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春天在哪裡》是首優美的詩歌,描寫了春天迷人的景色。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風微微吹動,柳條,翩翩起舞,粉紅的桃花開了,太陽又暖又亮,麥子青了,菜花黃,蠶豆開花了。這些美麗的圖片把學生深深吸引住了,認識了春天最富代表性的東西,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在教《歌聲》這篇文章時,我播放了小姑娘的歌聲,幫助學生來理解斷斷續續,隱隱約約。在教《迷人的蝴蝶谷》時,基於學生沒有切身的體驗,我便為學生播放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畫面展示山谷、花海、蝴蝶,再配以優美柔和的輕音樂,同時穿插鳥聲、風聲、歡笑聲。學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聽,仔細看,彷彿身臨其境。此時,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以「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開頭,從看到、聽到、感受到的這三方面來說一說它的迷人景象。這樣有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真正走進了蝴蝶谷。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欣賞的過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通過多媒體,把形象生動的畫面,逼真感人的影像,優美動聽的音樂,繪聲繪色的語言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耳聽目視、口誦心動,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進而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想像力。七、直觀形象的表演,把學生帶入能力的綜合舞台直接扮演文中角色,不失為全身心進入課文情境的好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強的篇目,不妨放手讓學生試著演一演。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並發展了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打破教師與學生、學習與活動、課內與課外的界限,讓課堂變成一個舞台,師生在舞台上隨即表演,讓學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語言運用。實踐證明,對於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兒童來說,生動、直觀、形象的表演情境,最容易觸及他們的精神世界,並使其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發揮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利用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設施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適當的創設情景的途徑。
總之,利用情境教學,能寓理於情,寓教於樂。潤物無聲,不僅能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而且使學生獲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化難為易,在審美愉悅中主動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氛圍中充分地和老師、文本展開對話。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文本和兒童的心理特徵,要適時、適量地為學生創造各種情境,使教學變得更為有聲有色,讓學生真正快樂、輕松地學習語文,感受語言,培養語感,感悟生活。
E.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參考文獻有哪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並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和語言的敏銳性。同時,朗讀對於鍛煉學生口才,促進學生記憶,豐富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增強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古人早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朱自清先生在《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體會出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義蘊, 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教育家葉聖陶就朗讀也曾說過:「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的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當時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當時的心靈溝通。」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可見朗讀的重要性。
讀書的過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營養的過程。一篇好文章,不經過反復閱讀,就很難掌握其中的含義。讀得越熟悉,領會越深,作者在文中所體現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以指導學生讀書為核心,要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
F. 如何在古詩教學中合理運用朗讀策略詠柳
要探討了如何發現古來詩中的美學價值源,如何找出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資源等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古詩教學的審美教育,最關鍵的一環是找到豐富可用的古詩審美教育資源。而要找到這些資源,就要從生活中、課本中等多方面入手,
G.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寫作能力小課題方案
對於農村小學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師生們都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究其症結所在主要是作文教學問題。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小學生作文能力是器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而作文能力水平又直接取決於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性較強,故而作文訓練難度大,尤其對認知能力相對較弱,信息獲取、儲存少的農村小學生來說就更困難。基於這種情況,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呢?我根據自己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我認為要想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從如下幾點入手
一、 從朗讀課文訓練說話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續。鞏固和發展讀不僅能獲取寫作知識,還能用來指導寫作練習和實踐的重要途徑,同時朗讀也是學習普通話、規范語言訓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學低年級學生說話常常斷斷續續、表達內容不完整。那麼我們在訓練學生說話時,可以根據低年級教材和學生口頭的特點,指導學生在朗讀課文時,不僅要求會讀、讀准、讀流利,而且我們還一邊指導學生把話說好、說得具體、形象、生動、句子富有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要緊密地結合閱讀教學。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說得具體、形象、生動呢?我們可以根據課文中的閱讀教材要求學生讀出課文中的人物的情感, 要不斷使學生從不同的課文或閱讀教材中感知不同場合人物的語言變化。並要求反反復復做到這樣的朗讀訓練、積累,這樣一來學生的說話大膽了,說話的能力也就逐漸提高表達內容就會變得完整和連貫。因為只有使學生口頭表達通順完整後,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自己就感覺有東西可寫了,同時寫出來的作文也會語句通順、內容完整。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農村小學生作文寫作能力就必須從注重學生的說話能力的培養。
二、 從觀察插圖訓練說話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我看來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比較弱,他們口述一件事情或描述一個事物的特徵或者一個故事的情節可以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要注重閱讀教學,還要重視直觀教學。例如:在課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練習說話,在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從總體上觀察圖上畫了些什麼?接著要求學生把看到比較零碎的東西根據順序連起來,了解圖畫上的內容,然後再讓學生組織語言,按自己看到的、組織起來的東西順序地表達出來,寫出來。如:在小學教材二年級中有一篇《美麗的公雞》是一篇訓練學生說話能力的教材,「公雞」學生隨時可見,張口就可以說出它的摸樣來。但是我們要求學生把它生動、形象,有條理完整地說、寫出來那就困難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生把幾幅小圖畫的含意連起來說出整個故事。就這樣圖文結合、學生通過直觀了解圖意,說出的內容就不僅會完整、也能具體而有條理了,那既然能說出來了,寫出來那就不是問題了。所以我們要注重直觀教學法,從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訓練說話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有一點我必須提醒大家的是所用的教材、插圖必須要簡單、容易懂、常見,這樣便於觀察,為學生所喜愛的、這樣才能使學生興趣地投入學習,調動學生說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提高寫作文的效果。
三、 教會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引導學生體驗農村生活
要求寫好作文,積累是基礎。因此要教會學生寫出有實在的內容、又有真實的感受和讓人看後感到耳目一新的文章來。首先,指導學生主動地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農村小學生寫作文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素材很多,不願積累,下筆困難。對於這種現象,必須把握好學生的心理,鼓勵和引導學生用敏銳的眼光多留心觀察農村周邊的生活,勤積累、多記錄、善思考。比如:在寫《我的家鄉》一題,在寫之前要讓學生多渠道來完全了解自己家鄉的地理位置,物產特色,人文景觀等。可以通過請教別人、查找資料,和自己長期的觀察了解,這樣就能獲得大量生動記實的材料,並用筆記錄下來,避免學生在寫作中說假話、空話,同時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是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然後把體驗到的生活信息再反復體會,,最後轉化成可儲存的信息置放於大腦中,這種信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通過教師對學生反復的循序漸進的教育。接下來,就關繫到了學生的心態問題,也就是學生主動與被動的問題。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較敏銳,雖然不可能要求學生把每天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因為這樣會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但作為語文老師,就得提醒和鼓勵學生有一定的材料篩選能力,也就是教學生選擇獨特的、難忘的、有價值的材料。積累的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生活的片段,一個村莊的角落,也可以是一種稍瞬即逝的靈感,一個沒有做完的美夢,還可以是一首沒有寫完的歌……把它們納入個人的「生活倉庫」儲存起來,這對將來的寫作會有積極地幫助。積累要是很空泛,學生將失去信心。因此,作為作文指導老師,在班級里要定期開展「積累生活素材比賽」,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積累的激情,使學生能彼此分享積累成果,從中得到樂趣,還能在無形中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生活的美感,這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更容易拓寬他們心靈思考的尺度,因此,學生會由不願意留心觀察到主動地用心思考。
作文既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也是表達能力與認識能力的綜合訓練,有些同學認為不用這么麻煩,死板地去多掌握些詞語只要懂得寫作方法,就能寫好作文。這是不良的做法,特別是要注重積累,因文章由字、詞、句組成,這些詞句按詞法規律表述還要講究開頭、結尾、銜接,過度。因此,要學好語文知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積累作文的素材、積累語言,多閱讀課外書籍,背誦一些名家及優美的段落,使自己的語文水平不斷地提高。
四、 通過進行模仿訓練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對於農村小學生來說要提高寫作文能力,我認為還可以通過進行模仿訓練。模仿性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書面表達能力發展是由模仿到創造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對範文的模仿(包括詞、句、標題立意、範文章法、表達手法、語言句式等等)方能逐步掌握寫作的要領,從而過度到獨創性,創造性的寫作。所以模仿是小學生寫作文能力發展中一個承上(可作範文)啟下(獨立寫作)的過度階段。同時也是小學生從積累到創造的橋梁,它可以使小學生從不會寫作文而達到會獨立寫作文。寫作文我認為模仿訓練也應該注重的,自古以來它也是一種傳統的寫作訓練手段。「古人作文詩多是模仿前人之作,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小學生開始寫作時,處於模仿階段獨立創造的成份很小,但隨著年級升高,練習的次數增多,自己創造性的東西相對增多起來了,模仿性也就逐漸減少,從而我們得知「進行模仿性的訓練」對於農村小學生提高寫作文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認為對於農村小學生來說這是必須要進行的一種教學手段。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的啟發,總結經驗,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益。
作文是學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能力的具體表現,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寫作的興趣,是當前課程改革中作文教學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經過幾年來的作文教學實踐,我認識到:必須循序漸進,尋找學生的寫作困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並努力幫助學生尋找解決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完成作文教學的要求,才能具備獨立地運用文字表達思想的能力.
當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1,學生怕寫作文,2,學生對作文的普遍厭煩.這使教師在實施作文教學之前,學生便已有了對作文畏難和排斥.學生認為:一談到作文,我就怕,不知寫什麼好,二寫起作文也沒素材,三自己的寫作技能低.因此,教師在作文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厭煩作文的種種原因,克服寫作的消極因素,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學生樂於寫作,積極參與寫作. 那麼是什麼傷害了學生,作文傷害了學生的什麼?
首先,大量的重復性的勞動使作文變得毫無生趣,命題的交叉更使學生顯得捉襟見肘,理屈詞窮,這說明,作文同樣排斥題海戰術。
其次,作文傳達的是學生自我表白和交流的慾望,這才是學生作文的動機和目的,但作文教學中過高的要求與過低的評價,漠視或否定了學生自我表白的價值,使學生的交流成為沒有迴音的「說話」。再次,純粹個人的、隱私性的文體如日記、書信被公開化,把學生個人的情感錯誤地等同於普遍的情感而加以示範,作文教學中的懲罰性行為和教師觀念的強迫性灌輸等都傷害了學生的人格尊嚴,毀壞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的口舌,封閉了學生的心靈,在學生的心理上投下了陰影,使學生逐步走向消極被動,成為作文的苦役。針對上述的問題,我在作文教學中大膽探究,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因此我認為作文教學,首先是對學生苦痛的療治。我的做法是:
第一、多鼓勵,少批評.
消除學生畏難情緒,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要從心理上使學生不再怕寫作.首先要給學生自信心,採取多鼓勵,少批評.在批改作文中,對寫作差,不合要求的,切忌諷刺挖苦,應單獨談話指出存在的問題,多說鼓勵性的語言,對寫作有進步的學生要加以表揚,使他們對寫作有自信心.其次通過課外活動培養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第二、教會學生觀察
讓學生學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教育家葉聖陶說過: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水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過不停.」他的話深刻地揭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關系.如何讓學生獲取生活材料,參與自主寫作,寫作時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呢?首先讓學生學會觀察,留心生活.學生生活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生活.觀察是說和寫的基礎,做到觀察時抓住主次,有順序地進行,並加以分析思考,作記錄,積累材料.那麼寫作時要抓住事物特點,有選擇地有組織材料.這樣,寫作時才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第三、尊重學生
我們要充分地尊重學生和理解學生,學習謙虛地對待學生,並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老師並不是事事通,更不是真理的標准,相對於無知,老師並沒有走出去多遠,就學科而言也是這樣。學習謙虛就是學習傾聽,這會極大地緩解師生之間知識上、人格上、心理上的對立,使自己成為師生對話中真實的、真誠的、值得信賴的部分。
第四、加強訓練
加強學生的寫作基本功訓練,提高閱讀能力.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是密切合的,閱讀教學是寫作的基礎.我們怎樣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上來呢?那就關繫到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多方面吸收和積累,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大膽探究,總結規律,不斷改進作文教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樂於寫作,才能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
H. 朗讀感悟法 想像感悟法 情景教學法 評價激勵法 這四種教學策略是什麼原理
調動學生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