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方式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方式

發布時間:2021-01-14 01:43:26

A. 除了合作探究式還有什麼教學方式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頗多,我們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採取適合本校條件、情況回的具體措施來完善常規教答育教學。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課標,活化教材,融洽師生關系,活躍教學氣氛,優化課堂結構,狠抓落實,始終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B. 課題式課堂教學是探究學習的一種方式,其基本教學模式為:提出課題→確定研究方案→解決問題→總結和評價

(2)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uO+CO
加熱
.
Cu+CO 2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版灰水變權渾濁;
(4)CO有毒,不能直接排放,用酒精燈點燃未反應的CO,可防止污染環境.
(5)將酒精燈合二為一,將尾氣導管出口旋轉到A的火焰上的做法不合理,因為CO點燃在前,CuO加熱在後,不能同時進行,否則可能引起爆炸.
(6)用此裝置貯存氣體,就要把水排出,排水應從Ⅱ進入氣體.
(7)在CO通人CuO前應先通入澄清石灰水的設計不必要,因為加熱CuO前必須先通CO,此時即可觀察CO是否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故答案為:(2)CuO+CO
加熱
.
Cu+CO 2
(3)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點燃未反應的CO,防止污染環境.
(5)不合理;因為CO點燃在前,CuO加熱在後,不能同時進行,否則可能引起爆炸.
(6)Ⅱ.
(7)不必要;加熱CuO前必須先通CO,此時即可觀察CO是否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 探究課教學組織方式有哪些

一、合作式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心理學原理
為合作式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提供理論基礎的心理學原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維果茨基的社會活動內化說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主張人的心理發展實質就是人的高級心理機能(以語言等符號為中介的心理機能,它使人類心理在本質上區別於動物)的發展,它源於社會的交互作用,是社會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有重要作用。同理,學生的心理活動首先是屬於外部的、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以後才內化為學生的內部活動,並且隨著外部與內部活動相互聯系的發展,形成學生自己所特有的高級心理機能;任何學習都受學習者原有經驗、所處社會文化環境系統、課堂環境等的影響;教學應該是合作商談式活動過程,由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增強了各種聯系,如不同學生對任務的表徵的聯系、過去和現有知識的聯系、知識與活動的聯系等,以此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得和心理的發展;在「最近發展區」,雖然學生自己難以完成學習任務,但在與更優秀的同伴合作時,就能勝任學習任務。簡言之,維果茨基認為學生的外部社會性活動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變數。
(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1977年出版的《社會學習理論》一書系統地介紹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該書明確區分了人類學習的兩種基本過程,即直接經驗的學習和間接經驗的學習,間接經驗學習的重要形式就是觀察和模仿,兒童通過觀察、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如父母、長輩、教師、同伴等)而學得社會行為。觀察學習分為四個過程:注意、保持、運動再生和動機。其中,注意是觀察學習的起點,在影響注意的諸因素中,觀察者與示範者的關系至關重要;動機過程就是指再現示範行為後所受到的反應,如果受到強化,那麼觀察者以後更容易表現出示範行為。一種重要的強化方式就是替代性強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指觀察學習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雖然強調的是社會性學習,但他所強調的環境特別是人際關系對學習的重要性對於強調學生之間互動的合作學習具有啟發意義。
(三)人本主義學習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50~60年代,以兩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羅傑斯為代表。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其中包括愛和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等社會心理需要。他認為人的社會需要,即與他人相互作用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羅傑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行為主義所強調的),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認知主義所重視的),而是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學習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為此,教師必須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開展同伴教學,發揮同伴之間的個別指導作用」,「採取分組學習,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式」,「建立交朋友小組,為個體提供一種坦誠交往的環境」等。總之,人本主義關注人的社會交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同伴交往對學習的重要性,這與合作學習顯然是一致的。
(四)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的進一步發展。皮亞傑、維果茨基、布魯納等心理學家的思想中已經有建構思想,但他們的建構主要在於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當今的建構主義則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強調知識是以社會和文化為中介、內含在團隊或共同體中的,學習就是知識的社會協商,是人的適應性社會調節的過程,學習者在人際互動中通過意義協商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建構主義者強調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社會性相互作用,關注合作學習,認為通過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形成更豐富的理解,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有利於學生建構能力的發展,為學生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合作式課堂組織形式
合作式課堂組織形式從橫向看,體現為合作學習小組的組織,從縱向看,體現為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本章將從這兩個側面闡釋合作式課堂組織形式。
(一)合作學習小組的形式
合作學習小組形式多樣,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科、不同學生等客觀條件要求不同的分組形式,甚至同一課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多元化分組形式。如小學低年級學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一般可分成4人小組,到了中高年級則以5~7人為一組;體育一般按性別分為男女兩大組,再分小組,自然課按學生操作能力分組,而語文、數學課更多的以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分組。在分組時要盡可能達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
合作學習小組的形式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適應性合作學習。這類合作學習不打亂原有班級,是相對穩定的異質小組,是自然進入合作的,學生對學習環境、合作夥伴容易適應。這類合作學習小組可以有以下三種。(1)同桌合作,由自然班級中異質搭配的同桌兩人組成。學生的交往范圍較小,所佔時間不長,易操作,特別適用於低年級,如同桌互相檢查預習情況、檢查作業等,也可用於難度不大的問題的討論。(2)前後合作,由自然班級中異質搭配的前後同學組成。這種合作方式的特點、操作與同桌合作一樣。(3)「鄰居」合作,由鄰座4~8人組成合作學習小組。這種編組形式要注意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並且,小組合作學習應在教師整體教學思路的指導下,與全班學習進程同步。通常在小組合作之後,可展開組際之間的學習競爭與合作,以求得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另一類是選擇性合作學習。這類合作打破原有年級、班級、組別的界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選擇合作對象,找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它有利於培養學生會選擇、會判斷的能力。這類合作學習小組可以有以下三種。(1)自由合作。這是「英雄所見略同」而組成的學習小組,人數多少不作限制,以不影響學習進展為宜。這種建組擴大了學生自主的責權范圍,更有利於他們對學習活動的積極主動參與。自由合作小組適宜於對一些能展開爭辯討論的問題的學習,如歷史課學習中歷史人物的評議便可採取這種合作方式。當然,這類合作學習小組中教師的合理調控尤為重要。(2)網上合作。網路已成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應充分發揮網路在合作學習中的作用,網路化合作學習的特點是人數不限,學習內容不一定與自身所處課堂教學同步,可分享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對象的經驗,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3)問題解決小組合作。教師或學生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然後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將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外同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合作學習小組。可以由每個小組都解決同一問題,也可將問題細分,各小組分別解決每個細分的問題,也可在小組內再分小組。這種合作學習一般適宜較為復雜的問題和高年級的學生。
(二)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
綜合國內外對合作學習的研究,合作學習活動形式可分為組內活動和組間活動。我們介紹一些主要的合作學習活動形式。
組內活動:(1)「圓桌會議」式,即給出題目和問題進行討論,全組人坐到一起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2)辯論式,即提出有爭議的問題,學生准備論點(或贊成或反對),然後在小組內進行辯論;(3)個人貢獻式,即學生先各自准備材料,然後交流介紹給小組其他成員;(4)分工合作式,即把問題細分,然後分配給學生分頭准備,再在小組內交換、共享問題每一部分的解答;(5)頭腦風暴式,即一組人在一起相互激發思維,從不同角度提出觀點,不阻撓,不評判,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逐步達到問題的理解或解決。
組間活動:(1)公開講解式,合作學習活動進行到一定時間,每個小組准備好自己的發言提綱,推選一名同學講解本組觀點,講得不夠好時,本組其他成員可以幫忙完善,然後其他小組成員對有疑問的地方提問;(2)互相提問爭辯式,合作學習活動進行到一定時間,由一個小組作為被咨詢組,其他組的成員進行提問,要求該組成員回答,該小組成員可以進行爭辯;(3)「訪學」式,當小組對某一問題的研究遇到困難,大家又百思不得其解時,可以派1~2名小組成員參加其他小組的活動,然後將「訪學」結果帶回本組,講給其他成員聽,小組成員對問題繼續合作學習。
隨著合作學習研究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合作學習活動形式產生,教師要學會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形式,也要學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造合作學習形式。比如,有人就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創立了專家合作的形式:指當遇到難度較大、各組都感到有些困難的數學問題時,可成立專家組,由各組在這個問題上擅長、有見解的學生組成小組進行研究,再將研究結果帶回本組,講給小組其他成員聽。
三、合作式課堂組織形式的設計技術
(一)設計原則
在進行合作式課堂組織設計時,應堅持以下原則。(1)適應性原則。不要為了合作而合作,適合合作學習的內容才進行合作學習,要創設適合合作學習的環境,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合作技能,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合作學習。(2)多元化原則。要根據具體條件採用靈活多樣的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習進程適時調整合作學習小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造越來越豐富多彩的合作學習活動形式;合作學習活動評價要多元化。
(二)合作學習小組的組織設計
1.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學生的能力水平、人格品質、人際交往技能等都要加以考慮,要保證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小組之間合理競爭的公平性。研究表明,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小組編排方式能保證不同學業成就水平、不同性別、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共同分享、取長補短。裴娣娜等:《發展性教學論》,148~149頁,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各組基本保持平衡的標志有:(1)各組平均學業成就大致相當,都包含學業成就低、中、高的學生;(2)各組成員在性別、興趣、能力等方面合理搭配。當然,組內成員的異質應避免將水平懸殊的學生集中在一起。
2.選舉小組長,搞好成員分工,明確責任
小組長以民主選舉方式產生,每個組員既是選舉人又是被選舉人。小組長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小組意見的整理者和反饋者,一般應從合作意識、口頭表達和組織能力強的學生中產生。每組成員的分工,經過一段時間後輪換。合作學習小組隔一段時間也要重新組建,以相對平衡、自願組合為原則,整個運作實施動態管理。
3.編排最大程度適合合作學習的小組成員座位
一般地,應打破傳統的秧田式座位編排,根據需要靈活選用圓形、馬蹄形、小方塊形、「T」字形等多種座位編排方式。座位編排的原則是利於縮短小組成員間的空間距離,利於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利於從空間特性上消除座位的主次之分,從而加強組內成員之間、小組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與聯系。當然,也可在不改變傳統秧田式座位的基礎上採取合作學習的形式,如同桌合作、前後合作等。但這只能是合作學習座位編排的一種特殊形式。
4.優化、動態調節合作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小組應充分體現動態性,根據不同情況適時優化、調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優化、動態調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1)根據不同學習時段實行小組動態調整。任何分組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而且合理編組後,學生各方面素質會在教育的作用和合作小組間的相互作用下發生變化,使原有編排的合理性遭到破壞,表現出新的不合理,教師適時地予以調整和重新組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應該的。(2)根據不同學習任務實行小組動態組合。如在同一堂英語會話教學中,兩人對話時可在同桌間進行,當變為三人會話時,由第一排的兩個學生向後轉,與第二排的一個學生組成三人組,第二排的另一個學生則向後轉,與第三排的兩個學生組成三人組;後面的學生依次組合。

D. 小學數學教學怎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數學學習方式、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數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麼,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究竟應該如何才能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呢?這是一個值得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探討的問題。
一、由被動單一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
「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特徵的總和,是從事創造性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它包括認識的活躍程度、情感的興奮水平和一直努力的強度。
現代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情感具有調節功能,它具有支配、維持運動方向的作用;情感是認識活動的啟動、發展和維持的動力,對個體的認知過程具有組織或瓦解的效能。積極愉悅的情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促進他們主動地鞏固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
1、創設最佳心理情感,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創設最佳心理情感,就是使學生有關學習的神經細胞處於高度興奮,情感信息在神經系統通道中的傳遞達到最佳狀態。因此,教師應抓住學生思維的熱點和疑點,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激疑,將「疑」設在學生新舊知識的認知矛盾之中,讓學生在「疑」中產生問題,產生學習興趣,把學習新知識的情感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激發學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強烈的精神追求,引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中測量圓的周長時,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你用這種方法,他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有的說:「我是用滾條的辦法測出的。」有的說:「我認為用滾動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無法滾動的圓,我想還是用繩測的辦法好。」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後,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實驗(一細繩的一端系著一個紐扣,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紐扣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這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著老師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周後留下的痕跡。「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系?有什麼關系?」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2、滿足最佳心理需要,提高自主學習的質量。
自主學習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除了創設最佳心理情境,保持最佳心理狀態外,還要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
⑴分層要求
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他們的基礎有好有差,閱讀、理解、接受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但是,每個學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賞識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悅,引發他們學習的自發性。直觀教學證明:人的感官知覺,對教材感知得越是多種多樣就越促進學生對知識規律的掌握,促進學生的技能形成,因此根據教學任務的需要,選擇恰當的直觀教學手段使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在課堂上,不僅避免用語言表達的困難,也可節省教學時間,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把深奧的內容通俗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豁然開朗,真正把學習推到主體地位。
例如:小學生對長度、面積、體積單位使用比較混亂,教師可利用直觀語言幫助學生區分:「一個圓柱底面直徑有多長,它是一條線段,咱們用什麼量一量?圓柱的底面積有多大,它是一個面,咱們也用尺子量嗎?」這時學生講開了:面怎麼能用尺子量呢?應該用面積單位量。「圓柱的體積有多大,它佔多大空間,咱們用1平方厘米鋪嗎?」這時學生更來勁了:體積應該用體積單位。老師趁機逗樂道:「如果房間大小用長度單位米,那麼全家人就只好走鋼絲了。」教師的幽默及教得直觀,使學生學得生動,在舒暢情緒中排除了「故障」,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這三個問題分別能滿足中下、中等、中上三個層次的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興趣。
⑵善待每個學生
小學生都有好表現的心理,他們喜歡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並希望得到肯定。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恰當地把握評價學生的尺寸,即使是錯誤的,也不能輕易否定,而應給予他們重新思考的機會,直至獲得正確的答案,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和熱情,充分挖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
二、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
傳統數學教學比較重視獲取知識結論,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單一化,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的發展,直接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匱乏。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讓學生親歷探究與發現過程。這不僅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去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以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發現、認識並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學會在生活中發現並創造數學,培養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親歷探究過程,已不再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數學手段,它本身也成為了教學的重要目的。數學教學應該從重視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材編排上採用先驗證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後介紹圓周率及研究史實。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途徑也在不斷地加強和拓展。對祖沖之這個數學家及圓周率早就有所了解,即使沒聽說過的學生,也會在課前預習中了解這些內容。因此,我就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先介紹圓周率及研究史實,再讓學生親歷探究圓周率是怎麼得到的,圓周長是不是剛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呢?我首先為學生提供研究機會,讓學生比較幾個圓形物體周長。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會用「繞線法」和「滾動法」得出厚紙板做的圓的周長,也會用「折疊法」測量出用布做的圓的周長。但對求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覺得有困難。這時,我再次引導學生做實驗,探究用一種間接方法計算圓周長,從而得出圓的周長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踐的真理,又感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樂趣,還從中學到了不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實踐意識和探究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復聯系、強化」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並積極建構他們自己的意義」的主動建構過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求新知,學生自己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暗示,學生也不閱讀課本;學生自己能通過課本自學課本掌握的,教師決不代替講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思考,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揭示課題後,教師說:「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不教了,由你們自己推導出來。」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有的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求三角形的面積,有的用割補的方法來求三角形的面積,有的學生先自學課本,找到了推導方法後再推導。結果,數方格的同學先發現銳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以高除以2,而鈍角三角形不是這計算;用割補的同學發現可以把任何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找三角形面積與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間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學生體驗到獨立思考的樂趣和好處,學生思維的自覺性就會逐步提高。
要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還應根據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設計課外思考題,並鼓勵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發現、關注數學問題,主動的探究解決這些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徑。
三、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
當今社會正處於知識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合作在今天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教育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和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說,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是正襟危坐,教師在上面「滔滔不絕」,採用的是一種問答式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喜歡採用「打乒乓球」式的提問,如果學生的回答沒有符合教師備課中的要求,立即要求其他學生回答,直至學生的回答落入教師設計好的「乒乓球桌」為止。如果教師問得淺顯直露,看上去是啟發教學,實際上是灌輸的另一種表現,它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更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它不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的矛盾已經越來越突出。《數學課程標准》中也提到: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於是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被引入課堂。合作交流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1、根據實際,組建合作小組。
小組的組建是小組合作學習賴以展開的前提。我們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組建小組。所謂「組內異質」是指合作學習小組在構成上應體現班級的縮影,它由三到四名學生根據性別、學生成績、個性特點、家庭、社會背景、守紀狀況、居住地段等多方面的合理差異,建立的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以保證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保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內各成員的主動參與與互助合作。「組間同質」是指各小組的總體水平要基本一致,從而保證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賽的開展。這樣使得各異質小組的構成達到合理配置,從而產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維,更多的信息輸出和輸入,有助於提高學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質量和保證長時記憶的精確性,各小組處於大體均衡的水平上,增強了小組優勝的信心,促進了組內成員對學習業務和學業競賽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展。同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還根據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自由組合,讓他們對相同的問題進行討論、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合作的群體,學生面對的不再只是教師,而是面對同伴,為學生創設一個「無威脅」的課堂氛圍。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為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
2、各抒己見,增加信息交流量。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將課堂上的單向反饋變為多向反饋,它不但為每位小組成員創設了均度的發表見解的條件,還大大提高了每位學生在40分鍾內發言的機會(由1/50提高到1/4)。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與同伴密切交往,熱心互助,真誠相待,使學生在小組成員面前,設法把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和動作表達出來,達到與別人溝通的目的,消除懼怕與別人交往的心理,學生通過同學間的討論、交流、擴大了信息量,在學習交流中相互啟發,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增強了學生廣收信息、主動探究的能力,從而得到語言、思維以及社會意識和社交能力的培養,促進社會性的發展。
3、同舟共濟,培養互助合作精神。
小組合作學習將傳統班級教學的「競爭型目標結構」為主轉變為合作型目標結構為主,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內競爭的格局。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小組成員有著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定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改變了單純的「輸——贏」關系,極大地消除了對於競爭失敗的恐懼,增強了「利益共同體」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樂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他們主體性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無窮的動力。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各抒己見,發表每個個體的主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在此基礎上,形成小組意見;又通過組際間的交流,使問題更明朗,在生生之間、組組之間的不斷交互中,學生的不同觀點意見不斷交鋒,思維火花不斷碰撞,最後,綜合大家意見,取得對問題較為完整和較為理想的結論,使同學們相互關心,獲得更多知識和技能,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越了個體的力量,自己與小組不可分割,獲得互助的成功體驗。在這無任何心理負擔的學習過程中,後進生在同學們的幫助和鼓勵下,形成自己的見解,也得到成功體驗的機會。在小組中,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也能提高團隊合作和溝通的技能,而且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4、組長輪流,鍛煉組織管理能力。
小組長是一個小組的學習組織者,我們實行自主承擔,輪換負責的方法,給每個人以改變角色和鍛煉的機會,讓更多的同學參與,獲得學習指揮管理的機會。這些小組長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承擔著給組員發放材料、領導組員活動、分配組員任務、綜合大家意見、代表組員與教師或別組聯系的職責。在這種組織管理能力鍛煉過程中,使學習過程既生動活潑又井然有序。使每一位同學既學會領導別人,組織集體,又學會接受領導。
以上三方面的教學嘗試,使我深深感到要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就必須讓學生有充分從事數學探究活動的機會,以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在教學實踐中,我也發現全新的教育理念還不能很好貫徹課堂教學始終,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教學方式還難以一下子完全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今後教學工作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將全面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不斷去實踐新課程標准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要求。

E.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方式與自主探究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什麼樣影響

自主探究更能抄激發學生的興趣 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對於紀律性強的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識,對於自由性強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厭學情緒
個人建議兩種方法結合共用

F. 淺談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義

探究是滿足學生求知慾的重要手段,對於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至關重要,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探究過程本身可以使兒童的思維受到鍛煉,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以獨立思考為核心,多種較優心理機能參與的主動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多層次的綜合能力。

由於在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這對加深已有知識的理解,並將其融會貫通,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探究過程需要學生之間合作和嘗試,這些合作交流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的藝術,學會與他人交流。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這些感受和體驗使得他們更能理解科學本質、理解他人。

然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般採取教師「填鴨式灌,學生張大嘴巴無止咽」的方法,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又阻礙學生的學習熱情。那麼應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讓他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呢?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1.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數學概念是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傳統的數學概念教學往往滿足於讓學生明確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忽視數學概念形成過程中的探究意識的培養。

2.在建立定理和推導公式中讓學生體驗探究活動。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是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等底等高),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根據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學生就會很快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但有學生有這樣的疑問: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其它兩圖形?這時老師可趁機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摺,畫的方法得出:分成其它兩個圖形都不能完全一樣,只有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的面積的2倍(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這樣既確保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嘗試體驗的過程,也激發起學生開展探究的慾望。

3.在錯題改正的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的種種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作一番探究,這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45分=0.45時,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時與分的換算關系沒有掌握。因此要求學生對上述錯誤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討錯誤的原因,明白以後怎樣避免這樣的錯誤。這樣,學生一方面自己找出了錯誤的根源,另一方面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增強了探究的意識,培養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徑

1.激發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而強烈的求知慾可使學生積極地去自主探究學習、自主探索。而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前提和保證。教學氛圍實質是師生關系的問題,融洽的師生關系永遠是第一教學原則。教師應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的智力活動不受壓抑,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最佳學習環境。

2.延伸自主探究活動,增加課外實踐。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課堂教學自然是主渠道,但課外的社會實踐則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廣闊天地。因此教學還必須注重實踐,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經歷,從而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提升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培養自主探究能力的模式

1.問題推進式。課堂教學是在教師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對學生來說,解決問題所用的知識是已經學過的,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教師只是相機給予適當的點撥,這樣做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新知識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之上,它們之間有內在聯系可以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問題推進式的教學結構是: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

2.啟發討論式。這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間和學生間相互研討為主的一種教學法。它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發揮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條件,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討論式。

以教師為主導的討論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材料――指導討論――歸納總結。這種方式較適合理科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易於深入,便於把握方向和進程。

以學生自學和交流為主的討論式:布置課題,提出要求――學生自學,檢索閱讀――小組討論,組間交流――教師評價,課題總結。這種方式較適合文科內容的教學,易於發揮求異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實踐探究式。在教學中把社會調查,實驗操作作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途徑和手段,創造條件,提供器材,使學生有動手實踐的機會,進行觀察測量,分析研究。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興趣,展開思維變被動地學習為主動地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的實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提供了確切方法。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是互相關聯,互相滲透的。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它是建立在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和強烈內在需要的基礎上的;它是在學生對學習對象的主動操作,探索,檢驗,變革的自主活動過程中實現和完成的。

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時應注意的問題

1.尊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成果。中科院心理所張梅玲教授說得好,「再完美的模仿畢竟是模仿,有缺損的創造畢竟是創造;要創造要發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畢竟在前進,在發展,路是自己走出來的」。由於受到知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學生的自主探究成果往往並不十分完美。我們不能因此看輕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技能的同時,更要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發揮想像,打破常規,鼓勵個性化理解,從而激發教師的想像力,與學生一起共同發展。

2.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要與實踐聯系。任何知識都是從實踐中來,並且都要應用到實踐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就是為了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更加靈活的運用知識和技能。因此,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必須與社會實踐是緊密相連的。

3.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集體合作相結合。獨立思考是自主探究式教學最主要的特點,但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小組討論和集體合作,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教育學生在討論時既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見,也要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

4.切忌「放羊式」課堂教學。雖然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集體討論,但絕不是「放羊式」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調控,把握所討論問題的量和度,使課堂教學得以高效進行。

G. 探究性實驗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有什麼不同

這種對話式的教學抄,與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牽引式」「灌輸式」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區別就在於:後者強調的是知識的傳授;前者強調的是知識的建構。打個比方,後者好像是一種工業生產的方式,是按照圖紙去生產一模一樣的機器;而前者則類似農業生產的方式,農民並不製造禾苗,只是為禾苗的生長提供條件,如按時播種,並適時灌溉、施肥、捉蟲等,從而促使禾苗茁壯成長。與此相適應,對話教學意味著師生關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與溝通。由此看來,所謂對話教學,不是看是否採取了對話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體現了「對話」的精神與原則。

H. 問題導向學習方法是最好的探究式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實驗探究。這是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或必要的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去實驗或者查閱,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設。這時,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的角色,指導、規范學生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單個學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師將學生分組來完成。要注意培養學生尋求合作的團隊精神。經過探究過程,學生要把自己的實驗過程或者查閱的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不同的學生或者團隊可以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釋或看法。他們要能夠將自己的結論清楚地表達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三)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教師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學生不明白時可適當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四)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1、交流自學成果。

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

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

(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

(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

(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於捕捉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I. 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1、交流自學成果。
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
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
(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
(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
(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於捕捉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J. 怎樣合理組織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活動形式

1.《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的界定:
(1)本課題研究的是「十一五」時期我國基礎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問題,即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時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這一時期我國基礎教育的特點是:以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素質為目標,貫徹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法」,深入開展以課程改革、考試改革為核心的教育改革試驗,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正在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行動口號。這既是本課題所面臨的國內教育的形勢背景。
(2)本課題所說的「課堂教學」主要指中學的課堂教學,也涉及小學的課堂教學,即中小學傳統意義上的每節課的教學和廣義的由教師按計劃組織的室外乃至校外的學習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涉及到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問題;也涉及到課堂教學中師生教與學的理念、教與學的內容、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和教與學的管理及教與學的評價等多方面問題。
(3)本課題說到的「有效性」,是指新時期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中實際產生的教學效果問題。涉及到有無效果和效果好壞等幾種情況。課題研究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應有的理念,和從「十一五」基礎教育承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戰略任務出發,建構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計劃、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等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如何能夠得到迅速提高的問題。即找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等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4)「策略」指的是達到一個目標所採取的步驟、方法和途徑。本課題所說的『「教學策略」指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取得預定的效果所採取的方式和方法。
總之,本課題研究的是:在「十一五」時期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精神,深入開展教育改革、強調教育創新的形勢下,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學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方式、方法問題。
2. 課題立項的背景 :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是體現師生主導和主體地位的主戰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向教育領域的全面滲透,社會對教育日益重視並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學技術方面,以信息化為時代的特徵,已成為促進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的生長點。各個國家都將知識創新、自主創新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擺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創新之路,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這種認識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各主要發達國家都非常關注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關注課程改革,特別是其中的核心問題——課堂教學改革。於是教育改革呈現出十分活躍的局面。「十一五」期間圍繞新課程改革,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思路、新的經驗、新的實驗會層出不窮,在這種形勢下研究提高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強烈的針對性、迫切的時效性,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極其重大。

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已受到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關注。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更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使學生用輕松活潑、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性與開發性思維的培養,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是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特點 。比如美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掀起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課程標准運動,這次運動的思想內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新的課程標准推動下,他們形成了最佳實踐的課堂建構策略是:內容整合的教學單元策略,小組活動策略,表現學習策略,真實性體驗策略,發展性評價策略。(見《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胡慶芳、程可拉的文章《美國新課程標准推動下,最佳實踐的課堂建構》)。
根據對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調查的結果發現:我們已在構建我們的課堂教學策略,一方面產生了寶貴的經驗,同時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其一,如何進一步通過課堂教學改革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目的的實踐和研究,在我國已經全面展開。從課程門類設置、大小課堂的試驗、課堂教學內容(教材)、課堂教學結構、到大小課堂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以及評價考試方式等全方位的課堂教學改革試驗逐年深入。啟發式的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理念、研究性(探究式學習)課的設置等正在深入人心。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許多學者主要採取了三種課堂教學策略:即主動發展的激勵策略、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求異創新的思維策略。這些為我們深入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問題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與實踐經驗;
其二,由於受升學考試和傳統理念做法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忽視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抑制學生智力能力發展的情況,仍然大有所在。如,從課程設置、內容(教材)安排、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整體情況來看,不利於學生成長成才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的傳統獨白式教學,仍是我國課堂教學方法的主流模式;課堂教學中缺少恰當的師生對話、師生互動和師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圍 ;學生學習強度大,教師教學任務重,課堂教學手段與技術滯後等情況也還沒有得到改變。
因此,這些情況從正反兩方面影響著我們取得課堂教學效果,一方面積極有益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和實踐會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獲取與提高;另一方面盲目錯誤的課堂教學理念和實踐會把課堂的教學的效果引向邪路,甚至產生與素質教育相背離的相反的效果。在此,我們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與研究課堂教學的改革結合起來;反之,深入地開展教學改革,必須注意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故,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是關繫到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如果不注重有效性,或沒有實效,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事倍功半,以至不能很好的完成素質教育的預期任務。如果注意了有效性,或有有效性,但不能正確的理解,或片面理解了有效性,其結果,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同樣不能實現實施素質教育的大目標。
現實情況是人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性認識不足,把握不好,研究不夠。表現在課改實驗和日常教學過程中:一種人只從高考上看課堂教學效果,另一種人從課堂教學花樣翻新的形式上看效果,還有的人強調素質教育,在談教學效果是把素質教育與高考對立起來,也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管效果,只重播種不去收獲。可以說眾多教師對課改茫然、困惑很缺乏深入地學習和了解。甚至有人持懷疑和反對的態度,這些在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實施推廣過程中的課堂教學里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現。
但是,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也有許多有關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好做法、好經驗值得總結和研究推廣。例如,要提高課堂有效性,首先要端正有關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克服形而上學思想;其次要從實際出發,研究、編寫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第三要研究課堂教學的創新,即研究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民主與創新等問題;第四要研究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有助於檢驗課堂教學改革有效性的評價體系。
總之,在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上都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立項開展專題的研究,總結有關的正反經驗是十分必要的。這正是確立本課題並組織全國范圍的學校進行攻關研究的背景。
3. 選題的意義和研究的價值:
(1)貫徹、落實中央教育工作精神,為學校系統更好地解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切實提高新時期教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質量————提供新的理論上的保證和新的實踐上課學習借鑒的依據。
其一、理論上:針對實施素質教育形勢下,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研究、重視不夠,仍處於盲目狀態的情況,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界定實施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研究普遍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內涵;探究素質教育下課堂教學的規律;最終,從理論上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意義,增強參與課改努力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自覺性,克服盲目性。
當前,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新課程和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一項戰略任務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面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所涉及的問題千頭萬緒。經過幾年的探索與思考,人們所形成的共識是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因而大力推進中小學課程和教學改革也成為了當前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一項工作。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的指引下,制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頒發各學科的課程標准,組織編寫多樣化的教材,逐步形成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運行機制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落實到課堂教學,而且都要體現在教學的有效性上。
課堂是人們有計劃地開展教育活動的時空集合體。它既是一個有目的性的自主行為群體,又是一個人際交往高密度的社會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去是、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要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就是要「聚焦課堂」、「決戰課堂」。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對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對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民主與創新實踐研究,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本次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可望在一個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層次上對課堂教學模式和它具有的有效性開展研究:
①倡導「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觀,課堂教學目標惟有同時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個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
②倡導開放、生成的新知識觀,即強調知識的內在性、動態性、開放性、生成性,視課堂為開放、動態、生成的知識系統。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是教學領域中發生的一系列生動事件,是師生基於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對話所產生的意義、價值,是知識、情感、個性、素質持續不斷的創新生成。
③倡導創生、建構的課堂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創生取向與新知識觀的內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創生取向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圍繞知識資源進行雙向建構的活動。
④倡導關注過程、尊重差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關注過程的評價旨在倡導、鼓勵學生從事知識的探究活動,體驗知識的原創過程,感受知識生成的激動與歡欣,釋放知識過程性的教育功能,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造。課堂教學評價除了具有共同的內容、標准、要求,還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課堂學習差異的尊重,實質上是尊重知識的多樣性與人之存在的個體性。
在理論層面上,在研究如何進一步澄清一些基本理念的內涵,如何進一步促進新理念與傳統教育觀念的有機融合;如何進一步理順新課程理念與傳統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的關系;如何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如何因地制宜的選編適合本地本校學生需要的地區、校本教材等等問題的同時,必須十分重視地研究課堂教學改革的這些方方面面到底取得的效果如何,有無有效性。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待深入研究和驗證。
其二、實踐上:有關課改的新理念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時,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從實踐操作層面看,新問題主要表現是:
第一、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的自主學習流於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陷入誤區。在學習方式上,人們普遍將「發現學習」認定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有意義的學習的發生並不是以某種學習方式為條件的,接受學習不等於機械學習,發現學習也並不等同於有意義的學習。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而真正的自主學習離我們的課堂似乎還很遠。什麼是造成我們課堂學習方式轉變的主要阻力,怎樣在發揮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中融合新型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基礎學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里涉及到忽略實際情況,形式主義地實施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措施,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相背離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解決。
第二、在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表現出課件使用失當,教學藝術缺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人們對教學藝術好像突然失去了興趣,在談及教學現代化時,似乎就是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好像課堂教學不用多媒體就意味著落後沒有創新。教學媒體與技術的運用,本身並沒有過錯,問題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當教學媒體自覺恰當地為教學藝術服務時,才能取得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也才能真正實現教學創新,體現出教學媒體的價值。如果忽略對教學本身內容的扎實鑽研,對教學藝術的追求,而片面強調課件的運用或者對教學技術過分依賴,只能導致教學技術化的危險傾向。這種並非課堂教學真正創新的現象在人們教學實踐中還廣泛存在著。這里也涉及到了教學上的形式主義與提高教學有效性相背離的問題。
第三、基礎教育階段性之間出現不和諧的現象,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銜接問題。如低年級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改變後,中學特別是高中階段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卻跟不上,以致在一些城市,由於新課程改革是分區分步驟推進的,因而在招生中出現實驗區學生不如非實驗區的受歡迎這一局面。而實驗區的學生到高一階段的新學校後,有許多課程要補習,原有的課堂學習方式出現不適應症狀等等。顯然,高一階段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緊密跟進,必須與低階段的課堂教學自然銜接,這樣才能促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才能真正促進人才的培養。小學與初中階段之間也存在這類問題。這里也涉及到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
第四、在教學內容上,從教材的選編到具體教學環節內容的安排仍然是:上級規定什麼就是什麼,教師說了算,學生沒有發言權、沒有參與的被動局面。這無疑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提高。
第五、在教學改革中,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考與素質教育對立,表現為課堂教學中只講考試的內容,以考試的效果評價課堂教學,忽視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這種教學即使有較強的效果,也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決課堂教學上的諸多問題和環節存在的困惑的辦法,可以尋求到或構築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帶有學校特色的、民主與創新型的、有利於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課堂教學方案、辦法或模式。為如何通過課堂教學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學生的素質,提供可行性強、實踐性強的參考和借鑒依據。這一課題的研究還可以取得另外兩個收獲:
(1)端正教師開展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科研工作中的務實態度,為學校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研究型教師提供經驗。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研究,成為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直接參與者。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尋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可行性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同時也在實踐的探討和反思中促進自身的成長。抓住本課題的研究,推動全體教師向務實性的研究型教師方向提高,反過來又可促進對學生的素質教育。
(2) 探索總結以「求真務實」的科研為導向,促進學校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重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整體辦學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驗。
學校堅持以「求真務實」的科研為導向,從國際國內大背景出發,立足本地本校實際,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的立項,採取邊研究、邊實踐、邊改革的做法,達到帶動全面工作提高學校實施素質教育辦學水平的目標。還可藉此辦出學校的特色,摸索出創建實施素質教育形勢下的教學特色、課堂教學特色學校的經驗和模式。
總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積極倡導「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今天,我們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組織全國范圍的學校進行研究,不僅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是現實的需要;而且勢必會產生強大的輻射作用,形成一套系統的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以及一批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強的模式在內的研究成果。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