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農村和城市是有差距的,農村小學教學就要有農村特色,數學本來就來自生活,脫離生活的教學是沒有意義的,是枯燥的。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因而,我們必須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挖掘教材的現實因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從而願意並想學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追求教學的現代化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分析和綜合的能力,而生活情境創設的最好辦法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多媒體演示播放,貼近生活的教學,才有可能做到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為探索教學插上了翅膀,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培養了小學生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研究性
葉聖陶曾說:「教是為了用不著教。」讓學生去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這已經被視為教學的一種境界。要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得到發展,就必須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過程,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和研究的。如在學習了圓柱的體積公式V=Sh後,我出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個圓柱體側面積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徑5厘米,求它的體積。有的學生計算如下:3.14×5×5×[30÷(2×3.14×5)]=75(立方厘米);有的學生這樣計算:30÷2×5=75(立方厘米)。我讓學生各自說明理由。前一種學生用剛學的公式費了很大勁來計算,這種解法,一般的學生是很難快速解答的;後一種學生經過拼接把一個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把拼成的長方體橫放,將原來圓柱側面作為底面,高就是原來的半徑,經過獨立思考,反復驗算得出V=S側÷2×r,可見後一種方法學生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是如此嚴密,這又完全是一種自我發現、主動探索和研究,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認為每一個教師不應懷疑學生的能力,應該認識到研究性學習是解放學生更是解放教師的全新理念。
四、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
曾經記得章鼎兒老師這樣說過:「如果一半時間是學生在活動,一半時間是老師的活動,那麼這是個及格的老師;如果是以老師為主,學生少量活動為輔,是個不及格的老師;如果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活動,老師的講解等只佔三分之一,這樣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如果四分之三的時間都給學生,那麼他(她)是個優秀的老師;要是把時間全部給學生,老師只是幾句話點到而已,最多十分之一,那麼他(她)就是特級老師了!」因此,教師應盡量地把課堂上這點時間留給學生。「填鴨式」、「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是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客體,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能感悟出數學的真諦,才能逐步養成創新的習慣。
總之,數學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教學遠不止上面分析的幾種。我們作為一個數學教師,還要從實際出發,多引導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發現數學、掌握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教師在引導過程中還要隨機應變,實現課堂教學策略最優化,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從接觸到一年級開始,我一直覺得一年級的重點不在於掌握多少知識,而是應該盡快促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良好學習習慣包括的內容很多,針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家長應著重幫助孩子培養以下幾個方面:
一、聽的習慣。當前我國課堂教學方式,普遍以教師講授為主。尤其是小學教育,教師講得多,而且非常具體、細致。這就要求一年級新生首先要過「聽力關」。可以說,學生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就是聽課。如果上課走神,不專心聽講,後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聽課」教育,使其充分認識「聽課」的重要性,培養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二、講的習慣。由於部分家長和老師不重視幼兒「講話」能力的開發,很多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低下,不能完整、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孩子心理失衡,造成一定的心理封閉。我國教育學家段力佩早在50年代就提倡學生「讀讀、議議、練練」,最後落實到「講講」上的「八字教學法」。家長應該注重孩子「講話」能力的培養。在家時應該為孩子多創造一些說話的機會,不僅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達,最好制定出專門和孩子交流的固定而具體的時間。千萬不能拒絕孩子,尤其是孩子想和你說話的時候,不管大人多忙,都要停下手頭的工作,認真聽孩子說。這也是鼓勵孩子「講」的積極、有效的措施之一。
三、看的習慣。這里我所強調的「看」,主要是指「看書」。現在的孩子看電視時間過多,必須加以限制;同時,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書本上來。家長要引導孩子自己看書,除了對課本進行正常的預習、復習外,還要擴大孩子的閱讀面。這些我們開學一直在做,家長也能給孩子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年齡、心理特點的圖文並茂的讀物,比如童話故事、科學畫報等。在學校里我看到了,這樣能提高孩子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時,間接地培養學習興趣。
四、做的習慣。盡管現在各學校都在努力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但適度的作業是必須的。通過作業,可以及時了解、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嚴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不能養成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聽音樂或者吃東西的壞毛病。作業要干凈整潔,字跡要清晰工整。孩子作業出現錯誤是正常的,家長切忌不要替孩子檢查,而是引導孩子自查,及時發現錯誤並及時改正。
當然,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孩子長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家長耐心的配合、有意識的訓練和強化。一旦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就會發現,孩子學習是件很輕松的事情。
3. 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低年級的計算能力
計算在生活生產勞動中運用最為廣泛。在小學,計算更是貫穿於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學生的計算能力直接關繫到他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果。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計算能力是學生今後生活、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之一。所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能忽視。
目前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計算教學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問題,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普遍下降,直接影響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數學進一步的學習,導致中、高年級的數學學困生越來越多。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三個:(1)農村家庭留守兒童較多,老年人不能很好配合學校在家訓練、抓好學生基礎計算;
(2)農村低年級學生對計算沒有興趣,學生受年齡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響,自製力差,課堂上無法約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題,影響了40分鍾的質量;(3)農村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鑽研,一味強調演算法多樣化而忽視了引導學生演算法優化,結果計算錯誤率偏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大大降低。基於農村小學數學計算課堂現狀,低年級計算教學只能以校為主。那麼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低年級計算能力呢?對此,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簡要分析:
1 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可是,根據這幾年教學經驗,學生由於沒有良好的習慣使計算題錯誤佔大多數。筆者分析原因是:有些學生是因為計算時粗心大意,把數字寫錯了,或把運算符號寫錯了,書寫也不規范;有些審題習慣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動手去做;有的沒有驗算習慣,題目算完了事。大量事實說明,缺乏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學生計算上造成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讓學生掌握一些方法。
1.1培養學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心理品質
指導學生做每一道題時,首先要看清楚題中的每一個「運算符號」(包括有無括弧);其次要看清楚題中的每一個「數字」。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例如,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抄錯符號。所以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看清楚每一個「運算符號」和每一個「數字」是提高做題正確率的首要前提。學生抄題時,讓學生先讀算式,然後再邊讀邊抄算式,抄完算式後再回頭與原式對照一下,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心理品質。
1.2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檢查和驗算不僅是保障計算正確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種促進學生理解計算過程和計算技能的手段。小學生由於意志力弱,注意易分散,不能自覺堅持檢查,常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或驗算時,直接照抄前面算式中的數,往往不能達到檢驗的目的;或者說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檢查和驗算。因此,在教學中多教給學生一些驗算的方法,如:估算可以減少計算中的低級錯誤,培養良好的檢查習慣。
事實上,良好的計算習慣不僅對於學生的數學成績穩步提高大有益處,更能從小就培養他們對生活認真負責的良好態度,而這一點可使學生受益終生。
2 加強計算教學是提高計算能力的基礎
計演算法則是計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規則化。如果不懂算理,光靠機械訓練,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具體情況,更談不上靈活運用。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除了使他們能准確理解和掌握算理計演算法則,並能夠靈活運用法則外,還要使他們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同時還應注意訓練他們具有一定的記憶力。而這些要求都要靠日常教學來實現。
3 培養興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樂於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豐富多彩的數學游戲不是城市小學教學中的專利,農村低年級計算教學也可設計朴實、簡單,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游戲。農村教師可根據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的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如小雞找媽媽,娃娃過河,對口令、猜數(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是小醫生(乘、除法豎式的教學)、教師還可根據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口算大王」、「算24點」大賽,增強數學課的趣味和魅力,釋放學生所有的學習熱情,不知不覺、自覺自願地投入到學習中來。農村低年級計算課堂教學也能擁有數學游戲精彩,農村低年級學生也能從有地方特色的數學游戲中樂學,從而提高農村低年級計算課堂教學的效益。
4 加強練習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技巧
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促使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智力操作技能的形成,所需要的條件是不一樣的。如;打鐵等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只需要反復機械的重復練習,而計算這樣的心智操作技能,就必須開展以積極的,靈活的思維活動為主的練習,才能逐步形成。所以,為了促進學生熟練掌握計算的技能,加強練習是
4. 小學一年級入學要准備有哪些准備
九月大多孩子都已經開學了,一些家長的孩子都開始讀一年級了,不同於幼兒園,小學不管是環境還是學習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變化,那麼為了幫助孩子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難度,家長需要做好哪些准備呢?
1. 教孩子進行時間管理孩子雖然讀一年級,但是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還是需要讓孩子在時間管理上培養一些好的習慣的,因為這才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效率的,對於他們自身來說也是一種比較好的習慣。例如讓孩子養成上課准時到的習慣,並且讓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和課後的生活,制定一些作息的計劃,一方面可以調整孩子的生活節奏,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做時間的主人。
以上就是我對家長的一些小建議,孩子上了一年級,其實也就慢慢的在成長,在進步,所以家長需要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鍛煉自己,家長也需要適當的放開手。
5. 一年級入學常規教育教案
一年級新生進行入學教育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上課要遵守紀律,做到專心聽講,不隨便講話,不玩東西,發言要舉手。
2、會說「上課的時候,我們要專心聽講」。
3、學會正確的坐姿。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懂得上課要遵守紀律,會說「上課的時候,我們要專心聽講」。
2、教學難點:學會正確的坐、立、舉手、讀書及的握筆寫字的姿勢。
(三)教學過程
一、回憶參觀,榜樣教育。
1、回憶參觀:老師已經帶大家去參觀了高年級大哥哥、大姐姐的上課情況,誰來說說他們是怎樣上課的?
2、小結:大哥哥、大姐姐上課遵守紀律,專心聽講,不隨便講話,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二、指導看圖,練習說話。
1、引入: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圖上小朋友是怎麼做的。
2、看圖:⑴圖上的小朋友們在干什麼?⑵丁丁在干什麼?他這樣做對嗎?為什麼?⑶冬冬正在對丁丁說什麼?⑷圖上哪些小朋友專心聽講?他們是怎麼做的?
3、說話訓練。上課的時候,我們要專心聽講。⑴跟師講。⑵自由講。⑶指名練說。⑷開火車練講。
三、小結評比,樹立榜樣。
1、表揚本節課專心聽講的學生,發紅花。
2、自己回憶前幾節課的表現,專心聽講的同學自己站起來給大家看一看。
四、學習正確的坐姿。
1、回憶引入:
⑴小朋友在幼兒園里上哪些課?時間長嗎?他們是怎樣上課的?
⑵現在,我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在小學上課可跟幼兒不一樣,一節課要上四十分鍾,上午、下午都有課,不過並不是每節課都坐在教室里上。在教室里上課進,小朋友不能亂走、亂動、亂說,也不能吃東西,要坐得好好的。那麼,上課時該怎麼坐呢?
2、學習坐姿:
⑴看圖說說:(示圖2)圖上的小朋友是怎麼坐的?
⑵老師小結:凳子離開桌子一定距離,身子坐正,眼睛看前面,兩只小手放在大腿上,可不能隨便玩書包帶、褲子或裙子,兩只小腳要放平。
⑶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巡迴檢查,及時糾正學生的不正當姿勢。
3、比賽練習:
⑴與圖上的小朋友比一比,誰坐得好。
⑵同桌比一比。
⑶大組比一比。
⑷與老師比一比。
4、創設情境練一練坐姿。
⑴引入:每一堂課開始都有鈴聲,叫上課鈴。上課鈴一響,大家都要坐得端端正正,靜靜地等老師來上課。
⑵學兒歌:
鈴聲響,進課堂,
課本鉛筆放得好,
靜等老師來上課,
比比哪個坐得好。
跟師念兩遍。
⑶念完兒歌練一練。
五、小結,學兒歌。
這節課,我們知道上課的時候要專心聽講,並且學會了正確的坐姿,希望大家爭做認真上課的好孩子。
學兒歌:
我是小學生,
上課小手放得好,
小腳並並攏,
身子坐得正。
小眼睛仔細看,
小耳朵專心聽,
說話先舉手,
才是好學生。
邊念邊做動作。
6. 淺談農村小學低年級作文教學的幾點心得
本人從事多年農村語文教學工作以來,深知寫作文一直是擺在老師和學生面前的一大難題,作文難,起步更難,農村學生寫作更是難上加難。農村的小學生打小就都用方言,沒有較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只有在他們入學後,課堂上讀書時或回答問題才用到普通話。以致學生老愛講「土話」,更別提寫作了,簡直是土話連篇。如何改善目前這種狀況?在經歷這10年的摸爬滾打,我體會到低年級作文教學以下幾點心得。
一、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一)看圖寫話
這是比較直觀、比較適於教師課堂指導的形式,也是一年級寫話教學的主要形式。一般來說,一年級學生進行單幅圖的寫話。比如,出示一幅圖,引導學生觀察,這是什麼地方?圖上有誰?他(她)們在干什麼?他(她)們幹得怎麼樣?先說一說,再試著寫一句或幾句話。
(二)簡單的觀察生活寫話
比如,春天來了,你注意到周圍的哪些變化了?先說一說,再用一兩句話寫一寫;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寫句子的能力,要寫得完整清楚。到第二個學期時還應要求學生合理地用上句號、問號、感嘆號等常用標點符號。到了二年級,學生對寫話已經比較熟悉了,認知水平也有了提高。這時,我對寫話提出了稍高一點的要求:寫一個字就要寫正確,寫一句話就要寫完整,寫幾句話就要寫通順,前後要連貫。標點符號要認真打好。要注意基本的格式,如每段話開頭要空兩格。如果是寫日記,還要寫上日期、天氣等。訓練的形式也有了拓寬:通過一、二年級的扎實訓練,學生們的識字、寫字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當學生的觀察能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則必須教會他們通過觀察去寫真人真事,進行寫實性記敘文的初步訓練。
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要重視觀察習慣的培養和觀察方法的指導;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展開想像的翅膀,運用比喻、擬人和聯想的方法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為了表達時的輕松自如,老師還應要求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學會收集和整理,充實自己的常用詞彙。
二、強調閱讀積累
閱讀文章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作文水平。閱讀各類文章,對作文來說,就是揣摩文章的作法,古人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驗之談。可見文章的作法實際上都體現在無數範文中。農村的孩子很少能讀到課外書,所以教師應從課文入手,因為教材中許多課文文質兼美,易學易誦,可供學生鑒賞或臨摹。每學一篇課文,我都要求學生摘抄好詞句和精彩片斷,有一些課文非常接近農村孩子的生活,學完之後,我讓他們悟其法、學其法、用其法,熟讀成詠,強化背誦,勤寫多練。古人讀書十分重視背誦,背誦能為思維和寫作積累語言材料,提供「范型」。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學生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寫作時構思行文、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表達方法、修辭方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素材。當我教到《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課文對青蛙進行了一段描寫,於是我著重分析指導這段話,並要求學生背誦。過後我又布置了以「我喜歡( )」為開頭寫一種小動物。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能學以致用借鑒模仿課文描寫青蛙,甚至有個別學生還描寫到青蛙在田間捉害蟲的情景並贊美青蛙。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與作文結合緊密,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好「有意、有機、有序、有效」地原則,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即從閱讀教學中學習寫作的知識和方法,由於寫作的需要帶動了大量的閱讀,使閱讀與寫作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三、引導學生借鑒和模仿
最開始的時候,連我自己都十分逃避給學生上作文課,何況是學生呢?一遇到寫作文,學生總是說也說不出寫也寫不來。後來我發覺農村低年級學生不像城市的學生那樣有豐富詞語量和語感,所以我在平常注重讓學生閱讀積累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生懂得借鑒和模仿,我跟學生說「我們要去『偷』,去『偷』別人優美詞句,讓那些優美詞句變成為我們的。」
從讀學寫、讀寫結合歷來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條捷徑。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其創新能力有限,讓他們從閱讀中特別是課內閱讀中借鑒模仿作者的一些寫法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能提高習作的水準,如能逐漸內化還可提高其自身的習作能力。可引導學生藉助小學語文課文,在課內閱讀或教學後之後開展閱讀借鑒模仿的訓練,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架設遷移的橋梁,通過引導,培養他們模仿寫作的能力。
如學了兒歌《春風吹》,在口頭練習了「春風吹,春風吹,吹�了梨花」等句式後,我就鼓勵學生「你可以再去觀察觀察,把你看到的也寫一首呀。」於是,有學生就寫出了:春風吹,春風吹,吹黃了迎春花,吹紅了杜鵑花。春風吹,春風吹,吹綠了大地,吹暖了天氣,吹得我們可以春遊啦!這樣富有情趣的兒歌,充滿了稚氣,又蘊含了無限的想像力。
作文訓練的本身提倡「由仿到創」,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學會「仿」,即指導學生通過模仿,逐步掌握思想表達的要領,把範文的寫作技巧轉變為學生自己運用自如的表達技能,從而實現由仿作到獨立寫作的發展,達到「創」的境界。
四、讓學生學會觀察
魯迅曾經說過:學習作文,第一須觀察。這就明確地指出學會觀察對寫作的決定性作用,因而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是提高作文質量的關鍵。而且小學低年級作文入門教學,往往也是從觀察訓練起步的。根據我的體會,開始對小學生進行觀察訓練時,切莫要求學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要盡可能把觀察范圍縮小,引導學生具體觀察「一個」事物。只有集中精力「眼觀一路」,才能觀察透徹,作時才有話可寫。
五、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語文標准》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語言文字具有一定規律,但不限於一種方式。利用這個特點,我把這個訓練當作啟蒙作文教學的基礎,先從最簡單的字詞入手,讓學生積累教材中的重點詞語。當他們對詞語有一定認識後,於是我著手制定「串詞訓練」的計劃,讓他們能盡量地用上幾個現成的詞,說一小段話。但不能是單純的造句。為了避免盲目性,我決定先搞一個「特區」,把班裡較能說的同學集中起來,讓他們一次次地鍛煉,並對其不斷地進行引導,而且也鼓勵一部分學生寫下來,並把寫下來的好的作品進行修改,然後帖在「展示台」,讓全班同學一起欣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先當幾回小聽眾,把別人的所想進行內化。過了幾天,相當部分同學都能加入到這個活動中,並能用上這些詞語,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在總結「特區」的基礎上,我開始引導全班同學學著想,學著說,學著寫。鼓勵用自己的大腦獨立思考,插上想像的翅膀,盡量編出與眾不同的故事。
如「夏天」「雪人」「高興」「高山」等,當我出現這些詞時,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的說:夏天到了,常熱得我滿頭大汗,我想,要是這時下場大雪該多好哇,我們可以堆雪人、滾雪球、打雪仗,哎!可現在是夏天,這是不可能的。不過想想也挺高興的,讓我覺得涼爽多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更有趣的是,有些小朋友還編了童話故事,大意是:兔媽媽上班去了,小兔一個人在家沒意思,他到門外,堆了個大雪人,天天和雪人玩,可高興了!可是後來天氣暖和了,雪人越來越小,小兔急壞了。後來,他想了個辦法,把小雪人放進冰櫃里,到了夏天,他還可以和雪人玩……一個個多麼新奇的世界,讓我一次次體會到了想像的藝術,讓人回味無窮。雖然其中還有不流暢的語句,但可以肯定他們是想像的天使,難怪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在他們的世界裡,只要展開想像的翅膀,他們就可以「種一個太陽」,「一個送到南極,一個送到北冰洋,一個掛在冬天,一個掛在晚上。」而每一次想像力的鍛煉,便是一次生命的拓展,創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7. 淺談如何培養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摘要:在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教學的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習慣;教學環節
眾所周知,由於地域的限制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與城市教學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同時,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階段,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筆者在近幾年從事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實踐中發現以下問題:不少低年級學生一讀書就結結巴巴,一說話就抓耳撓腮,一動筆就東拉西扯等。那麼如何幫助學生改正這些不良習慣,提高他們的基本語文素養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農村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五點看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就是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反復的教育,使學生明白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促進一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人受益終身。總之,只有讓學生建立起學習習慣重要性的意識,才能為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另外,在培養學生習慣意識的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需要持之以恆,遇到困難時不能半途而廢,讓學生有足夠的思想准備。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要21天時間,但這只是一個平均數,由於每個人的努力程度不一樣,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所用時間肯定不一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養成好習慣,就要不斷地強化訓練,反復抓,抓反復,做到步步到位、環環相扣、隨時檢查、久而久之,良好的學習行為得到內化,使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學會經常遇到有學生問某個字的讀法,這時教師不妨不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去查字典,讓學生明白字典是最好的老師,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及時查閱字典的習慣。
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影響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因素眾多,其中教師的指導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教師的指導,不僅影響著學生學習習慣的內容和性質,而且教師榜樣的作用,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比如,我們會發現,平時書寫工整的教師,他的學生作業也很整齊認真,朗讀水平高的教師,他的學生經常能在朗讀比賽中獲獎。甚至,有人可以根據學生的字跡可以推斷是哪位老師的學生。由此可見,教師的榜樣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 對於能對好習慣堅持不懈的學生應該隨時進行表揚,在學生中樹立榜樣,這樣就能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抓住教學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
在教學活動中嚴格訓練學生,是學生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基礎。教師應抓住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從預習到聽課, 從作業到閱讀, 從復習到考試, 對學生進行有目的、 有步驟的訓練。比如通過多種手段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在教學古詩《 暮江吟》是這樣做的,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畫一幅關於這首詩 的畫,在課堂教學時 ,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畫說說為什麼這樣畫,從而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 ,達到深思、多問的教學目的,教學效果良好。因此,教師應該對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讓學生學習起來不乏味。
注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共同培養學生好習慣
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形成,與家庭教育的作用分不開,這就需要教師密切聯系家長,請求家長的配合,共同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神情舉止、思維軌跡,有些是教師抓不住的,而家長往往能細微的觀察和注意到,並及時對孩子教育。同時家長也應該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比如學習工具、一些必要的書籍,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只有教師和家長配合好,才能鞏固好孩子的良好習慣。
採取科學方法矯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及時採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矯正。比如,學習時 坐不住是很多學生常見的一種壞習慣。有的家長會說:學習就是學習,不許站起來。但不起什麼作用。有位媽媽非常有智慧,她對孩子說: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能夠學習好。你 1 個小時站起來10 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讓我看到你 1 個小時只站5 回?孩子知道媽媽注意他了,就說:5 回就 5 回。第二天做作業,兒子果然只站起來了 5 回。媽媽說:喲, 我兒子真了不起, 一天就改了一半,進步太大了, 我看你站 4 回也能做到。孩子說:4 回就 4回。 慢慢地, 孩子做作業時不站起來了。這位媽媽的經驗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幫助學生矯正不好習慣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努,當採用科學的方法時,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 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過程,教師要抓住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由易到難。同時,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故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教學任務。
8.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開學第一節課怎麼講,會請好心人把詳細過程,還有說什麼開場白 告訴我 謝謝。。
開學第一節課,不要著急馬上進入正題,開學第一天學生的心態通常還處在長假的氛圍中,可以先和學生簡單互動,詢問關心假期過的怎麼樣,提醒他們新的學期到來了,接下來要集中精神上課了,然後再開始講課。以下是講課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說課中,我們除了在內容撰寫上做到充實、完整,語言表述上做到自然、流暢之外,同時我們還需注意以下問題:
一、忌撰寫時間過長、內容過細
我們需要認真撰寫備課稿,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把所有的准備時間都用在「寫」上,我們要預留出一定的時間,去梳理所寫內容,否則,在說的過程中會因不熟悉內容而造成表述不流暢的問題。其次,在撰寫時內容不要過於詳細,過於詳細的說課稿會在說的過程中產生依賴性,最終將脫稿「說課」變為照稿「讀課」。
二、忌口頭禪過多
人在緊張的情況下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過多的口頭禪,例如「嗯」、「啊」等一些語氣詞,「對吧」、「是吧」、「所以」等一些固定詞語多次出現在說的過程中,這些口頭禪都會將整體的說課效果拉低,防止這種弊病的最好方式就是減慢自己的語言速度,將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說課流程中。
三、忌無肢體語言
說課的自然不僅體現在口頭語言上,自然的肢體語言同樣不可或缺,在說的過程中最忌雙手捧著備課稿、一動不動的站在某處,所以說課時最好一手拿稿,結合著所說內容適時的加上一些肢體語言,當然,過猶不及,不能沒有肢體語言也不能有過於繁瑣的肢體語言,比如多次的做一個動作,或者頻繁的在講台來回走動。
9. 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1992 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第一章 中明確規定了中小的培養目標。
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
一、德育方面
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 活潑向上等良好品德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辯是非的能力。
二、智育方面
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會常識,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體育方面
初步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具有健康的身體。
四、美育方面
具有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愛美情趣。
五、勞動教育方面
初步學會生活自理,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拓展資料:
一、簡介
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有些地區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二、特點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三、學制
1、六年制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五四學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山東地區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點現今也沿用著「五四學制」。
參考資料:網路 小學
10. 淺談怎樣有效開展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實施。《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優化良好的師生關系,改革傳統而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不斷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教學方法 師生關系 教學質量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農村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突出表現在學習習慣差,行為習慣差,靈活運用差。教學中要從學習風氣和學習習慣抓起: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對教學有極大的益處,教師要從課前預習、學習態度、思維模式、學習方法、解題後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班學生有一半學習態度不端正,自己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老師督促,回家家長不說就不認真去學習,這樣教師就要和家長共同努力抓好學生的學習。
記得我剛教這個班級的時候每當上課時同學們還沒有準備好這節課該用的書啊練習本啊之類的,等我說上課了才開始稀里嘩啦的拿書,更不用說提前預習了。開始我很是生氣,感到不理解,上了幾年的學了怎麼這樣的好習慣都沒有養成呢,於是我就和同學們說下次在上課之前一定把這節課該上的東西都准備好,放到桌子的左上角,這樣會節約時間的。下次上課一部分同學聽話了,還有部分同學沒按要求去做。我就表揚了做的比較好的同學,下次再上課大部分同學都做得很好。所以說老師是最好的引導者。
二、關注留守兒童
對於農村來說現在的父母多數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著爺爺奶奶,導致在老人的寵愛下,放任自如,家庭作業不聞不問,導致學習成績較差。這時候老師就成了最好的父母,高爾基曾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老師要關注這類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愛,更要嚴格要求他們的學習,使他們對學習保持極大的興趣。我們班有一個這樣的女孩,爸爸和媽媽都在外地打工跟著爺爺奶奶,家裡還有三個孩子,平時她的零花錢是最多的,但是就是不認真學習,平時我留的作業總是不寫,理由很多,要不就是弄丟了。我就採取了這樣的措施:課下我和她交流讓她感覺到老師很親切,老師很喜歡我,這樣她就不好意思不完成作業了。還有該表揚的時候我就表揚她,讓她感覺到自己在班級中是有地位的,這樣她的學習成績很快提高了,作業也認真的完成了。
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教學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居高臨下,採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的做法,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小學,由於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甚至自己都不會,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是唯一的學習者。所以在我的教學中定期開展「我想對老師說……」主題活動,讓學生說自己在學習中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所遇到的困難,這樣就得到學生的信任,感覺到老師的愛。每天的課外活動時老師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這樣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我就成了孩子的夥伴好朋友。正所謂,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師一定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在課堂里,教師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盡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
四、深入鑽研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教學方法。
1、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於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小組比賽看哪組得的小紅花多「「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這里沒有什麼分組原則,總之要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的成功,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2.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掌握數學技術: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成達到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比如在我的課堂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一次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這節課時我採用的多媒體教學,發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特別的高,連平時學習不聽課的學生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從那時起我感受到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由於農村經濟條件差每個學校只有一個多媒體教室,不能每節課都使用,我就選擇用多媒體上比較好的課找機會去上。學生參與的熱情高了,教學質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讓數學走進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以後,我布置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暢通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系,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要不斷加強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如,「廣播操比賽,我們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怎樣設計隊形的問題」讓學生面對這樣的實際問題自己去設計想思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體驗到每個環節都與自身的生活有關都那麼有趣。
這樣就將課堂教學還原成一種課堂生活,不在呆板,不在僵化,師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教師走下講台與學生共同發現,共同研究,共同創造,共同體味數學的魅力。今後要努力打破那種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程序,還課堂生動活潑的場面。
六、要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
1、關心愛護後進生,尊重他們的人格
後進生特別需要溫暖和熱愛,因為他們經常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這時老師更應該愛他們,並且愛得深、愛得真、愛得持久,才能改變他們對人對物的態度,從而產生不改正錯誤就對不起老師的心理。教師的愛心、尊重是學生進步的動力。
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後進生,善於利用「閃光點」作為推進後進生前進的動力和轉化的良好開端。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學習動機,啟發自覺學習:利用原有學習動機的轉移,使後進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任何學生都有積極的一面,教師若能利用這些積極因素去克服消極因素,那必然會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總之,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必須把知識更好的給學生,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在今後的工作中探索一條實實在在的教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