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課堂如何強化語言文字運用
2011年版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做出了明確說明:「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性質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聚焦於「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對語文課程孜孜探索的結晶,是語文課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訂版課標最為亮麗的一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言語能力建構,而非語文知識傳授。這一內涵與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將引發語文教學的深刻變革。
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長期以來,我們一線教師從一年級開始,就把重點都放在了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上,忽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而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生似乎理解了內容,卻並不代表真的理解並會應用,其實只是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而已,而理解也只是存在於淺表的、字面的。對於文字真正表達的意義,學生只是把作品存在於課堂上和記憶中,多年後化為雲煙。由此看來其實很多的老師對作品也可能並不理解或者是理解偏差,導致周而復始,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逐漸減退。
理解是學會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語文中的理解不僅僅指理解思想內容,還包括理解怎樣運用語文。我認為,教學中通過培養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既培養了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又培養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是對語言文字運用的一個促進。如「低年級在理解詞句中培養准確地遣詞造句的能力;中年級在整合信息中,培養分析、概括能力;高年級在進行評價中,培養個性化理解能力,培養富於個性活力地運用母語評論的積極的語用能力。」這樣便能使學生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從而達到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
看看當今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現狀,可以說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真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是一旦到了課堂上,沒有條理、抓不住中心、用詞欠妥,考試和作文中,別字泛濫,成語誤用,寫作文病句連篇、標點修辭亂用,並且經常性用到很多網路用語,這基本是反映出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有很多欠缺。這和我們的日常教學分不開,所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我就來粗略的談談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首先,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表達和運用的慾望。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能夠激發學生表達和說的慾望,能夠化低效為高效,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興趣就成為延長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提問,以及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興奮點,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表達和運用的慾望,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表達自己看法。教師切不可為了完成任務而打斷學生的滔滔不絕、也不能武斷的讓學生停止述說進行下一項工作。當學生的興趣濃烈時,也正是他願意主動接受知識、願意積極學習應用的時候,高高舉起的小手、閃閃發亮的眼睛和紅紅的小臉都是教師成功調動積極性的表現,此時應當很好的調控孩子的情緒,不能信馬由韁,讓學生的興奮牽著鼻子走,而是應該巧妙地把訓練與興趣結合,達到訓練的目的。這就要考驗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是否有效,否則課堂就成了游樂場,無法收拾。這需要教師學會賞識學生,擁有孩子般的童真,還要有調控課堂的能力。
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並且真誠的表揚孩子,能夠給孩子以無窮的動力。而惡意的中傷和批評則會挫傷一個孩子表達和說的慾望。孩子和我們成人擁有不一樣的天空、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只有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子,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都沒有標准答案,學生的很多回答雖然有很多和你預設的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創造性,值得表揚和肯定。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傾聽學生的回答。
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靈活的應變能力、還要具有貼近學生生活的豐富經驗。如二年級學生在上《稱贊》這篇課文時,一個學生表揚小獾做的小椅子太給力了!他的回答引來聽課教師的一片笑聲,當孩子正准備洋洋自得的坐下時,上課的教室臉色未變,不滿意的評價:「以後少用網路語言,會學壞的!」這個孩子焉著頭坐下來,剩下的時間他不在興奮的發言,也不在注意力集中了,其他的孩子生怕再得到老師的不高興,怯怯的不敢發言。下課了,老師和學生心裡都有了遺憾。由此可見,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聖主,教師要與時俱進,應該時刻和學生貼近,感受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的情感,巧妙的引導學生體會、掌握、運用語言文字,這樣才有能力把控學生的精神世界,否則,課堂只能是冷漠和距離,談不上生動活潑,更談得上語言文字的訓練。。
其次,要充分利用課堂,設置課堂情境,增加語文課堂的實踐活動。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雖然
2.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一 小學語文能力訓練的意義 從小學語文教學來講: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正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以下簡稱「新大綱」)所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學生的發展應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發學生的語文素質。這里要對語文素質作一全面理解。語文素質應包括:語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習慣;良好的思維品質及思維能力;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及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小學的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維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全面發展。 語文能力是小學語文素質的核心,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小學語文教學核心的目的任務。因為小學語文是工具學科;是基礎工具學科,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科。小學語文就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學科;對小學生來說,學習語文就是要掌握祖國的語言工具。兒童是在逐步掌握語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凡工具學科,就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數學是工具學科,要掌握計算能力;語文是工具學科,必須掌握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明確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頁。這里談的習慣,即指能力而言的。這段話說明:第一,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意義。葉老把語文能力看作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綱」所提的學習語文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總之,要達到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必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第二,明確指出知識和能力的關系。知識是必要的,通過理解獲得知識;理解知識之後,還必須通過語文實踐形成語文能力。知識和能力的關系,一是出發點──知;一是終極點──行。由知到行,必須經過理解和訓練。 二 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進行嚴格訓練小學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前邊引葉老的話已說明這一點,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級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實踐,就是練習。葉老還指出:「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所以講說和指點之後,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練習,硬是要按照規格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頁。這段話雖然是針對練習寫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樣用於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形成。這段話包含以下幾層意思:(1)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和語言習慣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師講解、指點,還必須經過學生自身的練習,二者結合起來就是訓練。(2)語文能力訓練必須落實在學生身上;在學生身上生根,使學生形成語文能力、習慣。(3)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按照規格認真練習,來不得絲毫馬虎。所以小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語言訓練,才能逐步提高語文能力。 有人說,強調語文課的語言訓練,會把語文課上成支離破碎的練習課。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這是對語言訓練的誤解。除了將「訓練」和「練習」混同外,主要對語言訓練的內涵不清楚。語言訓練應包括:語言理解、語言欣賞、語言積累、語言運用等方面。(1)要訓練學生理解和欣賞語言的能力。語言是載體,語言包括內容和表達形式兩方面,二者是統一的。要教會學生通過語言形式理解語言表達的內容。過去重在內容理解,輕語言形式的掌握;要教會學生理解、欣賞語言表達的個性體現,即作者在具體情境中遣詞造句、表情達意所透視出的個性特徵和語言韻味。從而訓練學生的語感。(2)要訓練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有人認為積累語言就是記憶、背誦。雖然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讀背內容,教給讀背方法。這是對的,但是為什麼重點背誦某一部分,這一部分的語言精華在什麼地方?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背下來又有何用。不要忘記要學生積累的是語言的精華。只有語言精華積累多了,學生才能在說寫中靈活運用。(3)要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即說寫訓練。語言積累為語言運用打下基礎。同時還要進行說寫的單獨訓練。「新大綱」提出「口語交際」是要進行訓練的。總之,語言訓練包括豐富的內容,不能用支離破碎的練習課來代替。 同時,語言訓練是要講求方法的。葉老對語言訓練做了具體解釋:「所謂訓練,當然不只是教學生拿起書來讀,提起筆來寫,就算了事。第一,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英,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們心知其故。第二,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成,還是不濟事。也就是說,學生要掌握語文能力,必須經過嚴格的語言訓練;這種訓練,第一,必須要有教師的示範和方法上的指導;第二,要有學生自身的反復實踐。 三 小學語文能力訓練要則 (一)堅持基礎性 「九層之台,始於壘土。」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語文作為小學基礎教育中的一門主要學科,必然是基礎性學科。「新大綱」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其教學,首先應具有基礎性。根據學科性質及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接受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不論是講授知識或訓練語文能力,都是為打好語文基礎。不要忽略現在的小學生是六歲入學,不能有過高要求。但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來看,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基礎性。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性有兩個標准: 1.全面性。所謂全面性,首先關於語文素質諸方面要打好基礎;尤其是語文能力──識字、寫字、聽說讀寫諸方面要打好基礎。不能只抓閱讀,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讀、寫訓練,忽略聽、說訓練;更不能忽略寫字訓練。凡語文能力的諸方面樣樣都要訓練,但每項訓練都必須是初步的、入門的、淺顯的。這方面「新大綱」提得非常明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其次,要面向全體學生。在一個教學班裡,教會少數優等生並不難,但要使全班學生都發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 2.牢固性。基礎必須是牢固的。每一項語文能力都應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如寫字不打好基礎,到中學再要求寫好字已難;如閱讀不打好基礎,到中學拿一篇文章讀不連貫,不會概括文章要點,讀速又慢,怎能閱讀長課文呢?所以小學語文必須要打好牢固的基礎。要求基礎全面,並不等於樣樣都要求很多、很高。要保證基礎的牢固,語文能力訓練項目必須要少而精。如現行的多套小學語文教材所確定的語文能力訓練項目,有的訓練項目就偏於過多,往往一個訓練項目學生尚未掌握,下個訓練項目又排入日程,結果每項語文能力訓練都不到位,雨過地皮濕,學生的語文能力掌握不牢。要知道假若學生前邊掌握的能力不牢固,後邊的能力是難以掌握的,如同夾生飯,再加火也難熟。為什麼我們的小學生學六年語文,而語文能力不高呢?為什麼學校中差生不斷增多呢?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貫徹基礎性不夠。學的內容多,要求高,平時學習不扎實,知識和能力漏洞越來越多。 (二)語文知識、能力、情感相結合 強調語文能力訓練,並不是忽視語文知識的學習。現在有一種風氣,不大談知識的掌握,好像一談知識就不現代,因為傳統教學論強調教學要掌握知識。前面葉老關於知識和能力的關系,即「知」和「行」的關系講得很清楚。知識和能力是緊密結合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 語文課的知識一般可分兩大類:一類是語文基礎知識;一類是內容反映的文化科學知識。 就語文基礎知識來說,一般來講,一定的語文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換句話說,語文知識的運用,才能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順序,並以一定的語文知識為基礎。例如朗讀能力的訓練,開始要多讀,但要提高朗讀水平,就要學習朗讀的一些基礎知識,例如,怎樣掌握重音?如何掌握停頓?又如何掌握高低、強弱、緩急三類不同的語調?又怎樣依據每句話末尾的標點符號,讀出不同的語氣?等等。當學生依據這些朗讀的基礎知識反復練習後,使朗讀能力訓練有方法可依,會更快地提高朗讀水平。 語文能力的形成,必須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做基礎。同時要形成語文能力,也還需要一般的知識,例如學生的作文,就需要有豐富的知識作基礎;如果學生對於所寫的內容涉及的知識不清楚,是寫不出文章的。所以關於課文內容的文化科學知識,也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形成和人格發展都是有益的。 「新大綱」提出「語文教學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語文課的情感因素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因為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學科。語文課是傳情的主要課程,因為語文教材所選的篇目,大都是作者情感的表達。因此,在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過程中,還必須注意教學的情感性和思想性。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感悟思想和情感。加強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 (三)基礎訓練和綜合訓練相結合 語文能力訓練一般分兩大類:1. 字、詞、句、段為主的基礎訓練。基礎訓練就是指字、詞、句、段的訓練。如,(1)字要讀准字音,寫的端正、規范,不出或少出錯別字;當然,不是盲目的一個字寫上一二十遍,一個字認真寫五遍即可。(2)詞句理解,有的要准確,有的了解大意即可,不要背概念。(3)要會理解自然段,會分意義段,會概括段意。語文課若不教識字、識詞、解詞、析句、明段,又怎樣理解篇呢?這些基礎訓練是必要的。問題是前一時期對基礎訓練因考試引導而走了樣。如字、詞、句訓練多於段篇訓練,忽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積累、運用,削弱了語文教學的情感性,思想性。有的練習冊編了許多文字游戲似的詞語練習,脫離語言環境的孤立的詞語比較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詞語概念以及背記段意等。這不僅浪費學生語文學習時間,也無意於語文能力的提高,當然要大力反對。但是正確的基礎訓練還是很重要的。如學習一篇文章,首先要認識生字詞,理解難字難詞及重點詞句,這樣才能為理解篇章打下基礎。問題的關鍵是設計練習的指導思想要轉變,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有利於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有利於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有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1. 關於段的訓練,雖然「新大綱」沒提出段的訓練,但我認為不能沒有段的訓練。因為:(1)段是文章的結構,它體現了作者的思路。(2)理解句子的目的在於理解這一段話的意思;如果不把每段話的內容層次理解清楚,就難以理解全篇文章。(3)段意的概括訓練,會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會提高閱讀能力,數學家華羅庚曾講過一句名言「會讀書的人能把厚書讀薄」。把書讀薄,就是要善於概括文章要點。所以段的訓練是必要的。有人提出淡化段的訓練。我理解所謂淡化,即取消一些不科學的做法,如教師代替分段、概括段意,要求學生背段意等。正確的做法還是要堅持的。(1)閱讀時,應指導學生每段分層閱讀,先教會讀懂自然段。(2)分段時,不能只按教參要求,有的課文可分兩段,也可分三段,只要說出理由即可。(3)教師不要按教參給現成的段意要求學生死記;要教會學生概括段意,學生概括的段意大意對了即可,不能要求和教參一字不差。這樣就降低了概括段意的難度。2. 以語言運用為主的綜合訓練。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講,就是理解全篇的思想內涵;理解字、詞、句、段的目的,也是為了讀懂全篇,從而受到教育,積累語言。從運用講,學習了語文就要會讀課文,會用語言表達,要能說會寫;學會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寫文成章,能用完整、規范的語言進行交際。所以小學語文能力訓練應落實在綜合的語言運用上。也就是在篇章的讀寫和積累上下工夫。因此,(1)講讀中,要重視對篇章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當然,要通過具體的語言理解文章內容、思想、情感。(2)訓練中,要加強讀書訓練,要重視全篇的朗讀、默讀、背誦。(3)加強作文訓練,可以從二年級開始訓練寫日記,寫孩子們想寫、願寫、能寫的文章,體現出語言的綜合運用。總之,要把語文的基礎訓練和綜合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打好語文基礎。 (四)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打開課堂教學的大門,突破教科書的局限。因為兒童語言的發展,並不完全靠語文課堂教學,有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真知不是來自課堂,而是來自課外閱讀和活動。凡是作文好的學生,大都是課外書讀得多,或參加活動多,他們的知識面廣,思路開闊。目前,小學生信息來源多,學生們從課外讀物中、從生活中不僅豐富了知識,語言也隨之發展起來。所以要重視課外這一條途徑,要把語文課教成開放型的課程。也就是「新大綱」所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 1.向書本開發,加強課外閱讀。首先要擺正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葉老早就論及過這個問題,他說:「在課內,閱讀的是國文教本。那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閱讀能力。憑了這一份能力,應該再閱讀其他的書,以及報紙雜志,等等。這才可以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並且,要閱讀什麼就能閱讀什麼,才是真正的受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頁。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課外閱讀決不能無條件的重視,而講讀還是基本」。《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頁。所以課內和課外閱讀,必須以課內講讀為主,課外閱讀為輔,課外要配合課內。如課內講讀作品的一部分,課外可以閱讀全篇;課內閱讀學方法,課外閱讀去運用,運用已掌握的閱讀能力去學習、提高。「新大綱」提出各年級段的課外閱讀量,必須落實。 2.向生活開放。不要把孩子關在室內讀書,要把兒童帶到生活中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在活動中、在觀察玩賞中,自然有序地學習語文。在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學習李吉林老師的豐富經驗。李老師經常帶學生在校園內進行觀察,到校外觀賞大自然,在活動中學習語言。當我看到她所寫的為了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帶學生去放風箏的一段記載時,我被她的愛心所感動,引起我的深思。我想現在的青年教師們能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愛心和童心?帶孩子們一起去放風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能有多少教師能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學習語文的機會呢! (五)學生的主體實踐和教師的啟發、指導相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獨立地讀書、作文,能獨立地進行語言交際。「新大綱」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因此,學生應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過程必須體現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要有足夠的語言實踐的時間,使之真正去識字、寫字,去讀書、作文,去交際會話,去講故事、開討論會,去思考、探究。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講過:「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這是指的聽、讀、重讀、抄寫,用手用舌頭去練習,在可能的范圍以內,盡量時時這樣去做。」誇美紐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頁。這話是千真萬確的。葉老也曾多次指導我們由知──行;所謂「行」,就是語言實踐。使學生從讀書中學會讀書,從作文中學會作文,從說話中學會說話,從聽話中學會聽話,從寫字中學會寫字,從思考、探究中,學會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創造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的機會。就如一些藝術大師、歌星、體育明星,他們的老師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勤學苦練。當然,名師出高徒,這是大家公認的真理。要實現以上的思想和做法,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總之,要使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要求教師必須做到:一要教師具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的熱愛之情。教師要有真摯的感情,真情是一種美,教師有了真情,才會愛事業、愛學生。二要教師具有扎扎實實的語文能力的基本功。三要教師熟悉所教學生的心理及學習特點。希望老師們在這幾方面多多下工夫學習、加強修養,一定能獲得成功。
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形成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探究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習得語言,並且能夠利用這種語言在自己的日常交際活動中進行交際。衡量一個人是否掌握語言工具性的標志之一,就是看學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而不是看他對這種工具的理解。語文學科的任務就是讓學生能夠讀得懂、聽得懂、能夠說、能夠寫,也就是能夠運用這種工具進行交際。新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主要重點都放在了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上,忽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但是理解了並不代表會用了。小學生學習並掌握語言的大致過程就是: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表達,理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但是會運用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理解和運用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會運用這種語言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層,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理解。再看看當今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現狀,可以說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考試和作文中,別字泛濫,成語誤用,寫作文病句連篇,標點亂用,修辭亂用,並且經常性用到很多網路用語。這反映出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有很多欠缺。,這和我們的日常教學分不開,所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我將結合錢倍倍老師的課例子,談談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一. 挖掘好文本中的關鍵點、激發點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那麼教師首先自己要在課前充分備好課,仔細研讀教材,重點放在挖掘課文中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激發點,從此處著手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只有找好關鍵點和激發點,才能讓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有所依託和附藉。但是擁有一雙發現文中關鍵點和激發點的能力並非一蹴而就,這和一個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經驗分不開。能夠擁有一雙發現文本中關鍵點、激發點的能力是語文教師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標,也與語文教師一生的努力分不開。二. 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表達和運用的慾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能夠激發學生表達和說的慾望,能夠化低效為高效。教師要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表達自己看法。這需要教師自己做好以下工作:1. 學會賞識學生當我們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並且真誠的表揚孩子,能夠給孩子以無窮的動力。而惡意的中傷和批評則會挫傷一個孩子表達和說的慾望。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都沒有標准答案,學生的很多回答雖然有很多和你預設的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創造性,值得表揚和肯定。錢老師在《鄉下人家》執教的過程中,一直微笑著面對學生,語言如春風般溫暖,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自然表達和說的慾望就要強烈。2. 擁有孩子般的童真孩子和我們成人擁有不一樣的天空和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只有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子,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傾聽學生的回答。在錢老師的這節課中,在學生回答了「西紅柿緊緊靠在一起,害羞地漲紅了臉」「油菜花們露出了笑臉」的時候給予了大大的表揚。更加激發了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和說的慾望。三. 以學生的聽、讀能力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聽、說、讀、寫能力是四個相輔相成的能力,聽懂、讀好是理解的基礎,更是學生說和寫的基礎。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說和寫的操作。錢老師這節課中的朗讀指導特別到位。在讓學生回到思考問題前會讓學生去充分地讀,再學生理解文本以後會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讀,並且能夠指導好學生進行正確的朗讀。因為正確的朗讀有助於學生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本節課的最開始階段,設置的教學環節「挑你最喜歡的句子,美美讀給同桌聽,並且說說看你感受到了什麼?」在教學「別有風趣「一句時設置的環節「再仔細讀讀,說說你感受到了什麼?」和「能不能把這么美的景色帶給大家?」「帶著不斷變化的畫面,帶著勃勃生機再來讀讀這個句子。」「你能不能誇誇鄉下人家的瓜架。」「可愛多了,語氣多自豪啊,誰也想來試試。」。在教學到「門前」「屋後」的方位詞時,能夠指導學生「真實言之有序,誰給我們讀讀這個句子。」在教學到花兒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時,指導學生,「能不能依著時令讀讀。」在這一環節中,尤其出彩的是能夠指導學生把逗號讀好了,就能讀出「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給予學生朗讀的知道,能夠更加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雨後春筍」的畫面時候,能夠指導學生抓出探出頭來讀讀這個句子。朗讀能力的指導,能夠為學生的理解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打好支架。讓聽說讀寫能力相輔相成地增進。四. 設置課堂情境,增加語文課堂的實踐活動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雖然閱讀也是語文實踐活動,但是語文實踐活動又不僅僅是閱讀,應該藉助內容和課文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來說,十分重要。所以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就是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後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去。語言實踐活動不應該僅僅只成為課堂的一種點綴,課堂也不應該是教師展現自己教師技能的舞台,而是應該真真切切地做到引導孩子。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並非僅僅局限於課堂,應該貫徹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課堂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渠道。它關繫到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發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將其作為重點常抓不懈。
4. 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中國語言文字和 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 ,使學生具有
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版礎。小學語文教權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5. 如何理解與把握語言文字運用小學語文·人民教育
(一)低年段語言文字運用特點
1.重在激發興趣,培養習慣,保護兒童的天性。
2.重點做到五好:識好字,寫好字,學好詞,讀好文,寫好話。3.識字、寫字、學詞學句重在方法的學習與指導。
3.字詞訓練要抓住關鍵點,即對閱讀理解有幫助、有啟發,可以遷移運用的訓練點。
4.字詞、句式的理解與運用,要打開學生的思路,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5.閱讀教學要突出讀、說、背、動四要素,即多種形式的朗讀;想說、敢說、能說;背誦、積累有價值的內容;重視在活動中、游戲中學習。
(二)中年段語言文字運用特點
1.重視圍繞聽、說、讀、寫開展語文教學活動。聽:養成傾聽的習慣,能提出疑問與人討論;說:說清楚、說完整、說具體;讀:注重朗讀的方式與層次;寫:注重圍繞一個意思寫完整、寫具體。
2.開始以段為重點,逐步向篇章過渡,滲透一些篇章的寫法。
3.逐步樹立訓練意識,重視從文本中發現、挖掘語言文字的訓練要素,訓練要素宜小不宜大。
4.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重視提供一定的時空讓學生主動學,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既要保證學習的趣,還要不斷提升學習的質。
5.了解學生的已知,取捨學生的未知,激發學生的想知,引導學生的須知。
6.加強語言積累,促進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
7.提升教師的課堂語言質量,為學生提供典範的語言。
(三)高年段語言文字運用特點
1.挖掘、提煉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內容,找准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學會取捨,一課一得。
2.加強體會、揣摩文章表達方法的學習,注重讀寫結合。
3.不斷增強篇章意識,注重文本的整體性,明確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
4.語文學習要「言」「意」兼得,要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來得言、會意。
5.注重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學語文、用語文,不斷擴大學語文、用語文的領域。
6.注意綜合運用小學階段掌握的閱讀、習作的方法和能力。
6.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必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核心任務,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前提和依據。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激情,賦予文字以生命,和它們建立深厚的感情,走進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中心思想,大力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文 教學 文字 運用
正文:當今語文學科,隨著新課改下字詞、閱讀教學的不斷深入,從中不難看出,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將會逐步取代傳統教學中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它必然將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本學科的核心任務,也將是衡量學生是否掌握語言文字工具的重要標志。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業務水平,精講點撥,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與激情,讓學生在語文學科這個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暢游,在廣袤的藍天白雲下任想像馳騁,任思路縱橫,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做到讀得懂、聽得懂、能夠說、能夠寫,也就是說能夠隨心所欲地運用這種工具進行交際,真正實現新課程標准中指出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更是基礎中的基礎,走好這一步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在字詞、閱讀教學中最大限度的實現這一核心任務呢?談談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感悟。
一、創設情境,角色表演,完美展現學生靈動的童心 語言文字的運用是不能離開具體語言環境的,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詞語才具有生命力。而要做到完全理解和靈活運用詞語,只有讓學生對文本有真正情感上的認同感,只有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之中去感悟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時藉助表演理解含義就是很好的辦法,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自主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通過形象的動作、神態,理解抽象詞語的含義,這比簡單的「說教」或藉助工具書理解更深刻、更靈動,對學生語言文字的掌握和運用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如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這篇童話故事時,准備好頭飾,學生分別飾演小白兔、小灰兔、老山羊。課前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學生熱情高漲,紛紛投入到學習之中去,課上再次閱讀課文,學生在初步熟悉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進行理解,認真朗讀小白兔和小灰兔之間的對話,感受兩只小兔子的禮貌行為,並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時是怎麼做的。由於貼近生活學生自然有感而發,積極回答,不失為語言運用的鍛煉機會,其次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要表現出小灰兔奇怪、小白兔收獲時的心情。學生同時在表演中懂得了種菜的全過程「翻」地、「種」菜子,給白菜「澆」水、「施」肥、「拔」草、「捉」蟲,最後「收」白菜,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後運用起來也得心應手。還可以開展小小擂台賽,分組表演,台上學生投入演,台下學生仔細看,看看哪個學生的動作表現到位,語言運用熟練,大家互相點評,選出優勝小組。為學生今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逐漸開始的作文練習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課文的插圖學生理解一「車」白菜和一「包」菜子。低年級的量詞學習也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此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量詞,「把」、「克」、「棵」、「位」、「束」、「只」 此環節教學,有利於學生把握恰當量詞的使用。經過這一番學習課文的中心思想自然脫口而出「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擴展訓練中,討論「小灰兔今後會怎麼做?」此時,學生的已經達到最佳學習狀態,在這種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大膽發言,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之後進行的《兩只小獅子》課文學習做了鋪墊時,有了上次的學習體驗,學生會捕捉到學習中詞語的運用,如一隻獅子每天練習「滾」、「撲」、「咬」、「嘶 」,另一隻獅子「慢吞吞」地說、「懶洋洋」地曬太陽。兩只小獅子成了鮮明的對比。特別是關於懶獅子的描寫,慢吞吞、懶洋洋就是很好的切入點,圍繞這兩個詞語開展討論,學生興致高漲,紛紛搶答「慢吞吞地說」、「慢吞吞地吃飯」、「慢吞吞地走路」、「慢吞吞地寫作業」、「慢吞吞地起床」等等。看來學生已經學會了這類詞語的運用方法。特別是本課的中心思想,結合上篇課文,自己得出結論「小獅子只有學會生活的本領,才能成為真正的獅子。」既感悟出中心思想,又對「只有 才 」的造句有了新的素材。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有了飛躍的提高。
二、精講點撥,讓學生在困頓中守得雲開見月明
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取決於教師恰當教學方法的選用和適時的引導。「精講點撥」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後產生強烈解決問題的訴求時,教師採取及時、巧妙的指點和引導的教學手段,它可以起到「撥雲見日、「點石成金」的功效。在教學創新的前提下,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點撥者,通過教師發揮顯性或者隱性的組織作用,保障學生課堂學習順利進行。如果沒有教師的組織,就不可能有真正有序的課堂,沒有有序的課堂,課堂交流就成了漫談,
7.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首抄先要有責任感和神襲聖感,打破「師道尊嚴」的聖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於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
8.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
詞語教學要防止三種傾向。一是詞語理解防止生吞活剝。「結合上下文理解」「結合專學生生活經屬驗理解」是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重要方法。有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基本脫離文本,忽視語境,不知不覺陷入了「望文生義」的偏狹境地,原本鮮活靈動的語詞被師生生吞活剝得味同嚼蠟、索然無味。二是詞語運用防止形式單一。經常看到這樣的尷尬局面,課堂上選取兩個詞讓學生造句,結果舉手的學生一個也沒有,這時教師只能用「點將」法,指令優秀學生勉強說了兩個句子,其他學生做觀眾。詞語的運用教學為什麼會出現「冷場」?課後研討時,我們找出了學生表達出現集體緘默的原因:教師的詞語運用教學訓練形式太單一。只有有機創設表達情境,有效激活表達慾望,詞語才能化做具體的形象貯存於學生的記憶倉庫,進而進入個人語言表達系統。
9.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運用的主要途徑 有哪些
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訓練。說到訓練,不主張把語迴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答課。訓練有重點訓練、一般訓練之分。重點訓練稱作語文基本功訓練,必須扎扎實實進行訓練。例如,低、中年段要在文字上下功夫,打好文字的的基礎。如開始識字、寫字時,字音必須讀准確,寫字指導必須到位,如掌握基本的筆畫,按照筆順規則書寫,執筆方法、寫字姿勢要正確。指導到位了,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寫字倒插筆,以至於影響書法練習。再如,低年級寫話訓練,重點應該放在激發寫話興趣,樂於表達上;一般的要求也是需要的,如對文字作適當的規范,如錯別字、語句通順的問題,以及初步的寫話習慣。
10.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作為一名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師,我們都清楚地知道,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將「語文」定義為:「以口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又解釋到:「『語文』就是『語言』,平常說的話就是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就是書面語言。」通過葉先生的定義,使我更加感觸到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所具有的重要性。再者,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同時又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文意義。因此,語文課程中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又具有必要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
一、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師自己要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以及自身語言文字的運用
在課前充分備好課,仔細研讀教材,重點放在挖掘課文中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激發點,從此處著手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只有找好關鍵點、激發點和適當的表述方式,才能讓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有所依託,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才會猶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斷地得到增長。但是擁有一雙發現文中關鍵點和激發點的能力並非一蹴而就,這和一個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經驗分不開。能夠擁有一雙發現文本中關鍵點、激發點的能力和完美的語言文字運用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師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標,也與語文教師一生的努力分不開。
二、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語言文字表達和運用的興趣
1.學會賞識學生、尊重學生。
當我們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並且真誠地表揚孩子,能夠給孩子以無窮的動力。而惡意的中傷和批評則會挫傷一個孩子表達和說的慾望。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都沒有標准答案,學生的很多回答雖然有很多和你預設的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創造性,要及時表揚和肯定。
2. 站在孩子的角度。
孩子和我們成人擁有不一樣的天空、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只有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將自己的視角放在孩子的角度,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傾聽學生的回答。
三、以學生的聽、讀能力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
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引領學生積極投身於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參觀游覽、訪問調查、創辦報刊、文藝演出、益智游戲等語文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才能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增長智慧和才幹。
四、設置課堂情境,增加語文課堂的實踐活動,注重學以致用
必須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加強聽說讀寫之間的溝通,加強校內與校外的溝通,加強書本與社會實踐的溝通,將課本之間、課本與叢書之間以及課本與生活之間做到最大程度的融合,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將學到的語言文化知識得到全面鞏固與充分的發揮,才能真正學以致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