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為「實踐」搭舞台,讓「活動」放光彩
進入新一輪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綜合實踐活動這一門新的課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獨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無可避免地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挖掘教育資源,讓這門新課程展現出獨有的魅力呢?我們應根據自身的特點,緊扣現實生活,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創新性為主要特徵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它更充滿生命活力。
一、以實踐活動為主線,發揮課程效應
為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在教學中應以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多種形式來促進與保證課程實施。一是選好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選取能讓學生「心動」的主題,這個主題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越好,范圍越小越好,讓學生在活動沒有開始之前便「蠢蠢欲動」,這樣才會使課堂活動之外的真正探究因這份心動而更加豐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課程會遇到新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視無睹,也不能順其自然。採用典型引路給大家以啟示是一個成功的舉措。我校的《節約水資源》這一案例可以說為全校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範例,從而激起了實踐研究的熱潮。三是專題細化。如根據大專題設立若干小專題以利於深入研究,又如由此專題引出彼專題繼續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於學生發展,完全可不拘泥於計劃。四是有機整合。實踐活動涵蓋面廣,可與學校德育活動、學科活動、班隊活動、節日活動等有機整合,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效應。
二、以基地建設為依託,豐盈實踐活動內容
如何來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呢?《新課程標准》指出:「要積極開發並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就有利於實現課程的教學時空向自然環境,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同時,這些基地類別不同,內涵豐富,課程資源取之不絕,用之不盡,教學的價值不可估量。為了充分發揮基地的依託作用,開展活動時還可以邀請基地上的部分學生家長,熟悉基地情況的行家或專家等擔任基地輔導員,指導學生開展基地綜合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們欣喜地走出校園,領略了青山綠水的美麗,了解了地方的歷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產的神力,體驗到生活的真諦。綜合實踐活動賦予學生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賦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學生在課余時間體驗社會角色
「讓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這曾是許多老師的期待。眼看著這群生活在21世紀的兒童,不會給自己梳辮子,父母不在家寧可自己餓肚子,出門一次換洗衣物全裝袋子,這的確是個嚴峻的問題。時代要求他們具有獨創的本領,生活需要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啊!「逼」著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氣和執著,前途會有坎坷和困難,我們也要給孩子創設鍛煉的機會和條件,因為他們總要在學習中自己長大。與國外的學生相比,中國的學生所缺乏的並不是知識技能,解題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態度,自信心,自尊心,責任心,自主性,創造性。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恰恰正是最為重要的。因此,作為教育者,必須引領學生獲得輕松參加實踐的體驗和經驗,使他們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教會學生關愛大自然,關心生存環境;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完善自己;培養學生發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養成學生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品質。
1. 在角色體驗中引領學生參與社會,體驗他人。
人們常說,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太差,經不起挫折和失敗。溫室里的幼苗註定長不成參天大樹。作為教師,我們更是深知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能讓孩子們在生活中一次次去體能成功、體驗失敗、體驗磨練、體驗吃苦,才能激發他們奮斗拼搏的精神,錘煉他們的意志。其實相對於校園里單一的學習活動,他們也渴望真正走到社會中去,在大千世界裡找到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份更為真實的感受,面對著孩子的熱情,我們怎能不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 在角色體驗中實現學生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常言道:學以致用。面對老師的錚錚教導,家長的苦口婆心,很多學生是在被動的接受新知識,不難發現,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學生對學習的本身已經不感興趣。要讓學生主動的學,首先要讓他們的深刻體會知識的重要性。角色體驗為學生提供了運用知識,展示才能的機會。
充裕的時間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翅膀,廣袤的空間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舞台。在兩年多來的課程實踐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她的無窮魅力: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多元感受,在實踐中獲得新知,也在實踐中形成了意識,鍛煉了能力。學生的個性在實踐中得到張揚,學生在整體素質在實踐中獲得提高,一個個新的生命在實踐中生成。迎著初升的太陽,懷著收獲的渴望,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期待。我們相信雖然嘗試的過程不會一路平坦,但一定會陽光普照。
㈡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我為改革創新做什麼
我只找到一個(明明平常找的時候有很多),但由於是別人的桌面,所以有一部分沒了
㈢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指導方法與策略有哪些
古今中外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任何教育思想的實施,都要藉助於一定的載體,任何教育功能的實現,都要依靠一定的教育資源。課程的實施,最終要解決三個問題:要幫助受教育者學習什麼?採用哪些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的目的?怎樣組織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所有這些有利於課程目標實現的內容、形式、方法等等就屬於課程資源的范疇。換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是課程得以實施的先決條件。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來的一個重要概念,為了實現課程的教育目標就必須認真研究有關課程的教育資源問題,為了有效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就必須做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資源開發工作。
(一)課程資源及其重要性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課程資源,理解課程資源對課程的重要意義。
任何課程的設計與目標的達成,都要以一定的實施素材為基礎,以一定的實施條件為轉移。例如綜合實踐活動涉及的知識,技能,經驗,某些事物的事實材料或某些事物的發展過程等等,都可以做為活動開展的素材。對這些素材加以組織和運疇,便形成活動的形式和方法,這些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成要素。課程的進行又要藉助於時間、地點、環境、人、財、物等條件,以及人們對該課程的認識水平和理解程度,這些雖不屬於課程的素材要素但它們對課程的實施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被認為是課程的條件要素,課程素材要素和條件要素的總和就是我們所說的課程資源。換言之,課程資源也就是學校課程設計和實施全部條件的總和。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范圍和水平。
課程與課程資源雖然是兩回事,但它們的關系卻十分密切,課程資源既是課程內容的直接來源,又是課程賴以實施的重要條件,課程資源的性質及其狀況,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功能的實現。毫無疑問課程資源就是課程得以成功的基礎條件,對於教育的成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的作者才告誡老師們:課程實施的范圍與水平,一方面取決於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決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水平,也就是課程資源的適切度①。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對於課程目標的實現既然如此重要,做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承擔者,特別是各級教研員和一線廣大教師,就沒有理由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給予充分的重視,事實也證明,作好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工作,恰是推動綜合實踐活動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
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對於學科課程而言已然是不可爭辯辯的事實,對於像綜合實踐活動這樣由國家規定,地方管理和學校實施的課程來說,其重要性同樣是不自待言的事情。綜合實踐活動在基礎教育新課程中是一類全新的課程,就課程資源而論,可以說是沒的任何前期積累,一切都必須從頭做起。對於一線教師,他們既沒有像學科課程教師那樣,有部頒的教材可以利用,也沒有別人的系統經驗可資借鑒,目前就連必要的教學指導綱要也還沒有正式頒布。就是將來有了課程指導綱要,也總不能要求老師們僅僅拿上一紙綱要就走上課堂,或到課外、校外去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吧!倘若到了那樣一步田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只有付諸東流了。鑒於這樣一種情況,要把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地開展起來,就有必要為課程的實施創造條件,就必須努力開發學生和教師適用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資源。
提到教育資源,囿於傳統的認識,就以為是編寫有關學生活動的指導用書(或資料),而說到活動指導用書(或資料),又會將其與傳統的課程的系統教材等同起來。如此演繹的結果,課程資源開發就變成了為學生編寫人手一冊的教材,就成了為學生統一訂書、買書。這是一種極其狹隘的認識。倘若再把這樣一種認識和敏感的經濟問題聯系起來,所謂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開發便常常會成為一些人一擁而上的鬧市或淪為另外一些人不顧企及的禁區。這是障礙綜合實踐活動健康發展的極不正常的現象。
實際上,從課程資源開發和使用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看,課程資源的多元化正在成為一種取向,雖然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以紙張印刷品為介質的教材,還會在一定場合,一定時間內佔有重要地位,但包括了活動材料、教學設施、活動陣地、媒體和網路在內的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的呈現形式正初露端倪,作為課程資源開發的走向已經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就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具體情況而論,它本來就不以系統知識的傳授為主,活動課程強調地區特點和學校特色,更無必要編制供全國統一使用的系統化、學科性的教材或教學用書。但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程的教育目標的要求出發,當前為教師和學生研製指導性的活動資料供各地選用則是完全必要的。以這樣的資料為平台教師可以比較便捷地獲得相關的教育資源。資料不像教科書那麼嚴格,而且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便為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創造性教學留有較寬的餘地。我們認為,組織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以集體力量,研製和開發用於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資源,容易保證資源具有較高的質量和經驗的實用性,這有利於綜合實踐活動的健康發展。
從近年來實施活動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際情況看,課程的實施是需要教育資源的。教師和學生也歡迎提供教育資源。一些比較優秀的教育資源對於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的促進作用,對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起的積極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從現實情況看,各地區集中優勢力量,認真研究已有的教育資源,去粗取精,取優劣汰,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研製和開發具有地區特點的教育資源的條件也已經日臻成熟了,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各地教委和教研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目前多數人將其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兩大類,每一類別之下又區別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實際上人們認可了的課程資源,都只屬於現實性教育資源范疇。除此之外,教育資源還存在虛擬性課程資源和歷史性課程資源兩種類別,前者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但對人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開發卻頗有裨益,一些常見的思維訓練類的活動,常常取自於這一方面的內容;後者則是雖然在目前的現實中並不存在,然而在歷史的現實中卻是曾經存在過的事實,例如許多科學史的故事和技術形成的思路等等就常常被改造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如此看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至少可以分作三種類別:現實性課程資源,歷史性課程資源和虛擬性課程資源,在每一類別之下,又可以進一步做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的劃分。
從宏觀上考慮課程資源的開發,當然應對課程資源的各個方面給予全面關注,不僅要考慮課程的素材,從素材中選定活動的內容,確定活動的形式和方法,還要考慮課程的實施條件,例如綜合實踐活動專用教室的建設,校內外活動基地的建設和相應的教育資源的配置與研發等等。從課程實施的教學層面,人們更多地則是考慮課程資源內容的擷取和形式、方法的確定等等。當然課程資源的素材性和條件性,永遠是交織在一起的,很難給予明確劃分,在活動實施中做這樣的劃分,只不過是依人們考慮問題的習慣,常常是先研究事物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再考慮內容的呈現條件的緣故,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在下面分析課程資源的特點的時候,我們會特別關注它的素材性特徵,然後才考慮它們的條件性特點的。
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素材而論,大體上可以講具有豐富性、區域性和等價性這樣一些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豐富性,是指可以用於課程資源開發的素材類型和數量頗多。前面已經談到,綜合實踐活動是循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身發展的關系三條線索展開的,那麼有關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知識、經驗、技能、方法、事件等等都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加以開發和利用,在現實中還可以把上述每一條線索的具體化為幾個相關的領域的內容,即:
自然與科學領域:包括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各種要素的內容,如水文,土壤、氣象、生物、糧食、能源、資源以及人類生活的整體環境和常見的各種自然現象等等。
社會與文化領域:包括有關各地區的經濟、政治、歷史、文化、社會等問題。
人的身心發展領域: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維等相關的問題。
上述內容本來已經十分龐雜,兼之對這些素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將會受到時間,地點、人力、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等條件的制約,就會使課程資源的開發顯示出千差萬別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差異性,是說課程資源因地而異,常常會反映出地域性特點。這首先是因為各種地理要素如氣候、植被、土壤等的分布具有明顯地帶性;地形、地質等因素雖不具地帶性分布,然而在各個地區卻仍然有自己的特點,因而使人類的生活環境總體上形成了區域性特徵。再加上各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形成的條件和歷史不同,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各異,自然和社會條件又會深刻地影響當地教育的發展和需求,從而使不同地區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便會呈現出區域性特點和區間的差異性。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適應區域發展的需要,不能搞千篇一律,那些與當地生活脫節、缺乏地方特色的。
所謂課程資源的開發是不受歡迎的所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等價性,則是指盡管不同地區課程資源各俱特色,千差萬別,但是從課程要素的角度看,不同的教育資源在實現教育目標,體現教育價值方面卻具有一定的同質性。例如:海南學生研究熱帶植物和內陸乾旱區的孩子們研究芨芨草,同樣可以幫助學生們加深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理解,它們對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過程和成功的歡樂,以及對自然美的感受有著同質等價的教育效果。這就告訴我們,無需整齊劃一的課程資源,只要堅持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開發並提供適用的課程資源,每一個地區都可以獨具特色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策略
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確定課程內容的出發點,在實施與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從有利學生發展,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出發,努力開發豐富而適用的教育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驗表明,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要特別應該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從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出發,開發基本的教育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類新型課程,它有自己特定的教育目標,也有自己特定的活動領域,課程實施無疑應該從這一基本要求出發,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內容開發成教育資源,供學生活動時使用。為此,需要對課程的目標進行深入研究,從課程需要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從自然、社會和學生生活中選擇切適性的主題開發成活動資源。為保證每一項資源都能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還應對其進行必要的評估,以便正確無誤地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在兒童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有一種觀點認為,綜合實踐活動無需為學生編寫任何材料,如果說需要給學生開發教育資源的話,也只是各個教師自己的事,只要校本開發就足夠了,這無疑是一種有失偏頗的見解。誠如前面曾經提到的那樣,綜合實踐活動,如果像學科教學那樣編寫全國通用的以知識的體系化為特徵的教材的確沒有必要,然而從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效能出發,從學生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為學生精選和優化必備的教育資源,開發和提供高質量、可操作的活動平台,則是完全必要的。需知,開發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滿足綜合實踐活動的需要,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並不是每一個教師都可以達到的。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組織國內有關專家,認真總結多年來實施活動課程的經驗,並借鑒國外有用的經驗,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編創適用各學段學生的,包括文本、材料、軟體在內的基本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供各地參考,不失為推動綜合實踐活動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
2、從地方實際出發,開發校本課程資源
一般講,基本教育資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因而難以反映各個學校的特殊要求和適應各地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需求的實際變化。為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各地學校還應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著力開發學校適用的校本課程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是由學校組織的對適合當地需要的活動方案進行計劃、設計、創編、實施和評價的過程,是學校師生自行建設獨具特色學校課程的自主行動,它尊重學校師生的首創精神和學校環境的獨特性。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不但為學校實現自己的辦學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資源支持,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可以是教師個人或教師群體對課程資源創造性地研發,也可以是對已有資源的選擇和改造,既可以通過長期計劃加以實施,也可以是對單獨的具體項目的研製,其形式和內容都是豐富多彩的。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是基於學校和教師自主的行動,搞好這一開發工作,首先應對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有準確的把握,並對學校的人力和物質資源以及學校的辦學環境、辦學歷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社會,學生和知識三方面的課程來源確定開發的主題。一般講,對一個學校來說,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最有用武之地的領域,是與地方和社區現狀發展相關聯的方面,例如山西陽泉的小學生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將當地煤矸石堆積造成的污染納入了課程資源建設的視野,湖南一所學校師生因為一起喪事對學校教學秩序的干撓引起了對當地髕葬改革的關注,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六年級學生對困擾學生的「網吧」現象做了許多深入的調查,在分組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班級匯報,取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提高了認識,促進了信息技術的學習,這些都可以稱得上是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絕佳的案例。因此,認真研究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斷地收集和積累相關的材料,並能夠經常保持對問題的敏感,就有可能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可供開發的課程資源來。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水平如何,常常可以視作衡量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理應引起各地學校的高度重視。
依據活動的教育目標、內容、形式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常可以將不同領域的活動項目,細化為一些基本的活動類型,如與學生發展相關的思維訓練活動、心理健康訓練活動,與自然和科技相關的科學探索活動、設計與製作活動、創造發明活動,及與他人和社會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活動、文化探索活動等,此外還有與上述三者都緊密相關的綜合研究型活動等等,每一類型的活動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㈣ 如何提高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有效性
綜合實踐活動這門學科是充滿生活情趣的課程,它讓同學們在做中學、玩中悟。要學好這門課程就要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自己動手去做、親身去經歷、用心去體驗。如果你不是一位專職的綜合實踐老師,想把這課上好,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是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擔任了本年級的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從這一年的教學中讓我不禁地從心裡發出感嘆,想上好綜合實踐課可真不容易啊!想把每一節課都上好那就更不容易了!它所涉及到的知識面、條件、環境廣而多。我認為想上出高效的綜合實踐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理論指導
每一位教師都追求創造性的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的課堂教學活動,這也是每個教師努力的高層次的教學境界,為達到這一境界教育者就必須不斷進行理論學習,以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讓自己的隱性教學設備不斷更新換代。教育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有效的課堂教學的關鍵是要營造一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密切配合的和諧有序的課堂教學活動氛圍,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思維積極性,因此「啟發性」是課堂教學優化的標志和靈魂,它真正把學生推向學習的首席,把老師推向學習中的牽引席。
二、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實施途徑
1 多彩的活動組織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興趣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韌不拔地探索下去,並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2、科學的活動組織語言,增強探究權威
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必須藉助於科學的語言來表達,因此教學語言必須要做到規范和准確。教學語言的規范,要求教師講課時發音要正確,語句要合乎語法修辭, 盡量用普通話;要求圍繞中心,句句緊扣,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要求遵循規律,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蓋全。教學語言的准確,要求教師選字用詞要科學無誤,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尤其是對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結論等務要科學准確。
3、充滿情感,富有節奏感的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教師在深刻體會教材的思想內容後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 潛移默化的效果。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並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
三、有效的活動問題設計,激活學生思維
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如何准確把握好這個度,就需要老師們在選擇了綜合實踐活動題目之後,首先從自身出發對這一研究項目做一個整體的規劃、調查。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及他們所能達到的學習高度,不僅備好活動內容,更要備好學生,只有這樣,教師在活動中才能真正啟迪學生的思維。
1、教學問題設計要"趣",激發思維的積極性
教師在活動中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活動前的准備,及時進行歸類、提升,適當地引入直觀材料或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並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
2、 教學問題設計要「懸」,激發思維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師在設計、歸類互動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尋找最佳處創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於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慾倍加旺盛,
3、 教學問題設計要「巧」,激發思維的靈活性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尋找最佳時機,在學生思維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設疑,創設「憤」「悱」情境,以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然後開通思路,釋疑解惑。
4、 教學問題設計要「精」,激發思維的層次性
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講求過程、不重結論,具有可思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激發學生思維的層次性。
四、重視活動中學生的首席地位,推動全面參與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是老師預設,學生看、聽、記、寫,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生幾乎沒有自己的問題,即便是遇到問題也是老師幫著「迎刃而解」,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條件和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正是打破這種僵局,真正的開放、實踐、合作、探究,真正把學生推向學習的首席。
1、尊重學生的問題,讓他們會質疑
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質疑,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問題。活動剛剛開始或剛剛參與活動的學生也許顯得比較生疏,萬事開頭難,能邁出第一步就是最值得鼓勵了,在老師的引導、鼓勵下,學生的問題意識會越來越強,也會越來越精。
2、尊重學生的感受,讓他們會思考
由於每一位學生看待問題和處事方法不一樣,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面對同樣的問題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教師要尊重他們不同的感受,讓他們學會自己獨立思考,一件物品從不同的角度看或許有不同的收獲這也說不定,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思考,柳暗花明轉眼就是。
3、尊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會合作
綜合實踐活動是跨學科、跨領域或是跨年級的,性格不同也讓學生們的探究興趣各不相同,無論是哪一科老師,不要僅僅把學生局限在自己學科的小小范圍內,鼓勵他們走出去,尋找與自己興趣的合作者,通過磋商、探討,共同完成、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
要上好小學綜合實踐課我們就不能將學生局限於學校,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把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認真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真切地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要因地制宜,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中快樂地成長。
㈤ 如何開展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新《課標》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實驗與推廣,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同時也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教材和舊教材相比,在內容設計安排和呈現形式上均有所突破。最為顯著的一個舉措就是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中增加了數學實踐活動。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設置,打破了原來學科教學中重書本知識,輕直接經驗;重結論,輕過程;封閉學習多,開放學習少;機械記憶多,實際應用少等的教學模式。給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如何正確認識數學實踐活動,如何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實踐活動課以怎樣的的模式呈現便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內涵、意義
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解決某一實際的數學問題為目標,以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它是對數學學科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對學生理解、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貫徹著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思想,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由舒展身心。它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著眼於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以學生的直接體驗和最新信息為主要內容,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和主題研究為基本形式,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因此,它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
數學實踐活動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知識記憶為特徵的陳舊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和對數學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並獲得直接體驗。
具體來說,它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利於提高他們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意識和探索精神。同時,他們在活動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夠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並且由於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有著更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相互交流、相互請教,每個人的創造力、科學志趣和個性差異鮮明地表現出來,有利於教師的因材施教。
2、促進課內知識的擴展、深化和鞏固,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認識范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在活動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教科書上是沒有答案的。如:巧用余數解決實際問題,怎樣買最省錢;測量計算教學樓的佔地面積和建築面積;設計一個春遊或秋遊方案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急於想解決的心理,促使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去搜集信息和資料。學生在處理分析這些信息和資料的過程中,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3、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和競爭,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有觀摩別人的機會;有自己成功的機會,也有自己在大家面前失敗的時候;有頭頭道道說理的時候,也有推翻自己去承認別人的時候。當學生認為自己成功地解決某個問題時,他們便會盡可能地向其餘的同學有條理地敘述和論證自己的方法和觀點,無疑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競爭,能使他們認識到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真理、對待榮譽,這樣非常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基本操作程序
數學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解決問題的活動,它在呈現形式上絕不是單純的戶外活動,它可以表現為課堂內的經理探索,有可以表現為課內外相結合,還可以是完全置身於社會這個大環境下的調查活動。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活動,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選擇都是由學生自己選定。一般來說,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確定課題——商定活動方案——論證活動方案——總結評價。筆者試以小學數學的實踐活動課《我們去秋遊》為例具體闡述。
1、確定課題
數學的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每一位教師必須創設一個鼓勵學生去探索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所以,在課的開始,老師就從談話引入,課堂氣氛異常輕松、愉悅。「秋天到了,校園了的各種花也開了,天氣也特別得晴朗。這么好的季節,你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當有學生建議組織四年級的秋遊時,教師順勢引導:「秋遊活動很有意義,可是整個四年級班級多、人數多,要組織一次這樣的活動,需要好好計劃一下,做一番准備。想不想做一回小小策劃員,自己來設計一個秋遊方案?」然後,教師揭題:秋遊。這樣就對本次實踐活動進行了定向。
2、商定活動方案
這一環節是明確實踐活動目的,協定實踐活動程序。教師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商議確定活動前的准備。「回想經歷過的幾次春遊活動,想一想要組織這樣的一次較大型的秋遊活動,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呢?」學生紛紛發表意見,異常踴躍。首先,師生經過交流共同確定秋遊的地點—蘇州樂園。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梳理和歸納。最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討論交流確定活動前需要解決問題,確定本次實踐活動的方案程序。(一)制定租車方案;(二)選擇購票方案;(三)建議遊玩方案。
3、論證活動方案
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能水平,創設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索研討的問題情境,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進行探討發現的研究材料和信息,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活動中去,並充分驗證自己設計的秋遊活動方案。
(1)論證租車輛數和租車費用
多媒體提供信息:洛社鎮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人數401人,教師24人。每輛汽車最多可乘坐45人,包車每輛500元。學生很快列出算式為:(401+24)÷45=9(輛)……20(人)。當老師問要租幾輛車時,大多數學生都說10輛,但有一小部分學生提出了異議,理由是最後一輛車只有20人,也要500元,太浪費。這時,老師順勢引導:「從節儉的角度考慮,20人租一輛車,空位太多,太浪費。那麼,你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學生紛紛展開討論。有的學生提出「這20人擠到其他幾輛車去。」但馬上就有學生反對,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客車超載,違反交通規則,有不安全。」這時,就有學生提出可以租一輛小車。這樣既可以解決多餘人員的乘車問題,又不浪費。經過商討,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租一輛小車。教師於是又提供一條信息:租一輛小車要300元。這樣租車費用也得到了解決。無形中學生學會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靈活解決的策略。
(2)論證購票方案
首先讓學生模擬購票員角色,咨詢有關信息:根據信息中提供的相關內容,以自由問答的形式向模擬購票員咨詢。(什麼叫「團體票」,「30以上」是什麼意思?)其次讓學生先商量一下怎樣購票更合理,然後算一算需要多少錢。最後小組內選擇最佳方案,並陳述自己的觀點。當學生列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案後,教師啟發比較:「看來購票的方案不止一種,那麼作為四年級的老師他們該如何選擇呢?你能提供點建議嗎?」學生在發表看法的過程中,引起他們共鳴,選擇並篩選出一種最佳方案。即
401位同學買團體票401× 30=12030(元);24位老師買成人票 24×60=1440(元)。最後教師結合實際讓學生說一說本次秋遊活動每位同學應該交的費用。
(3)論證遊玩方案
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份「蘇州樂園」部分遊玩項目的價目表。「參考所提供的價目表,根據自己的愛好作出決定:如果你去,你准備向家長要多少錢?這些錢可以怎樣安排?」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了各自的遊玩方案時,教師又提出靈活性、開放性更強的要求:「如果只帶20元錢,你覺得最多可以玩幾個項目?是哪幾個?最少可以玩幾個項目?是哪幾個?幾個項目?」在此基礎上,教師評價激勵:「根據個人的遊玩方案設計,評出小組內哪位同學消費比較合理,做到既節約又玩得盡興。」
論證活動方案強調的是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去發現和研究問題。不僅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更是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4、總結評價
數學使活動課的總結包括過程總結、結果分析、交流甚至答辯活動。側重在學生反思探究、實踐中的得失。如:「我懂得了什麼」,「我掌握了什麼方法」,「我在實踐活動課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進」等。所以,教師以問題:「國慶節快到了,悄悄地設計一份全家人出遊的方案,給家人一個驚喜」。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由於數學實踐活動課課型的特點,決定了其評價標准和方式與常規性學習的不同。它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為參照系,而不是以科學領域的發展水平為參照系進行總結和評價。評價時,既要評價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評價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三、數學實踐活動課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將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
課外活動是「在教學大綱范圍之外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它不屬於課程的范疇。數學活動課重在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它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雖然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隨年級的上升而具有層次性,但這些內容是不確定的,它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靈活安排的。其開設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數學游戲、數學講座、數學牆報等。而數學實踐活動課不同於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它的設計和實施具有一定的規范,並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過程。它涉及的領域更為廣泛,側重從數學的角度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主要以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這一點,避免將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課外活動和數學活動課。
2、正確處理師生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的關系
由於數學實踐活動課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所以小學生樂於主動參加、積極投入。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始終處於動態的活動中。同時,他們又通過自身獨立探索和合作研究的體驗、,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特長,而不是間接地、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因此,學生是數學使活動課的主角,居於主體地位。但他們的學習活動又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教師在適當時機的引導、組織和幫助對他們的學習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此時起到了輔助的作用,居於主導的地位。所以,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
3、數學實踐活動課在組織形式上要突出靈活性的特點
教師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組織年級活動、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課內活動;可以組織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在家長指導下的活動。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活動,都應該使數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相聯系,突出數學實踐活動的應用性。讓學生樹立「大眾數學」觀,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逐漸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的「數感」。同時注重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軟化學科界限,敢於打破傳統的格局和學科限制,允許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而不是「純數學」。
㈥ 小學綜合實踐課活動的教學任務是什麼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這標志著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在新課程體系中出現了一門名「綜合實踐活動」的必修課程。 這一課程的產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一個難點。因為它是一門沒有統一教材、由國家設置、地方指導、學校開發的一門全新的課程,它的活動設計需要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加工,有著新的理念和價值追求;其實施需要相應的課程目標設計、活動領域規劃、活動主題設計等不同環節有序完成,有著全新的實施策略。課程的實施是當前基礎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難點,為培養能勝任這門全新課程教學的新教師,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和教學一線的現實呼喚,我們在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裡設置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這門課程。該課程是以研究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的問題為目的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課程緊密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需要,介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性、價值及理念;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設計、主題設計、內容整合、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活動的基本方式與方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程評價的原則、內容和方法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課程觀,要使學生理解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意義,掌握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方法和程序。初步具備設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開發具體內容的意識與能力;初步具備設計系列主題活動和單一主題活動方案並能實施課程方案的能力;掌握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策略,具備初步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和評價課程的能力。
㈦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一、實踐與文本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做」。但這一種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學習。文本學習是一種符號學習,是對前人積累下來的認識成果通過各種間接學習的方式來獲得。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實際上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的關系。同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實踐的深度,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真正理解實踐的目的與意義,把握各種不同實踐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領,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恰當地選擇和利用活動工具和相關手段,完成達到活動的具體任務和目的。
活動課中,我們對現有教材作適當改造,增加一些時代信息和與現實生活相關的信息,以促進學生綜合地運用知識,創造性地實踐知識。如我校開展了一次《家鄉小河的尋訪》綜合實踐活動。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我們安排了參觀、訪問、攝影、繪圖等,將語文、社會、美術、法律、家鄉環境調查等諸項知識與見聞有機地結合起來,並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活動後,大家又展開了「如何保護環境」大討論。同學們積極參與,靈活運用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聲情並茂地表達了他們對污染母親河的不良行為的憤慨,以及要求保護的請求和願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心智和語言素質,而且得到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啟蒙教育,培養了綜合素質。
二、突出能力的綜合訓練。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讓他們在「動」中學。因此,教師應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寓於活動之中。如我們開展「十個一」活動,要求每個學生「發一則現代科技信息」,「收集一條科技小常識」、「提一個科學小創意」,「寫一則讀書筆記或心得」「編一份科技小報」等。活動中,同學們通過各種渠道積極搜集現代科技新信息,收集科技小常識。每個同學都作了讀書筆記,寫了讀書心得,還親自設計科技小報參加「六一」展評。此類活動,學生自己動手,不但學到了許多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使閱讀和語言實踐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三、重視活動的實踐性。
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多種「感官參與」,在「動」中接觸事物,感知事物。如我校小記者團到掇刀義烏市場采訪後,同學們都寫出了300—400字的現場報道,課堂上開展一次評選活動,把評出的優秀報道張貼在宣傳窗中。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不少同學對如今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作了很好的宣傳,也有不少同學對市場的一些焦點問題進行如實報道和評論。這種實踐活動,不但使學生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而且提高了廣大學生采仿、撰稿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我們還結合地方實際,挖掘地方資源,開展以語文學科為主題的各種實踐活動,來拓寬語文知識運用的時空領域,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大自然的情感。如「家鄉小茶館的尋訪」、「荊門『老萊子』路探源」、「給違規亂闖紅綠燈者的一封信」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展調查研究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勇於探索、不怕挫折、敢於創新的個性品質。
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人的創造力要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我們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交叉活動,通過「發展」途徑進行「提高再創造」的訓練,使創造潛能得到發掘,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如二年級老師設計的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找春天》:老師先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春天,尋找春天;然後組織學生說春天,畫春天,寫春天;最後在班裡舉行展示會。在這次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展示。這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而且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創新能力。
五、注重學生生活空間,實現學生樂學。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老是圈在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索,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要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獲得發展。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與同伴們討論與合作。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文本學習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實踐學習完全變成灌輸式的文化學習過程,那麼,綜合實踐活動也會名存實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正是由於我們正確處理了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從而使學生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慾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實際測量或估算中進行了一次研究性學習,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於我們沒有隻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讓學生去測量,去貼近生活,學習效果才十分明顯。
六、多運用貼近生活的游戲。
游戲是兒童自由表現最明顯的形式,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百折不撓的認證,自由表現和游戲是一致的。心理學家福錄倍爾甚至認為游戲在兒童方面是人類發展的最高表現,因為只有游戲才是兒童心靈的自由表現,是兒童最純潔且純精神上的產物。所以,利用游戲是學生產生興趣的最佳途徑。
㈧ 如何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活化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注重提升小學生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同時加強了對小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能讓小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快樂、構建知識、形成能力。要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眾多教師開始考慮讓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更加接近生活,即實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活化。
這種舉措的本質在於讓小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貼近生活,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實踐,在生活中獲得全面的提升和升華。
基於此,本文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如何接近生活議題進行了淺探,以期拋磚引玉,進一步促進小學綜合實踐互動的發展和進步。
二、從生活中取材
在進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之前,需要教師制定合適的活動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從生活中取材,利用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來安排活動計劃和方案。
例如,社會媒體報道了某地發生火災的情況,並且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教師就可以以此為題材設計和安排綜合實踐活動,以火災為主題,讓學生了解火災發生的原因、避免火災的措施以及火災中正確的逃生手段等等。
此項綜合實踐活動的取材來源於生活,並且是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此次火災經過媒體的報道,在學生家庭中已經引起了廣大的反響,學生必定會受到家長的教育,並對火災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三、讓學生走進生活進行實踐活動
要讓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更加接近生活,教師就應該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活動。
例如,以《春天在哪裡》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其內容就是讓學生在春天到來時發現春天的痕跡、了解春天的特徵,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並在其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此項主題就需要學生走進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春天的痕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春遊,或者讓學生家長帶領學生進行踏春活動,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生活中的春景,並且完成各種記錄,最終得到春天在哪裡的結果。
在這個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真正地走進了生活,是在現實生活中完成此次實踐活動。這就有機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貼近了生活,實現了生活化。
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
在讓學生走進生活進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更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也就是要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並且提出問題。
教師需要明確的是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是一個可持續的教育過程,其目的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和動手能力。
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走進現實生活進行實踐,更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由此提出問題。這樣,教師就能夠依據學生的發現進行參考,制定更加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五、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教師需要謹記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的工作只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實踐。也就是說,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夠做出更加符合學生素質和能力、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嚴格追蹤學生完成實踐活動的過程,掌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能力。通過與學生交流和互動的過程,教師應該得到大量的信息,並以此作為指定下一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材料。
經過調查和研究發現,當前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並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有部分實踐活動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疇,學生根本無法利用自身的生活常識和經驗解決其中的問題。
而造成這些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教師沒有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制定綜合實踐活動的計劃安排時,教師往往從自己的認知出發或者參考網路上的資料。由此而制定的實踐活動計劃並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得此計劃更加偏離學生的生活。
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才能夠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狀況,甚至聽取學生的意見。只有建立在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基礎上的活動計劃,才能更加符合學生的能力和基礎,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六、結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建立在新課程標准下的重要教學內容,是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實行的手段,其目的就在於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知識、提升素質,同時感受生活,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地成長。
要實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活化,就需要廣大教師從生活中取材,以此制定綜合實踐活動的計劃。並且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完成實踐活動。同時,要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並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以此制定出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符合學生情況的實踐活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