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實現新教師角色的轉換
一、 樹立教師形象,適應角色變化 當我們進入中學的校門時,我們就要清楚,我們的身份已經變了,這就要求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好自己的角色,、為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個轉換: 1、身份的轉換 如一個人在家是兒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在商場是一位顧客;在公汽上是一位乘客,不同的場合,我們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這就要求我們的言語、行為等等,甚至可以小到像衣著都要做很大的調整,特別是我們剛畢業的新教師,由於我們剛從大學的校門走出來,衣服可能是學生裝或者說接近學生裝,別小看這樣一種小事,有時,會讓我們很難堪,經常會被門衛值班室人員誤以為是學生,為了簡省不必要的麻煩,新教師的衣著還是要盡量成熟一些,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提高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2、職業定位的轉換 我們每一個人的職業都是有定位的,如人們對醫生的職業定位是:問診開葯、治病救人;對律師的職業定位是:巧言辯護、維護權利;對教師的職業定位是: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為此,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應該想到我們十一個老師,應該盡可能地去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生活,教給學生知識,而不能做一些敗壞師德師風的事情。 3、期望值的轉換 新教師往往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著很高的期望值,有著很美好的職業嚮往。但由於教師角色行為的復雜性,新教師在角色適應中總免不了受到角色沖突的心理考驗。新教師在走上講台後可能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花大力氣認真備課,希望把知識全盤地毫無保留地倒給學生,可是得到的回應卻事與願違:新教師往往滿懷信心走向講台,灰心喪氣走出課堂。上課竟然成為一種折磨!看著鬧哄哄的課堂,看著精心設計的內容沒有人理睬,或者說理睬的人不多,無論你怎麼提高聲音,溢滿心頭的只有無可言狀的挫敗感。真是:「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為此,我們要降低期望值,同時,也要我們找一下自身的原因,盡快調整心態。如果這些轉換我們都做好了,我們就在學生面前亮好了第一次相,也樹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為我們下一步的教學工作作了一個小小的鋪墊。 二、 組織教學,狠抓備課 1、時間投入要夠 2、資料准備要充分 對於新教師來說,不要老是依賴學校,該買的資料一定要自己買,手中的資料多了,多查閱,多補充,才有可能在上課的過程中做到得心應手。 3、備課環節是關鍵 這一點,因人而異,就我個人而言,我是這樣做的:先總體瀏覽一下教案和課本,以便控制講課的深度、廣度,看哪些知識比較生疏,針對較生疏的知識,我們就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在弄清楚的前提下,再來寫教案,寫教案的過程中,不要照著別人的抄,一定要寫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教案來,教案出來後,一定要反復看,反復記,琢磨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同時做一些題目,如果講一節課,重點、難點不突出,給學生的感覺就是「東打一錘,西打一棒」,最終會影響你的教學效果。 4、上課是教學的最重要的環節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場所,要上好課除了備好課外,對新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很高的要求。衣著要莊重合體、教態要自然大方,不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地方去;同時要有明確的講課思路,語言表達順暢、內容安排得當;還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以保證課堂秩序;也可以通過聽一些有經驗的教師的課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等等。 三、培養學生的興趣 這是一個人人都會說,但真正做起來又相當困難的話題,有很多學生會說「老師,你的課講得好,學生自然會聽。」其他科目我不清楚,至少我們地理是這樣,由於地理是個交叉學科(有地理知識,有數學知識,有歷史知識,有物理知識等),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具有較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在講課過程中,如果只講地理知識,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多穿插相關科目的知識,會使學生的興趣大為提高。 四、為人要謙遜 初出茅廬,難免會有一小部分老師,覺得自己才高八斗,擺出一幅盛氣凌人的駕勢來,這樣會使你周圍的人遠離你。當我走進會澤一中時,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會澤一中無弱者」,所以,我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還感到自卑,由於我比較笨,所以,我對於自己不懂的一些問題,我經常會跑去問同組的老教師,他們都毫不吝嗇的給我詳細講解,真的讓我受益匪淺,試想,如果擺出不可一世的樣子來,那誰也不會告訴你,這只會增加自己的教學難度,用我們李校長的一句話說「扶著師傅的肩膀前進」,在此,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師傅。 五、對學生要不要偏心,善待差生 只要是好學生,老師都喜歡,但我們喜歡不要在學生面前表露出來,在學生面前,我們還要故意裝作滿不在乎好學生的樣子,更多地去關注差生,只要差生的成績上來,你的教學成績一定很好,我的具體做法就是:課堂上多提問差生,盡管答得出來還是答不出來,我們都應該給予表揚,另一方面,在批改作業時,可以在差生的作業本上寫一點鼓勵的話語,這樣會讓差生覺得:「老師還是很在乎我的」,差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培養了一部分。對於極少一小部分純粹不想學的學生,我們就用軟辦法哄他,讓他上課不搗亂,以保證我們的教學。 新教師角色轉換,從不適應到適應,從內心彷徨到專業發展,既是一個艱難的歷程,也是一種心靈的洗禮,一種走向成功,走向幸福的「蛻變」過程。我們在選擇了做教師這一職業後,要作好充分的心理調適,有準備的去做教師!充滿熱情地去做教師!終身的去做教師。
㈡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
我認為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
一、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時候扮演的是管理者與控制者,師生之間是管理與被管理、控制與被控制者的關系,尤其是小學生,貪玩好動,自製力差,這的確需要教師來調控,但是教師卻將此簡單地理解成管理,認為服從管理的就是好學生,不服從管理的就是壞學生。小學生的個性被壓抑,其思維被局限在課堂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已習慣於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的應試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唱著獨角戲,而學生只是課堂的聽眾與看客,在課堂教學中處於被動從屬地位。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出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這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切實的要求,即要由以往的管理者與控制者轉變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把課堂這個大舞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角,而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教師是這台舞台劇的主持者與設計者。這樣的課堂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習有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正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所不斷追求的。
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對提問的質量與評價標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問只局限於表面層次,通過閱讀文本便可解決,教師對問題答案以對與錯來判定,學生處於被動消極地位,所學到的知識雖然說也是通過學生的閱讀來解決的,但是這些問題只是膚淺、表面的,教師沒有將問題引向深處,其自主學習與個性發展很難實現。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我們要將學生引向深層次思考,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主動構建過程,這對教師指明了方向,需要教師實現兩個轉變:第一,創設愉悅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新形勢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構建過程,而不是書本知識的復制過程,我們要將知識的單向傳遞轉變為多向交流,要注重課堂生成的處理,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把學生的課堂反應引向更高的層次,讓學生學會主動地發現問題,學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第二,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新課程標准提倡以人為本,倡導發展性評價,以使學生增強信心、體會成功。因此我們要摒棄以往教學中的終結性評價,落實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間的個性差異,目的在於激勵學生發展。
三、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為學生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放任自流,教師不管不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不是強制學生學習,而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來,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小學生知識基礎薄弱、認知能力較差,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此時教師要為學生理清思路,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促其改正錯誤,清除障礙,勇往直前,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成為師生良性互動的過程,從而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這樣既實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注重的是「傳道、授業、解惑」,年復一年地將書本上不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新課程改革倡導動態生成的課堂,提倡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要擺脫教書匠的角色,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開發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積累總結經驗。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師不僅要成為課程的實施者,還要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學生與課程,學習新理念,運用新手段,開發新資源,成為科研型、創新型的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身創造性運用教材的能力,由課程的執行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只有具有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學資源,將創新教育融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
㈢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轉換教師角色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由於教學活動發生在課堂內,由作為知識的擁有者的教師向作為知識的需求者的學生傳授的活動,教師就必然承擔著把知識經驗通過傳授的方式繼續傳承下去的職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就是簡單的教師「單向傳輸」和學生「被動接受」的關系。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惟一源泉,教師僅僅充當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就會禁錮學生的頭腦,不利於學生自己的主動探究。由此,教師角色必須做出適應開放式教育的轉換: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
1、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該是在關鍵時刻給予學生指導和支持的「導師」。教師應該能夠根據學生的智力高低、學習風格、學生個性等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進行的學習活動,主動而不是被動地獲取知識,真正得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2、教師應該能夠幫助學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探求知識,並通過留下供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空間以及思考的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更高階段的學習。
3、教師應該能夠在學生需要克服較大困難或付出較大努力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時,給予適時、適當的指點和支持,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
過去的數學教學在學生眼裡,就是老師的事,課堂是教師的,學生只負責接受,充當知識的存儲器。現在,教師就要將課堂的主陣地還給學生,讓他們明白,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教學,比如,當我們上課需要實物模型時,我們就可以告訴學生,准備這些模型也是他們自己的事,老師會與他們合作一起准備,那樣就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畢竟是個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有「一切為了學生的」服務意識,要為學生提供課堂學習所需要的「資源」。比如,為學生提供實物材料和設備供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向學生介紹電視中與數學相關的欄目,組織學生對某些內容進行交流;向學生提供數學課外書籍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教學情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教師不僅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兒童,而且也是兒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只有善於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面對新課程,我們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標准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才能與新課程同行,一起成長。
㈣ 新時期教師角色轉變主要有哪些方面
新時期,如何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這是我們老師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努力的,適當轉變教師這個角色,由過去一廂情願式的好為人師,到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給學生自我反思的時間和空間。 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長的能力,是教師責任感的終極體現。一日為師,終生為友——我們一直在這樣做。
師愛——心靈溝通的橋梁
愛,作為人的普通情感,是與人的需要相聯系的,人與人的關系不同,愛的內涵也各不相同。例如:母愛的偉大在於深厚、細膩與無私;而師愛的偉大在於博大、理智與奉獻。師愛不僅蘊含著對社會的責任、更寄託著對未來的希望。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在多彩的百花園中耕耘,尤其要關注「弱苗」的成長,因為他們更需要來自老師愛的呵護與培養,
一、用愛的目光賞識孩子
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教師的賞識是激勵孩子成才的動力;而教師愛的目光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在一個集體中,孩子無論是聰明還是「愚笨」;無論是淘氣還是「溫順」,他們總有各自的閃光之處,他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贊美與賞識,以體驗自身的價值。教師的賞識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階梯。作為人師,應該學會賞識學生,做學生的賞識者。心理學認為:教師的期望會通過學生個體的認識活動,影響和改變學生的自我觀念,從而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一種信任,一種鼓勵和一種愛,日積月累,學生就會產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覺地實現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當然,教師的期望要適時適度,幫助學生建立起適宜的期望目標,猶如在學生心頭點燃了知識大廈階梯上的一盞盞閃亮的明燈,促使他們不斷前進,不斷攀登。
二、用愛的渴望調動孩子
人總是在得不到時最想得到,輕易得到的東西反而不珍惜。如果一個孩子總沒有渴望得到某個東西的機會,這該是多麼不幸呀!孩子們的渴望並非金銀財寶、山珍海味。有的想戴上一枚「雛鷹獎章」;有的想得到一張獎狀;有的想在光榮冊里記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只想佩戴胸卡當一天值日班長。面對孩子的渴望,老師切不可熟視無睹,更不可哧之以鼻,而要用心、用真摯的愛盡力滿足他們的渴望,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奮進。愛的渴望帶給孩子們的是快樂、是信心、是激勵,是進步。從而使我體會到,教育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轉化。作為班主任,要想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是多給他們留一點「渴望」的餘地吧!
三、用愛的胸懷包容孩子
有人問:世界上什麼地方最寬闊!法國作家雨果回答:「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孩子的成長需要廣闊的空間,而寬闊的心靈能夠包容萬物。哪怕是孩子的缺點,老師也要用愛的胸懷給予包容。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正如辦霍姆林斯基所言:「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因此教師要以愛的胸懷學會包容,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成長空間。熱愛學生,是廣大教師用自己的心血總結出來的教育規律,使用「自尊心的原油,點燃自信心的火種,」是推動學生前進的初級動力。我們要用畢生的精力在孩子的心中播種愛,培養愛,傳播愛;從而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發現愛,感受愛,發揚愛。讓師愛永遠伴隨孩子們茁壯成長!
愛,理解、包容學生,能走入學生的心靈,給孩子成長的翅膀,這是教學管理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什麼事都有它特定的實施范圍。特別是現在教學資源集中化,追逐名師名校,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現象,名校的好學生扎堆,自律性較高,較好管理。而名校篩選後留下的學生呈現的情況是,基礎較為薄弱,行為習慣較差,我校的情況屬於後者。對這些學生除了用愛來激勵他以外,還必須適當的結合「嚴」。
師嚴——成長的階梯
一、嚴於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常常聽得到老師對學生的教誨,旁徵博引,對學生曉以大義,痛陳沒有知識的害處,極力渲染擁有知識和文憑的光輝前景;教師誠心誠意地為學生出謀劃策,或苦口婆心,或慷慨激昂,或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應該這樣,不該那樣。見學生犯點錯誤,就想當然地認為那是潰千里之堤的「蟻穴」,需要進行「糾正」,不然就「害了學生」;本來目的在於讓學生認清錯誤,但為了讓教育入腦入心,教師常常由此想到這個學生其他問題或現象,「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進而變成喋喋不休的說教,甚至還抓住這一「機會」去教育全班。老師說得口乾舌燥,可謂誨人「不倦」。而學生呢?有的閉目養神,有的甚至說:「和我媽一樣嘮叨,也不覺得累。」
其實,這只是教師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去認識和解決學生的問題,盲目而堅定地相信只有自己的認識和方法才是最正確的。有時並非教師講的道理不正確,而是因為教師並不真正了解學生的態度、想法,學生面臨的問題、處境(或許學生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給學生的建議盡管聽起來頭頭是道,可是沒有通過他切身的體驗,就很難變成他的行動。 殊不知,當我們陶醉於自己的 「誨人不倦」時,向學生「表白」的卻是一種擔心,一種失望,對學生沒有信心,實際上給學生的不是信任和支持,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
此時最重要的是教師角色的轉變,由過去一廂情願式的好為人師,到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不再是「我訓你聽」,而是讓學生共同討論,細化責任目標,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管理目標。比如,遲到,早退,曠課,課堂紀律,教作業本,清潔衛生,做操~~。讓學生自己根據自生狀況制定,但關鍵要嚴於執
行,少說多做,還有教師要加強自生的表率作用,身體力行。比如,我當班主任時,和學生商定好幾點到校,就一定幾點到,就算是下雨也一定要按時,當有一些特殊情況耽誤時,我會給全班學生作出情況說明。這樣學生會叢心底里對老師產生敬意,學習這樣做,當學生出現錯誤行為時,留給學生自我反思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由老師對學生的被動要求逐步轉化為學生的主動要求。最終養學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長的能力,這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嚴於學習方法的養成
經常在課余時有同學找我談心:老師你們平常給我們講的學習的好處,必要性,我都可以講一筐。而且我也不斷的告誡自己要好好學習,但是一到上課時我就會開小差,一到放學時我就會想到玩,總是想著我明天就努力,這樣不好,可我就管不了自己,你打我吧,罰我吧。這不禁讓我反思,這些孩子盡管底子差,但有良好的學習願望,可是由於以前未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不能持續自己的學習行為。
故,針對我校實際狀況,每每接手新年級學生時,會給他們提出一些要求。如當堂課做當堂事,作業本每天清理,對未完成作業的一定要利用課余追回來。因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根據學科要求,加強其基礎訓練,每課養成預習的習慣,聽寫詞語,每周養成周記的習慣,課堂養成筆記的習慣。對這些要求,學生一開始是一種排斥的狀態,時時會想辦法逃避,偷工減料,應付了事。這就需要花費老師大量的時間和學生去玩這種貓捉老鼠的游戲,如果老師沒養成習慣,那學生就根本不可能形成。同時,還應溝通家長,及時向他們傳達自己的心意,要求家長配合,共同幫助學生進步。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啟發,引導,點撥,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學習路線,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不重在教,重在引,引導學生怎麼樣去學。」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別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每個孩子都有對精神自由與美好理想的追求,都有成功的期待,都會不斷地尋求自身發展的空間,教師在教學中解放學生的精神空間,並進一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舞台,指出發展的方向,在關鍵時刻成為給予指導的「導師」,困難之際成為熱心的「支持者」和「幫助者」,那麼就會「引起學生對於教育自覺地需要,自動地追求。」
師者——友也
這幾年,我還有這樣一個深切的感受,那就是——要做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現在這個信息時代,電影、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網路……學生幾乎被包圍在各種各樣的媒體之中,面對目不暇接的信息世界,他們常常是只能狼吞虎咽般地去吸納、去模仿,而來不及進行有理性的選擇。他們的生活很忙很精彩,溜冰、踢足球、看NBA、玩跳舞機、上網聊天、參加生日PARTY、唱最新流行的歌曲……相比之下,教師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要少得多,他們會給學生講知識就是力量,他們會說牛頓和魯迅,他們最愛對學生說的就是「想當年我們…….」但是他們有的不懂QQ,有的不知道愚人節和情人節,不知道李玟叫KOKO,還有他們說不出新出爐的網站的名字,不知道姚明在NBA的情況……一句話,有點 「老八股」了。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走進學生圈子中,就像一個土著走進外星人的沙龍——因為對這個圈子的話題幾乎一無所知,根本無法插嘴,又怎麼能對學生產生凝聚力和影響力?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不一定是解題之道,「業」也不僅僅是作業,「惑」可以來自於所接觸的任何一個領域。正因為如此,新世紀的老師難當,因為他們可以為學生之師的范圍相對於學生日益擴大的信息來源來說,正在漸漸縮小!這就導致了師生之間共同語言的減少,心理距離的拉開。而一旦心理上產生隔膜,學生對老師就會敬而遠之,老師對學生也會產生誤解。 所以要做一個受「新新人類」學生歡迎的好老師,我們就要放下架子,虛心學習各種新生事物,對不懂的東西不要簡單地否定。學習畢竟是一輩子的事,對於教師尤其如此。如:有學生熱愛寫作,我拿出自己學生時期的作品與他們交流,結果有的學生連日記也信任地拿來請我指點;有學生愛上網吧,我也很快學會各種上網的技巧,我的電子信箱成了學生們的免費咨詢信箱,有些難以啟齒的情感問題通過電子郵件來尋求我的指點;現在我有時還通過OICQ和往屆學生聊天。這樣就可以讓師生關系特別和諧,更有利於班級的管理。
跟著時代走,趕上學生的步伐,做他們的貼心人,理解、包容學生,但又不能放縱學生。「嚴」與「愛」結合,根據各自狀況適度把握。這是新時期新形勢對教師提出的要求,相信只要我們及時轉換自己的角色,不論你教的是何種層次的學生,你都會有所收獲的。
㈤ 我以前是初中教師,現在是小學教師,如何實現角色轉變
對學生課堂要求嚴格,課下打成一片,作業不要太多,上課時語言幽默,與學生玩一些課堂小游戲,如開火車回答問題,成語接龍,辯論會------來自一個剛從小學畢業的初中生的建議
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轉變教師的角色
我個人認為,語來文教師不應該只做源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