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閱讀教學側重點

小學閱讀教學側重點

發布時間:2021-01-10 20:39:51

A. 小學英語論文側重點

第一篇: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1、利用網路鍛煉學生「聽」的能力

對於剛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聽是他們獲得一個新的語言信息的重要途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學生通過聽來提高他們的語言學習能力,他們會對教師的聲音進行模仿,對錄音機中的聲音進行模仿。但是,在當前的網路環境下,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英語聽力的練習和學習。網路可以幫助教師促使學生自主地進行聽的練習。小學生往往對於朗朗上口的英語小詩歌和歌曲比較感興趣,因此在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歌曲,幫助學生練習聽力。例如,在進行《Fingers》這一首歌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各自帶上耳機,在各自的電腦上邊看動畫邊學習英文歌曲,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相等的機會去練習自己的聽力,照顧到了所有學生的需要,並不會給學生造成壓力。並且,學生掌握了這一首歌曲之後,還會主動在網路上搜索其他的歌曲進行練習,從而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同時,小學英語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系統上放置基礎題、發展題以及挑戰題三個層次的聽力測試題目,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進行聽力練習更加有效,同時也有向上提升自己和發展的機會。

2、利用網路鍛煉學生「說」的能力

學習一門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要進行表達交流,要開口說。對於小學生來說,開口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網路環境下可以促進學生的口語表達,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路資源為學生創造開口說的條件。一部帶有話筒和耳機的電腦就為學生的口語表達提供了足夠的條件,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推薦的一些交談軟體進行口語練習。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下載AliveChat軟體,然後登錄到主頁進行現場談話練習。關於Health的話題就有很多,這樣一段簡單的對話就可以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接近英語思維,這樣學英語的時候就會更加輕松。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電腦、手機等設備進行自己的英語表達的片段錄音,反復練習和完善自己的發音,讓學生的英語表達更加順暢、流利,能夠清晰准確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利用網路鍛煉學生「讀」的能力

閱讀可以讓學生主動接觸一些新的信息和知識,同時也是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積累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接受新的知識。網路上的資源豐富,有趣的故事以及圖文並茂的閱讀材料更加能夠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路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文學素養。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課堂所學內容從網路上下載一些輔助教學的資料向學生展示。此外,微博、QQ、微信等已經成為學生們交流的主要陣地,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社交軟體進行課後滲透,在學生的微信圈或者微博里推薦一些優秀的文章引導學生閱讀,並且便於閱讀之後進行交流,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升,而且這樣一種方式也易於學生接受而不會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尤其對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4、利用網路鍛煉學生「寫」的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的單詞儲備非常有限,因此,寫作往往成為學生不願意麵對的一個難題,許多學生厭惡寫作,教師可以利用網路資源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寫作,從而解決這個難題。E-mail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傳統的書信,時效性強,而且方便快捷,可以免費發送,教師學生可以通過E-mail進行聯系,幫助學生練習寫作。教師可以展開電子賀卡製作的競賽,讓學生將自己的賀卡寫成E-mail發給自己想要祝福的人,然後評選出最優秀的賀卡給予獎勵。這樣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還可以為自己班裡的學生開一個QQ群,設置話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如「Whatdoyouwanttodointhefuture?」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寫作,同時還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留言,有助於互相學習,不僅可以進行對其他同學的模仿,也減輕了寫作能力不強的同學的心理負擔,使得學生可以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寫作練習。網路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的英語學習變得簡單而快樂,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效率自然更高。小學英語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善於運用網路進行輔助教學,藉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構建輕松、和諧的英語課堂,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慾望,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B. 低段的寫話教學與中高段的習作教學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1、要求不同:《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小學個學段習作教學的目標是:低年級側重激發興趣,培植自信,樂於寫話;中年級側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側重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2、對生活關注度不同:低年級重在激發興趣,培植自信,樂於寫話。中年級重在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重在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3、表達方式不同:低年級只是很簡單的語言表達,直觀思維,中高年級要求能很好地寫出故事情節,並且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

(2)小學閱讀教學側重點擴展閱讀

《語文課程標准》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是: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

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要求: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換到位、得體,放棄師道尊嚴,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勵者。師生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關系。

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是輕松自如地開展教學的保證。教學互動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中實現,教師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齡、身份,保持年輕的心態。

C. 小學教育的側重點究竟有哪些

小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習興趣,同時監督並要求孩子把每門功課基本內內容全部掌握,因容小學階段學習負擔較輕,可以根據每個孩子自身情況,為孩子喜歡或有天賦的項目重點加以培養。
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是孩子掌握知識的黃金階段。所以主要著重於孩子各類知識的掌握,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耐心地同孩子多溝通,溝通內容可以根據孩子當時所出現問題加以選擇,引導孩子順利渡過逆反階段和青春期,培養孩子自主學習、上進自強的性格特徵。

D. 小學語文低,中,高三階段作文教學的側重點是什麼

仔細研讀課程標准,低段是培養興趣,要降低難度,所以叫「寫話」主要是寫句子訓練,中段開始進行段的訓練,高段則是進行篇的訓練

E. 如何指導小學生進行閱讀

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到一個小故事:扁鵲三兄弟:
一次,魏文王問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葯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我們班的孩子最近開了讀書角。他們最喜歡看這些書,家長們可以讓孩子都讀一讀,我覺得很不錯的幾本:

《少年讀史記》
干貨滿滿的書,讓孩子也看得進去的歷史書,很有趣味性還能漲知識,大人都愛讀。

《胡小鬧日記》
這套書是近年出版的,在小學生中間人氣很高,同時也是我家孩子最愛,感覺讀過之後確實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類型是比較新穎的校園成長小說,文筆不錯,故事有趣,主題正能量,講一群孩子學習、成長的校園故事。推薦閱讀。

冰心經典作品集
非常經典的合集,收錄了《寄小讀者》、《小桔燈》和《繁星春水》,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推薦愛閱讀的孩子讀一讀。

F. 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的側重點

課程問題在任何國家教育體系中都處於中心地位,它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教育要求,也是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必須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隨著中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的發動和實施,課程創新的歷史使命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界人人關注的又一個焦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改變課程過分強調學科體系、脫離時代和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實際的狀況。抓緊建立更新教學內容的機制,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重視實驗課教學,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本章將圍繞著這些基本要求展開議論,提出有關創新教育課程改革,特別是教育、教學內容創新的若干觀點。

一、課程內容面臨嚴峻挑戰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首次構建了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倡導新的教育觀念,傳播新的課程思想,推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但是,課程的發展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革。在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培養創新人才的新形勢下,現在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已顯得很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在教育理論界,對於「課程是什麼」的概念,目前尚存在著諸多紛爭,甚至被人歸納為有6種不同類型定義,包括:課程即教學科目;課程是有計劃的教學活動;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即學習經驗;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再生產;課程即社會改造。正如有學者指出,這「充分表明了課程這一概念與它在國外學術界仍處於未確定狀態一樣,也是我國教育學界中使用得多而定義最差的概念。」

以探討創新教育為基本宗旨的論著,本章並不打算介入有關課程定義的爭論。無論怎麼講,作為我國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集中體現,教學內容及其體系構成,都是課程研究最基本的要素;而知識經濟時代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緊迫的要求,就是要盡快改造舊的課程體系,將人類社會中長期積累起來的,並在當代社會中急劇發展的知識技能和道德觀念,轉化為能被不同年齡學生所接受的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綜合性教育論著《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對教育內容做出如下界定:「教育內容這一概念是指一整套以教學計劃的具體形式(課表和課程)存在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它們是根據各種學校規定的目的和目標而設計的。」教育內容,或者具體地說課程教學內容,在我國教育界傳統上歷來被視為學生習得的知識,而知識的傳遞則必須以教材為依據。事實上,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初廣泛引用前蘇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以後幾十年內,「教學內容」指的就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教育技術用語詞彙》里,將這些術語定義為:教學計劃指的是「確定所要教授的專業內容,列出每種專業內容的教學課時,以及掌握知識的目錄。」「教學大綱通常以指令性文字的形式出現。課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學科或層次的學習的組織。課程設計的目的實際是確定學習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教育設備。」

教學內容是學校向學生所傳遞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課程教學內容的取向和選擇,體現了教育決策者、課程編制者和教學執行者共同的知識觀和質量觀,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在討論課程內容創新之前,回顧一下70年前陶行知先生對那時課程內容最主要的載體——教材的批判,並與我國中小學現行課程教學內容作一些比較是很有啟迪意義的。

陶先生曾以「中國教科書之總批評」為題,說過許多相當激憤的話語:

「我們試著把光緒年間出版的教科書和現在出版的教科書比較一下,可以看出一件驚人的事實。這事實便是三十年來,中國的教科書在枝節上雖有好些進步,但是在根本上是一點兒變化也沒有。三十年前中國的教科書是以文字做中心,到現在中國的教科書還是以文字做中心。」

「教科書的根本意義毫未改變,現在和從前一樣,教科書是認字的書、讀文的書罷了。從農業文明渡到工業文明最重要的知識技能,無過於自然科學,沒有真正駕馭自然勢力的科學則農業文明必然破產,工業文明建不起來,那是多麼危險的事啊!但是把通行的小學常識與初中自然拿來審查一番,您立刻發現它們只是科學的識字書,只是科學的論文書。這些書使您覺得讀到鬍子白也不能叫您得著絲毫駕馭自然的力量。」

「這些教科書並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認識自然,它們不教您試驗,不教您創造。它們只能把您造成一個自然科學的書獃子。」

「它們教您識民權的字,不教您拿民權;教您讀民主的書,不教您干民主的事。在這些書里您又可以看出編輯人引您開倒車開到義和團時代以前。他們不教小朋友在家裡、校里、村裡、市裡去干一點小建設、小生產以立建國之基礎,卻教小孩子去治國平天下……」

時隔近70年再來聆聽陶先生的教誨,我們同樣驚訝地發現,「從工業文明渡到知識文明」之際,歷史竟如此之相似。

● 相似點之一:教學內容缺乏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全面把握

陶行知先生認為當時的自然科學教材只是「科學的識字書」和「論文書」,指的就是科學課程內容只注重科學知識的羅列和科學事實的獲取,而不注重對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理解和探究。的確,既使到現在,中小學科學課程在內容的取捨上,並沒有把使學生真正了解「什麼是現代科學」為重點來設計;一部分從事自然科學課程教學的教師也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現代科學和古代科學的差別。

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以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認為,現代科學發端於伽利略。因為在伽利略以前,古代科學只是依靠哲學家的思辨;自伽利略開始,科學研究才把觀測證據作為主要方法,認為它是從觀測和實驗的事實上升為科學觀點和結論的過程,或者為了某種觀點或結論尋找觀測和實驗證據的過程。也就是說,科學理論只能產生觀測和實驗之後而不是在它們之前。在形成了這種行為和思維模式後,現代科學才應運而生,並在近代逐步發展為人類社會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因此,目前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程迴避「什麼是現代科學」和「科學家是如何工作和創新」這樣一些重大命題,僅僅要求學生記憶一些科學事實,沒有抓住科學教育的本質內容,也背離了科學課程設立的初衷。

在人文和社會課程中同樣存在類似情況。實行多年的傳統語文課程就是典型的實例,教條刻板地語法肢解和牽強性辨析,就連作為人生工具的寫作和閱讀,也在語文課程內容中被置於較次要的地位。不僅失落了對文學藝術的鑒賞感悟和人生體驗,失落了情感陶冶和想像力的調動,更重要的是失落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育。學校教育需要承擔使兒童社會化和向下一代傳遞文化標准和文化價值的重要使命,而我們的人文、社會課程內容顯然在某種程度上被異化。

● 相似點之二:將課程學習內容局限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上。

陶行知先生提倡以生活為中心,反對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他認為:「文字中心之過在以文字當教育,以為除文字之外別無教育。」通觀今天的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教材內容,其實並未掙脫這種以文字為中心的窠臼。

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教材,一是本能地堅持學科封閉、互不交叉的傳統,學科之間的聯系極差,教師從本學科內容系統完整出發,不可能自覺推動各種形式的跨學科教學,從而違背了現代科學綜合化發展的大趨勢。二是形成「千校一面,萬人一書」的格局,課程缺乏多樣性和適應性,缺少因地因校制宜的特色和個性;三是無法從社會經濟和生活中不斷汲取新的內容,造成學生不能及時獲得最新知識。事實上,學生對現代科技前沿知識和價值觀念(包括正確的或不正確的)的理解,都不是學校目前課程內容所能給予的,大量的信息來源於大眾傳媒和課外閱讀,來源於非正規教育渠道。正如S.拉塞爾指出的那樣:「學校教育內容與非正規教育內容之間的差距和交流的缺乏日趨嚴重,已成為學校的一個問題。 在校外獲得的相當一部分信息極為多樣化,缺乏內在聯系,其價值也不盡相同,它們成為消極的儲存物。另一部分有用的、現代的、適合學生興趣的信息卻很少被教師提到或利用。當兩種信息出現矛盾時便更加令人擔憂了。」

● 相似點之三:課程內容忽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對態度和技能學習重要性認識不足

無論是以文字為中心,還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最大的弊端都是「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認識自然」,「不教您試驗,不教您創造」。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尤其必須強調聯系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的學習環節,課程學習目標不僅需要包括知識技能,也應該蘊含思維能力與習慣、思想方法、意識、觀念,以及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做合一」的曉庄學校,或許比我們現在某些重點中學的學習質量反而更勝一籌。

目前,國際教育界在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課程目標優先選擇的取向上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按照傳統慣例,確定教學內容的目標有三個不同的層次,依次是:(1)知識;(2)實用技術;(3)態度和技能——三種層次優先重視獲取知識。今天,在信息量持續迅速增加和社會生活傳播對教育內容影響日趨強烈的前提條件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卻指出:「如果把十分復雜多樣的過程簡化,我們就可以按照學校教育目標層次的顛倒形式表現出突出行為培養的新趨勢。」這種新的目標三級層次依次為:(1)態度和技能;(2)實用技術;(3)知識——優先重視的是態度和技能。雖然新的三級目標層次絕不忽視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傳播信息,它必須做到與科學自身的發展及其對社會和個人生活產生的作用協調一致,但是,目標的價值取向和優先順序確實已出現了變化,因為「現在人們知道,具有堅實行為素養的人(關心變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團結精神,富於責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適合於學習和更新自己的專業和文化知識。他們在需要時知道如何通過圖書館和計算機獲取新信息。行為和能力也是在掌握和實踐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

針對課程和教學內容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最近,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對我國的科學教育狀況做過剖析和評價,我們認為,他的這些看法在原則上也符合科學教育之外其他課程的現實情況。路甬祥教授說,中國科學教育的弱點,在於過分注重於知識灌輸,忽視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培養;過於一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學校的自主創新和競爭,限制了科學教育內容、方法與目標的多樣性、創造性和靈活性;長期的計劃經濟環境,使中國缺乏對科學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的強有力的社會競爭需求動因;改革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還未來得及建立起健全的、有效的社會對科學教育改革發展的評價和輿論反饋機制;還缺乏更加廣泛深入的國際性科學教育交流與合作;校長、教師的科學素養及教育學、心理學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人文藝術存在人為分割和偏斜等等。

為此,我們有必要從當今時代人類文明進程的高度,認識課程教學內容更新的必然趨勢,重點觀照課程內容改革和創新中的幾個問題。

二、人類文明進程與教學內容更新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課程和教材,教學內容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學校課程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受科技進步、社會經濟環境的制約,也因其傳承和創新職能,反過來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正如布魯姆所說,離開了社會背景,「課程爭論的意義也就黯然失色……不顧教育過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來論述教育理論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淺薄,勢必在社會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視。」可惜的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實施多年的課程設置,特別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取捨,基本上因襲工業化初期建立的學科體系,始終將學習重心放在20世紀初期之前人類創造的知識上,最新科技成果因無法在這種「系統化」的體系中找到應有的位置,很難被納入教學內容之中,直到即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對此,我們有必要以自然科學為例,依據人類文明進程和社會發展的相關背景,揭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陳舊、落後的現象。

通常,自然科學的課程內容概括的是歷史積累起來的科技知識,而現代科技知識體系本身,在近幾十年出現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至少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學科的核心知識在急劇變化與快速更新

自然科學史研究指出,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了三次科學革命。

第一次是16~18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以及技術革命,它們引發了啟蒙運動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是19世紀近代科學的全面發展和技術的重大發明,它們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知識源泉。在第一、二次科學革命影響下,科學呈現出空前的繁榮,各門學科的核心知識都相繼出現了革命性的突破。

在天文學領域,1543年哥白尼發表著名的《天體運行論》,確立了天體學說的基礎。布魯諾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而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證明了哥白尼的理論。在物理學領域,伽利略發現自由落體定律和運動迭加原理,提出速度、加速度和慣性等物理概念;牛頓則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並系統總結出三大運動定律,1687年,他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總結了當時包括力學、數學和天文學在內的偉大科學成就。在化學領域,自1661年波義爾提出化學元素概念後,拉瓦錫發現物質不滅定律,並於1789年出版了化學教科書《化學大綱》,使化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其後,道爾頓提出原子論,門捷列夫1869年發表第一張元素周期表,推動了19世紀化學革命興起。在生物學領域,在17世紀初,哈維發現血液循環,胡克發現植物細胞,列文虎克發現原生動物和細菌,巴斯德的工作則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其後,1735年林奈提出生物分類系統,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正式確立了生物進化論,生物科學也獲得一次偉大的突破;在此基礎上,1866年孟德爾利用豌豆雜交,進一步揭示了生物的遺傳規律。此外,數學作為促進科學進步的重要工具也得到長足的發展,17世紀中葉,笛卡爾和費爾馬創立解析幾何,牛頓和萊布尼茨獨立發明微積分;18世紀數學家伯努利、歐拉、拉格朗日等人開拓了一系列數學分支;19世紀數學家不僅復興了幾何學、重建了微積分,而且使代數學獲得巨大的進步。他們在科學領域獲得的這些成就,經過後人按學科知識體系分類整理、完善並進行系統化編排之後,便構成了今天我們中小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乃至地理等學科的核心知識和主要的課程學習內容。

人們現在已經看到,自20世紀初開始啟動的第三次科學革命,即現代科學革命和高新技術革命,不僅奠定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基礎,而且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這次革命比前兩次意義更為深遠,首先是物理革命,隨後是天文學、地理學和生物學革命;伴隨而至的,還有核能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計算機和互聯網路技術、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知識革命。

20世紀初啟動的物理革命,首先是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否定了牛頓力學中絕對時空的基本概念;其次是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波爾、薛定鄂等科學家的工作完成了量子力學的構建,使人們對物質世界從宏觀認識到微觀認識都發生了質的改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也奠定了現代天文學和原子物理學的科學基礎。從宏觀上看,在天文學領域里,1929年哈勃提出有關星系紅移的哈勃定律;1948年伽莫夫提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而在1964年彭齊亞斯等人觀測到了宇宙大爆炸留下的背景輻射。在地理學領域,自1915年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書中提出大陸漂移學說後,赫斯用海底擴展理論、勒比雄用板塊理論繼續完善和豐富這一學說,從而加深了人們對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的認識。從微觀上看,20世紀初盧瑟福發現原子核和質子,並且成功實現了將一種元素轉變為另一種元素;20世紀30年代後,泡利、查德威克等科學家陸續發現中子、正電子、介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1964年蓋爾曼正式提出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並被後人不斷地修改完善。生物科學同樣日新月異,不斷揭示出生命現象的本質,其中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的成就尤為突出。20世紀初,摩爾根初步建立基因遺傳理論體系;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分子生物學宣告誕生;1969年,64個遺傳密碼被破譯,確立了生命遺傳信息傳遞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後,影響深遠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在解讀人類全部遺傳信息,並於2000年完成了草圖繪制,戰勝疾病、延緩衰老、改變遺傳性狀將不再是科幻小說描述的情景;1997年,維爾穆特首次以體細胞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基因工程也得到了大量的實際運用,生命現象已不再神秘。

總之,物質基本結構的誇克模型、地球地質構成的板塊模型、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和生物遺傳物質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等等,代表著20世紀中、後期在科學領域的最高成就和核心知識,是人類對自然和生命認識上的一次巨大的飛躍。與此同時,數學領域隨之取得一系列成就,包括核心數學和應用數學,如運籌學、數理統計、模糊數學、計算數學和數理邏輯等等,新的數學原理和數學方法層出不窮。第三次科學革命浪潮還在繼續向前推進,幾乎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學和數學等學科的傳統概念。例如,盡管牛頓力學對引力的在我們的課程中似乎很精確,但在愛因斯坦看來,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非牛頓所描述的那樣直接產生引力,而是每個物體對周圍的時間和空間產生影響,引力就是這種被影響了的時間和空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樣一來,牛頓力學對引力的解釋就必須完全改寫。在這種態勢下,我國中小學領域延續多年、基本不變的自然科學類課程內容,由於無法及時向學生傳遞這些新的科學原理,知識陳舊和老化問題早就引起了諸多科學家和有識之士極大的憂慮。

2、高新技術革命是第三次科學革命的顯著特點之一

與前兩次科學革命相比,第三次科學革命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伴隨而至的高新技術革命。現代科學轉變為技術和技術轉化為商品的周期縮短,科學、技術和生產一體化的格局,促成了全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高新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理論或最新科學突破基礎上,具有高擴散性和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性尖端技術。目前主要集中在幾個關鍵領域,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環境技術、先進製造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等。其中以信息技術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尤為重要,信息技術革命就像原子核裂變的鏈式反應那樣迅速「爆炸」,幾乎滲透到一切領域,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我們已經知道,知識經濟時代的物質前提就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革命指的是信息技術、信息傳播、信息獲取和信息應用等系列重大進步帶來的世界經濟、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有人認為,信息技術革命至今已經發生過兩次:第一次以個人電腦、微處理器和軟體為代表,解決了信息的海量儲存和高速處理問題;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以網路技術、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為代表,解決了信息傳播和處理的全息集成問題,使人類的生活空間從物理空間擴展到電腦網路虛擬空間,即「賽伯空間」。在不久的將來,還會發生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將要解決人腦與機器的全自動信息對接、信息交換和互動問題,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革命打下技術基礎,使人類社會步入知識文明時代的成熟期。

無論怎樣講,高新技術革命將使「技術」本身,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獲得前所未有的地位,技術教育比任何時代都更顯得更為重要。早在1985年,美國就啟動了著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61計劃》,站在戰略性的高度上,針對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技術教育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制定的一項面向21世紀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由於2061年哈雷慧星將再次臨近地球,這項改革的目標就是使當今兒童能適應那個時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所以取名為「2061計劃」。在該計劃第一階段技術專家小組報告里,針對技術教育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這里不妨摘錄幾段精闢的論述:

「這篇報告中所提出的建議的意義遠遠超出現有學校課程中增加一點點技術,而在於這些建議將成為美國教育一次重大改革的內容基礎。通過整個的學習過程來反映技術已滲進我們的生活,而且廣泛採用從簡單的實驗經驗到研究社會經濟效益等方法。」

「技術不同於科學,科學的作用在於理解,技術的作用在於做、製造和實施。科學原理,無論是否被發現,都是構成技術的基礎。雖然技術的基礎是科學,技術常常領先於甚至孕育著科學發現。」

「技術就是運用知識、工具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擴展人的能力。技術最貼切的描述是一種過程,但是更普遍為人所知的還是它的產品及其社會效益。技術通過科學發現而發展,通過工程設計而成型。它由發明者和設計者構想產生,通過企業家的工作變成成果,由社會來推行和利用,但它有時令人難以覺察地就進入到社會體制中並常常以難以預見的方式帶來許多變化。」

「技術的介紹應當從描述開始,接著採取實驗和親身體驗的方法,而且這一切都應隨著從幼兒園到第12年級而不斷增加其深度和學生的參與活動。」

「青年人完成高級中學學業時,應當充分認識到,他們將在其一生中,在不斷變化的基礎上遇到技術問題。但是,只長期積累知識仍然不夠,他們還應當知道技術的意義,技術為何物,以及如何加以利用。最終每一個這樣的人都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技師,以准備投入到一個高度技術化的世界中去。」

對照我國基礎教育的情況分析,我國中小學生目前主要通過開設「勞動技術課」,學習一些生產、生活中的簡單勞動技能,但與其他課程存在著「兩張皮」的關系,技術教育並沒有在科學課程中得到應該的重視。對此,桑新民教授最近撰文指出,勞動技術教育應該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之整合。「科學教育培養的是認識能力,而技術教育培養的是創造性實踐能力,後者顯然要以前者為基礎,但卻是前者的綜合與創造性運用,因而後者要比前者復雜得多。」勞動技術教育必須結合於其他課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課程)中,需要強化勞動技術教育的戰略地位。因此,「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探討勞動技術教育的實質、內在結構及其在五育中的地位,並由此調整我國基礎教育的目標模式、課程標准、教學計劃及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這對於我國九十年代教育實踐和理論的改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並將對我國21世紀的國民素質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3、綜合化方向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趨勢

科學學科的形成大約在二、三百年前,它是社會分工在科學領域的必然結果。自然科學通常被劃分為六大學科,即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從而形成了基礎教育歷來以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分科方式來實現科學教育目標的格局。

然而,由於科學學科本身的發展和變化,事實上,現在已經找不到一種純粹的化學變化或物理變化,水從氣態變成液體時,產生許多氫鍵,同時具有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雙重性質。在分子問題中,化學和物理幾乎都在協同發揮作用。分子最初是哲學家設想的用機械方法分解的最小單位,這種概念目前已經過時,分子更確切地應該表述為「可以用量子力學來處理的物質系統」。從這種新定義出發,原來的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天文、地學的一部分,都可以合並為一門新的基礎科學棗分子科學。科學界人士提出,學科的重新分類有利於人才的培養,他們認為:「我國的教學計劃不能再用老一套,將物理、化學、生物分開,必須集合在分子科學的旗下。所有學生都應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實驗和理論計算也要有一定的訓練,但可以有重點地讓學生選擇。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具備寬泛的基礎和對科學的發展的正確認識,才能適應學科新而快的發展。站得高,看得遠,並具有發展的基礎。」

現代科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整體化、綜合性的趨勢越來越顯露。一些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橫斷學科,以及以具有普遍性整體性為研究對象的一系列綜合性學科發展迅速。如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超循環論、突變論、混沌理論等等。近幾十年來,僅經濟學就衍生出幾十個交叉學科,如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交通運輸經濟學、建築經濟學、旅遊經濟學等等。傳統教育學中也衍生出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技術學、教育傳播學、教育生態學等許多分支交叉學科。此外,傳統科學向應用方向分化的趨勢也日益明顯。例如,哲學主動地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形成了科學哲學、技術哲學、歷史哲學、人生哲學、教育哲學、信息哲學、市場哲學等等。

科學的變革揭示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打破了各學科之間壁壘分明的界限,也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更加緊密地聯盟創造了條件。

G. 小學一年級教學主要側重點到底在哪想認識一位小學有經驗的教師共同探討

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主要在於孩子年紀小,自控力差。個人認為:
1、應專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屬平時注意孩子在玩時,不要出現太多的玩具,以讓孩子分心,養成三心二意的心態。注意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是,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完了,再做另一件。
2、讓孩子靜心。多讓孩子做一點靜態的事情。如有空時陪孩子玩玩靜坐游戲。從一分鍾,兩分鍾,慢慢增加。或讓孩子靜靜地坐在那裡聽聽輕音樂,或安安靜靜地畫一張畫。這樣慢慢培養,會讓孩子改掉毛躁的個性。
3、最主要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平常有意識的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如你講話時,注意觀察孩子有沒有聽,可突然抽查,讓孩子重復一遍你的問題,孩子答對了,要不吝惜你的表揚;也可以抽時間給孩子講故事,並在故事完後,讓孩子復述,大概能講到就行了;還可以跟孩子玩挑錯游戲。你故意說錯話,讓孩子在仔細傾聽後找出你的語病。畢竟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能挑出大人的刺那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總之啊,從孩子的年齡特徵來講,做到認真傾聽是一項很長期的工作。但如果你能多抽時間,培養起孩子的認真傾聽能力,你就不用愁他不聽課了。

H. 教師招聘考試小學語文的側重點

教學建議
(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活動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進行。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4)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方向 (5)具體建議
評價建議
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語文評價應正確反映學生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應1、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 2、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 3、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和互動,
4、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語文課程評價的多重功能有:甄別、選拔、診斷、發展、檢查、反饋、激勵,要改變重
甄別與選拔,改重診斷與發展。
語文課程評價多種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重過程),終結性評價(重結果)。定性評價
和定量評價,二者要相結合。
教材的編寫應注意基礎性和階段性,要具有開放性和彈性。
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填空
1、(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的基礎。 2、應當讓學生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語文實踐)中運用語文的規律。 3、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4、語文學各階段目標分別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方面提出要求。
5、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國內外重要事件)、(學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
6、教學建議: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7、閱讀是(搜集和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
8、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寫作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要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套話)、(空話)。激發學生展開(幻想)和(想像),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 9、精讀的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目標,具體考慮學生的(詞句理解)、(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體現。 10、寫作的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評價,如:是否有寫作興趣和良好(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以鼓勵。對寫作的評價還要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11、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高度重視考察學生(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 12、語文教育應該達到的根本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13、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聽)(說)(讀),注重(寫)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14、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游戲)和(活動)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15、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16、(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四個學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17、口語交際是聽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應在具體交際情境中進行。 18、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總的要求。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言)、(語調)、(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本的把握。
19、綜合性學習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20、語文課程總目標第四條提出「在發展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21、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22、語文課程標准將原來高年級「以記敘文為主」改成「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 23、語文課程總目標第五條是「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24、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
25、(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 26、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27、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
28、良好的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標志,是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29、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30、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 31、(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32、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小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能力
(1)課堂教學設計與運作能力。包括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並規范的加以表述,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重點、難點,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導入語、板書、教學活動、課堂提問、課堂結束語、課堂作業)。
(2)小學語文教學指導和評價能力。包括學習方法的指導、識字、閱讀、寫作的學習方法。小學語文學習能力的評價,小學語文考試的設計與評價等。
簡述教師應具備哪些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應具備組織和使用教材的能力、感召力、觀察力、組織能力、言語表達能力、選擇教學
你是怎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你在教學中是怎樣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語文教育應重視哪些特點?
(1)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學生對語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語文教學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三維目標」整合有哪些策略?
(1)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
口語交際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1)激趣導入,創設民主和諧的交際氛圍。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互動交際的動機 (3)雙向互動,發展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4)互動評價,促進學生良好口語交際習慣形成
低段寫話教學與中高段的習作教學側重點有哪些不同?
(1)低年級重在激發興趣,培植自信,樂於寫話
(2)中年級重在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 (3)高年級重在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口語交際活動的特點主要有:制約性、瞬逝性、敏捷性、適應性、靈活性、通俗性

I. 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全面發展教育的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教學肯定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但心理教育、品行教育等等也不容忽視,總之,現在做個稱職的家長比做個好孩子要難呀!

J. 小學三至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的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側重點主要是指哪些方面多謝賜教!

閱讀教學的話第一課時應該是教生字詞,然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大意,有的時候會教第一小節,看你時長。第二課時就是精讀課文,獲得理解,細的東西放第二課時。

閱讀全文

與小學閱讀教學側重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