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發布時間:2021-01-09 15:40:34

『壹』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觀察活動。在觀察和實驗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實驗的基礎,因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動中,首先要在認真觀察周圍常見事物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又伴隨著實驗的每個細節,才能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所以,觀察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其他能力的培養,值得所有科學教師重視。三年級學生,正處在9歲~10歲的年齡段,他們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他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外部的、直觀的、具體的特徵特別敏感,所以在三年級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一、有效運用觀察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材中,重點培養觀察能力課占總課數的40%。這說明在三年級實驗教材中培養觀察能力的內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觀察植物(葉、花、根、莖)的外部形態;觀察動物(魚、螞蟻、鴿子、兔、蠶寶寶)的外部形態和生活方式;觀察天氣變化(晴、陰、雨、雪等)和四季特徵;觀察光和影的變化並根據太陽辨認方向;觀察水和空氣的物理性質等等,都是以培養觀察能力為重點的教材內容。因此,通過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正確的觀察方法的訓練,觀察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二、備足典型的觀察材料,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觀察的機會充足的材料有利於分組觀察,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觀察的機會,更好地認識自然事物;典型的觀察材料有利於學生順利進行觀察,找出其特徵;新穎的材料可以激發學生樂於觀察、主動探究的情緒,全面認識自然事物的特徵。三、訓練學生運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具體的觀察方法按照新課標要求,「指導學生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訓練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就要教給學生系統的觀察方法。四、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興趣是入門的先導,是獲取知識的前提,是促使學生積極學習的內部動力。三年級的小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讓他們親自去接觸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觀察到的教材內容都讓他們親自去看、去聽、去摸、去感受,積極為他們創造觀察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觀察的材料以外,還可以找些當地常見的、學生熟悉的實物觀察。以此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引導他們在興致勃勃的情緒中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養。五、適時引導,提高學生觀察的實效觀察不是隨意的看,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到觀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確,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觀察對象上來。三年級學生年齡小,情緒性明顯,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與觀察不相關的方面去,有些同學甚至以為觀察是玩耍,因此,觀察前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要求,使學生明確觀察范圍和觀察重點。六、課內外活動相結合,使觀察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經常性活動積極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力求把這種活動化為他們樂於從事的經常性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擴展知識,發展興趣,鍛煉能力,會促進和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培養觀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的,通過教學實踐是能夠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的。但也要充分認識到,三年級觀察能力的培養任務是艱巨的,一種基本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反復進行訓練、運用才能形成的。通過科學教學,讓三年級學生熟練地掌握科學探究中最基本的觀察技能,為今後高年級學習科學課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需任課教師不斷努力的。

『貳』 論文: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觀察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觀察的活動。在觀察和實驗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實驗的基礎,因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動中,首先要在認真觀察周圍常見事物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又伴隨著實驗的每個細節,才能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所以,觀察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其他能力的培養,值得所有科學教師重視。
小學低年段學生,他們的思維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他們對事物外部的形象、具體的特徵特別敏感。所以,在低年段科學課的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正確理解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教科版三年級教材的內容中,其中重點培養觀察能力的課時占總課時數的50%。這說明在低年段教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內容是占首位的。如:觀察植物(葉、花、根、莖)的外部形態;觀察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蠶)的外部形態和生活方式;觀察水和空氣的物理性質等等,都是以培養觀察能力為重點的教材內容。因此,通過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正確的觀察方法的訓練,觀察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激發動手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水平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讓他們親自去接觸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觀察到的都讓他們親自去看、去聽、去摸、去感受,積極為他們創造觀察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觀察的材料以外,還可以找些當地常見的、學生熟悉的物體進行觀察,以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同時,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在興致勃勃的情緒中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如《植物的葉》一課,課前,師生可共同採集各種植物的葉子;課堂上,通過做「給葉子找媽媽」的游戲,讓學生認識這些葉子都是什麼植物的葉,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後觀察這些葉的形狀像什麼,比較這些葉有什麼不同。學生學習興致盎然,不但認識了教材中的幾種葉形,還可以認識當地其他常見植物的葉子。再如《觀察螞蟻》一課,課前布置學生觀察螞蟻住在什麼地方,了解螞蟻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上課時,讓學生充分講述自己了解的螞蟻趣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可抓住機會提出問題:「螞蟻長得什麼樣?它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各個部分又是什麼樣的?請用放大鏡按從前往後的順序仔細觀察。」學生會立刻對螞蟻的身體產生濃厚的興趣,仔細地觀察起來。所以,根據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觀察自然事物的興趣,是使學生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的極好機會,從而培養其觀察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
三、加強觀察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要想讓學生能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同樣非常重要,在科學教學中應該教給低年段學生明確的觀察方法,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
怎樣才能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呢?「觀有法」就是指對方法而言,是指學生用感官去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樣去觀察?觀察重點是什麼?運用哪種具體方法?「察有序」是指觀察的先後順序,即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觀察中比較什麼,觀察後討論什麼,總結什麼。
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大致可分為兩種觀察方法:一是從整體到部分的有序觀察;二是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如《金魚》一課中,培養學生「把整體分成部分按順序地觀察」的方法。學生看到金魚後,對它美麗的顏色很感興趣,教師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提問:「金魚漂亮嗎?你喜歡嗎?它為什麼會在水裡游?」然後,及時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確的觀察軌道上來:「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細看看,魚的身體像什麼形狀?」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觀察的重點上來。接著引導學生按順序地觀察:「魚的身體分幾部分?每部分上都長有什麼?你能按從前往後的順序進行觀察嗎?」這樣,觀察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步驟具體,方法適宜,學生就能慢慢習慣進行有順序地觀察,從而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來認識事物,是學生認識的又一方法。對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觀察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其特徵。
四、適時進行引導,提高學生觀察的實效
觀察不是隨意的看,而是有計劃、有目

『叄』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的課程標准中將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劃分為三個維度,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其中科學探究是技能方面的主要內容,而科學方法的教育又是科學探究的具體實施。

『肆』 小學科學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論文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教育的首要目標在於培養有能力創新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當今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因此可以這樣說,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課堂內外有限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呢?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和探索。
一、擦亮孩子的眼睛,在觀察中播種創新的種子

觀察是獲取科學知識的基礎。陶行知先生說:「培養創造力,以實現創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創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鏡,教大家看事實。」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來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善於發現自己身邊的科學,培養科技意識。解放學生的眼睛,教師還應當在教學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如:利用與教材配套的投影片、錄像、課件、教學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等來開闊學生的眼界,從多角度提供相關資料,盡可能運用生動的、形象的材料進行教學,創設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此外,還應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比如激趣觀察法、順序觀察法、細致觀察法、比較觀察法、想像觀察法、思考觀察法等幾種簡單容易掌握的觀察方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在課堂內外,到生活中、到現實中學會觀察,使他們具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從而真正拓展他們的視野,乃至他們的世界。擦亮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廣泛地觀察,在觀察中播種創新的種子。

二、解放孩子的頭腦,在思考中澆灌創新的苗子

科學知識不是死的知識,很多科學知識都是通過想像甚至幻想得來的。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3歲~4歲開始,孩子們就已經有了豐富的想像力。但是,在不斷地生長生活中,想像力和創造力卻不斷地退化。要解放學生的頭腦,教師就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求知慾、好奇心,也需要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問題和方法。

(1)珍惜和培養好奇心、興趣。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關鍵是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因為人類的整個科學技術史上重大的科學發現,說到底都是被好奇心所推動的。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多思考為什麼,多創造機會讓其解決為什麼。

(2)以課外興趣小組為輔助,強化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開設的興趣小組不僅增強了動手動腦能力,獲得學習科學知識的感性材料,加深對學習科學知識和規律的理解,更激發了學習科學的興趣。

(3)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和閱讀場所,擴大學生視野,使其成為培養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源頭活水。鼓勵學生多去圖書館、閱覽室,並在教室的讀書角多添置青少年科普讀物,使學生在課後能及時翻閱以及查找需要的知識。總之,要解放孩子們的頭腦,讓他們在思考中澆灌創新的苗子。

三、鼓勵孩子說話,在訴說中綻放創新的花朵

科學知識需要孩子們奇思妙想,同時也需要孩子們善於表達。要讓學生想說就說,能發表獨立見解,允許有問題就問,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論權,提倡標新立異。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大膽地提問、積極地發言,講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觀點呢?首先應該多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要急於用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閉塞」學生的進一步思考,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即使是學生不完整、不周密的發言,教師也不宜匆忙打斷,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截斷他們的思維活動。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對身邊的科學知識暢所欲言;尤其要鼓勵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動口。老師要傾聽學生的「訴說」,並要給予客觀、公正、中肯的評價。鼓勵孩子們多聽多說,讓他們在訴說中綻放創新的花朵。

四、釋放孩子的雙手,在行動中摘取創新的果實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光會說、善說還是不行的,還得善於動手。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僅要學會已有的知識,而且要學會動手動腦搜集、加工知識,要消化、吸收知識,形成品格、道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轉化為基本素養和實踐能力。要解放學生的雙手,千方百計給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努力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盡量多地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查找工具書,科普書籍;自己查找資料,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通過學生自己辦黑板報、辦手抄報等形式,讓他們真正體會用自己的手摘取成功果實的樂趣。總之,要釋放孩子們的雙手,讓他們在行動中摘取創新的果實。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通過個人與個人、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賽,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各盡所能、各展所長。這樣,學生應變素質、發散思維、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培養。當然,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久的時間、科學的方法。這都需要我們一一去探索。

『伍』 淺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興趣教學,設計情景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學習具有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情景。目前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注重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中來,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
二、鼓勵學生提問,建立自主學習環節
在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前制定教學計劃,建立自主學習環節,並結合新的教學思想,改善教學模式。如今,很多小學科學教師都做到了邊講課、邊演示的方式。據調查顯示,很多小學教師在教授科學知識時意識到了適當運用間接的傳授方式的重要性,讓學生有想像的空間,利用自主思考找到知識的答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建立討論小組,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加強對思維的培養。思維的培養是依託教師教學環境實現的,其注重的是探索知識的經過。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開展關於科學學習及思維拓展的活動,讓學生將小學科學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培養其多次運用知識並領悟其中深層意義,以此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自主思考問題的思維,讓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鍛煉學生觀察能力,正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觀察事物和知識,而不是走表面化和形式化。由於小學生思維能力尚不完善,理性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且沒有充分的自製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充分適應學生的特點,做到以學生為本,養成學生愛觀察、愛思考、愛動手的好習慣。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這門學科的教學需要結合實踐。教師只有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基礎知識,更是對學生智力、思維、創造力的一種開發,只有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最大程度上發揮科學教學的作用,讓學生從中受益,活躍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陸』 如何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慾望。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農村小學目前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的特點,我認為認為開展農村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確定實驗科目的基本要求
(1)事先告知實驗目的
做實驗前,只有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麼,任務是什麼,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確定實驗的目的對於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麼而設臵的。
(2)理解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理解操作過程。如教學《簡單的電路》這課時,我們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用一個燈泡、一個小燈座、2根導線、1個電池盒和1節電池要怎樣連接起來才能組成電路。設計操作過程,
然後匯報,其餘學生討論補充。還可以把影響實驗的關鍵步驟和注意點先寫在黑板上,作為實驗的操作規程或注意事項,從而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3)布臵實驗觀察任務
只有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特徵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觀察植物的種子》為例,課前要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仔細觀察它們的外形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植物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如:黃豆和豌豆極其相似,但細看會發現:豌豆形狀較黃豆圓一些。

『柒』 在小學科學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哪些常見的教學方法

觀察能力是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是形成和發展學生觀察能力的需要與前提,由此而來,在小學科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一、結合實際創設情境,養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正如貝弗里奇指出的那樣,「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學術知識更重要」。
1、興趣是調動學生觀察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觀察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創設情境就是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並憑借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而科學課中的觀察活動正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現。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做好觀察活動的准備工作,且要盡量把觀察活動設臵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為學生創設觀察、研究的情境。
2、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在沒有明確的感知任務時,對象往往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明確了目的任務去知覺某一事物,知覺的對象就比較完整清晰。因此,必須養成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觀察的習慣。其次要學生養成全面觀察的習慣。由於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而且與其他事物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因此,為了提高觀察的精確性,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應該有步驟有條理地進行全面觀察,並分清主要現象和次要現象。最後還要培養好重復和長期觀察的習慣。因為很多事物的發展特別突然、迅速,由於觀察速度跟不上,還沒觀察清楚,現象就消失了。所以重復觀察才能使結果更為可靠。另外,由於觀察時,出現的次要現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窺視對主要現象的觀察,只好再進行重復觀察。為了增強觀察的持久性,還必須培養長期觀察的習慣,如飼養小動物、種植植物等,必須長期地堅持觀察。觀察時要有觀察記錄,記錄要做到准確、具體。
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心理品質。
觀察時要細心,即觀察時要細致,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不細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規律。所以觀察不僅要親眼看,還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細致、精細觀察。但是單單有細心還不夠,觀察事物時更要有耐心。對復雜事物的觀察,特別是創造性的觀察,往往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需要有頑強的毅力。有些現象稍縱即逝,需要進行重復觀察;有些現象變化緩慢,需要長期觀察;有些現象因實驗失敗,需要再實驗進行重新觀察。這些都需要耐心,沒有耐心,就不可能獲得可靠、准確、理想的觀察結果。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當好學生科學觀察的引領者。
科學課上,教師的作用是什麼呢?教師的作用不是告訴,更不是灌輸,而是幫助,是引導,引導學生把研討朝中心問題方向靠。
1、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培養其觀察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不是靠別人哺育式地灌輸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觀察實踐中「悟」出來的。剛開始觀察時,學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說、胡干,但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然後教師再引導他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
2、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觀察機會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是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此外,科學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使得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找到可供觀察的實例,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思考。由於這種觀察活動的對象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並且由學生本人相對獨立地進行觀察,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對於其他能力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總之,教師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合理運用各種方法和工具,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捌』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

英盛觀察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觀察活動。在觀察和實驗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實驗的基礎,因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動中,首先要在認真觀察周圍常見事物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又伴隨著實驗的每個細節,才能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所以,觀察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其他能力的培養,值得所有科學教師重視。

三年級學生,正處在9歲~10歲的年齡段,他們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他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外部的、直觀的、具體的特徵特別敏感,所以在三年級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有效運用觀察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材中,重點培養觀察能力課占總課數的40%。這說明在三年級實驗教材中培養觀察能力的內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觀察植物(葉、花、根、莖)的外部形態;觀察動物(魚、螞蟻、鴿子、兔、蠶寶寶)的外部形態和生活方式;觀察天氣變化(晴、陰、雨、雪等)和四季特徵;觀察光和影的變化並根據太陽辨認方向;觀察水和空氣的物理性質等等,都是以培養觀察能力為重點的教材內容。因此,通過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正確的觀察方法的訓練,觀察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備足典型的觀察材料,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觀察的機會

充足的材料有利於分組觀察,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觀察的機會,更好地認識自然事物;典型的觀察材料有利於學生順利進行觀察,找出其特徵;新穎的材料可以激發學生樂於觀察、主動探究的情緒,全面認識自然事物的特徵。

三、訓練學生運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具體的觀察方法

按照新課標要求,「指導學生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訓練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就要教給學生系統的觀察方法。

四、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興趣是入門的先導,是獲取知識的前提,是促使學生積極學習的內部動力。三年級的小學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讓他們親自去接觸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觀察到的教材內容都讓他們親自去看、去聽、去摸、去感受,積極為他們創造觀察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觀察的材料以外,還可以找些當地常見的、學生熟悉的實物觀察。以此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引導他們在興致勃勃的情緒中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養。

五、適時引導,提高學生觀察的實效

觀察不是隨意的看,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到觀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確,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觀察對象上來。三年級學生年齡小,情緒性明顯,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與觀察不相關的方面去,有些同學甚至以為觀察是玩耍,因此,觀察前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要求,使學生明確觀察范圍和觀察重點。

六、課內外活動相結合,使觀察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經常性活動

積極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力求把這種活動化為他們樂於從事的經常性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擴展知識,發展興趣,鍛煉能力,會促進和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培養觀察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的,通過教學實踐是能夠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的。但也要充分認識到,三年級觀察能力的培養任務是艱巨的,一種基本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反復進行訓練、運用才能形成的。通過科學教學,讓三年級學生熟練地掌握科學探究中最基本的觀察技能,為今後高年級學習科學課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需任課教師不斷努力的。

『玖』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我想應有這樣的共識:觀察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樣,必須在訓練中培養,在實踐中提高。 關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實踐載體,因為我們是科學課,那一定是我們的科學教學,我們所用的科學教材。這些我就不展開講。 (一)科學教學中觀察目的性的訓練 1 、科學課中觀察的目的。 科學教學中觀察目的性的訓練是核心。 在科學課中,觀察的目的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通過觀察發現探究的問題;其二是通過觀察解決問題。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從觀察中來,到觀察中去」。 我用具體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在以往我聽過的教學中,「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問題都是由教師提出,學生進行猜想,然後進行觀察實驗,最終探究出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串聯電池的節數、線圈的匝數等因素有關。當然,這樣教學也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教學時間會相對寬裕。但是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角度,特別是發現探究問題的角度考慮,就有了明顯的差距。那麼教師怎樣進行設計呢?在本課教學之前,學生應該已經學會了製作簡易電磁鐵,因此,在本課中,教師先組織製作電磁鐵的活動,並要求學生嘗試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比一比看哪組製作的電磁鐵吸引的大頭針的數量多。學生活動完,教師列表記錄各組數量。教師給學生准備的材料應按照對比試驗的要求准備,各組鐵釘相同、大頭針相同,電池都是新的。材料不同的有:電池的節數不同、導線的長短不同。由於准備的材料不同,教師又讓學生進行比賽,再加上學生在上節課製作研究電磁鐵獲得的經驗,學生製作的電磁鐵所吸引的大頭針的數量一定會有較大的差異。 當各組活動及匯報完成後,真正有目的的觀察活動開始了。教師用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觀察「我們用的都是電磁鐵,為什麼各組吸引的大頭針的個數差距這樣明顯呢?」注意這句話是教師在課堂中講的,更是我們教師期望學生遇到此類情景大腦應該思考的,這樣的思考預示著創造性的火花在閃現。同時,這句話還起著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慾的作用。這時,學生就會認真觀察自己製作的電磁鐵,並會與其他組製作的電磁鐵進行認真的比較,最終發現吸引大頭針數量不同的原因,同時會作出科學的假設: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能與串聯電池的節數有關;可能與線圈的圈數有關。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會發現,培養學生有目的的觀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教師應做到:其一,不忽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其二,有目的地創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其三,准備有結構的材料;其四,通過問題聚焦學生的觀察點;其五,有目的地、認真細致地觀察才有科學意義上的猜想與假設。 3 、通過觀察解決問題。還用前面的例子,學生的猜想與假設是觀察實驗的開始,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觀察作出:「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能與串聯電池的節數有關;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可能與線圈的圈數有關」這樣的假設後,接下來的活動是指導學生設計觀察活動。在《小學科學學科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的課程中,我進行了專門的講解,這里不多談。我這里談的是在學生觀察實驗的過程中,應按照前面講的觀察規則進行觀察。教師必須依據規則,指導學生的觀察實驗活動。學生觀察實驗後,教學並沒有結束,應指導學生將觀察實驗得到的信息轉化為證據,以此說明猜想假設的合理與否,這是科學探究課表達交流的環節,這里不多談。歸納起來,通過觀察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 1 )依據假設設計觀察計劃;( 2 )依據觀察規則進行實驗觀察;( 3 )將觀察實驗所得信息轉化為證據。 ( 二)科學教學中觀察計劃性的訓練 我以材料(觀察樣本)的計劃舉例。《植物莖的共同特徵》的教學中,一般通過觀察莖,找到每株莖的特點,再採用歸納概括的方法,總結植物莖的共同特徵。因此觀察材料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就成為關鍵因素。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制定觀察計劃的很好的內容。在教學前,教師應指導學生討論: 1 、選取幾種植物的莖(樣本數量,一般不少於 4 種); 2 、選取哪些植物的莖(樣本規格,一般選取當地常見的、節明顯的等),如果這些莖是教師准備的,在教學中,也應告訴學生,為什麼選這些莖觀察。 觀察的計劃性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耳濡目染,持之以恆。由點到面,點面結合的原則。每次觀察課訓練某一方面的內容,不能急於求成。 科學教學中觀察持久性的訓練 觀察的持久性有兩層含義,一種含義是有的觀察內容需要很長的時間,如觀察月相,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觀察一年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最少一年;另一種含義是觀察某個內容一定基於目標,認真觀察,由表及裡,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走馬觀花。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半途而廢、走馬觀花的現象普遍存在的。要克服這一點, 培養學生觀察時的堅持性應做到: 1 、量力而行。即針對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生活地域等的不同,確定不同的觀察目標,使學生能夠通過觀察有所獲,有所得。 3 、培養興趣。這一點特別重要,也是學生觀察持久性的關鍵。培養興趣一定從有意思、有好處的角度出發,使學生明白,科學觀察活動是一種既有意思、還好玩,而且還有用的活動,盡量避免講空洞的大道理。 4 、評價激勵。評價的功能有三個,即甄別、導向、激勵。通過激勵性評價,始終幫助學生建立我能觀察、我會觀察、我要將觀察進行到底沒有結果不放棄的信心。 對於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科學課上,包括原來的常識課、自然課,都是重點培養的能力之一。在科學學科的教學研究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相信我們每個教師在這方面,也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你們是真正的專家。 觀察實驗是本學科的重要特色,也是科學研究中獲取感性知識的重要方法,只要我們全體科學教師重視起來,在教學中大膽實踐,一定會在觀察能力的培養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

『拾』 小學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我見

觀察是學生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的首要條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回觀察,是實施科答學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離不開科學觀察,因為科學是一門實驗探究性活動,在探究過程中首先要對周遭事物進行細致地觀察,在觀察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以此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