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有哪些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來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源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貳』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我是誰的教學
教學目標:
1.體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不同人、身處不同地點、從事不同活動所充當的不同角色。
2.通過活動觀察對比,認識不同角色對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
3.願意在現實生活中當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重點:通過幾個活動使學生體驗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充當的不同角色。
教學難點:深入了解自己所充當角色應承擔的責任。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好!上課前我呀想先考考大家,看看誰是我們這個班最聰明的孩子。
出示題目:兩個爸爸加上兩個兒子為什麼只有三個人?
2.學生討論,揭示答案。(演示一個人既是爸爸又是兒子,他同時充當了兩個角色。)
師小結:當一個人面對不同的人時,會有著不同的角色。
師小結:當一個人面對不同的人時,會有著不同的角色。
師:聽到同學們對我的稱呼,感到很親切。能為你們上課我感到很幸福。今天我還帶來了幾張照片,想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你們說一說照片中的我還是誰?
師:(課件:第一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在家裡與兒子照的,我又是誰?(媽媽)
師:(課件:第二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去超市時拍的,老師又是誰呢?(顧客)
師:(課件:第三張圖片)這張照片是我昨天晚上參加慶祝建國60周年合唱比賽時拍的,此 時的老師是誰呢?(演員)
二、交流互說,認識自己
在不同場合我變換著不同的角色。(板書:角色)有個小孩叫明明,他也會變。(課件顯示:教材中的圖片。)
1、問:就一個明明,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稱呼呢?(看來我們在不同場合角色在發生著變化。)
2、我會變,小明會變,你們也會變。誰來變變吧--指名一個學生,此時此刻,我是老師,你就是(生答學生),回到家裡,你就變成(生答兒子),再指一名學生:發燒了,生病了,上醫院,你又變成了(生答病人)。
3、你們還會變出什麼身份來呢?在生活中不同的地方,都變成了誰?趕緊在小組里給夥伴們介紹介紹吧,在活動時老師給大家提點建議
課件顯示:
老師的建議:
a、認真聽小組同學介紹,可以相互補充。
b、不要影響別人。
c、盡量不與別人重復。
(1)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師巡視。
(2)選代表上台說,有照片的可以展示,師適時引導。
4、說一說你身邊的人在不同的場所又變成了誰。
(1)師:不但我們自己在變,爸爸媽媽也在變。瞧,明明又要說了。
(2)課件顯示:我的媽媽在上班時是售貨員,在家裡是我的媽媽;
我的爸爸上班時是學校教師,在家是我爸爸。
(3)自由說一說家人的變化。
5、小結:其實,你,你的爸爸媽媽,還有我,在社會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板書:社會)
三、利用游戲形式引出下一學習環節
師:上了這么長時間的課,大家一定都有點累了
,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吧!誰願意參加?
(教師讓一個學生找3名好朋友共同參加。)
生做游戲:搶椅子。
四、體會不同角色的責任
師:剛才,我們在做游戲時可以搶椅子,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不能做沒有秩序的搶椅子的事情呢?
生:排隊的時候,上課的時候……
師:看來,我們有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身份下我們還有不同的責任。(板書:責任)
五、情景表演--當好不同的角色
1、孩子們講得真好,通過學習明白了同一個我在不同的場所,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在不同的身份下還有不同的責任。那你們說說作為在學校學習的你怎樣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學生自由說)
2、我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怎樣才算是好孩子呀?你說說。不錯,關心家人,幫家人做事,懂得珍惜爸媽的勞動。叮咚,門鈴響了。你家來客人了,現在的你是誰?(板書:家裡)
師:想一想,告訴大家。很好,是小主人。同一個我在參照對象不同時,我的角色也變化了。
3、豐富的生活賦予了我們多種角色,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還有不同的角色呢?
(1)、出示圖1我是小遊客
(2)、出示圖2我是一名小顧客,你在超市購物時是怎麼做的?(小顧客要遵守商場的規則,按順序排隊付錢。文明有禮貌,講究衛生)
(3)、出示圖3我是小觀眾
六、總結
在生活中,我們的角色在隨場所變化而發生變化,在不同的場所又對我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真正做個好孩子,文明的小學生、小遊客、小顧客。
板書設計
我是誰
學校 家裡 社會
角色 責任
『叄』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怎樣才能避免簡單的說教
現如今,傳統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准、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思想品德和社會》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可在現在的課堂中,我們不難看到有些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沒有轉變過來,還把思想品德課上成思想教育課。那麼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水平呢?本人根據自己近些年在教學中的認識和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找准目標,重視思品教學
課程標准指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而,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以往,我們老師在上這門課程時,總是會用來上語文或是數學課,要不然就是叫學生自習。說到底就是認為它是一門無關緊要的「副科」課,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觀,轉變舊的觀念。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並且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聯系生活,調動學生情趣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一張合家歡的照片,可以回憶起濃濃的親情;解讀自己的名字,可以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隊活動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有助於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師應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的實際情況,善於發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三、注重實踐,發展學生能力
「活動性、開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課程的三個特點。我們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不能依靠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的說教來實現,必須要通過學生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這樣才能豐富他們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獲得了新知,提高能力,在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巧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一種內在動力,它促使學生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慾,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自覺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著認知的目標前進的慾望。因此,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問題,並把情境創設看成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結合所提問題擴展思維、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要善於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和探究氛圍,創設生動而富於感染力的教學情景和氛圍,是營造可教學時刻的重要方面和環節。真實而生動的教學情景,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滋生探究慾望。
因此,我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少說空話,將品德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組織真正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品德教學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學生的心靈。
『肆』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如何在品社課中創設情境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根據小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創設相關的品社情境,引起小學生認知的內部矛盾,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長期的情境教學,我認為會有以下幾個有利於:
一、有利於激發與維持小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而最能引發這些興趣的則是外界的情境。引起興趣的情境往往能夠引起快樂,引起快樂的情境往往也能夠使小學生感興趣。在品社活動中,說的最多的就是培養興趣。游戲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小學生表現的最多的則是無拘無束地參與和投入。因此,一名優秀的教師就是要以引發興趣和維持興趣作為重中之重,讓小學生投入到教師設置的課程中去。
二、有利於激發小學生創造力
創造行為不是憑空而來的,他要藉助直觀世界的滋潤或者說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在小學生品社教學中,觀察是小學生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或者說是繪畫之母。觀察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創造力。對於小學生而言,只有直接參與感知體驗,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教師可以做的是首先,明確認知目的,提高觀察的效率性。觀察目的要明確,教師的提問要言簡意賅且富有啟發性,這對於觀察活動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確,小學生觀察時積極性就高,對觀察對象的感知就清晰完整。反之,小學生就會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小學生認識目的性不強的特點,在組織小學生觀察時首先提明確的問題,使小學生有的放矢。其次,告之認知方式,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觀察事物較盲目,整個觀察過程是漫無目的,由於注意力時間有限,所以見什麼都會分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教會小學生觀察的方法,小學生要有秩序、有始有終的觀察,提高觀察的准確性。最後,引導認知聯想,提高觀察的深度性。雖然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很仔細並能出色的回答教師的提問,但只停留在表面,教師葯鼓勵他們觀察完後要充分聯想,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觀察是小學生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正確指導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不斷增長認知、學習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要使小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同時,品社活動的要具有開放性、超前性,在觀察的基礎上培養小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支持和鼓勵小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小學生提供一個不受拘束、自由想像和創作的空間。
三、有利於培養小學生穩定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注力不穩定性是此年齡段小學生的根本特徵,教師很難將小學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物體上,他們會被周圍所有的事情所吸引,不斷地從一個物體一道另一物體。然而,注意力不是被無關的東西所吸引的,而是被小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所吸引的。如果,品社教學的方式一成不變、一直是老三樣,即使是一個成人也會倦怠,更何況小學生。每堂課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斷的在變化、不斷的創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視融入、外出觀察,除此之外還可以是謎語或童謠融入、故事引入,只有新穎才會觸動小學生心靈,滿足小學生心理飢渴。
最後,教師要為小學生創設求異創新的環境,創造力才是小學生品社教學的關鍵所在。對於小學生的創造要適當得給於鼓勵,小學生的自信是捧出來的。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來源於教師的創新意識:首先,觀念的創新。小學生品社教學是以小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其次,教育方法的創新。教學活動中以小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協助著、合作者,教師引導、啟發小學生在游戲中探索、發現,培養小學生的興趣,注重小學生個性的體現。
通過品設教學研討我感觸頗深,首先是對於鑽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認識,不管是在我自己備課過程中,還是在聽的其他老師的課中,都感受到了老師們對於教學目標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設計思路,在很多老師的課上所產生的閃光點,仔細分析一下,都是由於老師基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課堂生成問題,也正是由於對教學目標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們的課堂氣氛活躍時而不凌亂,冷靜時不沉悶。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很多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都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創設出了很好的教學環節,這說明老師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而極大的拉進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在課堂上流暢的語言、嚴謹的思路、環節緊湊、教法簡明清晰,以及教學配套的投影、圖片、樂曲都讓我得到了啟迪。各節課中,學生通過一個個活動、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在教師的適時引領下,自悟自得獲得新知。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敢於質疑,從中看出是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對孩子問題意識、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和上課
『伍』 如何突破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重難點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面對一群思想單純的孩子,要讓他們懂得深層的思專想教育內屬涵,確實需要教者創新的應用各種教育方法.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實施小學德育的主要渠道,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奠基作用.然而,由於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論教育,對於小學生來講,內容顯得枯燥乏味,這就對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陸』 淺談如何教好小學品德與社會
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於一九八八年國家教委頒布了《小學德育綱要(試行)》,一九九三年又頒布了《小學德育綱要》的通知等法律法規。眾所周知,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如何才能教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是眾多小學品德與社會老師面臨的難題之一。 首先,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應做好如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師課前應精心備課。備課是教師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備課的充分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著課堂教學是否能去的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說,課前充分地備課是上好課的必要工作。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不少老師認為課前是沒有充分進行備課的,不僅如此,而且還自以為是地說:備不備課並不重要,只要上課時自己認真教好就可以。簡直是荒唐!甚至有些老師在課前根本就沒有進行備課,只是到上課時才匆匆忙忙地照本宣科應付式地將課教完則不了了之。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或聽到類似的話語在耳邊響起,都會勾起我內心充滿憤怒的沖動!敢問:沒有認真備課,能准確地把握好知識的重難點嗎?沒有進行充分的備課,你們能夠准確地把握好各個環節的良好銜接及更好的把握嗎?如要追問,我心中是在有著太多的敢問實踐證明:要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和其他科目一樣,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充分的備課。 第二,課堂上教師應盡最大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備課的目的從某個角度上看,是為了更好地在課堂上聽好課服務的。而是否能夠掌握好新課的知識,主要還是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及能夠在多大程度吸收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不同學生的個性,進行良好並且高效的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上能夠掌握好更多的知識。 第三,教師應教給學生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小學生因為其年齡以及閱歷等因素,在學習方法上很難做到自我總結並掌握好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足夠重視教給學生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這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高效的。 第四,教師還應時常進行自我反思。對於教師的成長之路,我一直堅信這樣一個公式:|教師成長=實踐+反思+學習。|長久的工作、生活實踐證明,自我反思,不僅可以對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還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進而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或許是因為如此,教學設計的每個課時後都專設了教學反思的一欄,以使教師應不斷進行自我反思,不斷成長吧。 第五,教師還應不斷學習有關教育教學以及有關專業的理論知識。教師職業道德中明確規定: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做到終身學習。由此可知,學習對於教師而言是有多麼重要。其實細細思考教師這一職業,那是一個以傳授知識和教育人為主要任務的職業,由於知識是在不斷地更新,如果教師在一定時期里學習的知識,之後就不再繼續學習,就意味著教師的知識停止了更新,結果會導致知識的陳舊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則不再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要。 其次,品德與社會和其他科目一樣,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還應做好如下幾點: 第一,課前要專心預習功課,為即將到來的新課做好最充分的准備。教師課前需要精心備課,而作為學生,課前同樣完全有必要認真預習課文。知識是具有連接性的,新舊知識間往往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相關性。學生課前通過認真預習,可以更加清晰新課的內容中有哪些事自己能夠看得懂,哪些知識自己認真看過後還是不理解,或有所理解但無法應用。此時,學生可在經過認真預習後仍未能掌握處作下記號,新課教學時就能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 第二,學生在知識教學的主戰場課堂上還應認真聽講,最大限度地吸收好老師課堂所講解的知識。課堂上認真聽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識傳授中得大部分知識是通過課堂上進行的,課堂上能否聽好課,決定著學生是否能將應掌握的知識掌握好與否。 第三,課後及時並認真地復習好功課。古人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即強調我們通過緊張的課堂學習後,對知識的掌握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是還不是能夠很好的掌握好,完整的、高效的學習還沒有真正的完成,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在課後還應該認真地將學過的新知識好好地再次進行復習。復習時機從某種角度講,還是有一定講究的,簡言之,即應認真、及時。 第四,學生要認真完成課後作業。為鞏固好課堂知識做好最後的學習。知識的掌握分為不同的層次,簡言之,可分為了解、理解、記憶、運用等。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過了,有些知識了解了,但是不一定能夠很好地理解;有的知識雖然已經理解了,但是目標要求我們不僅僅只是理解,或許是要求記憶或者要學會運用。因此,要做到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來,其一重要的手段和途徑即通過課後的作業來實現。由此可知,課後作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學生仍需時常自我反思。反思,並非教師需要反思,作為學生,時常進行自我反思仍是極其必要的。不同時間段所學習的知識是不同的,我們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好了,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應該將精力重點放在哪些知識上,需要好好地反思。不同的知識需要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不同知識需要不同學習方法的靈活應用才能更好的將知識掌握好,同樣需要學生時常自我好好反思。甚至在不斷的反思中可以更清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更好的調整接下來的學習的安排;學生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可以總結出更科學、更高效的學習方法。 綜合以上所分析,小學品德與社會同其他學科一樣,也是一門普通的學科,學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掌握好一般通用的學習方法是必要的,但也應結合具體學科特點具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進而更健康、快樂地成長與發展,成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祖國的新時代的人才,才能為社會,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參考書目:1 ,《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張治勇 2,《班主任德育理論與操作》喬建中 作者:孫小聰工作單位:樂東縣尖峰鎮翁眉小學
『柒』 怎樣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融入到生活中去
課前准備充分,是教師形成教學最佳心態的重要條件,這也是教師獲得課堂教學自信心的版基礎。其次,進行教權學要投入。教師一旦走上講台,就要純凈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得體地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體態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的情緒,與學生一道分享數學知識高尚的情趣。
『捌』 怎樣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就是對你將要上的那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活動進行設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即在上品德與社會課之前,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規律,強調研究教對學的指導,重視教學活動整體功能而形成的課堂教學方案。它有別於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必須是課前的。 進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首先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里的「發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其次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份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學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學目標制定,最後部分是教學過程及說明。四個環節解決兩大問題:一,發展什麼,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怎樣發展,通過教學過程及說明來解決。 下面我以一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一課的教學設計來具體體現以下三點。 《去同學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里」。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認識到,沒有情感作為人行動的動力機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為系統中的調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過程中的本源性基礎,個體的道德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其本質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文化結構、社會需求、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其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去同學家玩》這一活動主題,它強調了小學生在家裡要行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長輩的關愛下,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很多不好的習慣,如驕橫,霸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讓他們真正學會與人交往。這樣,我根據新課標提出 「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觀察、去探索、去得出結論。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只是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教學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明白和夥伴玩要有禮貌,講文明,注意安全,並通過活動體驗和夥伴玩的愉快。 2、能力目標:學生在自主活動中文明的解決玩中出現的矛盾,學會與人交往。教學方法: 「興趣是步入創造大門的台階。」對於剛踏進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他們對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為了使他們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學會與人交往。本節課中,主要運用交談、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建構,使學生掌握初步的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尚小,天真活潑、喜歡好動是他們的特點。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盡量營造一個趣味盎然、輕松和諧而又積極主動的情境,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學過程: 根據一年級兒童特點和本教材特色,圍繞「在生活中進行情感體驗」的主旨我設計了和同學聯系、高興地玩、安全地玩、有創意地玩四個教學環節。(一)活動一 和同學聯系 上課的開始我就用樂樂小朋友與媽媽的談話錄音引入課題。然後出示小朋友和同學通電話的情景,(播放課件)愛恩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而生動有趣的聲音和圖片滿足了兒童精神需要,深受學生的喜愛。我藉助富有表現力的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從知、情兩方面為教學的展開作好了鋪墊。緊接著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猜一猜,他們會怎麼說呢?然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情境表演,這樣自然地將學生帶進生活中來,讓學生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二)活動二 高興地玩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活動中我們必須讓孩子進入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因此我設計了兩個讓孩子進入生活的活動情景:①說一說、評一評,②我們去做客。在整個活動中注重學生、教師的共同參與。在說一說中,我利用大嘴鳥提出一個問題:「你和同學最喜歡玩什麼游戲?」然後組織學生同桌互相說。在評一評的時候,我先要學生讓學生看錄像,找出錄像中到同學家玩的學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應改正,從而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討論分析,從中得出結論:到同學家做客應講禮貌,再設計「我們去做客」這一課堂活動,再讓每個小組的同學互相到別的小組那裡做客,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學會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當一名受歡迎的客人。 低年級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僅處在萌芽狀態。他們活動的每一環節都需要具體形象相輔助才能順利進行。據此,我在小結時屏棄了老套的言語式表達方式,而是採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電教設備,這樣學生在樂意接受中觸發情感的升華。(三)活動三 安全地玩 明白事理並不等於掌握,「臨岸羨魚,不如歸而織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教學中只有密切聯系兒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將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再現,從而使學生在心靈深處明白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中的一些危險的游戲,並說出一些生活中學生玩過的危險游戲,讓學生感觀,然後讓學生判斷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四)活動四 有創意地玩 學生在明白了玩的時候要講禮貌,注意安全這個道理後,我要學生說說圖片列舉的一些游戲,並說說還有什麼好玩的,然後安排了學生玩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鞏固今天學生的內容。教學效果預測: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活動」為主線,貫穿於兒童生活中,讓兒童在活動中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然而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他必須持之以恆。
『玖』 小學品德與社會公開課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版目的(或稱教學要權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拾』 小學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歷史與文化內容的構成包括哪些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五、實施建議
按照課時安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每周兩課時,已經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謂的「副科」了.並且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要上好這門課程,應該要樹立以下新的觀念:
1、教材觀.新的教材觀應該是: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學觀.教與學的新觀念是:首先要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灌輸.要善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教學不是偏重單純的學術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第三,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知識的來源並不限於課本,學生周圍的人,學生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要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好各種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新的教學觀念,新就新在,不是為了教而教,是為了學而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
小學品德新課堂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確立教學課題、進行學情分析、教材課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要點分析、教學准備、教學過程主要環節、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前後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一般情況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從總體上說,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以下幾點一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三要過程設計粗線條化.(這里所說的粗線條,不是指環節語言籠統、簡單,而是環節語言要抓關鍵、抓重點,嚴格遵循新課堂教學課例提倡或強調的 「大環節要清,小環節要精」. )
每個課例的教學過程主要環節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兒童為主體,以各種活動為媒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兒童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同事件進行綜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充分體現出品德課程的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