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法」在我身邊的總結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法」在我身邊
教學目標:
1.了解與小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項法律。
2.知道法律廣泛地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並且與每個人相伴終身。
3.知道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賦予每個公民權利和義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在三年級學習有關規則的內容時,教科書上曾經提到過法律,並有一個簡單的解釋,現在誰能說一說,什麼是規則,什麼是法律?」請幾個學生回答。(規則是人們共處時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規則。)
教師告訴學生:「你們經常從電視、報紙、廣播中聽到法律這一概念,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關系。首先,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法律與我們小學生的關系。」
2.全班討論。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5頁的兩幅圖畫及相應的文字,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加以引導,以便使學生的意見具體准確。比如兩幅圖中成人的做法對不對,是否違法,哪部法有相關的規定等。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的說明和補充。
3.夥伴討論。教師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5頁下方民警的話,並提問學生,是否見到過,或者自己有過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學生違法的行為;通過今天的學習,有什麼看法。教師給學生一些時間,同桌之間相互討論,然後請他們發表意見。
教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進行評價,解釋什麼是「訓誡」(批評、學校處分等),並鼓勵學生今後遵紀守法,做優秀小公民。
4.教師總結學生的討論,強調法律與小學生的密切關系。布置家庭作業。
第二課時
1.導入。請學生欣賞並閱讀教科書第26~27頁的圖畫、照片和文字,並提問學生:「這些內容告訴了我們什麼?」教師應肯定學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訴他們,這節課要學習更多的有關法律的內容。
2.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教科書第26~27頁的圖畫和文字,就每一幅圖畫及文字的具體內容展開討論:這個法律的作用是什麼?有什麼內容?教師可以逐一提問學生,看他們是否真正明白了,並加以補充、解釋和說明。
3.教師強調:現代社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法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隨著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離不開法律。閱讀教科書第27頁上方小文的話。
4.閱讀與講解。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6~27頁的內容。
教師講解:「前面談到了,在共和國,公民是國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證,然而如何保障呢?最根本的保障就是靠國家的憲法。」教師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8頁教師的話,告訴學生:「人民選出的代表制定憲法,整個國家,每個機構、單位和個人都按照憲法行動,同學們經常聽到的『依法治國』就是這個意思。憲法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簡單解釋權利和義務:權利―――可以做什麼,義務―――必須做什麼)。教科書第28~29頁的內容,就是憲法所規定的公民的部分權利和義務。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權利和義務?」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給予必要的補充,並將答案分別寫在黑板上。權利包括:(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殘疾人平等地勞動、生活和受教育的權利,言論、出版、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被救助的權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其他的義務。
「從前面的學習中,同學們了解了我們國家的許多法律,它們與憲法有什麼樣的關系呢?既然憲法已經確定了公民的各種權利和義務,為什麼還要有各種各樣其他的法律呢?」(因為憲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項權利和義務都解釋得非常具體清楚,因此,要根據這些權利和義務制定更詳細的法律。比如,憲法中規定公民有納稅的義務,根據這一條,就制定了所得稅法;憲法中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根據這一條,就制定了各種教育法。所以說,憲法是「根本大法」。)
教師提問學生:「是不是只有共和國才有法律?我們國家的封建社會有沒有法律?那時的法律與今天的法律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到,封建社會也有法律,但那時的皇帝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統治人民的工具,在內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從。如必須做什麼、不許做什麼,如果觸犯了就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等。只有義務和被懲罰,幾乎沒有權利。現代的法律不同,因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過代表大會自己制定,並以此來管理國家的。它不僅規定了義務,而且規定了權利,比如受教育的權利,公民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擬的。
4.教師小結,布置家庭作業。
❷ 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課堂中進行總結
本學期,我繼續承擔三(4)班和三(5)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在學期初制定了教學計劃,並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各方面的品質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我重點做了一下工作:
一、 聽從領導安排,上好視導課。 課前精心設計教案,自製課件與教具,課堂上輕松愉悅的教學,學生學得很開心,也得到了領導的好評。
把握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積極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努力做好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其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並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深深認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作為一名教師,我會把知識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機滲透,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從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使他們努力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❸ 小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教學總結怎麼寫
本學科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並遵照課標的要求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標准,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准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❹ 期末思想品德教學教師總結怎麼寫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准,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教學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保護環境,愛惜資源;使學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我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朴,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總之,通過本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後我還要繼續學習好教學大綱、課程標准之類的指導性文章,進一步理論聯系教材及教學工作實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❺ 小學一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學總結
2011年一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總結
本學期,我到了新文這個大集體,擔任了了一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自己失職盡責。依照大綱請求制定並施行教育教學工作方案。做到開學有方案,學期末有總結。
教學中論題研究教材,探究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時深思積聚經歷,尋覓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果良好,進步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窗華誕常生活嚴密聯絡起來,協助學生控制正確的是非評價規范,懂得何謂善、惡、美、丑,進步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氣的盲目性和平安認識,構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開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順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義務心、良好的行為習氣和個性質量。品德與生活課程目的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分離的統一體。經過多種教學活動,協助學生取得豐厚的情感體驗、構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氣、進步順應和參與社會的才能,控制必備的根底學問。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員的力氣協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形成的嚴重結果,從而校正本人的言行。平常注重培育他們養成簡朴,文化禮貌,尊老愛幼,遵紀違法,維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氣,個性心理方面培育學生構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全班46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9人,他們是一群聰明生動的孩子。大局部學生都承受過幼兒教育,但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中央,不同的家庭,個體差別比擬大。有些學生學習根底好,行為習氣好。如孔奕欣、李子喻、聶華陽、邱湘等。可有些學生紀律鬆懈,習氣不好,如羅錦陽、張賢俊等。還有一局部同窗由於不順應寄宿生活,經常哭鬧,無心學習,如沈茜、周彥君等。因而,各種才能、各種習氣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培育學生順應學校生活的才能和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氣應該擺在首位。要引導根底好的孩子不自豪,嚴厲請求本人,學習成果暫時落後的同窗樹立自信心。我努力把工作做精做細,一年級的小朋友一定能夠均衡開展
總之,經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進步,到達了預期的效果。
❻ 自我思想品德總結三篇文章 馬上要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已經在校生活了2年了。回首2年中專校園生活生涯和社會實踐生活,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有失敗,有甜蜜的.但也有苦澀的。而我孜孜不倦,不斷地挑戰自我,充實自己,為自己實現人生的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在思想品德上,我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並有堅定的政治方向,我積極地想團組織靠攏,使我對我們團組織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各種共青團活動。本人遵紀守法,愛護公共財產。關心和幫助他人,並以務實求實的精神熱心參加各種公益宣傳和愛國活動。
在學習上,我熱愛自己的專業,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練習所學的軟體,使得我對所學的軟體深刻的了解,能夠熟悉的操作軟體。除了上課老師布置的作業外,在平常還會做一些有關專業的的一些作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以便更快的提高我的能力。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點是誠實守信,熱心待人,勇敢挑戰自我。時間觀念,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派作風,由於我平易待人友好,所以一直與人先出融洽。
在工作上,對工作熱情,任勞任怨,責任新強,這都是我的優點,具有良好的組織交際能力,和同學團結一致,經常配合同學們完成各項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平。
2年的中專生活,使得我自己的知識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邁上可一個新的台階,在這即美好地中專生活,踏上社會征途的時候,我整軍待發,將以飽滿的熱情,堅定的自信,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環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戰,攀登新的高峰。
❼ 初一學末總結分別包括1.思想品德2.紀律3勞動4衛生5好人好事6學習等方面
時光飛逝,寒期將至,回想著半年前的這時候,我們還對著初中生活充滿了憧憬與期待。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初中生了。回首這半年的點點滴滴,對我來說真是飛躍的半年。在這半年裡,無論是學習方法還是態度我都比小學更上了一層樓。
這一學期我有了許多收獲。剛進入初一,增加了許多新的學科,像數學、語文、英語這樣的基礎課也大幅的提高了難度。在這學期的期中考試中,我的成績還離心中的目標有一段距離,仍需繼續努力,要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展亦無止境,在初一的時候一定要打好根基,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另外,還要積極閱讀有關書籍和資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有較強的求知慾,學會了自我反省,提前預習,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都要做到明白無誤的掌握。有了好良好的基礎,才能在未來的學習中取得更快的進步。
在紀律方面,我尊重教師,同學之間以真誠相待,能遵守學校各項紀律,舉止文明; 有良好的衛生習慣。 紀律是學習的保證。沒有紀律,何談學習,下學期,我會再接再厲,爭取在紀律方面做得更好。
但我身上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下個學期中要努力改正,發言方面更加積極,敢想敢說,不斷以更加嚴格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更上一層樓,揚長避短,深刻地認識自己,力爭做到讓老師,家長和自己都滿意。
我也十分感謝老師給我擔任班長的機會。我的工作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也離不開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所以,我要誠摯的道一聲:謝謝大家!
初一是整個初中學習打基礎的學年。有句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我會做得更好,我將繼續努力!!
❽ 品德與生活情境教學課題總結階段包括哪些內容
「品德與生活」課程就是要突破了「思想品德課」的概念、組織方式、有愛心、親自體驗、有創意地生活;一,晨會、風兒吹呀吹,生活是兒童良好品德形成的源泉,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開始有一定的進行生活或生活准則的習慣了、念兒歌,孩子在給媽媽洗衣服; 、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特別是適應學校的學習習慣,進入小學,這是不受時間限制的,相互促進、創意等,使評價更民主。那麼怎樣過度呢、負責任,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項活動來實現,讓他們能夠生動; 「品德與生活」課教學活動時間的安排可以靈活機動; ,是新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重視兒童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態度,如果不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品德與生活",及時把社會上新的信息、意。 2,動手動腦。另外,那麼學生不適應這個變化了的環境、進取的個性品質、自然課等。教師角色就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應當說根據在我們國家原有的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有愛心地生活,以培養品德良好、評價的尺度也變得多樣而靈活.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評價功能上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而且將使兒童良好思想品德在潛移默化的真切體驗中逐漸形成.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品德與生活課」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課上與課下不一樣,與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在小學低年級。 ,我國的品德教育在內容上陷於教條化,形成開朗,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可是。這樣,也可幾種形式結合使用,生活中到底有沒有這樣做,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教學時間。教學活動形式不拘一格。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我們的德育常常局限於課堂之上,使兒童從小懂得珍愛生命、開放的教學時空、學生,它關注每個學生的活動過程,放飛童思。學會學習是現代培養人才一個重要的標志,學會愛,完全是兩碼事、積極地生活,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整堂課的教學都是由外向內,使課程在設計上堅持了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即使活動的最後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生活習慣和初步的品德意識。「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決定了我們應該打破學校,使兒童獲得對社會、思考、呆板的課程、家庭等各方面信息。同時。教師的主要的任務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教育學生負責任,並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並提升自己的智慧,向兒童身邊的大自然開放、教學資源等都是開放性的、愉快,根據主題,以成人化的方式設計課程、成長的快樂、兒童與社會、其他有關人員等共同參與;品德與生活",給每個孩子成功的喜悅,都首先需要使兒童形成強烈的對規則或規范的情感認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卻依然「我心依舊」;可在課堂上完成。這一學習習慣首先要在學校教育中開始培養,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科學技術新的成果,而不是",才能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全身心地感受。教育學生愉快,在設計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可以有課前准備階段。所以說,也可以是收集兒童作品、探索的自信;(盧梭)也就是說,春天來了; 、愛科學,設計出的課程與兒童的興趣和認知特點相距甚遠、記錄,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為其成為愛祖國、家庭的學前教育無論在教學目標;,只要是教學活動的需要,這是在學習方式上,向兒童自身開放,到工廠; ,也應從兒童體驗的寶貴生活經驗的角度加以珍視,可在一課時內完成; ,主要是以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活動、開放的課程評價,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把一部分原來天真活潑,學會負責任、講故事,使設計出的課程能夠真正引發兒童的興趣;媽媽你洗腳吧"。長期以來;生活在一起這個歷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有創意地生活是時代對兒童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僅僅是課堂上的灌輸,還是社會教育和生活教育;以兒童與自我,愉悅童心,到社會上去調查了解、細致地再現學生活動、知行脫節的弊病。總之,這種課程對兒童來說是沒有生氣,有其特定基本特性,真實、活動性 ,學生自己去觀察,「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活動內容是開放的、情,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評價,小學1-2年級應該是學生從學前教育向正規教育過度的關鍵階段;,而不是簡單的說教、開放性的評價方法,而應是能夠引發兒童興趣並能引導兒童自覺成長的課程,愉快積極地生活,一項主題活動的開展、行四個方面入手,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評價所有兒童、演小品,要從小學低年級教育的任務談起,或走出與學前教育相似的家庭教育時。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在此前提下兒童才能真正地將各種規則內化為素養並轉化為自覺行為、內容,是學習方式的階段性延續;提倡通過兒童的自主實踐活動,因此、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學生就受到了道德的熏陶和感染、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保護兒童的好奇心,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勞動教育。在評價角度方面,任何的規則與規范不經兒童的情感認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轉化為兒童內在的素養、發自內心的真實感想,學會關心。充分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 4,同時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就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校內與校外不一樣,使課程對兒童自身具有意義等原則,也可安排必要的課前准備活動或課後延伸活動來配合;見聞之知",課程設計應從兒童的情感需要和認知特點出發,學生不僅要喜歡學習;當學生走出幼兒園、樂於探究,使兒童形成對集體和社會生活的正確態度; 、僵硬,指導學生健康。可以說、講授等。「品德與生活」的教科書不是供教師講授的,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組織形式。在學前教育中,如觀察,設置和實施源自於兒童生活的活動課程。這與幼兒園,活動是教和學的中介,使「品德與生活」課上所要討論的問題來源於學生、教學任務,孟母三遷的故事--------這些都是兒童的切身體驗,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情景模擬,身體得到正常發育、社會教育,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它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說知",哪裡都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課堂;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方案中增設的面向小學低年級(1-2年級)學生的一門新的課程。課前;"。 ,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我們和太陽做游戲。因此,到大自然中去欣賞。隨著評價功能的轉變,培養正確的道德行為,構建了真正屬於兒童自己的課程,游離於學生生活之外是最主要的原因。二,孩子也給自己的媽媽端來一盆水說; 、學生、循循善誘,評價的主體,旨在努力引導兒童感受生活。從學生的發展規律來說。只要記住老師所講的能應付考試就行了、安全地生活,所以有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品德意識、支持者和合作者、積極;「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調查、管理方式等都與正規學校有很大的區別,他們面對的是正規的小學教育。 1.實現兒童由小學教育向正規學校教育的過渡 、開放的教學形式、勞動教育、兒童作品分析等、組織學生開展活動。這種教育不僅違背了兒童道德觀念的養成的基本規律、開放性品德與生活是兒童的課程。本課程經常採用的教學形式主要有討論,他們所面對的是正規的小學教育,使兒童能夠適應從學前教育到學校教育的過度。如,有創意地生活,一個兒童看到媽媽在給奶奶洗腳時,小學與學前教育不同。因此、實效性和生動性、發展的過程,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成長資料袋,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向兒童生活的社會開放。 2.養成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走向了大社會,而非成人的課程、班級活動,它多以描述和記錄為主,就出現了一些在課堂上和在生活中表現截然不同的「兩面人」,時間也不再局限於40分鍾。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社會課程,學習的嚴肅性是學生所不適應的,任何的規則與規范不經兒童的情感認同都不可能真正地轉化為兒童的素養,尊重兒童權利、主動探究。一到學校。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 、逼真。",是來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並通過生活過程加以確證的實踐之知。 1,本課程的教學活動可以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 、對生活的積極體驗。這就給學生一種誤導,情感的認同。這樣、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類型,也可持續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因此,使我們負責言論和思想的准確,可根據具體目標、主動地學習,評價的方法也隨之改變;不同於",充滿童趣,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激發強烈的道德情感; ;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愛社會主義的公民奠定基礎,而且使兒童在此方面產生了厭煩甚恐懼的心理,更會打擊兒童的學習情感。因而、觀察;我們一開始生活就開始教育自己了,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設計上堅持了引導兒童熱愛生活,發展兒童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教師、生活性 ,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 、評價的角度:電視廣告中,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它不僅會消退兒童的認知興趣、觀看錄像等多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室的框框,學會學習是建立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基礎之上的,課程設計往往從成人對兒童的需要出發。古代,發展主體意識。在評價主體方面;聞知"、節日慶祝活動等有機結合,並相對的在時間上給予延續,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打下基礎。它從低年級兒童的生活需要出發,刺激並豐富想像。這是小學低年級教育的任務,在自然和諧中潛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認識。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作為一門新型的低年級課程,學習健康安全地生活,讓家長.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內容從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愛勞動,力圖使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 、開放的課程資源,所說所寫與所做所為不一樣,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怎樣適應這個過度,學生討論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親身經歷的事情。教材內容的選擇和呈現突出了活動性、動腦筋,將有助與兒童由學前教育向學校教育的順利過度,如少先隊活動;三。事實上;德育在學生課程中占時不少、游戲。為此,因地制宜。因此。長期以來,是一種"。那麼。要想讓學生平和的過渡到小學,同時、參觀訪問。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問一問、農村去參觀訪問。以上教學內容是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同時。因此。其次是學習內容上的銜接兒童從幼兒園來到學校學習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前教育階段; ,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活動留有空間,在學習內容上也要考慮怎樣適應兒童的認知規律、情感和行為表現,重視兒童在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在此前提下兒童才能真正地將各種規則內化為素養並轉化為自覺行為、教學地點、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兒童的學習方式主要以游戲為主,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有關道德信念通過生活深深地鐫刻在他們心中; ,學生就端端正正地聽老師講那些抽象的教學內容,在方式上強調說教式。何故。"、自上而下的一種灌輸教育、思想品德課以及各類政治活動都是德育的陣地,是沒有人管的,為兒童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奠定基礎? :媽媽出去找工作。還有一個廣告大意是,內容包括教育學生健康、活潑,讓兒童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究或解決問題,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運用講故事,可以是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教導出來的學生卻常常出現口是行非;或"。傳統的德育往往從知,親身體驗,應以活動作為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安全,在學習方式上應繼續保留。因此,在發展中學習,初步了解環境與人的生存的關系,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中的「走進大自然」單元的四個主題,享受創造帶來的歡樂、引起兒童反感或恐懼的課程。有些學生任教師苦口婆心、欣賞、問卷、愛人民,教育成怕進校門的學生;課後,懂得和諧的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就給教師捕捉課題、學校之內。 ,在發展中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有責任感地生活,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不僅能為兒童的學習注入極大的樂趣,學生在勸一勸。評價目的是為了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 ,尊重兒童權利;課上;親知" 首先。 3.引導兒童熱愛並適應學校的生活習慣;、練習; 、小苗快快長。在評價尺度上。 3,匯集來自教師,主要是引導、走出家庭,學生有具體的學習任務,尤其會對思想品德教育產生相反的作用;; 。關於生活習慣問題。 。動腦筋,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本課程的評價採用靈活多樣、內容,應該有個過度階段,當學生走出幼兒園.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涵蓋了品德教育,在學習活動中發展,在班級授課模式下,這個課程的設計和開發都充分體現了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如、條件、寫一寫等活動中深化了道德認識; ,也可以有課後延伸活動。只有形式多樣,這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方式,生活就是生活,它擴大且啟發經驗、喜歡學習的兒童、資源的不同,並與兒童的生活保持零距離。人文主義者強調課程不是與兒童相對立的。學生接受德育的地點沖出了小課堂:"、兒童與自然為三條主線,動手動腦來學習;品德之知"(杜威)" 。無論是道德教育,身心健康地成長體驗「品德與生活」課程中的基本特性 作為一門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認為上課就是上課,會使學生一進校門就產生厭學情緒。基於此,在小學低年級、訪談
❾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想品德課課題研究階段總結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想品德課課題研究階段總結
一、精選課題,組建課題組。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標志,它對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普遍存在不足,表現為重「灌輸」,輕「啟發」、「引導」,更輕「學法指導」;重「記憶」,輕「思維」;重「單一口授」,輕「多種教法」的並用,重研究教材,輕研究學生,重知識傳授輕情感教育。2007年9月我校對132名初三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目前思想品德課教學滿意的學生54名佔41%,不滿意的78名佔59%。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和實踐能力,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
針對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現狀,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我校課題組確定了「理想的思想品德課----自主學習」的研究課題。為使這一課題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並對其它學科教學起幅射作用,我們組建了由全體政治老師和相關學科的部分老師組成的課題組進行課題研究工作。
二、理論培訓,達成共識。
在課題立項後,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課題研究方案,要求各成員結合所教班組談課題具體實施方法,並有選擇地學習了有關「自主學習」方面的文章,這樣,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研究重點、研究方法有了充分認識。
三、圍繞課題,積極教研。
為了保證課題研究工作有效順利進行,課題組每學期制定了具體實施計劃,並嚴格按計劃實施,通過集體備課、上研討課、評課,撰寫教後感、論文評比、組織學生製作板報、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保證此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1) 確定課題研究方向。
要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必須將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實現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構建「思想品德課----自主學習」的課堂新模式,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麼如何使上述目標得以實現呢?通過對平時教學實踐的反思、總結,在反復討論的基礎上,課題組研究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課題研究,即:a.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材料的選擇;b.教學目標與自主討論題間的轉化;c.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調控;d.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的管理;e.正確處理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f.構建思想品德課教學新模式。
(2)加強學習,提高素質。
搞教科研對廣大教師來說是個新生事物,針對課題組成員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不足,我們採取了集中學習與平時自學相結合的方法,對於一些有關本課題的最新文章,要求教師不僅要認真學習,還要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撰寫心得體會,同時利用一切機會組織教師外出學習,通過努力,課題組成員的理論水平、教科研能力不斷提高,教科研氛圍也越來越濃郁。
(3)依託課堂,開展活動。
對於本課題研究來說,課堂教學既是主陣地,又是研究的突破口。課題組首先對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檢討和反思,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並組織課題組成員按照計劃,集體備課,開展研究課活動,目前,課題組已開展了「探討自主學習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課內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等集體備課活動,開展了「師生互動,構建自主學習的調控機制」,「課堂討論教學法的形式和基本環節」為主題的研究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四、課題研究初步取得的成果。
1.逐步改變了傳統的思想品德課課堂灌輸教學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主學習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成為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平台。
2.營造了民主、寬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
3.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初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4.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交流表達能力、質疑解疑能力得到了增強,學科成績也有所提高。
5.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課堂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
五、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計劃。
1.進一步學習有關課題理論,認真開展各類研究活動。
2.繼續完善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新模式。
3.認真撰寫課題案例,撰寫和課題有關的課堂關錄、教學論文。
4.分析匯總、撰寫結題報告。
教無定法,課題研究是無止境的,我們清醒認識到,由於自身水平的限制,我們的研究還很膚淺,很不成熟,藉此機會,我們真誠地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同行對我們的研究提出寶貴的意見,並給予具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