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2)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於創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談幾點看法。
一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
思維具有很廣泛的內容。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有各種各樣的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什麼樣的思維能力呢?《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條規定是很正確的。下面試從兩方面進行一些分析。首先從數學的特點看。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的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所表示的數學語句來表達的。並且藉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而這些判斷的總和就組成了數學這門科學。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再從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里所說的抽象邏輯思維,主要是指形式邏輯思維。因此可以說,在小學特別是中、高年級,正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大綱》中的規定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和足夠的重視。一個時期內,大家談創造思維很多,而談邏輯思維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義上說,邏輯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創造思維往往是邏輯思維的簡縮。就多數學生說,如果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訓練,很難發展創造思維。因此如何貫徹《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在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還是值得重視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大綱》中強調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只是表明以它為主,並不意味著排斥其他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正在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是形象思維並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學高年級,有些數學內容如質數、合數等概念的教學,通過實際操作或教具演示,學生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學生的形象思維也會繼續得到發展。又例如,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雖然不能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但是在教學與舊知識有密切聯系的新知識時,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習題時,如果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對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起到促進作用。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加以重視。至於辯證思維,從思維科學的理論上說,它屬於抽象邏輯思維的高級階段;從個體的思維發展過程來說,它遲於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據初步研究,小學生在10歲左右開始萌發辨證思維。因此在小學不宜過早地把發展辯證思維作為一項教學目的,但是可以結合某些數學內容的教學滲透一些辯證觀點的因素,為發展辯證思維積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冊出現,可以使學生初步地直觀地知道第二個加數變化了,得數也隨著變化了。到中年級課本中還出現一些表格,讓學生說一說被乘數(或被除數)變化,積(或商)是怎樣跟著變化的。這就為以後認識事物是相互聯系、變化的思想積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樣說,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並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材沒有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地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怎樣體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數的組成就有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以後,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於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後,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演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後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演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麼位置,最後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後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三)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演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徵,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麼共同特點,然後抽象出圖形,並對長方形的特徵作出概括。教學計演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與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結果相同〕。然後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後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後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57+28+12)中去並能說出根據什麼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於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這里不再贅述。
三 設計好練習題對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於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設計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例如,為了了解學生對數學概念是否清楚,同時也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斷對錯或選擇正確答案的練習題。舉個具體例子:「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 )」如要作出正確判斷,學生就要分析偶數裡面有沒有質數。而要弄清這一點,要明確什麼叫做偶數,什麼叫做質數,然後應用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數裡面有沒有一個數,它的約數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數又是質數,這樣就可以斷定上面的判斷是錯誤的。
%
❷ 什麼是小學教育學論文
1、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在小學(某某)學科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德問題研究
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習落後學生積極性的研究
改進小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論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的藝術
(某某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試論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試論小學生(數學,語文,自然....)自學能力培養
試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
試論小學生自然課實踐能力的培養
試論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論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論小學生愛家鄉品質的培養
試論學生中獨生子女愛他人品質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
論("我"或某某教師)在小學(語文,數學,自然....)學科中教學的特色
教師期望在小學生發展中的作用
試論小學生的合作學習
試論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
試論小學生綜合性學習
試論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
論活動課程評價的理論與實施
小學班級建設中學生幹部選拔與培養
論優秀班風的建設
在開展班級活動中預防危險事件發生的理論與實踐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生(語文,數學,自然,英語,音樂....等某學科)能力發展的評價研究
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研究
論小學生作業批改的藝術
小學教學中的考試改革研究
校本課程的研製與發展
小學各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材分析,網路資源分析,教學軟體分析,課外讀物分析等)研究
"大語文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
語感與小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與小學語文教學
論文寫作要求:
選題:根據建議選題,學生與指導教師商議,題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難以駕御
結構:按照《畢業論文寫作》要求,要結構完整,包括題目,摘要,關鍵詞,前言(論證選題意義,目的,范圍,簡述前人研究情況和自己論文研究重點),正文,結論,引文注釋(腳注),參考文獻(10篇以上).以上內容缺一不可.
論文寫作邏輯清晰,內容充實.
❸ 小學自然科學教學論文 問題從哪兒來
談述小學自然科學教學論文 問題從哪兒來
觀察是思維的窗口,學生通過觀察,攝取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材料的比較和過濾,常能誘發認知沖突,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動物與環境》時,讓學生到操場上、花台邊找蚯蚓,比比誰找得多。(引導大家觀察蚯蚓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同時也為做實驗准備一些蚯蚓。)同學們通過觀察和比較,初步得出蚯蚓所喜愛的環境是怎樣的。又如為了讓學生了解魚的共同特徵時,讓學生觀察各種魚的標本和另一些叫魚不是魚的動物,如烏賊、章魚、鯨、娃娃魚等,提出問題去研究:為什麼烏賊、章魚、鯨、娃娃魚不能稱它們為魚?
三、在實驗操作中提問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實驗是直觀的、形象的、可操作的,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他們是非常感興趣的。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過渡階段,實驗操作能幫助學生存儲一定量的感性經驗,為過渡到抽象的認識作準備。實驗應該是精心安排的,學生應該是主動參與的,不能匆匆過場,搞形式。我們要把實驗操作與思維訓練相結合,不能停留在一些驗證性實驗的層面,實驗要有學生進一步探究的餘地,要把實驗變成產生認知沖突的搖籃,讓學生在實驗中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產生更多的問題。 如教學《凸透鏡》時,讓學生明確實驗要求後自主實驗,在實驗中同學們發現當凸透鏡改變與光屏和物體之間的距離時,產生的現象不同。這與導入時的一個小實驗的現象有所不同,在認知上產生了沖突,有了新的研究方向,提出:當凸透鏡在光屏與物體之間移動時,會有幾種不同情況?為什麼?同學們的求知 打動了我,我和他們一起實驗探討,學生掌握了到中學才要求掌握的光學知識,知道凸透鏡的放大功能、聚光功能、成像功能都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放大其實也是成像,是物體在一倍焦距內,成放大的虛像。在實驗中教師要注重發現學生小聲嘀咕的問題,往往這些問題正是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
四、在匯報討論中提問
在自然教學中,匯報和討論佔了很多時間。在以往的實踐中往往不夠重視,匯報和討論是搞形式主義,選幾位好同學過過場。我覺得這是極大地浪費教學資源,在匯報和討論中,學生的思維空前活躍,由於學生認知水平不同,往往為了一個問題而產生爭議。有爭議就不愁沒有問題產生。爭議中產生的問題往往很有價值,最能解決問題。如在學習「小孔成像」的知識點時,我讓學生做完實驗後匯報、討論,結果產生了新的問題:有的實驗失敗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與孔的大小有關嗎?……學生對光的直線傳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五、在課外實踐中提問
****總書記曾經說過,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裡,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科學的探究光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特別喜歡老師讓他們課外去實踐(當然,最高的境界是學生自主地去實踐。)學生不斷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去認識更多的事物,在實踐中學生不可能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總會遇到難題,產生認知沖突,即原有的知識經驗不能解釋所遇到的問題,就會想一切辦法去解決它。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也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校開展航模比賽,由於規則允許對模型進行局部改裝,所以同學們在試飛不理想的基礎上開始改裝,但原來的模型配重較為標准,改裝後飛行狀況不如原來的,同學們懵了。理論和實踐產生的偏差,沒有讓孩子們失望,反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 ,飛機拆了一架又一架,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最後的勝利就屬於這些愛探究的孩子。
有了問題,才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才能真正得到體現,探究能力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在科學課上如此,在其他學科也同樣如此。普羅塔克說過:「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我們應該摒棄原來的教師灌得多的陋習,解放思想,盡可能多地為孩子們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點燃火種,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❹ 優秀教學論文如何進行小學閱讀教學
小學階段不僅是學生開始接受知識熏陶的啟蒙時期,更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體會一些文本內容的具體內涵,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習興趣,逐步增強閱讀意識。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學生不僅可以更加清晰的解讀文本,更可以在文本剖析過程中提升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獨到理解,增強自己的語文修養。
一、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性
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關鍵性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秉持師生關系平等對話的基礎是,提升教學學生對課本文本的對話。閱讀教學的設計可以提現在教學備課和實踐課題等不同方面,是教師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基本環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學習方式提升自己識文斷字的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是每個小學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教師安排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鑒賞的過程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初步了解,具體對於內容的情感體驗還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循循善誘,達到提升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鑒賞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實自己的語文知識,還可以通過閱讀的過程來提升自己對文字的敏感和對語言的敏感,進行可以自主理解更多文學作品,發展自己的文學思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模式的設定依靠不同的教學具體情況而定,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堅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教師在課堂的朗誦和講解來分析文本內容,忽視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性學習。導致學生的閱讀水平停留在較低的水平,造成這種問題的最大根源在於教師沒有能夠重視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對學生閱讀時間過少,閱讀教學質量過低無動於衷,致教學質量一直差強人意。小學語文教學最大的誤區在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較狹隘,認為閱讀能力的培養只需要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基本的了解可以,造成學生和教師之間沒有良性的互動性交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收到了極大的壓抑。當然教師是一方面,學生對語文閱讀興趣不高也是重要因素,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有時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導致學習效率難以得到保證。
三、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
1.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教學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不盡相同,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來改變教學任務的布置,讓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能夠積極的調動起來。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學的教學質量,教師也可以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來劃分不同的學習階層。比如1—2年級的同學可以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調動取來,喜歡上閱讀的感覺,感悟閱讀的樂趣。 至於3—4年級的學生,可以將教學目標初步設定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最後5—6年級的同學就不僅需要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根據所學習到的精神境界去追求美好的理想。
2.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首先要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僅將教學目標限制於閱讀課堂之中,或者只是單純的根據考試來進行閱讀,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從各個方面不斷滲透,讓學生把閱讀過程當成是一個自己升華的過程而不是完成任務的過程。現代閱讀更加註重的是讀者對文章和作者之間產生的共鳴,教師要將課堂設計為情意發展的過程。例如,教師可以將閱讀對象放眼於每位同學,將閱讀學習關注點放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各個方面,可以安排不同的學習小組來進行討論分析,將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閱讀機會充分利用起來,分享自己一周的閱讀心得,並且根據自己的閱讀心得了解閱讀的重要意義。
3.加強學生閱讀指導, 確保閱讀取得實效
小學階段學生閱讀過程多是通過自己對文本內容的淺顯理解來閱讀的,教師要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教授學生一些具體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得到顯著地提升。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握文章中心主旨,或者咬文嚼字,根據一段話或一個字來揣摩作者的學做意圖,讓學生可以有方向的進行閱讀。當然,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符合自身閱讀能力的書籍,讓學生能夠有選擇,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總而言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對閱讀內容有基本的了解,還要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綜合感知能力,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享受閱讀。
❺ 小學教育教學論文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語文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關鍵詞:創設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
(一)模式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方式,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主動獲取知識。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我轉變了教育觀念,將課堂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和創造者。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提煉,依據學科特點,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構建了「創設情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能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主導的「他主學習」,走向以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後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流程如下:
教師 學生
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分層指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總結評價
1.創設情境:通過各種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拉近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語言成為活的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錄像、動畫片、學生表演等多種方式,以活動為載體,設疑激趣,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如在《ai ei ui》一課識字部分的教學中,導入時播放《春天在哪裡》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並利用書中的情境圖和兒歌的表演,讓學生在愉悅之中鞏固了知識。
2.自主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教師分層指導,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學生圍繞目標進行觀察、閱讀、思考、嘗試、聯系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去分析、解決問題。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提供給學生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最初教師的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後逐漸減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經驗來記憶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如在識「白」字時,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來學習,有的會聯系英語中的「white」來記憶;有的從字形上觀察說,白字像一個打開的易拉罐,當我喝飲料時,就會想到這個字……學生不但思維更加活躍,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也增強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共同研討活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體驗成功的樂趣。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包括同桌互幫式、四人小組研討式、多人小組寫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據學習的具體內容及具體條件,安排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在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討論中所提出的疑問,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多向思維。師生關系應是解決難題的合作關系,教師要善於運用誘導的語言,緊扣目標,引導學生逐層深化,激活學生的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三)模式的教學策略
1.氛圍和諧的策略。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應建立在新型的師生關繫上,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要與學生互動,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學生對話,要用激勵性語言來鼓勵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植自信,獲取成就感。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
2.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單單是問題本身的設計,還包括問題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採取:
(1)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3.群體討論。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師應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提出討論,交流的內容和要求並加以有效指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和片面的認識。
(2)形成合作學習的氛圍,加強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流和問題,可擴大參與面,組織組際交流、互查、競賽討論等。
(四)教學模式的評價
1.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一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閃現學生個性。
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閃現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策略,能表達出不拘泥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嘗試多向思維,敢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
3.凸現學生創新性。
在學習中,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有競爭意識。
4.體現合作成功。
這一模式,通過「學習共同體」實現人與人的溝通,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達、交流、評價、吸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5.構建了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多向的思維交流,師生互動,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五)模式的特點及優勢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實現了五個轉變:(1)變僅以掌握課本知識為目的為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充分和諧地發展;(2)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引導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式學習;(3)改變追求唯一結論的封閉式教學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互相研究,進行多向思維,鼓勵標新立異的開放式教學;(4)變教師講學生聽的靜態教學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的動態教學;(5)變教法的單一性為多種方法結合,綜合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利用。
參考文獻:1、《教育理論》
2、《教學法研究》
❻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的數學課
數學這門學科,自古以來就被認為為是理性最強的學科,需要聰明的大腦和天賦才能學好的,其實不然,對於天真浪漫的小學生來講,他們接受各種文化知識的能力是等同的,那麼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呢?我認為關鍵在於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分析,不論學生自身的因素還是學校、家庭環境對學生自身興趣的影響都與教師有直接關系,就像鄧小平曾說的:「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同樣,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關鍵也是在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積極性呢?教師在學生學習中又處於什麼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淺見:
一、先從本身著手,讓學生喜歡上你,從而喜歡上你的課。
作為教者本身來講,要從各方面來完善自己,比如,師德修養,文體方面等等,讓學生從內心尊重你,要和學生結交成各方面的朋友,從而使他們喜歡你的同時,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現在很多教師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時,經常考慮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卻忽視了自身的素質要求,如果自身不修邊幅、口無遮攔的,如何讓學生喜歡上你,更不用說喜歡上你的課了。學生一開始就抵觸你,即使你再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只是「剃頭擔子一頭熱」。
二、其次先要誘發興趣,通過游戲性活動,讓學生喜歡上你上的數學課。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是至關重要的。愉快的游戲能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並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可選擇組織學生做數學游戲的方法,讓學生人人參加,能很快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100以內二位數加減二位數中,我讓一部分學生當作售貨員,一部分學生當作買東西的顧客,讓他們從實際出發,從一買一賣中得到樂趣,更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讓學生們懂得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三、再次要設計疑點,激發思維火花,「勾引」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起於思,思起於源」。心理學認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例如:我在教學中,經常會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樣?通過換位思考,改變以前學生被動學習的境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萌發出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求。
四、通過讓學生進行「爭吵」,在爭論中提出問題,開拓思維能力升華興趣。
學習數學是一項艱苦而又細致的勞動。學習的直接興趣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學生在刻苦學習,認真鑽研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發展升華的。一個懶於學習,不願思考的學生,是很難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條件,讓學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要求學生遇事要勤於思考,善於思考,豐富想像,開拓思維。這樣,對升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是開拓學生思維能力,升華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因此,教師可採用同桌、小組、全班等討論形式,組織學生對某一個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讓學生思維的火花互相觸發,交流各自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概括。利用這個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鑽研某些問題的更高興趣。
五、最後通過表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喜悅,延長學習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還要想方設法使興趣持久。因為小學生的興趣既不穩定,又不長久。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意念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發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這種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學生興趣的源泉。對學生來說,老師的一點點鼓勵,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揚,都是他成功的標志,他都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時學生的興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會濃厚、持久。綜上所述,是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就能激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
❼ 小學美術教學論文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鼓勵教學方法
與我拍檔的老師經常問我:「那些學生怎麼那麼喜歡上你的美術課呢?」「你一不罵,二不罰學生,而學生上課的紀律是那麼的好,學習興趣是那麼的濃,是不是有什麼絕招?」其實那裡談得上有什麼絕招,要是說有什麼方法的話,只不過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採用鼓勵教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每一幅習作,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實施鼓勵教學方法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 鼓勵審美個性,培養審美意識
鼓勵審美個性,即是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像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如:在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時,我僅僅介紹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便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並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麼?怎麼畫?色彩、用筆有什麼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後,鼓勵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單純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筆觸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的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則從作品中體會到生命被壓抑而發出的納喊;有的則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團火焰,這是愛的最強光。可見,鼓勵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 鼓勵自我體驗,激發參與意識
鼓勵自我體驗,即是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對材料的接觸感悟和多次的嘗試,從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關的美術技能技巧。特別在美術工藝課里,我從來不要求學生依照范畫樣本製作,用什麼形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粘貼?不作統一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試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理解:原來,工具材料有這樣的性能特性;步驟不但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是那樣的;不但可以採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採用那種方法。在體現水彩畫、中國畫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點時,更要注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從初次作畫的失敗到反復嘗試練習後掌握工具的性能,從潤筆、著色、用水、點墨、行筆的體驗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另外,我還鼓勵學生多寫生,多觀察,多總結,每節寫生課都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態特徵,在真實的事物面前觀察表現比對著范畫臨畫要形象生動得多,學生對形象的掌握也會更快而且准確。在圖案創作方面,通過錄像、圖片、標本、實物等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概括它們的造型特點,結果同學們所創作出來的圖案造型比起教師僅出示圖案范畫讓學生欣賞參考製作出來的效果要好得多,圖案作業造型要豐富、生動得多。
三、 鼓勵藝術表現,激發藝術創造
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可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裡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於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誇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講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慾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交朋友、交心。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並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例如引導學生以「我愛家鄉風光美」為主題創作一幅風景裝飾畫,課前我先布置同學們回到自己的村子裡走一走,看看那一處景象你認為最能代表家鄉的美。上課時我先講了一點風景裝飾畫的基礎知識,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談談想法,結果由於每一個同學的生活環境、心理個性等都不同,他們對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樣。有的認為熱鬧的市場能體現家鄉的繁榮景象美;有的說寧靜的小街美;有的說幽靜的村前小園美;有的認為田野的春天大遍莊稼綠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碩果累累是豐收的美……。課堂活起來了,同學們的腦子動起來了,我對同學們細微的觀察、深刻的體會都一一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鼓勵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並啟發學生思考、嘗試用怎樣的表現形式最能將自己獨特的意境構思表現出來。結果,同學們的作業沒有雷同,內容與形式都非常豐富,且較充分的體現了家鄉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注意鼓勵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❽ 《微課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屬於教學論文嗎
現在的微課應該不屬於教學論文。如何應用在教學中,才能寫成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