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教材整合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整合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4 23:09:15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注意內容的整合和訓練的循序漸進,每冊將課文分為6-8組,每組一般由哪四組組成

1.導讀。安排在每組課文之前。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簡要說明本組教材的組成,提示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使師生在教學之前對整組教材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2.課例。包括課文、預習或閱讀提示以及思考·練習。
每組有三至四篇課文,這幾篇課文在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聯系。
「精讀課文」前有「預習」提示。本冊的預習要求在四年級的基礎上略有提高。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查閱有關資料等。課文後有「思考·練習」。一般每課安排三至四題,有些課文後安排了選做題,用「△」標明,供學生選做。增設選做題,體現了教材的彈性和課內外結合。
略讀課文前有閱讀提示。閱讀提示從激發閱讀興趣入手,一般提出一兩個思考題,側重引導學生理解主要內容、揣摩作者思路或引導學生從閱讀的文章擴展開去。
3.讀寫例話。在第二、六組的課文後安排了「讀寫例話」,分別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兩則例話,體現了本冊讀寫訓練的重點。安排訓練項目的兩組,要圍繞訓練項目進行讀寫基本功的訓練。沒有安排重點訓練的組,要注意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讀寫基本功,使教學前後銜接,環環相扣。
4.積累·運用。每組課文之後有「積累·運用」。由原教材中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體現了教學觀念的變化。「積累·運用」不再安排字、詞、句的單項訓練,注重在整合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綜合素養。「積累·運用」一般包括「讀讀背背」「閱讀」「口語交際」「習作」與「實踐活動」。「讀讀背背」,側重引導學生在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閱讀」,通過閱讀成語故事或其他短文,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增加文化底蘊,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口語交際」,在交流互動中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習作」,安排了記實作文、想像作文和應用文的練習。在第一個「積累·運用」中安排了「迎國慶,辦小報」,第八個「積累·運用」中安排了「搜集春聯,書寫春聯」,這兩次「實踐活動」,拓寬了語文教育的渠道,使語文教學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❷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理解與把握教材 2

聽了專家教授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語文教材不是現成的教學內容,只是教學的原材料,需要教什麼?或者是用它來教什麼?還是需要語文老師去提煉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具備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從學生實際出發,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優化。使教材成為真正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材」。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地理解與把握教材,下面我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 二、 深入解讀教材 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 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 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 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 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❸ 如何開掘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

小學語文整套教材的價值是什麼,每一篇文章的價值又何在,在教材中沒有明確給出答案,同時也很難系統、清晰地呈現出來。其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價值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從不同方面深度挖掘其中的教學價值,系統科學地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多元化的發展。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教學價值 作為讀本,對於那些要讀和正在閱讀的人來說,其目的是想從中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書本最主要的價值就是讓讀者了解某些事物,受到某些感動或是得到某些啟示。而作為教材的文本其核心價值就不再是閱讀價值,而是教學價值,這種教學價值可表達為學生學習、思考、品味作者的文章布局、詞句的運用或是感受文章的特點、效果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等等。從教學價值這一角度來看,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五臟俱全,其中兼備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多種價值。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如何開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價值,本文在此進行簡要探討。 一、小學語文教材的語言學習價值作為語文教材,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語言、思維等多方面能力,教師要以教材作為標准,引導同學們在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思考、揣摩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又是如何自然、巧妙而且准確地傳遞情感與信息的。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具有從教材中發現有效語言教學價值的能力。(一)語文知識學習價值對於不同的專家來說,語文知識的界定也不一,在此我們暫時取狹義理解,就是學生在特定階段需掌握的聽說讀寫等語文知識。在以前,因一些教師刻意迴避語文知識教學,多數學習了六年語文的學生不懂擬人、比喻、反問、排比這些基本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與特點,不知道並列、轉折等段落結構特點和名稱、也不了解雙重否定的作用,更不清楚借物喻理、首尾呼應等寫作手法和表達的效果,這樣的結果便是只知道文章寫什麼,但不知道怎麼寫文章,也不知道這樣寫有哪些好處。在進行寫作練習時,往往造成學生不能將範文中運用的表達方式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文章大都平鋪直敘,詞句粗糙隨意,同時沒有錘煉詞句的能力和意識。針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可以讓低年級的學生從了解拼音知識、字形結構知識、自字詞知識、標點知識開始,同時結合閱讀教學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句子概念,對於中年級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們從了解段落結構與基本修辭開始。如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文中第四段,作者運用總分構段方法描寫了秋天北大荒的原野,並從大豆、高粱與榛數葉這三個方面來入手;而描寫這些方面時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也都不相同,如「樂呵呵地演唱」「發出嘩啦啦的笑聲」等擬人手法,倒數第二段最後一句「雙手捧出沉甸甸的寶物」運用的比喻手法,這些手法都形象地描寫出了北大荒原「熱鬧非凡」。而面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教學使學生熟悉雙重否定、首尾呼應、排比等知識,教師應有意識挖掘教材中的此類語言知識教學價值。如學習《清平樂·村居》結合「無賴」這一詞,深化對詞語褒貶的認識。學習《夾竹桃》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熟悉「詠物抒情」與「首尾呼應」等寫作知識。這些便是教材中所蘊含的教學價值。(二)語言知識品味價值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不乏精美語言,每篇文章因作家不同而文風各異,別具一格,或朴實恬淡、華麗精美,或細膩委婉或是大氣磅礴,或凝練傳神或生動形象,抑或睿智幽默,這些風格迥異的語言可以給予同學們不同程度的滋養,產生出不同程度的價值。作為教師,就要善於發現教材中的價值並加以利用,引導學生品味、學習。如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語句極具特色「樹乾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這些語句為讀者們描繪出高原柳堅強不屈的形象與精神,使得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見其形,這些句子應得到學生們的注重,教師應引導同學們感受其強烈表達效果與鮮明特色;同時,此文用詞精準,如運用「嚴酷」一詞,非常形象地表現了高原天氣對生靈的摧殘;而「巍然撐立」更是為讀者們描繪出一個頂天立地的高原柳形象,表現出了高原柳的堅強精神和毅力,教師在學習這一課文時可引導學生辨析、比較語義間的微小差別,細細品味語境中的豐富內涵,可幫助訓練和提高學生語感。(三)表達方式揣摩價值高年級的教學要求學生可以揣摩文章表達順序,並了解基本的一些表達方式,所以教師應在教材中找尋相應教學價值:《灰椋鳥》中作者要描繪對灰椋鳥歸林時的和諧、壯觀進行贊美,但是一開始卻對灰椋鳥進行貶低,說其「不好看」,這類「欲揚後抑」的表達方式和效果都應讓學生開始領悟。學習語文知識么不但要讓學生積累語感經驗,還應讓他們積累寫作方法,這有這樣才能夠將所學知識運動到實際寫作中。 二、小學語文能力訓練的價值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學習語文不單要了解某些知識、更加註重的是應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表達能力,歸納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獲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綜合語言能力等等。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依據特定年齡段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教材中找尋教學價值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對學生開展科學、合理的能力訓練。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課程標准詳細闡述:在第一學段「學生可以結合文章與實際生活知道文章詞句的意思。」在第二學段「可以聯系文章了解詞句,知道文章關鍵詞的作用。」在第三學段「有能力運用詞典了解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能夠辨別詞句的感情色彩。聯系文章與本身積累推想課文詞句內涵,感受表達效果。」如一年級上冊《看菊花》,第二段有一句這樣的話「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這三個詞疊的很有特色,形象地表達出了菊花的數量很多。對於剛進小學的孩子來說,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把這些詞和「一朵,一叢,一片」作比較,讓他們明白疊詞在這里出現是為了表現菊花很多,之後再引導學生們讀一讀這些詞,並藉助想像力想像菊花叢叢片片,團團簇簇的景象,進而,了解這些詞出現在這里的意義。又如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這一篇優美的文章,文章字里行間散落許多的語言訓練點:首先是比喻精妙,第一段作者運用了三個比喻來描繪槐花的色彩美,形象美和數量多——「似玉雕的圓球」、「似瑞雪初降」、「如披散在肩頭的小辮兒」。在課堂中,教師可抓住這三個比喻來引導學生們進行體會和感悟。然後是用詞准確,第一段中,作者一口氣連用了七個「香」,寫出了槐鄉被香氣所籠罩,散不開、揮不去,變成一片香氣的海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適時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詞語,揣摩和體會作者用詞的犀利,進而培養學生語感。 結論:想要開掘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我們首先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尤其是要明白在不同學段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該「怎麼學」。待目標清晰後再對教材進行審視和解讀,挖掘每篇文章中「哪些可教」、「哪些可學」。最後再思考「如何教」、「如何學」。只有這樣對教材進行解讀才能夠開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實際教學價值,有效發展學生語文能力。

❹ 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寫 的內容結構及其組織方式有哪些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二、 深入解讀教材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三、創造性使用教材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❺ 小學語文進行教材分析包括什麼

說教材的話,應包含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內容結構,編寫意圖和特點,知識技能的立體式整合)教學建議

❻ 小學語文教材解讀

一、 教材的編排:
本冊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的方式整合內容。教材設計了8個專題:一、美麗的秋天
二、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三、熱愛祖國 四、怎樣看問題,想問題 五、友好相處,團結合作 六、關愛他人 七、保護環境,熱愛動物 八、熱愛科學 。每組教材都包括導語、一課識字,再有四五篇課文以及一個語文園地,這些內容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識字課一共有8課,這8課識字,分散在每一組課文里,全冊課文總篇數為34課,內
容豐富,體裁多樣,語言生動,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本冊教材的編排形式與一年級不同為:課文不再全冊注音,生字是在文下注音,多音字隨課文標注,用方括弧表示。語文原地設置了4個欄目:一、我的發現 目的為鼓勵學生探究發現,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特點,以及字詞的一些規律,掌握識字的方法。二、日積月累 目的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優秀段篇,同時復習學過的字詞,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練習。三、口語交際 目的:在雙向互動的口語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四、展示台 目的:給學生提供展示課內外學習所得的舞台。八組專題後面安排了6篇選讀課文,原則是要求學生課外自己閱讀,若課上有時間也可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後是兩個生字表,表一列出了本冊要求認識的450個生字,表二列出了本冊要求會書寫的350個生字。依然遵循多寫少認的原則,但會寫與會認的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隨著學生能力的增強,也加大了會書寫的生字的數量,語文原地中也安排了一些要求會認的生字。
二、 教材特點:
(一)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
每組教材都是以導語的形式點名專題。識字課、課文以及語文園地中的內容都是圍繞
這本組專題來安排的。例:第二組內容通過導語的形式點出了這組課文圍繞的專題是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識字課的內容是關於校園生活的動賓詞語,它所選的詞語都是與學校生活有緊密聯系的。例:練書法 畫圖畫 下象棋 栽花草等。接著安排的課文有《一株紫丁香》講師生感情的。還有一篇老課文《我選我》,講一個孩子自己推薦自己當勞動委員的故事,還有《一分鍾》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的故事。《難忘的一天》講的是一個小朋友為鄧小平爺爺表演計算機的故事。4篇課文說的都是學生生活中的事,從中受到愛老師、愛學習、愛集體、愛勞動以及珍惜時間的教育。口語交際課的話題也是結合課文《我選我》設計的,話題讓學生談談王寧選自己當勞動委員的看法。討論:如果班裡改選班委時,自己會不會選自己。展示台學生展示的內容也是引導學生展示課外活動中學到的一些本領。可以看出:本組單元內容無論是識字課文還是語文園地中的內容都是緊緊圍繞專題來進行選擇內容的。這樣編排體現了《課程標准》中所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加強整合的思想,好處是便於開展語文實踐,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綜合能力。
(二)識字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八課識字課的內容緊緊圍繞本課專題的,它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本課識字課有詞語的形式,兒歌的形式,諺語的形式,成語的形式,三字歌的形式來識字,從編排上為了便於學生朗讀,還採取了韻文的編排形式,使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比如:識字一是按詞語的形式編排的,一共選擇了12個描寫秋天的詞語,優美的語言,豐富的識字課,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識字的語境,還能夠使識字與閱讀緊密結合起來,同時,也加強了字、詞、句的綜合練習。同時,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熱愛。
(三)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具有時代感,貼近兒童生活。
教材大幅度更新了課文內容,新選的課文有描寫自然景象的《秋天的圖畫》,誘發應學生生活的《一株紫丁香》《一分鍾》有表達愛國情感的《歡慶》《我們成功了》。有教育學生善於發現別人長處,遇事多動腦筋的《小柳樹和小棗樹》《風娃娃》。有倡導同伴之間要友好相處,表現尊重個人選擇的《紙船和風箏》《稱贊》《從現在開始》,有體現關心他人的《假如》《窗前的氣球》《日記兩則》,有反映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父親和鳥》《淺水窪里的小魚》,還有介紹科學成就的《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農業的變化真大》等。這些課文洋溢著時代的氣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同時密切聯系兒童的精神世界和想像世界,能夠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夠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選教材編課文上,編者的著眼點不同,更注重選擇具有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的文章。例:《從現在開始》是一段有趣的童話。意思講的是:獅子大王年紀大了,要找一個接班人,接替它的王位,它就宣布小動物們輪流當大王。第一個星期上任的是貓頭鷹,它上任以後,特別得意,覺得自己是萬獸之王了,大家都得聽我的,上任的第一天,就跟大家宣布: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得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個星期下來,大家都叫苦連天。第二個星期上任的是袋鼠,袋鼠上來以後,也給大家宣布:從現在開始,大家都像我一樣,要跳著走路。大家聽了互相搖頭、觀望,但也沒有辦法,只得跳著走路。第三個星期,輪到小猴子了,大家十分擔心,小猴子整天在樹上盪來盪去,它會不會也讓我們在樹上這樣生活呀?但是大家都沒有想到,小猴子上任時說:「從現在開始,大家都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時候,百獸們都高興極了,一齊鼓起了掌。通過這個故事,教材選的時候,不僅著眼於這個故事很有趣,更著眼於通過這個故事,它能讓學生意識到我們要尊重別人的選擇,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課文的體裁有童話、有寓言、有詩歌、有散文、還有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記等。題材也很廣泛,不僅有城市,也有農村,不僅有學校生活,也有家庭生活,這樣,使課文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四)課後練習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著眼於積累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課後練習除了安排一些朗讀、背誦、寫字以及語句積累、理解、運用的這些基礎知識的練習,還編排了一些擴展性的練習,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練習。例:26課《紅領巾真好》課後,以學習夥伴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小鳥以外,我們還應該愛護那些動物呢?可結合這一課文內容思考。除了這以外,還有擴展性的練習,把課堂的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練習。例:《淺水窪里的小魚》講的是孩子拯救淺水窪里的小雨的生命的故事。引導學生回答:看到小動物受傷時你在乎嗎?這是把課文的感受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去引導學生思考一切生活中常見的事,還有一類擴展性的練習,有助於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練習。引導學生搜集資料編拍手歌等等,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樣的練習,目的在於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發展思維,擴展課內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動手實踐,動手做的活動當中學到本領,形成和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五)教材最突出的特點:突破傳統教材的呈現方式,增強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
具體表現在:編寫角度由關注教師的教,轉向既方便教師的教,又方便學生的學。使教材由原來的教本轉變為學本。無論是導語還是課後習題。以及語文園地中的練習,再也不像原來舊教材那樣,以問題或要求的方式來呈現。所有需要學生做的事情、考慮的問題,都採取以學習夥伴的的口吻來提出問題。這樣做,使學生讀起來感到親切、自然,拉進了學生於書本之間的距離,拉進了學生與學習的距離,自然增強了教材與讀者的親和力。例:《坐井觀天》的文後,不是出一道題讓學生學著思考、讀課文想講什麼。而是在文後設計了一個學習夥伴,用吐泡泡的形式來引導學生來思考:青蛙如果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會說些什麼?在《識字五》的文後,學習夥伴建議:同學們,我們也去收集一些諺語把!在學完諺語以後,她也號召同學們進行一些語文實踐活動。運用這些形式來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這樣的編排形式,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所倡導的人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關系,對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啟發學生質疑問題,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和導向作用。同時,還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
教材的呈現方式有利於引導學生發現探究。在每個語文園地里都安排了「我的發現」這個欄目。例:語文園地二中我的發現中的內容就是引導學生來發現表示動作的詞「抬、捕、挑、抓」等。發現這些字都帶有提手旁。而且他們表示的意思還都和手的動作有關。語文園地三中引導學生發現每組兩個詞意思是相反的。目的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他們養成注意發現的習慣不斷積累學習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從發現中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不斷獲得學習的動力,語文園地中都涉及了展示台,都是以學習夥伴的展示來引導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展示自己學到的本領和學習收獲,使學生不斷產生成就感。例:語文園地一引導學生展示自己做的書簽、賀卡、寫的兒歌等。語文園地三展示台引導學生展示自己課外識字的成果、課外收集的一些與語文課學習內容有關的圖片、課外學到的才能等。教材這樣的編排激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斷產生學習動力,並且能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學習使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學者經常展示自己課內外收獲的成果,促使他們有意識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成為學習語文的有心人。
(六)教材內容具有開放性和彈性
教材雖然規定了識字量,但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要多認字,,要超過規定的識字量。一些課後練習的設計也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出發,有些題不作統一要求。有些課文不要求背全篇。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來背誦,給學生一個靈活度。還有一些課後練習也做得特別活,在這些編排上都體現了教材內容具有開放性和彈性。
三、 教材的學習目標:
1、 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能藉助漢語拼音識字和正音。
2、 認識450個字,會寫350個字。
認識的字:(1)讀准字音(2)結合詞句大概了解意思
會寫的字:(1)四會:讀准字音、認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確書寫
同時還要求學生在口頭表達中練習運用(2)寫字時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3、 會用音序查字法,學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4、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夠背
誦指定的課文和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夠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引導學生在閱讀當中主動地積累。
(五)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的標點符號。
(六)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和願意與人交流的意識,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講述簡短的故事內容,說話態度要自然,大方,有禮貌。
(七)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能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做到願意用閱讀很生活中學到的詞語進行書面表達,藉助課文了解日記的格式,學習寫日記。

我的想法:
根據本學期的教學目標,針對識字和閱讀兩項重要內容談談一些看法。
一、對識字教學的把握:
有人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教學理念是引領教學的靈魂。我認為:貫穿學生識字過程的整個靈魂就是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識字興趣。以它作為靈魂,就會激發學生識字的主動性,繼而產生各種識字方法,在各種環境下,都可識字。首先,要採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例如:1、讓學生自主發現漢字特點,享受發現後的成功和喜悅。2、放手讓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識字。現代理論倡導的學生觀眾又一條指出:學生是獨特的人,尊重學生學習方式、方法上的差異。3、採用各種語言和行動肯定、激勵學生,使學生樹立自信心。4、鼓勵學生展示課外識字,如:在電視上、課外書、標語中認識的字等。,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可以識字,激發識字願望。
學生的識字量增加了,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呢?我也想到了以下幾點:1、探索簡便有趣的識字方法。例:本學期新學到帶提手旁的生字時,可引導學生列舉更多此類生字,觀察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大家就會發現原來這些字都與手的動作有關,還例如猜字歌、編兒歌、形聲字、多音字、部首表意、加一加、減一減等方法。目的在於使學生更形象、更迅速、更有效地認識和掌握生字。2、鼓勵學生多讀書,閱讀課文的過程有很多益處,其中一項便是鞏固、認識生字,積累好詞佳句。3、記憶生字的過程並不要求在格丁的時間內必須學會,而是隨著生字的再現逐步認識的。這里,對於前面學過的生字,教師可採用多種形式再現,創設再現情境。
二、對閱讀教學的把握:
《小學語文感悟式教學》中指出: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顯形、讀中入境、讀中體情、讀中悟理、讀中品格、進而能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意境、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也能讀出自己在閱讀中獨特的感受。
當代倡導的學生觀中指出學生是獨特的人,現代學習方式的特徵中也包含獨特性特徵。在閱讀指導中就以尊重學生差異和培養個性為一項目標准則,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真是學生獨特的體驗和理解。
教科書是知識的載體,擁有一份好的教科書就是擁有一份好的媒介。在以後的教學

❼ 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 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 創設語文學習環境, 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 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 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一、 緊扣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l. 科學地利用課本資源。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而忽視了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學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局限於語文教材,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相融合,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我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我把遊客怎樣進洞,又如何出洞,這一路線製成動畫,學生一見如故。在課堂上,一個學生進行大膽質疑,他說:遊客進洞出洞是由工人拉進拉出,而且驚險不已。那麼洞里的哪個工人又是怎樣進去的呢?這個學生的質疑,引起了老師的震驚,學生的轟動。學生無意中學會了遇到問題要善於觀察思考,又通過合作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利用教學媒體憑著自己的智慧給學生一個精彩的課堂,一是學生喜歡,二是學生對這門功課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現在也提倡「大語文」:即生活即是語文,語文即是生活。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不斷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活力。 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使課堂過於沉悶。而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舒適、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 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 (1) 把社會融入課堂。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社會融入課堂,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二條渠道:一是想像式。首先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然後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自由與紀律」等展開辯論。 (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也更生動。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語文課堂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 觀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看一個電視片段來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慾望。 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 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以熏陶學生,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個體, 缺乏合作, 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 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四、 組織實踐, 開發地域資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1. 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 富有人情味兒, 處處洋溢著 「真、善、美」 的氣息。 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 2. 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 動物、山川、 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 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❽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對比閱讀

(三)是解決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及教研工作中,我們發現:教材理解得不準確、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閱讀教學高耗低效,是阻礙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兩大瓶頸。
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對本年級、本冊、本單元教材的知識、方法的橫向與縱向的梳理、比較、綜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去把握教材內容與形式上的特點,不能把零碎的知識整合起來、把握知識的內部體系,使得對教材的理解總是不夠到位,總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們以為:樹立「比較」的意識,經常用「比較」的眼光去看我們的教材,隨時進行比較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徑。
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嚴重缺失,除了教師教學方法的簡單枯燥,還源於學生閱讀中思維的局限性和語感比較弱。一般而言,學生的閱讀過程可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國際上比較重視後兩種閱讀,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提供給學生的往往是前兩種閱讀途徑。而比較閱讀不屬於「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范疇,而是一種思考性閱讀,具有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性質,這正是目前學生所缺失的閱讀方式。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可以說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一個嶄新途徑。
二、課堂教學
(一)基本內容
課堂上,字、詞、句、段、標點的比較是大家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較閱讀的內容。
1.字詞的比較
從字、詞入手進行比較,一般通過增、刪、改、換、調等方式,使學生體會不同字詞表達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從而准確理解內容、情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
對於學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將它們放在一起觀察、比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復強調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這三字,僅僅從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分,學生在書寫、運用時仍舊會出錯,若從「形義結合」的角度進行講解,進而使學生真正明白它的含義,從而就能有效地避免問題。
本——木字下面加一橫。「木」表示樹木,「本」表示樹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樹根、主幹。
樹根、主幹就是一樹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橫。表示樹木剛剛長出小芽,還沒長大,是「沒」「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長橫。本意是樹梢,樹的尾梢、末梢。
引申義表示:東西的盡頭〈末梢,秋毫之末〉。
通過比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漢字「形義結合」的突出特點,加深或強化了漢字的音形義,尤其是形與義,大大減少或避免了學生書寫錯別字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松鼠》一課中描寫松鼠活動特點的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著閱讀下面兩句話:
「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只要有人搖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學生通過對「觸動」和「搖動」的比較,很容易就體會到了松鼠的機靈、用詞的准確。
2.標點的比較
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看似簡單的符號,卻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標點,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語義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以「比較」的眼光關注標點符號,抓住那些對表現文章中心,表達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標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體會語言的節奏感和暢達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逐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第12冊《蜀僧》的教學中,我們這樣引導學生感受標點的妙處:
「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請讀出不同的語氣,並說明理由。
通過朗讀理解,學生明白了:同一個句子,因標點的不同,竟然就能表達或疑問或嘲笑或諷刺這樣完全不同的意思。
課文學完後,教師把一份資料發給了學生,資料記載的是一個傳說:
有一次,乾隆皇帝讓紀曉嵐在摺扇上題字,他就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是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漏寫了。乾隆皇帝發現了,不說什麼,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聰明,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詞: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學生讀後均驚嘆不已。
接著,在《珍珠鳥》的學習中,我們又進行了如下教學:
下面兩個句子,請你多讀幾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原文)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改後)
短暫的沉寂之後,學生紛紛舉手:(原文)(1)說明作者很喜歡雛兒;(2)感情強烈得多;(3)有驚奇的意思;(4)是驚喜、恍然大悟;更有學生總結道:標點雖小作用大!
3.句的比較
細讀文本,你會發現很多文章的動人魅力大多隱藏在句子、細節裡面,它們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感人之處。找到它們並在課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內涵,品味表達的妙趣,培養語感,提升欣賞鑒別能力。
例1,《鼎湖山聽泉》中有這樣的句子:「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匯成一片美妙的音響。」
教學中我們引入了原文:「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於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老師問:「你更喜歡哪一句?」學生有的喜歡課文的句子,因為簡潔,還能引起想像;有的喜歡原文,因為描寫細膩生動,畫面感強,讓人彷彿看到那個情景。
此處的比較,除訓練學生的語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常說『生動形象』,這回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形象』了。」「平時我挺羨慕別人作文寫得特別具體,現在我覺得,『簡單』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課,文中有這樣兩處細節描寫:
①朱丹輕輕走進屋,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
課堂上,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自己比較著讀讀兩個句子,看看有什麼發現?
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重復寫到這個細節呢?
生1:作者前後兩次強調這個細節,我認為是獨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對待木笛,是因為木笛在朱丹的眼裡,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而是一件聖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
生2:行動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小心」一詞生動地表現了朱丹對木笛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
生3:在考場上,他卻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毅然放棄了夢寐以求的終試,從中我們更感受到了朱丹濃濃的愛國之情。
關注到文本中這樣的細節,無疑可准確把握人物特點,使課堂魅力無窮。
4.段落的比較
段落的比較材料很多時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識」,需要教師細心去尋找。而一旦實施,則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描寫手段、組材方式、表達效果等獲取深刻認識,從而實現知識及思維方法、成果的遷移、運用,提高其理解、欣賞評價、習作能力,使思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級的《神秘的死海》一課,一位老師在課尾引導學生關注到書下註解:「……選入課文時有改動。」並設置懸念:改了哪?為什麼改?之後,出示原文,引導學生與課文做比較,發現原文中寫傳說的第3自然段選作課文時調到了第1自然段,進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開頭引人入勝的特點,滲透科普類說明文的開頭如何吸引讀者,從而為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介紹「奇妙的鹽」打下了較好基礎。
例2,京版第12冊選編了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一文,無獨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選編了此文。兩個版本較明顯的一處不同是結尾。
人教版教材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倘使他還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北京版課文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見到他了。然而他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他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那些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
京版結尾,深刻雋永、耐人尋味,但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卻有難度:究竟「是什麼」陪伴著我的心?為什麼是「理想的」風箏?(課後作業有要求)
當教師把這兩處不同展示給學生後,不僅難題迎刃而解,原來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在陪伴著「我」的心,在影響、感染著他的每一個學生,使他的學生在困難面前也能如此樂觀、積極向上。
接著,我們引導學生對兩個版本不同的結尾進行賞析、評價:「你更喜歡哪個結尾,為什麼?」學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後興趣盎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
孩子們見解雖不見得多麼高明,但兩處文字孰優孰劣本來就不是比較的目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步人後塵,不人雲亦雲,認識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獨有的見解」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❾ 談談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對待教材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

二、 深入解讀教材

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

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

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

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

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材整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