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小學數學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的差異研究
為什麼要開展本研究(即研究的目的、意義、價值):
學生從小學進入中學後,數學教學要求和教育環境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長期以來,中小學數學教育各自為陣、相互脫節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著,學生在小學數學中接觸的都是較為直觀、簡單的基礎知識,而升入初一後,要學的知識在抽象性、嚴密性上都有一個飛躍,此時,如果不注意學生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方面的銜接過度,必有一部分學生會感到難以適應,與數學產生距離,所謂的數學差生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因此我們有必要走進學生心靈,考慮到學生生理與心理發展的漸進性,認真分析研究中小學學生數學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方面的差異,正確引導學生做好從小學數學到初中數學的過度,這對搞好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銜接和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中重要概念的說明(此項根據研究需要填寫):
學習方法:指學生學習數學時常用的方法,如認真聽課、舉一反三、方法遷移、有據解題、復習反思等。
思維習慣:指學生解題時的思維品質,如思維的嚴密性、邏輯性、發散性、重細節、重反思等。
本課題研究步驟
1、理論學習,了解國內外對相關內容的闡述。
2、調查中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方面的要求與培養措施。
3、整理資料,撰寫論文,並做好結題工作。
本課題研究方法、措施
1、理論學習。
2、調查。
3、及時記錄,撰寫心得,積極有系統地撰寫論文。
課題研究預期要取得的成果(即期望經過研究,在所解決的問題上會產生一些什麼變化,用什麼方式加以表達,如調查報告、個案報告、論文、課件等):
以論文為主,輔以個案報告和課件。
❷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研究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認為,「數學的真正的組成部分是問題和解,掌握數學就是意味著善於解題」。解題是使學生牢固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徑,也是檢驗知識、運用知識的基本形式。數學學習的好與壞,集中表現在解題能力上。有效地培養數學解題能力,有助於學生獨立的有創造性的認識活動,也可以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而我們要明確的是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並非通過傳授可以直接獲得的,而是需要通過長期培養逐步發展並且提高的。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要重視例題的典範作用
解題教學的本質是「思維過程」,受年齡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思維發展有其特定的規律,這需要解題教學遵循學生認知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因為現在學生的解題仍較依賴例題的解題模式、思路和步驟,從而實現解題的類化。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非常重視例題的典範作用。
記得在《梯形》這部分內容的一節復習課中,我只講了一道例題:
如圖,梯形ABCD中,AB∥CD,以AD、AC為邊作平行四邊形ACED,延長DC交EB於F,求證:EF=FB。
通過分析、討論,進行一題多解,總共概括了8種解法,這8種證明方法將梯形問題中重要輔助線添法、中位線的知識等都囊括其中。由此可見,一道好例題的教學,對學生思維品質和解題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實際上數學思想方法較之數學基礎知識,有更高的層次和地位.它蘊涵在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它是一種數學意識,屬於思維的范疇,用以對數學問題的認識、處理和解決.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具有模式化與可操作性的特徵,可以作為解題的具體手段.只有對數學思想與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得心應手;只有領悟了數學思想與方法,書本的、別人的知識技巧才會變成自已的能力.在講題過程中,我也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並注意思路點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比如:ΔABC中,AB=AC=12cm,BC=6 cm,D為BC的中點,動點P從B點出發,以每秒1 cm的速度沿B-A-C的方向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那麼當t為何值時,過D、P兩點的直線將ΔABC的周長分成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2倍?
對於這類動態問題,難度較大,多數同學都很茫然,我這樣引導他們思考,首先確定它是哪種類型的題目?學生可以看出這是個動點問題。再接著問動點問題關鍵要考慮什麼?學生能明確說要看動點移動的特殊位置。然後問有特殊位置可以確定哪些問題?可以確定情況的分類。這樣逐步把學生引入分類討論的思維中,學生就可以根據題意來列方程解決本題了。等學生做完之後,我又問了,如果我們再考慮加入整體思想,會不會有更為簡便的方法?這樣學生通過思考能會有更大的收獲。
由此引導,把數學中重要數學思想方法穿插在課堂上,潛移默化,有意識的培養他們思維的廣度,不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老師要在解題過程中足夠重視,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解題的能力.
3:要重視「通性通法」的教學
在中考復習階段,我們會接觸到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學生的能力在此時就有所體現。同樣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有多種精彩的解法,多數同學只能是看別人在講台上激情飛揚,自愧不如。這時作為老師一定要把通法交給學生,因為多數同學在面對題目的時候只能從一般思維入手,而能夠得出奇思妙想的學生畢竟是極少數。所以解題中我們可以對想出最簡方法的學生大加表揚和鼓勵,但一定不能忘了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關於實際情境中一次函數求交點的問題中有這樣一題: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每天往返於A、B兩地,其距離A地的路y(km)與時間x(小時)的關系如圖所示,利用圖像解決下列問題 1:途中兩車相遇幾次?2:求最後一次相遇時距離A地的路程?
本題在求解時多數同學都能考慮到利用一次函數的解析式來構造方程,求圖像的交點坐標,進而求出結果。當時課堂上有學生提出有更為簡便的方法。當時我沒有讓他講,而是讓學生用常規的方法先寫出過程。等完成之後我們又聽這位學生講了利用相似來求解的方法,確實比前一種方法要簡單的多。學生們當時就自發給這位學生鼓掌。我之所以沒有讓他先講是因為多數學生當聽到最簡方法之後就沒有心思再聽其他的方法,但是這種簡便方法不是所有的函數問題都可以用的,而第一種方法是通法,多數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完成的,雖然稍顯復雜一點。通過這段時間復習,對於有多種方法的題目,我會先強調通法,之後讓學生介紹奇思妙想,因為學生善於表現自我,所以他們很樂意去思考,想用其他方法來和老師的通法比。這樣,鑽研探究的氛圍就形成了。
當然,在適當時機,我也不介意暴露自己或故意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思維受阻、失敗的探索過程。甚至有時學生都急的都不知道怎麼才能給我講明白。這種情況在部分重點問題上是故意的,想讓多數同學有正確的思路和方法。當然有時是自己真的不會。但是我不認為這樣會讓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權威產生懷疑,反而我覺得更容易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
4:要重視錯題的再利用
對於數學學科,做題是必須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做一定數量的數學習題,積累解題經驗、總結解題思路、形成解題規律、催生解題靈感、掌握學習方法。
平時教學中我主要是要求學生對錯題進行詳解。不管填空、選擇還是解答題,對於錯題我會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要求學生用紅筆寫出解題過程。一個單元以後抽出時間來進行錯題回顧。考試前對章節錯題就行討論、反思。
數學教學中題目之多可謂層出不窮,題型之多可謂千變萬化,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解題的目的不應該僅僅在於滿足解題的數量、過程和結果,我們更應該加強解題後指導學生對錯題的精心分析與反思,重視錯題題的輻射作用,理解潛藏於錯題題本身的其他功能。
5: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寫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態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進智慧發展中起重大作用。作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用自己的熱情和細心去點燃學生的熱情,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充分肯定,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向上的力量,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其內在動力,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每次考試結束,我都會留出時間進行考試分析和小結。不管成績好與不好,我都會告訴學生通過考試我們的優勢是什麼?我們的不足是什麼?我們今後努力地方向是什麼?並且有針對性的進行表揚和鼓勵。通過表揚讓學生知道,只要能夠勤學好問、持之以恆的努力,誰都可以學好數學。
總之,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也不是僅靠教師的潛移默化和學生的自覺行動就能做好的,而需要我們在數學解題指導中,一定要講求一個「活」字,要牢牢樹立「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的思想,對待數學題要既能鑽進去,又要能跳出來,要堅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❸ 如何提高六年級小學數學成績!
建議買本數學教材(書店裡一般都有賣,感覺買《教材全解》比較好)在准備本筆記本
首先,上課認真聽是必需的,現在一般都是在考試,考完後老師都有分析。把試卷上不懂得地方(老師分析完後)大膽去問老師和同學,然後把重點記錄下來。把錯的題也抄一次(這個老師一般都有安排)
如果老師經常考試(大概3天2-4張),就沒必要去再買試卷做,不然會分心,提高不大。(如果已經買了就在考試少的時候做,一天本科的試卷最好控制在3張以內,自己的試卷可以選題做,一般沒必要全部寫完)
沒空就背背公式,翻翻錯題集(把考試錯的地方抄下來,回答上面有說),盡量把每題都弄懂,不是太難的題盡量自己去思考,實在想不出來,一定要問問老師同學(一般都會告訴的)。
考試前一天一般沒作業,復習完其他科後再翻翻錯題集,抓住容易錯的題型研究,加深印象。
要是想要高分,寫完就多檢查!
還有,想要輕松的學習數學,幾乎是不太可能(帶也不是很辛苦)的,上課多認真聽,多問,養成抄錯題的好習慣就ok,還有考試時要多檢查!
親,我這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一定要採納哦,喜歡就多給分,祝你期末考個好分數,加油哦~!
❹ 怎樣才能學好小學數學呢
怎樣才可以學好數學呢?
第一點,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是數學的基石,學習概念(包括定理、性質)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許多同學只注重記概念,而忽視了對其背景的理解,這樣是學不好數學的,對於每個定義、定理,我們必須在牢記其內容的基礎上知道它是怎樣得來的,又是運用到何處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它來解決問題。
深刻理解概念,還需要多做一些練習,什麼是「多做多練習」,怎樣「多做練習」呢?
第二點,多看一些例題。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老師在講解基礎內容之後,總是給我們補充一些課外例、習題,這是大有裨益的,我們學的概念、定理,一般較抽象,要把它們具體化,就需要把它們運用在題目中,由於我們剛接觸到這些知識,運用起來還不夠熟練,這時,例題就幫了我們大忙,我們可以在看例題的過程中,將頭腦中已有的概念具體化,使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徹,由於老師補充的例題十分有限,所以我們還應自己找一些來看,看例題,還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內涵。
我們看例題,就是要真正掌握其方法,建立起更寬的解題思路,如果看一道就是一道,只記題目不記方法,看例題也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每看一道題目,就應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維方法,再遇到類似的題目或同類型的題目,心中有了大概的印象,做起來也就容易了,不過要強調一點,除非有十分的把握,否則不要憑借主觀斷,那樣會犯經驗主義錯誤,走進死胡同的。.
2.要把想和看結合起來。
我們看例題,在讀了題目以後,可以自己先大概想一下如何做,再對照解答,看自己的思路有哪點比解答更好,促使自己有所提高,或者自己的思路和解答不同,也要找出原因,總結經驗。
3.各難度層次的例題都照顧到。
看例題要循序漸進,這同後面的「做練習」一樣,但看比做有一個顯著的好處:例題有現成的解答,思路清晰,只需我們循著它的思路走,就會得出結論,所以我們可以看一些技巧性較強、難度較大,自己很難解決,而又不超出所學內容的例題,例如中等難度的競賽試題。
這樣可以豐富知識,拓寬思路,這對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很有幫助。
學好數學,看例題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切不可忽視。
第三點,多做練習。
要想學好數學,必須多做練習,但有的同學多做練習能學好,有的同學做了很多練習仍舊學不好,究其因,是「多做練習」是否得法的問題,我們所說的「多做練習」,不是搞「題海戰術」。後者只做不思,不能起到鞏固概念,拓寬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學過的知識攪得一塌糊塗,理不出頭緒,浪費時間又收獲不大,我們所說的「多做練習」,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穎的題目之後,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識,是否可以多解,其結論是否還可以加強、推廣,等等,還要真正掌握方法,切實做到以下三點,才能使「多做練習」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學習方法技巧:如何做數學課堂筆記
聽課時,我們應該如何做筆記?值得我們思考。
學習數學做好課堂筆記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做數學課堂筆記呢?
一、記提綱老師講課大多有提綱,並且講課時老師會將備課提綱書寫在黑板上,這些提綱反映了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並且有條理性,因而比較重要,故應記在筆記本上。
二、記問題將課堂上未聽懂的問題及時記下來,便於課後請教同學或老師,把問題弄懂弄通。
三、記疑點對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有疑問應及時記下,這類疑點,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錯誤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師講課疏忽造成的,記下來後,便於課後與老師商榷。
四、記方法勤記老師講的解題技巧、思路及方法,這對於啟迪思維,開闊視野,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並對提高解題水平大有益處。
五、記總結注意記住老師的課後總結,這對於濃縮一堂課的內容,找出重點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❺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小課題研究
小學生進入高年級已經適應和熟悉了學校的學習環境,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模式,隨著其心理和生理的變化,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方向也應隨之改變,為今後學業的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
一、開拓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應根據新課標要求,對教學思路進行多方延展,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使學生不僅掌握某一知識點,學會解題,更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開拓性和創新性,課堂上通過學生之間開展討論、觀察和分析的形式,實現問題的應用和拓展。引導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由簡單的四則運算應用題向多種知識融合,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法則的推導、性質的應用,學習不再是孤立的數學式的思考,而是對數學知識的整合加工,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重視過程培訓,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課堂教學中應由重視解題結果轉化為重視解題過程,改變學生以往過於注重練習答案的習慣,著重掌握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學生的解題思路、發現和思考問題、採取策略和方法應用的過程,課堂上幫助學生以直覺、猜想、預測的形式進行推理,運用不同的知識點和不同的解題策略進行推敲,教學中注重課堂的交流,深入理解學生的思考習慣、計算程序,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錯誤,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運用傳統的解題模式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應用題的傳統教學方法包括圖形法、分析法和綜合法,教學中應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相互融匯,相輔相成,教學中教師可藉助多媒體教學、圖表演示等方法,幫助學生找到做題的思路和線索,合理運用聯系、想像、猜測、估算、驗算等解題策略和方法,進行適當模仿,加強練習,提高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提高應用題解題的有效性。
四、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數學教學最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鼓勵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由無意識的思考到有意識的創新,在教師肯定的鼓勵和認可下得到了強化,進一步加強了數學思維和和創造性思維的融合,從對問題的不理解、質疑到分析問題,再到發現線索、實現突破,推進了學生思維創造性的演進,讓學生的思維在民主和自由的學習氣氛中前行。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現狀,進一步加強引導和鼓勵,在實踐操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數學品質的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❻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應用題解答能力課題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最難教,學生最難學的就是各章中的應用題,而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應用題與我們的生產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它能引導我們解決許多生產生活中的事;應用題的學習,同時也是鍛煉學生勤於思考、善動腦筋、開拓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改進應用題教學方法、提高應用題教學質量是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下面,我就個人的數學教學經歷,淺談以下幾點拙見:
一、善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
應用題其實就是那幾類題,概括出了解題規律,學生只需認真讀題一定能准確作答。如六年級上冊中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幾章中的應用題,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這幾章中的應用題大致分為這幾類: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一個數×幾分之幾;甲比乙多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甲比乙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甲比乙多或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用多或少了的÷比後面的,哪一項不知道就把它設為未知數。百分數的應用題只需要將幾分之幾改成百分之幾。這樣學生拿到題目後只需認真讀題從而分析是哪一類題,再代入關系式定能准確作答。
二、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
讀題是基礎,應用題教學必須在讀題上狠下功夫。讀題就是理解題意,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解答應用題前,至少用心地將題目讀三遍,然後從題目中的關鍵詞、句入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如:六年級植樹60棵,五年級植樹棵數是六年級的80%,五年級植樹多少棵?「80%」表示什麼意思?誰的80%?一條褲子80元,是一件上衣的160%,一套衣服多少錢?「誰的160%」?一幅圓形畫框用了1.8米木條,這幅畫的直徑、面積分別是多少?「1.8米」表示這個畫框的什麼?……用這樣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有利於學生又快又准確地解決問題。讀題必須認真,仔細。通過讀題來理解題意,掌握題中講的是一件什麼事、經過怎樣、結果如何。通過讀題弄清題中給了哪些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麼。實踐證明,學生不會做,往往緣於不理解題意。一旦理解題意,其數量關系也將明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理解了題意就等於題目做出了一半。當然還要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
三、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
解答應用題的另一關鍵是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數量關系是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只有搞清數量關系,才能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恰當地選擇解法,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式子,通過計算進行解答。如:「六年級有男生16人,比女生少20%,女生有多少人?」分析題目中的關系式:男生人數=女生人數-少了的人數,再結合概括的幾類應用題關系式:甲比乙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從而就能順利解題。另外,訂正練習時也應重視讓學生進行口頭分析。
四、解題的切入點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數學新課程標准》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中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實用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改進並加強分數應用題教學,使它們能夠恰當地反映實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目的性和實踐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中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可以通過提取「班級的人數、人的年齡、熟悉的水果」等貼近生活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學生活。
五、選擇學生熟悉的事物作題材
應用題本身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實際生活。所以,教學時,不一定照搬例題或課後練習題,而是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出發,讓學生在具體事例中尋找數學問題,把數學知識具體化,讓學生感到數學也有趣味,通俗易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具體操作中,選擇例題和習題內容時,都要考慮到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素材。例如:學習完《百分率》後,我讓同學們先看看班上當天缺席幾個人,再讓他們求出缺勤率和出勤率各是多少,最後,我問大家:「假如今天我們班同學全到了,出勤率應是多少?出勤率能大於100%嗎?」同學們對這些熟悉的內容可感興趣了,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
六、練習題的設計要循序漸進
每節新授課中,為了鞏固新知,練習都應恰到好處,檢查學生能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否把所學知識用到變化了的情境中去,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邏輯性、創意性。教師設計的練習題應有層次性,有適當的坡度,有一定彈性,因為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需要一個逐步內化的的過程。如,教學《圓柱與圓錐》時,我設計的練習題依次是:一個前輪寬1.2米,直徑1米的壓路機,每分鍾轉動15周,一分鍾前進多少?壓過路的面積是多少?這樣循序漸進,有利於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❼ 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研究》 開 題 報 告
根據《標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編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效果不佳,教學過程費時低效,對教材把握不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和發展,學生學習困難以及「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也更加突出。對於這些存在的問題使數學教師感覺困惑,如何進行有效地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教師面對並希望解決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改變與困惑,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以及教育理論、結合教學案例,構建出操作性強的 「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策略。
一、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
(1)數學的工具性、應用性。
(2)信息化、數字化、市場經濟等時代的要求。
數學的工具性和應用性伴隨著數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從20世紀中葉以來信息技術、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數學及其應用得到了極大發展,滲透到了各個科學領域。學生必須學會數學及其應用,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
《標准》中對解決2解決明確提出下面四個目標:
1.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2.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3.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4.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三、解決問題和應用題的比較
1.解決問題與應用題概念的區別。
應用題的概念:根據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用文字、語言、圖形敘述出一些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運用四則運算求出未知數量的數學題,叫做應用題。
傳統的應用題教學題材封閉,給學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剝奪了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數學問題的機會,使學生感到只是在做題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呈現形式單調,幾乎都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分析數量關系時,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狹窄、單一。解決問題時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只是安排大量的模仿練習,用反復操練強化教材中的解題思路。
而現在的解決問題其題材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用圖畫、對話、表格等形式呈現現實的生活場景。有些題目還具有開放性,要求學生從現實場景中收集、整合信息,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再用自己的策略去解決這些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解決問題與應用題的內容和結構的異同。
在課程標准中,沒有把解決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內容領域,而是在教學目標中把解決問題獨立提出來,因此,實驗教科書沒有把解決問題獨立編排成單元,而是在各種知識的應用上進行研究。
而在通用教科書中,應用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內容編排的。
應用題教學把應用題歸成類,集中一類問題進行思考,強調速度和技巧;而解決問題強調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換句話說就是在一種新的情境中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使問題更具挑戰性,可能一個問題跟著一個問題。
(1)教學內容安排
應用題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採用獨立式,教學目標中把應用題獨立提出來。由於繁雜的應用題分類體系將各種題型編排成一個相對應的數量關系式,學生的解題過程就成為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而解決問題教學內容的編排則採用分散式。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問題多樣,答案不唯一。要求學生具有獨立見解和創造性,以便學生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學習數學思想和方法。
(2)問題呈現方式
應用題是以文字形式呈現,形式比較單一。對學生的吸引不大,特別是低段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缺乏興趣。
而解決問題具有開放性。主要有純圖片、半文字半圖片、純文字的。信息內容以關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貼近學生的現實,信息趨於多樣化和開放性。讓學生主動通過探索和實踐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更好的激起學生興趣和探索熱情。
(3)學生培養目標
應用題教學時多採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幫助學生分析,教學中心就是分析數量關系間存在的唯一的運算關系,把找到「解題方法」為目標。
而解決問題教學時則沒有現成的類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學生通過個人或小組的形式探索和實踐來解決,具有新穎性和挑戰性。解決問題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3.實驗教科書「解決問題」的編排有新的突破:
一是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例如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教材首先呈現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情境圖。主題圖畫的是3個小朋友在畫畫,每人身邊都有一盒彩筆,由此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已知一盒彩筆是12枝,那麼3盒彩筆一共有多少枝?由小精靈提出: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
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先估一估大約有多少枝,然後要求每個學生先自己獨立試做,再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演算法,最後在全班匯報各小組的代表演算法,共同研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設計讓學生通過活動來感受、理解乘法的實際含義,其好處:
(1)、能調動學生學習計算的積極性。因為學習計算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有利於探索計算方法。因為現實的情境是學生熟悉的能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激活已有知識。
(3)、能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為經常聯系現實生活學習數學,學生能感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能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二是與發展數學思考密切結合。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學信息作出解釋,並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簡單現象的過程。例如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中的《解決問題》,教材呈現了一幅奶牛專業戶情境圖,反映一周的產奶量220。5千克,既與3頭奶牛有關系,也與一周(7天)產奶時間有關系的數學問題,這樣編排有利於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二是選用什麼計算方法去解決問題完全由學生決定,教科書只通過兩個學生的對話提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多向思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但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多種解題方法,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並要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幫助學生學習從量的角度分析數量關系,描述解題思路。三是例題中的某些已知數量不是直接告訴已知數量,題中「7天」這個條件通過「上周」這個詞隱藏了起來,給學生分析題意時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這對學生來說既有現實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有利於學生通過分析數量間的關系而選擇正確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三是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例如三年級上冊p112頁實踐活動《數學廣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一些數學實踐活動情境,重在向學生滲透排列與組合的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這也是《標准》是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可以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根據實際問題採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並能感受到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在教學中盡量避免出現排列、組合這些術語,也不必跟學生解釋。去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這樣編排是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四、為了更好地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深刻理解,下面特提出幾個觀點:
什麼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維不能替代。
錯誤是一種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進步。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解決問題成了人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問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的有問題。」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教學中所處地位迥然不同。
昔日應用題教學與今天解決問題教學不僅僅是名稱上的不同。從教材的呈現方式到教學目標,從教師的教學方式到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都有了顯著的變化。
應用題教學與計算教學相結合後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豐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和計算、估算等有機的整合到一起,這也給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於傳統的東西,我們要學會揚棄,學會選擇。
探究性學習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學生習慣於接受現成的知識,習慣於找標准答案,習慣於勤加練習、考出高分。而輕視了自我探究、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的合理運用,扼制了自己解決能力的發展。
現實生活中包含著許多數學問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應該挖掘這些素材。只有當問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價值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
對於「應用題」更名為「解決問題」,主要是讓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不要被原有的應用題所束縛,換成新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好的反映小學數學課程所應該追求的目標,所以就改為解決問題。國際上通常叫problem solving就是問題解決。按照我們國家的思維的習慣或者表達的方式,我們把它界定到解決問題。
五.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已成為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發展,數學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化和擴展。我們就要更加註重在真實的情景中研究數學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收集信息
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藉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是為學生思維提供線索的。當學生匯報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
2、小組協作,探究問題
當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後,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每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策略,還可以通過小組內的共同探究和交流,並形成初步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小組中去及時獲取信息,適當加以引導和調控。
3、交流評價,解決問題
交流評價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關鍵環節,教師的主要責任在於組織學生進行有成效的數學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後,讓學生獨立選擇演算法。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再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進一步歸納整理演算法。最後通過集體交流,明確演算法。
4、鞏固方法,拓展思維
學生掌握了方法,還要不斷練習,在應用中深化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安排一些基本題,讓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解答,以達到鞏固應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發展性習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六、在實施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建議:
1、注重學生收集信息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於中低年級學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師需要注意的三種情況:一是題中的信息比較分散,應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將能知道的信息盡量找到;二是題中信息比較隱蔽時,容易忽略,這時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三是信息的數量較多,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相關的信息。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兩者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那就是要能組合問題中提供的相關信息。只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這樣的意識,有時是教師有這樣的意識並給學生提供了機會,但學生卻不提不出來,要麼提出的問題都一樣。因此,為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顯得十分必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在喚醒學生探索的沖動,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勇氣。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解題策略的形成。
4、關注學生評價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恰當地評價學生的想法,注意激勵學生外,還要組織小組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評價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自己對問題的明確見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所經歷的解題活動有正確的分析。在遇到困難時,能正視困難,不輕易放棄;在順利的情況下,能保持謹慎的態度,善於發現被自己忽略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束之後,還應完整地回顧分析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反思自己的結果是否合理,還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漸內化為成熟的解題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能夠解決基本的、常規的數學問題,然後鼓勵學生解決開放題等有挑戰性的非常規問題,並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探尋解法。解決問題的教學是新課程中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讓我們從低年級開始,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好數學,最終達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技能共同進步的目標。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必須認真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研究「問題解決」的相關策略,通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的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新課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以前,教師認為做題就是解決問題,而新課程強調的是: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解決問題」過程是學生的一種「再發現」 ,「再創造」 。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❽ 小學數學如何辯課
不用花太大力氣,升學考靠奧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