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

發布時間:2020-12-22 16:48:40

『壹』 如何有效開發與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專、調控、激勵和評屬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貳』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

如何開發與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 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 創設語文學習環境, 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 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 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 緊扣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追答:
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 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以熏陶學生,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個體, 缺乏合作, 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 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四、 組織實踐, 開發地域資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1. 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 富有人情味兒, 處處洋溢著 「真、善、美」 的氣息。 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

2. 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 動物、山川、 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 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3. 在游覽名勝古跡中開發課程資源。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 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我們可以通過 「游名勝, 玩語文」 的實踐活動, 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程必須既植根於現實, 又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各種有用的語文課程資源, 才能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叄』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一、充分開發與利用好教師資源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典範,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教師的情感資源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如教《盧溝橋烽火》、《我的戰友邱少雲》、《豐碑》等愛國篇目時,彷彿親眼目睹英雄們或昂首闊步走向敵人的屠刀,或用自己的胸膛勇敢地撲向正在噴射著子彈的槍口,或在敵人嚴刑拷打之下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胸中湧出對英雄的崇敬仰慕之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動,才能以這一感動走向學生,激起學生學好課文的情感。
二、充分開發與利用好校園環境資源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合理的校園布局、優美的校園環境帶給學生的不僅是身心的愉悅、美感的熏陶,而且為學生學習語文描繪一幅多彩的畫卷。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內容,也為學生語文學習創設了良好的空間與載體。關注校園文化,品味校園文化,帶給學生的將是無盡的語文養料。一塊標語牌本身就是語言的精華所在,引導學生感悟,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精練和表現力;一處處名人名言催人奮進,發人深省;一條條文化長廊是語文知識的海洋,引領學生在語文世界裡遨遊。如《九寨溝》、《三亞落日》等一些優美景物描寫的課文或相似的景物寫作訓練,可以以校園為直觀對象,掌握寫作方法,體會優美景物。
三、充分開發與利用好社會資源
要開發與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語文,生活是學生學好語文的最好的教科書。組織學生春遊,參觀紀念館等各種校外活動,體會家鄉的優美景色,了解家鄉的自然風貌,懂得家鄉的革命歷史等,從中學到許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培養學生愛自然、愛家鄉的感情。例如:在教《小鎮的早晨》一課前先布置學生進行目的性觀察:觀察早晨的鎮上有哪些人物?有哪些景象?發生了哪些事?要求各選擇一個側重點進行觀察。上語文課時,由於學生有了素材積累,便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交流,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景象,交流自己對此的感想……真所謂暢所欲言,掌聲不絕,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為社區服務,如當讀報員,為身邊的小朋友、老人讀書報;當宣傳員,為社會出好宣傳板報。在宣傳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增長知識,增強能力。
四、充分開發與利用好學科資源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點,這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時,必須打破僵化的學科框架,完善學科體系,讓學生從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中,利用好學科資源。例如,在教學描寫「春天」的課文時,可以溝通語文學科與美術、音樂學科的橫向聯系,圍繞「感受春天」這個主題,讓學生吟誦描寫春天的詩文,描繪春天的畫卷,歌唱春天的歌曲,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肆』 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然而,我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一些困惑:1、課內、課外如何把握資源的「度」?2、課內資源畢竟少於課外資源,怎樣讓兩者更好的結合而不產生矛盾,不發生沖突,究竟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孰輕孰重?3、資源的運用會不會把一堂語文課上成科普課或其它類型的課,從而沒有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特點?
在廣州中星小學跟崗學習的第三天,我聽了中星小學陳康英老師執教的詩歌教學課例《七律·長征》後,讓我對以往的這些困惑有了一些啟迪。
《七律·長征》是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五年級第八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七言律詩,是毛澤東同志在長征勝利後,滿懷激情地回憶紅軍隊伍在長征途中排除萬難的典型事例,表現了我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向紅軍戰士學習,培養不怕困難的奮斗精神。紅軍長征是何等的壯舉!但是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遙遠,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的了解還很有限,而且詩歌的內容和寫作手法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認知水平有一段距離。基於對文本的細讀和對學情的了解分析,陳康英老師依據課文自身的特點,在開發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方面做出嘗試,在教材的許多疑難處、「留白」處,引導學生思考、補充大量相關的信息資料,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深厚感情。我整理如下:
一、運用文本的背景資源,縮短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距離
「萬事貴乎始」,課堂伊始,陳老師引導學生初識作者毛澤東、閱讀課後資料袋,了解課文寫作背景,回顧領袖與長征的內容,巧妙地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望,迅速地將學生帶入那段歷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縮短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距離。

二、運用名家朗讀的音頻資源,為學生播下誦讀的種子
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七律詩中表現的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首《七律·長征》的韻律和節奏美呢?陳老師在學生讀准字音,讀通詩句後,播放了我國著名朗誦藝術家康橋的朗讀音頻,讓學生邊聽邊模範名藝術家的朗讀,為學生播下誦讀的種子,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學生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運用圖片、視頻資源,幫助學生感悟文本
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演示,能使抽象內容直觀化,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陳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環節「細品詩意,感悟詩情」上,引導學生理解「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時,陳老師展示了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這些山嶺是何等的艱難,引導學生體會紅軍在長征路上的艱辛。理解「大渡橋橫鐵索寒」這詩句時,陳老師向學展示了當年寒光閃閃的鐵索橋圖片,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展開想像:「站在這13根鐵索上,我看到了橋上 ,橋底 ,橋對面 ,那場面真叫人 。」緊接著,陳老師播放了一段紅軍長征的錄像視頻,通過多媒體演示,使抽象內容直觀化,一下子拉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深刻理解長征精神。在看視頻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朗誦詩歌,在朗誦中升華長征精神。通過這樣設計,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資源,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深刻地體會紅軍長征路上的艱辛,進一步感受毛澤東同志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運用課外的文學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語文走向生活。一堂課是結束了,但那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中點,而不是終點。陳老師在課堂的最後還設計了一個環節「拓展延伸,讀懂詩人」,為學生出示了毛澤東同志的另一首革命詩歌《憶秦娥,婁山關》,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討論:1、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了什麼?用「——」畫出來。2、討論,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最後還讓學生分享課前搜集毛澤東的一些優秀詩篇。這樣精心的設計,陳老師巧妙地運用課外的文學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詩人毛澤東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將這堂課的句號改成了省略號,把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引導學生走向一個更寬廣的文學天地。記得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葉老再三強調,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以語文教材入手,語文教材實際上成了通向課外更多閱讀的橋梁。陳老師的這樣的課堂設計不正是很好地踐行了葉老的這個語文教學觀嗎?不正好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樣的精神嗎?

【聽課反思】
聽了這節課後,我對「課程資源如何有效地引入語文課堂」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自己今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領會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策略和能力,有效拓展語文教學途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切實保證新課程教學目標的落實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對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啟發性的意義。
在陳康英老師執教的《七律·長征》這節課堂中,我發現:正是因為陳老師能充分而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讓她的語文課堂多姿多彩豐富而實在,讓她任教班級的學生能在更廣闊的空間里感受語文,學語文,用語文。另外,我在陳老師執教的這節課上,更看到了小學語文教師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上,我們語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領者,又是語文課程的建設者。所以,我認為,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效地引進到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當中來,故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以下三種能力:一、發現、判斷和取捨的能力。語文學習資源藏量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善於發現、正確判斷和果斷取捨的能力。二、組合、變通的能力。為了把「原生態」的、散見的語文課程資源化為語文課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語文教育的新生長點的能力,要對零散的課程資源進行組合、轉換、變通,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和教育的針對性、目的性,讓課程資源對小學語文的學習更有效。三、協調、溝通的能力。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書店,走向社會、自然,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具有一定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不僅要溝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學科,並與之協作,而且要成為學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協作者、溝通人。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是一片廣闊而嶄新的天地,在新課程實施中,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充分認識到「身邊處處有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為語文教學引進源頭活水,讓語文課堂更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感受語文,學語文,用語文。

『伍』 如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育中開發課程資源

如何開發與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創設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一、緊扣課本,挖掘語文教材資源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配套讀本、教學掛圖、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追答: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以熏陶學生,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三、加強滲透,整合學科資源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個體,缺乏合作,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四、組織實踐,開發地域資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1.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富有人情味兒,處處洋溢著「真、善、美」的氣息。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2.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動物、山川、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3.在游覽名勝古跡中開發課程資源。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我們可以通過「游名勝,玩語文」的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程必須既植根於現實,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各種有用的語文課程資源,才能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陸』 如何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我們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探險」單元時,學生可能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當你做老師的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可能並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刺激津津樂道(如攀岩、公園水渠沖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勢利導,給予一定時間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還可設計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魯濱孫呢?誇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學們寫出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緊接著還可趁機設計了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講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身邊的英雄事跡 ……這樣雖然改變了編寫者的意圖,卻也可以創造性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二)充分運用網路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路、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請學生進行《探索月球的奧秘》的綜合性學習,如果僅以課本資料作為活動材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好在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網址,於是就先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收集相關材料,相互交流,然後再開展知識競賽,最後再動筆,這樣學生的思路就開闊多了,也可以寫出較好的想像作文。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和E—mail的形式與校內外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使得語文學習打破「學校圍牆」的限制,使同學們不斷增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語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如,結合「名著欣賞」課,指導同學們自編自演,先由同學們討論、確定劇本的主題、內容、人物,然後再分工協作準備資料,豐滿人物形象和相關情景;再由同學們分頭執筆寫出自己負責的章節或片斷,在試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試演,如是反復幾次,最終創作出自認為不錯的作品來。學生們能在創作中體會出艱辛與樂趣,更加體會出那些名篇巨著並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如《紅樓夢》般「增刪十載」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閱讀中去尋找靈感與體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還可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訓練,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時間,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比如開設書法課、歌詞鑒賞會、詩文朗誦、讀書報告會、口才課、佳作欣賞課、賽詩會、故事會、講演會、讀書筆記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會、時事討論會、辯論會、辦手抄報等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社會化,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長足的發展。
(四)留心大自然,開展實踐活動。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旅遊、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 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街頭、書攤、市場,假期隨父母旅遊一些知名景點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現實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即是語文學習。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的交往,使學生對現實、對生活、對價值的認識不斷的改變和加深,讓學生把社會的體驗表達出來,這就走向了與做人相結合的道路。社會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態度的交往,是價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語文學習也應重視交往的過程。在這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獨特的體驗。學生很願意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實,又反映了人生的態度。 如,為了上好《漫遊語文世界》,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學來活生生的街頭語言,並能把它們再現於舞台,批評指正人們不規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語,也能對他們鑒賞品評;並且學以致用,寫出很好的廣告用語及標牌、對聯等。
(五)結合家庭生活,滲透親情體悟。
「家」是活動的環境和感情的載體,家庭生活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庫。但是學生卻常常覺得無內容可寫。即使寫了,筆下的文字也是一個個被「擠」出來的,缺乏情感激盪。的確,「感人心者,莫乎於情」。如果不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情,習作時,他們往往會以局外人的身份應付寫作。因此,引導學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動與父母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將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學生在開放式的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劉國正先生也說過,「語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他們水乳交融,難分難解」。因而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語文,在實踐中運用語文,讓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開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實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實踐化、社會化。

『柒』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向課外知識延伸。由課文的內容向相關語文課外知識延伸,擴大學生知識面。包括1、中點輻射型。以課文內容為中點,向四面八方輻射。如學習了《江姐》我們可以以「走進英雄」為主題,讓學生排一排英雄譜;講一講英雄的故事;學一學英雄不朽的詩篇;寫一寫想對英雄說的話。2、起點延續型。以課文的內容為起點,確定主題縱向延伸。如學習了《赤壁之戰》後,可以以「我對課文人物的了解」為主題,指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相關的章節,組織學生對人物進行討論,認識一個個豐滿的人物。
(二)向生活實踐延伸。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文內容,通過學習將課文的內容拓展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包括:1、聯系學生生活。找准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相似版塊,激發學生回憶生活、記錄生活、描繪生活。如:學習了《我愛家鄉的秋白梨》,可以以「家鄉的特產」為主題,讓學生讀一讀描寫家鄉特產的文章;介紹家鄉的特產;為家鄉的特產設計廣告語等。2、開展實踐活動。根據課文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學習了《我盼春天的薺菜》後,可以以「我眼中的薺菜」為主題,帶學生去野外認薺菜、挖薺菜;嘗一嘗薺菜的味道;寫寫自己的體會;與小作者比一比童年等。
(三)以地方特點為素材,全面開發鄉土資源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開發校本課程的優勢,讓學生走進家鄉,充分地了解家鄉,感受家鄉的一切。選擇的內容要富有鄉土氣息,根植於學生生活,存在於學生周圍,是學生平時能夠接觸和感受到的。通過梳理將這些內容確立為一個個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進行課程編排和實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題的課程內容確定。
主題一:家鄉的山水。學一學描寫家鄉山水風景的美文;游一游家鄉的名山秀水;當個小導游,介紹介紹家鄉的景點;用筆描繪家鄉的美景;憧憬家鄉未來的藍圖等等。
主題二:家鄉的名人。讀一讀家鄉名人小傳;調查家鄉名人的工作情況;給家鄉的名人寫一封信;采訪家鄉的名人或者名人的親人;追尋名人童年的足跡;為家鄉的名人寫傳記。
主題三:家鄉的各種農具。查一查從遠古走來的農具;設計標簽,給家鄉的農具貼上標簽;給家鄉的農具配上使用說明書;展示家鄉的農具;用一用家鄉的有關農具;談一談農具的變化;說一說你想要發明的農具;家鄉農具上的文字的考證。
主題四:家鄉的傳說故事。讀一讀家鄉傳說、故事;聽長輩講家鄉的傳說、故事;記錄家鄉的傳說、故事;把聽來的故事講給同學聽;考證故事的原發生地。
還有「家鄉的工廠」、「家鄉的交通」、「家鄉的特產」等等主題,這些主題鄉土氣息很濃,當通過學生自身積極主動有效作實踐,浸潤其中時,不但提高了實踐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們情感陶冶、品行養成、知識獲得、個性發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四)以校園環境為依託,充分利用每個角落。
校園是學生最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園里只要我們留意,時時處處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花壇里寫著如詩的公益廣告語;文化牆上刊有內容豐富的牆報;廣播室傳來琅琅的播音;公開欄里貼著種類繁多的應用文;學習園地里盛著同學們一份份語言文字的自主餐。這些都可以成為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低年級可以帶學生認字,學拼音;組織學生按時收聽校園廣播,學習普通話。高年級可以帶學生給校園里的花木貼上生物學標簽;為學校的花壇、食堂、閱覽室設計廣告語;參與應用文的寫作等。
(五)‍以時事信息為焦點,動態補充語文課程。
校本課程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變化,不斷充實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我們的周圍天天都發生著一些學生認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這些事情的發生給我們的校本語文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使學生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同時智力得到訓練,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這樣的事小到一場雪、一次運動會;大到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神州成功6號上天」……都可以成為校本語文課程的內容。抓住報紙、電視等有效的載體,進行讀、查、做、想、練的活動,從而使校本語文課程豐滿而富有活力。
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從學生、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有效地利用好各種課程資源,那麼無論從哪個角度去選擇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都將會創出一方新的天地。

『捌』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包括哪幾個方面

為啥被激活幾小時又停了?
再不必惆悵,再不必嘆息,人生到此已圓滿。

『玖』 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

摘要】《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課程資源;有效學習
說起課程資源,其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等。」從廣義來看,只要有助於課程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之物,無論校內還是校外,也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均為課程資源;從狹義來看,指可以直接為課程實施服務之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為了我們教師所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談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並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二、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學的基礎,更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即使我們是貧困地區和薄弱的農村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農村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悠久歷史,生產生活,農村的傳統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語文學習富有活力就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無處不在,要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著我們去發掘。按照課程資源特點,我將在本學期把課程資源進行如下教學安排:
(一)特色引領,開發校本資源。在學校生活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學生的視角之處皆為本土化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之處。
1、 校內課程資源:
① 教室
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將要在全年開展「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閱讀活動,選擇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同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定數目的課外閱讀書籍。要充分利用教室這個教學環境使學生沐浴在書香的良好氛圍中。把教室建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如建立班級圖書角,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天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並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教室里的隊角、特色角、抬頭標語,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報等一起構成了室內動態知識源。
② 圖書館、閱覽室、宣傳欄等
圖書館、閱覽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小型校內資源庫。而宣傳長廊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③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布置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採的文體活動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如通過參與校園文體活動,獲得寫作素材。而學生對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的學習方式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發揮校內室場的作用,比如學習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識時,就可以把課室安排在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把學習語文變成一件樂事,也必將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結合校園生活這個教學資源開展應用性習作活動,例如:通知、留言條、尋物啟示、請假條、書信、借條。
④ 校內人力資源—教師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
2、校外課程資源
①社會、生活資源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內容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觸動往往比單純的聽、說、讀、寫更深刻。語文,不是枯燥的讀背,而應該是在實踐中學得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同時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聯、日歷本上的小知識、廣告、歌詞等。只要自己經常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學知識、長學問,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還要鼓勵學生參加村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其各種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鏈接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們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說一說,寫一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②自然、鄉土資源
自然風景、人文名勝等資源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廣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增強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城鄉之間也各有特點:城市學生熟悉的是競爭、下崗、經商、工業園、喧囂的城市……而農村學生熟悉的是雞鴨、禾苗、立體農業、蔬菜基地、寧靜的鄉村……因此只有開發利用好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課程資源,才能被學生所熟悉,才具有親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不同地區的人文性,讓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閃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網路、時代資源
多媒體課件由於其直觀性、能動性、交互性能給在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認知主體的發揮。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難以觀察的過程的展示上、課堂容量的擴展上恰倒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由於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根據課文的講解適時的補充了一些內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礎上理解課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我又在講完課文後適時向課外延伸,在播放積極向上的音樂的同時出示了一組生動的畫面:蓬勃向上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頑強拼搏的運動員、自由飛翔的鳥兒、向命運挑戰的殘疾人。此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再進行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學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 同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及時追問:生命到底是什麼呢?「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廢墟上的一朵花」......學生的理解五彩繽紛,學得也輕松。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生動,啟發了學生思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也讓聽課老師們為當時的教學效果而感到震驚,評課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畫龍點睛之舉,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我們對現在置身的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著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它擁有許多適合我們開發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聯系日常生活,開發親情資源; 引導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中,與真誠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有利條件。教師節,把甜甜的笑臉、整齊的隊禮、高聲的祝福、美麗的鮮花、尊師的歌聲一一獻給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任課老師,向老師問候節日,給老師道聲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親情作業納入其中,用一份份獨特的親情作業來孝敬長輩……表達自己對老師、對親人的愛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勞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了解老師為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顧自己身體,懂得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望……這樣的親情,本身是一種直接進入學生心靈層面的隱性資源。
④社會人力資源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
(二)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
1.作為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創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要力圖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2.創設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語文需要。
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3.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比如,我們學校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所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學會感恩」,就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發現應該感恩的事物,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體驗感恩,還要寫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參加學校「感恩的心」徵文比賽,將思想教育寓於語文的學習和運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摯的美文應運而生,《謝謝地球媽媽》、《感恩小草》、《我給奶奶洗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我們學校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和「學習園地」;為班級取名:「誠信團隊」、「勤奮樂園」、「智慧小屋」……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體現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校園內的「古詩長廊」、主道兩邊的文化牆、草坪上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學校在分析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特點開設的校本課程往往形式活潑,新穎有趣,能激起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每周一詩」課程,讓孩子在誦讀古詩的同時為詩配畫,既讓他們從小認識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種途徑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為我國培育出優秀的未來接班人!
6、活用教材資源 深化課堂
語文課是技能課,也是實踐課。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准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傳授新知識是一堂課的重點,有的老師總喜歡把新授課安排的過分緊張,反復講解,讓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後,再進行說話訓練,或者根據教材適當的補充一些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教學就會顯得精彩而又靈活,更見成效。如我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難以理解之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時補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在學生對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談談作者杏林子是怎樣「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的?學生馬上就列舉了雷鋒、張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樣就很快的理解了這句話,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深層意思,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緊緊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樣一句話來體會意思,訓練說話,培養思維,這樣就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總之,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張香竹.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 009.
[2]李貞詳.「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環節[J],2 007,(7).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