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案例

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案例

發布時間:2020-12-22 13:12:02

Ⅰ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持續推進,「整合」已經成為了課改中的一種新的思路。它強調各學科的相互融合,使課程內容跨越學科界限,最大限度地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一、開展數學活動,充分挖掘學生資源。
學生是我們實施教學的直接對象,是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翁,學生本身就是課程資源的主體,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越開發越豐富的資源。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身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如我在教學完體積與容積以後,布置了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讓學生實際測量1粒黃豆的體積。對於這樣的作業學生們非常好奇,積極探索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方法。生1:在量杯裡面裝一定的水,再放入事先挑好的大小均勻的50粒黃豆放入量杯中,用現在水的體積減去原來水的體積再除以50,就得出1粒黃豆的體積。生2:用長方體小魚缸做容器,先將裡面裝一定量的水,測出魚缸的長、寬和水深,再放一些黃豆,然後測出水面上升的高度,計算出水增加的體積,再除以黃豆的粒數。生3:找一個大玻璃瓶和一個空易拉罐,將玻璃瓶裝滿水,放在一個盆里,然後往玻璃瓶里放黃豆,使溢出的水正好裝滿易拉罐,然後數一數用了多少粒黃豆,再用易拉罐上標的容積除以黃豆的粒數……;在學完包裝中的學問,可以讓學生測量一張100元新版人民幣的厚度,再思考假如銀行有100萬元這樣的人民幣,請你為銀行的工作人員設計一個保險箱,這個保險箱至少得多大,你有幾種設計方案等。組織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積極性高,參與程度高。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活動中更好的理解了數學方法,最重要的是開發和利用了學生的腦力資源。
新理念告訴我們,教師是學生構建知識的忠實支持者,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構建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創造潛能。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能力的培養是關鍵,而能力是由學生的經歷即參與決定的,參與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基礎。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有效方法,學生的參與程度,預示著學生資源的利用程度。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資源。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這絢麗多彩的生活正是數學的溫床,而人類又不斷地把數學用於實踐,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培養孩子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生活資源,使之為教學活動服務。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旅遊中的數學》一課時,是這樣做的,先分析學生和本地的實際情況,我們安康這幾年正在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其中城區附近就有幾處,瀛湖是最有名的,很多學生都有跟家長外出旅遊的經歷,於是課前我布置了一項小調查,讓學生調查去瀛湖的車費,門票,以及在瀛湖用餐的一些價格,課堂上根據調查的資料討論,「假如我們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瀛湖一日游,有幾種租車和買票方案?最少需要多少錢?」再將瀛湖的風景圖片,在課件上展示出來,讓學生談一談去瀛湖的感受,然後根據實際看看有什麼好的建議。這樣將當地的風景區作為教學的素材,學生參與了調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可以體現數學的價值。生活中的課程資源無比豐富,在教學中需要我們老師將其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與我們教學有機結合,使其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三、巧用信息技術,合理利用科技、媒體資源。
《課程標准》中提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前,老師僅憑一支粉筆,一本課本實施教學,難免讓我們的教學手段單一,形式單調,信息閉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疑給我們的數學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更為豐富多彩,我們的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多樣,數學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有趣。首先,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對於小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真正的喜歡上這門學科,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而信息技術的運用給我們老師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工具。我們可以創設各種故事情境,模擬現實場景等,再配以動畫,聲音,變靜態為動態,變平面為立體,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用畫面展示出來。這樣就不再只是老師用嘴說,學生聽,學生被生動的畫面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識的探索之中,讓枯燥的課堂一去不復返。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變直觀,促進學生理解。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將圓剪拼成長方形的過程,製成動畫,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播放給學生看,可以促進學生理解「極限」思想。第三,可以製作專題學習網站,讓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擴大學生的視野。從班級學習,班級討論,擴大到全校以及其它省市,學生在家裡就可以和跨區域的學生在一起交流,使我們的學習交流不再受班級、區域的限制。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老師應該掌握熟練的信息技術,並巧妙的應用於我們的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同時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數學學習。
四、打破學科界限,挖掘其他學科中的資源。
數學的學習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它學科緊密相連,互相促進的。我們教學時要抓住學科間的聯系點,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為數學學習服務,同時也要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其它學科中的問題。首先可以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創設情境。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利用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引入教學。先讓學生想像這首詩描寫的畫面,然後課件出示,並解釋,這句詩在數學家的眼中,大漠相當於一個平面,升起的孤煙就是一條垂直於這個平面的直線,那麼落日在你的眼中是什麼呢?讓學生由此展開聯想,從而引出圓的認識。這樣的情景創設,既生動有趣,又加強了數學與語文的聯系。其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在五年級我教學完統計這部分知識後,讓學生課外調查安康本地近三年來每月的降水量,並製成統計圖,然後根據統計圖來分析,每年哪幾月氣候乾燥要注意防旱,哪幾月降水充沛要注意防洪,再預測今年的降水情況,給當地的農民伯伯提一些建議。打破學科界限,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促進數學學習的同時,也突出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總之,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數學自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的挖掘有效的資源,為數學學習服務。在實際中總結經驗,不斷探索、思考、創新。

Ⅱ 我需要一些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失敗與成功的案例

我需

Ⅲ 怎麼寫小學數學區域教研活動案例

一、活動背景
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練習課佔了整個教學時間的35%左右,這個比重相當的大。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在練習課教學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出現:
1、盲目的多練,只為了學生能「熟能生巧」,有時候僅僅是為了不讓學生有玩耍的時間。
2、層次不清楚,沒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
3、准備不充分,對練習的內容缺乏有效整合,遷移。
4、針對性不強,採用「一刀切」的練習,導致學生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
下面記敘了我們數學學科的一次主題式校本教研活動案例與大家一起探討。
二、策劃安排
教研主題:練習促成長
活動時間:2014年3—4月
組織負責:蔡躍勝
內 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
活動成員:數學科組全體成員
活動目標:優化練習課堂,改善課堂教學質量。
三、實施過程
1、分析現狀,提出主題。
在期初的教研會議上,要求全體成員提出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師A: 練習課是為練習而練習,針對性不強,教師對練習內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泛泛而練,面面俱到。
師B:我上課總感覺目的不明確,照本宣科,不管學生掌握如何。
師C:對練習課缺乏重視,許多教師的練習課教學存在著極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而對練習課教學缺少設計或根本就沒有教學設計,出現練習課變成習題課、作業課,對書上的練習題僅是做完了事,使練習走過場,沒有充分發揮每一道練習題應有的價值
組織者:從老師們所反應的情況來看,用一句話概括:練習課老師不重視,課堂沒氛圍,學生沒興趣。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問題。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改變現狀呢?只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教學策略,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動起來,在不知不覺中,跟著老師的腳步,走完每一節課,特別是枯燥無味的練習課。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因此,本學期我們的教研主題就是「練習促成長」。每個老師在匯報課時,都要體現這一主題。
2、課例示範,因地制宜。
當然,一節課要真正落實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讓他們多種感官都調動起來,說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做起來就沒那麼簡單了。為了讓老師們能真正融入教研的氛圍中,我組群策群力,集體備課,並指定教師執教了一節題為「練習促成長」的示範課,課題是「圓柱體積的練習」。
課例:《圓柱體積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圓柱體積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2、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使學生能積極的參與課堂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靈活地運用圓柱體積的相關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求法。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鵝卵石、檢測題試卷等。
教學過程:
(一) 鋪墊復習 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過什麼內容嗎?那下面我要考考你們了。
(1)把圓柱體切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後,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 ,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 ,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圓柱的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 ,所以圓柱的體積= ,用字母表示是 。
(2)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求圓柱的體積公式是 。
師:今天,我們進一步針對圓柱的體積來進行相關的練習。 (板書:圓柱體積的練習)
(二)、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基本練習:
師:讓我先來看一看同學們的計算能力,准備好了嗎?你能口算出結果嗎? ① S=12.5px2 h=250px v=? (生回答。)
② r=50px h=125px v=?
③ d=100px h=50px v=? 第2、3道老師要求大家用筆算。
師:通過這幾道題我們可以看出,求圓柱的體積最基本的條件是:底面積或半徑或直徑和高。
師:接下來我要考一考同學們的判斷能力了,准備好了嗎?(出示課件3)
① 一個長方體容器和一個圓柱形容器,從裡面量,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那麼它們的容積相等。( )
② 一個圓柱形葯瓶能裝葯液2L,這個葯瓶的體積是2dm3。( )
③一個圓柱的底面積和高都擴大到原來的2倍,它的容積擴大到原來的4倍。( )
④一個圓柱的高縮小2倍,底面半徑擴大2倍,體積不變。( )
2、綜合練習: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關於圓柱的體積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生活中的體積問題吧。(只列式,不計算)(出示課件4)
① 有一個圓柱形無蓋的牛奶桶,底面直徑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這個牛奶桶的容積是多少升?
② 一根圓柱形鋼材,如果沿著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積增加了314px2,它的體積是多少?
③ 一個柴油桶的底面直徑是8分米,高10分米,內裝油佔全桶的43,桶內有柴油多少升?
3、提高練習:
師:請同學們看我這(出示鵝卵石),要想求出(鵝卵石的體積,你有什麼好辦法?
學生互相交流,師小結並展示實驗過程。
師:拿出圓柱形的容器裡面裝有小量的水。請同學們觀察裡面水的高度並記錄下來。然後把那塊鵝卵石放進容器里,請同學們把水的高度又記錄下來,最後請同學們根據信息求出石頭的體積。(四人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解決問題,全班交流。
(三)、自主檢測,評價完善
選擇題:
1、求一段圓柱形鋼材重多少,先要求出這段鋼材的( )。
① 側面積 ② 表面積 ③ 體積
2、體積單位和面積單位相比較( )。
① 體積單位大 ②面積單位大 ③一樣大④ 不能相比
3、等底等高的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相比較( )。
①正方體體積大②長方體體積大③圓柱體體積大 ④一樣大
4、一個圓柱體的底面半徑為r,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圓柱的高是( )。
① 2r ② 2∏r ③ ∏r
(四)、歸納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主要練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新的收獲?
四、課後反思,達成共識
課後,教者談設計理念和教後感,全體聽課老師,根據我們研究的課題對本節課進行評價,重點從以下幾個問題出發:
1、本節課學生的參與度怎樣?
2、學生的練習層次分開幾層?
3、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掌握如何?
4、我從這節課中學到了什麼?平時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夠。
5、這節課還有什麼不足之處?你建議怎樣改進?
在評課的過程中,老師們暢所欲言,氣氛熱烈,歸納如下:
主要的困惑有:
疑惑1:你的學生大,懂事、聽話,低年級學生不一定聽老師的指揮。
疑惑2:本來很簡單的東西,幹嘛要搞這么多名堂?我沒時間,也沒這個課件製作的能力。
教師的疑惑不無道理,所以我們要在盡可能滿足大家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師們在課堂上做到:學生能做的事,老師不做,學生能說的話,老師不說,學生說不出的話老師不代言,要想辦法引導學生說出來。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學會借力省力——借學生之力省老師之力。常此以往,很快就會嘗到甜頭的。
五、自我實踐、共同提高
通過觀摩課例和自我的反思,各位教師在某一方面都有所感悟,再根據自己的實際在教學中進行實踐。從而真正意義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為了讓老師自覺投入到課題研究中來,要求每個老師本學期的匯報課最好是以練習課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每節課,教師積極主動地做好課前准備,先個人備課,再集體備課,再由主講老師執教,課後還要集體評課。
一學期以來,開展《練習促成長》這一主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績,每個年級的數學成績都有所提高。老師們嘗到甜頭了,在教研會議上話題多了,氣氛也越來越濃了。願我們的教師能在校本教研中快速成長起來,我們的教研之花永開不敗。

Ⅳ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提問及案例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的提問
一、提出背景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紐帶,是教師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
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提問隨意,缺少針對性和啟發性;提問封閉,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針對性與完善性;提問脫離,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設計問題經驗;提問單向,提問只是教師的專利,孩子只處於被動回答狀態,沒有留給孩子足夠思考、有效質疑的空間;沒有充分考慮提問的整合及彈性。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怎樣優化教師的課堂提問,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我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二、有效提問的基石——精心預設問題
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石在於事先預設一個適宜的問題。課前精心的預設,能讓教師更好地駕馭課堂。而一個適宜的問題往往能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輕松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那麼如何設計一個適宜的問題呢?
1、問在學生興趣點上
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教材,構思既有知識情趣,又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中,巧妙地設立了三個問題:「你們見過的自行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新奇問題的思考、討論,學生思維逐步接近圓的本質,思維狀態積極興奮。
2、問在學生最近發展區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了解、熟悉、預估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解答,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教學論研究認為:提問最好問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戰性,將學生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達」的憤悱境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興奮中心,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來積極探究。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將其分解,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推進,導引學生思維一步步延伸、擴展。
3、問在學生有疑難處
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尤其是難點處。對於教材的難點,教師要認真思考設計什麼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才能更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李老師在教學《倍數和因數》一課時,難點之一是讓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李老師先放手讓學生學習找一個數的因數,然後啟迪思考:「怎樣找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做到有序呢?」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促成了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進行優化處理、提升,並培養了學生方法表達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問的關鍵——遵守提問的原則
1、遵守提問的啟發性原則,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孔子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提問進入這種境界,就必須用好、用足啟發性原則。使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願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我們要相信學生的生活中積累是厚實的,學生的想像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促使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像。產生一種「欲罷不能,躍躍欲試」之態。讓思維的火花、智慧的靈感充斥課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們在課堂提問中,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問要「量身定做」、提問要「量才而問」。在剛才這節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李老師選擇由優等生回答,一般的讓中等生回答,較容易的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回答。這樣,每一個問題對於回答的學生來說都屬於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實踐證明,這樣因人施問對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破除中差等生對提問的畏懼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時評價原則,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就讓其「坐下」並立即轉入下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學生處於尷尬境地。學生回答的到底對不對,好不好,教師自己知道。學生回答後,教師一定要對其作出適當的評價。對回答正確而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不應吝嗇自己的「大拇指」,應給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贊揚。如在李老師剛才的

Ⅳ 數學學科怎樣利用信息化教學案例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整合案例
一、教學背景:
(一)、教材內容及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日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特別是對數學來說,由於數形結合思想的特點,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有很大的幫助。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P.93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數學課程改革下的一個新內容,它重視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方法,初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還通過統計學生喜歡什麼娛樂項目、統計喜歡哪種水果等,使學生在玩中體驗到統計的用處確實很大。
(二)、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1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學生對去公園玩這些生活經驗都很熟悉和感興趣,對塗色也很感興趣,因此,選取了這些內容讓學生統計,並對統計圖進行塗色,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對數據收集、比較多少也比較熟悉,並能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但對數據的整理、描述比較難掌握,要讓學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畫一畫、說一說中掌握這個知識難點。
二、設計理念及意圖:
本教學設計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競爭和環保意識、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在玩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里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以達到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的目的。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初步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觀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統計的含義。會看統計圖、統計表,進行簡單的統計。
教學難點 :進行簡單的統計。
四、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導入新課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統計
小朋友們,上個星期六、星期天,你們的爸爸媽媽有帶你們去哪兒玩了嗎?(有)都到哪些地方玩,說來讓其他小朋友聽一聽?(學生回答),陳老師周六去了一趟溫州的「馬鞍池公園」,那裡的景色真好看啊,我特別喜歡公園里的一個處小花壇。你們想看一看花壇是什麼樣嗎?(出示課件:一個小花壇中有26朵四種顏色的花)看到這些美麗的花,我當時特別想知道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那小朋友們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塗小方格兒的方式,來幫我數一數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創設「逛公園」這一生活情境,再配上形象的多媒體插圖,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完成題卡(先數各種顏色的花各有幾朵,再塗色)。教師提示:塗完後注意標上下面的數字。
2、對比出示花壇畫面與統計圖,引出新知
師:(出示統計圖)說一說各種顏色的花各有幾朵?
生:學生匯報。紅花有8朵,黃花有7朵,藍花有5朵,紫花有6朵。
師:(對比出示花壇畫面與統計圖)比較題卡與剛才的畫面,哪一個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圖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圖分開了就很清楚。
【通過多媒體出示對比圖,讓學生能夠清晰形象的觀察對比圖,能使教學內容由抽象變為具體,便於學生觀察和認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師:(小結)像我們剛才那樣把花的朵數數出來並用塗小格的方式表示出來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進行統計,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有關統計的知識 (板書課題:統計)。
(二)、實踐操作,掌握新知
1、讓學生體驗收集數據的過程
師:這個「花壇」里這四種顏色的花。我想了解一下咱們班的小朋友最喜歡什麼顏色的花,現在就請小朋友們在自己喜歡的花的下面打「√」,再告訴你的同桌,你喜歡哪種顏色的花?學生完成題卡後,教師收上題卡。
2、讓學生體驗整理數據的過程
(1)、初次進行記錄。
師:現在我的手裡拿著小朋友們的題卡,小朋友們最想知道些什麼呢?
生1:我最想知道哪種顏色的人最多? 生2:我最想知道喜歡黃色的有多少人?
生3:我最想知道喜歡紅色的人多還是少? 生4:我最想知道喜歡紫色的人有多少?
生5:我最想知道喜歡藍色的人多還是少? 生6:我最想知道喜歡紅色的有多少人?
師:看來咱們班的小朋友們都是非常的好問。那怎樣才能知道喜歡哪種顏色的花的小朋友最多呢?
(2)、小組討論記錄的方法(方式開放,教師簡介寫「正」字的方法)。
師:四人小組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記下來? 學生討論記錄的方法。
師:研究出來了嗎?你打算怎麼記?
生1:老師說紅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師說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紫色的,我在下面畫「○」。
生2:老師說紅色,我在下面打「√」。
生3:老師說紅色,我在下面寫「1」。
生4:老師說紅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紫色的,我在下面畫「△△」(教師指導:如果用一個符號記會更快)
教師簡介寫「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結構,說明為什麼。
【學生提出的這些統計方法,正是他們發揮學習積極主體的展現。對學生來說,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數學材料,進行分析、統計,提出各自不同的見解,並得到肯定,學生內心深處會產生一種發現的快樂,一種成功的自我體驗,促使思維處於更活躍的狀態。】
(3)、再次進行記錄。
教師讀數據,學生記錄。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記錄的?
生1:我統計出喜歡紅色的有9人,喜歡黃色的有11人,喜歡藍色的有8人,喜歡紫色的有6人。老師說紅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師說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紫色的,我在下面畫「○」。
師:有沒有結果一樣,方法不一樣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寫「正」。
師:有數據不一樣的嗎?
生5:喜歡紅色的有9人,喜歡黃色的有11人,喜歡藍色的有8人,喜歡紫色的有6人(教師指導:記錄要認真,並請該生重復正確的答案)。
3、認識統計表、統計圖
師:(出示統計表)請小朋友說數據,我把數據填在表格里。
紅色9人,黃色11人,藍色8人,紫色6人
師:(出示統計圖)如果我們還用塗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話,喜歡每種顏色的人數應該用多少個小格表示呢?
隨著小朋友們的回答,教師從多媒體統計圖中隨機點擊8個單位格的紅條,11個單位格的黃條,8個單位格的藍條,6個單位格的紫條。(如下圖:)
師:如果沒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嗎? (點擊多媒體出示)
生:(齊答)不能。
師:(點擊出縱軸左邊的數字)沒有小格,這回能看出來有多少人嗎?
生:(齊答)能,因為上面有數字。
師:那你現在知道紅色的人有多少?你是怎麼知道?(學生上台)
師:像我們剛才這樣把雜亂無章的數據整理成這樣有條理的圖形,這個圖就是統計圖。那麼你們能不能給這個表格起個名字呢?
生:(齊答)統計表。(真聰明)
【這種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多媒體演示與引導結合的教學環境,打破了一節課40分鍾的限制,使課下和課上的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能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又給學生一定使用信息技術的機會,不僅有利於學生數學中圖形結合素養的形成,還有利於學生觀察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獲得。】
4、通過統計圖、統計表回答問題
師:看著統計圖、統計表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5、小結
師:看來,我們從這樣的統計圖和統計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種數量多少和它們之間的關系,這就是統計圖、統計表的作用。
(三)、小組合作、鞏固新知
師:其實在這個「公園」里,還有一個小小的兒童游樂場,我們一起去看看有什麼好玩的吧。
出示課件,有遊船,轉轉馬,開火車,還有碰碰車。
師:現在我們分小組來統計一下玩每一個項目的有幾個小朋友。
活動開始之前請同學們先聽清楚要求:
首先,每位同學先在小組內討論怎麼統計。
最後,再按照表格要求填寫每一項內容。(注意:一人只能參加一種活動。)
最後,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你們的統計方法及結果。
表格在你們的抽屜里。
師:現在開始。
老師巡視,發現問題給予指導。
師:現在小組匯報。
生:我們是這樣統計的:首先我們決定用作記號的方法,要玩遊船的同學就在遊船的後面做一個記號,然後再數一數每種活動有幾個記號就代表有幾人參加,最後把下邊的表格再填完整。我們的統計結果是:玩遊船的有*人,開火車的有*人,玩轉轉馬的有*人,玩碰碰車的有*人。
(學生匯報時如有匯報不完整的,可讓其同一小組的同學補充,直到匯報清楚。然後再一組組的往下匯報其不同的方法。)
師:小朋友剛才的匯報真是很精彩,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活動一下。
播放多媒體兒歌:《我愛統計》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唱一唱,跳一跳。
嚕啦啦嚕啦啦嚕啦嚕啦咧,嚕啦嚕啦嚕啦啦嚕啦啦咧,統計真好,簡單明了,幺幺幺幺,小小符號,好多奧妙,幺幺幺幺,小朋友,在歡笑,統計真好,興趣高高,幺幺幺幺,帶上書包,來到學校,小朋友,早來到,上塗塗,下寫寫,左算算,右想想,寫完之後揮揮手,上塗塗,下寫寫,左算算,右想想,我們的數學好好學。
【寓「數學學習」於游戲活動之中,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習的效果。】
(四)游戲激趣,體驗統計
1、師:這個「公園」不僅有好玩有,而且還有好吃的。你們瞧,這是一棵神奇樹,這棵樹上結滿了蘋果、梨、西瓜、草莓,你們想吃嗎?(課件出示)
(出示:西瓜、草莓、蘋果、葡萄的圖片)
2、挑一個你最喜歡吃的水果剪下來,同桌講一講你最喜歡吃什麼?
師:我們來統計一下,把小星星貼在你喜歡的水果上。
學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貼在喜歡的水果圖片上。(多媒體播放音樂)
4、作品展示,看到這張圖,你知道了一些什麼?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聯系實際的各種娛樂項目及水果,讓豐富多彩的生活與數學活動有機結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五)、總結新知、擴展延伸
師:小朋友們這個「公園」里有那麼多好玩的,好吃的,你們想去看一看嗎?那麼這個星期六、星期天就可以讓你們的爸爸、媽媽帶你們去那好好玩一玩。在玩的同時,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夠用上我們今天學的統計的知識,把它統計下來,做成統計圖下次在我們班隊課上,展示給大家看一看。
五、課後反思:
在上述《統計》教學中,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教師也教得輕松。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把抽象地統計知識形象地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一下子能夠看出其中蘊含的規律。
1、調整情緒,激發興趣
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2、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我們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在實踐探索中我發現計算機正是輔助數學教學的一座現代化的橋梁。運用多媒體演示,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3、教學交流,反饋及時
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的課堂教學,交互性更強、更方便,傳統教學,老師提問某個學生,是老師與該學生的一對一交流,其它同學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而一堂課的提問次數畢竟有限。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與學相結合,不但界面友好,信息反饋及時,且通過人機對話,學生全體都可以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現在講到多媒體輔助教學,凡是當教師的,每人都能談上好一會兒的時間,尤其是我們小學教師。在小學教師當中,又以年輕教師和學校領導對多媒體的感情不能說不深厚。但凡教師上研究課、公開課、比賽課如果不用到它,檔次就會稍低一些,反之則高了一檔。
正因如此,老師們在上課之前,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設計課件、製作課件、修改課件上,有時要動用學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節成功的課,真的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和心血。
在此,並不是反對多媒體走進課堂。確實,老師們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自己也獲益不小;特別對學生,除了給他們充分的感觀刺激外,還帶給他們美的感受同時也調動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但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的同時,應注重教師的指導作用、師生的互動性和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能只考慮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上的作用,而忽視了師生的互動,使教師成了媒體的播放者,使用信息技術成為上課表演的道具,即信息技術的使用要適當,以達到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Ⅵ 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案例分析怎樣寫

小學數學不是枯燥的教學,應該是一種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
教學片斷 :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旅遊嗎?如果要到島上去旅遊需要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呀?
生:喜歡,到島上去玩要坐船.
師: 大家回答的很好,可是現在老師遇到了一個問題:「有24個人想去島上玩,每條船限乘4人,需要租多少條船? 」大家先分析理解題意然後幫老師解決。
生:限乘4人,就是說每條船最多隻能坐4個人,坐多了就會有危險。
生:24個人,可以每四個人分一組,一共可以分6組。
師 :「好!同學們是怎麼想的?
生:共有24個人,每4人租一條,求需要租幾條船,就是看24裡面有幾個4,有幾個就租幾條船 。
師:大家說的很對,就像同學們說的,24裡面有6個4,就租6條船。
案例分析: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所以,特意設計了一節《平均分》的實踐課。通過談話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動與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學習有生命的數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讓學生學到了平均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就是從現實世界中尋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學片斷中,通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同時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將學生的視野拓寬到他們熟悉的生活空間。然後通過說一說、想一想、算一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實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小學數學成為一種生活化的教學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學。
數學教學如能創設具體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中的鮮活實例,非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
這個教學片斷,通過情境的創設和問題的出現,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價值,旨在提高他們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數學這門學科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Ⅶ 如何將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有效整合

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課堂結合首先將數學的基礎知識講解的靠譜。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