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教材分析怎麼寫
寫你對教材的理解。
1、介紹課文,歸納中心。
2、教學目標重難點。
3、教學過程。你對這節課以及這篇課文的理解。
主要就是你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闡述一下如何上好這節課。
㈡ 語文教材分析怎麼寫
分析教材應從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版學目標、重權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
㈢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解析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分析(人教版)
一、教材整體分析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共八個專題,依次是:親近大自然,我心中的祖國,心靈之歌,珍愛家園,走進魯迅,輕叩詩歌大門,人與動物,藝術的魅力。
本冊教材共有課文32篇。精讀課文16篇,略讀課文12篇,選讀課文4篇。將課文分為8組,每組一般3——4篇課文,在每組課文之前安排了導讀。在每篇精讀課文的前面安排了預習,在後面編寫了思考練習,在略讀課文的前面安排了「略讀提示」。在每組課文之後編排了「積累運用」。本冊設兩個重點訓練內容,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分別安排在第二和第六組中。部分課文後面安排了「資料袋」或「閱讀鏈接」。回顧、拓展由三個欄目組成,「交流平台」「日積月累」是固定欄目,另有 「展示台」「成語故事」「課外書屋」「趣味語文」穿插安排。
本冊要求會寫120個字。要求會寫的字,安排在精讀課文後,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後附生字表。為便於復習檢測生字和積累詞語,在每組課文之後設「詞語盤點」。
二、教學的重難點
1、詞句訓練始終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點。在低中年級訓練的基礎上,應提高訓練要求,要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查字典,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准確理解詞語,特別是那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朗讀訓練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功,課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教學要多讀少講,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練習朗讀。
3、閱讀能力的培養始終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要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思考,注意讀中有悟,重視獨特感受。
4、習作訓練既是小學階段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要切實培養學生寫文尤其是寫記敘文的能力。
5、積累語言也是一個教學重點。本學期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詩、成語、對聯、諺語,重在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和積累語言,做到熟讀成誦。要充分利用各種閱讀資料對學生進行積累運用的訓練。
三、教材單元分析
第一單元分析
圍繞本組專題,「口語交際·習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供選擇:想像自己成為大自然中的一員,說和寫自己想像到的內容;聽音響,說和寫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回顧·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積月累」「趣味語文」等欄目,安排了引導學生交流對課文表達特點的認識,積累詩句,閱讀與語文有關的有趣的故事等內容。教學時,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本組教材的特點,融會貫通,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第二單元分析
本組教材圍繞「祖國在我心中」這個專題,按照近代到現代的順序,選編了適合高年級學生的幾篇具有濃厚愛國主義情感的課文。《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這四篇課文都圍繞專題,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愛國情感,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著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並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更為祖國的日益強盛而驕傲。本組教材還圍繞專題安排了一次「祖國在我心中」的綜合性學習。從這個安排,我們不難看出可以使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感悟、表達自己的愛國情,也可以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第三單元分析
本組教材就是以真情為專題安排教學內容的。小說《窮人》贊美了窮苦漁民桑娜與丈夫的美好心靈。《別餓壞了那匹馬》則謳歌了一群普通群眾,特別是殘疾青年的美好心靈。《唯一的聽眾》表現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用心靈去傾聽》展現了一位普通的問訊處的工作人員,用心靈去傾聽,給人們帶來快樂與幸福的事情。課文中的這些人物雖然身份不同,但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人間真情。
第四單元分析
本組課文的單元導語,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浪費資源的現象,一方面啟發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為口語交際和習作做了鋪墊,通過以「珍惜資源」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活動,以及針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寫一份建議書或根據漫畫寫環保故事的習作練習,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第五單元教分析
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為專題編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魯迅自己的作品,其餘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寫魯迅的,這樣就使得魯迅這一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真實、豐滿、生動。《少年閏土》是一篇經典課文,生動刻畫了一個活潑可愛、聰明能乾的農村少年形象;周曄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通過自己的真情回憶,展現了魯迅的音容笑貌,讀來使人歷歷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對話和外貌描寫十分傳神,字里行間傾注著對魯迅先生的愛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後,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詩歌《有的人》。四篇課文都是引導學生潛心研讀、感受人物形象的極好範本。「口語交際·習作」中的口語交際,讓學生交流「留在心裡的印象」,習作讓學生根據兩則材料選擇一個完成,一是寫自己的小夥伴,一是續編發生在自己和小夥伴之間的一個故事。「回顧·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學生心目中的魯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積月累」安排讀背魯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語文」則講述了魯迅少年時的一個有趣的故事。
第六單元分析
本組教材是一組綜合性學習單元。活動前,師生共同回顧五年級開展的綜合性學習,然後在瀏覽整組教材的基礎上,共同制定活動計劃;對閱讀材料的處理和把握:了解詩歌知識,背誦、積累詩歌;閱讀材料的學習輔助活動的開展。如何舉辦詩歌朗誦會:全員參與,學生在動口、動手的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設計表格,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評價,提示寫總結的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寫兒童詩,怎樣安排詩歌知識競賽,教師如何做到既能有效指導又不過多干預等。
第七單元分析
本組選編的四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發生的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讀來令人難以忘懷。《老人與海鷗》講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鷗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情誼。《跑進家來的松鼠》介紹一隻可愛的松鼠來到「我」家後發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達了我們一家人對松鼠的喜愛。《最後一頭戰象》再現了戰象嘎羧生命里最後的輝煌與庄嚴,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金色的腳印》則通過正太郎與狐狸一家之間的傳奇故事,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歌頌了愛的力量,贊美了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
第八單元分析
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的四篇課文情真意切,文質兼美,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藝術的魅力。《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月光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告訴我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像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蒙娜麗莎之約》向我們介紹了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那恬靜、淡雅的微笑讓我們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恆的美;《我的舞台》娓娓敘述了我國著名評劇演員新鳳霞之女吳霜女士在藝術舞台上成長的故事,反映了在「藝術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氣和力量讓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讀了這組課文,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正如海頓說的那樣: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選編本組教材的意圖,一是欣賞音樂、繪畫、戲劇等。
四、教材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3課時左右。
第二單元: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4課時左右。
第三單元: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5課時。
第四單元: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3課時左右。
第五單元: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4課時左右。
第六單元: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4課時左右。
第七單元: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5課時左右。
第八單元: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2課時左右。
㈣ 分析小學語文教材的原則是什麼
根據目標入手。三維目標,
即認識目標。課文要求學生在本課要掌握哪些生字詞語,句子或者段落安排方法,或寫作的其他方法,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使用。
情感態度目標。課文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感悟到作者什麼樣的情感,表達什麼樣的情懷或情緒,能否從文字中體會。可以從哪些地方體會到。
人生價值觀目標。從文字中學生應該得到何種啟迪,教訓也好,經驗也好,體驗也好。其實相當於品德目標。
以上分析根據課文內容而定。小學語文的課文不會跑出這三個目標外,分析時也要圍繞它們展開論述。
㈤ 小學語文進行教材分析包括什麼
說教材的話,應包含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內容結構,編寫意圖和特點,知識技能的立體式整合)教學建議
㈥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材分析
不知道你是寫單篇課文的教材分析還是寫整本教材的教材分析?
如果是寫整本教材的教材分析 可以用以下的重點條目進行細化。首先,寫一下以什麼樣的目的,怎樣的理念,你對本冊教材的認識。再次,寫一下具體的項目,比如,1、識字:內容及方法。2、朗讀:方法及需要達到的目標。3、閱讀:方法及要求。4、練筆:寫字的方法及措施。5、說話訓練:方法及教材上的基本要求。然後是教材內容:幾個單元,各單元的重點中心是什麼。
如果是單篇課文的教材分析,首先,概括本課的內容,隨後課文的段落段意,其次是全文的亮點,最後是課文運用的寫作方法。再最後可以附加作者的簡介。
不知道你滿意不?
㈦ 談談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對待教材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
二、 深入解讀教材
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
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
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
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
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㈧ 如何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解讀的內容
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 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 3.把握教材的特點。 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二)教材解讀的形式1.名師解讀。充分發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讀的層面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後思考等。(四)教材解讀的途徑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1.與作者對話。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麼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論語》只有區區幾萬字,可是根據台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考證,歷代以來,至少有四百多家註解,原文每一句話都有五六種解法,而且每一種講法都有道理。這就是說,《論語》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夠透過不同時代研究者的心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可見,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其實也正是豐富的「解釋」讓成其為經典。不過在理解文本時,我們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我們的解讀即使已脫離作者的意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我要提醒大家一點,教材拿來後,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裡,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可謂捨本逐末。3.與編者對話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於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於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你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你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你的教學。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四、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一)語文課程標准――研讀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是中心校還是村小,課堂教學都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教學參考書、語文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圖書室也初具規模,基本建成,各類圖書資料上萬冊,還有各種光碟及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中心上網卡供廣大村小教師查閱學習。各村小還有中央遠程教育模式資源供大家學習。(一)要通過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語文教材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語文知識在各個教學階段「螺旋式」上升的情況。如:小學生寫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鉛筆、鋼筆、軟筆),語文工具性體現出來的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寫一段話、寫一篇短文、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採的文章)。(二)要明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如:品德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術課中的美育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培養學生懂得美和欣賞美的要求;又如:《臘八粥》《會飛的蒲公英》《窮人》《植物媽媽有辦法》《藏羚羊的跪拜》《網上呼救》等課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內容對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更需要村小教師進行廣泛閱讀。通過泛讀,教師深入了解了課程標准,使教材解讀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更低年級和更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為本階段的語文教學選擇一個恰當的起點,實現與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語文、數學、品德、綜合實踐、科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的次序,選擇合適的語文習題。如:有的村小教師經過泛讀,發現語文第一單元與品德第一單元就有相通之處,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