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多媒體技術促進小學語文評價

多媒體技術促進小學語文評價

發布時間:2020-12-22 03:07:49

㈠ 如何運用多媒體設備打造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如何運用多媒體設備打造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隨著科學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現在常見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互動式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育技術媒體應用於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小學生對那些有趣、放鬆、快速、能看到、聽到、感覺到、生動形象、直觀的變幻多樣的事物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信息海量,能充分創造出個性化、互動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打造小學語文高效教學課堂的有效途徑,為語文學科教學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1 運用多媒體技術信息整合的「網頁」功能,打造快捷高效的語文教學平台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超文本鏈接」的強大「網頁」信息平台功能,可以整合各種多媒體教學素材,為語文學科教學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常規教學中,教師每一節課都需要寫板書、生字認識、詞語理解、分段理解、主題思想等,這樣重復寫、畫、讀,收集聲像音像資源會浪費很多寶貴時間。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計算機「超文本」技術,如WORD、POWERPOINT及FRONTPAGE等很多軟體都具有超鏈接功能,製作語文課堂製作教學平台就可以實現師生資源共享,海量信息分享。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軟體,製作某節語文課的「網頁」教學信息平台,可以把教學目標、板書、生字詞讀寫、詞語理解、分段理解、主題思路、練習題等,還有相關課文朗讀、影像資料欣賞、課外閱讀等,用幻燈片的形式製作存儲成不同的畫面或單元,再用超鏈接的方法進行鏈接到需要的部分。當教師講到需要用的部分時,用滑鼠點擊鏈接提示,就可以很方便地調出需要的內容。通過這樣的信息整合「網頁」教學平台,可以把這節語文課的所有資源融合成一個整體,既方便學生自學使用,也可與其它教師分享、共享、充實、完善,從而打造了一節高效語文課堂,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再如,筆者在講授安徒生時,將作者生平、作品、寫作背景等大量關於安徒生的信息資料精心選擇,分類下載到本地伺服器,製作成「安徒生簡介網頁」。學生利用學校的網路環境,在短時間內了解安徒生生平、作品及相關信息,並投票選出你最喜歡的安徒生作品,教師針對學生最喜歡的文章進行拓展詳解。這樣經過教師篩選製作出來的網頁,有效利用了信息資源,在教師收集整理過程中,將資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營造出一個相對個性化的「綠色」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用於對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大范圍的查找上。
2 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海量「網路資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網路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海量共享語文網路教學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網路資源―通過某種網路環境平台里優秀多媒體語文教學資源,即可節省大量的時間,拓展大量的空間,優化課堂結構,又可令枯燥、難於理解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寓教於樂,對突出知識和技能的重點、突破學習和掌握的難點,提高教學的效果有獨特的作用和優勢,是傳統教學法無法比擬的。
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中,僅從課本上的參考圖片無法讓學生更深刻理解主題思想,激發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網路優勢可以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大大提高這節課的教學質量―從網路資源中搜集整理相關圓明園圖片或視頻資料,這樣的資源非常豐富,並且還有相關紀錄片、影片,都可推薦學生欣賞,如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掠奪、放火情景的影片剪輯,從而加深了學生與課文的情感共鳴,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侵略者的丑惡嘴臉,更清醒地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的」深刻哲理。這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獨特的作用和優勢,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
3 多媒體技術巧妙「改變」時空,使語文課堂跨越時空再現歷史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涉獵歷史或中外名勝古跡方面的內容,對於小學生而言,幾十或上百上千年前的社會環境、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異地的風情不是教師一張嘴在講台上就能說清楚的,更不要說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了。如果教師適時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改變時空」即「化遠為近」的獨特作用,利用編輯製作好的視頻音像資源,通過多媒體計算機信息平台,利用視頻投影機播放一段古代的或遠在「天邊」名勝教學資料片,就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草船借箭》時,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技術,播放電視《三國演義》等音視頻資料,讓古代戰爭的宏大場面展現給學生,創設出有效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多媒體技術成為拉近古代與現代距離的有效工具,使語文課堂跨越時空再現歷史。
又如:在講授《望廬山瀑布》時,大部分學生沒有游覽過廬山,近距離觀賞過壯觀的瀑布,無法形象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廬山瀑布美景再現,利用視頻資源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詩情畫意,讓學生通過畫面「立體」感性感受這首詩,從而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4 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作用,虛擬生活情景的全過程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涉及到不少其它學科的知識。比如,《動物過冬》、《蟋蟀的住宅》等講的是動物的世界;《植物媽媽》講的是種子的傳播;《黃河象》、《琥珀》講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達》講的是仿生學,《黃河是怎樣變成的》講的是環境的保護。在講解這些關於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專業性知識時,不能枯燥一概而過,或跨越過去,必須讓充滿好奇心的小學生得到充足的感性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品味課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功能,實時再現實驗效果,虛擬出生活情景的全過程,對於學生理解語文相關知識具有積極作用。
例如在講授《月球之謎》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整個銀河系、九大行星以及月球繞地球旋轉,以及產生月食的原因等,虛擬出遠離生活情景的全過程,讓學生可以「探究」未知,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求知慾。
現在,理化生虛擬實驗軟體廣泛使用,在計算機網路教室可以進行虛擬實驗,再現生活情景。利用計算機進行的虛擬實驗,使實驗過程中的實驗現象,特別是實驗過程中微觀現象更加直觀、具體、形象、生活、學生直觀的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雖然,這個專業軟體更適合初中、高中理化生課堂,但對於小學語文教師同樣適用,教師可有選擇性地再現虛擬情景,如光合作用等,能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語文理化生常識知識,掃清課文理解的障礙。
綜上所述,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給語文教師提供了寬闊的發展空間,也必將豐富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完善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學生語文學習方式,創設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使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更有用的、更富有個性的知識。並且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拓展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讓學生的學習向自主化、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㈡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

多媒體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設備,但同時也是一種教學手段,由於多媒體能夠將聲音和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使語文課堂層次更加豐富,因此,也有助於解決閱讀教學中的各種問題。下面將對多媒體的巧妙應用進行具體的說明。
1、應用多媒體創設教學環境
要使閱讀教學能夠在小學的任何一個學段都發揮出其對學生精神思想的教育作用,使閱讀教學目標中與學生情感發展相關的內容真實地表現出來,教師就必須重視對教學環境進行創設,使學生沉浸在閱讀材料的氛圍中,從情感共鳴方面去獲得與精神發展有關的內容。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完美地完成環境的創設。在《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西沙群島的物產豐富,景色優美,單靠教師的舉例和語詞分析是不明智的,這時候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一邊聽優美的朗讀聲,一邊看到逼真的畫面,身臨其境,彷彿就在西沙的海島上――各種好看的貝殼、奇特的樹木、空中飛翔的海鳥都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陶醉在美景之中。如此一來,生澀的形容詞、排比句成為了學生眼睛能夠看見的美妙景象,乾枯的課本以立體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對語文閱讀的情感會發生徹底的改變,也更能夠對閱讀材料形成通感,進而拓寬了閱讀的教學目標,提高了語文閱讀的教學價值,
2、利用多媒體展現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雖然比較簡單,但是,仍有一些閱讀內容是超出學生能夠表象、想像和理解范圍內的,這些教學內容是十分難以表達的,學生在此類閱讀學習中,也最難提起興趣。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將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那麼,原本苦澀的閱讀內容就會變成受學生喜愛的樣子,甚至能夠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擴展想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望廬山瀑布》教學時,詩中有句「日照香爐生紫煙」,其中「生」字用得非常好,但老師怎麼也讀不出味道來,學生也很難理解。在這個時候利用多媒體課件,在投影牆上清晰地呈現這樣一幅動態圖像――在草木蔥蘢、危峰兀立的廬山香爐峰中,在太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正從山谷中寥寥升起,此景真是美不勝收!學生在動態的畫面之前,思維積極,很快領悟到「生」這個字的含義,不僅有上升的意思,還含有產生的意思;有些學生甚至直接發出感慨:古人用詞真是經典!
3、利用多媒體檢驗學生的理解能力發展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但是有些理解能力並不通過題目或者作文表達出來,為了進一步開發並檢驗學生的理解能力發展狀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設備。例如,在教學《荷花》中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的時候,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讀句子並展開想像,先認識這句話是把荷葉比作「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再從「一個個」體會數量的「多」,從「碧綠」體會顏色的「美」,從「大圓盤」體會荷葉大而圓的形狀,然後從整個句子體會作者對荷花的喜愛、贊美之情,感悟運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在這樣的分析理解的基礎上,給出幾組不同的荷花圖,有單一的,有整體的。讓學生從這些圖畫中尋找到最符合自己理解的圖畫,這時候教師會發現,那些在試題和作文方面表現出比較弱的理解能力的學生,在圖畫選擇方面並不輸於那些理解能力強的學生。

㈢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合理使用多媒體,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多媒體技術,顧名思義,即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技術,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稱為多媒體輔助教學。
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引進語文教學的課堂,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下面我以課為例,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多媒體技術輔助漢語拼音教學
拼音字母是一種抽象的符號,這就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傳統的拼音教學,教師既教得累,學生也學得很苦。我們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拼音教學結合起來,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設計動畫情境,營造愉悅氛圍
人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學內容的編排上集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於一體。每一課都有一個配合字母教學的情境圖,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圖,指導學生觀察、說話、激情,引出學習的內容。但是由於畫面是靜止的,刺激的強度還不能足以讓學生進入情境,不能足夠地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我在教學中,把情境圖製作成為動畫。如 i u ü 一課的情境動畫是這樣設計的:隨著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展現一幅夏日小河的畫面,清清的河水,綠綠的水草,一隻小螞蟻在岸邊要過河,可是它不會游泳,非常著急,該怎麼辦呢?一隻烏龜遊了過來,把小螞蟻背過河去。一條魚兒看見了,連連誇獎。如此,那麼生動的畫面、那麼動聽的音樂、那麼可愛的形象,那充滿人文的內容,學生一看,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此時學生已經不需要教師過多地去組織教學,只需稍稍點撥,一首有趣的兒歌便脫口而出。學生喜歡哪個形象就用滑鼠點擊一下,這樣與螞蟻的「蟻」、烏龜的「烏」、魚兒的「魚」諧音形似的「i」、「u」、「ü」便從畫面上跳了出來,畫外音:「你想學會我嗎?」、「你想和我做朋友嗎?」等鼓勵的語言,此時此刻,學生歡呼雀躍,情緒高漲。從動畫設計的創意來看,畫面要鮮艷美觀,動作要精心設計,注意對象與背景形成反差,聲音與音樂形成對比。這樣,通過動畫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的無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喚醒,覺得學習拼音有趣、有情、有意,於是每天都期待著語文課的到來。
運用動畫演示,揭示拼讀規律
拼音教學中,准確拼讀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傳統教學方法的運用,將字母讀音與表音的圖片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遷移,如「p」的發音與「猴子爬坡」的「坡」聯系起來,我們還要開發更有效的手段來突破拼讀教學的難點。
口腔動畫,輔助發音
在拼音教學中,由於受方言的影響,聲母中的鼻音與邊音、平舌音與翹舌音,韻母中的前鼻音與後鼻音,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根據它們的發音規律,研究發音的生理特徵,製作口腔的縱剖面的發音動畫(這些在網上都有)。學生在觀察、模仿的基礎上,通過動畫的演示,找准發音的位置與感覺,通過練習、矯正,學生很容易地掌握發音的要領,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動畫演示,教學拼讀
學生在學習拼讀時要掌握聲母與韻母相拼、三拼音的拼讀方法與技巧。在教學聲母與韻母拼讀時,設計了「小猴推字母」的動畫,設計中注意了推聲母的速度要快,推韻母的速度要慢,然後揭示「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的拼讀規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動畫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通過練習、內化形成熟練的技能。
二、多媒體技術輔助識字教學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所以,優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大有益處的。
低年級兒童的學習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勸說、枯燥乏味地訓練效果不佳。多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兒童的認識能力,關繫到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一生的成長。就漢字本身來說,由於其演變歷史的久遠和造字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漢字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文字,尤其對於以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為主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多音字、形近字的頻繁出現,為他們的識字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當前小學實施的新課標語文中,每篇課文都有10到12個的識字任務,而現在的教學普遍存在著重機械記憶、重重復訓練、學生學習枯燥無味、興趣不高的現狀,運用多媒體,把聲、像、動畫等信息引入課堂,則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還可以為他們展示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從而解放孩子們的學習,讓洋溢著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的無意識識記代替痛苦不堪的反復訓練、機械識記,提高兒童識字效率。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識字教學,是提高兒童識字效率的新方法、新途徑。
1、看視頻,賞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就開了一個好頭。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之一。多媒體教學有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動畫形象。它可以把象形字的演變過程簡單明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如:在教學第一個漢字「日」時,屏幕上首先出現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隨著滑鼠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日」字。學生看到這奇妙的變化,不禁興奮地拍起手來,異口同聲地說:「再來一次!再來一次!」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
2、看動畫,教筆畫,正確識字書寫。
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導,利用動畫教學筆畫,分析結構,運筆示範,把比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趣,易於理解筆畫、結構等特點,便於記憶摹仿。一般生字學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難寫、不易理解的字,則可以充分發揮電教優勢,化難為易,使學生正確識字書寫。如新課程小學語文第二冊中「弓」字的筆順和第三筆(ㄅ)不易掌握,就製作一個寫「弓」字的動畫,一筆筆寫出來,配之筆劃聲的音樂,讓學生認識筆順,「ㄅ」這個筆劃學生難寫到位,顯示這一筆時,動畫速度較慢,學生看了動畫,留在記憶里的痕跡就深。又如「都」、「教」、「甜」等字多筆畫的難寫字,可讓學生跟著動畫,完成書寫一個個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寫錯字「綠」中的「氺」;「冷」中最後一點不要忘記;「聲」中的「士」是上橫長,下橫短,閃動筆畫或偏旁,加強刺激。在教「禾」字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先慢速播放由穀子的根、莖、穗整體形象變成「禾」字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後提問:「谷穗」變成了禾字的哪一筆?學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變成了「禾」字的第一筆,這樣一來,「禾」的字形被牢牢記住了,不會與形近字「木」相混淆。
在多媒體課件中運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對比顯示。如:好、媽、請、爸等合體字,部首是紅色的、偏旁是藍色的,鮮明的色彩,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感觀,突出了漢字部件及其部位,較早較好地讓學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學生很快學會了利用部件識記合體字,而不是一筆一筆的零星記憶,這就簡化了兒童識字的心理過程。在范寫時,屏幕上可以出現一個較大的田字格,教師可根據需要調控「描紅」的速度。學生跟著屏幕逐筆「描紅」。書空完畢,田字格中出現的是筆畫形狀准確、布局合理的範字,右邊是同步顯示的該字的筆順。這種比傳統書本、小黑板字樣更清晰、對比更強烈的範例,使學生一開始學寫字就有規可循。經過這樣有序的訓練,學生的字一般都寫得較整齊規范。
3、多形式,巧練習,鞏固識字內容。
一個漢字在學生的腦中紮下根,還必須通過反復練習,及時反饋,來強化記憶。多媒體技術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交互性。設計了程序,計算機可以成為能反饋練習的老師。這一點在學生自學時優勢很大,我談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幾個例子。
(1)出示聲旁,繁衍新字。
針對低年級學生識字記憶較快、回生也快的特點,教師可採用舉一反三的練習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出示「令」、「青」等字,分別讓學生以這些字為母體,繁衍出另一字。屏幕顯示兩個文字框,上面是母體字,下面是新產生的字。設計動畫,等學生說出新的字,移去形旁,電腦給予鼓勵:「太棒了,還有嗎?」學生熱情高漲,思緒活躍。「令」繁衍出「領、鈴、零、嶺」等字,「青」繁衍出「請、清、睛、晴」等字。這樣的鞏固練習,擴大了識字量,又促進了自學能力的形成。
(2)相近字比較。
漢字中許多相近字,小學生用字不分語言環境,不管字義,隨便就用,所以必須通過練習,強化記憶,形成正確的用字習慣。如「漂浮」和「飄浮」兩個詞語中的「飄」和「漂」,極易混淆。教學中可這樣設計,先隨圖出示「漂浮」這個詞語,讓學生明白這個詞語跟水有關,閃動偏旁「氵」,加深刺激,再讓學生自己來舉一些例子。接著隨圖出示「飄浮」這個詞語,讓學生明白它與風有關,是「風」旁,閃動「風」,也讓學生舉一些例子。最後出示幾句話,讓學生結合語言環境,說說要用「漂浮」還是「飄浮」。這種由圖到字(詞),再應用的學習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並能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學習習慣。
(3)尋找錯別字。
我早在一年級下的時候就訓練學生寫話。從寫一句話到寫兩句話,到現在寫三句以上的話或段。當然在寫話中,學生寫錯別字的數量多得驚人。尤其是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字。小學生寫錯字,有一些字是因為還不會寫,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響,如草寫成 「?」(受木影響),桌寫成卓(受早影響),挖寫成 「?」(受九影響),念寫成「?」 (受令影響)。小學生寫錯別字,多用音近字或聲旁相同的字來代替。針對小學生犯錯的原因,設計改錯題,讓學生做尋找錯別字的「啄木鳥」的過程中,正確書寫、合理用字,如出示幾句話或引導學生,找出後放大錯字或將別字移至別處,閃動錯的筆劃或用錯的形旁。換之正確的字,返回原處。
(4)讀字謎猜字。
這種形式是學生最受歡迎的。如:「大雨推倒一座山」———雪,「人在門中站」———閃,「一邊綠,一邊紅,一邊喜雨,一邊喜風」———秋,這些字謎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發了豐富的聯想,他們在猜字謎的過程中,產生了創造的慾望,要自己給新學的漢字編順口溜。學「天」時,有的同學說:「大字上面加一橫」,有的說「一人頂個二」,學「入」時,有同學說出:「人字照鏡子」,還有的如:「國」———口裡含塊玉,「會」———人在雲上站,「雷」———雨在田地上等等。這些充滿稚趣的兒歌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知識的練習。學「月」時,就有「什麼時候的月亮最圓」———八月十五;「彎彎的月牙象什麼?」———相繼出現小船、香蕉、眉毛等圖象。這樣就擴大了知識面,增長了見識。配合所學漢字,教師有選擇地讓學生做些練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增強觀察力,從而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5)游戲鞏固識字。
愛做游戲是小學生的共性。教師利用這一點將游戲融於識字教學中。如:我在教學新課程小學語文第四冊《找春天》一課中,學習到初讀課文、認寫生字在這個環節時,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准字音,把覺得難讀的字做個記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通過大屏幕出現生字,(點擊出現生字畫面),讓學生邊認讀邊交流識字方法,可以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識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換偏旁、熟字變形、找規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如:猜謎語、編兒歌、比動作、引用同學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進行識記。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隨著孩子們大聲的朗讀,一個個生字完整的出現,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自主的尋找出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閱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它可使學生置身於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藉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
3、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的作用。多媒體無疑為創設情景、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來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4、運用多媒體,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緊扣課文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教師讓學生把他們想出的好辦法輸入電腦演示出來,定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生享受成功中,增添自主探究的勁頭。
5、運用多媒體,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知識是無限的,而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觀,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想像力因子,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四、多媒體網路使作文教學如虎添翼
小學生作文感到困難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寫什麼,既不懂得觀察生活,欠缺題材;二是不懂得怎樣寫,缺少寫作方法。所以,作文教學的著力點在於幫助學生解決「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這也是作文教學中的兩個難點。而把多媒體網路運用於作文教學,有助於難點的解決,因為多麼為提網路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它通過形、聲、色的傳遞,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誘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是學生身臨其境,迸發出其強烈的寫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情景中去,從而輕松愉快主動地完成寫作任務。
1、 運用多媒體網路,創設激趣氛圍,誘發學生的有意注意
學生的注意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課伊始,或播放引人入境的音樂,或演示絢麗多彩的畫面,能激發興趣,引起學生對表達對象的有意注意。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記一次比賽活動」這篇作文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技術,放映了拔河比賽的錄象軟盤,學生們隨著鏡頭彷彿又回到了比賽之中,個個興致盎然。接著又把這次訓練要求配以有趣的動畫演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審題、分析、討論,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寫活動的記敘文,既要寫清楚活動全過程,又要點面結合,寫好重點部分,突出活動特色。這樣,不僅創造了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記憶猶新,為後面的寫作做了良好的鋪墊。
2、發揮多媒體網路功能,指導細致觀察,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例文,總結出寫作後,應藉助多媒體網路功能逐步演播學生喜愛的直觀形象,從而讓學生有序、細致地觀察,引起積極、活躍的思維,帶動具體、生動的表達。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拔河比賽》時,第一次放映錄象軟盤,意在顯示拔河比賽的全過程,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當學生有序地把比賽經過敘述完整之後,再運用多媒體網路功能展示賽前准備、比賽經過、賽後場面的情景及某些特寫任務的寫作、表情,並且對需要重點觀察的畫面進行任意定鏡、放大、重播等處理,為學生提供可控觀察。從而讓學生知道看什麼、怎樣看、怎樣想,通過分析、鑒別,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述出比賽過程中印象最深的場面和讓人最激動、最開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這樣迅速清理比賽的全過程,選擇「體現意義,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記一次活動」要按活動順序觀察、描寫,也要抓重點細致觀察、寫具體。當學生通過觀察知道產生「會寫」的情感時,抓住契機,要求學生進行片段練習,即練習寫作文的重點部分。可見,多媒體網路提供物象使觀察作用大、效果好,學生寫作有序,有物有情,實現了重點的突破。
3、依靠多媒體網路,提高師生評改作文的效果與質量
作文指導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而作文批改更是一項需要掌握方法的工作。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媒體網路:實物投影、電影顯示、放映軟盤、錄象收聽等,把學生寫的好的或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出來,通過學生互評互改,集體評改,總結優點,給予表揚,尋找毛病,及時糾正,不但提高了修改效率,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作文的興趣,提高了欣賞水平,而且使教師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脫出來,學生直接大面積地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斟詞酌句,實現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宗旨。
五、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利與弊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語文教學中帶來了用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好處,它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語文這一門學科,讓學生能夠更為簡單快速的了解自己所不懂的問題,給學生枯燥無味的語文課程帶來了巨大的樂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去了解語文,學習語文,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個很好的助手。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雖然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但是它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如果學生過度的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那麼它很容易使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喪失主動性,會使的學生過分的去依賴於電腦,而不會自己去思考、理解問題;還使的學生在寫字方面出現很不好的現象,學生首先要把字寫好,如果經常運用信息技術而字寫不好那也是很不好的。所以信息技術我們在運用時一定要合理,千萬不要運用過度。

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怎樣運用多媒體技術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計算機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體化」逐步深入,現代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體互相結合,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絢麗的前景.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它能變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變抽象為具體,大大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 一、創設故事情境,將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漢語拼音是一串枯燥無味的字元,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為有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創設語言環境,輔助多媒體,讓音節在語言環境中反復出現,使學生熟練掌握、鞏固、運用漢語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發揮漢語拼音多功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ba的四聲時,筆者將多媒體穿插於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教師:「老師知道同學們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喜歡畫畫,還有的喜歡彈琴,那小明喜歡什麼呢?」(課件出示喇叭畫面,接著出現音節ba.)以多種形式練讀.又說:「有一天,天氣特別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邊,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男孩拔蘿卜的畫面)以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繼續走啊走,走到射擊館,又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畫面)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看到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興,他要回去告訴爸爸.」(課件出示爸爸的畫面)一個由課件輔助的故事講完了,學生學得興趣盎然,ba的四聲也學會了. 在復習漢語拼音時,課件出示配樂故事畫面:星期天,老師帶著小朋友到野生動物園里參觀.來到動物園里,他們看見了大象、河馬、犀牛在河裡洗澡,老虎、獅子正在睡懶覺,梅花鹿、山羊、斑馬正在練習長跑,猴子在爬樹,長頸鹿、野雞、孔雀正在找食物吃.他們都想和你們交朋友,正准備作自本人介紹呢.(小動物身上都有相應的名字拼音卡片)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觀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學生,有利於學生在枯燥的復習課上集中注意力.小動物身上的名字拼音卡片為讀准音節作好了鋪墊.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放鬆自己,發揮創造力,有利於更好地學習. 二、創設畫面情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小學的課文大多故事性較強.在朗讀教學中,要盡量利用書中的語言拔動學生心靈的琴弦,運用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的畫面,配上生動優美的音樂,並以講故事的語氣將課文范讀一遍,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全文內容的同時,也對閱讀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一讀為快的慾望. 例如:在指導朗讀課文《回聲》的第一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展示回聲這個童話故事發生的背景,即第一自然段所描寫的景象.這時教師相機指導:半圓的橋洞和水裡的倒影連起來,像個大月亮,多美呀!看到這么美的景色高興嗎?大家讀的時候要放慢些,美一些,邊讀頭腦里邊浮現出屏慕上美麗的畫面.又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出示兩個句子:(1)小青蛙問:「你是誰?你在哪兒?」(2)那隻看不見的小青蛙也在問:「你是誰?你在哪兒?」目的是讓學生區別出這兩個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說的,哪句是小青蛙聽到的.接著用多媒體播放「原聲」和「回聲」的讀法,讓學生通過傾聽,用心去感受兩句話讀法的區別.讓學生在直觀感受內化後,把上面兩句話朗讀起來,通過同桌對讀的方法達到會讀,讀好的目的. 又如課文《王冕學畫》的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教師可先通過動畫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雨過後湖裡荷花的鮮活、美麗.把學生帶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朗讀欣賞,再單獨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葉的畫面,讓學生獨個欣賞、理解、朗讀、背誦. 二、創設游戲情境,有效地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表現在識字量大,字形復雜,容易混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將多媒體教學寓於識字教學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成長心理學》中曾指出:「學生生來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不需要教師的刻意指導.」在識字教學中,輔助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讓學生自由發揮想像識記生字.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而孩子的一個小小的「發現」,都是通過他自己的細心觀察所獲得的,在孩子的心目中這些小「發現」要比發現沙漠里的「綠洲」還要可貴.作為教師,一定要珍視孩子的這些小「發現」,及時肯定學生的這種「發現」,充分維護他們的想像力,增強學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小猴子下山》這一課的生字時,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圓、回、可、空」讓學生先觀察,然後舉手說說你記住了哪個字,是怎麼記住的.這時,馬上就有學生舉手了,說:「老師,我記住了『可』,就是小河的『河』去掉三點水,就成了『可』.」課件顯示:河——可,並且伴有動聽的音樂和贊美的聲音:「你真聰明!」又有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一種方法記住『可』,就是『丁』和『口』組成『可』.」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舉手發言. 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識字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學生進入「游戲樂園」,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記住漢字的音、形、義,製作一些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復習題課件,寓教於樂. 如鞏固要求會認的字,可以通過「摘蘋果」的游戲完成.即學生讀正確了,蘋果就掉下來.教師就獎一個「小蘋果」給這位學生.而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可採取「小兔采蘑菇」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區別「園、原、圓」時,分別寫有「草圓、花原、園桌」的是毒蘑菇,而寫有「花園、草原、圓桌、果園」的為香蘑菇.然後把這些蘑菇混在一起,請學生幫小兔采蘑菇,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生字,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在教學中,教學情境的設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一定的情境是激發小學生口語交際興趣的重要方面.有關研究表明,語言的表達是與其心理素質及環境緊密聯系的.事實上,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說話聲音小,語音含混不清,表達困難,在課外則聲音大,樂於表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課外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提供重要交際的自由天地,這種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而在傳統的課堂上,氣氛比較緊張,少數人會表現出羞澀,發言時大腦一片空白,難於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就要求本人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淡化課堂氣氛,強化生活氣息,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想像的空間、自由表達的氛圍.利用CAI課件就是創設情境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本人會拼圖》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創設情境:教師:「小朋友們喜歡拼圖嗎?有位小朋友叫小明,可喜歡拼圖了.(出示CAI課件:明明拼圖)你們看,他用圓紙片拼成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出示CAI課件:圓紙片拼成的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小朋友們,你們會用圓紙片拼成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嗎?這節課,老師就讓你們先用圓紙片來拼圖,然後告訴其他小朋友,你用圓紙片拼成了什麼,你是怎麼拼成的.」接著利用CAI課件示範小白兔,並講述拼的過程.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動手拼圖. 又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找春天》時,可先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到郊外去親身感受春天的美景.課堂上,先用課件播放:清清的小河,剛發芽的柳樹,嫩綠的小草,各種各樣的野花以及燕子、小鳥,老師和同學們在放風箏組成的春天美景.配上動聽舒緩的音樂.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小組討論、集中匯報、教師總結等形式說說春天的特點.這樣做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引導學生自覺地、自主地投入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總之,把握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形象、有趣的教學環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㈤ 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幾點思考

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安排上要合理。

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灰椋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這一課的第二教時時,教學伊始,教者為了導入新課,播放了一段有關鳥兒棲息場所的錄像,用了約8分鍾;在教學灰椋鳥歸林時和歸林後的場面時,教者播放了Flash、鳥叫的音效等用了近15分鍾;在深化主題,總結課文時,教者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又用了近5分鍾的時間。縱觀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學生在看錄象、Flash、聽鳥叫的音效、聽歌曲上用了近半小時的時間。試問:學生的閱讀、思考、討論、交流還有多少時間?

語文,本應以語言文字為媒介,通過閱讀思考和討論交流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水平。而本節課中,教者太注重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語文課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欣賞課,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本位問題,即通過語言文字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課文,從而獲得語文的知識和技能。

二、要根據教學內容有選擇的使用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比起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手段,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它有著極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能刺激學生的每個感覺器官,滿足學生的感官需求。那麼,是否語文里的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課件來完成教學呢?

一些優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管只用了講述、討論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精彩講述、學生的激烈討論,也能夠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讓學生融入課堂,走進課本,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學《白鷺》(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2冊)一文,這是郭沫若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主要描寫了白鷺的外形的精巧和活動充滿了韻味。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細細地品味其用詞的准確生動和文章豐富的內涵。特別是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讓學生通過文字去品味、去想像白鷺的美,想白鷺怎麼美它就怎麼美。如果我們將白鷺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的話,也許學生會說:白鷺也就這樣。那就破壞了白鷺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美麗形象,束縛了學生的想像力。

由此看來,教師不要盲目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並非所有 (內容)的教學都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其使用應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在教學中,應有選擇的使用。

㈥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國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首要考慮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桂林山水》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桂林山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倒印水中,如詩如畫。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可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桂林山水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如教學《永生的眼睛》一課時,講到角膜捐贈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環節:用幻燈片投影出醫生用鑷子夾著的透明薄膜,下面配上文字說明,教師邊見解邊展示圖片,並用大量的事例說明眼睛角膜的重要性,人們捐贈角膜的意識淡薄,文中通過琳達的父親捐贈母親角膜一事,作為女兒是那樣不理解,多年後父親去世,琳達遵從父親遺願捐贈角膜的事情,卻被女兒認為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小小年紀的她居然有著如此不平凡的理念,和自己當年相比,自愧不如,不幸的是,不久才華橫溢的善良的女兒遇難去世,毅然在生前就覺得效仿外公的行為捐贈角膜。全文的難點是琳達情感的變化過程,教學的時候正是抓住這個要點讓學生發揮現象充分理解,最終明白文章的意義所在。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總之,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創造教學的愉悅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充分開拓學生思路,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㈦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將課文內容用字幕顯示在錄像下面,再配上哀樂,先讓學生邊看邊聽教師范讀,使他們沉浸在對周恩來總理的沉痛緬懷追憶中。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情境,讓人如臨其境,心靈受到難以言狀的震顫,從而被悲痛欲絕的送別場面所深深吸引與感動。然後我再讓學生們在用畫面、文字、背景音樂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圍中,一邊看錄像、一邊自己讀課文。由於之前的鋪墊,氣氛的渲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無需老師多加講解,竟能把對周總理的無限哀思與敬佩之情讀得淋漓盡致。當讀到「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等句子時,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堂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圖文並茂,聲情兼備,對於學生來說不管是語言的發展,思維的訓練,還是熱愛、懷念周總理的情感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然而,多媒體並非適用於所有教學課程的萬能「鑰匙」,粉筆與黑板也不能完全拋棄。有時大量展示性的課件實際上會剝奪學生寶貴的自主閱讀時間。閱讀教學就必須以學生直接接觸文本、感悟文本為主,不能以視覺形象代替文本的閱讀與感悟。教學中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情況,因文而異,因課而異,別千篇一律,否則,會事倍功半。
三、有力把握啟發性原則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過程應該給學生以道德、審美、思維等方面的啟迪,使學生既能比較順利地接受新知識,又能始終保持求知的慾望,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也應該體現這一原則。教學時,教師要創設特定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放膽提問、答疑,形成師生課堂情感交流、互動的雙向配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而不感到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古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朵綺麗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於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導學生學習這些詩篇,可以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豐富語言、陶冶情操,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但由於古詩語言的高度凝煉性,詩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渾然天成的總體概念,刻畫不細,為讀者留下很多的「藝術空白」,這就需要教師匠心獨具,啟發引導學生去作豐富的想像,進行藝術的再造,感受詩的底蘊,從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華。
多媒體利用視、聽、說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很輕易地把學生引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
在教《望廬山瀑布》一詩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感受到廬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練地運用色彩鮮艷的簡筆畫配詩,讓學生感知詩中所描繪的情境,緊接著引導學生「緊扣字詞賞意境」,如提出:「詩中哪個字用得好?你從這個字想像到一幅怎樣的畫畫?」,使學生從中領悟想像意境的途徑,從而進入這首詩所表現的青山陡峭、煙霧繚繞、急流飛瀉、氣勢磅礴的意境。
之後我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那凌空而下、半灑雲天的奇特壯美景觀赫然呈現在同學們面前,巨大的瀑布從陡峭的峰頂噴瀉而下,水流湍急,如滾滾長河般奔騰不息,猶如一條巨大、耀眼的白練懸掛於蒼翠青山之間,它以千軍萬馬之勢飛瀉而下,咆哮著,怒吼著,發出震耳欲聾的轟然巨響。這樣,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用多種感官去進行體驗,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情感油然而生,進而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那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
最後讓學生在這壯美的奇景前吟誦詩文,體會詩的音韻美,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麗,從而更加深入地領會到了古詩意境之美。學生在情緒飽滿、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不但發揮了想像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教學時,教師創設特定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放膽提問、答疑,形成師生課堂情感交流、互動的雙向配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而不感到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但教師進行多媒體語文教學,有力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不是一步步牽著學生走。那種簡單按照準備好的流程機械地操作滑鼠,完成教學步驟,費盡心機引導學生朝著課件指示思路走下去的做法,很容易讓學生滋生並養成惰性,教學中要防止出現這種狀況。
四、有意張揚拓展性原則
。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比傳統的語文課節省時間,它打破了課堂四十分鍾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課堂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滑鼠代替了板書,輕輕一點滑鼠即可完成,問題無需重復,已經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了。因此,有的課程用多媒體方式上效果特別好,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必須大力張揚。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學生深入感悟文本,真切體會情感後,教者沒有結束課堂教學,而是播放了一段《火柴天堂》的flash音樂錄像,學生聽著悲涼的音樂,看著感人的畫面,個個眼含淚水,情感得到了升華。隨後抓住這一課堂契機,順勢而導:「同學們,相信你們此刻的感受一定更深了吧?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又會對她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請拿起筆記下你一時的感動吧!請把你對小女孩的濃濃的愛繼續下去吧!」。此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一句句精妙的語言在同學們的筆尖流淌……讓學生扎實掌握文本知識的同時,又開拓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將課文內容延伸到文本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讓教材「活」起來。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而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引領學生融入大語文的殿堂,才能培育出學生積極動口動腦動手、自主探索學習的智慧之花,從而在語文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相信在多媒體之花開得更爛漫之際,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更精彩之時。
五、有心突出創新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將靜態的教學材料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所以語文課件的製作不宜與數學、藝術等課相比,講究動畫、插圖的數量與美觀,而要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個性、靈氣等。採用多媒體,就要讓它豐富的表現力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想,激發學生無窮的聯想,思維高度活躍而引發創新的火花,激發主動探究的慾望。
如有一位教師在教《秋天到了》時,針對低年段學生的訓練重點,我在處理教材時把注意力放在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學生想說、樂說、能說、會說呢?首先就要使他們有內容可說,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全面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才能激發想像力,使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下自主、積極地學習。
教學時,教者快速幫助學生弄懂了短文的內容,然後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秋天裡還會有哪些景象嗎?」孩子們似乎有些茫然,這時候我出示課前准備好的多媒體動畫軟體:「高高的藍天上飄浮著幾朵淡淡的雲朵,一群大雁排列著整齊的隊形向南方飛去,幾只色彩艷麗的風箏在秋風中歡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樹、洋槐樹擺動著枝條,一片片黃葉從高處盤旋著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還殘留著幾片凋零的荷葉,岸邊毛茸茸的小草們也紛紛換上了嫩黃的衣裳……」優美的畫面再配以悅耳的音樂,孩子們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情境里,學生們豐富的想像力也被激發起來了,他們談秋風、談秋雨、豐收的果實、收獲的喜悅,思維被激活了,思維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還能對比其它季節來講述秋天的特色。
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恰當地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美妙的情境,提供豐富的信息素材,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從而鍛煉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培養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由上可觀,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確有它獨具的優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將愈來愈廣泛地被應用於語文課堂教學中,它為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前景,也對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與積累,並隨時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培養新世紀人才。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並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
感悟: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正確的運用農遠工程教學,會使你的課堂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了嘗試這一觀點,我結合了多年的教學和一些優質課的案例來分析和歸納了農遠工程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應用的原則。希望農遠工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㈧ 如何運用多媒體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時代在進步,教育技術在不斷更新,多媒體輔助學科教育技術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滲透課堂教學,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將多媒體帶入課堂教學之中。巧用多媒體技術,以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彌補傳統教學在情境創設、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只憑一本書,一支粉筆,而是通過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彌補傳統教學在情境創設、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以全新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手段、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強化了教學效果。這給鄉村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一汪源頭活水。作為一名鄉村語文教師。我深感巧用多媒體技術,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有以下魅力。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語文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把文字、聲音、圖形和圖像等多媒體綜合一體化,使他們建立起邏輯聯系,並能進行加工處理的技術。多媒體技術為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增添了一種新的手段,它可以將課文、圖表、聲音、動畫、影片和錄像等組合在一起構成課件,這種圖、文、聲、像並茂的場景不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有效地配合使用,協同學習,使其心理上始終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覺,處於適度的應激狀態,更方便師生進行交互性的指導和因材施教。如我執教《荷花》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其認知目標之一就是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理解「挨挨擠擠、蓮蓬」等詞語的意思。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孤零零地提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進行教學,學生必然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學開始,我播放配樂朗讀並展示課件:荷花各種形態的圖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想:你看到了什麼?獲取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激發出來了,爭先恐後地說自己看到了「挨挨擠擠的荷葉」。這時,出示「挨挨擠擠」一詞,這樣,根據學生的回答,一一出示相應的生字新詞。由於「蓮蓬、花骨朵」這些詞語的意思比較概念化,學生的生活中接觸得不多,解釋起來較為費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在理解這些生字新詞的意思時,我出示一幅荷花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可以知道哪個詞語的意思?學生回答的積極性很高。這樣我將本就是抽象的文字與具體形象的畫面緊密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通過藉助新建立的表象理解、掌握抽象的文字。不但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而且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激發閱讀慾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想讓學生從一篇比較長的文章中系統地歸納選取並深刻理解、欣賞重點段落,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剛從低段上來的學生難度就更大。多媒體技術提供了極豐富的信息資源,其能及時更新知識,利用多媒體的特點,結合原文適時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研讀原文,激發閱讀慾望,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高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

如我在執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時,利用多媒體,首先在屏幕上顯示李大釗在法庭上沉著、鎮定的神情,然後請學生講述課外從網上、資料中找到的有關李大釗的故事,接著全體起立,奏哀樂,為革命烈士李大釗默哀一分鍾。此時,教室里是安靜的,學生的表情是嚴肅的,心情卻是無比激動與自豪的。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有了想像力才會有創造力。無論是創造性想像還是再造性想像,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創造出逼真的立體情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多層次地啟發學生,拓寬思維境界,強化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訓練,讓他們展開想像的翅膀,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如在執教《龜兔賽跑》後,我重新播放錄像,在起跑線上定格,引導想像,問:「龜兔第二次賽跑會有怎樣的結果?請同學們展開想像把故事編完整。」學生興趣盎然,思維的閘門大開,很快就編出了好幾種故事的結尾。我課前通過個別了解把一個學生想像的故事結尾編製成課件,邊播放邊說:「這就是剛才張靜同學編的故事結尾,真生動!請同學們繼續大膽想像,老師將會根據你講的故事結尾,再製成課件,我們一起欣賞。」這時,同學們思維更積極,個個躍躍欲試,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結尾,在學生腦子里誕生,有的說:「小兔立志得第一,於是,一口氣跑到了終點,把烏龜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有的說:「兔子在奮力奔跑的途中遇到了掉進狐狸設的陷阱里的小雞,它就停了下來,想辦法救小雞。當它好不容易把小雞救出來時,烏龜已沖過了終點。但這一次大家都表揚了小兔,因為它雖然沒得第一,但幫助了最需要幫助的人。是位真正的冠軍。」……學生一邊講,一邊欣賞各種結尾,不僅豐富了創造性思維,而且提高了語文表達能力。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乃至其他學科中的運用,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其進程必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語文教育中的廣泛運用而日益加快,展現出特具的魅力,把語文教育帶人一個劃時代的世紀。

閱讀全文

與多媒體技術促進小學語文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