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生祭灶節作文

小學生祭灶節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20 10:21:48

A. 祭灶節作文三年極

南宋詩人抄范成大又有襲一首詩:「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這首詩是描述人們祭灶君的情形。而祭灶節正充滿了我的家鄉慈城的特色,下面就來看看我們慈城人是怎麼過祭灶節的吧!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也稱為「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神」的儀式。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匯報人間的情況。人們會在灶王爺的神像前陳設祭灶果,點上香燭,送灶王爺上天。在送灶王爺上天前,人們還會在灶王爺的嘴唇上抹一層從糖瓜上挖下來的糖,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之後,人們將灶王爺的神像火化,再換上新的;還有些地方是把灶王爺的神像換一面貼。無論怎麼樣,大家都是希望灶王爺保佑我們來年有一個好年景。
也許,慈城人和別的地方過祭灶節有一些不同,但是慈城人和別的地方的人的初衷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祈求灶王爺的保佑。

B. 河南人過春節的習俗作文

1、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專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屬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2、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3、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河南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

C. 作文《過年的習俗》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准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麼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麼理發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問:「那為什麼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麼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D. 關於中秋節的作文500字左右

關於中秋節的作文(1000字)越多越好
有獎勵寫回答共5個回答
李紹霞life
聊聊關注成為第1位粉絲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於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遊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月餅也是團圓的象徵.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一定意義的」餅」和」月」了.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為推翻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里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推翻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徵,是充滿喜悅的象徵,讓我們共同歡過這個有」意義」的」中秋節!」 吧!

E. 登封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祭龍辟蟲的龍抬頭(二月初二)
消災防疫的端午節(五月初五)
喜慶豐收的過小年(六月初六)
妙趣橫生的乞巧節(七月初七)
農耕特色突出的牲口節(七月十五)
登高賞菊話重陽(九月初九)
臘八棗樹「吃」米飯(臘月初八)
送神慌年忙祭灶(臘月二十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
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

F. 關於中國習俗的作文500字

一、「四時八節」
「四時八節」,是益陽本地人常說的一句口頭禪。
原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時」。「八節」呢?並非指二十四個個節氣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東至、立秋、立冬此八節,而是指流行於民間的八個重大的傳統節日。它們分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日(重陽節)、過年(除夕日)。
二、過年、春節習俗
春節,俗稱新年。原本僅指農歷正月一日這一天。現在泛指從農歷十二月(舊稱「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鬧完元宵節才告結束。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其特徵有四個方面:一是廣泛流傳於漢、壯、蒙、滿、侗、瑤、白、黎、納西等近二十個民族之間;二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舊時與新時代節慶活動交相輝映;三是風俗古樸,禮儀頻繁,形式多樣化;四是節慶時間長,歲末年初前後共長達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節節慶日,且氣氛熱烈,喜慶祥和,令人陶醉。
這期間有許多禮儀習俗和活動內容,現摘要簡述如下:
1、家家辦年貨
2、戶戶大清掃
3、祭祀灶神爺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稱「小年節」,或稱「祭灶節」,「新年」)這天,舊有「祭灶神」的習俗。據說,灶神爺(又稱「司命菩薩」)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間來監督和獎懲人們的善惡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過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匯報人間的善惡情況。信奉佛教和道教的鄉民為其設祭送行,謂之「祭灶」。4、貼春聯
春聯,是我國最早出現且應用范圍最廣的對聯形式之一。多用來表達人們除舊迎新的喜悅和繼往開來的奮斗精神。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兩側貼上一幅春聯(現在凡有門窗處都貼對聯),還有橫披。這樣就給本來熱鬧祥和的節日增添了更加濃郁的喜慶氣氛。
春聯是對聯,門對的一種常見形式。古時有「桃符」、「門貼」之稱。古時候,限於人們的認識水平,因而對自然現象或自然災害無法正確理解。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時,就總認為是有鬼神在作祟。於是,在臘月里多數人家用兩塊桃木削成一兩寸寬、七八寸長的木條,上面畫著神荼、郁壘二神的形象,掛於門側。這實際上就是將門神與春聯合在一塊了。
5、掛年畫

春節來臨之際,湖鄉人民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之外,還有掛年畫的傳統習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畫的詩特別有趣:「蘭荷菊梅開滿牆,滿屋似聞花芬芳。引來燕雀檐前鬧,直沖屋裡抖翅膀。」此詩借詠年畫,描繪了春節將到之時,民間普遍掛年畫的新氣象。

6、吃團年飯:
等待外地的親人趕回家中之後,家家戶戶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張羅一桌特別豐盛的宴席。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餚,擺滿大圓桌。白酒、啤酒、飲料款款齊備。全家圍席而座,大吃大喝,謂之「吃團年飯」。
7、守歲、關財門:
大年之日,團年飯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時間拉得很長。有的人家吃上2~3小時不散席。因此,平常有人責怪別人吃飯慢吞吞時,就比喻說他是「吃年飯」--慢條斯里的,一點也不性急的。吃過年飯,天色漸晚,這時家家戶戶便在堂屋裡或烤火房內堆起丁塊柴燒起大火,把屋內外所有的燈都點亮。七仙湖區農家流行俗語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8、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普及又極富人情味的傳統禮儀。新年伊始,人們扶老攜幼,出門走訪親戚朋友。
9、耍龍舞獅打花鼓:

10、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稱「上元」(古稱「上元節」),又叫「燈節」。
三、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後始定為農歷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曄在《後漢書·禮儀志》上載:「星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水上,曰洗滌拔除、去宿垢痰,為大潔。」說的是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於衛生與保健,後來便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宋代吳自牧在《猛梁錄·三月》中載:「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傳承著「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
四、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每年公歷4月5日前後(農歷24個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作為民間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時代。後逐漸與之前1~2日的「寒食節」①融為一體,成為悼念先人、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的節日。
五、 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或「天中節」。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它是漢族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
六、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日,人們簡稱「六月六」,為「天貺節」。始於北宋真宗年間(998-1022)「天貺」即「天賜」之意。真宗以第二次降「天書」至各地之六月六日定為「天貺節」,並於岱廟修築「天貺殿」。
八、乞巧節
「乞巧節」又稱「少女節」、「女節」,或「七夕節」。在農歷七月初七日。源於古代的民間神話傳說--「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最早記載於《詩經·小雅·大東》里。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據說那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的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人們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織女兩顆星星才看得真切。因為織女心靈手巧,人間女子都希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節日里,民間有曬物、乞巧等習俗。在這個節日里,古時候的人們還在庭院里搭起綵樓,謂之「乞巧樓」。婦女們擺設香案,陳列瓜果,穿針引線,乞求智巧。
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登上綵樓,對著月亮,用五綵線穿九孔針。先穿好的叫「得巧」,後穿好的叫「輸巧」。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的太陽下放一碗水,把綉花針放在水面上,根據針在碗底的影子來確定是輸巧還是得巧。還有的地方以此日為「少女節」。年輕的姑娘舉行「慕仙盛會」。江南一帶,在這天解開孩子們脖子上的五色彩絲,甩於屋頂,謂之送健繩。廣州一帶甚重七夕節。家家戶戶陳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妝用品,少女盛裝,於月下祭拜七姐(毛藍七姊妹)。廣西等地的人民在這天儲水,叫做「雙七水」。據說用此水洗浴,可以避邪祛病,達到潔身美容效果。古時台灣、福建等地的人民把農歷七月七日作為「情人節」。
如今,中國人較普遍地將七月七日定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仙湖區人民喜歡民間故事傳說,據說牛郎織女在七仙湖邊結舍成親,生兒育女,因此,「牛郎織女」的故事人人講得繪聲繪色。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許多人就會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觀看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
人們一邊納涼一邊講著古老而神奇的愛情故事。習習的晚風帶走了白天的熾熱,神奇的故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嚮往。唐代詩人林傑的《乞巧》詩最為有名,請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九、中秋節
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團圓節」。是漢民族古老而傳統的節日。在農歷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時期已開始中秋賞月。唐代有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之風俗。北宋太宗年間(988-1003),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如今與春節、端午節一起並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此節在許多少數民族當中也很盛行。
中秋時節,正值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百果成熟之際,又因此時月亮與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因此,「花好月圓」是中秋節的一大特色。該節日的節慶活動以及民俗心理是極為有情致、頗具詩情畫意的。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自習俗有異,但有許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①拜月賞月:每當明月升起,清輝曬滿大地之時,人們便在露天或桂花樹下擺設桌椅,把圓形的果子(蘋果、葡萄、棗子等)和圓形的食品(月餅、糖果等)端上桌子。全家老小圍在桌邊,默默地仰視著明月,肅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之後,全家人圍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輝。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時此刻往往會詩興大發,搜索枯腸,吟詩唱對。因故不能回家團聚的夫妻、情侶,身處異鄉,仰望圓潤的明月,勾起對故鄉親人無限思念之情。宋朝大詩人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無疑是給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團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人們把中秋明月當作團圓的象徵,因此「獨在異鄉為異客」者,總是在中秋佳節之夜,每當看到「床前明月光」時,便會「疑是地上霜」,然後情不自禁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起來。無疑,唐朝詩人李白這首《靜夜思》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自古以來獨處異鄉之人對自己家鄉及親人的無限思念情結,深刻揭示了人們對美滿生活的深情嚮往。
②品嘗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元朝。相傳,元朝末年,各地災荒嚴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官府。為了秘密聯絡起義平民,泰州張士誠把寫有八月十五日殺敵起義的秘密傳單夾制在月餅裡面,送給平民。起義平民吃到月餅後,就知道了起義的時間、地點,從而一呼百應,舉行了民族大起義並取得了勝利。後來,在八月十五這天就流行互贈月餅,吃月餅的習俗,以示對前人的紀念和對親朋好友的節日祝福。
③送禮拜節:中秋節這天,民間盛行走親訪友,互贈禮品,特別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節日拜會岳父母大人。禮物不拘輕重,但月餅是不能少的。另外還有糖果、酒類、水果、糕點等。最好是成雙成對,表示吉利。如當代月餅有「七星伴月」,「八仙團圓」,「九龍戲珠」等等。均是雙數,又是名牌,價格也不菲喲。
④中秋集會:每年中秋佳節,現代人們會聚集在城市的廣場,或公共綠地,舉行大型的集會。內容有文藝表演、武術競賽、篝火晚會、情侶化妝舞會、集體婚慶大會等。還有的地方在山地湖邊宿營,海濱舉行自助式燒烤集會,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飾貿易集市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人目不暇接。場面盛大而熱鬧非凡。有的地方節日集會自娛自樂,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十、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兩陽相重為「重陽」。「重陽」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屈原的《楚辭遠游》之中。「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可見重陽節在戰國時代已形成風俗。到漢代重陽節在民間流行。起初,重陽節俗的主題內容只是「登高避難」而已。在代代傳承過程中,其內容不斷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農歷九月九,正是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美好季節。人們喜歡在這些日子裡扶老攜幼,登高望遠,觀賞無邊的秋景。放風箏、賞菊花、吃重陽糕、飲酒對歌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對秋天美好景色的描繪。重陽節這天,有的地方舉辦廟會,趕集等活動。有的學校組織學生進行登山秋遊活動。有的單位還組織職工或退休老人進行爬山、登高比賽等活動。
根據東方健身長壽中心的建議,1986年,國家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這天,各單位開展敬老活動,並發動全社會為老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想、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尊老敬老已成為重陽佳節活動的一項重要新內容。

十一、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初八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改為十二月初八日,謂之「臘八節」。人們在這天進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粥的做法:紅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黃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紅糖等。
臘八節這天也是佛教節日--「成道節」。相傳,釋迦牟尼在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遭難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此後,佛門弟子便於臘八節舉行誦經活動。並用乾果、雜糧煮成「臘八粥」。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合家聚食,還饋送親友鄰里。今北方絕大部分地區和江南部分地區,特別是洞庭湖南部地區人民仍保留著過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雖然原料上有些變化,但營養健身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現在我們吃的「八寶粥」、「八寶飯」,就是源於我國古代的「臘八粥」。不過,如今物質豐富了,原材料一年四季都有賣。「臘八粥」--八寶粥(或八寶飯)不一定非要等到臘月初八才得有吃。可以說,只要你願意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有的地方在舉辦婚宴,特別是生了孩子辦喜酒時,常常供食八寶飯或八寶粥之類。它有三層意思:首先源於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佛教,人們認為能辟煞祛邪,保佑平安;二是可增加食品花樣,讓客人享受多種口味的食物;三是可增添節日喜事氣氛,顯示主人的殷勤好客,因此人們樂此不疲,一家比一家做得好看又好吃。

G. 我故鄉的節日 作文(我是河南的)500字

祭龍辟蟲的龍抬頭(二月初二)
消災防疫的端午節(五月初五)
喜慶豐收的過小年(六月初六)
妙趣橫生的乞巧節(七月初七)
農耕特色突出的牲口節(七月十五)
登高賞菊話重陽(九月初九)
臘八棗樹「吃」米飯(臘月初八)
送神慌年忙祭灶(臘月二十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
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周左右。盡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雕塑

H. 做一張春節手抄報:包括作文:快樂的春節.並帶有春節對聯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准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屍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屍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過趕年,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臘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又稱「大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I. 我愛我們的節日作文

我愛我們的節日

牛年已經過去,現在已經是虎年了.早上一起來,就聽見鞭炮聲大作.大街上,也是張燈結綵,把平時普普通通的大街裝扮的絢麗多彩.

回想起去年除夕,那一幕一幕......

我們一家人歡歡喜喜地來到老家,一切都沒有變,那清澈見底的小溪,那一排排挺直的松樹,那偶爾在空中飛逝過的鳥群,那樸素的莊稼農民......除夕的晚上,大家的臉上都洋溢這幸福的笑容.

傍晚,我們一個大家庭開始了」年夜飯活動」,我們都分工在先,所以,一開始我們便投入進了狀態,大姑和面,媽媽切肉,我燒開水,爸爸負責品嘗,只見大姑費力地用擀麵杖左一圈右一圈地和著面,頭上時不時流下了汗,而媽媽卻在一旁邊哼著小曲兒邊跟著曲調的節奏切著肉,很是悠閑,但那些肉卻切得十分均勻,哎呀,不好,光顧著留心別人,自己負責燒的開水都快燒幹了!鍋碗瓢盆撞在一起的清脆聲,大家的歡笑聲,奏成了除夕特有的聯歡曲.不一會兒,年夜飯便上桌了,望著一大桌的可口飯菜,弟弟早就忍不住了,像飢餓的老虎般撲了上去,拿著筷子左夾一筷,右夾一筷,吃得滿嘴流油,大家都被他這副貪吃樣給逗笑了.

吃完年夜飯,大伯拎著一袋鞭炮走了過來,邊走邊說:」孩子們,放鞭炮啦!」話音剛落,我們便沖了出來,竄上竄下,東搞搞,西弄弄.終於,引線的火苗飛速地燃燒著,」嘭,嘭,嘭」朦朧的夜空開出了一朵朵燦爛的鮮花,大家在這美麗的絢爛的彩花下,盡情玩耍,夜空下,回響著那此起彼伏的笑聲......

」喂,吃年夜飯了,還愣在那干什麼?」弟弟拍了我一下,我終於從回憶中走了出來.

回憶牛年,展望虎年,希望一切都虎虎生威.

我愛我們的節日!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祭灶節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