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
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
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師確定了不同的
教學目標,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一
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基於這一目標,教師給每
個學生發了一張寫有第幾列、第幾行的卡片,讓學生手拿卡片到前邊站好,然後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應的位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匯報是怎樣找到位置
的,最後達成了教學目標。從這節課的目標確定與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認知性教學目標是主體,盡管教學設計質朴,也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但卻
造成了學生的單一認知發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另
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
確定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該目標的指導
下,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用最簡捷的數學方法描述班級中一名同學的位置,然後把同學們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類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
特點──都是用「第3組、第2個」描述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的。此時教師指出,其實這名同學的位置還可以用(3,2)來表示,這種方法在數學中就叫「數對」。在師生共同研究了「數對」的讀寫方法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教師用手指一個學生,請這個學生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學生判斷正誤;教師說「數對」,請坐在相應位置的學生起立,其
他學生用手勢判斷對錯。最後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砸蛋游戲,把代表每個學生位置的「數對」輸入電腦,同學們隨機叫停,這位幸運的同學就到前邊,在正確用
「數對」說出想砸的金蛋或銀蛋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後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後,電腦上會出現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對」確定
物體位置的簡捷性、唯一性,同時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通
過對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的對比,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
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六級分類──知
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
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
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
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二、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一) 分析學生情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1.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加
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及其關於學習條件的思想,為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診斷的基本思路。加涅將學習的結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
息、動作技能及態度五類。根據智慧技能學習的不同復雜程度,他又在該范疇中分出若干個亞類,即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解決問題)。辨別是概念學習的
基礎,概念是規則學習的基礎,運用若干個簡單的規則是解決問題獲得高級規則的基礎。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三角形的面
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這個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積」「等於」「底」「高」「乘」「除」七個概念,如果這七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沒有掌握,規則學習都將無法進行。同時,
學生必須掌握「剪」「拼」「轉化」等策略,否則將不能自主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准確地診斷學習者的起始能力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前
提。2.學習者背景知識的分析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總要與背景知識發生聯系,以有關知識──包括正規和非正規學習獲得的知識來理解知識,重構新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背景知識的分析,不僅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背景知識的分析。一位教師根據學生背景知識的不同,對「質數與合數」一課做了三種不同的教學設計。設計一: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根據農村中心校學生已經掌握了自然數、分類、奇數、偶數、約數等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16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2~16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分成兩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概括這兩類數的特徵,進而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師生共同概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設計二:在校際交流活動中,根據縣實驗小學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59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1~59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進行分類(應該分成三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嘗試概括、討論交流、匯報辯論,揭示出質數、合數的概念,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設
計三:在「省優秀教師教學成果匯報會」上,根據班級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已經知道了質數、合數的概念(盡管學生知道概念,但並沒有真
正理解概念),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質數、合數的概念,在師生的共同辨析爭論下,使全體學生真正理解質數、合數的內涵與外延。通過對「質數與合數」一課三種不同教學設計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正確地分析學習者的背景知識,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3.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埃
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
是自以為了解了他們。」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了解學生,其實不然。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關注的是怎樣進行教學,而很少考慮學生是
怎樣學習的,學生是如何思維的。一位教師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復習體積單位並出示相應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
方米的正方體木塊,然後讓學生估計一個比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接下來讓學生用正方體的小木塊擺大小不同的各種長方體,並記錄得到的數據。在此基
礎上讓學生自主概括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實際進行教學時,學生並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估計這個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而是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大
約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寬大約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約是40厘米、50厘米、55厘
米等。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同樣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及體積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記錄了小木塊的個數。造成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差異的
主要原因就是設計者缺乏對學生是如何進行思維的基本判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對學習者起始能力進行診斷,對學習者背景知識進行分
析,還應關注學生是如何思維的。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對達成教學目標也十分重要,也是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忽視的內容。(二)組織教學內容組
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學內容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解決「教什麼、學什麼」的問題。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
其次要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應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並通過合適的內容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一位教師是這樣組織「比一
比──求平均數」一課的教學內容的:上課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組(男生每組5人,女生每組4人)
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每組的記錄員記錄比賽的成績。根據每組夾球的總個數評出男女生的冠軍組。再從男女生的冠軍組中選出最後的贏家。由於男女生冠軍組的人
數不等,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問題──求平均數。教師出示兩組夾球情況統計圖,在師生共同根據統計圖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數的
方法並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後,讓學生解決三個實際問題──求平均氣溫,求五名同學的平均身高,求同學們平均每周的飲水量。之
所以如此組織教學內容,是因為教師首先認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圖和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
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利用統計圖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讓
學生認識平均數的特徵,教材結合「比一比」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根據統計圖討論哪個組學生的整體實力強,引出平均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
性,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教師沒有讓學生比較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而是現場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夾玻璃球比賽,以
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男女生組各自的冠軍時,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時,則能引起學生的
思維沖突,從而引出問題──求平均數。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為學生准備了男女生冠軍組夾球個數的統計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求平均數的
方法。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最後又安排了三個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三)選擇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不但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特點、學生年齡特徵選擇教學方法,還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1.通過豐富的實例,以統計為背景,使學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了
解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滲透對應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
設計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於是學生自己親自參加比賽,他們非常積極主動,通過實際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讓學生決定男女生
最後的冠軍組激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組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男女生組夾球的平均數決定最後的冠軍是公
平的,從而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根據現場比賽結果製作的統計圖,思考當參賽人數不同時,怎樣確定冠軍組才是公平的。教師選擇了
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
法。為了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了三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知識,還體會到了數
學的實際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盡情的發揮。三、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教
學設計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
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一位教師在「統計」一課的設計中,做了如下的教學效果評價設計。問題一:你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感覺怎麼樣?請
全體同學合作進行現場調查,看一看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有多少名同學很快樂、比較快樂,又有多少名同學不開心,把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製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根據
統計表和統計圖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回答問題。另外,請采訪不開心的同學,了解他們為什麼不開心,並幫助不開心的同學,爭取讓他們也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能讓全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全過程,嘗試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製作統計圖表,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並回答數學問題,學會看統計圖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為改進教學提供基本的依據。問題二:給統計圖命名。下面是一個畫好的統計圖,請觀察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你認為這幅統計圖可能用來表示什麼?(2)請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幅統計圖起名。(3)請寫出根據這幅統計圖你所能想到的事情。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解答時需要一定的創造性。評價教學效果時設計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考查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統計的意識,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對現實問題的了解情況。教學效果評價的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課堂上的應用練習,也應結合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訪談、作業分析等綜合加以設計。通過比較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了解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提供比較科學的依據。教
學設計是由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整體觀認為,只有各組成部分和諧地統一、協調於系統的整
體之中,才能達到整體的優化。所以,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掌握每個子系統的特點、功能以及各子系統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還要對各子系統之間的相
互聯系與相互制約有深刻的認識,洞察每一子系統與整體教學目標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綜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進行整體優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❷ 怎樣做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基本流程:
1、教學目標
擬定教學目標,一般是在第二小題。要從三維教學目標進行擬定。
2、教學重難點
設計教學重點、難點,一般也是在第二小題。語文教學重難點基本上就是識字和閱讀理解課文。例如可以這樣設計:重點:掌握生字詞,掌握課文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語言特色。難點:能夠運用……的修辭或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設計教學過程
設計教學過程就是寫教案了,一般是在第三題,分值為20分。這個就要根據你設定的教學目標及活動重難點來設計相應的活動過程了。下面是活動過程的各個部分:
(一)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的方式類型很多,有故事導入、直接導入、游戲導入、情境導入、圖片導入、視頻導入等。具體要怎麼導入,就需要考生簡單地敘述一下。根據自身擅長的方式進行導入,選擇有趣能吸引學生的方式最佳。導入,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再引出新課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教師在講授新課時,為了能突出本節課的三維目標,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對基本的概念和知識初步感知。自主學習完成後,學生能對重要的生字詞進行認讀,大致講解其意思。新課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可自主進行探究學習,也可以小組合作探究,增進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的情感。
(三)鞏固練習
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可以讓學生寫一段學習感悟或者生字詞聽寫鞏固等。
(四)小結
課堂小節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教師自己總結,也可以請學生扮演小老師進行總結,回顧學習的內容。
(五)作業布置
布置課後作業,根據課堂內容,做練習冊相應頁數的題,學習這篇課文之後寫一篇讀後感,記背生字詞下次課聽寫等。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呈現,主要是課題,課文中重點生字詞,教學內容,課文結構等。形式多樣。分為文字板書、圖畫板書和綜合板書,考試時為了吸引閱卷老師眼球,可採取圖畫板書。板書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輔助教師進行教學的有效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學習工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呈現本節課的學習主旨。
(2)小學數學有效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❸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主要是要本著一條,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要讓動手操作貫穿課堂。
❹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李曉梅
(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3)
摘要:教學設計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應主要圍繞三個基本問題展開: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正確評價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ID),亦稱教學系統設計,是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的設計活動,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試行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過程。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它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作為一門藝術,它需要融入設計者諸多的個人經驗,並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進行再創造,同時靈活、巧妙地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那麼,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才能使其不但具備設計的一般性質,同時還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讓其更加充分地體現教學設計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國著名的教學設計研究專家馬傑(R.Mager)指出:教學設計依次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首先是「我去哪裡」,即教學目標的制訂;接著是「我如何去那裡」,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最後是「我怎麼判斷我已到達了那裡」,即教學的評價。教學設計是由目標設計、達成目標的諸要素的分析與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所以,要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必須圍繞以上三個基本問題展開。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師確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
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基於這一目標,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寫有第幾列、第幾行的卡片,讓學生手拿卡片到前邊站好,然後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應的位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匯報是怎樣找到位置的,最後達成了教學目標。從這節課的目標確定與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認知性教學目標是主體,盡管教學設計質朴,也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但卻造成了學生的單一認知發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
另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該目標的指導下,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用最簡捷的數學方法描述班級中一名同學的位置,然後把同學們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類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點──都是用「第3組、第2個」描述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的。此時教師指出,其實這名同學的位置還可以用(3,2)來表示,這種方法在數學中就叫「數對」。在師生共同研究了「數對」的讀寫方法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教師用手指一個學生,請這個學生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學生判斷正誤;教師說「數對」,請坐在相應位置的學生起立,其他學生用手勢判斷對錯。最後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砸蛋游戲,把代表每個學生位置的「數對」輸入電腦,同學們隨機叫停,這位幸運的同學就到前邊,在正確用「數對」說出想砸的金蛋或銀蛋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後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後,電腦上會出現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簡捷性、唯一性,同時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
通過對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的對比,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六級分類──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
二、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
(一) 分析學生情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1.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
加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及其關於學習條件的思想,為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診斷的基本思路。加涅將學習的結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及態度五類。根據智慧技能學習的不同復雜程度,他又在該范疇中分出若干個亞類,即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解決問題)。辨別是概念學習的基礎,概念是規則學習的基礎,運用若干個簡單的規則是解決問題獲得高級規則的基礎。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個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積」「等於」「底」「高」「乘」「除」七個概念,如果這七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沒有掌握,規則學習都將無法進行。同時,學生必須掌握「剪」「拼」「轉化」等策略,否則將不能自主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准確地診斷學習者的起始能力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
2.學習者背景知識的分析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總要與背景知識發生聯系,以有關知識──包括正規和非正規學習獲得的知識來理解知識,重構新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背景知識的分析,不僅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背景知識的分析。
一位教師根據學生背景知識的不同,對「質數與合數」一課做了三種不同的教學設計。
設計一: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根據農村中心校學生已經掌握了自然數、分類、奇數、偶數、約數等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16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2~16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分成兩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概括這兩類數的特徵,進而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師生共同概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
設計二:在校際交流活動中,根據縣實驗小學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59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1~59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進行分類(應該分成三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嘗試概括、討論交流、匯報辯論,揭示出質數、合數的概念,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設計三:在「省優秀教師教學成果匯報會」上,根據班級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已經知道了質數、合數的概念(盡管學生知道概念,但並沒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質數、合數的概念,在師生的共同辨析爭論下,使全體學生真正理解質數、合數的內涵與外延。
通過對「質數與合數」一課三種不同教學設計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正確地分析學習者的背景知識,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
3.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埃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是自以為了解了他們。」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了解學生,其實不然。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關注的是怎樣進行教學,而很少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學生是如何思維的。一位教師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復習體積單位並出示相應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塊,然後讓學生估計一個比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接下來讓學生用正方體的小木塊擺大小不同的各種長方體,並記錄得到的數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概括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實際進行教學時,學生並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估計這個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而是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大約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寬大約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約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同樣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及體積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記錄了小木塊的個數。造成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設計者缺乏對學生是如何進行思維的基本判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對學習者起始能力進行診斷,對學習者背景知識進行分析,還應關注學生是如何思維的。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對達成教學目標也十分重要,也是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忽視的內容。
(二)組織教學內容
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學內容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解決「教什麼、學什麼」的問題。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其次要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應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並通過合適的內容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一位教師是這樣組織「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的教學內容的:
上課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組(男生每組5人,女生每組4人)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每組的記錄員記錄比賽的成績。根據每組夾球的總個數評出男女生的冠軍組。再從男女生的冠軍組中選出最後的贏家。由於男女生冠軍組的人數不等,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問題──求平均數。教師出示兩組夾球情況統計圖,在師生共同根據統計圖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並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後,讓學生解決三個實際問題──求平均氣溫,求五名同學的平均身高,求同學們平均每周的飲水量。
之所以如此組織教學內容,是因為教師首先認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圖和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利用統計圖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特徵,教材結合「比一比」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根據統計圖討論哪個組學生的整體實力強,引出平均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教師沒有讓學生比較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而是現場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夾玻璃球比賽,以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男女生組各自的冠軍時,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時,則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從而引出問題──求平均數。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為學生准備了男女生冠軍組夾球個數的統計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最後又安排了三個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
(三)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不但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特點、學生年齡特徵選擇教學方法,還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1.通過豐富的實例,以統計為背景,使學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了解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滲透對應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於是學生自己親自參加比賽,他們非常積極主動,通過實際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讓學生決定男女生最後的冠軍組激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組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男女生組夾球的平均數決定最後的冠軍是公平的,從而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根據現場比賽結果製作的統計圖,思考當參賽人數不同時,怎樣確定冠軍組才是公平的。教師選擇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了三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知識,還體會到了數學的實際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盡情的發揮。
三、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
教學設計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一位教師在「統計」一課的設計中,做了如下的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問題一:你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感覺怎麼樣?
請全體同學合作進行現場調查,看一看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有多少名同學很快樂、比較快樂,又有多少名同學不開心,把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製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回答問題。另外,請采訪不開心的同學,了解他們為什麼不開心,並幫助不開心的同學,爭取讓他們也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能讓全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全過程,嘗試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製作統計圖表,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並回答數學問題,學會看統計圖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為改進教學提供基本的依據。
問題二:給統計圖命名。
下面是一個畫好的統計圖,請觀察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你認為這幅統計圖可能用來表示什麼?
(2)請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幅統計圖起名。
(3)請寫出根據這幅統計圖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解答時需要一定的創造性。評價教學效果時設計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考查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統計的意識,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對現實問題的了解情況。
教學效果評價的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課堂上的應用練習,也應結合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訪談、作業分析等綜合加以設計。通過比較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了解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提供比較科學的依據。
教學設計是由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整體觀認為,只有各組成部分和諧地統一、協調於系統的整體之中,才能達到整體的優化。所以,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掌握每個子系統的特點、功能以及各子系統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還要對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有深刻的認識,洞察每一子系統與整體教學目標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綜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進行整體優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李曉梅(1966— ),女,遼寧沈陽人,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小學教育研訓部副主任,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馬雲鵬,張春莉.數學教育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埃德·拉賓諾威克茲.皮亞傑學說入門──思維·學習·教學[M].杭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現代教學設計應用模式[M].盛群力,獻華,編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❺ 小學數學閱讀指導課教學設計
教師的教學設計既包括對一節課的設計,也包括綜合性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的教學設計在關注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關注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因此我認為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學設計的目標: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最基本的途徑,有效地設計教學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條件。「直覺不是有效課堂表現的關鍵,實際上,收放自如的優秀表現是經過周密計劃的」。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課堂教學已經取得了很多明顯的成績,教師普遍認為學生思維更活躍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關注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參與、關注課堂效益和質量上,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勞動。但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教學設計的內容:
教學設計是指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小學數學都研究什麼,小學生六年中要學數學的哪些內容?從數學內容層面而言,小學數學研究對象是數與形。研究數與形的表示、意義、關系和度量四個方面。
三、教學設計要環環相扣
1 .追尋本質,將數學學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2 .放慢腳步,把教學過程拉長——拉大半徑,拉大密度
教學內容分析要關注數學本質,整體把握數學內容——將數學學通透些,數學才會更簡單。
教學活動的設計——給學生多一些空間,學生才會施展數學能力。
❻ 怎樣提升小學數學有效教學設計能力
一、教師應當接受專業的培訓
教師通過參加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各種教學培訓,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從原本單純的「教」,變成與學生互動,教學相長;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對於數學教學來說,學生們學會了某一種數學知識,卻沒有學會學習的方法,更不會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這不但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學生本身具備的能力,堵死了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道路。而接受過專業培訓的教師,在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更能夠發掘學生的潛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
二、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依據,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當圍繞教材展開。教材也是連接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紐帶,依據教材,教師才能夠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雖然現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於教材和課程標准要求的基礎上。有些教師採取了趣味的教學方法而使課堂熱熱鬧鬧,卻忽略了教材中的內容,學生學習輕鬆了,興趣濃厚了,然而卻沒有學習到應該掌握的知識,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熟悉教材中的知識是教師最基本的責任,並且還應該掌握一至六年級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應當根據教材中的知識,制定適當的教學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採用多樣的教學模式,才能保證不「跑題」,從而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上學到知識。
三、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思維方式與心理情感
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在學習數學時的表現就會有很大的差別。教師應當多加關注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比如有些學生善於嚴密地思考,在某一處數學知識上,要把每一個點都想到,這種思維方式的優點就是不會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卻花費時間比較長,教師就應當教該學生如何篩選數學知識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從而節約學習的時間。而有些學生善於跳躍式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優點是速度快、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強,卻容易因為馬虎粗心犯下錯誤,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認真的好習慣。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有利於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把學生喜歡的事物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娛樂和游戲中學習,這比單純地講解教材中的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師應當靈活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還無法總結出具體的學習方法,而相對來說,教師的教學方法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模式,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而所謂合適的教學方法,其真正的含義就是適合教師所教的學生的教學方法,某一種學習方法對於某一個班級適合而對於另一個班級就未必適合,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學方法盡可能地適合大多數的學生,而對於情況比較特殊的學生,教師要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適應學習環境或者是專門針對這些學生制定適應於他們的教學方法。對於教師來說,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教師不應當因為自己教學方法的問題而造成某些學生學習方面的困難。教師是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應當符合這一要求。
五、教師應當做好課外的工作
要想讓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學習取得好的效果,單純地依靠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是完全不夠的。教師在教學之前就應做好准備工作。教師應當在課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預測哪些知識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應採用怎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更容易理解,並認真寫好教案設計。在上課的時候會用到哪些教具,教師也應當在課前准備好。而在講完一堂課之後,教師應當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分析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並且及時與學生交流,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在課外做好這些工作就會減輕自己和學生在上課時的負擔,學生們學習的時候也會很輕松。從這一點來看,教師的課外工作的重要性絕不亞於課上的工作。
六、教師應當積極參與教育科研
「開展教育科研是興教、興校、育人的根本保證。」教師不僅要善於教,而且要善於研究教;不僅要培養學生,而且要通過科研,培養自己,教研相長。一方面,教師研究的問題直接來自教育教學實踐,是為解決具體問題服務的,它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才有價值。另一方面,教師的科研應體現在如何將已有的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盡快地轉化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師在教育科研中應是一名學習者。首先,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學習者角色是一種自主式的學習主體。教育科研是一個不斷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正是「學習」的本質所在。其次,教師作為自主式的學習者是貫穿教育教學過程始終的,只有學習行為日常化,教師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唯有如此,教師才不是在自己的領域里被動的工作,而是主動地創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燒得什麼也沒有的蠟燭,而是用科研不斷照亮自己前進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個只對教材做膚淺了解、按教案簡單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為攀登教育科學藝術高峰的實踐者。
七、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
對於任何一名教師來說,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把教學工作做得完美無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學中不斷地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教學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在總結自己經驗的同時,也要借鑒其他教師的方法和經驗,尤其是那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取得過優秀教學成績的教師,他們身上有著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學習、反思,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進步,讓學生也跟著自己一起進步。新時期採取的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也應當不斷地進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師接受專業的培訓、認真研究教學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並且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課內和課外各方面的工作;積極參加教育科研,總結教學經驗,從各個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並且讓這種教學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得以運用。在教學中取得更顯著的成就,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並且為學生進一步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對教師基本的要求。
❼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進行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時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構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有效的數學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提高教學實效
傳統教學的備課也是一種教學設計,但這種設計大都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教學決策往往是憑教師個人經驗和意向而做出的。許多教師從重知識傳授的理念出發,以教材和教學用書為研究重點,只要有教科書和教學用書,就進入規范的教學實踐程式:教師用教材教學生。當面對著淡化了學科知識體系的<<數學>>新教材,教師們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它需要克服教師教教材的局限,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教材和多種課程內容的同時,通過學生自身的獨立思考、生活體驗、感悟和實踐,才能真正內化發展為學生的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分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向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的轉變,改變把教材僅僅視為傳授學科知識工具的認識。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設計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教學內容應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構建。自主探究合作,猜想,驗證,根據教材的情景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新知識,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真正主人.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以學生生實際為主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取數學信息;從而將數學知識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提升學生思維的目的。教師的教學活動出發點和歸結點就是尋找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情感體驗的最佳結合。
教學設計要抓住重難點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它直接制約著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實施,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有助於教師選擇和使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指引、操作和調控等功能,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如果課堂教學沒有明確目標,那就會導致很大的教學隨意性。如果在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選擇上,過分注重知識目標,輕視能力目標,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會造成教學失去整體性。如果教學目標太籠統、抽象,不夠具體、明確,就會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發揮指導教學的作用。如果教學目標在制定時只重視「教」的目標,忽視「學」的目標,很難促使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質的變化。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在於教師講得精彩而在於學生學得精彩。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對教學目標的確立,如果習慣於過去的老方法,習慣於照搬教學參考書,那就勢必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願望,是對完成教學活動、學習者應達到的行為狀態的詳細具體的描述。它是通過教學活動落實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求,從而在學生身上引起的素質和行為的變化。
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就應考慮:在教學之前,學生能夠做什麼;在教學之後,學生的行為應該有什麼變化。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課程標准給出的課程目標和內容目標為依據,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全面系統思考的基礎上科學地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