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軟體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軟體

發布時間:2020-12-19 12:31:45

A. 小學語文怎樣才能發揮多媒體教學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媒體向學生傳播知識,教學媒體作為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起到了中介作用。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以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於知識的獲取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計算機在多種現代化教學媒體中脫穎而出,它通過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更利於掌握知識而受到教師的青睞。本文就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談一些淺顯的看法。

一、激活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室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語言、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學生掌握知識表現為自身內在的學習需,「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赫爾巴特語)因此,興趣的激活、保持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興趣作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的結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1、形象感知,使學生受到「情」的誘導.

文學作品以塑造形象為手段,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形象放大、縮小、連續、定格等,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如第十冊《豐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豐碑什麼意思?課文中的豐碑指什麼?(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接著多媒體演示:大雪紛飛,在一棵大樹下,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著,如一座晶瑩的豐碑。教師啟發學生:軍需處長怎麼會凍死的?在凍死前是怎樣的情形呢?導入重點段第三段的學習。多媒體演示:畫面漸漸清晰,出現了老戰士的形象,他凍僵了……導入第七節的學習,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軍需處長的表情、動作、穿著等,使學生了解軍需處長是被嚴寒凍死的。接著,教師通過富有感情的范讀,引導學生思考:軍需處長為什麼會凍死的?學生通過朗讀分析理解軍需處長的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高貴品質。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這種精神,可用多媒體把兩個畫面結合起來:老戰士凍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蓋住他的身軀,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運用多媒體,通過兩個場景的對比,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學生視覺上的差別,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產生「情」的沖動。

2、模擬過程,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

模擬,即寫真。通過程序設計,模擬過程,達到真的目的,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提供周圍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願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信息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冊《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奮不顧身」一詞,可用多媒體模擬: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沖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它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通過模擬過程,視聽結合,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詞語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模擬過程,還能使課文重點理解更為方便。例如:《飛奪瀘定橋》另一重點段「搶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即可運用多媒體模擬敵我雙方搶時間的經過,使學生很快就能了解重點,進入課文的情境中。

3、創設情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語)說明「境」與「情」的關系。通過多媒體,創設與課文有關的情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情趣,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本身就是情與境的結晶。以音樂渲染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是理解抒情性課文的有效途徑。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由於所處時代不同,學生很難理解人民對總理的一片深情,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教學開始,可用多媒體放一小段哀樂,問學生:聽了有何感受?(難過、悲傷)師:你們知道嗎?總理逝世的那天,舉國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壯如失去親人,是什麼原因使人民如此愛戴總理呢?以音樂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畫面再現情境

例如在教學第十冊《只有一個地球》時,抓住「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詞『可愛』、『易破碎』進行教學。如何讓學生理解地球的可愛,在欣賞了太空所見地球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藍白交錯,美麗極了後,教師可說:讓我們再到地面上,我們的身邊去看看吧。多媒體演示:音樂聲中,桂林山水的美、黃山的奇……——出現在學生面前。我們的地球多美呀!我們要保護地球,因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體演示:工業污染,使環境受到破壞:河水渾濁,小魚死亡;樹林亂砍亂筏,山上一片荒蕪,到哪裡去尋找綠色?

展現美的畫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現丑的情景,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

二、點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通過設計課件,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1、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於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如《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引導學生理解「顫動」一詞是個難點,「顫動」字面上可解釋為「抖動」,光理解這些是不夠的,這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悟到了「顫動」一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化靜為動,化虛為實

想像、聯想是作者從客觀實體上生發出來的。以多媒體為載體,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觀感受,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例如:第六冊《荷花》一課,引導學生理解想像「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難點呢?有位老師設計了如下課件: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華欣賞滿池荷花。它們姿態各異,看著看著,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體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滿池的荷花也隨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飛過來,告訴我飛行的快樂;小魚向我游過來,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小作者的觀察想像……虛實結合、動靜相生,整個難點的突破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馳騁於美的畫面中,積極參與進教師的教學之中。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興趣激發為先導,以視聽為手段,以提高課堂參與率為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們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目的。

B. 尋求語文出版社的小學語文(S版)多媒體教學光碟

你可叫學校到新華書店有賣的。你也可以先買回來,要發票學校報銷的,現在學校經費較多了,就用在教學上的。就說年級教學用,而且年年用,學校會同意的。

C. 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多媒體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課堂。它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於一體,以其直觀、生動、高效的特點,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在新課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體的作用也不是萬能的。它並不能包辦代替一切教學手段。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忽視其「輔助性」,使用不當,反而會有損於教學。結合這幾年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 注重語文學科特點,講求課件的實用性
語文是有關語言與文字的基礎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語文課件可以調用多種媒體,使其聲情並茂、形象可感,但同時也將其直觀化、固定化。這必將遏制學生通過抽象的文字進行想像的能力,也遏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作為培養學生「讀書」的主陣地——語文課堂,如果也被「多媒體」壟斷,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很難。因此,老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時,過於倚重多媒體方式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自身特色,單純追求教學方式的現代性,忽視了語文學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將多媒體技術跟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起來,抓住語文學科特點,按需製作課件,生成教學。 我們提倡利用多媒體的視聽優勢進行語文教學,以彌補文字不能給學生帶來直觀感受的遺憾,但製作的課件不能過於娛樂性,更不能盲目從眾,脫離學生實際,將別人的課件挪為己用,應該注重課件的實用價值,保證使用的科學性。
2 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特點設計、使用多媒體
在解決教學的重點問題時使用。在教學重點句段時,可以考慮使用多媒體。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捨身炸堡」一段,要求學生能抓住文中所描寫的董存瑞的動作、神態、語言來體會在萬分危急的關頭,董存瑞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由於這個特定的環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為拉近語言描述的情景與學生的距離,就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捨身炸堡」的電影剪輯,讓他們的聽覺、視覺同時接受形象、生動的刺激。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文章中所蘊含的感情,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領悟這篇文章用詞造句的准確。
在課文語言表達抽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講清或教學效率不高時使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線路,用口語講解既費口舌,又難以讓學生理解透徹。用這樣一個課件就比較容易讓學生理解:在「人」字形的火車軌道上,設計一列兩頭可以拖動的火車,讓學生按課文的描述用滑鼠拖一遍,學生就能真正感受「人」字形線路的妙處了。
3 多媒體的使用要因文體而異
不是任何體裁的文章都適宜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一般說來,知識類、說明類的文體較適合運用多媒體,比如《恐龍》、《秦兵馬俑》、《莫高窟》、《海底世界》等文章。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描寫祖國南海美麗風光的散文,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西沙群島更是一個遙遠、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讓三年級的小學生也走近西沙群島,與西沙群島進行零距離的對話呢?如果只靠教師枯燥的語言講授,學生定難以感受西沙群島的奇美。採用計算機教學,對特殊環境作生動再現,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以激發學生情感,其學習效果是傳統的閱讀課所望塵莫及的。課堂上,教師邊講解邊操作,銀幕上的海底世界動起來了,再配上協調、悅耳的歡快音樂,祖國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便立刻呈現在了學生眼前。現代教學技術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彷彿把學生帶到了海邊,剎那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給學生以美的感受,使學生深深地贊嘆祖國的河山之美。同時,又能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學得知識,陶冶意趣。
對於文學作品而言,就應慎用多媒體。現實的文學作品教學常常是不加思考地亂用多媒體,似乎不用多媒體,就不能體現現代化,以至於每篇課文都有一個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並美其名曰:為了節省教學時間,給學生留出創造性思維的空間。殊不知,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恰恰堵塞了學生自由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因為閱讀教學是師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對話。
4 使用多媒體教學不能抑制師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於多媒體對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的處理已經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師在製作課件時總是力求將課件設計得非常全面,從導入、提問、分析、答案、板書到作業甚至各部分之間的連接語都全部放進了課件中。表面上看,教師准備得相當充分、周密。但實際上靈活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固定的機械的程式。在教學中,教師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進行演示,一旦出現問題需要修改,不僅會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整個課堂的流暢。而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千變萬化的,需要教師靈活地把持掌握,常常會有一些預料不到的情況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地去應付,而往往正是在這隨機應變中顯示出教師的教育機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這種固定的教學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教師的個性和特長,使教師的能動性難於很好地發揮。而且由於一切都是設定好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勢必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導到自己設計好的答案中,學生便沒有機會通過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閱讀感受,一些學生很有創意的、豐富多彩的見解也沒有機會得到肯定。長此下去就會嚴重抑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得不到,造成思維的單一性。

D. 談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計算機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體化」逐步深入,現代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體互相結合,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絢麗的前景。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它能變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變抽象為具體,大大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 一、創設故事情境,將枯燥的內容趣味化,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漢語拼音是一串枯燥無味的字元,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為有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創設語言環境,輔助多媒體,讓音節在語言環境中反復出現,使學生熟練掌握、鞏固、運用漢語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發揮漢語拼音多功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ba的四聲時,筆者將多媒體穿插於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教師:「老師知道同學們有的喜歡唱歌、跳舞,有的喜歡畫畫,還有的喜歡彈琴,那小明喜歡什麼呢?」(課件出示喇叭畫面,接著出現音節ba.)以多種形式練讀。又說:「有一天,天氣特別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邊,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男孩拔蘿卜的畫面)以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繼續走啊走,走到射擊館,又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畫面)多種形式練讀ba。「小明看到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興,他要回去告訴爸爸。」(課件出示爸爸的畫面)一個由課件輔助的故事講完了,學生學得興趣盎然,ba的四聲也學會了。 在復習漢語拼音時,課件出示配樂故事畫面:星期天,老師帶著小朋友到野生動物園里參觀。來到動物園里,他們看見了大象、河馬、犀牛在河裡洗澡,老虎、獅子正在睡懶覺,梅花鹿、山羊、斑馬正在練習長跑,猴子在爬樹,長頸鹿、野雞、孔雀正在找食物吃。他們都想和你們交朋友,正准備作自本人介紹呢。(小動物身上都有相應的名字拼音卡片)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觀的畫面深深吸引了學生,有利於學生在枯燥的復習課上集中注意力。小動物身上的名字拼音卡片為讀准音節作好了鋪墊。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放鬆自己,發揮創造力,有利於更好地學習。 二、創設畫面情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小學的課文大多故事性較強。在朗讀教學中,要盡量利用書中的語言拔動學生心靈的琴弦,運用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的畫面,配上生動優美的音樂,並以講故事的語氣將課文范讀一遍,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全文內容的同時,也對閱讀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一讀為快的慾望。 例如:在指導朗讀課文《回聲》的第一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展示回聲這個童話故事發生的背景,即第一自然段所描寫的景象。這時教師相機指導:半圓的橋洞和水裡的倒影連起來,像個大月亮,多美呀!看到這么美的景色高興嗎?大家讀的時候要放慢些,美一些,邊讀頭腦里邊浮現出屏慕上美麗的畫面。又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出示兩個句子:(1)小青蛙問:「你是誰?你在哪兒?」(2)那隻看不見的小青蛙也在問:「你是誰?你在哪兒?」目的是讓學生區別出這兩個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說的,哪句是小青蛙聽到的。接著用多媒體播放「原聲」和「回聲」的讀法,讓學生通過傾聽,用心去感受兩句話讀法的區別。讓學生在直觀感受內化後,把上面兩句話朗讀起來,通過同桌對讀的方法達到會讀,讀好的目的。 又如課文《王冕學畫》的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教師可先通過動畫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雨過後湖裡荷花的鮮活、美麗。把學生帶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朗讀欣賞,再單獨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葉的畫面,讓學生獨個欣賞、理解、朗讀、背誦。 二、創設游戲情境,有效地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表現在識字量大,字形復雜,容易混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將多媒體教學寓於識字教學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成長心理學》中曾指出:「學生生來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不需要教師的刻意指導。」在識字教學中,輔助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讓學生自由發揮想像識記生字。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而孩子的一個小小的「發現」,都是通過他自己的細心觀察所獲得的,在孩子的心目中這些小「發現」要比發現沙漠里的「綠洲」還要可貴。作為教師,一定要珍視孩子的這些小「發現」,及時肯定學生的這種「發現」,充分維護他們的想像力,增強學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小猴子下山》這一課的生字時,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圓、回、可、空」讓學生先觀察,然後舉手說說你記住了哪個字,是怎麼記住的。這時,馬上就有學生舉手了,說:「老師,我記住了『可』,就是小河的『河』去掉三點水,就成了『可』。」課件顯示:河——可,並且伴有動聽的音樂和贊美的聲音:「你真聰明!」又有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一種方法記住『可』,就是『丁』和『口』組成『可』。」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舉手發言。 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識字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學生進入「游戲樂園」,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記住漢字的音、形、義,製作一些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復習題課件,寓教於樂。 如鞏固要求會認的字,可以通過「摘蘋果」的游戲完成。即學生讀正確了,蘋果就掉下來。教師就獎一個「小蘋果」給這位學生。而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可採取「小兔采蘑菇」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區別「園、原、圓」時,分別寫有「草圓、花原、園桌」的是毒蘑菇,而寫有「花園、草原、圓桌、果園」的為香蘑菇。然後把這些蘑菇混在一起,請學生幫小兔采蘑菇,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生字,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在教學中,教學情境的設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一定的情境是激發小學生口語交際興趣的重要方面。有關研究表明,語言的表達是與其心理素質及環境緊密聯系的。事實上,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說話聲音小,語音含混不清,表達困難,在課外則聲音大,樂於表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課外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提供重要交際的自由天地,這種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而在傳統的課堂上,氣氛比較緊張,少數人會表現出羞澀,發言時大腦一片空白,難於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就要求本人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淡化課堂氣氛,強化生活氣息,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想像的空間、自由表達的氛圍。利用CAI課件就是創設情境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本人會拼圖》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創設情境:教師:「小朋友們喜歡拼圖嗎?有位小朋友叫小明,可喜歡拼圖了。(出示CAI課件:明明拼圖)你們看,他用圓紙片拼成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出示CAI課件:圓紙片拼成的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小朋友們,你們會用圓紙片拼成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嗎?這節課,老師就讓你們先用圓紙片來拼圖,然後告訴其他小朋友,你用圓紙片拼成了什麼,你是怎麼拼成的。」接著利用CAI課件示範小白兔,並講述拼的過程。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動手拼圖。 又如在教學口語交際《找春天》時,可先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到郊外去親身感受春天的美景。課堂上,先用課件播放:清清的小河,剛發芽的柳樹,嫩綠的小草,各種各樣的野花以及燕子、小鳥,老師和同學們在放風箏組成的春天美景。配上動聽舒緩的音樂。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小組討論、集中匯報、教師總結等形式說說春天的特點。這樣做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引導學生自覺地、自主地投入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總之,把握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形象、有趣的教學環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E.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走出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對策一: 遵循輔助性原則,正確定位多媒體的角色。

要走出以上種種誤區,合理地將多媒體這一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發揮出來,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確定位多媒體的角色,在主觀上確立多媒體在教學中處於輔助性地位這一基本認識。

我個人認為,輔助性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1、工具性。關於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北師大師書恩教授曾說過:「整合型學習是指將信息技術與學生活動有機的結合。當學生能夠選擇信息技術工具來幫助他們及時地獲取知識、分析整合信息,並能精彩的呈現他們的學習結果時,就達到了有效地技術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過程中,應把語文學科的學習放在中心地位,信息技術只是學生學習語文這一門學科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學習的課堂工具。但在目前,許多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角色錯位,無法分清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到底誰主誰次。

2、中介性。眾所周知,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材等三個要素。在多媒體教學中,還應增加「媒體」這個要素。教學過程中,媒體與其他幾個要素之間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關或簡單機械
的組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輔助性原則與下列的其它原則不同;對策二:遵循針對性原則,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多多媒體應該合理安排,適時運用;多媒體的使用應具體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問題呢?我;第一,應針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第二,應針對學生感情的調動;第三,應針對學習興趣的激

的組合在一起的 ,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系統中,媒體的作用很特殊,它起到了一個中介和橋梁作用,成為其它教學要素之間聯系的紐帶。它的作用是不斷為其它各個要素提供服務和支持,任何將多媒體凌駕於其它教學要素之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輔助性原則與下列的其它原則不同,它是一條指導性原則,是針對教師主觀的態度和認識這個層面提出來的。同時,它又是一種尺度和標准,用於衡量具體環境中多媒體使用是否合理。在教學中,應將這一原則貫徹始終。
對策二:遵循針對性原則,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

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多多媒體應該合理安排,適時運用。教師應鑽研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並將總的教學目標層層分解,進而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設計多媒體運用的方式。在設計使用的時候,應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找准最佳切入點,使「好鋼用在刀刃上」。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輔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以及情感的模糊處。要能幫助突破重點難點,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實際問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解決這些局限,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

多媒體的使用應具體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問題呢?我個人認為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針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求對課文的重難點起到啟發、誘導、點撥的作用,追求點石成金的效果。能否找准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

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用於小學生經驗閱歷有限,思維能力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對課文某些重點內容還需藉助直觀的形象才能深入透徹地理解。在這個時候,多媒體的優勢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例如,在講《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應在「敵我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展示「強渡汝河」圖片或視頻片段,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學生把這個主要的關節打通了,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課文的主旨。

第二,應針對學生感情的調動。有一位老師在上, 《黃河的主人》一課的時侯,在課堂上播放了《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船夫曲》,並配以黃河波濤滾滾、濁浪排空的視頻畫面。歌中的旁白敘述以及激越高亢的旋律,使學生的情緒一下就得到了調動,作了很好的情感鋪墊。事實也證明,學生在觀看後,有了切身體會,回答問題時用的詞語很到位,朗讀也十分出色,這都是由於視覺上受到感染的緣故。與此同時,學生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黃河艄公的勇敢與智慧,鎮靜與機敏,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這一切,光靠老師語言的描述是難以達到的。在這個時候,多媒體就扮演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勝任的角色,將自身的優勢完全地發揮出來了。

第三,應針對學習興趣的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上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調動起來,才能使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的去探究。而在激發興趣方面,多媒體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課堂中,應不失時機地利用把這一優勢發揮出來。有一位老師在上《三袋麥子》的時候,在課件中插入了一段課文故事的動畫,由於學習這篇課文的都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動畫有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注意

力立刻高度集中,學習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在看動畫的同時,學生也在積極思考,對小豬、小牛和小猴對待麥子的不同態度,對它們作出不同的評價。並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能夠將課文中的有關描寫小動物神態的詞語與動畫中的具體形象聯系起來,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上,多媒體也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具備的優勢。

對策三:遵循交互性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學習不是簡簡單單的由外界刺激就可以產生的,它是個體依據自己興趣、愛好、態度等以及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主動地對外界的信息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該理論強調的是主體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作用和發揮,學習應該是在外界刺激和個體的心理結構共同作用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個體行為。按照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學習者還必須從事自我控制,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臵的目標。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應加強多媒體使用過程中的交互性將多媒體特有的交互性優勢發揮出來。

我個人認為,交互性應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教師與媒體之間的交互。教師與媒體之間良好的交互性事一則優質的多媒體課件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教師在課前設計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首先,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式上,應擺脫傳統的「一鍵到底「的線型流程模式,要做到一學生為中心,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實現對媒體形式的自由選擇與切換,自由控制播放的速度與進度,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求,使多媒體不再是機械演示的工具。

第二,學生與媒體之間的交互。這兩者之間的交互更加側重個別化輔導與學生的因材施教。其重點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建立學生評價體系,通過人機對話,讓學生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利用多媒體對學生思考的結果進行評價,並提供幫助信息,暗示思考的方向,從而引導學生調整思考的方法與策略,轉換思考的角度,最終為《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換構建一個堅實的平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永遠處於主體和中心地位。

對策四:遵循簡約性原則,符合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 在多媒體的使用上,簡約性是一條重要的原則。精簡多媒體材料可以使教學內容單純集中,避免學生注意力過度分散,讓學生集中更多的精力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品悟上,很多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喜歡使用眼花繚亂的背景圖片和裝飾圖片,添加許多零碎的音效,或者在某個次要環節上展示了大量的多媒體資料,這樣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有偏離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與運用多媒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遵循簡約性原則,我個人認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應認真選擇適合多媒體展示的重點教學環節。這就需要首先把握教學的主要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清教學主要環節和次要環節,認真斟酌具體每個教學環節是否一定需要用多媒體來展示,用了多媒體後是否就一定能收到明顯的效果。據此從各個教學環節中精選出一兩個對課文理解起到關鍵作用的環節來重點展示,而對某些次要的教學環節則盡量不要用多媒體來展示,從而使課件內容精簡而又重點突出,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

第二,在多媒體素材的選擇上,應該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與課

文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資料。網上可以找的很多,對這些資料應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從中篩選出最能表現課文情感的材料,在課堂展示出來。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為了更具體地說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課文第三自然段以大量的篇幅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三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終獲成功得例子。在教學中,有必要找一些相關的多媒體資料展示給學生,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網上這類資源很多,我們不能「照單全收」,而應從中篩選出於課文「滴水穿石」這個主題聯系最緊密的材料展示給學生,如關於李時珍,經過斟酌,我選擇了一幅李時珍在崇山峻嶺中艱難攀登的圖片,效果良好,極有感染力。另外還需注意的是,教科書上也有很多圖片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原有的作用。

第三,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組織上,應使整體風格趨於簡潔明快。具體表現在課件背景圖片和修飾圖案的選擇,字體和顏色的搭配等各個方面,應盡可能地簡單素樸,杜絕一些不必要的動畫和音效。要做到既能烘托氣氛和表現主題,又使風格統一,重點突出,無紛繁凌亂之感。我曾經看過一則《月光啟蒙》的課件,這個課件的背景顏色自始至終用的是夜空的深藍色,在右上角有一彎殘月,所有的材料都在這個背景上展示,文字的顏色自始至終用的都是銀白色。這樣,既創設情景,渲染了氣氛,有力的烘託了課文所表達的偉大而深沉的母愛這一主題,同時又使整個課件的風格簡潔統一,重點得到了突出,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上,從而深刻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

F.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將課文內容用字幕顯示在錄像下面,再配上哀樂,先讓學生邊看邊聽教師范讀,使他們沉浸在對周恩來總理的沉痛緬懷追憶中。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情境,讓人如臨其境,心靈受到難以言狀的震顫,從而被悲痛欲絕的送別場面所深深吸引與感動。然後我再讓學生們在用畫面、文字、背景音樂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圍中,一邊看錄像、一邊自己讀課文。由於之前的鋪墊,氣氛的渲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無需老師多加講解,竟能把對周總理的無限哀思與敬佩之情讀得淋漓盡致。當讀到「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等句子時,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堂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圖文並茂,聲情兼備,對於學生來說不管是語言的發展,思維的訓練,還是熱愛、懷念周總理的情感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然而,多媒體並非適用於所有教學課程的萬能「鑰匙」,粉筆與黑板也不能完全拋棄。有時大量展示性的課件實際上會剝奪學生寶貴的自主閱讀時間。閱讀教學就必須以學生直接接觸文本、感悟文本為主,不能以視覺形象代替文本的閱讀與感悟。教學中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情況,因文而異,因課而異,別千篇一律,否則,會事倍功半。
三、有力把握啟發性原則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過程應該給學生以道德、審美、思維等方面的啟迪,使學生既能比較順利地接受新知識,又能始終保持求知的慾望,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也應該體現這一原則。教學時,教師要創設特定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放膽提問、答疑,形成師生課堂情感交流、互動的雙向配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而不感到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古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朵綺麗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於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導學生學習這些詩篇,可以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豐富語言、陶冶情操,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但由於古詩語言的高度凝煉性,詩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渾然天成的總體概念,刻畫不細,為讀者留下很多的「藝術空白」,這就需要教師匠心獨具,啟發引導學生去作豐富的想像,進行藝術的再造,感受詩的底蘊,從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華。
多媒體利用視、聽、說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很輕易地把學生引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
在教《望廬山瀑布》一詩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感受到廬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練地運用色彩鮮艷的簡筆畫配詩,讓學生感知詩中所描繪的情境,緊接著引導學生「緊扣字詞賞意境」,如提出:「詩中哪個字用得好?你從這個字想像到一幅怎樣的畫畫?」,使學生從中領悟想像意境的途徑,從而進入這首詩所表現的青山陡峭、煙霧繚繞、急流飛瀉、氣勢磅礴的意境。
之後我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那凌空而下、半灑雲天的奇特壯美景觀赫然呈現在同學們面前,巨大的瀑布從陡峭的峰頂噴瀉而下,水流湍急,如滾滾長河般奔騰不息,猶如一條巨大、耀眼的白練懸掛於蒼翠青山之間,它以千軍萬馬之勢飛瀉而下,咆哮著,怒吼著,發出震耳欲聾的轟然巨響。這樣,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用多種感官去進行體驗,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情感油然而生,進而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那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
最後讓學生在這壯美的奇景前吟誦詩文,體會詩的音韻美,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麗,從而更加深入地領會到了古詩意境之美。學生在情緒飽滿、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不但發揮了想像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教學時,教師創設特定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放膽提問、答疑,形成師生課堂情感交流、互動的雙向配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並不簡單的學習與訓練任務,而不感到他們的學習有什麼負擔,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但教師進行多媒體語文教學,有力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不是一步步牽著學生走。那種簡單按照準備好的流程機械地操作滑鼠,完成教學步驟,費盡心機引導學生朝著課件指示思路走下去的做法,很容易讓學生滋生並養成惰性,教學中要防止出現這種狀況。
四、有意張揚拓展性原則
。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比傳統的語文課節省時間,它打破了課堂四十分鍾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課堂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滑鼠代替了板書,輕輕一點滑鼠即可完成,問題無需重復,已經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了。因此,有的課程用多媒體方式上效果特別好,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必須大力張揚。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學生深入感悟文本,真切體會情感後,教者沒有結束課堂教學,而是播放了一段《火柴天堂》的flash音樂錄像,學生聽著悲涼的音樂,看著感人的畫面,個個眼含淚水,情感得到了升華。隨後抓住這一課堂契機,順勢而導:「同學們,相信你們此刻的感受一定更深了吧?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又會對她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請拿起筆記下你一時的感動吧!請把你對小女孩的濃濃的愛繼續下去吧!」。此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一句句精妙的語言在同學們的筆尖流淌……讓學生扎實掌握文本知識的同時,又開拓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將課文內容延伸到文本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讓教材「活」起來。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而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引領學生融入大語文的殿堂,才能培育出學生積極動口動腦動手、自主探索學習的智慧之花,從而在語文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相信在多媒體之花開得更爛漫之際,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更精彩之時。
五、有心突出創新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將靜態的教學材料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所以語文課件的製作不宜與數學、藝術等課相比,講究動畫、插圖的數量與美觀,而要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個性、靈氣等。採用多媒體,就要讓它豐富的表現力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想,激發學生無窮的聯想,思維高度活躍而引發創新的火花,激發主動探究的慾望。
如有一位教師在教《秋天到了》時,針對低年段學生的訓練重點,我在處理教材時把注意力放在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學生想說、樂說、能說、會說呢?首先就要使他們有內容可說,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全面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才能激發想像力,使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下自主、積極地學習。
教學時,教者快速幫助學生弄懂了短文的內容,然後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秋天裡還會有哪些景象嗎?」孩子們似乎有些茫然,這時候我出示課前准備好的多媒體動畫軟體:「高高的藍天上飄浮著幾朵淡淡的雲朵,一群大雁排列著整齊的隊形向南方飛去,幾只色彩艷麗的風箏在秋風中歡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樹、洋槐樹擺動著枝條,一片片黃葉從高處盤旋著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還殘留著幾片凋零的荷葉,岸邊毛茸茸的小草們也紛紛換上了嫩黃的衣裳……」優美的畫面再配以悅耳的音樂,孩子們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情境里,學生們豐富的想像力也被激發起來了,他們談秋風、談秋雨、豐收的果實、收獲的喜悅,思維被激活了,思維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還能對比其它季節來講述秋天的特色。
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恰當地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美妙的情境,提供豐富的信息素材,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從而鍛煉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培養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由上可觀,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確有它獨具的優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將愈來愈廣泛地被應用於語文課堂教學中,它為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前景,也對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教學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與積累,並隨時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培養新世紀人才。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並為其感官提供愉悅的刺激,才能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
感悟: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正確的運用農遠工程教學,會使你的課堂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了嘗試這一觀點,我結合了多年的教學和一些優質課的案例來分析和歸納了農遠工程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應用的原則。希望農遠工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G.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

H. 小學語文多媒體課件的用途

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嚮往,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快樂和享受,無一不是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並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課堂教學中媒體是教學情息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僅是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CAI課件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圖像等直觀媒體信息可同步進行的優點。在同一屏幕上同時顯示相關的文本、圖像或動畫,這是其它教學媒體無法達到的。
二、能更廣泛地拓展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培養創新精神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老師的教決不是要束縛孩子們的思維空間,相反,是要去鼓勵他們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也就是求異思維。呈現思維過程,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場,為學生實現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橋梁,培養創新精神。
能達到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體的運用。例如《稱象》一文,同學們通過多媒體看到了曹沖稱象的四個步驟,通過這些活動的畫面,學生們不但了解、掌握了這些步驟,還萌發了新的想法。
三、有利於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環境下,不再以教師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前台?quot;演轉為後台的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備課上,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四、提供更多、更新、更廣的知識點,開闊視野
傳統教學,老師都是依賴於課本講課,特別是自然、社會等課程,由於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一節課的時間有限,作為老師只有讓學生掌握幾個知識點便完成任務,不過,多媒體的應用,就馬上使的這一現象有了明顯的改觀。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軟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