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教學活動方案小學語文

教學活動方案小學語文

發布時間:2020-12-19 06:52:28

A.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小學教師應該怎樣組織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要組織好課堂教學,教師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運用一定的組織藝術,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他們的情感,使其在愉快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這里介紹幾種最有效的組織教學的方法,與各位小學老師共勉。
一、目光吸引法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學生通過教師的目光窺見教師的心境,從中引起的相關的心裡效應,產生或親近或疏遠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緒,進而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師生關系,影響教學效果。經驗豐富的教師的「眼睛會說話」,他們善於運用目光為教學服務。如開始上課時,教師用親切的目光注視全體學生,可以安定學生的情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學習。
二、情感交融法
表情是師生溝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聯系的過程。教師的表情是傳遞信息,表路情感的重要手段。學生時時從教師的表情中獲取信息,以確定出自己的反應。為了通過表情更加有效的吸引學生,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教師上課時,表情要自然。具體來看,一要讓自己的內心活動與外在表情相一致,使學生感受到教師表裡如一的真實形象;二要充滿自信,對學生充滿愛和希望,使學生愛受到鼓舞和激勵;三要親切、溫和,並講究分寸,使學生與教師產生心的共鳴,情的交融。
三、興趣激勵法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裡特徵,是人行為的有力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是組織教學的積極手段。小學生不可能40分鍾對某一事物始終保持高度注意,我們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調節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認識第幾》時,

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全班學生一起來參與活動,學生興趣很濃。先讓學生准備好,我說「第一排」那麼,第一排的學生就迅速地站起來。再說第幾排的時候,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把「第」字拖長聲),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戲中充分體會第幾的概念,輕松掌握所學的知識。

總之,組織教學法的方法多種多樣的,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學內容及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方法因勢利導地組織好課堂教學,保證課堂教學計劃順利完成,達到理想的教學效

[教師如何有效的組織教學] (二)
發布時間:2008-6-25 閱讀次數:256

成功教學的三要素

成功教學的條件有三個:以學生為起點,以學生參與為基礎,以學生獲得知識、獲得智慧、形成良好人格為目標,亦稱成功教學的三要素。

一、以學生為起點

課堂教學究竟以什麼為起點?傳統教學主張以課本為起點,成功教育以學生為起點,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教學本身是以學生為對象的,是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即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起點了解得愈清楚,教學也就愈切合學生的需要。那麼教學怎樣以學生為起點呢?首先是以學生的知識水平為起點。過去的學習是現在學習的基礎,現在學習又是今後學習的基礎,教師只有十分清楚目前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尚未獲得哪些學習經驗,才能開始新知識的傳授。其次是以學生的學習特點為起點。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不一樣,有的有較好的視覺辨別力和聽覺記憶力;有的有較好的視覺觀察力和視覺記憶力;有的則有較強的運動記憶能力;有的能調動各種感官,採用多種方式去獲取新知。另外,有的學生反應快但欠准確,有的反應慢但很准確,還有快的准確的優秀生和慢而不準確性的差生。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切實了解學生的這些特點,才能使教學卓有成效。最後是以學生原有的興趣為起點,新興趣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過去習得興趣的產物,利用學生已經獲得的興趣,作為建立新興趣的基礎,這是成功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以學生參與為基礎

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參與。有一種習慣說法,認為學生是教師教會的,這是一種典型的教師中心論。應該說只有教師的教是教不會的,還得要學生主動地學,如果學生不學,教師教得再好也是枉然。教學的成敗歸根結底要看學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學效果,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那麼怎樣使學生始終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呢?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兩者關系:一種是學生和教師的關系;一種是學生和知識的關系。

三、以學生獲得知識、獲得智慧與獲得良好人格為目的

傳統教學是以學生獲得知識為唯一目的,採用灌輸、強制方式傳授知識,現代教學強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獲得良好的人格這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汽謂教書育人,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常用的五種教學模式

(一)傳遞——接受式 它主要用於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基本程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運用——檢查。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能使學者比較迅速有效地在單位時間內掌握較多的信息,突出地體現了教師直接控制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但因不利於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揮而一直受到批評。要克服學生的被動性,教師必須便所授的內容同學生的原有認識結構建立實質性聯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從原有知識結構中提取最有聯系的舊知識來「固定」或「同化」新知識。

(二)自學——輔導式 其基本程序為:自學——討論交流——啟發指導——練習總結。這種模式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有利於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雖然只起解惑,釋疑的作用,但他要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否則,自學就會變成放任自流。

(三)引導——發現式 其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驗證——總結提高。這種模式最主要的功能在於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如怎樣發現問題,怎樣加工信息,對提出的假設如何推理驗證等。其局限性是較適用於數理學科,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先行經驗儲備,怎樣才能從強烈的問題意識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

(四)情境——陶冶式 其基本步驟是:創設情境——參與各類活動——總結轉化。這一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較適用於思想器德課、外語課、語文課、課外各種文藝興趣小組和社會實踐活動。

(五)示範——模仿式 它多用於以訓練行為技能為目的的教學,通過這種模式所掌握的一些基本行為技能,如讀、寫、算以及各種運動技能,對人的一生都是十分有用的。它包括:定向——參與性練習——自主練習——遷移四個基本程序。

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模式遠遠不止這幾種,且每種模式都可以有許多變式,各種教學模式並不是和各個具體教學單位時間(課時)一一對應的,有時一個課題的教學過程往往需要好幾種教學模式綜合運用來完成,而有時一種教學模式又需要通過苦幹次具體教學活動才能完成。因此,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選擇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

如何優化教學過程

就教學全過程來講,應設計一個科學的教學結構、掌握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應達到的高度。教學過程優化的意思,就是按照教學的規律性和原則要求來制定和選擇一個最好的教學方案,用盡可能少的教學時間,最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要求教師有熟練駕馭教材的能力,而不能讓教材束縛教師。教師無權隨意增刪教學內容,但有權處理教材。教材處理的含義,無外乎就是,前後移動,引起過渡,適當換倒,加強結論等。所以教材處理得如何,反映出一個教師業務素質的高低。同一節教材,有的教師只能按教材羅列的順序去扔給學生,而有的卻經過動腦筋重新安排調整,使人聽後感到有創新,有發展。教學過程要體現出對教材能融會貫通,能注意知識的結構和規律性,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課內、課外同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能體現出教師知識淵博,能開拓學生知識視野。教學過程的課題設計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符合知識結構特點,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知識水平。既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又要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相結合;既重視「結論」的教學,更要重視「過程」的教學(所謂過程即分析總是的思路,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內容、盡可能多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但要以學生能夠接受或所獵取知識的能力為標准,而不單指教師講了多少。節奏要緊湊,過渡要自然,方法要靈活,氣氛要活路,時間分配要合理,有講有練,有鞏固檢測的時間。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上述各種教態都不能適應這全新的教學目標,應該形成新型的教育態,做學生的忘年朋友,既在品德修養上給他們以引導,又不使他們有壓抑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既傳授給他們知識,培養他們的能力,又不在他們面前賣弄學識,這種教態稱作朋友型吧!今天我們是老師和學生,明天是同志和朋友!

作為青年教師,充滿活力,對工作充滿信心,在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等方面有老教師不可比的優勢,但現實的工作卻時常給我們潑瓢冷水,美好的設想變為泡影。今天就我們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結合自己幾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粗淺的談一些見解。

一、提高對組織教學的認識,組織教學是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保障。

①組織教學時時存在,不是我們說了一次,一節課就順利的進行了。

②要有看不慣的習慣,許多青年教師課上亂哄哄,教師的滔滔不絕,只顧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自顧自的繼續講授,這里就是看慣與看不慣的問題。出現亂哄哄就是我們沒有有效的重視組織教學,教師只考慮這節課的任務而沒有注意教學效果,疏不知,正是你對學生亂哄哄的容忍,才導致盡管你很賣力氣,但教學成績不高,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功,容忍就是沒有及時進行組織教學,以至到今天,有的同學敢於與我們正面對抗,對我們的批評不聽,我認為學生的一切不尊師、不守紀,均是教師自己給慣出來,培養出來的。

③組織教學就是對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過程,沒有有效的組織教學就不會有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學期初必須利用一節課時間,提出學科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訂條條、立框框」。

④消除組織教學是學生違紀了,教師才進行的錯誤認識認識。現在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不會聽講,這時的提示也是組織教學。

⑤培養自己「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不講課的習慣,是養成組織教學習慣的重要方法。

⑥課堂松遲有度,放的開,收得回的能力是青年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注意只有控得住,才能松,青年教師尤其要先學控,我認為新接手的班,無論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都要先控,任課教師要把自己當作班主任的標准來要求,要對學生存在的任何問題都要敢於批評指正,不要存在「這些都是班主任的事」的錯誤觀念,要知道你的全方位要求學生,正是在樹立您在學生心目的的威望與威信,使學生對我們首先要有「畏懼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有後來教學中的鬆弛。

二、嚴而有度,嚴中的愛,學會寬容。

教師之所以稱之為師,教師的職業與其他職業的最大區別在於教師是培養人的工作,沒有錯誤發生的學生是木頭人,因此,首先教師要正確的看待學生身上的問題,沒問題還需要教師干什麼,靈魂的工程師本身就在說我們不光是教學,還有管理的責任。

我們有些教師根本不充許學生犯錯誤,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比學生還要固執,這是教師認識不夠。

①要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錯了,認識到了,我們要允許學生改。

②要有抓反復、反復抓的准備,我們存在一個誤區:錯了就不能再犯,我們在批評學生中經常說:上次如何如何。

③學會寬容。寬容是美德,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發生矛盾要會寬容別人,事實上,作為教師我們在處理學生問題恰恰缺乏寬容,這也是造成您的教學中經常與學生發生不愉快的根本原因。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甚至因教師的不寬容而發生激化。

④處理學生要找准突破口,不值的問題要弱化,原則性的問題不放過。

⑤處理學生忌集體處罰,忌一次叫三人以上。

「你們班如何如何,今天誰都不許走!」集體處罰引發所有學生的不滿,要注意抓少數人,爭取更多的同學認可你對違紀學生的處理,認為你這樣做是為集體建設出力。試想:如果大多數同學對您有意見,是誰的問題?

⑥處理學生要因人而異,不可一刀切。

三、教師要學會反思,善於總結。

處理學生身上的問題,處理與學生間的矛盾要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足,這次失誤了,不可怕,反思了下次不再犯,在與學生交流時有些學生提到某某教師說話剋薄,教師也有毛病等,我只講讓他們自己從自身上找不足,今天,沒有學生向我提出來,現代社會教育形勢要求我們改變,處理不同的學生是困難也是在培養自身能力,善於總結發生在您與學生之間的故事,是一筆財富,現在我們個別教師缺乏反思。

教學後記是反思的具體體現,應將成功之處,不足之處及下一步措施寫好。

四、抓住教育契機,促進師生溝通。事實上每一名學生都有閃光點,教師要善於發現這此閃光點,要善於與學生溝通,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才能有針對性的對待學生日常出現的各種問題。

五、改進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參與。

總之,組織教學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家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實踐,不斷反思,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

B.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教學教研活動方案

一、活動設計的背景
本學期,通過調研發現,當前我校語文閱讀教學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
1、支解文本:表現在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是以逐段分析講解為主,支解教學內容,阻礙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悟。
2、以講帶讀: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問題瑣碎,迂迴反復,閱讀質量低下,講解的時間擠佔了學生讀書與動筆的時間。
3、缺乏實效:討論主題隨意設定,缺乏討論價值,討論過多過濫;討論的組織追求形式上的熱鬧,缺乏討論實效;討論的評價以教師為中心,與教師一致則正確,反之則錯誤。
基於這種現狀,在教學研究部門提出「有效閱讀」專題研究的引領下,我校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提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這樣一個小專題,在高年級段開展本小專題的研究。在實踐中來找尋語文閱讀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師調控課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課例
語文S版教材第九冊語文第四單元《十年後的禮物》
語文S版教材第十一冊課文《我的第一首詩》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途徑:
(一)成立研究小組,開展理論學習
為保證本次教研活動的目標能落到實處,特成立研究活動小組:
組長:梁學軍
成員:陳惠芹(市級骨幹) 路風菊 馬俊虎 馮小琴 余秀芹(市級骨幹)岳寶勝 丁海峰
執教教師:余秀芹 馬俊虎
梁學軍負責活動方案的制定和整個活動的組織以及最終的總結,其他教師參與研討,撰寫反思,提煉研究經驗。理論學習採用集中於自學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學習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標准、閱讀教學的建議)、觀看名師的錄像課和教師合作方面的理論。
(二)以校各種研訓活動為載體,落實專題研究。包括圍繞專題進行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診斷及教學反思及開展敘事研究。
(三)圍繞教學設計----行動研究-------問題反思的方式開展活動
1、參研教師獨立進行教學設計(9月10—9月12日)
參研教師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詩》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各環節是如何實現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確的注釋,並註明設計意圖。
效果預設:《我的第一首詩》這篇課文故事簡單,但含義深刻。文中的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心理活動描寫也很生動。學習這篇課文,要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會作者怎樣逐漸認識到「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認識到這兩種評價「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我要竭盡全力在這兩股勁風中駕穩我的風帆」。從而進一步感悟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深深的愛。
各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尤其在朗讀的指導、內容方面會因對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設計方案,這是本次活動的意義所在。
2、教學設計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體老師暢所欲言,把自己所設計的案例的構思、想法在會議上進行交流、討論,重點要突出在: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二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課堂中如何操作。兩位授課教師根據大家的設計理念和意圖,選擇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然後對自己的設計進行修改並定稿。
效果預設:這個過程相當於集體備課的過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實現教學設計的最優化。但是由於參與教師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個人的意見完全同意起來有點不符合現實,所以最後推薦馬俊虎老師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既要在解決關鍵問題上體現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課中發揚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准備上研討課。
3.課堂觀察。(9月23日)
由馬俊虎老師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詩》,要求聽課老師做好課堂觀察記錄,觀察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如何體現提高學生朗讀活動的有效性,並寫好評課記錄。聽課中關注的焦點:一是教師是如何理解和處理的;二是關注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有效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三是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是如何評價的。
效果預設:授課教師基本能體現教學設計中的意圖,但不可能像設計中體現得那麼理想,同時也可能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承擔記錄的教師能否將各自的記錄按要求記錄全面,為後面研討提供真實的的依據;授課教師在執行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會因為長期的教學習慣而不能很好的貫徹設計意圖,從而會出現預設和執行相矛盾的新問題等等。
4.課例研討
聽課後,組織教師們討論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討論案例是一種互動的研究,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過程。鼓勵參與者主動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斷提出新的設想、新的思路。在研討中可以就大家共同關注的環節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所在。這一環節大家重點研討授課教師在解決朗讀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還存在哪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因該如何進一步改進。
效果預設:這是第一輪研究的最後一個環節,大家討論的越是激烈,越有利於下一步的研究。通過這一輪研究預計要在解決前面發現的問題上有一些突破:如教師如何通過精講來節省教師在課堂上佔用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教給學生去朗讀;怎樣豐富評價的語言和方式,可以通過眼神、動作等手段來評價,提倡讓學生相互評價。
5.再設計再觀察再研討
經過以上議論研究,將大家的智慧集合起來,由馬俊虎老師對所授的《我的第一首詩》一課進行反思,之後與大家共同設計《十年後的禮物》一課,這次備課余秀琴老師主備,其他教師參與到兩位教師的設計中,設計好後按原來的程序進行第二輪觀摩研討。這一輪力爭在上一輪的基礎上取得更全面的突破。
(三)總結提升階段(10月21日——11月5日)
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對整個教研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將自己在本次教研活動中的收獲、看到的不足以及對本次教研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以文本的形式寫下來,然後再教研會上進行交流。尤其是在活動中大家在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方面的認識,要進行全面細致的總結,最後通過研討得到初步的結論(在研討過程中如果出現分歧,可以通過回放錄像課的形式,進行再探討。在大方向與課程標准一致的情況下,允許求同存異)。
(四)嘗試推廣驗證階段(11月5日以後)
將大家總結出的結論在各自的課堂上嘗試應用,驗證結論的科學性、有效性,對不正確的結論及時進行修改。並在實施中將一些新產生的有效的方法及時補充在原來的總結中。

C.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教研活動

一、 集體備課:
1、 提出:其一,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發揮團隊精神,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增強了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使原來勢單力薄的教師個體走出封閉的圈子,每個教師的個人優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會時時迸發出令人驚喜的創新思維和教學設計;其二,以往的備課,每個老師要備一本書的內容,不但花費的時間長,而且每個單元、每課內容都備得不是很精緻。費時低效,甚至有些老師為了應付檢查,就索性 「抄教案」。因此,我校於兩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體備課方案。
2、 實施:
(1) 原則: 「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個人加減、課後反思」(田校長提出)
(2) 措施:其一,備課時間、地點、人員制度化:我校以教研組為單位,每周固定時間在各辦公室集體備課;其二,備課內容和主備人員制度化:教研組每人主備一至兩個單元,就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細致、深入地備課。每周教研組活動時,按單元由負責主備的老師先講解自己所備單元的整體思考和每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以及教具准備等;其他老師邊聽邊在語文書上做詳細的記錄,然後全組老師共同商議,制定出一份比較完善的教案,並把這一單元的教案,拷貝到每個班的電腦中;其三,個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師根據個人教學風格及本班學情,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一份適合個人特色和本班教學的個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時反饋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組集體智慧與使用本人個性化教學策略後,效果如何,要及時反思,做好後記,交流總結得失,形成習慣。(集體備課上網,個人備課、教學反思教導處會隨時抽查並總結)
3、 收獲:其一,讓每位老師集中精力備好一至兩個單元的課,提高了每位老師的備課質量;其二,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節省了時間,讓每位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其三,集思廣益,「以思維碰撞思維,以智慧點燃智慧」,充分發揮教研組「群研智慧」,做到了資源共享。
4、 思考:在我校推行由個人備課向個人與集體合作備課轉變的同時,我校語文教研在思考由於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集體備課還應提倡由靜態備課向動態備課轉變;由於備課是終身隨時的感悟,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文字,因此集體備課應由文字教案向文字與思維相結合的教案轉變,對於富有研究精神與教學經驗的老師 ,我們還在思考向「0教案」過渡的嘗試。

二、 嘗試走班:
1、 提出:其一,教師的需要。我校的語文教學基本是以一貫之——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盡管一直推行群體學習,組內教研,校本培訓,但依據班級個體,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師仍會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因此,學校應努力為老師搭建一個自主學習、交流、展示的平台,為老師的教育教學提升、班級管理自我反思、自身專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學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變的。但是在目前相對封閉的教室里,學生要滿足享受所有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至少是與本年級的所有老師交流的願望都是很難達成的。那麼,我校就力圖為孩子們創建一個「歡迎本年級老師走進我們班」的機會,先滿足孩子們小小的願望,讓他們在與本年級老師零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學會適應不同的老師,獲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學習知識的興趣。基於這兩個需要,兩年前,我校田征校長提出試行教師走班制。
2、 實施:其一,以課改龍頭年級為試點,由「自主、合作、探究」課題組的老師們先行做走班實驗;其二、由試點老師介紹走班經驗及教訓,然後推廣先進經驗,並建議各語文教研組實施全員走班制。(本學期建議每位語文老師設計一節精品課,在本年級走班,年級組老師聽課評議。)
3、 收獲:其一,學生的收獲。每位老師具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每節課的訓練側重點也不同,每一節走班課都是經過精心准備、精心設計的,可以說一次走班課就是一次公開課。與不同的老師合作上一次走班課,從學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對不同老師的適應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學風格,同時體會到不同老師上課所帶來的新鮮感,滿足了孩子求新求變的願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二,授課教師的收獲。不同的班,不同的特點,對老師的組織教學、教學機制是一次極好的訓練和考驗,提升了老師針對不同的學情調整教學策略的能力。作為走班的施教者,體會到了不同班級的學生思維、學習習慣、語文素養等方面的差異,有助於發現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忽視的問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在完成教學後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聽課老師的收獲。作為同年級的聽課者,以「旁觀者」的身份更能發現自己在本班語文教學、班級管理方面的不足與欠缺。通過走班課,聽課教師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班,而是一個年級、一個整體,從學生、教師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橫向比較,發現的不再是個別的、特殊的現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現象。從而,對年級組的教研水平、團隊共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4、 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於教研組的。但針對學校要達到優質資源的共享與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僅僅立足於本教研組的走班嘗試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們在思考:其一,年級大課走班嘗試;其二,跨年級走班;其三,跨學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實施,就是為了促使老師從不同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經驗,並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
三、 集體評課:
1、 提出:授課、說課、聽課、評課是學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規工作,集體評課也是許多學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語文學科在推行集體評課的教研定位上,是與校本培訓接軌的。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有意義的案例引領式的培訓。以一個個鮮活的課堂教學範例為載體,通過對課例的點評和分析,共同提煉出老師們平日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再合作設計突破的方案並從教學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提升教研質量。
2、 實施:其一、組織活動。我校每學期召開一至兩次的校級教學研討活動(教學競賽—— 十幾年來,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長開放日——讓學校的每一位老師都站到了家長的面前,請家長評價,與家長互動;青藍工程匯報課——一年來,田校長全方位而長遠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導處、師傅們扎實有效的指導、徒弟們虛心的學習;校級推優課——「眾人搭台,一人唱戲,大家受益」),為老師們集體評課提供了平台;其二、形式多樣。我校組織由下至上的集體評課,即先由各教研組或學段教研組交流評議,再以宣講或「沙龍」及「培訓」等形式組織全體語文老師集中評課,為老師們集體評課創設對話、民主、具有指導意義的研討氛圍;其三,明確分工。在集體評課的過程中,對於每位參與的老師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學習層的教師做課堂實錄的記錄,由資深教師整理、宣講評課稿或案例分析,由專家教師提煉有指導意義的教學問題和教學困惑,參與的所有老師 討論交流。
3、 收獲:其一,評出了方向。以教學為媒介、課例為載體的集體評課聚合了老師們的視野,提出並解決了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幫助老師找到了教學研究的方向;其二,評出了進步。有人說:「教師之間的廣泛交流是提高教學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師們在具有濃厚研究氛圍的集體討論中時常迸發出教學靈感,還有的從交流中受到啟發,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加快了老師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評出了團結。每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溝通、分享,會促使老師們用開放的心態彼此發現、彼此欣賞、彼此接納,促進了教師間的團結。
4、 思考:目前我校的集體評課還停留在「示範教學——對話反思」的被動式階段。為了促進我校語文教師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在思考既保持側重討論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導老師們開辟包含行為跟進的全過程反思——課前,先提煉教師真實的教學困惑或問題,帶著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課中,以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教學;課後,選取多方對話、自我反思的話題,力爭引入視頻案例的技術,從而引發教師思維碰撞,提升案例討論的理論水平和教師理性思考的深度。

D.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回也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答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E. 高效課堂小學語文教學教研主題有哪些

主題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環節:

確立主題,集體學習,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後研討。

一、確立主題。

主題,按要求,應該是從實踐中來,實際工作當中,我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哪個問題是我們近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把它確立為本輪教研活動的主題。

二、集體學習

現實中的「集體學習」,很成問題,有的沒學,有的流於形式。要找個時間,集中人員,真正學一學。組長念一念,組員記一記、議一議。切忌把學習材料復印後發給老師們自由謄抄,那樣很難有什麼收獲。

三、集體備課

可能是工作任務繁重的原因,也許是其他原因,很多集體備課變成了獨角戲。這樣做,就降低了活動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而且,不利於同伴互助時的發言。要人人參與,發揮集體智慧。

四、課堂教學

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

五、課後主題研討

這個環節,問題最嚴重,主要表現在主題形同虛設,大多數發言沒有圍繞主題進行。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5)教學活動方案小學語文擴展閱讀

考察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是否與學校日常教學行為的改善聯結起來。而且,評判的最終主體應該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不應該是學校之外的其他主體。

這一點,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說,當學校認為教學研究沒有直接指向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時,他們應該在制度上能夠很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這並不是否定校外評價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確認校內評價的應有地位和作用。

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應該由學校師生自己確認,這一點在制度上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為研究而研究、為「裝門面」而研究的現象,是與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的。

F. 怎樣撰寫小學語文教研主題方案設計

一、強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課程背景下的老師,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變成不斷充溢的一桶活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為此,我校提出了各學科組定期學習的要求:1、分散學習。為了提高老師們的業務水平,我校倡導「理論先行,實踐結合」的理念,學校為老師們訂閱了相關的教學資料,鼓勵老師訂閱相關的教育書刊,力爭在理論上有一個明確的方向。2、集中學習。每周星期四課外活動時間,是我們語文組集中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可以是本校學科帶頭人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主講人准備的也很充分,其他成員也在認真的進行學習筆記的摘抄。3、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法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積極組織教師參加進修學校舉的各種進修、培訓活動,讓老師接觸較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培訓學習的老師回到學校後,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梳理,然後形成書面材料,再在學校的教研活動中進行二次培訓,以進一步開闊廣大教師的視野。二、立足課堂,開展多樣化的教研活動課堂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成長的主要途徑,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有調動學生的能力,有駕馭課堂的機智。為了讓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努力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我校開展了一些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1、堅持組織老師開展「公開課」活動。認真積極地開展校內上課聽課活動,讓每位老師每學期至少有一次上公開課的機會,每位教師聽課不得少於十二節。要求上課的老師認真備課,認真上好課;要求聽課的老師按時到位,認真做好課記錄。通過組織這樣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集體教學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傳統。本學期,這個傳統繼續在我校語文教研組得到發揚。鼓勵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一起討論,共同參與,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每次活動,我們都認真抓好以下環節:組織聽課,說課、評課、反思、總結。2、開展「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即開展校內「同級教師同上一堂課」的活動,同級教師圍繞同一主題,針對同一內容,用不同的教學設計,分別上一堂課,引發幾位教師教學理念的碰撞,提高教師的鑽研教材和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3、年級段同學科教師教研。在我們學校,每個年級組一個公室,這樣同級教師在一起公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隨時都可以把教學中的一些狀況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4、積極開展「評課」活動。在有公開課的一周,同級三位教師上完公開課之後,我們組就及時的進行評課,在評課這一環節,首先,上課的老師介紹自己的教學構思及自己對本節課的一些反思,然後,聽課的老師要積極對這節課進行點評,發現這節課的亮點,的是指出這節課的不足以及一些合理的建議,交流中,大家集思廣益,從多方面對一堂課進行更全面的構思,設計、認識,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讓聽課的老師和上課的老師都能從課中受到啟發,獲得一些進步。5、努力上好每一節常態課。切實落實「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於日常課堂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求實、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現有的電教設備,利用網路資源,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閱讀全文

與教學活動方案小學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