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小學數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的審題是否准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解決問題准確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針對學生解決問題時在審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讀題困難
1.文字閱讀困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碰到讀題困難,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既有識字上的障礙,又有理解上的困難。隨著學生識字量逐步的增大,讀題困難集中到理解這一點上。尤其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讀懂題意成為最突出的問題。而很多學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題意。
2.獲取信息不全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更大的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挑戰,他們得根據學習的需要,通過閱讀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特別是隱含條件。還有一些圖文結合的解決問題,條件給的不明顯,需要從圖中或文字中去挖掘,這樣的題學生比較困難。
如在教學《用連除解決問題》有這樣一道練習題:18片鈣片裝一瓶,小輝每天堅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葯夠吃幾天? 18÷3=6(天), 學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卻忽視了「早晚一次」這條信息(即每天需要吃兩次),學生沒有完整的提取題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識經驗匱乏
受到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驗比較粗糙,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這些生活經驗的不足,往往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錯誤。如人教版二下第95頁第8題,學生在解決「下半場2隊得了( )分」這個問題時,由於缺少生活經驗,沒有讀懂籃球賽上下半場比分之間的聯系,直接回答:「下半場2隊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課程跳出「人為應用題」的框架,改變問題情景的呈現方式,由單一的小情境逐漸轉向包含多元信息的問題情景。當題目有很多的信息時,學生往往不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抓到本質的東西,不會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審清題目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學生對於這種抽象數量關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四上第48頁第7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出現如下錯誤:16×3﹣16=32(元);16×3÷(3+1)=12(元)。此類錯誤原因在於學生對「買3棵送1棵」這句話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將其中隱含的信息分解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從而使問題指向不能,解題思路混亂。
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必須隨著學生認知特點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必要、適時的審題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及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讀題,理解題意
1.有序的讀取信息和問題
低段解決問題的題材開放,呈現形式豐富,主要有圖畫、對話、表格等,這對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讀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必備的環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低年級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把這些所謂的「信息」過目了一下,就急於動筆,沒有看清題目中的數據、問題以及關鍵字的意思。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收集信息加強指導。在呈現情境圖後,圖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圖中信息的順序,然後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是先看的條件,「②」是後看的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可以標出「①②③」。如一年級下冊第71頁的第11題: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題目的意思,然後問「你覺得這兩個信息哪個放前面更合適些,最後讓學生說說這兩個信息的關系。只有學生能有條理地表述各個信息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
2. 指導信息中蘊含的意思
受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低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理解題目的意思,這時老師需要及時地指導題目中蘊含的意思,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述題意。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題目的意思轉化成了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47頁第3題:其中第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怎麼解決,那麼老師可在此處作適當的鋪墊。「要求籬笆長多少米,其實就是要我們求什麼問題?」通過鋪墊學生就會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這個長方形菜地的周長。
3.聯想信息之間關系
有些題目中信息比較隱蔽,不易察覺,或者信息的數量雖然較多,但與所要解決問題並不一一對應。如何才能讓學生准確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實驗證明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選擇有用信息。其實培養學生聯想信息之間
2.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讀題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融入讀題能力的培養。現在很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會對知識死記硬背,當遇到一些需要理解性的問題時就顯得束手無策了,能把學習的知識運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最近我們做了這樣兩個數學測試題:第一個是列出一個很直觀的算式,包括了一百以內的減法和整除法;第二個是應用題:食堂有3袋大米,重300千克,兩袋麵粉重120千克,問食堂里的大米比麵粉重多少千克?針對這個測試,我們在不同學校的不同班級(均為二年級)進行了測試,在最後的測試中,我們發現了在二年級的學生中,對於第一個算式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快速的算出來。而對於第二個,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做出來了,百分之四十的人沒有做對,還有百分之二十五束手無策,無從下手。其實這兩道題都非常簡單,都是一百以內的減法和整除法,只是第一是用直觀的算式,而第二個是應用題,測試的結果卻大相徑庭,這就是典型的讀題能力欠缺的表現。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要引起對讀題能力培養的重視,加強小學生的讀題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體會到應用題的趣味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小學低年級數學讀題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對應用題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去閱讀並愛上閱讀題。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而對於小學生來講,他們是剛剛從幼兒園的游戲教學中走出來,雖然身體走出來了,心靈並沒有完全走出來,如果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就會覺得學習很枯燥不好玩,加上應用題本身的枯燥性和復雜性,學生自然就不會再有練習應用題的興趣了。所以說,要提高學生對應用題的興趣,就要從學習內容入手,讓學生體會到應用題的趣味,這樣自然而然就能夠提起對應用題的興趣了。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改革中首先是對課堂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在課堂上,要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比如開展一些針對於鍛煉讀題能力的競賽活動、討論會等等,小學生的好勝心和自我表現慾望都很強,通過開展這些活動,並設立相應的獎勵制度,調動學生的表達積極性;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多選材一些簡單而又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應用題,題材元素可以運用吃的或者玩的。小學生喜歡吃和玩,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比如說蘋果、玩具、火柴、糖果、還有本班上的同學作為計算基礎等等。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前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沒有針對於提升讀題能力的訓練。同時,如果有一些學生對應用題失去了興趣或者聽不懂,還可能出現教師在講台上連綿不絕地講,學生在下面打瞌睡的狀況。這種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覺得學習枯燥無力,學生的注意力沒有集中起來,沒有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無法提高,提升讀題能力更是無從談起。因此,要加強讀題能力的提升就要從這種教學模式入手,要將課堂上教師是主體的觀念轉變為課堂上學生才是主體。教師的教學重心要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思考和探索及學習能力提高的模式上來,加大應用題教學的力度,可以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讓學生積極的去閱讀和思考,可以開展一些應用題算術比賽之類的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比對課本的「透徹分析」更有效果和價值。
三、多角度導入教學,提高讀題能力
數學的學習就是要使學生具備獨立的運算能力,要能將數學算術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要能夠熟練的掌握多種閱讀方法,比如說重音閱讀法、理解閱讀法和比較閱讀法。熟練的掌握這些方法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教師可以根據要學習的知識點安排學習內容,並向學生提出閱讀的要求,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思考。通過反復的閱讀加思考,再多加練習,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教師應努力為學生製造閱讀的環境條件,准備具有針對性的備課和資料。同時,閱讀也不能僅僅限制在應用題上面,應該拓展閱讀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一旦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可以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生可以快速准確的閱讀應用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節省了學習時間,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培養小學低年級數學讀題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有了興趣,再教授以方法,熟練運用對比閱讀法、重音閱讀法和理解閱讀法等方式提高讀題能力。當然,在閱讀訓練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懷疑的態度,要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從被動的去理解問題到主動的去分析問題,只要這樣持之以恆,就一定可以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
3. 小學二年級,做數學看不懂題目,不會讀題,怎麼辦,理解能力差
情況和我類似,我的數學也不好,爸媽很用心教,我也用心學,但不見效內果。後來他們明白了,是我容缺少自己做題目的經驗,一路都是父母幫助是不可能成功的,頂多是個書獃子,你應該給予她鼓勵,讓她學會獨立思考,你要不惜花費大量時間讓她思考,這是很有效的。我就是這樣過來的。而且,你要耐心,不要常常生氣,女兒會傷心的。
這是我的建議↖(^ω^)↗加油哦~
4.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培養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學得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好。可做作業卻錯了一大片;考卷發下起來以後,學生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么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歸結為不認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我們開始反思,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何會如此薄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分析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
1.教師教學方面的原因
(1) 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
(2)包辦代替使學生形成依賴。課後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有了依賴性。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自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
明白,而學生沒學會,就覺得是學生能力不行,其實這都是老師急於求成的後果。
2.學生自身的原因
(1)知識儲備少
小學生識字量有限,在讀題中往往會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於是便有了「讀半邊字」或者索性就跳讀的現象,導致弄不清題意;即使能勉強讀完的,但或者停頓錯誤,或者不明白字詞意思,也會弄錯題意。例:一些學生不認識題目要求中生字,蒙著來,就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含義。
(2)消極的心理因素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
①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於學生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於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做題時孩子們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辦事。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
②懶惰心理
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更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
(3)不良的審題習慣
很多學生作題急於求成,讀題時,缺乏耐心、細心,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讀題時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如題目中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等。遇到長的題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讀完,斷章取義,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隨便猜測,而不去認真的朗讀思考。
二.教給孩子有效的審題方法
(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2、咬文嚼字,讀懂題。咬文嚼字就是要善於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是學會審題的最高境界。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並能在此處仔細品味、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便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詞、句的准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點點,把重要的字詞做上記號,提醒自己注意。當然,所謂的大聲朗讀只能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真正考試時只能是默讀。
3.強化訓練,及時鼓勵。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對於圈對關鍵詞並解答正確的學生,我還給予作業或考試卷上加分法來激勵,正是基於這種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指導和訓練,因而,所教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解題的准確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觀察是審題全面的保證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同時,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5.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閱讀能力的培養
對於學生在應用題掌握較差的原因有:
①審題不嚴,忽視了條件與問題的關系的詞語;
②對問題的要求不明確;
③條件與條件之間的關系沒有搞清楚;
④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沒有搞清楚;
⑤數量關系不明確;
⑥根本不理解題意而亂做;
⑦也有一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勉強會做,而讓其獨立解答就錯誤百出,或條件和問題稍有改變,就解答不出來。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 一、掌握分析 (1)學會認真閱讀應用題,理解題意,分清條件和問題;
(2)學會運用動作、圖解、畫圖等方法表示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
(3)學會運用綜合法或分析法分析應用題。通過解析的實踐找出題中的數量關系,從而進行判斷、推理、選擇演算法。
二、列式計算 (1)口頭或書面做解題計劃;
(2)先用分步列式後用綜合算式;
(3)能根據算式正確、迅速、合理地算式;
(4)正確使用單位名稱;
(5)根據問題寫答數;
(6)自覺進行驗算或估算。
三、會復述講解 (1)會把應用題中的主要內容講述出來;
(2)會根據條件和問題敘述解題計劃和列式計算的步驟;
3)會按照數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復述選擇演算法的依據;
(4)會正確地讀出算式、講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5)會從應用題的問題出發,敘述推理和列式;
四、會編題 1、自編應用題;
(1)根據兩個已知數提(或補足)問題;
(2)根據一個已知數和問題,補充缺少的已知數;
(3)根據實物、圖表、線段圖或表演動作編應用題;
(4)根據故事內容或某一件事實編應用題;
(5)根據算式或演算法編應用題;
(6)仿照課本上的應用題自編。
2、改編應用題:
(1)把某一種簡單應用題改編為另一種類型的簡單應用題;
(2)把幾個有連續性的簡單應用題組合成一個復合應用題,或把一個復合應用題改編為幾個有連續性的簡單應用題;
(3)把未知數改為已知數,把已知數改為未知數,編成一道或幾道逆運算的應用題;
(4)把應用題中的某一個已知條件,分解為兩個已知條件,使計算增加一步,或把應用題中的某兩個已知條件合並為一個已知條件,使計算減少一步。
五、掌握解答步驟 第一步:弄清題意。
看到一道應用題,不要匆匆忙忙拿起筆來就算,而是應該認真讀題,弄清題目的意思。
第二步:分析數量關系。
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要對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行全面地分析研究,分析已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已知數量和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這一步比較困難,也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
第三步:列式計算。
在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確定演算法,明確運算順序。這時就可以列算式了。
第四步:驗算。
我們要學會驗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養成驗算的習慣。因為我們不掌握驗算的方法,只是把題目從頭到底再做一遍,什麼也查不出來,起不到驗算的作用。應用題做錯一般有三種情況:
1、列式錯誤。這是由於題意理解錯了或是數量關系分析錯了所造成的。
2、計算錯誤。有時列式並沒有錯,可惜算錯了。 3、單位名稱寫錯或漏寫。
以上三種錯誤,後兩種還容易查出,而第一種錯誤比較難查出來。通常有以下幾種驗算方法:估計法、代入法、替換法。
第五步:寫出答案。
總之,我們要為我們的學生多思考,多鑽研,多開發學生的智力,讓我們的學生在應用題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6.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閱讀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的審題是否准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解決問題准確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針對學生解決問題時在審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讀題困難
1.文字閱讀困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碰到讀題困難,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既有識字上的障礙,又有理解上的困難。隨著學生識字量逐步的增大,讀題困難集中到理解這一點上。尤其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讀懂題意成為最突出的問題。而很多學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題意。
2.獲取信息不全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更大的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挑戰,他們得根據學習的需要,通過閱讀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特別是隱含條件。還有一些圖文結合的解決問題,條件給的不明顯,需要從圖中或文字中去挖掘,這樣的題學生比較困難。
如在教學《用連除解決問題》有這樣一道練習題:18片鈣片裝一瓶,小輝每天堅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葯夠吃幾天? 18÷3=6(天), 學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卻忽視了「早晚一次」這條信息(即每天需要吃兩次),學生沒有完整的提取題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識經驗匱乏
受到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驗比較粗糙,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這些生活經驗的不足,往往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錯誤。如人教版二下第95頁第8題,學生在解決「下半場2隊得了( )分」這個問題時,由於缺少生活經驗,沒有讀懂籃球賽上下半場比分之間的聯系,直接回答:「下半場2隊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課程跳出「人為應用題」的框架,改變問題情景的呈現方式,由單一的小情境逐漸轉向包含多元信息的問題情景。當題目有很多的信息時,學生往往不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抓到本質的東西,不會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審清題目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學生對於這種抽象數量關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四上第48頁第7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出現如下錯誤:16×3﹣16=32(元);16×3÷(3+1)=12(元)。此類錯誤原因在於學生對「買3棵送1棵」這句話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將其中隱含的信息分解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從而使問題指向不能,解題思路混亂。
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必須隨著學生認知特點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必要、適時的審題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及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讀題,理解題意
1.有序的讀取信息和問題
低段解決問題的題材開放,呈現形式豐富,主要有圖畫、對話、表格等,這對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讀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必備的環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低年級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把這些所謂的「信息」過目了一下,就急於動筆,沒有看清題目中的數據、問題以及關鍵字的意思。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收集信息加強指導。在呈現情境圖後,圖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圖中信息的順序,然後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是先看的條件,「②」是後看的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可以標出「①②③」。如一年級下冊第71頁的第11題: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題目的意思,然後問「你覺得這兩個信息哪個放前面更合適些,最後讓學生說說這兩個信息的關系。只有學生能有條理地表述各個信息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
2. 指導信息中蘊含的意思
受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低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理解題目的意思,這時老師需要及時地指導題目中蘊含的意思,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述題意。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題目的意思轉化成了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47頁第3題:其中第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怎麼解決,那麼老師可在此處作適當的鋪墊。「要求籬笆長多少米,其實就是要我們求什麼問題?」通過鋪墊學生就會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這個長方形菜地的周長。
3.聯想信息之間關系
有些題目中信息比較隱蔽,不易察覺,或者信息的數量雖然較多,但與所要解決問題並不一一對應。如何才能讓學生准確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實驗證明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選擇有用信息。其實培養學生聯想信息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很不錯的方法。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5頁,科技園上午有遊客852人,中午有265人離去。下午又來了403位遊客,這時園內有多少遊客?全天園內來了多少遊客?理解了題目中的三個信息後,先讓學生讀一個問題,想問題的意思,思考與解決這個問題有直接關聯的兩個信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這時園內有多少人?」也就是「現在園內有多少人?」,與這個問題有直接關系的兩個信息是:「下午來了403 位遊客和中午還留下多少遊客」。說到這里,學生可能會興奮地指出這道題應該先求出中午留下的遊客人數,再求出這時園內有多少人。解決第二個問題前,教師再次讓學生細讀問題,比較與第一個問題有什麼不同,即體會問題的意思,然後依舊思考與這個問題直接有關的兩個信息是什麼?很明顯,學生找到了與之相關的信息,提出了兩組相關聯信息:上午園內人數與下午園內人數、現在園內人數和已經離去人數。通過聯想推理,梳理了錯綜復雜的關系,明晰數量關系,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二)數量關系,分析到位
數量關系是指解決問題中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理解數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所以從解決問題教學的一開始,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著重抓好分析數量關系這一環節。如爸爸的身高是170厘米,比丁丁高45厘米,丁丁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誰和爸爸在比,即把第二個信息補充完整,2.爸爸和丁丁的身高誰高,誰矮?3.爸爸的身高可以看成兩部分,一部分和丁丁的身高一樣高,一部分就是比丁丁多的45厘米。4.去掉比丁丁高的身高,就是丁丁的身高,所以得用減法計算。通過這樣的分析和說理,使學生能夠將數量關系從解決問題的情節中抽象出來納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那麼學生就僅依靠對題中某些詞語的臆斷或盲目嘗試來選擇演算法,比如看到多就想到用加法,看到少就想到用減法。
在理解數量關系之後,讓學生體驗觀察、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引導性的問題,有條理的分析過程。通過反復訓練,既能發展學生分析和推理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解更復雜的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此外,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審題訓練來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正確的解題,審題是關鍵,因此教學中必須多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使學生能認真細致、全面准確地審題,養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為解題做好充分的准備。
7. 如何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學生讀題能力的培養
你好,應用題來對孩子綜合能源力要求比較高:
1、首先要求孩子要能讀懂題意,閱讀理解能力必須要培養;
2、理解題意還要能將公式定理、數字和題意結合,做出列式解答;
3、解答過程中,還要要求計算不出錯,對孩子計算能力也是種考驗。
所以,如果孩子應用題做得不好,建議參考這幾點,對照孩子哪裡有不足,加強練習即可。
8. 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數學文字題理解能力差,不會做怎麼辦
① 首先要對於基礎的數學概念,知識點的深刻理解!
比如學了乘法,除法的含義,對應的就有倍數關系應用題(平均數,和倍,差倍,歸一,歸總等題型),理解了分數應用題中量率對應才會去運用到解決問題中,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的核心數量關系。
關鍵詞語都是和基礎數學概念有很深的聯系,比如倍,平均分,比,份等等,如何結合關鍵詞,建立數學分析模型才是重點,鼓勵孩子邊讀題邊畫圖,實際上就是讓孩子經歷讀題解構的過程。
② 多去接觸不同題型,多運用!
從二年級的基礎兩步應用題開始,逐步到和差問題,和差倍問題,移多補少問題等等,都是從基礎題型到比較復雜的數量關系題型過渡,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能過於著急,保證扎實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多接觸復雜題型,從簡單到復雜實際上也是經歷轉化思想的運用。比如基礎差倍問題,和幾倍多幾的差倍問題。不要強記公式,要讓孩子經歷思考的過程,這樣才能歸納,為己所用。
9.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最難教,學生最難學的就是各章中的應用題,而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應用題與我們的生產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它能引導我們解決許多生產生活中的事;應用題的學習,同時也是鍛煉學生勤於思考、善動腦筋、開拓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讀題 分析 概括
正文: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最難教,學生最難學的就是各章中的應用題,而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應用題與我們的生產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它能引導我們解決許多生產生活中的事;應用題的學習,同時也是鍛煉學生勤於思考、善動腦筋、開拓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改進應用題教學方法、提高應用題教學質量是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下面,我就個人的數學教學經歷,淺談以下幾點拙見:
一、善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
應用題其實就是那幾類題,概括出了解題規律,學生只需認真讀題一定能准確作答。如六年級上冊中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幾章中的應用題,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這幾章中的應用題大致分為這幾類: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一個數×幾分之幾;甲比乙多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甲比乙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甲比乙多或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用多或少了的÷比後面的,哪一項不知道就把它設為未知數。百分數的應用題只需要將幾分之幾改成百分之幾。這樣學生拿到題目後只需認真讀題從而分析是哪一類題,再代入關系式定能准確作答。
二、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
讀題是基礎,應用題教學必須在讀題上狠下功夫。讀題就是理解題意,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解答應用題前,至少用心地將題目讀三遍,然後從題目中的關鍵詞、句入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如:六年級植樹60棵,五年級植樹棵數是六年級的80%,五年級植樹多少棵?「80%」表示什麼意思?誰的80%?一條褲子80元,是一件上衣的160%,一套衣服多少錢?「誰的160%」?一幅圓形畫框用了1.8米木條,這幅畫的直徑、面積分別是多少?「1.8米」表示這個畫框的什麼?……用這樣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有利於學生又快又准確地解決問題。讀題必須認真,仔細。通過讀題來理解題意,掌握題中講的是一件什麼事、經過怎樣、結果如何。通過讀題弄清題中給了哪些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麼。實踐證明,學生不會做,往往緣於不理解題意。一旦理解題意,其數量關系也將明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理解了題意就等於題目做出了一半。當然還要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
三、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
解答應用題的另一關鍵是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數量關系是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只有搞清數量關系,才能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恰當地選擇解法,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式子,通過計算進行解答。如:「六年級有男生16人,比女生少20%,女生有多少人?」分析題目中的關系式:男生人數=女生人數-少了的人數,再結合概括的幾類應用題關系式:甲比乙少幾分之幾那麼就給乙-乙×幾分之幾,從而就能順利解題。另外,訂正練習時也應重視讓學生進行口頭分析。
四、解題的切入點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數學新課程標准》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中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實用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為了改進並加強分數應用題教學,使它們能夠恰當地反映實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目的性和實踐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學質量。教學中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可以通過提取「班級的人數、人的年齡、熟悉的水果」等貼近生活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學生活。
五、選擇學生熟悉的事物作題材
應用題本身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實際生活。所以,教學時,不一定照搬例題或課後練習題,而是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出發,讓學生在具體事例中尋找數學問題,把數學知識具體化,讓學生感到數學也有趣味,通俗易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具體操作中,選擇例題和習題內容時,都要考慮到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素材。例如:學習完《百分率》後,我讓同學們先看看班上當天缺席幾個人,再讓他們求出缺勤率和出勤率各是多少,最後,我問大家:「假如今天我們班同學全到了,出勤率應是多少?出勤率能大於100%嗎?」同學們對這些熟悉的內容可感興趣了,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
六、練習題的設計要循序漸進
每節新授課中,為了鞏固新知,練習都應恰到好處,檢查學生能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否把所學知識用到變化了的情境中去,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邏輯性、創意性。教師設計的練習題應有層次性,有適當的坡度,有一定彈性,因為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需要一個逐步內化的的過程。如,教學《圓柱與圓錐》時,我設計的練習題依次是:一個前輪寬1.2米,直徑1米的壓路機,每分鍾轉動15周,一分鍾前進多少?壓過路的面積是多少?這樣循序漸進,有利於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七、重視驗算訓練
驗算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自我評價能的重要步驟。在教學中, 重視對學生驗算習慣的培養,加強對驗算方法、步驟的指導,是提高應用題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例如:稻穀的出米率是70%,要碾米350千克,需要稻穀多少千克?有的學生出現350×70%= 245(千克)的錯誤解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想一想:要碾米350千克,需要稻穀245千克是否符合 客觀實際呢?從而判斷答案是錯誤的。再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理解「70%」的意義,就是表示大米是稻穀的 百分之幾的數,得出,稻穀千克數×70%=大米的千克數,找到了正確的解題方法,350÷70%=50 0(千克),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
總之,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思維、積極探索,要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重點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抓住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舉一反三,精講多練,學會概括歸納不斷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