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考試存在哪些問題
(一)教師備課
備課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堂課教學效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是否充分。但長期以來,有些老師們對備課存有極大的應付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
1.備課與上課脫節,無實效。有的老師完全局限於教參,沒有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感悟,僅在教參和學生間起一個傳聲筒的作用;有的教師則把備課當成是應付領導檢查的工具,備課時既沒深鑽教材,也沒經過自己細致的構思,形成考慮周全、條理清楚的授課思路。多數備課是在抄教參,簡單化、模式化嚴重,與上課基本是「兩張皮」,沒有實用價值;還有的老師,平時基本不備課,專等檢查前突擊完成,備課的作用完全沒有發揮。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很多學校提倡集體備課,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實現資源共享,但很多老師「發明」出「一人備課,多人使用」或者「分攤備課,集體共用」的輪流備課制,從網路上復制下載的現象十分嚴重。
2.備課只關注局部而忽視整體,只關注教材內容而忽視教學中的「人」。教師通常只注意思考一堂課的教學設計,而忽視對一個單元板塊或整冊教學的研究和規劃;即便是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師經常也只是注意思考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只注重思考教師的教學思路,卻忽視學生的課堂活動,忽視學生多方面的發展狀態和需求,忽視學生可能做出的反應,只注意思考面向全體學生的劃一目標和統一要求,卻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研究及針對「具體個人」的彈性化設計研究,造成教學設計缺少規劃性、前瞻性和創造性。
3.只重視當堂教學,忽視教學後記。教後記應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情況的及時反思,應是以反思為主的融理論思考、教學實踐的反思型筆記,能有效地推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但多數教師未加重視,往往是三言兩語應付而過,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
4.教案缺乏完整性、實效性。
(1)教案項目不夠齊全,少數教師沒有寫課前准備、作業布置、教學反思等。
(2)少部分教師的教案過於簡單,只寫大的教學環節,對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的優化措施體現少。
(3)存在少部分教師機械抄襲其他教師教案與出版社發行的現成書本教案的現象,教案缺乏獨到見解的教學設計。
原因分析:
一是語文老師課時負擔重,作業批改量大,且大都兼任班主任,日常教學事物繁雜,加之語文備課的時數太多,語文教材又頻繁修訂,老師的備課壓力很大。二是很多教師未能正確認識備課的重要性,未能認識到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對備課存在嚴重的應付心理及惰性心理,未能踏踏實實走進文本,未能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學生實際進行教材處理、環節設計,出現了備課上課脫節的現象。三是學校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一般只看結果,對備課中出現的問題沒有採取有效的杜絕措施,導致備課走入「惡性循環」。
(二)課堂教學
1.教學目標不明確、不準確、不全面
審視我市的小學語文課堂,有的老師不明白自己的教學目標,不知道自己的這堂課究竟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有的老師的課容量太大、節奏太快,加重任務,拔高要求,脫離學生實際;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連續不斷地講話,連珠炮式地提問,手忙腳亂地演示,學生慌里慌張地對答,快速掃描式地觀看,整堂課沒有靜心讀書的時間,沒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沒有情與情的激盪,知識如浮光掠影,訓練似蜻蜓點水,讀書似小和尚念經。
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教學目標制定缺乏科學性。缺乏科學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問題:
①教學目標制定不準。「不準」意味著要麼偏高要麼偏低,也就是與學生認知特點,現有水平不符,與教材要求有差距,出現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現象。如低年級閱讀教學主要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讀課文中學習識字,在讀課文中學慣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而不少老師往往拔高要求,引導學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級教師教學《烏鴉喝水》這課時,讓學生思考:烏鴉為什麼喝不到水?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很明顯,這樣的教學要求就是對年段目標、對教材要求把握不準。類似這種拔高教學目標的現象在「積累」的教學中存在更多,本只要求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讓學生背下句子的含義;本只要求熟讀、大致了解詩意的兒童詩,偏偏要讓學生逐字逐句去解釋。
還有個別現象是教師低估學生的現有水平,目標定位過低。如,三年級教學認讀生字仍像一年級一樣,由老師帶著學生「聲韻分開拼讀」,目標定位不是「學」而是「教」。
②教學目標制定不全。新課標在教學目標制定方面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要求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從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三維目標不能有機融合,顧此失彼。大多數教師注重知識的講解、灌輸,把考試作為終極目標,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忽視對所習得方法運用上的指導,忽視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與培植;或者三個維度的目標完全割裂,平均用力,一節課試圖三方面目標同時實現,導致語文課成了「四不像」;或者過於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偏離了語文教學的主渠道,把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
③教學目標制定不明。有的老師目標隨意性極強,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目標缺乏系統性、連貫性;有的老師甚至自己都不明確教學目標是什麼,應該怎樣去落實,目標制定極為模糊,教學目標的導向性無從談起。
原因分析:一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定勢及應試思想的影響。由於考試內容偏重知識體系,為追求高分數,教師過於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過於重視知識傳授。二是教師對三維目標的認識尚模糊,不明確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因而在處理過程中顧此失彼。三維目標在落實的過程中應該是有層次的,語文知識與能力仍是主體,在這基本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實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關注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另外,三維目標應是互相滲透、有機融合的,而不是將三個維度簡單疊加。
2.教學策略選擇不明確、不靈活、不恰當。
教學策略是教學的生命,所謂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取的解決一系列教學具體問題的行為方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的選擇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策略選擇不明確,隨意性大。教師課前准備不充分,不能「吃」透教材,「析」透學生,策略准備不充分,課堂教學雜亂無章。(2)教學策略單調,缺少靈活性。面對新的課程標准,面對新的教材,很多老師沿用的仍是一兩種陳舊的教學策略,課堂缺乏活力,氣氛沉悶。(3)策略運用不恰當,不深入。存在「虛」(弱化語文的工具性,訓練不扎實,不到位)、「鬧」(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雜」(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碎」(零敲碎打,忽略整體性)、「偏」(強調接受性學習,重視雙基)等問題。
原因分析:一是教材沒有「吃」透。教師課前沒有深鑽教材,對課文缺乏整體感悟,對文字的組合,蘊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沒有有準確的把握,沒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考。二是學生沒有「析」透。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沒有分析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預設。三是預設沒有「做」透。教師缺乏課前對教學過程的預先設計,對專業和知識的預先准備,以及對課堂動態變數的預先思考。以上原因導致教師上課時隨意性較大,要麼教學策略單調,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麼隨意運用幾種教學策略,走了一個「熱鬧」的過程,卻無實際效果。
教與學的方式方法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間缺少交流、互動。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基本職能是照本宣科,無視學習的主體,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愛好,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思維受到窒息,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被銷蝕,學習熱情和興趣被消磨,個人發展被嚴重阻礙。具體表現在:(1)教師仍佔主體地位,灌輸式教學佔了主流。課堂上仍然是「我講你聽」、「我教你學」,更有的老師會將所謂的問題答案讓學生抄寫下來去死記硬背。課堂教學的一切環節步驟都是圍繞教師的預先設計進行,學生只是一名聽眾,沒有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可供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甚至不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與觀點。(2)教師是為了成績而教,學生是為了成績而學。很多老師的課堂教學中仍存在重知識,重標准答案,重結果,重齊步走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方法,缺少動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思維僵化,只讀死書。(3)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淺嘗輒止。在新形式下,有的老師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但由於教師對其研究不透,利用不當,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被採用,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浮華熱鬧,實效性差。
原因分析:一是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教師仍沒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傳統思想,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沒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沒有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二是「成績第一」的思想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片面追求教學成績,把分數作為落腳點,只要能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寧可採用「滿堂灌」的形式,影響了對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三是部分教師存在一定的思想惰性,習慣了墨守陳規,不願去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3. 語文雙基教學不務實、不落實、不扎實
「語文雙基」的時代內涵是什麼?所謂雙基,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指語文知識:字、詞、句、篇;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現在,准確、高效的口頭表達能力是雙基,收集、處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雙基。課程標准淡化「雙基訓練」,有的老師認為就不要雙基訓練了,這是對課程標準的一個誤解。中、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打好基礎,必須進行雙基訓練,這是良心。我們需要沉下來思考的是,我們要對「雙基」賦予新的內涵。
以往調研,我們在每堂課結束前十分鍾,都要針對這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一次簡單的小檢測,做與課上講解相關的小練習。檢測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字詞書寫不規范、不工整,還有部分學生不會寫或錯別字多。一個小練筆,學生提筆有千斤重,半天動不了筆,即使動了筆,也寫得語句不通,文不達意。
究其原因,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熱熱鬧鬧地走過場,認認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實實地「講」與「問」,對「雙基」教學不重視,對語言訓練不落實、不到位。難認的字不多念幾遍,難寫的字不多寫幾次,不辨析字形,該認的字不認,該寫的字不寫;該解釋的詞不解釋,該辨析的詞不辨析,該品味的句子不反復品味,在課堂上不摳詞摳句;該積累的不積累,該歸納的段意不歸納,至於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識,標點符號知識更是一溜而過……導致寫字質量滑坡,錯別字增多,詞彙量下降,語言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低年級識字教學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語文教師沒有把識字、寫字教學擺在突出位置,缺少時間保證、指導保證、練習保證。小學各個年級都應重視識字、寫字,都應重視詞句教學,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工程、基本任務──認識3000常用字,會寫2500字,會用6000詞,絕不能馬虎。否則就會重點不重,基礎不牢,長期下去將後患無窮。
4. 五大領域教學費時多、負擔重、效率低
(1)識字寫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①識字教學方式強調以課堂為中心,忽視學生自主識字,通常以記、讀、背、寫為主,課後很少引導學生實踐、積累漢字,學生學習漢字回生率高,識字遠離生活。
②「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一視同仁,增加學生學習難度和學習負擔,讓學生感到學習漢字很困難,枯燥無味,缺乏情趣,學生參與教學興趣不高。
「語文課標」適當增加了第一學段的識字量、減少了寫字量,確立了「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體現了「多識字少寫字、提前進入閱讀」的指導思想。長春版課標教材都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標」的思想,採取「多識少寫、識寫分流、分進合擊」的編排策略,為我們創新識字寫字教學、大面積提高識字寫字教學質量提供了資源、創造了條件。不少教師對這些編排意圖和特點沒有認真分析研究,沒有把握住「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要求。(「認識」的要求是讀准字音,整體認清字形,能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認讀它,對識字處於整體感知水平;「會寫」的要求會讀、會寫、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所以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出現識寫不分,認識的字和要求寫的字一起教,或者把要求寫的字作為要求認的字來講的現象。
③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沒有突出出來
識字教學是要建立音、形、義之間的多向聯系,而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平均用力的情況,這就有待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調查,確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齡前兒童口頭上會發很多音,了解許多字的意義,但多不能掌握字形。因此對低年段的學生來說,字形教學是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 小學語文考試中存在哪些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
一、存在問題復
從制整張試卷來看,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從按要求寫韻母或音節一題和補充音節、連線等題可以看出,學生基本上都滿分,除了這些,其他的題失分的地方還很多。如第六題讀一讀,畫一畫一題,學生畫的圖與實物差距很大。還有第十題讀兒歌,回答問題這一題,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較差。往往是牛頭不對馬嘴,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在一個就是個別學生的字寫的不規范,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
二、整改措施
1、雖然拼音學完了,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滲透拼音教學,努力讓學生能靈活運用漢語拼音.
2、書寫方面。平時每次作業都應該嚴格要求,對於不認真書寫的作業應當堅決要求學生重寫。平時要交給學生一些練字的方法。平時作業要少而精,要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避免學生為了求快而降低質量要求的現象發生。
3、讀短文回答問題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的培養。
4、教育學生平時學習中要注重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讓孩子多見一些練習題型,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仔細審題、獨立答題、想好了再下筆、完成所有練習後還要認真檢查的習慣.
3. 小學語文試卷分析
一份試卷的分析,要做到科學、准確,要進行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等計算測定,然後根據測試的目的,例如,是水平性測試還是選拔性測試,從試卷、教學、學生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有這樣的思考層次,供參考:
1、對於試題本身的認識和看法;
2、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反饋情況;
3、問題梳理,問題背後反映出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
4、改進措施,對今後工作的思考。
4. 小學語文試卷分析分析試題對教學有何指導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是:1.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2.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3.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4.培養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鑒於此,現就我校實際,以小學1—6年級期末檢測語文試卷為例,看小學語文新課標評價建議的相關要求。
通過對本次小學1—6年級語文試卷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其命題目的及特點。整套試卷命題依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緊扣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體現了「三重」原則,即重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識字能力、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積累運用能力),重創新(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現了「三維」目標。試題特點如下:
1、加重了基礎知識的考查與評價: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性學科,從小打好基礎,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實基礎,明確要求,扎實訓練。在本套試題中對字詞句的考查可謂面全樣多:選正確的讀音,看拼音寫字,形近字組詞,補充成語,選填關聯詞語,按要求寫句子,縮句,擴句,比喻句,擬人句等多種句式的變換,以及加標點,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見,我們今後的課堂應該讓學生在課內識字、練字、用句,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基固本。
2、做出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積累」的導向:這次質量檢測的各年級試卷都注重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如二年級題中的4小題把成語補充完整,四年級的第二大板塊「善於積累」中的 「寫出和人、水有關的詞語」,把「霧鎖山頭山鎖霧」補充完整,並感受奇妙之處, 「請你回想本學期要求背誦的內容,把句子補充完整等等。以上試題源自教材,題目的形式又有別於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注重了語感的培養,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體現了「新課程標准」的要求,對今後的語文教學起到了明確的導向作用。
3、落實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與評價:《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在公民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本套試題側重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與評價,例如:二年級的 「我的小嘴兒真會說」,三年級的 「我會說」,五年級的 「能說會做」以及六年級的 「我最想說的話是……」等,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容忽視。
4、「閱讀」、「情感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靈魂,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
如一年級的 「讀一讀,填一填」中的比一比誰大誰小;六年級的試題內容:「關於鳥的故事」中的「邊讀邊想邊做」各題,是對學生語文閱讀綜合能力的考查,有對學生理解能力、觀察能力的考查,也有對學生知識積累、知識遷移、知識拓展的考查。四年級「開卷有益」部分中的「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請你試著用一句格言式的話寫出來」。我們知道,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慢功,需要的是慢慢的品、慢慢的讀,在讀中再有一個消化和理解的過程,這樣才有可能內化為語文素養,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提醒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是「教教材」,盲目做題,而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給方法,培養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文閱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感悟,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達成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命題的整合。我們應拓寬命題思維,拓展命題空間,打破學科界限,貫通學科與生活的聯系,賦予試卷豐富、多樣的功能,盡可能使有限的試捲成為融合聽說讀寫、整合三維目標、匯合課內外知識的載體,從而全面綜合地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這一點中,對於閱讀板塊的考查,我認為應努力做到「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原則,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和遷移的綜合能力。
閱讀題設置得如何,經常被視為衡量一份語文試題「技術含量」高低的重要標准。事實也往往如此。在平時的測試與考試中,能真正測試出學生閱讀能力與水平高低的,閱讀板塊,往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閱讀題的設置,應要贊成「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題思路,也即「知識在課內,取材於課外」,換句話說,也就是閱讀題的測試材料應完全取自於課外。
與此同時,從教學的導向來看,測試卷中的閱讀題如果來自於課內,容易產生教師上課或復習期間猜題押寶現象的發生。此舉,或造成教學過程中的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重點,題無巨細式的講解與分析;或造成在復習期間的重復訓練,題海戰術,無端浪費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從而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從我們日常的教學情況來看,一些教師為了試題中的一篇課內閱讀題,在復習期間往往會准備幾十篇甚至於上百篇的課內段落讓學生去練習,甚至背誦標准答案。如此復習與教學,我們的孩子豈有不厭學之理?
題例:閱讀題《蠟燭》(四年級)中有一題:在橫線上填寫出一句與蠟燭的精神有關的古詩詞句子。
【試題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了,價值取向是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適度地超越文本。】
對於「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題原則,或許我們中間的一部分教師會質疑:難道我們的文本教學不需要了嗎?產生這種想法的教師,其實是對閱讀的內涵與本質了解不夠造成的。閱讀題,考的並非只是閱讀材料中的幾個知識點,而更多的是,通過閱讀材料,考查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與理解水平。而這一閱讀能力與水平的形成,是一個螺旋上升、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滴水成冰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每一個單元到每一冊教材的編制,都是各類專家經過反復論證與謹慎推敲過的。這些內容不同,體裁各異之文本,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形成了一冊冊具有知識結構系統化,能力訓練序列化的教材。通過一篇又一篇課文的學習,一個又一個知識點的落實,目的正是為了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有「教材是個例子」的說法。反之,如果撇開課文,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謂的課外閱讀,那隻會是捨本逐末、語文就會像斷線的風箏,無從把握而失去方向,失去歸宿,就更談不上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與高效率了。
一份好的試卷,首先要能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個階段學生該學科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一個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成績,知道自己以後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夠體現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對教師的教學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相信,以課程標准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新要求為指引,來研究命題新思路,探索復習新策略,一定能夠使語文考試真正成為評價語文學習的客觀工具,成為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動力,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作出實際的貢獻。
5. 小學語文試卷分析怎麼寫
1、對於試題本身的認識和看法;
2、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反饋情況;
3、問題梳理,問題背後反映出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
4、改進措施,對今後工作的思考。
(5)抽考小學語文答卷存在問題與分析擴展閱讀:
從學生答題來看,大多數同學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答卷認真,字跡工整,卷面整潔,但少數學校的學生在這些方面還很差,字跡不夠工整,塗抹、修改的比較厲害,班級與班級之間試卷有明顯的差異,從學生的字體到卷面的整潔程度,說明與教師平時的要求和指導不夠。
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新課標,吃透新教材,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習能
6. 如何提高小學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一所學校聲譽的好壞都取決於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現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幾點看法:
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一是向學生講道理,告訴他們我們來到學校就是為了學習;二是告訴學生他們這個年齡就是最適合學習知識的年齡,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會徒傷悲的。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方面著手。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熟悉文本內容、准備教學內容,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感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可以從心理學方面來考慮,我們要給學生自信心,當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時去表揚他,讓他知道,我能學好這門功課,我有信心學好這門功課,這樣他就會逐步對這門功課感興趣。學生有了錯誤,不宜過多指責從而打擊他的積極性,使他產生厭學情緒。
二、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引導學生查閱課外資料;認真備課,設計最佳方案
在教學中,學生起著主體作用,而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一個好的教師就是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一個好的組織者,好的領導者。因此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課文讀幾遍,然後再看各類教學參考書,在查閱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領悟備課。同時也鼓勵學生在學習新課以前通過課外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在上課時給予表揚肯定,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自覺的學習獲得知識。這樣教師學生同時運用得來的知識會更牢固,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師除了對上課內容的准備,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學生,知道他們的知識基礎和答題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問題來研究。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他們有更多數的人參與到主動學習中。在教學中,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可以用上美術、音樂、電腦等。總之,凡是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就要利用。
三、打好語文基礎知識
1、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作為教師,我們應用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學生的思維想問題,特別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我們應尊重學生文化,貼近學生生活,走進學生世界,憑借教材用中華民族文化的瓊漿玉液澆灌學生純潔美麗的心靈,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學會做人。
2、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巧妙地藉助學生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
學知識建立聯系,寓學於樂,化難為易,既增添學生情趣,又滲透了文化素養的培養。
3、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讀與背誦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對於漢語言的精髓,在學生學習書面語言時,一開始就讓他們接觸這些精品,讓他們熟讀成誦,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品位和語文素養,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蘊,使其受用終身。
四、及時批改作業,加強培優補差工作。
布置了作業以後,教師要及時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要及時讓學生訂正。對於不會訂正的同學,教師要從旁指點,進行補差。做到日日清,當天清。學生就沒有拖拉、偷懶的問題。這是一個補差的好辦法。
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把時間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中,保證充分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地讀書、識字、交流、寫作(包括寫字、造句、寫文章等練習)把現在課堂教學中化在「多餘的情節分析,瑣碎的談話,沒有思維價值的提問」等活動中的大量時間省下來;而學生懂的,教師則堅決不講;把握教學的節奏與容量,使教學時間安排得科學合理,保證學生在課堂里,能主動積極地學習,能認認真真讀書,主動積極地思維,實實在在地訓練,學會動手操作等,扎扎實實地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學科,循序漸進地提高語文素質。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常常為了落實教學目標,而直奔「教學結果」,忽視了教學過程,使學生陷入被動局面,反之,教師遵循教學規律,重視過程教學,在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懂得主動學習。
如閱讀課應該引導學生自己真正讀懂,要讓學生有一個「讀——悟——回」的學習過程。但目前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提問,自己不主動質疑。而「質疑」是學生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反饋,也是教師教學的起點,現在教師怕學生提問沒質量,「浪費」教學時間,又怕自己無法駕馭、就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權利。實質上,指導學生能從字里行間找出矛盾,新舊知識之間發現矛盾,能換一個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那麼,語文的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有效。要讓學生自己發現這些看似矛盾、實質是問題的症結所在,當通過讀書、領悟,解決了這些疑問,就獲得了相應的閱讀能力。所以閱讀教學的過程可以是:「自學——質疑——導讀——釋疑——悟讀——練習(應用)一一存疑」。這樣周而復始,螺旋上天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能力。
3.因材施教,是提高質量的前提條件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題可做。
六、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籍,拓展知識面,提高寫作水平。(學生要有書可讀,開放學校圖書室是前提)
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個積累消化的過程,而閱讀是最好的積累。何況,多讀多寫就是學好語文的傳統經驗。因為課外閱讀的功能很大,可以豐富詞彙,提高讀寫能力;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吸收信息,儲存信息;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質。如果能在課內得到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外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逐步養成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生將大大得益。高年級則要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所謂真正的閱讀興趣表現為:喜歡讀,集中注意地讀。持久地讀,有效地讀;而閱讀的方法可以有精讀、略讀。泛讀……在閱讀過程中作些讀書筆記等。
七、影響質量的其他因素。
1.教師評價單一。重結果輕過程,重考績輕能力。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也是教師的生命線。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質量不好,那麼無論如何,他不會被認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相反,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成績非常突出,往往就會一俊遮百丑,他就可能是一位獲得過很多榮譽的「優秀教師」。以學生考試成績代替了對教學質量的評定,導致了教學管理工作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以及獲取成績的手段。教師的教學質量,除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外,還應包括學生是否愛學、樂學、會學等學習因子及動手操作、演示,參加實踐活動等學習能力方面。
2.教學設施與教學需求矛盾。
許多教學工具、設備老化、滯後、虛設嚴重。
3.學校制度在制定和實施時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一是還存在著見分不見人、見章不見人的現象。好像在實施這些制度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賦分,缺乏制度的實施者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指導。二是制度的實施都是學校的管理者(教干),實施的對象就是被管理者,使兩者處於一種對立狀態,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為,或者說是一種權力行為。
4、教師激勵機制要加強。
對教師表揚的形式、次數太少,影響教師積極性。可以設立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青年、老年教師〉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
農村教師福利待遇幾乎為零,學校辦公經費嚴重不足,制約了學校發展和教師工作積極性。
教師收入太少,低於農民工40元/天的基本標准,和其他行業差距更大。
教師政治地位不高,社會尊師重教氛圍不濃。
5、對教師培訓流於形式,教師沒有學到真本領,多數教師仍沿用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來教新教材,來教育社會化的學生。
6、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甚至背離。
提高小學教學質量的建議
在實踐中不難覺察到,小學素質教育難以推進,深層次的症結是課堂效率不高。我認為,只有通過課堂教學的高效率,狠抓教學質量,才能保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較充裕的時間和空間。
一、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領導充分重視教學工作。
1、每周校辦公會都安排研究教學工作的時間,針對存在的問題,商定有力措施。
2、領導深入教學第一線,及時了解教學工作情況,每位校級、中層幹部都擔任一門學科的教學,每周深入教研組指導教研工作,每學期聽課不少於30節,課後就教法、學法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3、備課檢查分定期查和抽查兩種形式。定期查分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檢查後留有記錄並及時向教師反饋情況。個別教師還需跟蹤檢查,督促其整改;抽查是在推門聽課後隨機檢查,在定期查、抽查情況的基礎上於期末評出優秀教案。
每學期定於期中階段檢查作業情況,分作業量大小、作業設置是否有層次、學生書寫情況、教師批閱情況等幾項,評出優秀作業。
4、加強教學管理,嚴格執行教委下發的教學課程、課時計劃,做到三表立法。每天值日校長都要巡視每班的上課、下課情況,對隨意調課、空堂、拖堂、不備課上課等違紀現象做嚴肅處理。
5、學校制定了教學質和量的評價措施。
6、學校成立了教科室,設了中心教科研組,帶領教師進行教科研理論學習,在《教科研園地》中交流教學經驗,大膽開展教學實驗。
7、每年組織一次教學研討會,每學期有專題研討會或優質課賽教。
二、加強教學研究,重視師資培訓。
1、科研先行,全員參與。
開學初傳達了教科研計劃,提出實驗要求,每位教師都根據學校教科研總課題,結合素質教育的目標任務,找出本學科的重點、特點及學生自身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確立實驗的子課題,有目的地在課堂教學中摸索實驗經驗。教師在期初有研究計劃,過程中有記錄,有階段小結。
2、教研組形成網路,教研活動有落實。
學校成立了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思品、勞動、自然、活動等十二個教研組,每周一下午大科組活動,每月一次小科組活動,研究教法、教材,開展說課、一人一課、評課活動。學習有關的教學先進經驗,並將其結合到實際教學中,增加教學中的科研成份。
3、抓教師的師資培訓工作。
學校分期分批派教師參加區級骨幹班培訓,外出觀摩優質課,鼓勵教師參加業余進修,新教師定期培訓。
7. 小學二年下學期語文期末質量分析存在的問題怎麼寫
1.得分情況
2.題目難易程度
3.每個題得分情況
4.失分的原因
5.主要失分的題目
6.以後如何改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