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三年級語文如何上課教學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正屬於一種似懂非懂的時期,對於知識很難做到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其引導,才能使孩子學好語文知識.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小學三年級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給大家作為參考.
(走進語文)
讓我試試小學三年級語文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吧!我建議你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是完整的或分散的.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嗎?這對於學好語文是非常重要的.
❷ 小學語文課應該怎樣上
那就來分享一個慧讀慧寫原創的課堂管控法吧:
一、有序課控
良好的課堂秩序,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小學時期的孩子比較好動,缺乏自我管束的能力,需要老師幫助。
怎樣進行有效的課控,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呢?
鄭老師提出了課堂8步管控法:
01
學生的課前准備
即學生上課前狀態的准備,每堂課要求學生提前幾分鍾來到教室,准備好要用的學習工具。
02
確定學生人數
班長點名,確保全班同學到課,遲到是很影響課堂紀律的。
[ 鄭老師認為:選舉班長,我們要學習西方國家的做法,不能只讓學習表現好的同學來做班長,也要給其他孩子一個機會。學習成績不是唯一的衡量標准,只要有閃光點,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輪流做班長。]
03
上課前的課堂整理
老師帶領孩子進行一段簡短的閱讀,讓孩子靜下心來。
04
調動學生的上課情緒
針對上一環節的閱讀提幾個有意思的問題,調動學生情緒進入上課狀態。
05
上節課內容的簡單回顧
簡潔回顧上堂課內容,對寫得好的同學給予肯定,使學生受到鼓勵;
對於上節課中出現的問題,選擇一個典型進行仔細分析和糾錯,一課一得,糾錯不宜太多,反而把學生弄糊塗了。
06
有技術的教授新課
此點即第二個有序,將在「有序教學」細說;
07
隨堂寫作的布置
布置隨堂作文,讓學生理清思路,把自己的觀察和情感表達在紙上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孩子所學所得的直接表現;
寫作過程中,優秀的孩子寫得快些,老師需要引導優秀的孩子去幫助其他同學完成作文,比如幫助同桌找錯別字、找病句,培養孩子互幫互助的意識;
要注意不能讓先寫完的學生影響還沒寫好的學生的思路。
08
有序放學
寫完作文後,讓學生自己整理書包、桌椅,和老師道別,有序離開教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公共意識。
今天分享了鄭老師提出的課堂8步管控法以幫助老師更快更好的做學生作文教育。後續文章中,我們將繼續分享鄭老師提出的7步有序教學法,幫助老師更好的學習和進步。
本文課堂8步管控法為慧讀慧寫鄭琨老師原創,轉載分享請註明出處!
❸ 怎麼准備小學語文教師面試(上課)
小學語文教師面試試講的時間很短暫,正常的一節課肯定是需要准備很多內容的。試講時只針對課文前幾段自己把握時間,至於讀不讀課文,就不需要了。講解的重點是如何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每一段落提出問題,讓學生來自己閱讀課文回答。試講時如果沒有學生的話,就假裝學生們已經閱讀過5分鍾了,實際就是停頓了一下下。試講面試時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自己備課時又要多手准備,保證試講的完整性和專業性。准備面試試講前,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一、態度謙虛
招聘教師考試的試講環節必不可少,試講者應該保持什麼樣的態度很重要。面試考官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師,試講者一旦表現出傲慢或是對面試考官輕視的態度,這類應聘者多半會被淘汰。無論學歷有多高、經驗有多豐富,沒有一個講課者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界。要想讓面試人員找不出毛病是絕對不可能的,專家建議應聘者在面試過程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重點突出
講課內容要有重點,這是基本要求。應聘人員切不可在試講的時候出現面面俱到的問題,不肯捨得一些不能突出試講者能力的問題只會影響面試成績。應聘人員如果講課文時方方面面都提到,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面試試講是有嚴格時間限制的,最少有15分鍾,最多也很少超過30分鍾,那麼試講者如何在短時間里發揮出最佳水平,突出自己的能力,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取得面試高分,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應聘者在試講過程中盡量做到突出課文重點,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三、內容務實
試講者在突出課文重點的同時需注意深入理解課文,講課內容既要有深度,又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深挖重點,然後再點一下文章其它部分,勾出文章整體思路,給人以整體感。發揮不宜太多,太多了也會沖淡主題。或者更直接地說,講課像寫文章一樣,圍繞中心(重點)行文,廢話盡量少講或不講。深挖課文的同時,最好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獨到的見解,這是最難,最重要,也是最能體現試講者水平的地方。
四、師生互動
試講時如有學生,那麼與學生互動的環節是不可少了,教師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衡量教師的一個標准。試講者在互動環節要注意角色的把握,試講者主要是發揮啟發、引導學生的作用,而互動環節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互動最終使學生達到充分理解課文重點內容和新課標要求的目的。
五、重視儀表
應聘者在面試過程中,對儀表的測定並沒有專門的規定,而是由考官在整個面試過程中通過觀察給應聘者的評定,所以應聘者在整個面試過程中都要始終如一地保持良好的儀態風度。當應聘者進入考場後,考官首先看到的是考生的儀表儀態,考官對應聘者的最初印象或多或少地會影響考官對考生的評價,所以應聘者在儀表儀態方面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❹ 小學語文課堂怎麼上
語文由復於孩子們的知識有制限。不能夠講的太多,一般都是讓他多讀課文在讀中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語文課堂還要注意拓展就是相近的,或者相似的文章可以放在一塊,讓學生去欣賞。這會還要進行拓展。歸納運用。
❺ 小學三年級語文如何上課教學
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首先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視已為普通一員置身於「主體」之中。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著學生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後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再次做到環境寬松。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形成一個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最佳氛圍語文教師 是語言文字的傳播者.那麼怎樣用心去培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怎樣用語文中蘊涵的豐富情感打動學生,使他們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這些都是新課程為教師提出的新的課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 轉變語文備課觀念.1. 備課不等於備教案.什麼是備課 顧名思義,備課就是為上課做准備.它有兩層意思:從廣義上講,是學習,生活,閱讀,積累,理論學習等.從狹義來講是設置預案,設定程序……預設.而在教學實踐中,備課往往被曲解成了備教案.在很多學校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往往把教師的備課緊盯在寫教案上.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就被認為是好的;相反誰的教案沒有寫,一旦被發現,那幾被認定是沒備課,可能不僅要受到批評,還會有一系列的處分.因此,寫教案就成了備課的全部.即使通常所寫的教案也只能算作狹義的語文備課,其基本要求是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而廣義的語文備課則是大備課,終生備課,它以語文教學為核心,涉及到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寫在備課筆記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師心田的無形教案.正如特級教師於永正在上了一堂令人嘆服的公開可後表示,他這節課沒有準備教案.但卻是他一生的准備.寫教案決不等於就是備課,備課也決不等於就是寫教案.因此在課程改革下的語文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更重要的是備理論,備生活.對語文老師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把課備進自己 的心靈深處.那麼,語文教師是否就不再需要寫教案呢 我認為,對於初出茅廬的新教師而言,寫教案不僅有助於其調控課堂教學進程,還有利於新教師把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所以,不僅要寫教案,還要寫詳案.而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來說,年年重復寫新教案,這有點重復勞動了.是否可以在老教案上作出修改,實行老戲新唱,或者在語文上圈圈點點,實現教案形式的多樣化.我校現在正在進行"集體備課,教案共享"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開闊了教師的視野,也大大調動了教師們集思廣益,認真學習的積極性.2,備教案不再是一味的備師案.在傳統的語文備課中,教案就是師案,是教師的案,是教師如何教課文的方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進行設計的,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叫,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學生的學要服從教師的教,即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互顛倒.這種教案是只為教師准備的,是只為教師服務的,教案里記錄的只有教師與教材.這種教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單向度的信息傳遞,即由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在這樣的教案中,只把教師的教作為主動的活動,把學生的學作為被動的活動來對待,學生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去適應教師,這顯然是與課程改革背道而馳的.所以,必須改變傳統教案的設計理念,對傳統教案來一個洗心革面,變教案為學案,變師案為生案,使教案成為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案,使教案為學生而備,使教案為學生而服務,使教案去適應學生,變"以教論學"為"以學論教".教師要重新考慮學生的角色,把學生真正作為主體來看待,認識到學生不是大容器.在教案設計的基本理念上,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學生怎樣學",要知道自己的引導,啟發,點撥知識服務於學生的語文學習,這樣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認知方式,信息處理方式等等.只有在對學生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這樣才是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教案上加以落實二, 落實語文備課的內容.備課不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是描述大體的輪廓,它給各種不確定性的出現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並把這些不可預測的事件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備課的主 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備課需要確定的重要內容,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會影響整節課的方向,具有導學,導教和導評的功能.備課中目標的制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基於有效性的考慮,制訂教學目標.2. 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備課中,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方法設計教學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如:在三年級古詩《山行》和《楓橋夜泊》的教學中,如能利用學生對繪畫的興趣,讓他們邊理解古詩的意思邊想像著把它的內容畫出來,那麼這堂課的效果一定很好.3. 合理利用教材資源新課程環境下,我們要重新理解教材,教學參考書等資源,基於教師的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在備課時,我們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挖掘等個性化的工作.比如,可以考慮在原有教材中,搜集更多的背景素材提供給學生,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可以考慮學生的情況,提供與教材不同的學習內容等.4. 嘗試多樣的書寫形式備課過程是教師綜合課堂各要素,在腦海中對實際教學情景的設想過程,是教與學活動的構思,預演過程,帶有鮮明的個性化.三, 探索科學的備課方式及技巧.語文教學備課工作的改進,還體現在備課方式上.當前,小學教師工作繁忙,尤其是語文教師,基本上擔任班主任工作,更加顯得忙碌.如何保障備課的有效性,是需要探討的現實問題. 現在 我們學校實行的 " 集體備課"與 "共享教案"想結合的備課形式就值得肯定:首先組織同一年級的教師對一單元內容進行討論,然後根據討論情況分工進行備課,再把教案復印給其他教師,最後每位教師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對教案進行調整成稿.這樣的備課既有利於教師之間取長補短,又有利於優秀教師對年輕教師的傳,幫,帶,發揮了教師的群體智慧;既有普遍性的規律,又有個性特色.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它不僅關注,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走進新課程,樹立學生多方面主動發展的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著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
❻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進行語用教學
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貫穿於中小學的教學之中。然而我國的語文教學,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現狀,教師花的精力不少,學生學習的時間也不少,但是卻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為何,原因就在於語文教學尚停留在語形、語法和語義的教學上,而不是真正落腳在語用教學上。
也正因為中國語文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教學方向指向不明,因此2011年小學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目標和語文課程性質進行了重新定位,這個定位中非常鮮明地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課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是「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就是說要突出「語用教學」。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語用教學呢?
一、重視朗讀感悟
我國有句話叫作「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一句話道出了閱讀對於語言運用的重要性。語言的運用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原因就在於「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逐步加深對詞義、句義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種修辭的妙處,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感,才能識透語境,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妙處。筆者在教學中,一直非常重視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體味語言的運用。
二、教會學生品析
中國漢語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的運用,有著很深的奧妙,一句話為什麼這樣說?好在哪,為什麼不能換一種說法,不好在哪?,一句詩為什麼要用著一個字,為什麼不能換一個字。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在語境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教學中,筆者經常帶領學生分析文章或詩詞中詞句的運用,引導學生感受坐著的語言運用的不俗之處。比如在教授古詩二首《鳥鳴澗》、《暮江吟》時,首先讓學生讀詩,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詩句美麗的意境,一起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筆者問道:「王維的詩歌一向被譽為詩中有畫,讀完王維的《鳥鳴澗》後,你們感受到一副怎樣的畫面呢?」,有的同學說:「感受到一幅秋天夜深人靜的畫面」,「對,整首詩突出了一個『靜』,但是作者卻是以動襯靜,那位同學能舉例告訴老師詩中如何以動襯靜呢?」,「老師,詩中寫道『桂花落』、『月出』、『鳥鳴』」,「非常好,這就是這首詩歌最獨到之處,也是千古流傳之處,作者處處在動,然而整首詩卻給人以靜的感覺,大家要學習這種表現手法」。在教授《暮江吟》時,筆者又問學生:「誰能找一個字,代替『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啊,有的同學說「照」字,有的同學說「灑」字,有的同學說「映」字,筆者然後又引導學生說「你們覺得用哪個字好?」,學生都不約而同說「鋪」字,筆者告訴同學:「對,詩中說道是『殘陽』,因此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象「鋪」在江上,很形象,所以在寫作時,我們也應該結合不同的語境進行用詞」。通過引領學生分析,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美之所在。
三、引導學生模仿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經歷告訴我們:寫作可以模仿,對於小學生而言,正是語文打功底的時候,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模仿課本中精彩的語句,模仿作者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在模仿中進行遣詞造句,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比如在學習《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在第三小節教師就會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仿寫:小朋友,蟈蟈的歌聲還會把婆婆帶到哪裡呢?照著書上的句子能試著編編詩歌嗎?
歌聲會,看到 。
歌聲會,看到 。
生可能會寫:歌聲會把帶您帶回草原,看到一群群牛羊。
生也可能會寫:歌聲會領您走進樹林里去,聽到小鳥們唧唧喳喳地歡叫聲。
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總結語用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想方設法在點點滴滴中滲透「語用」,才能讓語文教學之路越走越寬。
❼ 怎麼教好小學語文
1、尋求課堂開放性,培養綜合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實現教學觀念的開放,採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學生正處於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以點燃其創新之火,綻放其天賦之花。
在完成一活動的基礎上,可以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除此,還要鼓勵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接觸中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樣,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2、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後感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
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我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去仔細揣摩、感受老木匠、小木偶、小紅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的心理活動,自己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的有感情朗讀,在課堂的最後還讓學生分小組自編自演了課本劇。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得到情感的升華。
3、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 》一課時,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讓學生藉助視覺、聽覺更好地了解蟋蟀,同時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找、篩選資料的能力。自學課文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❽ 小學語文上課大致步驟應該怎麼走昵,說一些講課的小
五步走。
1,導入,有趣的故事或者視頻,猜謎語,看圖片。唱歌等
2.讀一遍課文。講字詞,組詞,造句。
3.讀課文重點句,說段落大意,中心。
4,課堂寫生字組詞
5.布置課後作業,背誦任務
❾ 小學教師如何上好語文課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於是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語文課堂應該是情感的課堂,一位語文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難忘的樂章!
一、呈現充滿激情的課堂
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激情來自本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三點:
1、立足文本,讀中感悟。
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於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徵。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徵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以教學《鳥的天堂》為例,我首先讓學生先讀讀贊美大榕樹的段落,然後問:「你是如何體會到的?學生劃下自認為美的句子,並註上旁批。全班交流時,邊讀邊品:「卧」字好在哪兒?「近看」、「遠看」都寫出了榕樹的什麼?「不可計數」指什麼?…並在黑板上畫一畫,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齊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只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2、關注需要,善於激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適時點撥,情感共振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雪趣》這篇課文通過對雪後操場上雪景和孩子們在雪地中盡情玩耍的描述,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孩子們,當我們送走秋阿姨後,冬爺爺就會來臨了。你們喜歡冬天嘛?喜歡在雪中做什麼游戲呢?能講述一下你們快樂的往事嗎?」這樣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此時對雪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升華,思想受到教育,「文」與「道」並行,相得益彰。
二、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以《問銀河》為例,我讓一部分學生對美麗神秘的銀河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讓另一部分同學扮演銀河來回答他們富有想像力的問題,並通過課前布置的查找銀河的資料來告訴孩子們真實的銀河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這種寬松融洽的氛圍內,通過游戲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後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